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资料课题开题报告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并研究其教学策略。
首先介绍了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概念和重要性,阐明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
然后提出了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实施策略,包括课堂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
最后探讨了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评价方法,以及构建效果的评估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概述、重要性、教师作用、实施策略、评价方法、效果评估、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核心学科之一,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研究表明,生成性课堂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获取,更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生成性课堂的应用还相对薄弱,教师和学生普遍存在对这种教学方法的陌生和不适应。
有必要开展关于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探讨如何有效地将生成性教学理念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部分的创新和探索势在必行,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寻找最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
1.2 研究目的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和表达方面的机会,通过学生自主生成、表达和分享观点,促进语文学习的深入和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素养培养。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生成性教学(Constructivism)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教学理念之一。
生成
性教学是以主体自我建构知识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通
过调动学生的思维和经验,促使其自己构建、发现和探究知识的一种教
学方法。
而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重要学科,其
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情感的培养,通过生成性教学方法能更好地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教学实践策略,探究生成性
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影响,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三、研究内容
1.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策略,包括启发性问题设计、思维导
图构建、课堂探究等具体措施。
3.对比实验研究,分析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
的学习成效差异,并探究影响生成性教学成效的因素。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分析法、对比实验法等综合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手段收集和分析数据。
五、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探究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的教学实践策略和应用价值,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同时能够深入了解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成效,对于促进小学语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策略研究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是一个开放民主平等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与积极性的过程,是教师积极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将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与思考融入课堂,弘扬学生个性光辉的过程。
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名师,但人人都可以成为良师。
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用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做好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必将焕发课堂活力,精彩的时刻一定常常闪现。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也精彩起来呢?在多年的教学生涯里,感触不少,浅作总结,以与同行共享。
一、选准话题,说出精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课首先是具体的儿童。
”每个学生成长的场所,生活的背景、经历,情感体验、理解角度都是不同的,教师要尊重认同这种差异并且充分利用,指引一条通道,让每个学生在课堂这一平台上说自己,谈自己,论自己。
课堂上生生交流,让不同思维碰撞,让独特的情感火花升腾。
教学《我长大了》一课后,全班讨论:你希望自己长大吗?为什么?学生立即讨论起来。
不久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表达自己想长大的愿望。
我都给予了肯定贴切的评价。
这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可是,老师,我不希望自己快快长大。
” 学生愕然。
我示意他说下去。
“因为我长大了,父母就老了,有一天,他们会离我而去,我不想失去他们。
他们为了我,辛苦劳作,我希望能尽我的能力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 “是啊,”另一学生也说,“我长大了,妈妈不再年轻,头发不再乌黑,爸爸的脸上都是皱纹。
我不希望这一天早到来。
” 更多的学生心有同感,也畅谈起来。
学生眼中溢着光彩,课堂流淌着温情。
每个学生的生活都可以写成一本故事书,每个学生在故事中滋生的情感都像是一首诗。
像“想不想长大”这样的问题情境里,学生人人都有感受,他们想法的依据也不尽相同,当然人人有话可讲,有情可抒。
教学中可以经常涉及这样的话题,创设一个思考点,构筑一个平台,利用话题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撬开学生的嘴,挖通学生表现自我的渠道,给学生讲自己故事的机会,提供学生分享情感的情境。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
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阐述了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概念和重要性。
接着讨论了教师和学生在生成性课堂中的角色转变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并总结了这些策略的重要性。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深化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模式和策略。
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构建、教师角色转变、学生角色转变、实施策略、教学总结、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任务。
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一问题,本研究将从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概念、构建的重要性、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以及具体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研究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深入研究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可以为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为提升小学语文教育水平和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2. 正文2.1 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概念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是指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讨论和合作,引导学生生成知识、构建意义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如何实现生成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随着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全球竞争的日益加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也同样重视这一点,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实践经验和案例,让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去感受和了解知识与技能。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最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注重实践,在文中融入自己切身的经验和感受。
二、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文体的创作小学语文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尝试多种文体的创作。
通过不同文体的创作实践,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发掘和展现自己的创造力。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多读多写不同的文体,让他们创作小说、故事、诗歌、散文、议论文等。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各种文体的特点、结构、用语和语言风格,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写作技能和表达能力。
三、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需要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指导。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和提问,并且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认真地回应和评价。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注重情感因素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也需要注重情感因素。
学生的情感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和理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和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生成性课堂教学是一种注重学生思维活动和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出发,探讨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生成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思维活动和主体性发展,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和发展的教学模式。
生成性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生成性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通过开放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全面发展。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主体性和生成性。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感。
生成性课堂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首要任务。
语文教学应该是生动有趣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学习任务和项目,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快乐。
2.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生成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更多地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探究空间。
语文教学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发挥空间。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宿松县长铺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是我校申报的市级课题。
该课题于2008年6月开始筹划,11月正式启动。
经过两年的实践和研究,该课题已接近尾声。
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问题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以往照本宣科,以预设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了。
叶澜教授对我国小学语文的传统教学作了精辟的概括:“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
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让“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遏止了学生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变得机械、刻板与程式化。
新课程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教学不单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是师生人生中的一种重要的生命经历。
课改以来,我国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这种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以期摆正当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寻求预设与生成的科学策略,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建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
二、目的意义新课改中,虽然我校语文老师认识到了课堂教学生成的价值,开始积极改进课堂教学,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问题:1.有的老师简单、机械地解读“生成”,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有着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篇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背景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
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
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
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
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题研究的意义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编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到: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
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
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小学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
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
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开题报告
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小学语文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思维缺乏自主性,很难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知识灌输,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自学能力,且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则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应当关注和探索的问题,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转变——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适应创新课程的实施——自主学习是创新课程的有效途径之一,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也将帮助教师更好的实施创新课程。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研究内容:本次研究主要探究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主学习理论的探究,明确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特征。
(2)通过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了解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及其问题和优点。
(3)根据分析结果,分析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提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提高教师自主学习教学能力的途径。
2.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观察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教育实践中应用情况进行调查。
(2)观察法:通过对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的观察,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习惯。
(3)访谈法:选取教育实践中应用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访谈,获取更为详细的实验数据。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是指通过激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新,促进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生成性教学逐渐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研究背景显示,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思维能力未得到充分发展。
而生成性教学正是弥补了这一不足,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虽然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其有效性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有必要深入研究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其在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发展能力方面的作用。
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背景和动机。
通过对生成性教学的概念、实施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养的未来人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的探究,深入了解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探讨其对学生学习和语文表达能力的影响,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通过分析影响生成性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为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指导意见,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改进和创新。
本研究还旨在探讨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和完善。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其潜力和优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推动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研究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为教师们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是指通过创设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表达和交流的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生成性课堂教学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注重传授知识,强调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背景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改革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生成性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融会贯通,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
这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未来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探讨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参与的方式和技巧,以及评价与改进机制,进一步探讨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实施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研究,有助于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文素养。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研究意义在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和学习者的素养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构建生成性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生成性课堂的实施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使教学更具有启发性和互动性,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生成性课堂也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质量。
研究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2. 正文2.1 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理论基础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理论基础包括多种理论支撑。
首先是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经验和思考来建构知识。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2019年教育文档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
只有在生成性的语文教学与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全面提高。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进行一下具体探讨。
一、生成性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现状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课堂教学呈现预设性、程式化现象。
对“学生因素”缺乏深入的分析,在教学中,主要关心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则少有论及,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存在教师把知识传给学生的单向的信息与知识流通。
这导致课堂呈现出以下三大特征:一是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
教学目标设定中最具体的是认识性目标。
二是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仍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而对学生的分析还是比较欠缺,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级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研究的重点也只是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依然是以教材为中心。
三是上课仍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便是完成教学设计。
为了重振教学,必须实现将生成性教学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成性教学的策略研究(一)努力创造有利于生成的外部环境1.创设动态开放的时空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教师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更不要泼冷水浇灭,而是要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则要留到课下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地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
因此,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在课堂上无论是能深入研究的还是不能深入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探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情况,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不足,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记忆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生成性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生成性资源是指学习者通过思维、创造和运用知识所形成的有效资源。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性资源可以是学生自主撰写的作文、独立探究的阅读材料、创意性的语言表达等。
通过开发和运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教师对生成性资源的理解不够深入,生成性资源的设计和引导不够精准等。
有必要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场所,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生成和应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成性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文知识,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运用生成性资源,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知识。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参与生成性资源的制作和运用,学生将更加主动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生成性资源的应用还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教学灵活性,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合理运用生成性资源,教师能够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生成性资源的概念和特点生成性资源是指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学资源。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的变革是语文课程改革最难实现的变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变革其难度尤甚于教学观念的变革。
由于改革中否定了一些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可借鉴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因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
基于此,我们确定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的研究。
开展本课题研究,必须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首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功能,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
1980年8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书面发言中回顾了“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由来,进而说明了它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再次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
吕叔湘先生在书面发言中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说它是“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基础工具性。
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
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
1 9 6 1年以后,语文界为了纠正左倾思想所产生的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削弱了语文能力训练,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下降的影响,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双基”。
所谓“双基”,即指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
根据2 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为学生打好基础。
一是打好文化的底子。
包括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纯粹讲授知识、重视印刻的模式,而是注重学生语言综合素养的培养,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练习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因此,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程的重点已经逐渐向阅读、写作、口语等语言综合素养方面转移,教育教学理念也焕发了新的活力。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老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
因此,将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了眼下许多教师和研究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本次研究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语言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此外,本研究也将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可行的教与学策略,为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三、研究过程及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教育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开展文献调研,查阅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梳理语文教学策略的发展历程,并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与实践的相关研究。
2.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取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提议,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3.设计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实施教育实验方法,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如智慧教室、微课堂等,评估课程效果并反馈评估结果。
四、研究内容及预期结果本研究主要涉及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的设计、实施与评估。
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的设计和实施。
2.针对小学语文学习难点,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
3.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多媒体工具、智慧教室等,创造积极、主动、互动的语言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语言综合素养的发展。
生成式教学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
生成式教学设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生成式教学设计是一种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基于情景和问题的有目的的教学策略。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界也探索并应用生成式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与质量。
二、研究意义
当前教育模式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普遍存在着被动学习、记忆力不足、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交互性不足等问题。
采用生成式教学设计能促进学习者深层次的学习,发掘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潜力,提升学习效果和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究生成式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优势,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围绕生成式教学设计的设计模式、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自主性、课堂情境和问题的构建等方面展开研究,旨在探讨生成式教学设计对学生学习质量与效果的影响。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实验法等。
四、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所获的结论和指导意见可为实施生成式教学设计的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五、参考文献
1. 王佳,胡亚林. 基于生成式教学策略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研究[J]. 中外企业管理,2018,8(31):84-91.
2. 赵晶晶,张力. 生成式教学策略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英语教学,2019,(8):83-88.
3. 王根会. 生成式教学设计理论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学观察,2017,(4):12-17.。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摘要】生成性教学,即教师基于生成性思维方式衍生出一种比较特殊的教学方式,指的是教师依据课堂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观念的教学形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及时关注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6-149-01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拓展学生的语文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
笔者认为,通过引入生成性教学思维,开发生成性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因此,本文拟分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
一、改变教学观念教师应当适当的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并学习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并与教师进行积极的互动,让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且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举动也影响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
然而,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课堂教学的现状,教师以学生的表现为源头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师方式,把我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举动,并抓住学生的动态,以此生成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样一来,学生会意识到教师关注到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他们在之后的课堂学习中也会规范自己的额行为,这样便很好的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活动,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也促进了生成性课堂的有效构建。
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课堂上出现突发状况是很常见的,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出去上厕所、情绪不好忽然哭起来等情况时有发生,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疾言厉色,而是要借助这些突发状况,构建动态生成课堂,这样便很好的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也会积极与教师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重“生成客体”——即重教材中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轻“生成主体”——学生的状况。
教学设计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设置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种“刚性”的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弹性”生成。
在“走”教案似的教学中,“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了“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课堂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
因此,时代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学生需要新的语文课堂,而新的语文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
只有在生成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全面的提高。
由此,我校将在为期两年的时间中进行构建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是一个全新的热点话题,也是一个值得教师潜心研究的课题。
许多教师都积极投身到该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希望通过研究,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师的巧妙引领下,使语文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
为此,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1、预设方案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
2、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为学生资源生成创造一个空间。
3、探索教师引领策略。
侧重从生成性的课堂观出发,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认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本课题将充分吸收他们课题的研究精华,从不同的角度,即从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操作层面,对教学预设和课堂调控两大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尽可能地使课题研究的成果系统化、可操作、有成效。
三、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
学习是一个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自己知识意义的构建者,在认知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因此,建构主义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
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研究,将以建构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研究优化语文教学的途径与策略。
教学设计是一门设计科学,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因此它的发展根植于教学的设计实践领域。
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不是教学系统的性质,而是教学系统的设计方法;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对象也不是教学规律,而是如何使实际教学更符合教学规律的方法。
因此,课堂教学预设需要以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为依据,研究教学设计的整合性、动态性、生成性,使课堂教学从单一走向整合、从“呆板”走向“灵活”、从“接受”走向“建构”。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语文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它,主要不是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而是一个能力构建的过程,是一个语文素养提升的过程。
生成性语文课堂,优化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提供学生的学习语言的实践空间,使学生一方面掌握语言规律,积淀语感经验,形成语文能力,从而习得语言;另一方面,为学生打建更好的阅读体悟的平台,使学生能真正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味,充分地与作者进行精神的碰撞与交流,获得思想的滋养、情感的濡染、审美的熏陶。
四、课题界定所谓生成,具有动态性、建构性、多元性的特点。
“生成”具有很丰富的内涵:从认知发展角度看,它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思维发展角度讲,它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能力发展角度讲,它是由“不会”向“学会”,从“生疏”到“熟练”的提升;从情感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对文本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个性发展角度讲,它是学生个性的张扬和价值观的形成。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文本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手段,引导学生在形象感知、情境感受、情感感染、心灵感动的语文学习中,内化知识、建构意义、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
从教学策略与课堂生成的关系讲,前者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后者,教学策略的价值取向就在于为课堂生成提供最佳途径和最大可能,将生成的过程最优化和生成的空间最大化。
本文将从教学预设策略和课堂调控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课题研究。
五、研究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增强教师的服务意识、生成意识,提高教师的预设能力和调控能力,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具智慧,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课题研究,从成功的案例中探索出一整套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并服务于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最佳发展,使学生在生成性的语文课堂中,发展语言、张扬个性、升华情感、完善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六、研究内容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从“为教”走向“为学”。
课堂中的每句话,每个环节都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或激发需要,或指向学习。
教学设计:从“线性”走向“板块”。
从“刚性”走向“弹性”。
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简洁性和教学功能的厚度。
教学策略:从“有痕”走向“无痕”。
从“无招”走向“有招”走向“无招”。
教学状态:从“问答”走向“对话”。
从“枯燥的思维状态”走向“丰富的精神状态”。
把问题当作对话的主题或读悟的引领要件。
课堂调控:从“无机”走向“有机”。
具体研究的重点:(一)教学预设策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堂生成也需要预设,精彩的课堂生成离不开匠心的预设。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精心的“预设”为学生搭建课堂生成的平台,让预设与生成珠联璧合、和谐共生。
1、教学结构——变“刚性的线型设计”为“弹性的块状预设”“教学思路清晰,学习头绪繁杂”是“刚性的线型设计”的课堂教学特点之一,而“弹性的块状预设”,不但要有宏观的整合思想,而且要有微观的弹性设计,教学板块既简约又厚实,既有开放的空间,又有深化的“支点”。
基本模式为:最佳导入——最有效的整体感知——有重点深入阅读。
需要研究的是优化重组教材的方式:(1)自然结构式。
即尊重教材的原有结构,组织教学。
(2)变式结构式。
即改变教材原有的结构,重新组织教材进行教学。
2、板块教学——要抓好三个关键要素:导入的角度与导入语言。
把握重点阅读的提升点。
抓住重要的语言训练点。
板块教学的基本策略:感悟的重点:是重要的语言现象,重要的词句。
感悟的途径:是从读入手,读中感悟(探究、体验),转化语言,提升精神。
感悟的方式:有朗读感悟、提问感悟、多感官感悟、换位感悟、变式感悟,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多层次的感悟、多角度的发现。
A、“体验——生成”策略。
“体验——生成”是指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生活(学习)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感受语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动中获取信息,受到启迪。
在语文教学中,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①有声朗读体验。
对于一些情感性和美感性很强的课文,教师可以借助于情境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情境,走进文本,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和语言的实践。
②视觉冲击体验。
对于一些典型的或者新的语言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呈现文本中的语言现象——→再现文本语言所描绘的事物形象——→体验文本语言所蕴含着的情感”的语言转化途径,引导学生在形象的感知、情境的感受中,通过视觉冲击,促进语言的转化,实现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共生。
③换位感受体验。
换位是指改变学生的阅读角色,让学生以文本中的主人公的身份,进入到角色所在的精神世界中去,从而获得真切体验。
在换位体验中,教师可以采用变式的方式,情化了“外部活动”,强化了内心体验,学生在“外部活动—→内化”、“内部活动—→外化”的双重转化过程中,语言得到了内化,情感得到了升华。
B、“质疑——生成”策略。
“质疑——生成”是一种富有成效的语文学习方式。
需要研究的是三个问题:第一、如何质疑:应抓住文本中的“可疑”之处,引发学生心中的疑惑,将疑惑转化为问题,培养质疑的意识,提高质疑的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多或少地对课文中值得质疑的内容,如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词句或语言空白点等等,作适当提示或暗示,以增强质疑的针对性。
第二、如何处理学生的疑问。
对学生的问题要进行质量评价和有序梳理,利用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如何解决问题。
要利用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
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发现问题—→多元发现—→互动对话”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带着问题解读文本,发现新知,建构意义。
3、问题设计:变“单纯的思维性”课堂提问为“多维的读悟性”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读中感悟的催化剂,是激活思维的金钥匙,是引发情感的导火索。
课堂提问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维度、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需要对问题的外在形式和内在价值指向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研究两类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趣化问题设计。
注意问题的形式具有情趣性、人文性、儿童性和艺术性。
(2)强化问题功能。
注意问题所包含着的功能。
A、以“问”促读性问题。
教师借助于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然后借助学生强烈的阅读期望,进行自读自悟。
B、以“问”促疑性问题。
教师借助于问题,引起学生在读中质疑,引起学生的深思和多思。
(3)优化问题运用。
变“答问”的手段为“对话”的主题。
4、教学语言设计。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
”因此,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语言,而精彩的教学语言具有情化和催化的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考虑导语的引导角度、语言的冲击力、表达的动情度;其次,要用教学语言情化文本、感化学生,从而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动情心动的心理环境,使课堂闪耀出思维、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因此,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三类教学语言在课堂中的运用,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引发新的阅读需要,引发学生的浓厚的求知需要,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望,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这三类语言是:前导性语言、过渡性语言、评价性语言。
具有新颖性的特点,关注导语的情趣度——时代性、人性化,增强可听性和可感性。
具有多变性的特点——关注导语的角度和力度。
5、课外拓展设计。
拓展性阅读是一种基于尝试、深层阅读之上的超文本阅读。
即通过“学法迁移拓展”和“创新实践拓展”等形式,把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从课本引向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的语文综合能力,以及多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