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旱灾
我国的干旱洪涝
冬春季,西南气流 和北方气流交汇于 西南地区的北部、 东北部、东部,在 那里形成了连阴雨 天气;而该地区处 于锋面以西(暖气 团一侧),降水少
(三)旱灾的预防措施
非工程措施: 加强监测和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 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等。 A、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 B、跨流域调水; C、节约和合理用水,减少水浪费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推广喷灌、滴灌技术,选择耐旱作物; E、植树造林(营造防护林) F、从长远看最经济的方法——海水淡化等 G、提高水价 H、净化水循环再利用等;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 变化大 旱 灾 成 因 分区 旱灾类型 自然原因 人类活动 长江 中下 游 伏旱 为主
7、8月份,雨带 北移,该地受副 高控制,盛行 下沉气流, 干燥少雨
作物生长期、 水电和城市 用水需求量 大
(二)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最根本原因:降水方面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 变化大 旱 灾 成 因 分区 旱灾类型 自然原因 人类活动 西南 地区
我国的干旱、洪涝、 寒潮和台风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一)、我国干旱灾害的主要特征:
1、出现次数多 2、持续时间长
我国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并且经常出现季节 连旱,时间长达数月。极少数旱灾甚至可长达几年。
3、影响范围广 一般来说,我国北方地区平均受灾率、 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
(二)我国各地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最根本原因:降水方面
自然 原因 1、夏季风异常,雨季较长,降水强度大;
2、中游河道弯曲(下游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人为 (上游)3、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原因 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河流排水不畅; (中下游)4、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减弱; 分蓄洪水能力降低。 措施:非工程性措施; A、修建水库;B、植树造林;C、退田还湖; D、疏浚河道,加固堤防等; E、裁弯取直;
历史旱灾记录
历史上有许多旱灾记录,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历史旱灾事件:
1. 黄河旱灾(公元11世纪):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旱灾是最为著名的旱灾之一。
公元11世纪,黄河上游地区连续多年遭受干旱,导致黄河水流减少,河床抬高,最终导致了著名的黄河决口,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2. 美国大草原旱灾(1930s):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草原地区(也被称为“尘土风暴地带”)遭受了严重的干旱。
这场旱灾导致了大规模的土地侵蚀和干旱,被称为“尘土风暴”时期,对当地农业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3. 印度旱灾(1965-1967年):在20世纪60年代,印度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导致大规模的农作物歉收和水资源短缺。
这场旱灾导致了饥荒和经济困境,对印度的农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4. 澳大利亚千年干旱(1997-2009年):在澳大利亚,自1997年开始,部分地区遭受了长达12年的干旱,被称为“千年干旱”。
这场旱灾导致了澳大利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对当地经济和社会造成了重大影响。
这些旱灾事件都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提醒了人们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的干旱灾害
【应用案例1】
[2007年山东文综]
高考真题演练
图中反映了我国 1951—1991年间 不同区域干旱季 节分布及其对农 业的影响。
⑴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3分)
②地区。依据:B和C两项指标均是全国最高
⑵分析②③ 两区旱 灾季节差异的原因。(4分) ②区:春季雨带未到,降水少; 升温快,蒸发旺盛。 ③区:夏秋季受副高控制, 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⑶说明①区春旱引 发的最主要的次生 灾害及其监测手段。(3分)
2.我国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
①降水方面:季风气候不稳定,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
②水资源方面:分布不均,不同地区水土资源的匹配不平衡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③社会经济方面:工农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
人类活动的浪费与破坏
间接原因
另外:干旱的严重程度也与地形有关 南方而干旱威胁也比较严重。
开始迟 北方 结束早 雨季 雨季短
开始早 南方 结束迟 雨季 雨季长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分区 旱灾 类型 东北 春旱 华北 为主 长江 伏旱为 主 以南
旱灾成因 自然原因 人类活动
春季气温回升,蒸发 春季是本区农作物 加强,但雨季未到 生长关键期,需水 量大 7、8月雨带北移, 作物生长期、水电、 本区受副高控制,高 城市用水需求量大 温晴朗
南方
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注意观察
我国de 降水 特点
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冷气流
五月南部沿海地区
五月 注意观察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我国de 降水 特点
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
雨
六月 注意观察
简述中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我国是一个面积辽阔,气候多样的国家,旱灾和水灾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了解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灾害防治和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三个方面对我国旱灾和水灾进行简要阐述。
一、时空分布规律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受气候、地形、地质、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根据历史统计数据和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以下时空分布规律:1. 地域分布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和西部地区,其中西南地区受水灾影响较大,而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则更容易发生旱灾。
2. 季节分布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季节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一般来说,水灾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而旱灾则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
3. 时间分布旱灾和水灾的时间分布规律与气候和降水情况密切相关,通常是在气候异常或特殊降水事件发生时出现。
另外,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旱灾和水灾的发生时段可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二、主要影响因素我国旱灾和水灾的发生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外,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以下是影响旱灾和水灾发生的主要因素: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气候异常事件频发,特殊天气现象增多,如暴雨、干旱等,从而增加了水灾和旱灾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2. 河流湖泊的改变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和河流湖泊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河流漫滩、河道淤积以及洪涝灾害和旱灾等问题。
3. 土地利用变化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化进程可能导致水土保持措施不力,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现象加剧,增加了水灾和旱灾的风险。
4. 生态环境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水资源的平衡,导致水灾和旱灾的发生。
三、应对措施针对我国旱灾和水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对措施:1. 建立完善的旱灾和水灾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手段,提前发现水灾和旱灾的迹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小灾害损失。
我国的干旱灾害
• (3)寒潮入侵我国的主要路径:①西路:从西伯 利亚西部进入我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 ②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我国后,经 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③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 或蒙古东部进入我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麦灭虫越冬、净化空气、盐业制卤等。
【探究活动】
阅读表格“1951—1990年我国各地区寒 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次数”, 分析问题:
西北 东北 华北 长江中下 华南 地区 地区 地区 游地区 地区
寒潮
91 270 109 88
84
强冷空气活动 230 320 259 201
184
合计
321 590 368 289
旱涝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 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 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 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三、影响我国的寒潮
1.寒潮的概念
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 在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 最低气温又在5°C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4)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 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原因: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 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 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等
东西地向,山受地寒,潮如影天响山相、对阴较山小、。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 空气堆积云,贵灾高害原加对剧势;力山较体弱南的侧冷相空对气温有暖阻,挡灾作害用减,弱不。
类型 形成原因
降雨多、暴雨集 暴雨 中;地势低平, 洪水 排水不畅;人类
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
人均径流量小; 植被:农作物需水量大; 土壤:冬季降水少、土壤墒情差(墒情:我国北 方旱作农业区通常把土壤含水状况 )。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 生活用水量大。
夏季风到达东北较晚,盛夏时节,日照时间 长,蒸发量大。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旱灾
考纲要求
1.旱灾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文原 因)、危害、应对的方法或应急措施。 2.旱灾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3.旱灾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一、旱灾
1.旱灾的概念
干旱: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 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旱灾: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 形成的气象灾害。
旱造成的旱灾越严重。
阅读下列2则资料,理解旱灾的概念,总结我国旱灾的主要特征。
资料1: 在1951年至1990年的30年中,全 国共发生旱灾300次。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 1949年间发生干旱170次,其中115次是连年发 生的。1939-1945年干旱竟持续7年之久。如 长江中下游地区1966-1968连续3年干旱; 1951-1980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 秋连旱的年份有14次。 资料2:1928-1929年陕西大旱,2010年云 南发生百年一遇旱灾。近30年因旱灾损失粮食 1532.1亿公斤,占全国粮食损失总量的50%。
[随堂巩固]旱灾风险是指干旱发生及其造成 损失的概率。下图示意内蒙古西南部某地旱灾风 险等级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旱灾风险的分布特点,并简述 旱灾对当地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9分)
特点:中西部风险较高,东
南部、东北部风险较低。(3分)
影响:导致水资源紧张(2分);
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
一.旱灾 1.我国旱灾的特点 发生 范围最广、 频次高 、 持续时间最长 的渐发 性气象灾害。 2.我国旱灾的分布 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 地区
中国旱灾频次分布
华北 江淮地区 西南 华南
3.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 (1)全国不同干 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 湿地区旱灾特点 半干旱区:常常“十年九旱”
东部季风区:旱灾的主要分布区 (2)东部季风区不同区域旱灾特点
分 区
旱灾类型与特点
“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东北区 夏旱,特别是辽河与嫩江流域久晴高温华北区 春旱-“春雨贵如油” ,全国旱灾最频繁、 长江区 伏旱-多发生在7-8月 华南区 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桂西春旱为主)
旱灾频率、强度沿海超过内陆
6.各地寒潮灾害表现 北方: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对农牧业有 重大危害; 南方:降 温、冻害、雨雪等。
四.气象灾害多发区 (华北地区) 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 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 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 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
西南区 四季皆可发生。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春旱,
东部伏旱(7-8月)严重,四川盆地西部 与北部夏旱频发
总体上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 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4.我国旱灾与涝灾的相关性 (1)旱灾和涝灾在 时间上 交替:旱涝交替较多 的地方有 黄河流域 、海河流域 、 长江中下游 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 空间上 交错出现:即某一地 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 , 这里不旱那里旱 ”的现象。 及
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
中国历史上的大旱与灾荒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深受旱灾的困扰。
大旱与灾荒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道痛楚,它们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本文将从不同时期的大旱灾荒入手,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和人民生活的深远影响。
古代中国曾多次遭遇灾荒。
在唐朝时期,就有一场历史上著名的“大曆十年大旱”。
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北方大片的农田遭受到严重的旱灾,导致农作物减产,粮食短缺。
人们不得不以采食草根、树皮等野菜为生,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悲惨情景。
这场灾难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唐代政府开始加强水利建设,修筑大型的水利工程,以改善民生和抵御旱灾的侵袭。
这一事件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代时,中国曾经历了一系列的旱灾。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明代中期的“永乐大旱”,这场旱灾造成了京津两地的大面积失收,在河北、山东等地引发了严重的粮食短缺。
旱灾导致了饥荒与疾病的爆发,粮价暴涨,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的冲击。
明代政府通过减税、赈济和开辟新的农田等措施缓解了饥荒,但这场旱灾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大旱灾荒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中国的农田面积有限,与人口增长严重不匹配。
当时,中国曾多次出现大面积的旱灾,导致粮食供应严重不足。
在1938年至1942年的旱灾期间,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抗旱措施,包括架设抗旱管线、演出抗旱节目等,以此来振奋民众的抗旱斗志。
然而,这些措施在缓解灾情方面效果有限,大量人口因饥荒而死亡,国家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这段历史时期的旱灾问题,使得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水利建设的呼吁。
然而,即使到了现代,中国依然没有完全摆脱大旱灾荒的困扰。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加剧,旱灾在中国的某些地区趋于频发。
比如,近几年持续的旱灾给中国北方的农田带来了严重影响,导致粮食减产、生活用水紧张等问题。
为了应对旱灾,中国政府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入,并推行了节水措施,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中国旱灾史.doc
中国自古经常饱受天灾、旱灾、水灾、瘟疫袭扰。
邓拓编著的《中国救荒史》中介绍:“中国历史上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自商汤十八年(前1766年)至纪元后1937年止,计3703年间,共达5258次,平均约每6个月强便有灾荒一次。
”李约瑟统计,在过去的2100多年间,中国共有1600多次大水灾和1300多次大旱灾。
陈达在《人口问题》中统计,自汉初到1936年的2142年间,水灾年份达1031年,旱灾年份达1060年[1]。
旱灾(drought)其实即是缺乏水,农产品因此而枯萎,导致饥荒。
干旱大部分发生在中国北方地区。
水灾则多在江南地区。
商朝成汤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前1766-1760年间),曾有连续七年的大旱,《管子·轻重篇》曰:“汤七年旱,民有无子者。
”管仲还认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
”[2]周朝厉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853年),连续六年大旱[3]。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史载“三川竭,岐山崩”。
伯阳父认为“山崩川竭,亡之征也”[4]。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汉朝《盐铁论·水旱》:“六岁一饥,十二岁一荒。
”《史记·孝景本纪》载后元二年“大旱。
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
《前汉书·武帝本纪》载,(前114年),“四月,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赐田宅什器,假与犁、牛、种、食。
”[5]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发生大旱灾。
东汉安帝初,“连年水旱灾异,郡国多被饥困……时饥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户且尽”[6]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7]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8年),“大旱,京都民饥,加以牛疫,公私阙乏,时有以马驴及橐驼供驾挽耕载。
诏听民就丰。
行者十五六,道路给粮禀,至所在,三长赡养之。
遣使者时省察焉。
”[8]隋朝大业八年(612年)大旱,“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
我国的干旱灾害
【读图分析】 阅读 “我国洪涝分区”图,找出我国洪涝灾害的最严 重地区和最少地区,分析我国洪水灾害的空间分布特 点。
暴雨形成的条件 1.源源不断的水汽提供; 2.强烈的上升运动; 3.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探究活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8年长江流域的水情 1998年长江流域相继遭受特大洪水,长江干流先后 出现8次洪峰,中游河段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多次超历 史最高水位。在19条主要支流中,有一些水文站最大流 量和最高水位均超过实测历史记录。长江中下游超警戒 水位时间大多在57~96天之间。
• 我国干旱灾害的基本特征 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和洪涝灾害 的发生,但干旱的受灾面积总是大于洪涝的受 灾面积。 在l991年发生了严重水灾的情况之 下,但这一年全国旱灾面积仍高于水灾面积。 干旱的发生次数总是多于洪涝,并且干旱的连 续性往往使旱情加剧,灾害严重。 形成原因 降水不足是干旱问题的症结所在,是干旱 的根本原因 地区分布 我国的干旱灾害在时空分布上是不均衡的。
【实践活动】
阅读“1951~1988年中国干旱等效频度分布”图, 讨论以下问题。 1、图中能反映出来的 我国干旱灾害的特点 有哪些?
出现频次高、 影响范围广。
2、读出我国干旱 灾害的严重区。 华北、华南和西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旱灾区。 l951一l988年间出现旱灾频次都在20次以上。
3、分析干旱灾害与干旱的区别。 • 气候意义上的干旱,是指蒸发量比降水量 大得多的一种气候现象,但它不一定会造 成灾害,主要用于大范围的气候区划。 • 干旱灾害则是指某一具体时段内的降水量 比常年平均降水量显著偏少而对农业生产 产生了灾害的干旱。
二、我国的洪涝灾害 降雨等级与降雨量
24h <0.1 0.1~ 10~ 25~ 50~ 100~ >250 雨量 9.9 24.9 49.9 99.9 249.9 等级 微量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 特大 雨 暴雨
中国旱灾
各地灾情
云南 广西 贵州 四川 重庆
云
南
云 南 曲 靖 村 民 杯 水 途 中
广 西
农 民 将 泥 浆 水 舀 回 去 澄 清 使 用
贵 州
贵 州 水 城 县 亩 经 济 林 损 失 大 半 2500
四 川
干 涸 的 土 地
重 庆
重 庆 綦 江 县 儿 童 站 在 旱 田 中
抗旱救灾
• 军方:解放军为广西旱灾区民众送药看病 • 政府:温家宝再赴西南旱区 重申不让一户 断水 • 社会各界:大灾之后各界踊跃捐款
解放军为广西旱灾区民众送药看病
返 回
温家宝再赴西南旱区
4月3日至5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赶赴贵州旱灾最严 重的黔西南苗族布 依族自治州,走访 农户,到田间地头 察看灾情。这是今 年以来温家宝三下 西南指导抗旱救灾。 温家宝再次强调, 要充分利用现有水 源,拉水送水、人 背畜驮,绝不让一 户民众断水。
• (四)气候暖干化引发 其他自然灾害发生 • 冬春季的干旱易引 发森林火灾和草原火灾。 自2000年以来,由于全 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导 致北方地区气候偏旱, 林地地温偏高,草地枯 草期长,森林地下火和 草原火灾有增长的趋势。
1、华北旱灾区:阴山与秦岭之间的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西部 2、华南和西南旱灾区:广东与福建南部、云 南及四川南部 3、长江中下游旱灾区:湘赣南部 4、东北旱灾区:吉林省和黑龙江南部
我国比较通用的定义是:
• 1.气象干旱:不正常的干燥天气时期, 持续缺 水足以影响区域引起严重水文不平衡。 • 2.农业干旱:降水量不足的气候变化, 对作物 产量或牧场产量足以产生不利影响。 • 3.水文干旱:在河流、水库、地下水含水层、 湖泊和土壤中低于平均含水量的时期。
中国近50年旱灾灾情分析
第24卷第1期中国农业气象2003年2月中国近50年旱灾灾情分析Ξ李茂松,李 森,李育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北京 100081)摘要:20世纪后50年全国受旱面积和受旱成灾面积呈上升趋势,各年代旱灾成灾率也呈上升趋势;2000年是建国以来旱灾最严重的一年,全国受旱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达4054万hm2和2678万hm2。
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旱面积和成灾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是中国的干旱重灾区。
总结了有关干旱发展预测的研究,对未来一段时期旱灾的可能发生情况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有关旱灾防御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国;旱灾;灾情变化;趋势预测;防御对策 中国是一个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据统计,全国每年旱灾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5%以上, 1950~2000年所统计的5项气候灾害(干旱、雨涝、台风、冻害、干热风)中,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约占总灾害频次1/3,为各项灾害之首。
由于干旱往往具有发生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较大,所以研究中国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对粮食产量、水资源和能源、林牧渔业等经济部门的影响是有意义的[1,2]。
本文结合中国近50年的旱灾统计资料,分析旱灾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并对未来旱情的可能发展进行初步分析,以期对干旱的预测、监控、防御和减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中国旱灾的时空分布规律中国旱灾发生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全国范围看,春夏季节旱区主要在黄淮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夏秋季节旱区转移至长江流域,直至南岭以北地区;秋冬季节则移至华南沿海;冬春季节再由华南扩大到西南地区。
从干旱的地区分布看,华北、西北和东北经常有春旱,有时出现春夏连旱;秦岭、淮河以北春夏连旱较频繁,夏旱次之,个别年份有春、夏、秋连旱,该地区由于降水较少且变率大,干旱发生频率居全国之首,加上该地区人口较多,耕地资源丰富,形成水土资源不平衡,是较突出的受旱区;秦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多夏旱(伏旱)和秋旱,华南南部干旱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和秋季,个别年份有秋、冬、春三季连旱,川西北多春、夏旱,川东多伏旱;北部和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大部地区属常年干旱、半干旱气候,旱灾对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也造成严重的影响[3]。
中国干旱灾害受灾面积、饮水困难人口数量及造成经济作物损失分析
二、防御工作
水利部和旱区各级水利部门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 署,把抗旱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 务实、担当作为,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全力以赴做好抗旱各项工作。
三、抗旱成效
2020 年全国投入抗旱劳力 1840 万人、机电井 297 万眼、泵站 3.8 万 处、机动抗旱设备 239 万台(套)、机动运水车辆 80 万辆。2020 年 全国累计投入抗旱资金 67.0 亿元、抗旱用电 33 亿度、用油 7.9 万吨, 完成抗旱浇地面积 15666.67 千公顷,挽回粮食损失 200 亿公斤、经 济作物损失 118 亿元。
中国干旱灾害受灾面积、饮水困难人口数量及造 成经济作物损失分析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一般指因土壤 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 甚至引发饥荒。同时,旱灾亦可令人类及动物因缺乏足够的饮用水而 致死。
一、基本情况
2020 年,全国 25 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干旱,作物受旱面积 15268.44 千公顷,是 2010—2019 年平均值的 72%,为 2010 年以来最 少。西南、华北、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发生区域性干旱。
千公顷,占比 11.37%;云南省作物受灾面积 666.59 千公顷,占比 7.98%; 河南省作物受灾面积 512.94 千公顷,占比 6.14%。
即由于干旱,导致人、畜饮水的取水地点被迫改变或基本生活用水量 北方地区低于 20 升(/人·天)、南方地区低于 35 升(/人·天),且 持续 15 天以上。2020 年,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口指标比 2010-2019 年的平均值 54.4%,共有 668.98 万人因旱发生饮水困难。
建国以来我国旱灾述略
中图 分类号 : 1242 S6 .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0 7 5 2 2 0 )2—0 0 —0 1 0 —3 8 (0 9 0 01 2
从 自然 的角度 来 看 ,干旱 和 旱 灾是 2 不 同 的 个
科 学概 念 。干旱 通常 指淡 水总 量少 ,不 足 以满 足人
c n l so S d a ha o ic e s n e t n n wae o e v nc o c u in i r wn t tt n r a e i v sme to t rc ns r a y. t a e s i n ii o g t e ifme s r s o t k ce tfc dr u h —rle a u e
的生存 和经 济发 展 的气候 现象 。干旱一 般 是长期 的 现 象 ,而旱灾 却不 同。长期 以来 ,人们 习惯 于用 各
种经济指标来衡量干旱的程度 ,将因水资源不足而
导致 的工农业 损失 称 为旱 灾 。可见 ,旱 灾 只是属 于
偶发 性 的 自然 灾 害 ,甚 至在 通 常水量 丰 富 的地 区也
已成为 全球关 注 的 问题 。 1 建国 以来旱 灾概 况
情 ,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市场供应十分紧张 , 人 民生 活相 当 困难 ,人 口非 正 常死亡 急剧增 加 ,仅
16 年 统 计 ,全 国 总人 口就 减 少 100 人 ;第 2 90 0 万 次是 17 年 ~ 9 3 ,全 国连续 6 大 旱 ,累计成 灾 9 8 18 年 a 面 积 93 亩 。 其 中 17 年 ,一 些 省 份 1 ~1 . 2亿 98 月 O 月 的 降 水 量 比常 年 少 3 % ~7 % ,长 江 中 下 游 地 0 0 区 的伏 旱尤 为突 出 ,当年 全 国受 旱 面 积 6 亩 ,成 亿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台风
滥 伐 森 林 陡 坡 开 垦
围湖造田
水 土 流 失 泥 沙 堆 积 河流蓄洪 泄洪能力 下降
加重 洪灾
下游低洼地 过度开发
资产、人口 等密度加大
2008年的那一场雪 比以往时候来得更猛一些 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 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影响我国的寒潮
1.寒潮的定义
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过境后,凡气温在 24小时内下降10°C以上,并且在这一天内,其最 低气温又在5°C以下的就称之为寒潮。
以后又补充规定,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流域 以及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C以上,长江中下 游地区最低气温达4°C或4°C以下,陆上有相当于 三个行政大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伴 有6~8级大风者,称为寒潮或强寒潮。未达到以上 标准者,则称为较强冷空气或一般冷空气。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1.主要特征: ①出现次数多
资料1:干旱发生的次数多于洪涝 发生的次数。在1951年至1990年 的30年中,全国共发生干旱300次, 洪涝236次,干旱次数占干旱和洪 涝总次数的56%。
1.主要特征: ②持续时间长
资料2:在我国历史上,干旱连年出现是正 常的,例如北京地区在1470-1949年间发 生干旱170次,其中115次是连年发生的。 1637-1643年和1939-1945年干旱竟持 续7年之久。1949年以后,干旱仍有连年 发生的现象,如长江中下游地区1858- 1961年连续4年干旱,农业减产;1966- 1968连续3年干旱;1951-1980年我国华 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秋连旱的年份有 14次。
①长江流域夏季风异常,大部分地 区先后普降大雨和暴雨是根本原因。
中国的五大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火灾、旱灾、风灾
中国的五大自然灾害:地震、洪水、火灾、旱灾、风灾知识点:中国的五大自然灾害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地震通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还会引起次生灾害,如山崩、滑坡、海啸等。
2.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湖泊等水域因降雨、融雪、冰凌等原因导致水位急剧上升,淹没周边土地和建筑物,给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洪水分为流域性洪水、地区性洪水和城市洪水等类型。
3.火灾:火灾是指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引发的火灾事件,火势迅速蔓延,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自然灾害。
火灾的原因包括雷击、电线短路、炉火失控、吸烟不慎等。
4.旱灾:旱灾是指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量明显偏少,导致土地干燥、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
旱灾分为阶段性旱灾和区域性旱灾。
5.风灾:风灾是指强风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的破坏,包括台风、龙卷风等极端天气现象。
风灾具有突发性、破坏力大、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细节可能因教材和课本的版本不同而有所差异。
习题及方法:1.习题:地震发生时,下列哪种行为是正确的?A. 迅速跳楼逃生B. 躲到墙角或家具下C. 乘坐电梯下楼D. 恐惧不敢动方法/答案:正确答案是B。
地震发生时,应保持冷静,迅速躲避到墙角或坚固的家具下,保护头部,避免被坠落的物品砸伤。
不要选择跳楼逃生或乘坐电梯下楼,这会增加危险。
2.习题:下列哪种情况最容易引发火灾?B. 电线短路C. 炉火失控D. 吸烟不慎方法/答案:正确答案是D。
吸烟不慎是最容易引发火灾的行为,因为烟头燃烧过程中可能会掉落在易燃物品上,引发火灾。
雷击、电线短路和炉火失控也可能导致火灾,但相对而言,吸烟不慎更容易发生。
3.习题:旱灾通常发生在哪些地区?A. 沿海地区B. 内陆干旱地区D. 湖泊流域方法/答案:正确答案是B。
旱灾通常发生在内陆干旱地区,这些地区降水量较少,土地容易干燥,农作物生长受影响。
中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旱涝,汉语词组,旱灾和涝灾的简称。
旱灾:指因气候严酷或不正常的干旱而形成的气象灾害。
一般指因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或歉收从而带来粮食问题。
涝灾: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淹能力,造成农业
减产的灾害。
造成农作物减产的原因是,积水深度过大,时间过长,使土壤中的空气相继排出,造成作物根部氧气不足,根系部呼吸困难,并产生乙醇等有毒有害物质,从而影响作物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
那么中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接着往下看。
旱涝灾害,是气象灾害的一种。
气象灾害是由大气圈物质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
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境异常,而导致降雨量过多或过少造成的。
如降雨过猛过大,持续时间长,城市、水库、农田等地方的水不能迅速排除就会形成涝灾。
而长时间不降雨、或降雨量少,各地水补给不足,就会形成旱灾。
夏季风的进退影响到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每年4月开始,雨带大致由南向北推移,9月后由北向南撤退.因而,我国南方的雨季比北方早,比北方长.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如果推进
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的局面。
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光临的自然灾害安全小知识主题讲座,由于时间有限,不得不和大家说再见了,遭遇水灾该如何逃生?且看下回分解。
洪涝寒潮与台风我国的干旱灾害我国旱灾具有哪些特征
夏旱和秋旱次之。
通过阅读,了解以下内容:
①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旱灾严重的国家。
②旱灾的危害: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 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思考:
1、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为何不是严重旱灾区?
分析:西南五省旱灾的原因?
西南五省旱灾的原因:
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不断地向南扩 散,并长时间滞留在我国偏东大部 份地区上空,导致来自印度洋的暖 湿气流不能正常循环进入中国西南 ,因此,云贵地区出现了长时间的 严重干旱。
二、我国的洪涝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为什么?
我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原因
小
5处
1320
十分 严重
人1为95原4年因和1998年的洪水灾害对比
①人类不降 合理流的活洪动导淹致没 地表溃状况发死亡生改变经,济 加年份剧了洪雨量 水灾量害的水位发生范,围 表现堤数:植被(人人数覆) 盖度损降失
低 蓄水能力下降;上游水土流失 下游泥
沙沉积;围湖造田 湖泊调蓄能力下降;水
域195面4 积偏缩小 大
第二节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我国旱灾具有哪些特征?我国旱灾严重 的地区在哪里?
我国旱灾的特征
• 出现次数多 • 持续时间长 • 影响范围广 • 华北地区的旱灾最严重
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华北东部和西部地区旱灾最严重的原因:
• 降水因素 • 水资源因素 • 社会经济因素
1954年5-7月长江流域降水量 1998年6-8月长江流域降水量
1954年长江流域洪水淹没范围 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淹没范围
我国的干旱资料
据报道:1949-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 成的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 气象灾害造成的;我国每年由气象灾害造 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 的57%;我国每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 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40%。
2.2 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
一、我国的干旱灾害
❖ 3.根据上述的有关资料,从洪水水位和流 量、洪水的持续时间等方面,概括1998年 洞庭湖一带洪水的基本特征。
水位高、流量大、持续时间长。
【思考】
❖ 我国l9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形成原因。
【图表分析】
❖ 阅读教材38页“20世纪我国发生的主要水 灾”表,分析我国洪水灾害主要集中在哪 些流域。
出现频次高、 影响范围广。
(2)读出我国干旱灾害的严重区。
❖ 我国的旱灾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华北旱 灾区、华南和西南旱灾区、长江中下游旱 灾区和东北旱灾区。l951一l988年间出现 旱灾频次都在20次以上。
我国各地干旱形成原因:
(1)降水:
季节性易旱地区分布:
分区 东北 华北
旱灾类型
春旱,春 夏连旱
【思考活动】
如何应对干旱灾害?
1、因地制宜地实行农林牧相结合地农业结构, 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 2、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作物。 3、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 耕作制度。 4、加强宣传教育,培养人们的节水意识,防治水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干旱程度之深、造成损失之重都是多年少有的,重庆、四川、贵州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和南部、宁夏南部等地持续高温少雨,辽宁西北地区也出现近几十年没遇到过的旱情,其中重庆、四川的干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兰州遭受的是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少有的干旱。
我国是旱灾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
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是发生频率最高、影响面最广的自然灾害。
但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
一、干旱不能等同于旱灾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当蒸发和蒸腾长时期超过降水量时,即发生干早。
在我国西北内陆一般年降水量≤50mm的地区,多为干旱地区,所以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
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是指因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因为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明显,年际之间季风的不稳定性容易繁发旱灾,所以在我国在我国旱灾发生频次最多的并不在我国降水量最少的西北地区,而是在我国的东部湿润地区,例如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社会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许多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旱灾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干旱既具有季节性又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华南多秋冬旱或冬春旱,个别年份有秋、冬、春连旱,夏旱很少;两广北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为伏旱,春旱极少;淮河以北地区以春旱或春夏连旱居多,夏旱次之,个别年有春、夏、秋连旱;西南地区多冬、春旱,川西北地区多春、夏旱,川东地区多伏、秋旱,西北地区一般常年干旱1.干旱灾害面积广,但分布不均匀据统计,我国每年农田受旱涝灾害的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7%左右,而其中60%左右是旱灾,这说明全国受旱灾面积是很广的。
全国各大区都会有旱灾出现,但分布不均匀,其中黄淮海地区占了全国受旱灾面积的50%左右,长江中下游也是多旱灾的地区,这两个地区就占了全国受旱灾总面积的60%以上。
2.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有时持续时间较长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受季风气候影响,在全国境内,局地性或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
例如,据研究,在1979-1991年这13年间,其中有8年是在华北、东北及华南出现干旱,另有2年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出现干旱,2年出现了全国性干旱,1年为长江流域干旱。
在华北地区,在1951年-1980年的三十年中,出现较大范围的干旱就有12年,中等范围的干旱11年,其余7年出现了范围较小干旱,而这时期长江流域也有28年出现了范围不同的干旱。
从干旱持续时间看,许多地区会出现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有时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
例如,华北地区干旱的持续时间一般在1-2个月或4-5个月左右,有些年份干旱持续时间特长,如1957年、1965年、1968年、1972年和1986年,长达5-7个月,又如长江流域常会出现伏旱,但有的年份有的地区会出现连续干旱,例如198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而其中有些地区,如湖南、湖北、上海、江苏、安徽、贵州等省市出现了春夏连旱或夏、伏、秋连旱,持续时间一般在40天以上,部分地区达50-70天。
1994年6-8月江淮地区出现了严重伏旱,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伏旱持续时间达40-50天,长的达2个月以上,这一年在全国不少地区还出现了春旱,秋旱范围更广,主要分布在江南、华南、华北和西北东部等地。
3.干旱常伴随着高温同时出现许多干旱灾害出现的同时,往往同时出现高温,致使加重旱情,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伏旱期更明显,例如1985年出现了夏伏连旱,6-8月份久晴少雨,温度很高,天气燥热,日平均温度都在30℃以上,鄂西北、鄂东南及三峡河谷地区极端最高温度达38-40℃重庆出现38℃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涪陵、万县高达40℃-41℃。
杭州连续7天最高温度达35-37℃。
气温持续偏高,水分蒸发强烈,助长了伏旱的发展。
1965年5-10月华北地区出现了大旱,这一时期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2℃,高温(≥35℃)日数达10-35天,比常年偏多5-18天。
又如上面已提到的1994年江淮流域出现干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高温天气,这一地区≥35℃的日数达20-40天。
干旱预警应急等级分为哪几级?干旱预警是怎样实施的呢?徐启运:鉴于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将我国干旱预警应急等级按照灾害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特大干旱(Ⅰ级)、重旱(Ⅱ级)、中旱(Ⅲ级)和轻旱(Ⅳ级)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干旱预警由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抗旱防汛指挥部负责管理。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气象、农牧业、水利等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提供干旱监测、预测预警决策信息,政府部门根据干旱灾害严重程度启动预警应急预案。
各部门开展的常规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业务信息,供内部业务使用或在授权的新闻媒体、政府办公网、公众传媒上发布,科学指导我国开展干旱预警,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对农业、工业生产、城市供水等影响,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
旱灾在我国是影响面最广,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干旱预警分四级:特大干旱(一级红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多个县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严重干旱(二级橙色预警)——数区县的多个乡镇发生严重干旱,或一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等;中度干旱——(三级黄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较重干旱,或个别区县发生严重干旱等;轻度干旱(四级蓝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一般干旱,或个别区县发生较重干旱等。
重庆市今年夏季首次发布了干旱红色预警,是最严重级别的预警,在全国是首例。
今年重庆市四十个区县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旱情,十八个区县为特大干旱,旱情全国最严重。
伏旱标准:气象学上规定,6月下旬到9月上中旬,连续20-29天总雨量<30毫米,其中有5天以上高温出现,即被认为达到一般性伏旱标准;连续30-39天总雨量<40毫米,其中有7天以上高温出现,则达到重伏旱标准;连续超过(等于)40天总雨量<60毫米,其中有10天以上高温出现,则被认为达到严重伏旱标准。
现在启动的是一级红色特大干旱预警,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特点,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及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后,对水资源的需求快速增加,导致干旱缺水局面在一些地区越来越严重。
目前,旱灾不但影响农业生产,而且还影响工业、城乡供水和生态环境,给经济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旱情分布:干旱在我国分布虽最为广泛,但各地受旱程度不一。
1951—1990 年我国有四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即阴山与秦岭间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南岭以南的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其次为阴山以北的吉林省和黑龙江南部;湘赣南部。
今夏四川盆地持久高温大旱,某些地区气温达44摄氏度,成了名符其实的火炉,是当地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原因:今夏副热带高压“西深积点”普遍高于往年,整体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向偏西偏北偏移,且持续时间也很长。
沿海的台风对本地持续高温起了重要作用。
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局部反映。
气候变化让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譬如出现了连续登陆我国沿海的台风。
台风抵住了副热带高压的脊背,动弹不得的副热带高压,就长期稳定地控制住川渝大部分地方。
一方面,台风阻断了从南方过来的水汽通道,另一方面副热带高压又拦截了从北方进入的冷空气,让四川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成了一个“气候孤岛”,以至无法产生大范围降水,消除干旱。
四川是一个盆地,不同地区的干旱情况也有差异。
盆地西部由于与青藏高原对接,气流上下碰撞,容易产生热雷雨以缓解旱情,而川东、川中大多是丘陵山区,没有山地抬升气流,局部地区的降水不易产生,高温干旱情况也就更加严重。
重庆遭遇了60年不遇的大旱,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时间的伏旱,今年的干旱与1959、1966、1972、1992、2001年的相似,主要是因为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
今年重庆遭遇如此严重干旱,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入夏以来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异常偏强,全市受高压系统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二乌拉尔山地和东北亚区域无明显阻塞高压形势,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弱。
三是青藏高压比常年偏强,持续控制重庆大部地区。
四是今年登陆台风数多于常年,登陆台风阻挡了西太平洋副高的东退南撤。
带来灾害:(1)对农业的影响:对农业来说,事实上旱灾要比水灾更为严重,旱灾是我国农业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干旱不仅严重影响了春播育秧、作物灌溉,造成晚稻的严重减产。
省内各大水库蓄水量的严重不足,可能影响了春季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
造成农田缺水、水体面积减少、土壤墒情迅速下降,农田蒸散强烈,土壤水分持续散失,农田缺水范围迅速扩大,程度不断加重,部分地区达到重干旱等级。
(2)对蔬菜生产和供应的影响:高温干旱天气严重影响了各种农作物的生长,特别是居民每天需求的蔬菜基地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农作物受灾导致价格上涨,其中叶类蔬菜价格增加50%左右。
(2)对水体的影响:受上游来水持续减少的影响,长江江西段水位创34年罕见的新低,长江干流涪陵段河道大幅变窄,水位急剧下降,四川、重庆等地的嘉陵江出现枯水景象,二级河流多处断流,尤以嘉陵江最为严重;长寿湖、大洪河水库面积严重缩小。
截至8月15日,重庆已经有2/3以上的河流断流,长江重庆段水位降至10年最低;低水位造成多班轮渡停航,所有水库的配套电站均已停止发电。
沿海地区大旱,导致水库蓄水不足,江河水位低、流量小,以致海水倒灌,形成咸潮。
(4)气候干旱,火灾频发连续多日的天干地燥,导致重庆、四川两地火灾频发。
8月以来,仅重庆市就发生森林火灾72起。
14日,重庆还发生了4起森林火灾,其中铁山坪火情较为严重,灭火人员达3000多人;涪陵区的山林大火燃烧了21个小时,致使高速路紧急关闭了4个半小时。
干旱和旱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它们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仍然比比皆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人类马上就要步入新纪元,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干旱化趋势,探求原因,寻找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抗旱工作对策:要真正提高抗御干旱的能力,(1)必须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保证春播作物正常生长。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抗旱的重要性,在这次50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重庆在去年汛后就积极开展水利工程病险整治、修复、加固等,同时积极开展防汛抗旱两手准备,但因水利基础设施不足,在应对特大干旱情况下,还是反映了工程抗旱能力弱,明显暴露了全市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