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庐山恢复原国民党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叫好
陆川革命烈士纪念碑简介
陆川革命烈士纪念碑简介
陆川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陆川县县城的一座纪念碑,用以纪念陆川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烈士们。
该纪念碑建于1950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四十一军、
桂林军区工程兵部队等单位共同修建。
纪念碑高13米,由花
岗岩石材打造而成,碑座上镶嵌有一块铜质雕塑,展示了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形象。
碑文上刻有“纪念陆川革命烈士”的字样,旁边刻有一首烈士墓志铭:“革命的力量,把所有能看见和摸着的活着的、虚实、
精神和物质进行无私而相当的胶合,隐隐约约的超人的力量。
”这些字句表达出对革命烈士们的崇敬和追思。
陆川革命烈士纪念碑成为了陆川县的一处重要红色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怀念革命先烈的人民前来参观。
它也成为了广西地区重要的红色地标,象征着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牺牲精神和英勇斗争精神。
最新-有关抗日的对联 精品
有关抗日的对联一片血模糊,分不清哪是父亲,哪是女儿,父女共捐躯,剩有管弦传革命连年战艰苦,端只为救我国家,救我民族,国民齐努力,誓完抗日慰忠魂唤醒中华儿女这样唤起民众的对联比比皆是:敌军若来,男女老少皆为战鬼子敢犯,锄头扁担是刀枪好儿去当兵,保卫祖国上前线爱子休念母,正缝棉衣做后援像一家浴室贴出的对联是:不逐倭奴,终生含垢未雪国耻,满面蒙污一家茶楼贴出的对联是:莫分罗汉观音,看兹大地膻腥,何心清垢休问雨前霜后,且待失土收复,再品名茶一家饭店贴出的对联是:复仇雪恨每饭不忘杀贼驱倭投箸而起讴歌抗日先烈位于河北邯郸的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安葬着200名抗日先烈,其中包括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
董必武为陵园题写的挽联是:爆革命火花,生有光芒照日月做献身金鉴,死留正气壮河山国民党第99军军长梁汉明,抗战期间参加大小战役数十次。
抗战胜利后,他率部驻九江,接收日军投降。
梁汉明命日军战俘在庐山为我抗日阵亡将士修建纪念碑,并亲自题联刻于碑石:风萧易水屠龙去日冷庐山骑鹤归庆贺抗战胜利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21日至23日,中日两方代表在湖南芷江会谈,确定了日本受降的具体事宜,即1945年9月9日在南京受降。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事件,国民党政府在芷江修建了“受降纪念牌”,牌柱上有两副题联: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记名城/抗战胜利后,在湖南长沙举行的烈士追悼会上,主席台悬挂的楹联是:雪百年耻辱,复万里山河,汉唐无此雄,宋元无此杰写三楚文章,悼九泉战士,风雨为之泣,草木为之悲1.所有的人乞求着。
可是,那些国家的领导人还是在为私利战斗着。
当战斗暂时停止时,我看到了这样一幅悲惨的画面:昔日美丽的城市变得惨不忍睹。
有些人抱着自己死去的亲人大哭,有些人则祈祷战争快点儿结束。
就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充满杀气的地狱。
2.战争会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古往今来历史长河中,都是百姓们在那里无辜受难,都是战士们在那里浴血奋杀,他们之中不乏有饿死的、战死的人们……战场上没一处有一丁点的和平,杀戮,生者还没来得及为死去的人伤心,还没接受亲人的逝去就被敌人的剑斩断了头颅。
庐山导游词(五)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来到庐山抗战纪念碑参观。你们会发现,这座纪念 碑很新,这是 2007 年在原“陆军九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旧址上重新修 建的,碑上“庐山抗战纪念碑”7 个打字由 104 岁的老将军吕正操题写。说起这 座碑,历史十分悠久,经历也很曲折。 1926 年 11 月 3 日,北伐军攻克了南昌,12 月 4 日,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率 一批党政要员上了庐山。北伐战争极为残酷,北伐军将士付出了极大的牺牲,蒋 介石决心在庐山选一块宝地为阵亡将士建一座纪念碑。12 月 12 日,蒋介石亲自 来到这里,为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但因当时战事紧张和后来时局的变化,纪念 碑一直未能建立起来。直到 1946 年初,国民党第 99 军军长梁汉明、副军长甘清 池等联名报请蒋介石,在当年蒋介石选定的地方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当时得 到批准。纪念碑于 1946 年 4 月动工,当年 9 月落成。 纪念碑碑高 3 英尺(约 9.9 米,暗合“99”军) ,碑身为三角形,碑座为四 方形。碑身正面刻“陆军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碑身和碑座上海刻有 蒋介石等 28 人的题字及碑文。由梁汉明撰写的碑文写道: “本军奉命驰驱,转战 南北,咸能尽死以成仁,舍生以取义,身经百战,躬冒矢石,出生入死,前仆后 继,血溅沙场,膏涂原野,牺牲者逾数万。此可歌可泣、敢死犯难之大无畏精神, 诚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建碑于斯,期诸先烈之丰功盛烈,与庐山并峙不朽! ”纪 念碑前的入口处建有石柱牌坊,横额正面刻“浩气长存” ,反面刻“捍国护民” ; 两边石柱正反面各有一副对联,正面为“灵钟庐岳、气状天池” ,发面为“天地 正气、星汉照人” 。横额及对联均由梁汉明撰题。纪念碑后 100 余米处,建有一 座宽敞的伞亭形状的“烈灵台” ,内供烈士牌位。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纪念碑建筑群完整保留,只是将“陆军九十九军抗 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的所有碑刻、 碑文全部铲除, 在碑身上刻 “革命烈士纪念塔” 7 个大字,并在塔顶加建一个红五星,另将烈灵台中的原牌位全部撤除。 “十年 文革”动乱期间,纪念塔和石柱牌坊全部被损毁,唯独保留了“烈灵台” ,改名 为“望江亭”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庐山重新修葺了望江亭,请廖汉生上将重新题写了 亭名,并恢复重建了石柱牌坊。 2007 年,庐山管理局决定在纪念碑原址上重建庐山抗战纪念碑。此举不仅 是纪念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 70 周年,同时也是为宣扬和展示庐山在抗日战争中 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庐山管理局党委书记郑翔为重建抗战纪念碑撰写了一幅寓意 深远的对联: “长江入海方无限,庐岳撑天始有峰” ,就深刻揭示了庐山在中国的 抗日战争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正是在庐山,蒋介石 1937 年与中共代表周恩来 等人进行了国共合作抗日的谈判,取得了极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 作和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 年 7 月 17 日,蒋介石在庐山正式发表《抗 战宣言》 ,郑重宣布: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 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抗战宣言》的正式发 ” 表,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写下了完全战胜外寇 入侵的辉煌篇章,庐山也因此而站在了中国近代史上极为耀眼的高峰。庐山不仅 是吹响全民族抗战号角的地方,庐山军民更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领导人“皆应抱 定牺牲一切之决心”的号召,创造了孤军守山近 9 个月的奇迹。从 1938 年 7 月 26 日至 1939 年 4 月 18 日,国民党江西保安二个团的三千将士,固守已成孤岛 的庐山,与围山的日军激战长达近 9 个月。孤军守山时间之长,在抗日战争中极 为罕见,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壮歌,为庐山庐山增添了极为绚丽的一章。 庐山抗战纪念碑重建之后,吸引了大批游客,极大地丰富了庐山文化旅游的 内涵,提升了庐山旅游景区的品位。
卢德铭烈士遗骸是怎样找到的
卢德铭烈士遗骸是怎样找到的作者:黄洋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8年第1期1927年9月25日,毛泽东、卢德铭率秋收起义部队向罗霄山脉实行战略转移,途经芦溪时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袭击。
卢德铭为掩护主力部队撤离,率部阻击敌人,不幸壮烈牺牲。
对于芦溪一战的惨重损失和卢德铭的牺牲,毛泽东非常痛惜。
38年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在茨坪同江西省委负责人交谈时,他感慨地说:“井冈山道路的探索是中国革命最关键的一步。
为了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
他们是一批有信仰有抱负的年轻人。
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一个很好的同志,有智慧,能吃苦,在文家市决定进军路线的会上,就是他有力地支持我的提议,退入萍乡向罗霄山脉转移,芦溪一战牺牲了。
”由于当时处于战争年代,卢德铭烈士遗体一直没有找到。
深入调查烈士牺牲细节1977年5月,为了纪念秋收起义50周年,萍乡市革命委员会政治部召开会议,传达湖南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参观井冈山博物馆陈列时的谈话内容。
张平化说,卢德铭同志为秋收起义作出了重大贡献,要宣传卢德铭烈士。
于是,市革委会政治部决定成立一个十几位同志组成的调查组,由黄建忠同志带队,专门负责调查卢德铭烈士的材料。
由于卢德铭是牺牲在芦溪,按照当时的规定,事件发生何地就由何地负责,所以要求芦溪派人参加。
芦溪区委当即指派区委办公室主任段家作和该办干部陈明训参加调查组工作。
当年,调查组在上埠镇山口岩村找到一位叫周仁榜的农民。
据周仁榜回忆,1927 年9 月25 日早晨,在芦溪镇住了一夜的秋收起义部队朝大安里山区进发,走在前面的部队已进了山口岩。
这时,突然从萍乡方向扑来大群敌人,一时间枪声大作。
为掩护后面的起义部队进山,已进山口岩的起义部队中又有一部分战士返回接应。
他们登上山口岩西面的制高点,展开阻击战。
很快,起义部队的火力压住了敌人。
但没料到,从起义部队侧后冲上来一股敌人,担负掩护任务的起义部队在当地一个名叫白泥岭的地方遭到了敌人夹击。
庐山抗战声明
庐山抗战声明1937年7月7日22时,日军在距北平十余公里的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并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发动进攻,是为全面侵华战争开端;驻守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抵抗,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
至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史称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演说和严正声明,指出"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不但我国举国民众悲愤不止,世界舆论也都异常震惊。
此事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
诸位关心国难,对此事件,当然是特别关切,兹将关于此事件之几点要义,为诸君坦白说明之。
第一中国民族本是酷爱和平,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向来主张对内求自存,对外求共存。
本年2月三中全会宣言,于此更有明确的宣示。
近两年来的对日外交,一秉此旨,向前努力,希望把过去各种轨外的乱态,统统纳入外交的正轨,去谋正当解决,这种苦心与事实,国内大都可共见。
我常觉得,我们要应付国难,首先要认识自己国家的地位。
我们是弱国,对自己国家力量要有忠实估计,国家为进行建设,绝对的需要和平,过去数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对外保持和平,即是此理。
前年五全大会,本人外交报告所谓:"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
"跟着今年二月中全会对于"最后关头"的解释,充分表示我们对于和平的爱护。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整个灭亡的条件。
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的意义,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搏得最后的胜利。
庐山市革命烈士纪念碑介绍
庐山市革命烈士纪念碑介绍
庐山市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中国江西省庐山市的一座纪念碑,用以纪念在中国革命中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烈士们。
该纪念碑位于庐山市的市中心,是一座雄伟的石制纪念建筑。
它是庐山市重要的历史和纪念场所之一,也是人们缅怀革命先烈、感受历史荣光的地方。
庐山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建于20世纪50年代,高约30米。
它由大型石柱和顶部石雕组成,整体设计简洁而庄重。
石柱上刻有铭文,记录着烈士们的名字和事迹,让人们能够了解他们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每年的革命烈士纪念日,人们会在纪念碑前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向烈士们默哀致敬,并表达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和感激之情。
纪念碑周围还有一片庄严肃穆的纪念公园,内有花坛、纪念雕塑等景观,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思考和缅怀先烈的场所。
庐山市革命烈士纪念碑是庐山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它不仅展示了革命时期的英雄事迹,也激励着人们继续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
这座纪念碑见证了革命烈士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是对他们永远怀念和崇高敬意的象征。
如果您有机会来庐山市,我鼓励您去庐山市革命烈士纪念碑参观,感受历史的沉淀和烈士们的英勇事迹。
庐山的政治色彩
庐山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近代波谲多变的政治风云,给庐山蒙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17个国家的传教士、商人涌上庐山,兴建了各具风格特色别墅千余幢,使庐山成了中外著名的避暑胜地,亦是多个政治舞台的场景,至今保存完好的仍有636幢。
步入庐山别墅群,宛如进入了世界别墅博物馆。
庐山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是庐山作为政治名山地位的体现。
1937年夏,周恩来两度上庐山,与蒋介石谈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战场之一的中国战场。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有关抗日战争的重要谈话。
1959年7至8月、1961年8至9月、1970年8月至9月,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了对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的三次会议。
因此,庐山有着强烈的政治气息。
周恩来纪念室周恩来纪念室位于庐山河西路别墅区,距牯岭街数百米。
周恩来总理曾上山参加三次庐山会议。
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期间,他就住在这里,此别墅为美国传教士于1905年所建。
1945年末,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国共冲突及1946年八上庐山与蒋介石晤谈均住在此。
1948年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在此住过。
为纪念人民敬爱的周总理,1990年将此别墅辟为“周恩来同志在庐山活动纪念室”,陈列珍贵的实物和照片,介绍周总理在庐山的革命实践和主要功绩。
美庐“美庐”别墅是国共两党最高领袖都住过的唯一别墅,历史上绝无仅有。
庐山牯岭东谷,有一条蜿蜒的长冲河。
在长冲河畔,有一座掩隐在一片绿荫深处的英国券廓式的别墅。
别墅始建于1903年,由英国兰诺兹勋爵建造,1922年转让给巴莉女士,巴莉曾与宋美龄交好,1934年将这栋房屋赠送给宋美龄。
蒋介石见这里环境恬静美丽,宋美龄的名字中又有一个“美”字,于是命名为“美庐”,庭园中卧石上的“美庐”二字为蒋手书。
庐山抗战博物馆在中国抗战的历史上,庐山也扮演着特别的角色。
云程公园简介
云程岭“抗日阵亡将士骸骨塔”简介湘东区云程岭“抗日阵亡将士骸骨塔”始建于1944年,骸骨塔的塔体为古亭阁式造型,塔体平面为正六边形,六块碑石上分别刻有碑文,正面碑文是国民党陆军72军军长傅翼的题词“抗日阵亡将士骸骨塔。
背景:一九四四年六月至九月,侵华日军先后两次由浏、醴犯萍。
驻萍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八、七十二、九十九军等奉命在湘东地区阻击,当地民众奋起支前,给日寇以沉重打击,迫其撤退。
在激战中,以身殉国者达数百人,忠骨抛露荒野,惨不忍睹。
是年冬,由七十二军军长傅翼提议,经江西省政府批准,在湘东云程岭顶峰修建“抗日阵亡将士骸骨塔”,收敛在战斗中阵亡的军民骨骸。
江西省政府主席王陵基撰写了碑志,称颂为“忠魂塔”。
第七十二军军师将领均题了碑文,以示纪念。
萍乡市人民政府于一九八四年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因年久失修等原因,原塔被毁, 1992年由当地政府进行了原貌重修。
重修后的“抗日阵亡将士骸骨塔”成为湘东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逢清明及抗日战争纪念日,当地中小学校都组织了学生前来祭扫抗日阵亡将士。
然经数十载风雨侵蚀,原塔已破损不堪。
公祭场地狭小,上山道路崎岖。
为保存史实,激励后人。
2014年5月经湘东区人民政府批准对骸骨塔进行了改扩建,扩建后更名为云程
岭烈士陵园,对原塔体实施了原貌保护维修,并迁入散葬烈士墓161座,同时对上山道路进行了重新铺设。
经区委区政府批准2015年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建,建设云程烈士公园。
次项目于5月开始动工,对云程岭下邮政储蓄所进行了拆除,修建了公园入口,目前已完成护坡及阶梯,园中游步道的路基浇注。
庐山景点资料
庐山会议会址位于江西庐山牯岭东谷掷笔峰麓。
松柏茂密,溪水潺潺,环境优美。
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名庐山大礼堂。
解放后改名“人民剧院”,外表壮观,内饰华丽。
位于江西庐山牯岭东谷掷笔峰麓。
松柏茂密,溪水潺潺,环境优美。
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名庐山大礼堂。
解放后改名“人民剧院”,外表壮观,内饰华丽。
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
毛泽东同志主持了这三次重要会议。
现在,这里已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
里面保存着当年许多珍贵的实物、照片、材料和根据纪录片制作的录相片,供游人观看。
右侧不远处的“庐山大厦”为外观4层、内有6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原为国民党军官训练团的中下级军官住所,正面额上原有蒋介石题写的“庐山传习学舍”四个大字。
现已装修成标准客房的旅游宾馆。
位于会址和大厦中间的一座宫殿式建筑即为1935年落成的庐山图书馆,现用作商场、餐厅。
庐山纪念碑庐山纪念碑2007年,庐山在小天池景区“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旧址上修建了“庐山抗战纪念碑”。
关于“陆军第九十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来历,却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话题。
陆军第九十九军,辖60师、92师、99师、197师四个师。
军长梁汉明(1900~1996)系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
别号星海,别字少辛,广东信宜人。
父从农商,经济中等。
峨嵋山中央军官训练团将校班毕业。
1924年5月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队学习。
毕业后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九十二师少将副师长、师长。
1938年6月授陆军少将。
1942年5月任第九战区第九十九军中将军长,兼第九十二师师长。
先后率部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争夺战、第一至四次长沙会战诸役。
1946年因苏中战役失利被撤职,转任国防部中将参议。
1949年任广东省保安第一师师长。
长征史上 芦山的红色印记
长征史上芦山的红色印记长征期间,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先后在1935年6月和1935年11月进入芦山,并在芦山建立红色政权,为芦山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6月29日,红军后人傅晓钟、倪延华、梁宁宁和陈军等人来到芦山县,参观芦山红军遗址,感受红军精神。
傅晓钟、倪延华、梁宁宁和陈军等四位红军后人中,有三人的父亲曾参与长征,曾在芦山战斗过。
傅晓钟是红四方面军原政治部主任、中共四川省委原书记傅钟之子,倪延华是红四方面军原参谋长倪志亮之子,陈军的父亲曾参与红四方面军长征。
梁宁宁的父亲是老红军、解放战争烈士。
据介绍,陈军是成都某红军后人艺术团负责人,此次是他邀请三位红军后人到芦山,见证父辈们战斗过的地方,感受红军精神。
当天,红军后人与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研究芦山红军文化。
“我为芦山传承和发扬红军精神所作的努力而感动。
”在交流中,傅晓钟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到芦山,芦山的红色文化很丰富。
”随后,在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等部门人员的陪同下,红军后人到芦山县红色遗址了解当地红军文化。
长征时期中共四川省委遗址罗纯山下,彩旗飘扬。
青衣江畔,赞歌悠扬。
走进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芦山县城,处处可见红军留下的红色遗址。
“芦山共有革命遗址遗迹74处,首批挂牌26处。
”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骆志勇带着傅晓钟一行,来到骆家营。
芦山县委党校门口挂上了“中共四川省委遗址(1935、11—1936、2)”的标识牌。
“这是1935年红四方面军南下在芦山县建立的省委,是最早公开挂牌成立并以‘中共四川省委’命名的中共四川省委遗址。
”骆志勇说。
傅钟当时担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随朱德、刘伯承、徐向前、陈昌浩等住在城外十多里的任家坝,但天天要骑马到城里工作。
芦山城里的四川省委,是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建立的最后一个省委。
骆志勇向傅晓钟介绍了傅钟在芦山开展革命工作的情况,自中共四川省委成立后,许多地方党政干部积极努力发动群众,对当时红军之作战会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尤以粮食之供给,表现成绩更大。
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简介
大云山三战三捷摩崖石刻简介大云山三战三捷纪念碑是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湘北会战中三战三捷而立的纪念碑。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39年日寇攻战长沙,在大云山与国民党第九战区副司令兼二十七集团军司令杨森展开激战,杨森在此打了大胜仗。
1942年8月,杨森上了大云山,写下了三战三捷巨幅字样,刻于隆与宫外石壁上,每个字2.2平方米。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大云山地区烧杀掠抢,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遭到了中国军民的反抗,长沙三次会战就充分显示了中国军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抵抗的精神。
1939年9月,日军为了打通南北交通线,曾三犯长沙。
欲控长沙,必先控湘北,湘北门户之咽喉大云山自在敌攻击之中,第一次会战发生在1939年9月14日至10月10日。
在湘北方向的我军为十五集团军关麟征指挥的五十二军、三十七军、七十九军和王翦波游击纵队。
此次会战,我军逐次抵抗,且有既设阵地可供利用,日军是攻者,常暴露于我阵地之前,被歼42190人,我军伤亡亦惨重。
第二次会战发生在1941年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日军在湘北与鄂南通城方面的兵力12万人。
我军为二十七集团军杨森指挥的第四、二十、五十八、三十七军和王翦波游击纵队,随后又增加了罗卓英的十九集团军,王陵基的三十集团军,共约27万兵力。
9月7日,日军首攻大云山。
9月8日,大云山祖师殿为日军所占。
杨森采取尾击、侧击、截击的战术,于10日一鼓克复大云山。
经过11天激战,日军未能突破中国防线,退回原阵地,但我军损失了近10万兵力。
第三次会战发生在1941年12月下旬至1942年1月中旬。
日军兵力12万人,我军为杨森指挥的五十八军、二十军、三十七军以及罗卓英、王陵基部共14个军,由杨森总指挥,歼敌56900人,取得了湘北抗战和长沙大捷。
杨森部在湘北抗战,曾驻岳阳县南冲八斗丘。
1942年8月,杨森由临湘县县长(当时的县政府迁于大云山)王翦波陪同上大云山检查布防。
他们行至黄梁伞,回想起湘北抗战中死难的将士,决定在大云山刻碑纪念。
难得一见的国民党元老大员们书法(太全了)
难得一见的国民党元老大员们书法(太全了)于右任蒋介石书法作品蒋介石孙中山书法李宗仁书法·李宗仁:叶落归根蒋经国书法汪精卫书法孔祥熙书法墨迹陈立夫书法张自忠冯玉祥书法杜聿明书法戴安澜书法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人。
抗日革命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
唐淮源(1884年一1941年),云南江川县翠峰乡麻栗园村人(后迁居江城镇),字拂川,亦作佛川。
是中国牺牲于抗日战争的高级将领之一。
邹鹏奇(1908.3—2005.6)抗日将领,国民党上将。
字东宾。
1908年生于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曾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陆军大学乙级将官班第三期。
身经北伐、抗日、戡乱,共参加二百余战,是有名的常胜将军。
历任国民党军第九十九军团长,275团团长(任内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全歼日军第13骑兵联队而被喻为九战区“老虎”团长),92师副师长,99师师长,99军军长。
一生都坚决主张抗日,多次率军杀日寇于全胜,军中尊称其为老虎军,现在庐山仍立有国民党99军抗日牺牲战士纪念碑。
张发奎(1896—1980),字向华,广东韶关,客家人。
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参加中国同盟会。
1925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12师师长,次年参加北伐战争,在攻占汀泗桥、武昌城等作战中,因有战功升任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军长。
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兵团总司令、战区司令长官、方面军司令官等职,率部参加过淞沪、武汉、昆仑关等战役,被授予中国国民党军陆军二级上将。
徐培根(1895-1991),字石城,浙江象山人,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国防部次长,著名军事理论家。
抗战时为五战区参谋长,辅佐李宗仁。
三年内战时为白崇禧的参谋长,1949年到台湾后,任阳明山“国防研究院”上将主任十二年。
孙桐萱(1895年1973年~)将军朱庆澜(1874年~1941年)著名抗日将军、辛亥革命元勋、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四川大汉军政府副都督、黑龙江督署参谋长、抗日救亡华北慈善联合会会长。
侵华日军对庐山文化的破坏
侵华日军对庐山文化的破坏作者:柳秋荣来源:《百年潮》2015年第02期1946年7月14日,蒋介石乘坐“美龄”号专机,由南京飞抵九江,随即在江西省主席王陵基的陪同下登上庐山。
这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首次上庐山,距离1937年12月的离开,蒋介石与庐山分别了将近九年。
九年前,国民党军政要人齐聚庐山,共商抵御外侮之计,蒋介石曾在这里发表著名的抗战宣言。
与当时热闹的情景相比,此时的“夏都”庐山,除了清冷之外,触目皆是遭受日军破坏的痕迹,秀美的庐山已是满目疮痍。
据有关资料记载,日军攻占庐山期间,采用轰炸、纵火、劫掠等野蛮手段,对庐山的名胜古迹、寺院宫观、图书古籍、别墅建筑等进行毁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939年4月18日,日军攻占牯岭,庐山沦陷。
日军在小天池、仰天坪两处分别竖立“占领纪念碑”。
他们以占领者的姿态肆无忌惮地闯入庐山的各处建筑物内。
从当年拍摄的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到在美庐、庐山图书馆、庐山传习学舍、庐山大礼堂等都有侵华日军的身影。
1935年建成的庐山图书馆,是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之一。
蒋介石创建的目的是“藉以供给避暑者及游人以精神食粮,兼以庐山训练”。
建成之初,除政府购买的书籍外,还向全国各界、公私机关及私人广泛征求书刊,应征捐书者很多。
如:蔡元培将故宫博物院赠其个人的《宛委别藏》丛书全部转赠;陈布雷向江苏铜山徐道陵征得其父在北平遗书数千卷计百余箱转赠;沈长赓将一部《四部丛刊》丛书相赠;熊式辉赠送《万有文库》丛书第一、第二集;吴宗慈将编撰《庐山志》时所搜集有关庐山历代文献全部捐赠。
1936年,庐山收回牯岭租借地后,将原来外国人开办的牯岭公共图书馆并入庐山图书馆,接收3万册的外文藏书。
经过几年的努力,庐山图书馆藏书已是“古今图书,琳琅满目,蔚为巨观”。
至抗战前已达10万册之数,其学术地位和藏书数量在江西省排在第二位。
抗战爆发后,北平、上海等各地中学、大学疏散来山一共有六校之多,复旦大学和大夏大学组成的第一所联合大学、中央政治学校联合大学、北平艺专学校、南昌豫章、葆灵中学均相继来山,庐山图书馆房屋大部分被临时借用。
聚焦江西抗战之十:纪念设施和遗址
聚焦江西抗战之十:纪念设施和遗址作者:彭月方来源:《党史文苑·纪实版》 2015年第10期彭月才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14年、2015年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其中江西有5处。
本期特作一介绍。
庐山抗战纪念馆位于九江市庐山区牯岭镇河西路506号。
前身是庐山民国图书馆,始建于1934年,是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之一。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此召开谈话会并发表了著名的抗战宣言:“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在全国引起了民国肇建以来最为热烈和一致的响应。
1938年5月,宋美龄在此召开了全国妇女谈话会,号召全国妇女参与抗战运动,中共代表邓颖超应邀出席。
抗战期间,庐山守军第十一团指挥部亦设于此,馆前护栏上有当年守军书写的“必恭敬止”等石刻。
1939年4月,日军攻占庐山后,将图书洗劫一空,并将该馆征为日军仓库。
1996年11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位于宜春市上高县镜山。
1941年3月至4月,日军为了逼迫蒋介石投降,抽兵南下进一步侵略东南亚诸国和发动太平洋战争,发动了大规模的“鄱阳湖扫荡战”。
中国军队第十九集团军以3个半军近10万兵力,在以上高为中心周边10多个县市在内的数百里战线上,同配有100余架飞机的65000余日军进行了大规模会战。
中国军队采取诱敌深入、坚决阻击、分割包围的战术,将日军包围于上高境内,历经26天浴血奋战,终以牺牲9000余英烈为代价,击毙击伤日军1.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4架,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此役被誉为“媲美台儿庄胜利的赣北大捷”“抗战4年来最精彩之战”,极大地鼓舞中国军民的士气,粉碎日军的战略意图,延缓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位于南昌市西湖区友竹路7号。
原为北洋军阀张勋的公馆。
庐山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庐山革命纪念馆观后感
庐山会议旧址是国务院1996年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937年,原称“庐山大礼堂”,系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之一。
解放后,更名为“庐山人民剧院”,成为庐山人民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当代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此召开了1959年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1970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三次庐山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馆内保留了中共九届二中全会的会场原貌,陈列展示三次庐山会议图片、资料,突出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庐山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处具有重大革命历史意义纪念地。
自1985年开放以来,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12月21日由中国博物馆协会定级评估为第四批国家二级博物馆。
庐山抗战纪念馆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牯岭镇河西路,与庐山会议旧址相邻。
其前身是庐山牯岭图书馆,始建于1935年,是民国时期庐山的三大建筑之一。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曾在这里发表“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全民抗战由此拉开帷幕。
庐山抗战纪念馆于2009年10月份向游客开放,陈列展览面积1200余平方米,重点展示国共第二次合作与庐山抗战两大主题。
庐山抗战宣言
庐山抗战宣言庐山抗战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在1934年11月16日在江西省庐山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的一份重要文件。
这份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发出的一声呐喊,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开展抗日战争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从宣言的背景、内容、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宣言的背景1934年,国共两党的内战陷入僵局,红军开始进行长征。
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路途遥远、人员伤亡、物资匮乏等。
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
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国共两党的内战已经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一大障碍,必须寻求与国民党合作的道路,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在这种情况下,1934年11月16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省庐山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
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庐山抗战宣言》,呼吁全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二、宣言的内容《庐山抗战宣言》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时局与任务”、“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任务”。
1、时局与任务宣言指出,当前中国面临的最大危机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日本侵略者的目的是要瓦解中国的抵抗力量,占领中国的领土和资源。
中国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立反对日本侵略的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2、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宣言指出,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是:一、以国共两党为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二、坚持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和内部矛盾;三、坚持抗战原则,反对妥协和投降;四、坚持人民利益,反对任何形式的剥削和压迫。
3、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任务宣言指出,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任务是:一、加强与国民党的联系,扩大统一战线的范围;二、积极争取各族人民的支持,发动群众,组织抗日力量;三、加强红军的建设和改造,提高战斗力,为抗日战争做好准备。
三、宣言的意义《庐山抗战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发出的一声呐喊,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开展抗日战争的重要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庐山恢复原国民党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叫好
近日,江西省庐山管理局决定恢复小天池景区原国民党“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以丰富庐山景点内涵,挖掘庐山历史文化。
目前,该纪念碑设计方案正在进行,并开始向海内外收集相关文物。
今天值班看到这则消息,我心里一热,真心为庐山恢复原国民党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叫好。
同时,我认为此举具有历史意义,值得全球中华儿女关注。
据介绍,庐山小天池“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是1946年国民党第99军军长梁汉明等建立的。
纪念碑上有28幅题字及碑刻,入口处建有石柱牌坊,牌坊横额及双柱都有题刻。
新中国成立后,该纪念碑的字样改为“烈士纪念塔”;“文革”期间,石塔被拆除。
史料称“陆军第九十九军,辖60师、92师、99师、197师、4师,抗战以来,参加淞沪、鲁南、武汉(鄂南、南浔)、桂南及长沙(三次会战)、常德、长衡各会战,或沥血孤营,或横尸敌阵,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壮烈牺牲者逾数万。
胜利之后,该军军长梁汉明、副军长甘清池及师长黄保德、艾靉、朱志席等,共同决议,建筑九十九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一座于庐山。
”
庐山管理局负责人认为,纪念碑反映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历史,恢复其原貌很有意义,既可以充实庐山景点,又可向世人展示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对外的伟大胜利,我们不应该忘记原国民党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不应该忘记所有为抗战牺牲的中华儿女!因此,我这里要真心为庐山恢复原国民党陆军第99军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叫好!!
副军长甘清池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集团军总部高参兼教导总队总队长,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四军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九十九军副军长。
1946年起任国民革命军整编第六十九师(原九十九军)副师长,广东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阳江县长。
1949年11月5日在信宜率部起义。
1951年12月被错捕处决。
1982年8月平反,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