(朱熹)小学全文
小学古诗《春日》
小学古诗《春日》《春日》,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著作。
诗意是说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这里为大家了这首作品的全诗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朱熹【宋代】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1. 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4.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面:以“东风”代表春天,指春天的面貌。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风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风光。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拟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缺乏,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欣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识别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这就详细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小学》原文及翻译
《小学》原文及翻译《小学》由朱熹编纂,其核心内容是教育儿童如何处事待人,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尊敬长辈,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一下吧。
《小学》原文及翻译篇1杨氏之子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扬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伯牙绝弦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学奕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
其中有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认真听,细细琢磨,认真领悟;另一个人表面上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可是心里却认为天鹅要来了,想着如何拉弓搭箭把天鹅射下来。
他们虽然一起学习围棋,可是后者不如前者。
是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回答: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朱熹文言文
朱熹文言文1.《百丈山记》1.原文: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
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
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
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
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
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独其西阁为胜。
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
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
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乃壁其后,无所睹。
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
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
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
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
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
畏险者或不敢度。
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
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年月日记。
2.注释:1.卑庳(bì):低矮。
庳:原作“痹”。
2.当:面对。
水石峻激相搏:山石峻峭,水流湍急,水石相撞,如同搏击。
3.乃壁其后:承上句说,然而在西阁后面,却是石壁,没有什么风景可看的。
“乃”,而,却,表示转折语气。
“壁”,石壁。
“其”,指西阁。
4.峭(qiào)岸:悬崖峭壁。
5.深昧:深暗。
6.林薄:草木丛杂的地方。
7.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这句是说,看见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
《古人谈读书》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古人谈读书》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古人谈读书朱熹〔宋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来自曾国藩)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
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敏:聪明。
好:喜好。
耻:以……为耻。
知:通“智”,聪明,智慧。
厌:满足。
诲:教导。
谓:说。
漫浪:随随便便。
急:要紧,重要。
盖:在句首,发语词。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恒:恒心。
下流:下等,劣等。
断:副词,表示绝对、一定。
问题归纳:1、朱熹的读书方法“三到”具体指的是什么?三到:指的是心要悟到,眼要看到,口要读到。
心悟指思考,只有“悟”——反复品味,才能理解书中精义;眼要仔细看,才能全面准确地记住知识;嘴要读出声来,以便调动听觉、视觉的综合作用,增强记忆,帮助理解。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观书有感-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朱熹《小学》全文
朱熹《小学》全文《小学》,旧题宋代朱熹撰,实为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
书的发凡起例出于朱熹,而类次编定则有出于弟子刘清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也是著名的儒家人物、理学集大成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字符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刘清之(1134—1190),南宋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字子澄,世称静春先生。
朱熹曰:“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
”《小学》全书六卷,分内外两篇。
内篇有四个纲目:前三个是立教,明伦,敬身,第四个是鉴古。
外篇分两部分:一是嘉言,二是善行。
鉴古、嘉言和善行,均各有立教、明伦、敬身三纲目。
鉴古,按三个纲目记载夏商时三代时圣人贤者已行之迹;嘉言和善行则是按三个纲目记载汉以后贤者的嘉言善行:这三部分都是相对应地实证内篇的论述的。
三个纲目中,最主要的是明伦。
立教的目的是为了明伦,敬身也是为了明伦。
什么是明伦?明伦便是明人之伦,便是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
人之伦理不明则尊卑上下轻重厚薄之序混乱而不可理,所以教者必须以明伦为教,学者必须以明伦为学。
《小学》是旧时封建社会的小学教材,宣传孔孟之道,灌输封建思想。
其中自有两重性,有它必须批判的糟粕,也有它应该继承发扬的优良成分。
诸如讲究节气,重视品德,强调自我节制、发愤立志等等,在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结构方面理学是有影响的。
朱熹小学序古者小学,敎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穉之时。
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
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
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宣,而莫之行。
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
今颇搜辑,以为此书,授之童蒙资其讲习。
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尔。
淳煕丁未三月朔旦,晦庵题小学题辞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
凡此厥初无有不善,蔼然四端,随感而见。
五年级古人谈读书课文
五年级古人谈读书课文一、课文原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二、字词解析。
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敏”:聪敏。
- “好”(hào):喜好。
- “耻”:以……为耻。
- 整句话的意思是聪敏而且喜好学习,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前几个“知”:知道。
- 最后一个“知”(zhì):同“智”,智慧。
-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3.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识”(zhì):记住。
- “厌”:满足。
- “诲”:教诲。
-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
4.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 “尝”:曾经。
- 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5.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 “漫浪”:随随便便。
- 心思不在这里,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诵读,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6.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急”:要紧,重要。
- 在三到之中,心到是最要紧的。
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7.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 “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 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朱子《小学》
《小学》,旧题宋代朱熹撰,实为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
书的发凡起例出于朱熹,而类次编定则有出于弟子刘清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也是著名的儒家人物、理学集大成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刘清之(1134—1190),南宋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字子澄,世称静春先生。
朱熹曰:“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
”《小学》全书六卷,分内外两篇。
内篇有四个纲目:前三个是立教,明伦,敬身,第四个是鉴古。
外篇分两部分:一是嘉言,二是善行。
鉴古、嘉言和善行,均各有立教、明伦、敬身三纲目。
鉴古,按三个纲目记载夏商时三代时圣人贤者已行之迹;嘉言和善行则是按三个纲目记载汉以后贤者的嘉言善行:这三部分都是相对应地实证内篇的论述的。
三个纲目中,最主要的是明伦。
立教的目的是为了明伦,敬身也是为了明伦。
什么是明伦?明伦便是明人之伦,便是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
人之伦理不明则尊卑上下轻重厚薄之序混乱而不可理,所以教者必须以明伦为教,学者必须以明伦为学。
小学朱熹小學序古者小學,敎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
皆所以爲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於幼穉之時。
欲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無扞格不勝之患也。
今其全書雖不可見而雜出於傳記者亦多。
讀者往往直以古今異宣,而莫之行。
殊不知,其無古今之異者,固未始不可行也。
今頗蒐輯,以爲此書,授之童蒙資其講習。
庶幾有補於風化之萬一云爾。
淳煕丁未三月朔旦,晦菴題小學題辭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
凡此厥初無有不善,藹然四端,隨感而見。
愛親敬兄,忠君弟長,是曰秉彛。
有順無彊。
惟聖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萬善足焉。
衆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頹其綱安此暴棄。
惟聖斯惻,建學立師,以培其根,以達其支。
小學之方,灑掃應對,入孝,出恭,動罔或悖,行有餘力,誦詩讀書,詠歌舞蹈,思罔或逾。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古人谈读书(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考点
译文
Hale Waihona Puke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 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 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 最重要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赏析
创
本文选自《童蒙须知》,是南宋学者、理学家朱熹写的一篇启蒙
作 背
古人谈读书(二)
宋代 朱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 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 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诗人 简介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 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 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谥文,又称 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 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读物,收录在《东听雨堂刊书·儒先训要十四种》。《童蒙须知》分
景
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楔子、杂细事宜等目。
思
这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
想 内
要心想、眼看、口诵。“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只有用心
容
思考了,才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
必背名句
解 释
考点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谓 说。
解 释
漫浪 随意。
读书之法朱熹文言文原文
朱熹的古诗文1. 《春日》
作者:朱熹(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 《观书有感·其一》
作者:朱熹(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3. 《偶成》
作者:朱熹(宋)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4. 《水口行舟二首·其一》
作者:朱熹(宋)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5. 《岱山岩访陈世德光同年》
作者:朱熹(宋)
一钱一剑出新州,五柳凭谁添酒筹。
岱壑何嫌松共老,碧波偏向桂招游。
6. 《次韵四十叔父白鹿之作》
作者:朱熹(宋)
诛茅结屋想前贤,千载遗踪尚宛然。
故作轩窗挹苍翠,要将弦诵答潺湲。
7. 《奉酬九日东峰道人溥公见赠之作》
作者:朱熹(宋)
几年回首梦云关,此日重来两鬓斑。
点检梁间新岁月,招呼台上旧溪山。
8. 《和林择之凤凰山韵》
作者:朱熹(宋)
木落髻鬟拥,湖平妆镜空。
荒亡馀旧事,惨澹只悲风。
9. 《南乡子·落日照楼船》
作者:朱熹(宋)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
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10.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部分)
作者:朱熹(宋)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空翠渺烟霏。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观书有感其一》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观书有感·其一体裁:诗题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名字:朱熹年代:宋代描述: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翻译: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原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赏析二:思想内容《观书有感其一》是宋代学者朱熹的作品。
这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诗人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表达我们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的观点。
赏析三:艺术特色“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
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
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
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
小学古诗《春日》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朱熹宋朝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闽学派的代表⼈物,儒学集⼤成者,世尊称为朱⼦。
朱熹是⾮孔⼦亲传弟⼦⽽享祀孔庙,位列⼤成殿⼗⼆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下⾯是分享的⼩学古诗《春⽇》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春⽇》 宋代:朱熹 胜⽇寻芳泗⽔滨,⽆边光景⼀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 风和⽇丽游春在泗⽔之滨,⽆边⽆际的风光焕然⼀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春⽇:春天。
胜⽇:天⽓晴朗的好⽇⼦,也可看出⼈的好⼼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河名,在⼭东省。
滨:⽔边,河边。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赏析】 ⼈们⼀般认为这是⼀⾸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句“胜⽇寻芳泗⽔滨”:“胜⽇”,点明天时;“泗⽔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
⼀句中分三层叙说,特别是以“泗⽔滨”结⽳,是作者的有意安排。
“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趣。
次句“⽆边光景⼀时新”,描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边光景”逆承⾸句“胜⽇寻芳”,说寻芳的结果。
⽤“⽆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时新”,既写出春回⼤地,⾃然景物焕然⼀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新的欣喜感觉。
这⾥不做细碎描写,不在⼀草⼀⽊⼀⽯上做剪贴,⽽是从极⼴⼤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形象的语⾔,具体描绘了光景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
“等闲识得东风⾯”,句中的“识”字承⾸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
意谓胜⽇寻芳,本不期望有⽆边光景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
“东风⾯”,把春⽓、春景形象化了,拟⼈化了,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成的,⼈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朱熹《小学》
朱熹《小学》全文&翻译《小学》,旧题宋代朱熹撰,实为朱熹与其弟子刘清之合编。
书的发凡起例出于朱熹,而类次编定则有出于弟子刘清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也是著名的儒家人物、理学集大成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
刘清之(1134—1190),南宋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字子澄,世称静春先生。
朱熹曰:“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的样子。
”《小学》全书六卷,分内外两篇。
内篇有四个纲目:前三个是立教,明伦,敬身,第四个是鉴古。
外篇分两部分:一是嘉言,二是善行。
鉴古、嘉言和善行,均各有立教、明伦、敬身三纲目。
鉴古,按三个纲目记载夏商时三代时圣人贤者已行之迹;嘉言和善行则是按三个纲目记载汉以后贤者的嘉言善行:这三部分都是相对应地实证内篇的论述的。
三个纲目中,最主要的是明伦。
立教的目的是为了明伦,敬身也是为了明伦。
什么是明伦?明伦便是明人之伦,便是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
人之伦理不明则尊卑上下轻重厚薄之序混乱而不可理,所以教者必须以明伦为教,学者必须以明伦为学。
《小学》是旧时封建社会的小学教材,宣传孔孟之道,灌输封建思想。
其中自有两重性,有它必须批判的糟粕,也有它应该继承发扬的优良成分。
诸如讲究节气,重视品德,强调自我节制、发愤立志等等,在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结构方面理学是有影响的。
小学朱熹小學序古者小學,敎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
皆所以爲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講而習之於幼穉之時。
欲其習與智長,化與心成,而無扞格不勝之患也。
今其全書雖不可見而雜出於傳記者亦多。
讀者往往直以古今異宣,而莫之行。
殊不知,其無古今之異者,固未始不可行也。
今頗蒐輯,以爲此書,授之童蒙資其講習。
庶幾有補於風化之萬一云爾。
淳煕丁未三月朔旦,晦菴題小學題辭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
凡此厥初無有不善,藹然四端,隨感而見。
朱熹:春日-小学古诗大全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朱熹:春日-小学古诗大全整理朱熹:春日-学校古诗大全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许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朱熹:春日-学校古诗大全,欢迎阅读,盼望大家能够喜爱。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解释题、春日:春天。
2、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也可看出诗人的好心情.3、寻芳:游春,春游。
4、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5、滨:水边,河边。
6、光景:风光风景7、等闲: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简单识别的'意思。
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东风:春风。
译文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妙日子观花赏草来到泗水河边,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都换了新颜。
轻易就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处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找美妙的春景,点明白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欣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简单辨认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熟悉了春天。
这就详细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其次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详细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朱熹:春日-学校古诗大全】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小学朱熹古诗大全
小学朱熹古诗大全作者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观书有感·其一朱熹[ 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宋代]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注释蒙冲: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六年级上册(日积月累)春日朱熹[ 宋代]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朱熹《小学》译文
朱熹《小学》译文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御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
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
骧古人自入小学时,已自知许多事了;至入大学时,只要做此工夫。
今人全未曾知此。
古人只去心上理会,至去治天下,皆自心中流出。
今人只去事上理会。
泳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但未有圣贤许多知见。
及其长也,令入大学,使之格物、致知,长许多知见。
节古人小学养得小儿子诚敬善端发见了。
然而大学等事,小儿子不会推将去,所以又入大学教之。
璘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
节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做去。
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
铢古人便都从小学中学了,所以大来都不费力,如礼乐射御书数,大纲都学了。
及至长大,也更不大段学,便只理会穷理、致知工夫。
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
但须庄敬诚实,立其基本,逐事逐物,理会道理。
待此通透,意诚心正了,就切身处理会,旋旋去理会礼乐射御书数。
今则无所用乎御。
如礼乐射书数,也是合当理会底,皆是切用。
但不先就切身处理会得道理,便教考究得些礼文制度,又干自家身己甚事!贺孙古者,小学已自暗养成了,到长来,已自有圣贤坯模,只就上面加光饰。
如今全失了小学工夫,只得教人且把敬为主,收敛身心,却方可下工夫。
又曰:“古人小学教之以事,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
到得渐长,渐更历通达事物,将无所不能。
今人既无本领,只去理会许多闲汨董,百方措置思索,反以害心。
”贺孙问:“大学与小学,不是截然为二。
小学是学其事,大学是穷其理,以尽其事否?”曰:“只是一个事。
小学是学事亲,学事长,且直理会那事。
大学是就上面委曲详究那理,其所以事亲是如何,所以事长是如何。
古人於小学存养已熟,根基已深厚,到大学,只就上面点化出些精彩。
古人自能食能言,便已教了,一岁有一岁工夫。
至二十时。
春日-朱熹 部编版语文(人教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感情朗读]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
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泗水滨:
日
泗水河边。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
春
无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日
一望无际,
没有边际, 无边光景一时新。
形容百花齐放。
百花争奇斗艳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 景色
万紫千红总是春。
反复朗诵,理解诗意。
天气晴朗的好日子,诗人到泗水河边游 览美好的风景。 无限风光转眼之间焕然一新。 人们平时都知道有春风, 万紫千红的景象都是春天带来的。
冰雪融化,大地回春。
春江水暖, 姹紫嫣红。
花红柳绿, 莺歌燕舞。
百花齐放 万紫千红
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春风得意 春风和煦 春风拂面 春风荡漾 春风送暖 春风化雨 春风徐来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色怡人 春色满园 春花烂漫 春桃吐蕊 枯木逢春 春水盈盈 春雨丝丝 春雨绵绵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部编版语文六了,你有没有到郊外去踏春?
春日美好,出去走走,
感受盎然的春意……
宋·朱熹
春 日
(宋)朱 熹
Sì bīn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到处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
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朱子劝学诗
朱子劝学诗《劝学诗》作者:朱熹(宋)诗文: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宋)诗文: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书有感》作者:朱熹(宋)诗文: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
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
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劝学》作者:朱熹(宋)诗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读书》作者:朱熹(宋)诗文: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 • • • • • • • • •《劝学》作者:朱熹(宋)诗文: 人之学问,不进则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读书有感》作者:朱熹(宋)诗文: 读书之法,先要熟读。
熟读而后能精思。
不思则不得,思而不得则不能用。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劝学》作者:朱熹(宋)诗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劝学》作者:朱熹(宋)诗文: 人之为学,不进则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劝学》作者:朱熹(宋)诗文: 人之为学,不进则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 • • • • • • • •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小学序古者小学,敎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穉之时。
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
今其全书虽不可见而杂出于传记者亦多。
读者往往直以古今异宣,而莫之行。
殊不知,其无古今之异者,固未始不可行也。
今颇搜辑,以为此书,授之童蒙资其讲习。
庶几有补于风化之万一云尔。
淳煕丁未三月朔旦,晦庵题小学题辞元亨利贞天道之常,仁义礼智人性之纲。
凡此厥初无有不善,蔼然四端,随感而见。
爱亲敬兄,忠君弟长,是曰秉彛。
有顺无强。
惟圣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万善足焉。
众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颓其纲安此暴弃。
惟圣斯恻,建学立师,以培其根,以达其支。
小学之方,洒扫应对,入孝,出恭,动罔或悖,行有余力,诵诗读书,咏歌舞蹈,思罔或逾。
穷理修身斯学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内外。
德崇业广,乃复其初。
昔非不足,今岂有余。
世远人亡,经残敎弛,蒙养弗端,长益浮靡,郷无善俗,世乏良材,利欲纷挐,异言喧豗。
幸兹秉彛极天罔坠。
爰辑旧闻庶觉来裔。
嗟嗟小子,敬受此书。
匪我言耄。
惟圣之谟。
小学内篇立教第一子思子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敎。
则天明,遵圣法,述此篇,俾为师者知所以敎,而弟子知所以学。
立教1列女传曰,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
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
瞽盲者,乐官也。
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过人矣。
言妊子之时,必愼所感。
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也。
立教2内则曰,凡生子,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愼而寡言者,使为子师。
诸母,众妾也。
可者,傅御之属也。
子师,敎示以善道者。
司马温公曰,子始生,求乳母必择良家妇人稍温谨者。
乳母不良非惟败乱家法,兼令所饲之子性行亦类之。
子能食食,敎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兪。
兪,然也。
温公曰,子能言,敎之自名及唱喏万福安置。
稍有知则敎之以恭敬尊长。
有不识尊卑长幼者,则严诃禁之注曰,古有胎敎。
况于已生,子始生未有知。
固举以礼。
况于已有知。
孔子曰,幼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颜氏家训曰,敎妇初来,敎儿婴孩。
故在谨其始,此其理也。
若夫子之初生也,使之不知尊卑长幼之礼,遂至侮詈父母,驱击兄姊。
父母不知诃禁,反笑而奬之彼旣未辨,好恶谓礼当然,及其旣长,习已成,性乃怒,而禁之不可复制。
于是父嫉其子,子怨其父,残忍悖逆无所不至。
此盖父母无深识远虑,不能防微杜渐,溺于小滋,养成其恶故也。
男鞶革,女鞶丝。
鞶,小嚢,盛帨巾者。
男用韦,女用缯帛。
六年敎之数与方名。
数谓一十百千万。
方名谓东西南北。
温公曰,始习书字。
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蚤其别也。
温公曰,始诵孝经・论语,次及诸经。
八年出入门戸,及卽席飮食,必后长者。
始敎之让。
示以廉耻。
九年敎之数日。
朔望与六甲也。
温公曰,始为之讲解使晓义理。
十年出就外传,居宿于外,外传敎学之师也。
十年以后有学无敎。
学书计。
书谓六书。
计谓九数。
衣不帛襦袴。
不用帛为襦袴。
太温伤阴气也。
礼帅初。
帅,循也。
行礼动作皆遵习先日所为。
朝夕学幼仪,言从朝至夕,学幼少奉事长者之仪。
请肄简谅。
肄,习也。
简,书篇数也。
谅,言语信实也。
请肄,请于长者习学之也。
温公曰,自是以往,可以博观群书。
然必择其精要者而诵之。
如礼记则学记・大学・中庸・乐记之类。
其异端非圣贤之书,傅宜禁之。
勿使妄观,以惑乱其志。
观书皆通,始可学文辞。
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乐谓六乐之器。
勺,钥也。
舞钥文舞也。
成童舞象学射御。
成童,十五以上。
舞象,武舞也。
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射谓五射。
御谓五御。
二十而冠,始学礼。
可以衣裘帛。
舞大夏,冠,加冠也。
礼谓五礼。
二十,成人血气强盛,可衣衣裘。
大夏,禹乐。
乐之文武备者也。
惇行孝弟,博学不敎,内而不出。
广博学问不可为师敎人。
蕴蓄其德,在内而不可出言为人谋虑。
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博学无方,孙友视志。
室,犹妻也。
男事受田给政役也。
方,犹常也。
至此学,无常。
在志所好也。
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
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
物,犹事也。
方物出谋,则谋不过物。
方物发虑,则虑不过物。
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
统一官之政也。
七十致事。
致其事于君而告老。
女子,温公曰,女子六歳始习女工之小者。
七歳诵孝经・论语,九歳讲解孝经・论语及列女传・女诫之类,略晓大意。
注曰,古之贤女无不观图史以自鉴。
如曹大家之徒,皆精通经术论议明正。
今人或敎女子以作歌诗执俗乐。
殊非所宜也。
伊川程先生曰,先夫人侯氏七八歳时诵古诗。
曰,女子不夜出。
夜出秉明烛。
自是日暮则不复出房合。
旣长好文而不为词章。
见世之妇女以文章笔札傅于人者,则深以为非。
安定胡先生曰,郑卫之音导淫。
以敎女子。
非所宜也。
十年不出。
恒居内也。
姆敎婉娩听从。
姆,女师也。
婉谓言语。
娩谓容貌。
温公曰,柔顺貌。
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
纴谓缯帛。
组・紃倶绦也。
薄阔为组,似绳为紃。
温公曰,蚕桑・织绩・裁缝及为飮膳,不惟正是妇人之职,兼欲使之知衣食所来之艰难,不敢恣为奢丽。
至于纂组华巧之物,亦不必习也。
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葅醢,礼相助奠。
当及女时而知也。
纳谓置酒浆・笾豆・葅醢之等于神座。
礼相助奠谓以礼相长者之事,而助其馈奠。
十有五年而筓。
筓,今簪也。
此谓应年许嫁者。
女子许嫁而筓,字之。
未许嫁,则二十而筓。
二十而嫁。
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故谓父母之丧。
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聘,问也。
妻之言,齐也。
以礼见问,则得与夫敌体。
妾之言,接也。
言得接见于君子,不得与之敌体也。
立教3曲礼曰,幼子常视毋诳。
小未有知。
常示以正事。
不宜示以欺诳。
立必正方,不倾听。
立必正向一方,不得倾头属听左右。
习其自端正也。
立教4学记曰,古之敎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术,读为遂。
门侧之堂谓之塾。
古者二十五家为闾。
闾共一巷。
巷首有门。
门边有塾。
里中之老有道德者,为左右师坐于两塾。
民在家之时,朝夕出入恒受敎于塾。
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
遂,在远郊之外。
国谓天子所都及诸侯国中。
立教5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敎,则近于禽兽。
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彛之性也。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敎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圣人谓尧・舜。
契,臣名。
司徒,官名。
伦,序也。
敎以人伦,亦因其固有者,而导之耳。
书曰,天叙有典。
勑我五典五惇哉。
此之谓也。
立教6舜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
舜,虞帝名。
五品谓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逊,顺也。
汝作司徒,敬敷五敎在宽。
五敎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敷此五敎,以敬为主,而以宽济之。
命夔曰,命汝典乐。
敎冑子。
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夔,舜臣名。
冑,长也。
冑子谓天子以下至卿大夫嫡子。
直失太严,故令温。
宽失缓慢,故令栗。
刚失入虐,简失入傲,故敎之以防其失。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声谓五声。
宫・商・角・征・羽。
律谓六律・六吕。
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六律,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为六吕。
八音谓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金,钟镈也。
石,磬也。
丝,琴瑟也。
竹,管箫也。
匏,笙也。
土,埙也。
革,鼗皷也。
木,柷敔也。
诗言志以导之,歌咏其义以长其言。
五声依附长言而为之。
其声未和,乃用律吕调和之,使应于节奏。
八音能谐理不错夺,则神人咸和。
立教7周礼,大司徒以郷三物敎万民,而宾兴之。
物,犹事也。
兴,犹举也。
三事敎成,郷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飮酒之礼宾客之。
旣则献其书于王。
一曰,六德。
知・仁・圣・义・忠・和。
知谓明于事。
仁谓爱人以及物。
圣谓通而先识。
义谓能断时宜。
忠谓言以中心。
和谓不刚不柔。
二曰,六行。
孝・友・睦・婣・任・恤。
孝谓善事父母。
友谓善于兄弟。
睦谓亲于九族。
婣谓亲于外亲。
任谓信于友道。
恤谓振于忧贫。
三曰,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礼谓五礼。
吉・凶・宾・军・嘉也。
乐谓六乐。
云门・大咸・大诏・大夏・大濩・大武。
射谓五射。
一曰,白矢。
矢贯侯过,见其镞白也。
二曰,参连。
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也。
三曰,剡注。
谓羽头高镞低而去,剡剡然也。
四曰,襄尺。
谓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襄君一尺而退也。
五曰,井仪。
谓四矢贯侯如井之容仪也。
御谓五御。
一曰,呜和鸾。
和在式,鸾在衡。
升车则马动。
马动则鸾鸣。
鸾鸣则和应也。
二曰,遂水曲。
谓御车随遂水势之屈曲,而不坠水也。
三曰,过君表。
谓若毛诗传云,褐缠旃以为门,裘缠质以为褹,间容握,驱而入击则不得入。
君表卽褐缠旃也。
四曰,舞交衢。
衢,道也。
谓御车在交道,车旋应于舞节。
五曰,逐禽左。
谓御驱逆之车,逆驱禽兽,使左当人君,以射之也。
书谓六书。
一曰,象形。
谓日月之类。
象日月形体而为之。
二曰,会意。
谓武信之类。
人言为信。
止戈为武。
会合人意也。
三曰,转注。
谓考老之类。
建类一首,文意相受,左右相注。
四曰,处事。
谓上下之类。
人在一上为上,人在一下为下。
各有其处事,得其宜。
故曰处事。
五曰,假借。
谓令长之类。
一字两用也。
六曰,谐声。
谓形声一也。
如江河之类,皆以水为形,以工可为声也。
数谓九数。
一曰,方田以御田畴界域。
二曰,粟布以御交质变易。
三曰,衰分以御贵贱廪税。
四曰,少广以御积羃方圆。
五曰,商功以御功程积实。
六曰,均输以御远近劳费。
七曰,盈肭以御隐杂互见。
八曰,方程以御错揉正负。
九曰,勾股御高深广远。
以郷八刑纠万民。
纠,割察也。
谓察取郷中八种之过,而断割其罪也。
一曰,不孝之刑。
二曰,不睦之刑。
三曰,不婣之刑。
四曰,不弟之刑。
不弟谓不敬师长。
五曰,不任之刑。
六曰,不恤之刑。
七曰,造言之刑。
讹言惑众。
八曰,乱民之刑。
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也。
立教8王制曰,乐正崇四术立四敎。
乐正,乐官之长。
掌国子之敎。
崇,高也。
高尙其术以作敎也。
四术,诗・书・礼・乐。
四敎,春・夏・秋・冬。
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
顺,依也。
造,成也。
依此四术而敎,以成是士也。
春秋敎以礼乐,冬夏敎以诗书。
春夏,阳也。
诗乐者声。
声亦阳也。
秋冬,阴也。
书礼者事。
事亦阴也。
立教9弟子职曰,先生施敎,弟子是则。
温恭自虚,所受是极。
必虚其心,然后能有所容。
极谓尽其本原也。
见善从之,闻义则服。
温柔孝弟毋骄恃力。
骄而恃力则羝羊触藩。
志无虚邪,虚谓虚伪。
行必正直游居有常。
必就有德。
颜色整齐,中心必式。
式,法也。
夙兴夜寐,衣带必饬,朝益暮习,小心翼翼。
一此不懈。
是谓学则。
立教10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谨,行谨。
信,言信。
泛,广也。
众,众人。
亲,近也。
仁谓仁者。
余力犹言暇日。
以,用也。
文谓诗书六艺之文。
立教11兴于诗,兴,起也。
诗,因人情之邪正以示劝惩。
其言易晓,而讽咏之间又有以感发而入于人心。
故习于诗,则其志意油然有所兴起,而去恶从善,自不能已。
立于礼,礼以恭敬辞让为本,而有节文度数之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