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蔡洪滨、周黎安_管理世界2008_宗族制度、商人信仰与商帮治理:关于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
有关中国古代史经典书籍推荐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下面本人为大家推荐一些中国古代史书籍,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中国古代史书籍1、朝代史(1)史前①《中国原始社会史略》(张维罴)兰州大学出版社②《原始社会史》(林耀华)中华书局③《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吕振羽)河北教育出版社④《中国新石器研究》(佟柱臣)巴蜀书社⑤《新石器时代》(尹达)三联书店⑥《中国原始社会史》(宋兆麟)文物出版社⑦《炎黄氏族文化考》(王献唐)齐鲁书社⑧《中华远古史》(王玉哲)上海人民出版社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张之恒)南京大学出版社⑩《仰韶文化研究》(严文明)文物出版社(2)先秦史A、文明起源①《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要览》(社科院考古所)文物出版社②《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文物出版社③《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辽宁大学出版社④《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⑤《中国国家起源》(高光晶)河南大学出版社⑥《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大学出版社⑦《中华文明起源和民族问题的论辩》(王东平)百花洲文艺出版社⑧《黄河文明的曙光》(许顺湛)河南大学出版社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朱乃诚)福建人民出版社⑩《古史辨》(顾颉刚)上海古籍出版社B、夏商①《殷代社会史料征存》(陈邦怀)天津人民出版社②《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③《夏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④《商史探微》(彭邦炯)重庆人民出版社⑤《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吕振羽)三联书店⑥《奴隶制时代》(郭沫若)人民出版社⑦《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⑧《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⑨《中国青铜器时代》(郭宝钧)三联书店⑩《夏商史探索》(李民)河南人民出版社C、西周①《西周与东周》(李亚农)上海人民出版社②《周代城邦》(杜正胜)台北经联出版公司③《周代国家形态研究》(赵伯雄)湖南教育出版社④《西周史》(许倬云)台北经联出版公司⑤《西周文史论丛》(岑仲勉)商务印书馆⑥《西周史略》(日.白川静)三秦出版社⑦《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⑧《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尹盛平)江苏教育出版社⑨《西周史与西周文明》(张广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⑩《商周史料考证》(丁山)中华书局D、春秋①《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②《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上海人民出版社③《春秋时代的士族》(孙曜)中华书局④《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⑤《春秋左传研究》(童书业)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世系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何怀宏)三联书店⑦《晋国史纲要》(李孟存)山西人民出版社⑧《霸权迭兴—春秋霸主论》(晁福林)三联书店⑨《鲁国史》(郭克煜)人民出版社⑩《郑国史话》(杨福平、杜维夏)中州古籍出版社E、战国①《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②《十批判书》(郭沫若)科学出版社③《赵国史稿》(沈长云)中华书局④《东周与秦代文明》(李学勤)文物出版社⑤《先秦士人与社会》(刘泽华)天津人民出版社⑥《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⑦《先秦诸子系年》(钱穆)商务印书馆(3)秦汉史A、秦①《秦史稿》(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秦汉史》②《秦集史》(马非百)中华书局③《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④《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⑤《秦史》(王蘧常)上海古籍出版社⑥《秦帝国史》(王云度、张文立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⑦《秦始皇帝评传》(张文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⑧《秦始皇传》(张分田)人民出版社⑨《秦始皇帝传》(马非百)上海古籍出版社⑩《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B、西汉①《秦汉史》(钱穆)台北三民书局②《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顾颉刚)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④《秦汉史论集》(高敏)中州书画社⑤《汉代对匈奴的防御战争》(纪庸)上海新知识出版社⑥《司马迁评传》(肖黎)吉林文史出版社⑦《两汉经济史料论丛》(陈直)陕西人民出版社⑧《秦汉官制史稿》(安作璋、熊铁基)齐鲁书社⑨《秦汉农民战争史》(漆侠)三联书店⑩《论汉武帝》(张维华)上海人民出版社C、东汉(含新)①《秦汉史》(劳干)台北中华文史出版事业委员会②《新莽全史》(沈展如)台北正中书局③《王莽传》(孟祥才)天津人民出版社④《从崩溃到中兴两汉的历史转折》(刘修明)上海古籍出版社⑤《王莽变法》(任强)上海人民出版社⑥《汉魏制度丛考》(杨鸿年)武汉大学出版社⑦《汉匈战争三百年》(宋超)华夏出版社⑧《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阎步克)中华书局⑨《汉代婚丧礼俗考》(杨树达)商务印书馆⑩《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朱绍侯)中州古籍出版社(4)魏晋南北朝史A、三国①《三国史》(马植杰)人民出版社②《三国人物散论》(方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③《三国史》(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④《三国史研究》(张大可)华文出版社⑤《三国史话》(吕思勉)天津人民出版社⑥《魏武帝曹操传》(柳春藩)吉林人民出版社⑦《三国经济史》(余鹏飞)河南大学出版社⑧《三国军事史》(余大吉)军事科学出版社⑨《诸葛亮》(马植杰)上海人民出版社⑩《孙吴文化》(王永平)南京出版社B、西晋①《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②《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③《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④《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⑤《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北京大学出版社⑥《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中华书局⑦《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及续编(唐长孺)三联书店⑧《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中华书局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⑩《读史集》(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C、东晋①《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②《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中华书局③《中国中古政治史论》(毛汉光)上海书店出版社④《读史存稿》(缪钺)三联书店⑤《国史探微》(杨联升)辽宁教育出版社⑥《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天津教育出版社⑦《六朝疆域与六朝政区》(胡阿祥)南京大学出版社⑧《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日.谷川道雄)中华书局⑨《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日.谷川道雄)上海古籍出版社⑩《汉唐间的封建土地国有制与均田制》(贺昌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D、北朝十六国①《拓跋史探》(田余庆)三联书店②《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③《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甘肃教育出版社④《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上海人民出版社⑤《北魏平城时代》(李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⑥《北朝胡姓考》(姚薇元)科学出版社⑦《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陈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⑧《北周史稿》(雷依群)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⑨《鲜卑史研究》(米文平)中州古籍出版社⑩《五凉史探》(赵向群)甘肃人民出版社?《氐与羌》(马长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E、南朝①《六朝史论》(朱大渭)中华书局②《五朝门第》(王伊同)中华书局③《六朝士族探析》(刘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④《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葛晓音)上海古籍出版社⑤《南北朝经济史略》(韩国磐)厦门大学出版社⑥《六朝史》(张承宗)江苏古籍出版社⑦《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胡阿祥)学苑出版社(5)隋唐五代史A、隋代①《隋唐五代史》(吕思勉)中华书局②《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三联书店③《隋唐史》(岑仲勉)中华书局④《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人民出版社⑤《隋唐五代史论集》(韩国磐)三联书店⑥《隋唐史论稿》(汪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⑦《隋唐五代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⑧《隋文帝传》(韩昇)人民出版社⑨《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黄永年)上海书店⑩《隋末农民起义》(漆侠)华东人民出版社B、唐代①《隋唐政治史论集》(胡如雷)河北教育出版社②《隋唐五代史纲要》(杨志玖)上海人民出版社③《李世民传》(胡如雷)中华书局④《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⑤《唐代藩镇研究》(张国刚)湖南教育出版社⑥《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三联书店⑦《山居存稿》(唐长孺)中华书局⑧《隋唐五代经济社会史论稿》(胡如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⑨《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府兵制度研究》(谷霁光)上海人民出版社C、五代十国①《五代十国史研究》(郑学檬)上海人民出版社②《五代史略》(陶懋炳)人民出版社③《南唐史》(任爽)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④《南唐史略》(杜文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⑤《南唐国史》(邹劲风)南京大学出版社⑥《北汉简史》(李裕民)三晋出版社⑦《五代十国制度研究》(杜文玉)人民出版社⑧《前蜀后蜀史》(杨伟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⑨《钱氏吴越国史论稿》(何勇强)浙江大学出版社⑩《马楚史研究》(罗庆康)湖南人民出版社(6)宋辽夏金A、北宋①《宋史丛考》(聂崇岐)中华书局②《宋代经济史》(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宋朝兵制初探》(王曾瑜)中华书局④《求实集》(漆侠)天津人民出版社⑤《知困集》(漆侠)河北教育出版社⑥《求是集》(陈乐素)广东人民出版社⑦《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邓广铭)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⑧《王安石变法》(漆侠)上海人民出版社⑨《司马光新传》(程应镠)上海人民出版社⑩《王安史变法研究史》(李华瑞)人民出版社B、南宋①《南宋史稿》(何忠礼、徐吉军)杭州大学出版社②《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张家驹)湖北人民出版社③《两宋历史文化概论》(张其凡)广东人民出版社④《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日.斯波义信)江苏人民出版社⑤《荒淫无道宋高宗》(王曾瑜)河北人民⑥《朱熹的历史世界》(余英时)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岳麓书社⑧《宋代海外贸易》(黄纯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⑨《中国转向內在——两宋之际的政治內向》(刘子健)江苏人民出版社⑩《蒙古定蜀史稿》(陈世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C、辽①《契丹国志》(叶隆礼)上海古籍出版社②《辽史丛考》(傅乐焕)中华书局③《契丹政治史稿》(陈述)人民出版社④《契丹史略》(张正明)中华书局⑤《冯家升论著辑粹》(冯家升)中华书局⑥《契丹社会经济史稿》(陈述)三联书店⑦《辽史简编》(杨树森)辽宁人民出版社⑧《辽史稿》(舒焚)湖北人民出版社⑨《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杨若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辽金简史》(李桂芝)福建人民出版社D、金①《金朝史》(何俊哲、张达昌、於国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金代经济史略》(张博泉)辽宁人民出版社③《金朝军制》(王曾瑜)河北大学出版社④《宋金战争史略》(沈起炜)湖北人民出版社⑤《女真史论》(陶晋生)台湾食货出版社⑥《女真史》(孙进己、张璇如等)吉林文史出版社⑦《大金国史话》(黄斌、刘厚生)吉林人民出版社⑧《女真源流史》(何光岳)江西教育出版社⑨《金宋关系史》(赵永春)人民出版社⑩《金代政治制度研究》(程妮娜)吉林大学出版社#p#分页标题#e# E、西夏①《西夏史稿》(吴天墀)四川人民出版社②《党项史研究》(白滨)吉林教育出版社③《西夏史研究》(李蔚)宁夏人民出版社④《西夏文化》(史金波)吉林教育出版社⑤《西夏经济史》(杜建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宋夏关系史》(李华瑞)河北人民出版社⑦《西夏通史》(李范文)人民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⑧《元昊传》(白滨)吉林教育出版社(7)蒙元①《元朝史》(韩儒林)人民出版社②《元代史》(周良宵、顾菊英)上海人民出版社③《元朝简史》(邱树森)福建人民出版社④《成吉思汗》(韩儒林)江苏人民出版社⑤《元代分封制度研究》(李治安)天津古籍出版社⑥《穹庐集》(韩儒林)上海人民出版社⑦《元史三论》(杨志玖)人民出版社⑧《元史研究论稿》(陈高华)中华书局⑨《蒙元史新探》(萧启庆)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⑩《元代社会阶级制度》(蒙思明)中华书局(8)明清A、明代①《明清史讲义》(孟森)中华书局②《明朝史略》(李光璧)湖北人民出版社③《明清史》(李洵)人民出版社④《明清史论著集刊》(孟森)中华书局⑤《明清史论丛》(李光璧)湖北人民出版社⑥《明史》(汤纲、南炳文)上海人民出版社⑦《朱元璋传》(吴晗)三联书店⑧《读史札记》(吴晗)三联书店⑨《明朝对瓦剌的战争》(赖家度、李光璧)上海人民出版社⑩《明清农村社会经济》(傅衣凌)三联书店B、南明①《南明史略》(谢国桢)上海人民出版社②《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谢国桢)商务印书馆③《南明史》(顾诚)中国青年出版社④《南明史》(钱海岳)中华书局⑤《明末农民战争史》(顾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南明史》(南炳文)南开大学出版社⑦《南明史纲、史料》(柳亚子)上海人民出版社⑧《明末农民战争史略》(洪焕椿)江苏人民出版社⑨《柳如是别传》(陈寅恪)三联书店C、清代①《清史探微》(郑天挺)北京大学出版社②《清史杂考》、新考、续考(王钟翰)中华书局③《明清史论著合集》(商鸿逵)北京大学出版社④《清朝开国史研究》(周远廉)辽宁人民出版社⑤《简明清史》(戴逸)人民出版社⑥《清朝简史》(杜家骥)福建人民出版社⑦《明末清初的学风》(谢国桢)人民出版社⑧《清入关前国家法律制度史》(张晋藩、郭成康)辽宁人民出版社⑨《明清史新析》(韦庆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大分流》(美.彭慕兰)江苏人民出版社2、专门史(1)历史地理①《长水集》及续编(谭其骧)人民出版社②《历史地理学四论》(侯仁之)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③《河山集》(史念海)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④《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史念海)山西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福建人民出版社⑥《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周振鹤)商务印书馆⑦《唐代交通图考》(严耕望)上海古籍出版社⑧《水经注研究》(陈桥驿)天津古籍出版社⑨《中国移民史》(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福建人民出版社⑩《中国长城建制沿革考》(张维华)中华书局(2)民族史①《中国民族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②《中国民族史》(王钟翰)武汉大学出版社③《中国民族史》(林惠祥)商务印书馆④《中国民族史》(王桐龄)吉林出版集团⑤《突厥史》(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⑥《东胡史》(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⑦《匈奴史稿》(?陈序经)天津古籍出版社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林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⑨《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杨建新)宁夏人民出版社⑩《回纥史》(杨圣敏)吉林教育出版社(21)《吐蕃史》(安庄民)宁夏人民出版社(3)制度史①《中国制度史》(吕思勉)②《秦汉仕进制度》(黄留珠)西北大学出版社③《汉唐外交制度史》(黎虎)兰州大学出版社④《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中华书局⑤《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祝总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阎步克)辽宁大学出版社⑦《九朝律考》(程树德)中华书局⑧《唐代官制》(张国刚)三秦出版社⑨《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辽宁大学出版社⑩《唐律初探》(杨廷福)天津人民出版社(4)社会史①《中国社会史》(法.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②《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杨向奎)人民出版社③《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孙作云)中华书局④《汉晋家族研究》(阎爱民)上海人民出版社⑤《中国方术考》(李零)东方出版社⑥《中国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王利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⑦《唐宋女性与社会》(邓小南)北京大学出版⑧《皇权与绅权》(吴晗、费孝通)天津人民出版社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法.谢和耐)江苏人民出版社⑩《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和民间社会》(赵世瑜)三联书店(5)宗教史①《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②《中国佛教史》(蒋维乔)岳麓书社③《理学?佛学?玄学》(汤用彤)北京大学出版社④《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北京大学出版社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中华书局⑥《魏晋神仙道教》(胡孚琛)人民出版社⑦《魏晋玄学史》(余敦康)北京大学出版社⑧《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上海人民出版社⑨《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荣新江)北京大学出版社⑩《道教史》(许地山)(6)经济史①《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李剑农)三联书店②《中国经济史研究》(全汉升)中华书局③《论两汉土地占有形态的发展》(贺昌群)上海人民出版社④《汉代农业:中国农业经济的起源及特性》(许倬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⑤《魏晋南北朝经济史》(高敏)上海人民出版社⑥《唐五代赋役史稿》(张泽咸)中华书局⑦《两宋财政史》(汪圣铎)中华书局⑧《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包伟民)上海古籍出版社⑨《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陈高华、吴泰)天津人民出版社(7)思想史①《中国思想史》(侯外庐)人民出版社②《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西北大学出版社③《中国的王权主义》(刘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④《汉代思想史》(徐复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⑤《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葛兆光)三联书店⑥《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⑦《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刘泽华、葛荃)南开大学出版社⑧《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⑨《宋明理学史》(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人民出版社⑩《中华文化史》(冯天瑜)上海人民出版社(8)科技史①《中国科学技术史》(英.李约瑟)科学出版社②《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张奎元)人民出版社③《中国科学技术史》(杜石然)科学出版社④《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天文学史》(陈遵妫)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中国畜牧史资料》(王毓瑚)科学出版社⑦《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梁家勉)农业出版社⑧《中国数学史》(钱宝琮)科学出版社⑨《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三联书店⑩《中国印刷史》(张秀民)上海人民出版社(9)中西交流与边疆史①《中西交通史》(向达)中华书局②《中西交通史》(方豪)岳麓书社③《中国南洋交通史》(冯承钧)商务印书馆④《中国边疆通史丛书》(马大正)中州古籍出版社⑤《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⑥《东西交流史论稿》(黄时鉴)上海古籍出版社⑦《中印文化关系史研究》(季羡林)三联书店⑧《中国古代海疆史纲》(安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⑨《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赵云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⑩《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赵俪生)甘肃文化出版社3、史学理论(1)通论①《中国历史通论》(王家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②《史学概论》(吴泽)安徽教育出版社③《中国史学通论》(瞿林东)武汉出版社④《史学引论》(王学典)北京大学⑤《史学概论》(庞卓恒)高等教育出版社⑥《历史学概论》(赵吉惠)三秦出版社⑦《历史学与历史理论》(何兆武)商务印书馆⑧《史学导论》(姜义华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⑨《史学要论》(李守常)商务印书馆⑩《历史哲学引论》(张耕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史学方法①《中国历史研究法》及补编(梁启超)商务印书馆②《中国历史研究法》(钱穆)三联书店③《史学方法》(王尔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④《历史学家的技艺》(法.布洛赫)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⑤《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李剑鸣)三联书店⑥《治史三书》(严耕望)上海人民出版社⑦《历史研究法》(何炳松)岳麓书社⑧《历史学的视野—当代史学方法概述》(孟庆顺、彭卫)陜西人民出版社⑨《历史学方法论》(赵吉惠)四川人民出版社⑩《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李振宏、刘克辉)河南大学出版社(3)史学史①《荀悦与中古儒学》(陈启云)辽宁大学出版社②《中国史学史纲要》(王树民)中华书局③《汉唐间史学的发展》(胡宝国)商务印书馆④《中国史学史》(杜维运)商务印书馆⑤《中国史学史纲》(瞿林东)北京出版社⑥《中国史学史》(金毓黻)河北教育出版社⑦《中国史学史研究述要》(乔治忠)天津教育出版社⑧《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杨翼骧)南开大学出版社⑨《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吴怀祺)黄山书社⑩《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仓修良)浙江人民出版(4)史籍解题①《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高振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②《史籍举要》(柴德赓)北京出版社③《史部要籍解题》(王树民)中华书局④《中国史学名著题解》(张舜徽)中国青年出版社⑤《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张舜徽)湖北人民出版社⑥《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中国书店⑦《中国史籍概论》(张志哲)江苏古籍出版社⑧《中国历史文献简明教程》(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5)史料学①《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何忠礼)上海古籍出版社②《史料与史学》(翦伯赞)北京出版社③《史料和历史科学》(荣孟源)人民出版社④《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安作璋)福建人民出版社⑤《中国古代史史料学》(陈高华、陈智超)北京出版社⑥《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胡厚宣)云南人民出版社⑦《先秦秦汉史史料学》(王晖、贾俊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⑧《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穆克宏)中华书局⑨《唐史史料学》(黄永年、贾宪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⑩《清史史料学》(冯尔康)沈阳出版社4、辅助用书(1)地图①《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②《中国地图史纲》(王庸)三联出版社③《中国史稿地图集》(郭沫若)中国地图出版社④《北京历史地图集》(侯仁之)北京出版社⑤《中国战争史地图集》星球出版社⑥《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中国地图出版社⑦《中国古代地图集》(郑锡煌、黄胜璋等)文物出版社⑧《上海历史地图集》(周振鹤)上海人民出版社(2)目录文献①《古典目录学浅说》(来新夏)中华书局2②《文献学概述》(杜泽逊)中华书局③《中国历史书籍目录学》(陈秉才、王锦贵)书目文献出版社④《中国目录学史论丛》(王重民)中华书局⑤《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上海古籍出版社⑥《目录学发微》(余嘉锡)中华书局⑦《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中华书局⑧《增订晚明史籍考》(谢国祯)上海人民出版社⑨《中华书局百年1912-XX总书目》中华书局⑩《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徽)中华书局(3)职官①《历代职官沿革史》(陈茂同)华东师范大学②《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张亚初、刘雨)中华书局③《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孔令纪)齐鲁书社④《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日.西嶋定生)中华书局⑤《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张金龙)中华书局⑥《汉唐职官制度研究》(陈仲安、王素)中华书局⑦《宋代官制词典》(龚延明)中华书局⑧《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邓小南)河北教育出版社⑨《中国古代官阶制度引论》(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⑩《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臧云浦、朱崇业等)江苏古籍出版社(4)年表①《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中华书局②《中国历史纪年表》(方诗铭)上海人民出版社③《中外历史年表》(翦伯赞)中华书局④《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⑤《中国财政金融年表》(吴兆莘)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⑥《中国历代帝王世系年表》(杜建明)齐鲁书社。
宗族制度与徽商商帮治理的互动探究
商 依 靠宗 族 势 力开 展 商 业 活 动 .并 在 经 商 实 践 中形 成 了一 套 极 具 地域 特 色 的 商帮 治 理 模 式— — 宗 族 治 和代 理 人 为 商 帮 的 核 心 人员 . 他 们 多 为 商人 宗 族
鲍 志桐 跟 随 其 叔 学 习业 鹾 . 有 才能干 . 被 委 以重 用 . 并 升 为 掌 计要职 . 由 此发 家 致 富 。部 分 “ 有才干” 的幸 运 宗族 子 弟 . 还 可
徽 商 主 要 从 事 跨 地 区的 远 程 贸易 . 经 营 行 业 主 要 有 盐 、 茶、 木、 典、 粮、 棉、 丝绸 、 墨等 。徽 商 外 出 经 商通 常 是 族 人 乡党 结 伴 而 行或 者 是 合 伙经 营 。 在经 营之 初 , 徽 商 以家 族 近 亲 为 骨 干. 携 带 数 名 伴 当和 伙 计 一起 经 营 . 家族 头 目往 往 就 是 商 团 的
2 0 1 3年 2月
湖北 经 济 学 院学 报 ( 人 文 社 会科 学版 ) ! 堕 f n i v e r s i t v o f E c o n o I n i e s (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分析 了徽 商 商帮 治 理模 式 的基 本 特 征 , 并进 一 步探 讨 了徽 商 宗族 治 理 模 式 形 成 的 主要 原 因、 商帮 治 理 模 式 与 商人 习
俗 和价 值取 向的 互 动 关 系。
关键词 : 徽商 ; 商 帮 治 理模 式 ; 宗 族 制度 ; 商人 习俗
熟悉 中国 经济 史 的 朋 友对 于徽 商 肯 定 不 会 陌 生 .徽 商 是 指 以血缘 关 系 为纽 带 所 组 成 的 徽州 商 人 群 体 。从 事跨 地 区 长 途 贸 易 的徽 商 在 明 清时 期 取 得 极 大 的成 就 , 其 经 商 人 数 之众 ,
Abiqipz经济管理网址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经济管理网址序号站点名称类别链接首次提供者说明8 《世界经理人文摘》A1经管媒体 Jim Silver 《世界经理人文摘》杂志的网络版15 《经理人》杂志A1经管媒体 Jim Silver 《经理人》杂志主办,包括《经理人》杂志的电子版等19 《IT经理世界》A1经管媒体/ Jim Silver 《IT经理人》杂志社主办,包含企业管理、经营策略的相关信息。
33 A1经管媒体 chinavb 免费注册后可阅读除最近三个月以外的旗下刊物的所有文章。
文章很专业,涉及面很广。
34 中华企业内刊网A1经管媒体 jygao 国内各类期刊、报纸的信息摘录。
40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A1经管媒体/gb/index.asp mriweiming 《华尔街日报》免费中文版,注册后就能使用47 《经济观察报》A1经管媒体 atclix 《经济观察报》的网络版,内容丰富值得一看49 《中国企业家》A1经管媒体 cloud_flying 《中国企业家》杂志主办,内容主要涉及企业管理方面51 《21世纪经济报道》A1经管媒体/jj/ seedsquall 《21世纪经济报道》报社主办的网络版,内容丰富52 《商业周刊》A1经管媒体 seedsquall 《商务周刊》网络版本,大量企业管理,经营策略信息60 《环球企业家》A1经管媒体 cowboy 《环球企业家》杂志主办,可以免费索取杂志哦61 《经济参考报》A1经管媒体http://202.84.17.25/ cowboy 经济新闻丰富63 《中国经济时报》A1经管媒体 cowboy 《中国经济时报》主办,消息更新较快64 《中外管理》A1经管媒体 cowboy 《中外管理》杂志主办,管理类文章偏多66 《经济学家》A1经管媒体 cowboy 可以看到《经济学家》杂志上的部分文章,特色栏目《本周商业(Business this Week)》值得一看。
《社会责任标准与认证》课程参考文献
《社会责任标准与认证》课程参考文献[1]阿奇 B.卡罗尔,安K.巴克霍尔茨.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M].第5版.黄煜平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安佰生.WTO与国家标准化战略[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5.[3]白殿一.标准的编写[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4][美]彼得·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常凯.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 (4):1-5.[6]陈冬林, 李燕凌.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J]. 企业经济 , 2007,(04) :21-23.[7]陈宏辉.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8]陈宏辉,贾生华.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与发展: 基于综合性社会契约的理解[J].中国工业经济,2003,(12).85-92.[9]陈佳贵,黄慧群,彭华岗,钟洪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陈雷.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争论、标准与限度——基于权利意识的一种考量[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06):7-11.[11]陈留彬.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实证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 , 2007,(11):145-150.[12]陈明, 刘跃所. 企业责任型战略的界定与实施方略[J]. 企业经济, 2006,(05):69-71.[13]陈迅,韩亚琴. 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应用[J]. 中国工业经济,2005,(9): 75-81.[14]陈淑妮.企业社会责任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陈昕,沈乐平.企业社会责任与相关公司治理研究述评[J].江苏商论,2008(5):116-117.[16]陈迅,韩亚琴. 企业社会责任分级模型及应用[J]. 中国工业经济,2005,(9): 99-105.[17]陈英.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18]陈志昂,陆伟.企业社会责任三角模型[J].经济与管理,2003,(11):60-61.[19]崔生祥.有责任才有竞争力[J]. WTO经济导刊 , 2005,(06):88-88.[20]单忠东.中国社会责任调查报告(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1]邓荣荣,龙云.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国际化扩散趋势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0,(06):31-32.[22]刁宇凡.SA8000标准对浙江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探析[J].企业经济,2005(6):131-132.[23]范春梅.标准化历史探源[J].中国标准化,2000 ,(7):52-53.[24] [美]菲利普科特勒,南希李著,姜文波译.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公益事业拓展更多的商业机会[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5] (美) 哈罗德.孔茨,海茵茨.韦里克. 管理学(第九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43.[26]黄晓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中国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7]怀劲梅.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发展战略思考[J].企业经济,2006(3):72-74.[28]姜启军,顾庆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选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9]姜启军,贺卫. SA8000认证与中国企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 2004,(10) :44-51.[30]金雪军,王晓荣. 自愿劳工标准的现状和发展:基于SA8000认证的经验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 2005,(8):89-96.[31]鞠芳辉, 谢子远, 宝贡敏.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基于消费者选择的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 2005,(9) :91-98.[32]柯章勇, 组织如何实施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及内审员教程[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33]科斯.企业的性质[M].孙经纬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34]黎友焕.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9.[35]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前沿报告[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41-42.[36]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前沿报告[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7]黎友焕.SA8000 认证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38]李洪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中国统计出版社.[39]李丽.社会责任管理体系(SA8000)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ISO14000认证,2003(2):23-27.[40]李立清,李燕凌.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1]李如平,管志杰,跨国公司的验厂行为分析[J],现代企业,2007,(12)[42]李淑英.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界定、范围及特质[J]. 哲学动态 , 2007,(04) :41-46.[43]李伟阳,肖红军.ISO26000的逻辑-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深层解读[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44]李文川. 基于SA8000B背景下的浙江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45]李新娥.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企业社会回应管理视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46]李雪平. 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性质和效力——兼议ISO26000制定中的法律问题[J]. 环球法律评论 , 2007,(04):81-87.[47]李燕凌.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本质内涵辨析[J], 华人世界.2007(3):102-105.[48]李艳华,凌文栓.世界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与实践概述[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1):17-19.[49]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50]李姝.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演进及文献述评[J].北方经贸,2007,(11) .[51]刘藏岩.中国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认证阻力分析[J]. 生产力研究 , 2007,(13) .[52]刘长喜.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契约的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53]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 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9:2-7.[54]刘立燕.浅析SA8000标准及其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影响[J].理论月刊,2005(4):155-157.[55]刘立燕.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内涵、目标与计量[J]. 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6,(7) :13-15.[56]刘连煜.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18-219.[57]刘录敬,陈晓明.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财务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7) .[58]李占祥. 论企业社会责任[J]. 中国工业经济,1993, (2) .[59]刘文军,王祎.国际劳工标准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60]刘晓红.完善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J].商业会计,2010(12) .[61]刘藏岩.中国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认证阻力分析[J]. 生产力研究 , 2007,(13).[62]刘兆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形象塑造[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63]楼建波,甘培忠.企业社会责任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64]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和法学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5]卢岚,刘开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实施指南[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66]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版.[67]毛洪涛,张正勇.社会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根据国内1993年至2009年研究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5):47-53.[68] (美)迈克尔﹒A.希特(MichaelA.Hitt) (美)R.杜安﹒爱尔兰(R.DuaneIreland), (美)罗伯特﹒E.霍斯基森. 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概念)(原书第6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9]迈克尔·波特,克拉斯·范德林德.从可持续发展到可持续竞争优势[J]. 哈佛商业评论 , 2006,(01).[70]茅于轼.企业家的社会责任[J].东方企业家,2004(4).[71]彭志源.SA8000 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实施认证指南[M].宁夏大地出版社.,2003.[72]乔治·斯蒂纳,约翰·斯蒂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27-139.[73]冉毅波.七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SHRM)调查报告[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7(7):22-23.[74]任荣明.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75]苏勇,于保平,冯臻.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意愿与能力——对上海浦东新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证分析[J]. 兰州学刊, 2010,(01) :85-89.[76]孙继荣.ISO26000———社会责任发展的里程碑和新起点[J].WTO经济导刊,2010,(10):51-55.[77]沙林,王鲜华.社会领域管理体系标准的突破 SA8000[J].中国标准化,1999(5):38-39.[78]沈洪涛,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9]沈根荣,阎文盈,国外进口商验厂制度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2009,(01):29-43.[80]谭深,刘开明.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81]唐更华.企业社会责任发生机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82]梁桂全,黎友焕.2004 广东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83]田虹,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推进机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84]屠嘉, 赵璐, 李红.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证研究综述[J]. 商场现代化 , 2008,(4):64.[85]王敏, 郭红玲. SA8000认证成本与效益分析[J]. 商场现代化 , 2007,(29):51-52.[86](美)沃多克,(美)鲍德成著,李伟阳,肖红军译.全面责任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87]吴鹤松,陈义方,薛庆时,詹茂文.SA8000社会责任标准认证解读[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88]吴淅雨.GRI体系下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综述[J]. 财会通讯,2010(15) :81-83.[89]辛杰.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90]熊辉.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J]. 中国工业经济 , 1992, (08) :51-57.[91]徐从报.SA8000社会责任标准分析与比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2):4-6.[92]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71 - 79.[93]徐光华,陈良华,王兰芳. 战略绩效评价模式: 企业社会责任嵌入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166-167.[94]徐泓,朱秀霞.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指标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 :78-83.[95]徐立青.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7.[96]杨海燕,许家林.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第三方审验主要标准述评[J]. 证券市场导报, 2009,(12):60-65.[97]杨瑞龙,周业安.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应用[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98]叶祥松,黎友焕.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7. :174-178.[99]易开刚.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机制与对策——基于竞争力的视角[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1):65-69.[100]殷格非,李伟阳.如何编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8. [101]殷格非,于志宏,崔生祥.企业社会责任行动指南[M].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102]殷格非.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基础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3]殷格非.责任竞争力——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最佳实践[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104]郁建兴,高翔.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2):143-148.[105] [美]詹姆斯·E·波斯特等.企业与社会:公司战略、公共政策与伦理(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6]张国庆.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市场经济前景:公共管理的决策与作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7]张文兵,葛永波.障碍还是标杆社会责任认证对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J].企业管理,2003(12):86-88.[108]赵曙明. 企业社会责任的要素、模式与战略最新研究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2-8,49.[109]郑宝银. 社会责任标准[J]. 国际贸易问题 , 2004,(05):.[110]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07 国际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1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08 中国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12]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08 国际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13]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09 国际标准化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114]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内外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115]周国银,张少标.SA8000社会责任标准理解及实施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4.2.[116]周祖城.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与内涵[J]. 理论学刊 , 2005,(02) :58-61.[117]Michael E. Porter and Mark R. Kramer. Strategy and Society: 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12):78-92.[118]Baron, David P.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J].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2007,16(3): 683—717.[119]Lee, Min-Dong Paul. A Review of the Theorie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ts Evolutionary Path and the Road Ahead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8,10(1):53—73.[120]Bala Ramasamy,Mathew Yeung.Chinese c onsumers’ percep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88(Supplement 1):119-132.[121]Baron, David P.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J].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2007,16(3): 683—717.[122]Belaid Rettab, Anis Ben Brik and Kamel Mellahi. A study of management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organisational performance in emerging economies: the case of dubai[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89(3):371-390.[123]Besen S M.J Farrell.Choosing how to compete:strategies and tactics in standard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8):l17-131. [124]Xiaomin Yu. Impacts of corporate code of conduct on labor standards a case studyof Reebok’s athletic footwear supplier factory in China[J]. Journal of BusinessEthics,2008,81:513–529.[125]Wilfried Luetkenhorst.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agenda:The case for actively involv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J].Intereconomics, 2004, 39(3): 157-166.[126]Tomi J. Kallio.Taboos i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ourse[J].Journal ofBusiness Ethics, 2007, 74(2):165-175.[127]Tobias Gössling , Chris Vocht. Social sole conceptions and CSR policysucces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7, 74(4):363-372.[128]Thomas Laudal. An attempt to determine the CSR potential of the internationalclothing busines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96(1):63–77.[129]Sylvia Maxfield.Reconciling corporate citizenship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Insights from economic theor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 80(2):367-377. [130]Ziva Sharp and Nurit Zaidman. Strategization of CSR[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 93(1):51-71.。
《商业文化与素养》课件——豫商文化源流
商业始祖王亥
王亥在商丘服牛驯马发 展生产,促使农业迅速 发展,用牛车拉着货物, 到外部落去搞交易,使 商部落得以强大。王亥 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 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 为“商人”,把用于交 换的物品叫“商品”, 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 “商业”成为了现今商 业用词的来源。
陶朱公范螽
范蠡第三次迁徙至陶丘, 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 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 计然之术(根据时节、气 候、民情、风俗等,人弃 我取、人取我予,顺其自 然、待机而动)以治产, 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 巨富。
河图洛书
珠算的数学原理可能就来源于 河图洛书。算盘每档上面有两 个算珠,每个算珠代表5,下面 有五个算珠,每个算珠代表1。 上下七个算珠相加,得数为15, 与洛书纵、横、斜任意一条线 上的三数之和均为15一致。河 图四侧及中间的两数之差均为5, 即一个大于5的自然数,可以用 5加上一个小于5的自然数来表 示。而在算盘上,下面五个算 珠可升为上面一个算珠,这个 运算规则与河图是相对应的。
豫商发展史
豫商发展史
“商人”的来历
商,最初是个原始部落的名字,部落始祖契跟随 大禹治水有功,领封于河南商丘。契的第六世孙 王亥擅长放牧经商。王亥的第四代孙汤灭夏,迁 都于殷,故商又称殷。武王伐纣,天下为周,殷 人残余心有未甘,乘机叛乱,被周公平定。作为 对“顽民”的惩罚,殷人被剥夺了土地。没有土 地怎么谋生?那就只好拣回老祖宗的行当——东 奔西跑做买卖。做买卖是很辛苦的事情,比庶民 种地还要辛苦,还要不稳定,贵族们是不屑去做 这种事情的,只有作为贱民的殷人才被迫成为中 国最早的、靠做买卖谋生的族群。做买卖的殷人 自称是商人,所以“商人”就成了历代中国生意 人、买卖人的代名词。
战国以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社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农业和手工业进一步发 展的前提下,商品交换也活跃起来。而商品交换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 展。同时,商路的发展和变迁也跟随其后。春秋时期,大都市不多。战国时期,由于农工商业的发展,不但 城市增多,规模扩大,而且人口也不断增加。古中原有六个较为知名的城市,比如其中有韩国的大县宜阳 (今河南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各国也有大的商业城市,《盐铁论患有》说:“魏 之温(今河南温县)、织(河南济源)、韩之荣阳(今河南荣阳)、楚之宛(今河南南阳)、陈(今河南淮 阳)、郑之阳翟(今河南禹县)、三川之二周(指洛阳、巩二城),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_周黎安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周黎安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模式)))/晋升锦标赛治理模式0的性质与特征,并试图揭示这种特定模式与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及其各种特有问题的内在关联。
本文认为,晋升锦标赛作为中国政府官员的激励模式,它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根源,但由于晋升锦标赛自身的一些缺陷,尤其是其激励官员的目标与政府职能的合理设计之间存在严重冲突,它目前正面临着重要的转型。
关键词:晋升锦标赛地方官员的激励中国经济增长一、引言: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保持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被世人誉为/增长奇迹0。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一方面表现为GDP增长速度高、持续时间长。
从增长速度来讲,自现代以来,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能在30年间保持每年将近百分之十的增长速度,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只持续了20年。
按照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趋势,许多学者估计,中国的高速增长很可能不止30年,有可能长达40年。
但另一方面,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这个奇迹的神秘之处在于其/非常规0的性质:经济增长理论所强调的若干增长条件,如自然资源禀赋、物质和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技术创新能力,中国与其它国家相比并无独特之处,甚至处于低水平阶段,如人均资源禀赋、技术创新水平。
也就是说,按照这些理论的预言,中国不应该有经济奇迹发生。
由于诺斯的开创性贡献(North and Thomas,1971;North,1981),近年来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制度尤其是经济和政治制度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物质和人力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被认为只是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增长的内在源泉,更深层次的决定因素是一国的制度安排。
最近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一国的司法制度对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而政府的结构以及受到的权力约束也同样影响经济增长(Shleifer and Vishny,1993;Delong and Shleifer,1993;La Porta等,1998)。
区域社会史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赵世瑜著:《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三联书店2006年版《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
二、常建华著:《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北京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三、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版。
四、杨念群著:《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五、徐浩、侯建新著:《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版。
六、蔡少卿主编:《再现过去:社会史的理论视野》,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七、钱杭著:《中国宗族史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血缘与地缘之间:中国历史上的联宗与联宗组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八、冯尔康著:《中国宗族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九、徐扬杰著:《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宋明家族制度史》,中华书局1995。
十、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十一、杜赞奇著,王福明译:《文化、权利与国家——199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十二、科大卫著,卜永坚译:《皇帝和祖宗:华南的国家和宗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十三、渡边欣雄著,周星译:《汉族的民俗宗教——社会人类学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十四、费孝通著:《乡绅中国》,三联出版社1985年版。
十五、乌丙安著:《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十六、韦思谛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十七、杨庆堃著,范丽珠译:《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十八、朱海滨著:《祭祀政策与民间信仰变迁——近世浙江民间信仰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企业生产率的代际效应和年龄效应
第6卷第4期2007年7月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Vol 16,No 14J uly ,2007企业生产率的代际效应和年龄效应周黎安 张维迎 顾全林 汪淼军3摘 要 本文利用1998年到2004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从企业代际和年龄的角度研究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变动,得到三个基本发现:(1)新进入企业总是能够将当时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组织制度“物化”在企业的物质和组织资本中,存续企业也能通过“干中学”而提升其生产效率;而且只有在改革开始以后成立的企业才显现出显著的日益上升的代际优势;(2)中国制造业企业的代际和年龄优势并没有相应反映在外资企业上,外资企业的代际优势几乎没有,正年龄效应在第6年后也几乎消失;(3)尽管国有企业平均来看较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生产率低,但在1988年之后新成立的国有企业日益增加的代际优势,表现出了明显的“追赶”效应。
关键词 代际效应,年龄效应,企业生产率3周黎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顾全林,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汪淼军,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
通讯作者及地址:周黎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00871,电话:(010)62750431;E 2mail :zhoula @ 。
作者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573008)和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中国民营经济研究”、国家“985工程”二期资助。
一、导 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生产率的变化及其来源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心的热点之一。
人们关心这一问题是因为企业生产率是决定一国持续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基础。
这方面的研究文献非常多,比如Groves et al.(1994)、J efferson et al.(1996)、刘小玄和郑京海(1998)、姚洋(1998)、姚洋和章奇(2001)以及郑京海等(2002)。
试论依法治国与民主的关系
试论依法治国与民主的关系--冰语若茶内容提要:民主、法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二者关系是发展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千百年来,在历史的血与火、苦与难的历程中,人们始终思考探求民主、个人权利、公正的政府这些看似矛盾而又基本的问题。
民主与法治、公正与效率,一直在朝代更替的循环过程中重复昨天的故事,续写着过去的历史。
在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古国里,我们与民主无缘。
五四运动给我们民族带来收获,于是有了“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在探求中,我们迈入二十一世纪,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部署,不久前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建设“政治文明”写进现行宪法中,使这一战略任务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标志着共产党人在民主与法治、公正与效率、个人权利和社会秩序、人民和政府的关系上,正做着前无古人的巨大努力。
科学规范这些关系,找出最佳平衡点,必将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理念之石、制度之基。
一、依法治国与民主的内涵“法”对于中国百姓并不陌生,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由来已久,妇孺皆知。
法治思想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李悝、商鞅、韩非等提出。
是和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政治主张。
儒家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强调用道德的感化作用来统治劳动人民。
法家则认为“圣人之治国,不恃之人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应“不务德而务法”(2),明确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
将法治做为维护君主专制的主要手段。
在中国古代,“法者,刑也”,法家主张的法治,实际就是实行实行严刑峻法。
儒教强调人治,“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为政在人”,中心思想是寄希望于贤者在位,搞德治、仁政,而后天下大治。
法家反对人治,认为“释法术而心治,尧舜不敌正国。
”汉武帝在位时董仲舒提出“墨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在解释“德与刑”的关系时认为,德为阳,刑为阴,两者关系是“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助也。
读《儒学新编》读后感
读《儒学新编》读后感《儒学新编》读后感一自从于丹女士走上电视开讲,人们才发现,儒学并不是只与“传统型”的老年男性才有关。
其实,不只是于丹女士这类教育界的`知识女性才能结缘儒学,现代女性,都有必要重新正视我们两千年之久的儒学。
说到儒学看待女性,人们很容易把“唯小人与女子难养”那句话翻出来质问孔子。
其实,这句话只是孔子身为男性,在面对两性对话不畅时发的一句牢骚,并无对女性的歧视,更无对女性人格的贬低。
《诗经》,是孔子删编的“教材”,其中的作品对女性毫无不敬之意,不但有对女性的赞美,还有对命运不幸女子的怜悯与关怀。
到了后世有部分士子,因为各种目的,确实有贬低女性、造成女性地位下降,但这也是人为的曲解,偏离了儒家本义。
在“半边天”越来越气壮声高,与须眉共谋天下的新时代,女性没有必要理会“老古董”拾起儒家经典了吗?那我们先看看现代女性的现实困惑。
中国女性大多成长过程中被规划一条理想的人生轨迹:从小认真学习,不要被身边的“小鲜肉”或外面的“怪蜀黍”们诱惑,出来找份安分守己衣食无忧的好工作。
年龄到了再嫁一个有车有房又体贴温柔的“高富帅”。
接下来生儿育女,又继续教育下一代的工程。
可是,真的能个个拥有如此完美如马丽苏剧本吗?现实是,很多青春女孩在校园就开始迷惘空虚,虚度终日。
有人狂晒自拍,把脸蛋整成或P成千人一面的椎子脸。
有人把爱情当成生命的全部,一份感情消亡时便不能自拔甚至以命相殉。
有人相反,玩世不恭,出入夜店,把男人玩弄于股掌间。
有人把自己当成待价而沽的商品,赤裸裸地把婚姻明码标价。
已婚女性的悲哀更不少。
有的四处攀比,只盼着丈夫更富更贵。
有的把家庭打造成封闭围城,监控着对方的一举一动。
有的控制不了男人,就依恋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甚至包括婚姻感情。
有的不甘心自己没有出人头地,就把赌注押在孩子身上,以“为了孩子好”的名义培养“多才多艺”的优秀人才……这些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极端的例子,在这个新闻大爆炸的时代,并不鲜见。
宗族制度_商人信仰与商帮治理_关于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
2006 )。 关于制度多样性目前主要以跨国研究为主 ,
而在同一国家制度和文化背景之下的制度多样性 则研究不足 。 Greif (1998 ) 在论及历史与比较的制度 分析时 , 特别强调博弈均衡的多重性其实提供 了历 史比较研究的机会 。 本项研究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独 特例子 。 与国外文献揭示的商帮治理机制相比 , 如
不多 ( 王世华 ,2005 )③ 。 现有两个商帮的比较研究主 要 有 两 个 特 点 ,一 是 注 重 史 料 的 收 集 与 比 较 ,但 缺 乏深入分析 。 王世华 (2005 ), 张正明 (2001 ) 以及 刘 建 生 和 刘 鹏 生 (2005 ) 以 翔 实 的 史 料 指 出 了 徽 商 与 晋商的相似与差别 , 但都没有讨论造成上述异同的 微观机制 , 这使比较研究停留在史实材料的 收集和 对比层面 , 不利于人们深入了解明清 时期决定地域 商帮运作机制和经济绩效的根本原因 。 另一特点是 有些研究者探讨了徽商与晋商差异的成因 , 但 忽略 了解释变量的内生性从而颠倒了因果 关系 。 比如 , 刘 鹏 生 等 (2003 ) 提 出 晋 商 与 徽 商 形 成 不 同 管 理 机 制主要源于宗族关系差异 , 其根源 则是地域文化差 异 , 表现为徽商有 “ 儒风独茂 ” 和举族迁徙的地域文 化 , 而晋商讲究 “ 学而优 则商 ” 和固土守迁的地域文 化 。 他们推断 : 宗族 观念差异构成了晋商与徽商管 理机制的基础 ; 而地域文化与经商理念的差异形成 徽商重约束 、 晋商重激励的运作机制 。 我们认为这 一推断值得推敲 。 从逻辑上看 , 单由 “ 儒风独茂 ” 的 地域文化判断 , 徽商理当遵循儒家 “ 安土重 迁 ” 教诲 从而比晋商更不愿迁居才合理 。 其实 , 在地域商帮 兴起以前徽州确实具有 “ 人重去其乡 ” 的风俗 。 许承 尧在 《 歙风俗礼教考 》 中说 :“ 歙俗之美 , 在不肯轻去 其乡 , 有之则为族戚所鄙 , 所谓千年归故土也 , 可见 歙人安土重迁 ”④ 。 当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 日多时 , 不少人依旧 “ 壮则服贾 , 老则归田 ” ⑤ 。 因此 , 以徽州 具 有 “儒 风 独 茂 ”的 特 点 和 举 族 迁 移 经 商 地 的 地 域 文化作为其管理机制的根源实则谬矣 。 与目前关于徽商和晋商的研究相比 , 我们的主 要贡献是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重新组织和透 视已有的史实 , 对徽商和晋商的治理 模式的系统差 异提供内在一致的分析和解 释 。 具体地说 , 我们的 研究思路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 首 先 , 我 们 基 于 Holmstrom 和 Milgrom (1994 ) 的理论 , 强调商帮治理作为一种激励系统的本质 。 根 据这种理论 , 一种治理模式如果是有效的 , 其内部各 激励工具之间的配置就必须满足一致 性和互补性 , 当外部参数发生变化时 , 这些激励工具将呈现协同 变化 (co-movement ) 的特征 。 本文将详细 说 明 晋 商 和徽商的治理模式如何满足这些一致性和互补性特 征的 。 我们认为 , 只有从激励系统的角度 , 徽商和晋 商两大商帮的治理模式的系统差异才能真正得以揭
周黎安 政治锦标赛模式 2007
中国地方官员的治理:政治锦标赛模式研究周黎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7年11月30日引言: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中国近三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举世瞩目,国际竞争力和世界经济地位日益提高但为什么是中国?主流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技术进步 从国际比较的观点看,中国在这些方面并无特殊之处制度经济学强调产权、司法等经济制度方面的决定性作用(North,Acemonglu,Shleifer等)按照西方的标准,中国的经济制度,如司法、产权保护和市场制度(如金融市场)等方面的世界排名均非常之低(Allen等)高速经济增长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支撑,后者为前者提高投资和创新激励“中国特色”的经济与政治制度条件中国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对增长的关注和追求在世界范围内是罕见的从政府治理的角度理解中国高速增长的微观制度基础,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从“把价格搞对”(getting prices right)到“把激励搞对”(getting incentives right),政府官员的激励尤其重要在发展和转型经济中,政府掌握大量关键性的经济资源(财政资金、行政审批、信贷、土地批租、税收)政府官员的自由处置权可以成事,更可以败事,“合法伤害权”(吴思语)政府的行为和服务因其垄断地位不易监督和评价,权力难受约束,在中国尤其如此地方政府与经济增长:现存的理论以钱颖一和Weingast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著名的“中国特色”的联邦主义理论他们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基础是:1)行政权的下放和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承诺;;2)以“财政包干”为特征的财政激励;3)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而竞争,导致对企业的预算约束硬化 分权、财政激励和地区竞争确实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激励基础但该解释也有一些缺陷,比如中央随时可以调整权力分配,财政包干合同经常“变相”修改,“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投资热情不减等对现存理论的一些反思现存理论主要将政府官员作为经济代理人,面临经济和财政激励,忽略他们作为政治代理人的特征(关心权力、职位和晋升),如官场和权力的竞争现存理论主要考察地方政府作为一个整体,而忽略了政府中具体的个人-即官员自身的激励与行为,经济学的基石是个体理性主义的观点中国的政治体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后官员的行为与改革前有重大差别?政府治理中的锦标赛模式在中国,同一行政级别的地方官员,无论是省、市、县还是乡镇一级,都处于一种政治晋升博弈,或者说政治锦标赛(political tournaments)竞赛优胜的标准由上级政府决定,它可以是GDP增长率,也可以是其它可度量的指标,如财政收入,就业率,治安状况等如大跃进时期各省市竞相就粮食产量大放“卫星”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以政治效忠为标准的政治锦标赛。
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研究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队伍,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完成这一重要任务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约束机制1研究意义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企业经营者是以经营管理企业作为自己的使命,靠发展企业实现自己社会价值和社会地位的特殊群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有企业改革,要求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经营者绩效管理体系,以确保企业发展方向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使得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2影响因素分析2.1企业经营者的选拔与优化问题。
长期以来,经营层、特别是总经理的任免主要由董事决定。
而某些职能部门总是将对企业的直接管理当作自己的职责,委派的董事等也必须要时刻听命于自己。
如此一来,董事会就成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化身,自然不能真正按照市场化要求选聘和评价经营层了。
而经营者也就不会对董事会、对企业、对员工负责,而是对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了。
所以,董事会的市场化水平和程度,将直接决定直选经营层和总经理工作能否取得成功,能否有效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2.2企业经营者在岗时绩效考核和离岗后薪酬保障问题。
由于国有企业所有权缺位使得对经营者的考核评价始终停留在形式阶段,国有企业现行绩效考评体系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励措施仅限于在职经营者,而离职或转岗的国企经营者不能享有该项权利。
由于国企经营者离职后得不到有效的社会保障,直接造成其在岗期间使用各种手段以谋求离职后的生活保障的卑劣行径。
2.3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制约问题。
在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
政府及相关部门如果彻底放权,不参与企业管理活动,就会造成监督机制缺失,客观上会造成企业经营者欺上瞒下,使得政策信息不对称,并有可能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
3对策措施的探讨与研究3.1建立健全的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
企业的发展目标是经营者的内在追求。
城市经济学1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经济学1
(2)人口在大型城市中的集聚程度日益上升。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经济学1
3.城市在发展中内部结构的变化
西方城市发展中的三种阶段性类型: ¡ 第一阶段:工业革命前,城市中居住的主要生
产者是土地所有者和手工业者 ¡ 第二阶段:工业革命以后,城市中主要阶
层是资本家和工人,城市以制造业为主 ¡ 第三阶段:后工业时代,城市中主要以服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经济学1
2、城市发展史
¡ (1)早期发展缓慢,19世纪开始进入快速 发展时期。
¡ 第一批城市: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美索布达米娅河谷出现了第 一批城市,厄尔是其中最大的城市(2.5万);前公元前2000年,巴比 伦城约有5万人。
¡ 中国最早的城市: 早在5500年前,在长江、淮河之间的巢湖流域 出现了一座繁华的城市,不仅有大型宫殿和神庙建筑,养殖业、畜牧 业、手工业也初具规模。如今,昔日的繁华散去,成了含山县城南40 公里铜闸镇凌家滩遗址的“乱石阵”,该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 的城市。
——浦捷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经济学1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经济学1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经济学1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经济学1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经济学1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经济学1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经济学1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经济学1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经济学1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经济学1
¡ 在法国,如果一个地方的住宅之间的距离不超过200米, 而人口超过2000人,那么,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城市,而不 考虑那里是否有一个核心,是否具有明显的乡村特征。德 国人也大体一样,2000人的聚集规模,就叫城市。而德国 最小的城市Arnis,只有350人。
36124849
在 团内学者 当中 ,俞可平 教授 的理 解 比较具 有代表 性 。俞 可平 教授 指 出 :治理 一词 的基 本含 “ 义是 指 在 一个 既定 的范 围 内运用 权 威 维 持秩 序 .
满足公 众 的需 要 。治理 的 目的魁在 各种 不 同的制 度关 系 中运 刚权力 去引 导 、控 制和 规范 公 民的各 种 活动 . 以最 大 限度地增 进公共 利益 ” 。Ⅲ
体 国情 . 因地制 宜地讨论 治理理 论 的中 国适用 性 。
一
去 1 5年 来 , 在许 多 语 境 中大行 其 道 。 它 以致 成 为
一
、
治 理 的 内涵 及 其 特 征
种可 以指 涉任 何事 物或 者毫无 意 义 的 ‘ 时髦 词
或许 正 是作 为其 流 行 的代价 ,治理 理 论 在很 大 程度 上 被 泛化 了 .不 同 的学者 对 治理 的 内涵提
法制 度 化 、 功经 验长 效化 , 成 使集 中教 育 和经 常性 工作 有机 衔接 起来 ,在 新起 点上 推动 学 习实 践科 学发 展观 不断取 得 新成 效 .把科学 发 展观 的 要求 贯彻 和体 现到 加快 经济 发展 方式转 变 的各 项 工作
中去 。要 围绕科 学 发展选 准 干部 、 配强 班 子 、 聚集
是“ 一套 分复 杂且充 满争 议 的思 想体 系” 。
作为治 理理论 的主要创 始人 ,罗两瑙 将 治理 界定 为一 系列活 动领 域里 的管理 机制 ,它们 虽未 得 到正式授 权 , 能有 效发 挥作用 。与统 治不 同 。 却
力加 强党 的基层 组 织建设 ,充 分发 挥基 层 党 组织
和党 员干 部在 推动 科学 发展 、加快 经 济发 展 方式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商会史研究
国家治理视野下的商会史研究,《商人组织与经济社会治理》评介(副题)商会既是近代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必然产物,又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反作用。
因此,商会研究为研究近代中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其本身变迁亦构成折射中国社会的独有剖面。
南昌大学刘杰副教授长期致力于商会史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商人组织与经济社会治理》一书是刘杰长期研究的精华凝练之所在。
该书从商人团体入手,对商人团体和经济社会近代化内在关联进行深入分析。
该书从商会自身组织演化、参与社会治理,以至于对经济事务、政策的直接干预,形成政商博弈,对商人组织近代角色进行全面剖析。
既关注历史环境变迁下的特殊属性,对商人组织特殊性也同样有所关注,构成了理论层面的归纳与完善,打破了专题写作的通史性弊端。
该书不仅在空间方面对商会史予以有效补充,而且通过国家治理理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性商人组织进行分时段系统性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缺憾。
具有深刻而敏锐的问题意识商会研究已有持续40年的讨论,近年来,商会研究侧重于研究对象的转移,为揭示区域间商人组织差异作出重要补充。
然而,空间转移的扩展占据主流,理论创新、范式突破则相对缓慢,大数据量化历史、经济地理学等新方法、交叉学科应用等方面相对不足。
在广博学术视野上借鉴新理论该书从国家、社会、市场等维度对区域性商人组织、市场变迁进行动全面考察,在打破时空限制基础上,形成对传统商人组织研究的有益补充。
从长时段和内陆地区商会发展轨迹出发,探寻传统商业转型特点。
将区域史研究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并把研究时段延伸至明清时期,关注商帮、公会、商会演化史,进而国家、社会近代化内在互动的理论体系。
学术研究贵在推陈出新,创新而言同样分为不同层次。
当学术积淀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提出概念和构筑理论体系,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锁匙,进而为学术作出归纳性、总结性贡献。
中国学者由于传统史学影响,注重史料分析,从历史事件本身研析脉络,构建成相对严谨的研究论述。
地方宗族与明清商帮的兴起
Local Lineage and the Rise of Ming-Qing Guilds 作者: 吴琦[1];周黎安[2];刘蓝予[2]
作者机构: [1]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及金融学院;[2]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中国经济史研究
页码: 139-15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明清商帮;宗族;宗族竞争;科举
摘要:明清商帮的兴起是16世纪以来中国商业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但目前学界对于明清商帮兴起的定量研究仍是空白。
本文首次构建了1368—1840年间明清商帮县级层面的截面数据,考察了地方宗族、科举及宗族竞争对于明清商帮兴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人口密度、人均田赋、盗乱、交通及其他相关变量后,地方宗族的发达程度对明清商帮的兴起具有显著正效应,而当地的科举文化倾向于削弱宗族的正效应。
本文还进一步发现,地方宗族之间的竞争也对明清商帮的兴起产生了重要影响。
周黎安教授研究成果
周黎安教授研究成果[1] “The Effect of Microinsurance on Economic Activities: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Field Experiment" (with Hongbin Cai, Yuyu Chen and Hanming Fang), forthcoming,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 “Seller Reputation: From Word-of-mouth to Centralized Feedback” (with Hongbin Cai, Ginger Jin, and Chong Liu),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34, 51-65, 2014.[3] "Family Ties and Organizational Design: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ivate Firms" (with Hongbin Cai, Hongbin Li and Albert Park),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95(3): 850-867, 2013.[4] “Returnees Versus Locals: Who Performs Better in China’s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with Haiyang Li, Yan Zhang, Yu Li, and Weiying Zhang),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6: 257-272, 2012[5]. “Intra-Industry Knowledge Spillovers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R&D: Evidence from China’s ‘Silicon Valley’” (with Yasuyuki Todo and Weiying Zhang),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5(3), 569-585, 2011.[6]. “FDI Spillovers in an Emerging Market: The Role of Foreign Firms’ Country Origin Diversity and Domestic Firms’ Absorptive Capacity” (with Yan Zhang, Haiyang Li and Yu Li),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1: 969–989, 2010.[7]. “Income and Consumption Inequality in Urban China: 1992-2003” (with Hongbin Cai and Yuyu Ch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58 (3): 385-413, 2010, lead article.[8]. “Incentives, Equality, and Contract Renegotiations: Theory and Evidence in the Chinese Banking Industry” (with Hongbin Cai and Hongbin Li),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58(1): 156-189, 2010.[9]. "Political Connections, Financing and Firm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ivate Entrepreneurs" (with Hongbin Li, Lingsheng Meng, and Qian Wang),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7: 283-299, 2008. One of the Most Cited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ticles since 2007 with the rank of the 13th out of Top 25, 2012[10]. "The Long-Term Health and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1959-61 Famine in China" (with Yuyu Chen),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6: 659-681, 2007, lead article. One of the Most Cited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Articles since 2007 with the rank of the 11th out of Top 25, 2012[11] “Incentive Contracts and Bank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 in Rural China" (with Hongbin Li and Scott Rozelle),Economics of Transition 15(1): 109-124, 2007.[12]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he Turnover of Provincial Leaders in China" (with Ye Chen and Hongbin Li), Economics Letters 88: 421-425, 2005.[13] “Political Turnover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The Incentive Role of Personnel Control in China” (with Hongbin Li),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9:1743-1762, 2005. Reprinted in "Governing Rapid Growth in China: Equity and Institutions", edited by Ravi Kanbur and Xiaobo Zhang, 2009, London andNew York: Routledge. One of the Most Cited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Articles since 2005 with the rank of the 3rd out of Top 10, 2010[14] "Parental Childcare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with Hongbi n Li, Xianguo Yao, and Junsheng Zhang), Applied Economics, 37 (18): 2067-2076, 2005.[15] “How Prudent Are Community Representative Consumers?” (with Yuyu Chen)Topics in Macroeconomics: Vol. 3: No. 1, Article 4. 2003.中文论文[1]. “层层加码与官员激励”,《世界经济文汇》2015年第1期[2]. “县级财政负担与地方公共服务: 农村税费改革的影响”(与陈祎合作),《经济学》(季刊)2015年第14期第2卷[3]. “行政发包制”,《社会》2014年第6期[4]. “行政发包制:对评论人的回应”,《社会》2014年第6期[5]. “中期排名、晋升激励与当期绩效:关于官员动态锦标赛的一项实证研究”(与乔坤元、刘冲合作),《经济学报》2014年第4期[6]. “行政分权与财政分权的不同效应:来自中国县级水平的证据”(与刘冲、乔坤元合作),《世界经济》2014年第11期[7] “电信基础设施与中国经济增长”(与郑世林、何维达合作),《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8]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县级水平的证据”(与刘冲合作),《经济科学》2014年第2期[9]. “地方官员晋升激励与银行信贷:来自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与纪志宏、王鹏和赵鹰妍合作),《金融研究》,2014年第1期[10] “高速公路可达性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来自中国县级水平的证据”(与刘冲、徐立新合作),《经济研究》2013年增1期[11]. “资源错配与政治周期”(与赵鹰妍、李力雄合作),《金融研究》2013年第3期[12]. “行政发包制与雇佣制:以清代海关治理为例”(与王娟合作),载入《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周雪光、刘世定、折晓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3]. "税收努力、征税机构与税收增长之谜" (与刘冲、厉行合作),《经济学》(季刊)2011年第11卷第1期[14]. “官员晋升竞争与边界效应:以省区交界地带的经济发展为例”(与陶婧合作),《金融研究》2011年第3期[15]. “企业规模对职工工资的影响:来自中国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证据”(与陈凌、李宏彬和熊艳艳合作),《金融研究》2010年第2期[16]. “政府规模、市场化与地区腐败”(与陶婧合作)《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英文版发表于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2009, 4(3): 425-448)[17]. “宗族制度、商人信仰与商帮治理:关于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与蔡洪滨、吴意云合作)《管理世界》2008年第8期(摘要收录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6期,44-45页)[18]. “信誉与管制的互补与替代:基于网上交易数据的实证研究”(与杨居正、张维迎合作)《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19]. “企业信息化投资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浙江企业的经验证据”(与汪淼军、张维迎合作)《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20] “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 《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本文收录《中国社会学文选》(应星、周飞舟、渠敬东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011年获得北京大学第11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1]. “企业生产率的代际效应和年龄效应”(与张维迎、顾全林、汪淼军合作)《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6卷第4期[22]. “信息化、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基于浙江企业的实证研究”(与汪淼军、张维迎合作)《管理世界》2007年第4期[23]. “中国轿车行业的合谋与价格战”(与王皓合作),《金融研究》2007年第2期[24]. “地区放权与经济效率:以计划单列为例”(与史宇鹏合作)《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25]. “中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的选择及其治理效应”(与王鹏合作),《中国会计评论》2006年第2期[26]. “信誉的价值:以网上拍卖交易为例”(与张维迎、顾全林、沈懿合作),《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27]. “中关村科技园区制造业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1995-2003”(与张维迎、顾全林、姜烨合作),《经济学报》2006年第2卷第1辑[28]. “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所有权与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与王鹏合作),《金融研究》2006年第2期[29]. “信息技术、组织变革与生产绩效:关于企业信息化阶段性互补机制的实证研究”(与汪淼军、张维迎合作),《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30].“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与陈烨合作),《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31].“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及其影响因素:分位回归模型的一个应用”(与张维迎、顾全林合作),《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32].“相对绩效考核:中国地方官员晋升机制的一项经验研究”(与李宏彬、陈烨合作),《经济学报》2005年第1卷第1辑[33].“企业规模与创新:来自中国省级水平的证据”(与罗凯合作),《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4卷第3期[34].“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 《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本文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转载,入选《中国经济学2004》(上海人民出版社))[35].“经济转型中的企业退出机制”(与张维迎、顾全林合作),《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36]. “从大学理念与治理看北大改革”(与柯荣柱合作),《学术界》2003年第5期;另收录《大学的逻辑》(张维迎著,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37]. “从信息经济学看当前假冒伪劣现象”(与崔兆鸣合作)《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38]. “假冒伪劣条件下的市场均衡” (与崔兆鸣合作),《经济科学》1995年第5期[39]. “郭鹤年的经营管理艺术和风格”(与郑学益合作),《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40]. “交易的制度结构”,《经济学动态》1993年第7期著作章节:[1].“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组织和制度变迁理论”,第九章,《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胡代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本书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国家的理性重建:布坎南的国家理论”,第十章,同上书[3]. "Firm Dynamics in Economic Transition: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Science Park", (with Q. Gu, H. Li, W. Zhang), in Haiyang Li (eds), Growth of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s Emerging M arke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 MA: Northampton. 2006.[4]. “Political Competition at a Multilayer Hierarchy: Evidence from China”, (with X. Li, C. Liu, and X. Weng), in Masahiko Aoki and Jinglian Wu (eds.), The Chinese Economy: A New Transition, IEA Conference Volume No.150-IV, Basing Str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2著作:[1].《边缘地带的小农: 中国贫困的微观解理》(与沈红、陈胜利合著),人民出版社,1992年。
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年)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4.能从历史时空的角度,把握明清的发展脉络,叙述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概况,纵向感知明清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地位,横向对比同一时期明清社会与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不同,概括出明清中国盛世下隐含的发展困境,深入思考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5.通过以“茶”为线索学习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小说戏曲与科技领域的变化发展,体会物质生活对历史的贯穿与渗透,并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激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明清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二)教学难点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历史问题探究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呈现材料】【教师语言】2022年11月29日,“中国茶”申遗成功。
中国是阅读教师呈现资源,聆听教师讲解。
引出本节课的线索“茶”,为后续教学内容的讲解奠定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情境。
——董书城《中国商品经济史》现象二:农业经营方式多样化现象三:农产品商品化【教师提问】为什么当时茶叶、棉花、桑树这一类经济作物能够如此广泛的种植呢?这些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难道不会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吗?【呈现材料】图片材料:《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材料五:番薯和玉米不仅产量很高,而且耐旱抗灾能力也很强,无论是丘陵山地,或是沿海贫的沙丘均可种植……大量种植番薯、玉米不仅不会“与五谷争地”,而且因番薯、玉米可以解决一部分民食问题,还能腾出更多的水稻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从而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柯建中史学论稿》现象四:高产粮食作物的传入与推广(二)手工业发展新现象【教师提问】阅读材料,从经营方式和生产关系角度概括明清手工业新现象。
经济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
经济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经济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经济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一:[1]陈凌.应丽芬.代际传承:家族企业继任管理和创新〔J〕.管理世界.2003 ( 6): 89-9[2]伯纳德‘萨拉尼着.陈新平、王瑞泽、陈宝明、周宗华译.税收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3-144.[3]彼德·德鲁克.大变革时代的管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版.[4]陈凌.信息特征、交易成本和家族式组织〔J〕.经济研究.1998(7):27-33.[5]Alan.S.BIinder. Toward an Economic Theory of Income Distribution〔 C〕.Cambridge, MA: MITPress, 1974,123:137-139.[6]Adam.Smith. The Wealth of Nations ( 1776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6(reprint): 391.[7]Barro Bobert.Are Government Bonds Net Wealth? 〔 J〕Journal of PoliticalEconomy,1974,82(6):1095-1117.[8]Carsrud,A.L.Meanderings of a resurrected psychologist or lessons learned in creating a program〔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1994,19(1):39-48.[9]Douglas. Holtz-Eakin, David Joulfaian & Harvey.S.Rosen. The Carnegie Conjecture:SomeEmpirical Eviden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108):413-435.[10]ler. the Economics of the Estate Tax〔R〕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Study,December1998.[11]Galio.M.A&Sveeii.J. Internationalizing the family business:facilitating and restraining factorsCJlFamily Business Review,1991,4(2):181-190.[12]James.B.Davie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nheritance and Other Factors on EconomicInequality〔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31982,Vol.97,No.3:495.[13]Lansberg.I.S.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in family finns:the problem of institutional overlap〔J〕.OrganizationalDynamics,1983,summer:39-46.经济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二:[1]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顾朝林.中国城市地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邹农检.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宁:广西出版社.1998[4]史作民.陈涛.城市化及其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1996 (1) : 35-41[5]刘耀彬.陈斐.周杰文.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响应度模型及其应用[J].干旱区地理.2008 (1) : 122-128[6]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 607-616[7]沈建法.城市化与人口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10) : 8-10[9]张恒义.刘卫东.林育欣.等.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生态学报.2009(5):2738-2748[10]贺成龙.吴建华.刘文莉.改进投入产出法在生态足迹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8 (12) : 1933-1939,2008 (2) : 261-266[11]郭军华.幸学俊.中国城市化与生态足迹的动态计量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 (5) : 131-134.经济学本科论文参考文献三:[1]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叶耀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2[3]陆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与责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4]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5]朴光诛等.环境法与环境执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23[6]罗能生.非正式制度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9[7]党国英.制度、环境与人类文明一关于环境文明的观察与思考[N].新京报.2005-2-13[8]张婷婷.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需求及政策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2[9]秦书生.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绿色技术[J].科技与经济.2010(3): 82-85[10]陈池波.论生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97-102[11]张首先.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J].理论与现代化.2010(1): 23-26[1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0[14]马仁忠.地理环境对种族、民族特征的影响[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4):[15]冒佩华.王宝珠.市场制度与生态逻辑[J].教学与研究.2014(8):37-43.[16]方世南.王建润.李安林.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循环社会[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3):64-68[17]齐力.梅林海.环境管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研究[J].生态经济.2008(12):129-131.[18]张瑞.生态文明的制度维度探析[D].沈阳:东北大学.2009[19]吴瑾菁.祝黄河.“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157-16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w ) 则帮助商人认定行为的性质 , 比如行为是否 合
适或是否构成欺骗 , 起着协调预期和行为 的作用 。 相比之下 , 热那亚商人则缺乏这些支 持多边惩罚机 制的条件 , 而只能依赖于基于 双边的声誉机制来约 束代理人的行为 。 商人的文化信念会内生地导致商帮模式的形成 和演变 。 有历史资料表明 , 马格里布商人的多边惩罚 机制与他们的集体主义的文化信念紧密相关 , 他们 作为生活在穆斯林世界的犹太人信奉穆斯林社会的 价值观念 。 而处于同一时期 (11 世纪 )、 同一区域 ( 地 中海 ) 的热那亚商人在拉丁文化下信奉个人价值 , 呈 现 “ 个人主义 ” 的文化信念 。 两种不同的文化信念导 致了两个商帮不同的治理 模 式 (Greif ,1994 )。 不 仅 如此 , 文化信念与治理模式之间相互支持和相互强 化 , 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 , 不同的商帮因其治理模 式的内在特征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 当地中海贸 易机会不断扩展时 , 基于个人主义文化信念的热那 亚商帮可以很容易与非热那亚商人从事贸易 , 比较 容易捕抓外部提供的扩张机会 。 而马格里布商帮则 因依靠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商帮内部的多边惩罚机 制来支持远程贸易 , 而无法与商 帮之外的商人做生 意 , 而无法有效应对环境的变化 , 最终趋于衰落 。
《 管理世界 》( 月刊 ) 2008 年第 8 期
宗族制度、 商人信仰与商帮治理: 关于 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
□蔡洪滨 周黎安 吴意云
摘要: 本文利用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激励理论和历史比较制度分析理论, 对明清时期的徽 商和晋商的商帮治理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了两者治理结构的差异的 成因, 每个商帮治理模式内部各种激励手段的互补性, 以及商帮治理与地域文化 、 商人信念之 间的互动关系。 关键词: 徽商 晋商 商帮治理 宗族制度 商人信仰
* 作者感谢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的 “ 中国民营经济研究 ”, 国家 “985 工程 ” 二期资助 。 蔡洪滨特别感谢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 杰出青年基金 ”( 项目号 :70725002 ) 和教育部 “ 新世纪优秀人才 ” 的支持 。
- 87 -
宗族制度、 商人信仰与商帮治理: 关于明清时期徽商与晋商的比较研究 工商管理理论论坛
2006 )。 关于制度多样性目前主要以跨国研究为主 ,
而在同一国家制度和文化背景之下的制度多样性 则研究不足 。 Greif (1998 ) 在论及历史与比较的制度 分析时 , 特别强调博弈均衡的多重性其实提供 了历 史比较研究的机会 。 本项研究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独 特例子 。 与国外文献揭示的商帮治理机制相比 , 如
二、 理解经济史中的商帮治理的一个理论 信仰与商帮治理 框架: 地域文化、
明清时期兴起的商帮大都是跨地域从事远程 贸易或金融服务的商业组织 。 当经营规模和地域范 围不断扩大 , 商人不可能一个人从事商品的运 输和 贸易的全过程 , 而必须寻找合作伙伴和 雇佣人手 。 由于经常在异地经营 , 委托人监督 代理人的活动变 得非常困难 。 被雇佣的代理人是否会基于委托人的 最大利益行动是不能保证的 。 事实上 , 代理人携 款 外逃 、 侵吞货物或工作偷懒的事情时有发 生 。 从契 约理论的角度看 , 商人一旦雇佣他人 参与贸易 , 尤 其是远程贸易 , 就存在一个严重 的委托 — —— 代 理 问 题 。 明清时期落后的交通和通信技术使得监督代理 人尤为困难。 这种远程贸易中的代理关系类似于
不多 ( 王世华 ,2005 )③ 。 现有两个商帮的比较研究主 要 有 两 个 特 点 ,一 是 注 重 史 料 的 收 集 与 比 较 ,但 缺 乏深入分析 。 王世华 (2005 ), 张正明 (2001 ) 以及 刘 建 生 和 刘 鹏 生 (2005 ) 以 翔 实 的 史 料 指 出 了 徽 商 与 晋商的相似与差别 , 但都没有讨论造成上述异同的 微观机制 , 这使比较研究停留在史实材料的 收集和 对比层面 , 不利于人们深入了解明清 时期决定地域 商帮运作机制和经济绩效的根本原因 。 另一特点是 有些研究者探讨了徽商与晋商差异的成因 , 但 忽略 了解释变量的内生性从而颠倒了因果 关系 。 比如 , 刘 鹏 生 等 (2003 ) 提 出 晋 商 与 徽 商 形 成 不 同 管 理 机 制主要源于宗族关系差异 , 其根源 则是地域文化差 异 , 表现为徽商有 “ 儒风独茂 ” 和举族迁徙的地域文 化 , 而晋商讲究 “ 学而优 则商 ” 和固土守迁的地域文 化 。 他们推断 : 宗族 观念差异构成了晋商与徽商管 理机制的基础 ; 而地域文化与经商理念的差异形成 徽商重约束 、 晋商重激励的运作机制 。 我们认为这 一推断值得推敲 。 从逻辑上看 , 单由 “ 儒风独茂 ” 的 地域文化判断 , 徽商理当遵循儒家 “ 安土重 迁 ” 教诲 从而比晋商更不愿迁居才合理 。 其实 , 在地域商帮 兴起以前徽州确实具有 “ 人重去其乡 ” 的风俗 。 许承 尧在 《 歙风俗礼教考 》 中说 :“ 歙俗之美 , 在不肯轻去 其乡 , 有之则为族戚所鄙 , 所谓千年归故土也 , 可见 歙人安土重迁 ”④ 。 当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 日多时 , 不少人依旧 “ 壮则服贾 , 老则归田 ” ⑤ 。 因此 , 以徽州 具 有 “儒 风 独 茂 ”的 特 点 和 举 族 迁 移 经 商 地 的 地 域 文化作为其管理机制的根源实则谬矣 。 与目前关于徽商和晋商的研究相比 , 我们的主 要贡献是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下重新组织和透 视已有的史实 , 对徽商和晋商的治理 模式的系统差 异提供内在一致的分析和解 释 。 具体地说 , 我们的 研究思路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 首 先 , 我 们 基 于 Holmstrom 和 Milgrom (1994 ) 的理论 , 强调商帮治理作为一种激励系统的本质 。 根 据这种理论 , 一种治理模式如果是有效的 , 其内部各 激励工具之间的配置就必须满足一致 性和互补性 , 当外部参数发生变化时 , 这些激励工具将呈现协同 变化 (co-movement ) 的特征 。 本文将详细 说 明 晋 商 和徽商的治理模式如何满足这些一致性和互补性特 征的 。 我们认为 , 只有从激励系统的角度 , 徽商和晋 商两大商帮的治理模式的系统差异才能真正得以揭
- 88 -
《 管理世界 》( 月刊 ) 2008 年第 8 期
委托人与代理人在多边惩罚下的声誉机制 , 而 本文 的研究更多地涉及商帮内部的治理结构和各激励 工具的互补关系 。 们如何获得代理人的欺骗信息 , 如何对代理人 有争 议的行为达成共识等等 , 这都构成多边 惩罚机制具 体实施的条件 。 而基于地缘和共同宗教背景的马格 里布商人联盟恰好提供了这些条件 ⑦ , 如联盟内 非 正式的关系网络便利了信息的共享和传 递 , 长期共 享 的 商 人 习 俗 和 社 会 规 范 ( 如 商 法 ,Merchants ’
一、 引言
明 (1368~1644 年 ) 中叶以来 ,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通条 件 的 改 观 , 从 事 长 途 贸 易 的 地域商帮在中国商业发达地区陆续兴起 。 所谓地域商帮 , 是指以地缘 、 血缘和业缘为纽带形成 的松散商人群体 ; 明清时期兴起的地域商帮之 著名者有徽商 、 晋商 、 粤商等 , 他们在流通领域 活跃了四百余年 , 对 16 世纪以后的近世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 其中 , 发端于北方的晋商和来 自南方的徽商以资本雄厚 、 贸易全国最为著名 , 所谓 “ 富室之称雄者 , 江南则推新安 ( 徽州 ), 江 北则推山右 ( 山西 )”① 。 晋商和徽商相继形成于明代中叶 , 在商贸影响 方面旗鼓相当 , 不分伯仲 , 时人有 “ 北晋南 徽 ” 之说 。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其商帮治理结构 , 却可以发现许多重大差别 。 徽商是以血缘和宗 族关系为基础 , 强调在宗族子弟中选拔经理和伙计 , 依赖隐含契约 、 族规家法治理商帮内部的 代理关系 ; 晋商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 , 整体上放弃了在宗族内部选拔经商人才 , 遵循避亲举乡 原则选择同乡出任经理和伙计 , 利用正式的号规约束 、 用接近现代意义的奖金和 股俸制度激 励商帮成员 。 中国文化历来是重视血缘和地缘关系 , 为什么兴起于大约同一时期 、 受同一国家 文化影响的两个商帮却会选择同一文化中的不同要素 , 形成如此不同的治理模式 ? 而且 , 不同 的治理模式并没有影响两个商帮所取得的商业成功 , 这又是为什么 ? 同样有趣的是 , 徽商和晋 商所处的地域文化 、 商人习俗也有显著差异 。 比如徽商 “ 儒风独茂 ”, 却又有举族外迁 、 并在经 商地修建宗族祠堂的习俗 ; 而晋商推崇 “ 学而优则商 ”, 却又 “ 安土重迁 ”, 商人极少携家眷外出 经商 。 徽商最重要的祭祀对象是朱熹 , 遍设全国的徽商会馆都修有专祀朱熹的文公祠 , 而晋商 凡在异地经营者 , 一经发展便集资修建关庙 , 供奉关公 。 这些地域文化和商人信仰的差异与徽 州和山西两地商帮治理模式又有什么内在关联呢 ? 本文试图系统地回答这些问题 。 我们利用近来发展迅速的激励理论和历史比较制度分析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 理论 , 整理和发展了一个对商帮治理进行比较研究的分 析框架 。 借助这个分析框架 , 我们对徽商和晋商的商帮治理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分析 , 并 探讨了两者治理差异的成因和内在逻辑以及商帮治理与地域文化 、 商人信念之间的互动 。 徽商与晋商作为明清时期最著名的地域商帮分别吸引了大批学者 , 两个商帮各自的兴衰 历程 、 商业活动 、 商帮文化及其历史作用多有论著 ② 。 在商帮比较研究方面 , 学者或从某个侧面
进行比 较 , 或就其代表人物进行比较 , 作整体比较的
示 , 而以前的所有研究都未能做到这一点 , 使得关于 商帮的比较研究基本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对比阶段 。 其次 , 在解释徽商和晋商治理模式相异的成因 时 ,我 们 注 重 区 分 因 果 关 系 的 逻 辑 链 条 ,区 分 什 么 是外生因素 , 什么是内生选择结果 。 如上所述 , 现存 的研究往往不严格区分外生因素和内生结果 , 致使 逻辑推断出现问题 。 另一方面 , 给定治理 模式是一 种激励系统 , 如果我们认为某种因 素是导致徽商和 晋商两种治理模式相异的 外生性式内部各 激励工具的一致性调整 。 最后 , 我们强调商帮治理模式对商人信仰和地 域文化的内生性选择 , 从而进一步作用于地域文化 和商人习俗的演变 。 治理模式需要一种支持性的文 化信念或价值体系 , 从而对商人的文化信念 (cult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