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普通生物学复习题(动物学部分2011年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动物学2011冬复习题

1、★结缔组织分哪几类?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答:结缔组织分为六类,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对伤口愈合有重要作用;巨噬细胞能吞噬侵入体内的异物、细菌、病毒以及死细胞及其碎片等,是细胞免疫系统的成员,起保护作用;肥大细胞(mast cells)能分泌一种物质,防止血液凝结;脂肪组织:起支持、保护的作用,以及维持体温和贮藏能量、参与能量代谢等作用;软骨组织主要起支持作用。骨组织主要起支持的作用;血液主要起为全身的组织细胞运输能量、氧气和代谢废物的作用。

2、★脊索动物的重要特征是什么?分为几个亚门?并分别列举几个代表种类。

(1). 具脊索。脊索位于消化道的背面,神经管的腹面,是一条具弹性、不分节、起支持作用的棒状支柱。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经加厚、分化、外突,最后脱离原肠而成。(2). 具背神经管。背神经管位于脊索的背面,呈管状,其内部具有管腔,神经中枢位于其中。背神经管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3). 具咽鳃裂。咽鳃裂为咽部两侧一系列成对的裂缝,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低等水栖种类的咽鳃裂终生存在,作为呼吸器官。陆栖高等脊索动物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如蝌蚪)具有鳃裂,发育成熟后,完全消失。(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还有以下差别:脊索动物的心脏及主动脉位于消化道的腹面,循环系统为封闭式。极大多数脊索动物若有尾部,总在肛门后方,称为肛后尾。)

分三个亚门:尾索动物亚门——海鞘,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脊椎动物亚门——七鳃鳗(圆口纲)、鲨鱼,豹鲨,孔鳐、黄鳝(鱼纲),蝾螈,大鲵(娃娃鱼)玳瑁,眼镜蛇(爬行类)。

3、★动物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并以具体动物为例分别说明。

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

细胞通过胞饮和吞噬作用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细胞内移动,与溶酶体融合,成为次级溶酶体,食物在次级溶酶体中,分解酶将食物分解为可透过食物泡周围膜的简单分子,这些分子通过膜进入细胞内供细胞新陈代谢之用,不能利用的残渣被排出细胞之外,这就是细胞内消化。例如,原生动物的草履虫,由于纤毛的摆动,使水在口沟里形成漩涡,水中细菌等小生物被漩涡送到口沟深处,进入体内(细胞内),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在细胞内流动,与溶酶体融合,成为次级溶酶体,食物在次级溶酶体中,被消化为小分子而陆续透过膜,进入细胞质。不能消化的残渣从细胞表面排出(外排作用)。又如,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海绵也进行细胞内消化,食物随水流进入水管系统,领细胞可吞入食物,在细胞质中形成食物泡,在领细胞内消化,或将食物泡传给变形细胞消化。不能消化的残渣,由变形细胞排到流出的水流中。随着动物的进化,动物的身体逐渐长大和复杂化,摄食到体内的食物颗粒不断增大,于是动物将摄食的食物先在细胞外的消化道中进行物理和化学消化,然后以小分子物质由细胞吸收。这就是细胞外消化。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等都具有细胞外消化。刺胞动物是最早出现细胞外消化的动物。如水螅,以各种小动物为食,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循环腔。在消化循环腔内,体壁上下蠕动收缩而使食物破碎。同时,由腺细胞分泌酶到消化腔中,将食物大分子水解为小分子,这是细胞外消化,刺胞动物的细胞外消化很不完全,只有一小部分食物被消化、吸收,大部分只是被机械地研碎形成一些食物颗粒,由内胚层细胞吞入,形成食物泡,再进行细胞内消化。食物大部分在细胞内消化。因此,刺胞动物虽然有了细胞外消化,它们的细胞内消化仍然占着主要地位。扁形动物的细胞外消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涡虫是三胚层动物。消化道分3支,每支又分许多小支,遍布身体各处。消化道既有消化吸收的机能又起着运输的作用。消化道分支越多,消化吸收的面积就越大,运输效率也越高。涡虫为肉食性,食物入肠道后先行细胞外消化,由肠壁的腺细胞分泌肽链内切酶,在肠腔中将

食物分解成碎片。再由肠壁细胞吞噬食物碎渣,进行细胞内消化。涡虫的消化道只有一个开口,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都要从这个开口排出。这是动物界中比较低级的消化系统。环节动物、节肢动物以及其他高等动物,都是在消化道内消化食物,即都是细胞外消化。如蚯蚓,其消化管纵行于体腔中央,穿过隔膜。消化管分化为口、口腔、咽、食道、砂囊、胃、肠和肛门等部分。其消化道既有口,又有排泄废渣的肛门,这就使食物能按一定的方向运行,从而提高了消化和吸收的效率。蚯蚓以腐烂的有机物为食。蚯蚓消化道的各部分各有不同功能。蚯蚓的口腔可翻出口外取食。咽部肌肉发达,咽肌收缩使咽腔扩大,帮助口吸入食物。咽外有单细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湿润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后连短而细的食道,后面是一个肌肉发达的砂囊,它的功能是研磨食物。蚯蚓吸入食物时,总是把混在食物中的砂石一同吸入。在砂囊中,砂石也有被动地研磨食物的作用。食物在砂囊中经研磨后,和水混在一起而进入多腺体的胃,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后消化管扩大形成肠。肠才是食物化学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地方。食物在肠中被肠消化酶消化成小分子,为肠壁所吸收。不能消化的残渣继续向身体后端运行(肠蠕动),其中水分被重新吸收一部分后,从肛门排出。

4、★简述人体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并指出各部分结构与消化吸收功能的关系。

人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食物由口经过整个消化道的过程中,完成了食物的分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排遗等一系列过程。消化道:(1)口腔:牙齿、舌是肌肉质结构,其功能是将食物与唾液搅拌成食物团。舌上有味蕾,能辨味。唾液腺有三对: 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为粘性液体,含粘蛋白及唾液淀粉酶。前者起润滑作用,后者能消化淀粉。(2)食道:胃,位于腹腔上方,是一个肌肉质的囊,分为贲门、胃体和胃底、幽门三部分。胃的收缩能力很强,能将食团压碎、搅拌。胃内还具有不同分泌功能的胃腺,能分泌粘液、盐酸和胃蛋白酶原等。具有初步消化食物、以及吸收部分无机盐、水、醇和某些药物等功能。胃的后端为幽门,通入小肠。幽门有括约肌控制开关。食物在胃内化为粥样食糜后即通过幽门而入小肠。小肠,人的小肠可区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3部分。肌肉发达,能做有节律的蠕动,使食物和消化液混匀。全长达6m,有利于食物和消化酶的充分接触,以完成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小肠还能将不能消化的残渣推向大肠。提供胆汁的肝脏和分泌多种水解酶的胰脏都通入十二指肠。小肠粘膜向肠腔褶入而成许多隆起,其上密布手指状的绒毛(villi)。褶和绒毛上皮细胞的面上有紧密排列的更小的绒毛,即微绒毛(microvilli)。褶、绒毛、微绒毛的存在使小肠内壁的表面积逐级加大,大大提高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效率。大肠,位于小肠之后。人小肠与大肠接头处位于腹腔的右下部。在这里,大肠伸出一盲管,即盲肠(caecum)。盲肠的顶端有一个手指状的附属物,为阑尾。人的大肠可分为盲肠、阑尾、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包括肛管),主要功能为吸收水分、电解质及形成粪便。大肠也能蠕动,但较慢,它的主要功能是回收水分。从小肠进入大肠的食物残渣是含水很多的流体。大肠回收水分,既保持了体内水量的平衡,也使粪便能够成形。消化腺:人的消化道粘膜中含有许多腺体(胃腺、小肠腺等)。同时,在消化道附近还有唾液腺、胰腺和肝脏。唾液腺分泌唾液淀粉酶,肝脏提供胆汁,胰脏分泌多种水解酶,它们都有管道通入消化道。消化腺所分泌的各种消化液主要有: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以上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各种消化液进入消化道的管腔后,分别作用于食物的不同成分,逐步将复杂的大分子分解为简单的小分子。

5、★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分别有哪些呼吸器官,并举例。

全身细胞几乎都和水直接接触,不需要专门的呼吸系统——原生动物、海绵和水螅等

鳃(鳃是皮肤向外延伸而成的专门用于气体交换的器官,其中有丰富的血液供应。

)——大多数水生动物,如软体动物,甲壳动物体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低等的无脊椎动物种类,如蜗虫、蚯蚓、小型甲壳动物(水蚤)

呼吸树——棘皮动物海参(海参的泄殖腔,有2个分出许多小支的树状管,这就是呼吸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