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旱灾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旱灾的发生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干旱程度之深、造成损失之重都是多年少有的,重庆、四川、贵州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陕西南部、甘肃中部和南部、宁夏南部等地持续高温少雨,辽宁西北地区也出现近几十年没遇到过的旱情,其中重庆、四川的干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兰州遭受的是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少有的干旱。

我国是旱灾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是发生频率最高、影响面最广的自然灾害。但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干旱和旱灾是两个不同的科学概念。

一、干旱不能等同于旱灾

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当蒸发和蒸腾长时期超过降水量时,即发生干早。在我国西北内陆一般年降水量≤50mm的地区,多为干旱地区,所以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

而旱灾却不同,它只是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是指因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因为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明显,年际之间季风的不稳定性容易繁发旱灾,所以在我国在我国旱灾发生频次最多的并不在我国降水量最少的西北地区,而是在我国的东部湿润地区,例如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社会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许多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旱灾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干旱既具有季节性又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华南多秋冬旱或冬春旱,个别年份有秋、冬、春连旱,夏旱很少;两广北部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为伏旱,春旱极少;淮河以北地区以春旱或春夏连旱居多,夏旱次之,个别年有春、夏、秋连旱;西南地区多冬、春旱,川西北地区多春、夏旱,川东地区多伏、秋旱,西北地区一般常年干旱

1.干旱灾害面积广,但分布不均匀

据统计,我国每年农田受旱涝灾害的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27%左右,而其中60%左右是旱灾,这说明全国受旱灾面积是很广的。全国各大区都会有旱灾出现,但分布不均匀,其中黄淮海地区占了全国受旱灾面积的50%左右,长江中下游也是多旱灾的地区,这两个地区就占了全国受旱灾总面积的60%以上。

2.干旱灾害出现频繁,有时持续时间较长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受季风气候影响,在全国境内,局地性或区域性的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例如,据研究,在1979-1991年这13年间,其中有8年是在华北、东北及华南出现干旱,另有2年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南方地区出现干旱,2年出现了全国性干旱,1年为长江流域干旱。在华北地区,在1951年-1980年的三十年中,出现较大范围的干旱就有12年,中等范围的干旱11年,其余7年出现了范围较小干旱,而这时期长江流域也有28年出现了范围不同的干旱。

从干旱持续时间看,许多地区会出现春夏连旱或夏秋连旱,有时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例如,华北地区干旱的持续时间一般在1-2个月或4-5个月左右,有些年份干旱持

续时间特长,如1957年、1965年、1968年、1972年和1986年,长达5-7个月,又如长江流域常会出现伏旱,但有的年份有的地区会出现连续干旱,例如198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而其中有些地区,如湖南、湖北、上海、江苏、安徽、贵州等省市出现了春夏连旱或夏、伏、秋连旱,持续时间一般在40天以上,部分地区达50-70天。1994年6-8月江淮地区出现了严重伏旱,安徽、江苏、湖北等省伏旱持续时间达40-50天,长的达2个月以上,这一年在全国不少地区还出现了春旱,秋旱范围更广,主要分布在江南、华南、华北和西北东部等地。

3.干旱常伴随着高温同时出现

许多干旱灾害出现的同时,往往同时出现高温,致使加重旱情,这种情况在长江流域伏旱期更明显,例如1985年出现了夏伏连旱,6-8月份久晴少雨,温度很高,天气燥热,日平均温度都在30℃以上,鄂西北、鄂东南及三峡河谷地区极端最高温度达38-40℃

重庆出现38℃以上高温天气,其中涪陵、万县高达40℃-41℃。杭州连续7天最高温度达35-37℃。气温持续偏高,水分蒸发强烈,助长了伏旱的发展。1965年5-10月华北地区出现了大旱,这一时期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2℃,高温(≥35℃)日数达10-35天,比常年偏多5-18天。又如上面已提到的1994年江淮流域出现干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高温天气,这一地区≥35℃的日数达20-40天。

干旱预警应急等级分为哪几级?干旱预警是怎样实施的呢?

徐启运:鉴于国家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将我国干旱预警应急等级按照灾害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分为特大干旱(Ⅰ级)、重旱(Ⅱ级)、中旱(Ⅲ级)和轻旱(Ⅳ级)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干旱预警由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抗旱防汛指挥部负责管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气象、农牧业、水利等部门向同级人民政府提供干旱监测、预测预警决策信息,政府部门根据干旱灾害严重程度启动预警应急预案。各部门开展的常规干旱监测、预警评估业务信息,供内部业务使用或在授权的新闻媒体、政府办公网、公众传媒上发布,科学指导我国开展干旱预警,最大限度地减轻干旱对农业、工业生产、城市供水等影响,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

旱灾在我国是影响面最广,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干旱预警分四级:特大干旱(一级红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多个县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严重干旱(二级橙色预警)——数区县的多个乡镇发生严重干旱,或一个区县发生特大干旱等;中度干旱——(三级黄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较重干旱,或个别区县发生严重干旱等;轻度干旱(四级蓝色预警)——多个区县发生一般干旱,或个别区县发生较重干旱等。重庆市今年夏季首次发布了干旱红色预警,是最严重级别的预警,在全国是首例。今年重庆市四十个区县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旱情,十八个区县为特大干旱,旱情全国最严重。

伏旱标准:气象学上规定,6月下旬到9月上中旬,连续20-29天总雨量<30毫米,其中有5天以上高温出现,即被认为达到一般性伏旱标准;连续30-39天总雨量<40毫米,其中有7天以上高温出现,则达到重伏旱标准;连续超过(等于)40天总雨量<60毫米,其中有10天以上高温出现,则被认为达到严重伏旱标准。现在启动的是一级红色特大干旱预警,

由于特殊的自然气候特点,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与耕地、人口及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尤其是自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后,对水资源的需求快速增加,导致干旱缺水局面在一些地区越来越严重。目前,旱灾不但影响农业生产,而且还影响工业、城乡供水和生态环境,给经济社会造成重大损失。

旱情分布:干旱在我国分布虽最为广泛,但各地受旱程度不一。1951—1990 年我国有四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即阴山与秦岭间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西部;南岭以南的广东与福建南部、云南及四川南部;其次为阴山以北的吉林省和黑龙江南部;湘赣南部。

今夏四川盆地持久高温大旱,某些地区气温达44摄氏度,成了名符其实的火炉,是当地自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原因:今夏副热带高压“西深积点”普遍高于往年,整体副热带高压较往年向偏西偏北偏移,且持续时间也很长。沿海的台风对本地持续高温起了重要作用。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局部反映。气候变化让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地发生,譬如出现了连续登陆我国沿海的台风。台风抵住了副热带高压的脊背,动弹不得的副热带高压,就长期稳定地控制住川渝大部分地方。一方面,台风阻断了从南方过来的水汽通道,另一方面副热带高压又拦截了从北方进入的冷空气,让四川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成了一个“气候孤岛”,以至无法产生大范围降水,消除干旱。

四川是一个盆地,不同地区的干旱情况也有差异。盆地西部由于与青藏高原对接,气流上下碰撞,容易产生热雷雨以缓解旱情,而川东、川中大多是丘陵山区,没有山地抬升气流,局部地区的降水不易产生,高温干旱情况也就更加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