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凸作品风格

合集下载

分析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

分析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

分析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乡土情结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中写作风格独具特色的作家,纵览其三十余年的写作历史,深厚的乡土情结是贯穿其文学写作中极为重要的精神脉络。

一、贾平凹作品写作与乡土情结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当中为数不多的大家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具反叛特性的作家。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发表著作至今,他的著作版本业已达三百余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他首次登上向往已久的文坛,那个时期的文学爱好者可以说是风华正茂,写作的小说大多以展现当时环境变革与实际变化为主要内容,例如《水》《清河上的婚事》等。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贾平凹创作的《满月儿》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荣誉,他也借此于我国文学界初露锋芒。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写作的《商州初录》代表其在写作当中跨上更高一级台阶,之后写作的“商州系列”更是在我国文学界带动了一股寻根文学的潮流。

随后的《鸡窝洼人家》与《腊月正月》数本著作中将农村经济体制之下的商州展现于人们面前,同时令其确定了自己要于现实主义写作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期,其创作的著作展现了极为浓烈的神秘主义气氛,这是源自其对人生、命运与现状的思索与重视。

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城市与农村间的距离逐渐扩大,浓郁风俗的农村文化吸引了他这样一位乡土作家的重视。

这个期间他写成《白夜》这部作品,描绘了一名乡下青年来到城里找寻精神家园之经历,表现了城乡间的冲突状态。

在之后其创作的《土门》则展现了于城市文明的笼罩之下,传统风俗坚定的守护自己的位置,同时也在不断地予以让步,直到最终消亡的历程。

作者对生长自己的土地的热爱和家乡人民的密切关注,以及在文学艺术道路上的持续追求都融汇于他创作的小说当中。

传统的乡土文学是作家凭借初生的记忆来描绘乡村的生活,作品里具有深厚的乡土氛围与当地的特色。

贾平凹就是凭借自身故乡来作为重要的写作背景,且将农民当作其描述的重要对象,从而为我们带来丰富而天然的乡土之美的享受。

二、作品当中乡土情结源自作者对家乡的怀念贾平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于陕西省的丹凤县金盆乡,这样一个青山绿水包围的小村庄,由于其地理环境特殊,古代就一直为秦楚文化的交织区域。

废都的剖析

废都的剖析

废都的剖析一、作品背景与简介《废都》是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古都西安为背景,描绘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挣扎与沉沦。

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剖析,揭示了城市文明与人性的冲突,以及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迷茫。

二、主题思想与内涵《废都》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着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沦丧以及社会的异化。

作品中通过对主人公庄之蝶等人物的生活轨迹的描绘,展示了他们在面对金钱、权力、欲望等诱惑时,如何逐渐迷失自我,最终走向道德沦丧。

同时,作品也揭示了城市文明的发展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冲击与瓦解。

三、人物塑造与刻画《废都》中的人物形象鲜活而立体,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行为、语言等方面的刻画,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内涵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庄之蝶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既有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又难以抵挡现实世界的诱惑。

其他人物如牛月清、唐宛儿等也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品丰富的社会画面。

四、语言风格与特点贾平凹在《废都》中运用了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既保留了传统小说的叙事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小说的语言特色。

作品的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既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性、社会的深刻剖析。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方言、俗语等元素,使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民间气息。

五、艺术手法与技巧《废都》在艺术手法与技巧方面表现出色。

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叙事手法,既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又通过荒诞、奇幻的元素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此外,作品还运用了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深度和韵味。

六、社会反响与影响《废都》自问世以来,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一方面,作品因其深刻的社会剖析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另一方面,由于作品中涉及到一些敏感的社会问题和人性探讨,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但无论如何,《废都》都无疑成为了当代文坛的一部重要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正如他说讲那样:“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柳青作《创业史》,在长安县一代蹲点十三年。

据说创业史的发生地就在我们学校旁的某一个村庄。

而书中梁生宝的原型,也可循迹。

想来这位前辈在写《创业史》时,也确实怀着一种崇高,一种理想。

不过,时代的翻云覆雨将他局限。

创业史的最后一卷出版于1978年,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么一来,柳青的地位,《创业史》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不是前边还信誓旦旦有理有据的说只有走合作化道路才能发家致富么?怎么这会书还没写完,形势就沧海桑田了?这不是柳青的问题,但他也突破不了这个问题。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贾平凹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带灯》是贾平凹现实主义小说的又一力作,集中表现乡土情怀。

《带灯》,贾平凹乡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乡镇女干部――“带灯”的视角与生活经历,为观众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农民对此的抵制与改变。

“带灯”,指萤火虫在黑暗中发出亮闪闪的光,以显示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和巨大影响。

贾平凹在此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以精准锐利的眼神直击农村现状,以敏锐准确的观察力映射农村社会管理的真实性,突出反映乡土中国向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剧变。

一、独特的女性角度贾平凹的乡土作品《带灯》采取文学史上极少应用的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写作方法,以女性角色――“带灯”作为主人公,从其视角出发,深入细致地观察她的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带灯”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贾平凹的思想和思考。

带灯,秦岭樱镇镇综合治理办主任,工作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不仅为患肺病的农民讨取赔偿,而且为失业人员积极联系工作;不仅为农民解决鸡毛蒜皮的繁琐小事,而且很懂得工作充分利用每个人的力量,不仅会利用曹老八的权威管理公会,而且懂得元黑眼与镇长的利益关系借抽水机;不仅机智地解决了组长的上访问题,而且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社会的矛盾现状。

但是,这终究不是女人的社会,她对安静生活的向往,她对自然的喜爱,她的小女生的情怀都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的性格与整个官场背道而驰,她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她的性格是中庸的,她的思想是现代的,但这正是整个社会所鞭挞的。

贾平凹深入地挖掘人心,深入了解乡村生活,以女性的全新角度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真实的农村现状在《带灯》整部作品中,贾平凹对当下乡土中国农村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我们可以看到,《带灯》中,贾平凹对当代农民与基层干部的把握是极为精准的。

秦腔(贾平凹)

秦腔(贾平凹)
庙里一个跟头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 出 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 要连声讨好: 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来偷拿 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 演员作夜餐,赚得进屋 里有一个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鸡叫,月儿偏西, 演员 们散了,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
秦腔 贾平凹
秦腔简介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 庞大的声腔体系.
我国戏曲四大声腔: 昆腔、高腔、梆子腔、
皮黄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 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 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 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秦腔表演的特点】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 有夸张性。
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 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 越、粗犷朴实之感。
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 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 是秦人的血性。
【秦腔剧目】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 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 “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 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
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先声夺人
不妨听听秦腔 《血泪仇》(有亮点) 《四郎探母》
【作者介绍】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 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 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 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 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 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语言特色贾平凹的作品,人物语言、叙述语言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具体表现就是作品语言的口语化,并灵活运用了大量的方言土语。

像在《商州又录》中,“山顶的窝洼里,有了一簇屋舍,一个小妞儿刚刚从鸡窝里取出新生的热蛋,眯着一只眼睛对着太阳耀”。

“有蛇黑藤一样地缠在树上,气球大的一个土葫芦,团结了一群细腰黄蜂,蹑手蹑脚地走过去,一只松鼠就在路中摇头洗脸了”。

“耀”、“团结”在这里都是动词,也是陕西方言中的特有用法,这些词的使用使得作品的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他的这些口语化语言在经过匠心的加工提纯后,显得既平易朴素,又鲜活生气,富有民间气息和地域特色。

在《夜籁》中,作者与陕北农民“闲聊”――“今天地里干啥了?”“翻地呗,天旱得厉害,地瓷得扳不开啊!”“真苦了你了,这么大年纪了。

”“哪里!一辈子还不是这么过来的,多亏这茶呢!一天不喝几锅,头疼,骨头也散架了,这茶是农家乐,一喝乏劲没有了,百事都忘了呢……”这段话把陕南方言集中提炼在人物的对白里和叙述中,由于作者剔除了陕西土语中难懂的语汇,又保留了其特有的俚俗色彩,使人读后油然而生真实、亲切之感, 仿佛将人带到陕南的山村中,石屋里……直接面对那里的石板小路,石窗里透出的灯光,喝土茶的老人,待嫁的女子……配合着陕南农村特有的自然风光和社会习俗的描绘,陕南农村的乡风民俗所特有的气息便跃然纸上。

像是峪里有一位烟瘾极大的神,从峪口的咀鼻里一团一团喷烟,雾团撞在石上,石头变得惨白,正瞧那勾心斗角之处,雾则匀开来,五分钟后,群山入了远空,实体轻了,层体淡了,如纸剪的,如墨晕的,如水中的倒影。

天真成了圆的,地却不方,十几步外,被雾摄收得缥缈。

这段描写,文笔细致,拙巧相宜,语言自然流畅,娓娓动听,作家好像一位高明的画师,画出了一幅栩栩如生、浓淡相宜、神采飞扬的云雾画。

那雾“撞在石上”、“勾心斗角”后“匀开来”的动感姿态,神秘、美妙;那群山被浓雾笼罩“入了远空”、“轻了”、“淡了”的自然景象,优美动人,具体逼真,使人如临其境,顿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贾平凹的散文风格

贾平凹的散文风格

贾平凹的散文风格,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

2017年3月22日,澳门大学向贾平凹颁授了荣誉博士学位。

小编为你整理了贾平凹的风格,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奖。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5]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贾平凹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贾平凹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贾平凹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贾平凹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贾平凹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贾平凹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贾平凹的笔法如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贾平凹共分11个,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关于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关于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贾平凹散文语言的审美特征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

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

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

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

……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

……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

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

”①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贾平凹没有费尽心思地去琢磨文章的结构,大都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架构的,但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形式多样,各有各的特色。

作家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

作家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

作家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作家贾平凹小说的语言风格贾平凹作为当代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位作家,其语言风格独特,带有浓重的地域性特征。

当代作家中,贾平凹作品语言独特,蕴含极大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特色,北大陈晓明教授称其写作为“中国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奇观”。

《秦腔》和《废都》代表了贾平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探索――一个回归农村、农民,一个描写城市、知识分子。

其中《秦腔》以细腻的笔触将零散的细节紧密连接,近乎写意的语言将日常生活的场景一一再现,全篇无处不在的方言土语更是当代文学作品语言的一次成功革新。

《废都》受明清世情小说语言风格影响的痕迹很重,采用大量文言,进行有意识的语言颠覆,这其中蕴含了他惯常使用的商洛方言土语,使得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较好地结合,形成极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本文将这两部作品结合、对比,以求更全面地凸显贾平凹的语言风格。

一、神秘荒诞主义的渗透神秘荒诞主义对贾平凹的语言风格影响极大,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我们皆可以看到神秘荒诞主义的影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并非作者的个人喜好,或纯粹为了自己的写作服务。

一位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是深受其所接受的文化影响和熏陶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里的东西,或许连作者本身都是无意识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①“乡音”尚且难改,更何况是文化,那是一种深深沉积在骨子里的东西。

贾平凹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直长到十九岁,可以说在农村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农村盛行的神秘荒诞主义的一些传统文化与思想便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他整个文化背景中。

就连贾平凹也曾经提到:“我一直是病包儿,却从来没进过医院,不是喝姜汤捂汗,就是拔火罐或用磁片割破眉心放血,久久不能治愈的病那都是‘撞了鬼’,就请神作法。

”②这种我们看来有些封建迷信的文化恰恰是农村传统文化中最不可或缺也无法回避的一部分,所谓的“鬼神”也一再在他的作品中出现,成为他写作语言中独特而又极度现实的一道风景线。

湖畔儿语赏析

湖畔儿语赏析

湖畔儿语赏析摘要:1.作品背景介绍2.内容概述3.语言风格赏析4.主题思想分析5.艺术表现手法评价6.作品价值与启示正文:一、作品背景介绍《湖畔儿语》是我国著名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散文佳作。

散文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描述了作者在一个宁静的湖畔与孩子们的一段美好时光。

通过这篇散文,贾平凹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人与自然、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传递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内容概述散文《湖畔儿语》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讲述了作者在一个初春的时节,带着儿子来到湖畔寻找春天的故事。

在湖畔,作者与孩子们一起观察自然、倾听鸟语、感受春风,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散文通过描绘孩子们纯真的言行,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表现出成人在繁忙生活中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三、语言风格赏析贾平凹的散文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又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湖畔儿语》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描绘性词语,如“绿得发亮”、“笑得灿烂”等,使文章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散文采用口语化表达,使文章更加贴近生活,富有亲切感。

四、主题思想分析《湖畔儿语》的主题思想在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纯真、和谐生活的向往。

散文通过描述湖畔的美好景色和孩子们的天真言行,传达出成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对悠闲、宁静生活的渴望。

作品强调了人与自然、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表达出对和谐生活的向往。

五、艺术表现手法评价贾平凹在《湖畔儿语》中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

首先,散文以景物描绘为主线,通过对湖畔春光的描绘,展示了春天的美好。

其次,作者善于抓住孩子们的典型言行,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孩子们纯真的心灵。

最后,散文采用对比手法,凸显出成人在湖畔的悠闲与城市生活的忙碌之间的反差,使作品更具表现力。

六、作品价值与启示《湖畔儿语》作为一篇描写人与自然、成人与孩子之间和谐关系的散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作品不仅展示了贾平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传递出对环境保护、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贾平凹游戏人间读后感

贾平凹游戏人间读后感

贾平凹游戏人间读后感贾平凹的《游戏人间》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

小说以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普通农村人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小说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李先生的农村人,他在小说中经历了种种不幸和困境,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李先生的命运几乎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他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普遍现状。

在小说中,贾平凹通过对李先生一家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贫困、落后和不公,以及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李先生一家的遭遇引起了读者的同情和共鸣,使人们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小说的叙事风格简洁明了,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充满了力量和张力。

贾平凹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内心世界都展现了作者对人物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小说的情节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让人无法释手,引人入胜。

通过《游戏人间》,贾平凹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实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遭遇让人感到深深的同情和心痛。

小说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描写,贾平凹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世界,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总的来说,《游戏人间》是一部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小说,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不公。

小说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

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描写,贾平凹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农村世界,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贾平凹散文风格

贾平凹散文风格

贾平凹散文风格贾平凹散文风格贾平凹先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创作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升华。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贾平凹散文风格,欢迎大家阅读。

贾平凹散文风格“语言风格”是指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语言写作风格。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为: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和幽默讽刺等三个方面。

分述如下。

1.质朴自然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善于发扬它。

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

”[4]贾平凹选用恰当的方法技巧直接陈述, 甚至时常运用白描的手法,质朴自然,却显得情真意切。

例如:(7)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

晓起推窗如见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天,又是仙人临镜梳发;蓬屋常伴仙人,不以门前未留小车辙而憾。

能明灭萤火,能欢风行。

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美。

(《生活一种———答友人书》)例(7)语言朴素自然,“能明灭萤火,能欢风行。

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美”,娓娓道来,集中体现了贾平凹要求语言平淡,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创作个性。

2.幽默讽刺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主要体现了其豁达透彻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又具有非常丰富的智慧与幽默讽刺艺术。

(8)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有了闲人。

闲人总是笑笑的。

“喂,哥们!”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

(《闲人》)例(8)中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务正业的闲人,此句突出地表现了“闲人”的特点,向读者揭示了闲人的缺点,具有讽刺意味,笔调辛辣。

三.风格的形成手段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不讲究平仄音韵,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因此,散文的表达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

论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贾平凹是当代中国文坛上备受推崇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而闻名。

他的小说《秦腔》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叙事角度入手,探讨贾平凹《秦腔》的叙事艺术,分析其在叙事结构、叙述技巧和叙述主题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贾平凹在《秦腔》中运用了多重叙事结构,使得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叙事格局。

小说以秦腔艺人白佛子的一生为主线,通过白佛子与周围人物的交集和互动,展现了中国西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社会变迁。

贾平凹巧妙地穿插了当代人对白佛子的研究与追寻,从而构建出一个“故事中的故事”的叙事模式。

这种多重叙事结构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张力,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阅读体验。

贾平凹在叙述技巧上的独到之处也体现在对细节描写的精准把握上。

他善于通过对人物心理、情感和行为的细腻描写,揭示人物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尤其是在描写秦腔的表演场景和白佛子的身世经历时,贾平凹对细节的捕捉和塑造,让作品呈现出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把握,让作品的叙述更加生动、具体,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的魅力。

贾平凹在《秦腔》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也堪称巧夺天工。

他将故事的时间跨度拉长,穿插运用flashback和flashforward的叙事手法,使得整个故事在时间上呈现出一种跌宕起伏、前后呼应的复杂结构。

他对地域的描绘也极具真实感和生活气息,通过对中国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的描写,让作品散发出一种浓厚的地域文化气息。

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不仅使作品的叙事更加丰富和立体,也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故事世界。

贾平凹在《秦腔》中通过对文化、历史和人性的探讨,呈现出一种深刻的叙述主题。

他以秦腔这一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为线索,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传承和认同问题。

通过对白佛子一生的追寻和对秦腔的传承发展,贾平凹呈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

《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

《阿长与山海经》知识点阿长与山海经是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通过叙述一个村庄中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呈现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知识点。

一、小说的背景与主题《阿长与山海经》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叫山凹村的小村庄中,以阿长为主角描绘了村庄中普通人的生活。

小说以大自然为背景,描写了山与海的奇妙景色和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主题主要围绕着个体在面对社会变迁和命运抉择时所做出的选择,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妥协。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中主要的人物形象有阿长、阿水、阿秀、阿东等。

其中,阿长是故事的主角,他是一个智慧、善良的村民,他通过努力和智慧,化解了村庄中的矛盾,帮助村民们获得更好的生活。

阿水是阿长的妻子,她聪明强干,是支持和帮助阿长的重要角色。

其他人物形象在小说中各具特色,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展示了普通人的心理和处境。

三、文学风格与语言运用贾平凹的写作风格独特,他善于描写细节,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着深入的洞察。

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词语,使得作品更具地域特色。

贾平凹善于使用寓言、象征等手法,丰富了作品的意象。

他的语言简练、质朴,表达了人物真实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

四、作品的重要意义与价值《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对一个普通村庄的描写,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问题与发展变化。

小说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的深层次变革和人们的生活变化,使读者对农村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外,小说还引发了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展示了普通人的力量和拼搏精神,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五、作品与其他作品的关系《阿长与山海经》是贾平凹一系列作品中的重要篇章,与他的其他小说有着紧密的联系。

贾平凹一直以来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命运,通过描写农村的故事,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因此,他的作品与中国农村文学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

评析贾平凹长篇新作《带灯》的创作风格

评析贾平凹长篇新作《带灯》的创作风格
靠 。对于带灯而言 , 她受过 良好的知识教育 , 宁愿放弃城市 的生
活 而来 到 乡村 “ 受 苦” , 其 很 大 的一 个 原 因 可 能 是 心 中 乡村 的 田 园 图景 抱 有 憧憬 及幻 想 , 在 她 心 中农 民是 淳 朴 与 善 良的 。 然 而 随 着工作 的不断开展 , 她却深深的认识到 了农 民丑陋的另外 一面 ,
条件都不能够得 到满足 的贫苦农民 ,我们还能提出什么更多的
要求呢?
二、 被 神化 的现 代 女 性 形 象
( 一) 人 物 的神 圣性 与 虚 幻 性
性格特征 。而《 带灯 》 中作者创作风格上和之前差异最 为显著 的

带灯的职位是镇政府综治办主任 ,主要担负的是农民们的 上访工作 , 对于领导而言 , 带灯能力卅众 , 是得力 的助手 , 对于农 民而言 , 带灯则是能够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活“ 菩萨” 。 但是从 另一个角度 而言 , 带灯一方面需要尊重在 乡镇政府工作 的领导 ,

学 新 论
文艺生活 L I T E RA T URE L I F E
2 0 1 4 — 1 1
评析 贾平 凹长篇新作《 带灯》 的创作风格
刘 静
( 包头轻 工职 业技 术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 1 4 0 3 5 )
摘 要: 《 带灯》 是一部 绝望与希望交织的小说 , 是一部理想与现 实碰撞 的英雄赞歌 , 它全面展示 了城镇化进程 中中国乡村
访, 当然 在 这 一 过 程 中也 或 多或 少 的能 得 到 一 些 利 益 , 也 因 此 他
现差错 就只能受责挨训被罚 , 而这些领导们却一味的追权逐利 ,
极力要跳 出乡镇 , 希望 自己能够从科级升迁副处 , 不断 的向 司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作品题材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题材:贾平凹的作品往往以农民为主要题材,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现状和农民们的困境与打击。

他以独到的视角展现了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变革和挑战,揭示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崩溃和个体命运的迷途。

2.批判现实主义:贾平凹的作品批判现实主义气息浓厚,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直击社会问题和缺陷,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和不平等。

他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辛酸,以犀利的笔锋和真实的描述方式表达对社会不公正的不满和愤怒。

3.叙述方式:贾平凹的叙述方式独特而鲜明,以诗化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方式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他善于运用象征、意象和隐喻的手法,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同时,他也运用讽刺和幽默等元素,为作品增添了一份轻松和诙谐的气息。

4.对人性的关怀:贾平凹作品中对人性的关怀与追求可谓贯穿始终。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心理变化的刻画,表达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他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的选择和抉择。

5.高超的文学技艺:贾平凹的作品充满了诗意,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文字简练而深刻,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擅长运用寓言和寄托的手法,借助意象和符号来传递深层次的寓意。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对比和节奏感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总之,贾平凹的作品以其深入的社会批判性、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人性的敏感关怀,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颗独特的明珠。

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能够让人在感受其中的苦难与辛酸的同时,也体会到人性的光辉与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凸作品特点一、朴素中见真情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

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

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

“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

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

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祭父》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

“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

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于是作家又写出了《我不是个好儿子》:“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

”第三,作家的真情还表现在自我真情的袒露。

贾平凹认为:“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

”在无需掩饰的散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这里既表现他对生活的热情,也披露他对人世的超脱;既抒发他对美的追求向往,也吐露因美的失落而生的抑郁烦恼。

无怪三毛在给贾平凹的信中所说:“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惊吓。

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地翻了数页。

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

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

”可见在散文创作中,贾平凹真正做到了袒露自己,他自然也是个重情之人,对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作品内涵的人,会引为终身知己。

当得知三毛死讯后,贾平凹悲痛着笔,写出了《哭三毛》《再哭三毛》:“这些天来,我一直处于恍惚之中,总觉得常常看到了您,又都形象模糊不清”,“现在,我的笔无法把我的心情写出,我把笔放下来,又关了门,不让任何人进来,让我静静地坐一坐,不,屋里不是我独坐,对着的是您和我了,虽然您在冥中,虽然一切无声,但我们在谈着话,我们在交流着文学,交流着灵魂。

这一切多好啊,那么,三毛,就让我们在往后的长长久久的岁月里一直这么交流吧。

三毛!”多么令人感动啊!真情的袒露无遮无挡,淋漓尽致。

二、朴素中蕴哲理翻开贾平凹的散文,哲理性的感悟随处可见。

这种感悟,不是对某种现成思想的形象阐释,也不是生硬的哲理说教,而是来自鲜活的生活体验。

作家往往能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世事中洞悉人生妙谛,随感而发。

《三游华山》,是充满哲理的文章,作者从三次游历华山写起,看似写游记,但最后笔锋一转,在与学生的对话中巧妙地点出:“好东西不可一次饱享,慢慢消化才是”,“知之不知才要欲知”。

这种智慧的语句,在许多篇章中都可以见到。

评论家费秉勋指出:“除了游记作品外,贾平凹大部分散文的结穴,都归总到哲理的阐发。

”这种哲理阐发,并非现成哲学结论的形象注脚,并非美文写成的讲义,而是出自作家的特异感受和体察生活所获得的独特见解。

再如:“能好读书必有读书的好,譬如能识天地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而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迟欢;于嚣烦尘世中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谄。

”(《好读书》)这里作者不是板起面孔说读书的好处怎样,而是与读者平等地娓娓叙谈,给人无穷的沉思。

在《对月》中,借月亮来思考人生“人再小,要长老;人老了,却有和小孩一般的特性。

老和少是圆的接榫。

冬过去了是春,春种秋收后又是冬。

老虎可以吃鸡,鸡可以吃虫,虫可以蚀杠子,杠子又可以打老虎。

就是这么不断的否定之否定,周而复始,一次不尽然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归复着一个新的圆”。

“所以,我再不被失败所惑了,再不被成功所狂了,再不为老死而悲了,再不为生儿而喜了”。

“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有乐,活着也有苦,苦里也有乐;犹如一片树叶,我该生的时候,我生气勃勃地来,长我的绿,现我的形,到该落的时候了,我痛痛快快地去,让别的叶子又从我的落疤里新生。

我不求生命的长寿,我却要深深地祝福我美丽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走完我的半圆,而为完成这个天地万物运动规律的大圆尽我的力量”。

到这里,作者已具有了一种超然的心态:真正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并且劝诫人们:活着就是一种荣幸,尽管活着有苦,但苦里面也有乐。

因此,我们要珍惜现在,努力去完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大圆。

作者借月亮的圆缺变幻,对人生进行思考,由月及人,饱含人生启迪,充满哲理趣味。

《地平线》道出了人生命运和理想抱负之间的关系和人生追求的意义,“命运和理想是天和地平行,但又总有交叉的时候。

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地平线,总是在前边吸引着你。

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颖、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

娓娓动听,从容不迫,决不自以为是,不炫耀、不张扬,在朴素自然的描述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三、朴素中含幽默幽默是贾平凹散文语言的又一大特色。

《说话》就是贾平凹的一篇非常幽默的文章,“我出门不大说话,因为我不会说普通话。

我曾经努力学过普通话,但我一学说,舌头就发硬,像大街上走模特儿的一字步,有醋溜过的味儿。

自己都恶心自己的声调,也便羞于出口让别人听,所以终没有学成。

数年前同一个朋友上京,他会普通话,一切应酬由他说,遗憾的是他口吃,话虽说得很慢,仍结结巴巴,常让人有没气儿了,要过去了的危险感觉。

偏有一日在长安街上有人问路,这人竟也是口吃,我的朋友就一语不发,过后我问怎么不说,他说,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所以他是封了口的。

受朋友的启示,以后我更不愿说话。

我现在常提一个提包,是一家聋哑学校送我的,我每每把有‘聋哑学校’的字样亮出来,出门在外觉得很自在”。

看到这你会笑出声来,真是太幽默了,把学说普通话,比成有醋溜过的味儿,一定会让人想起酸酸的感觉。

口吃的朋友竟不敢回答口吃的人的问话,想一想还真有点学问。

因自己出门不大爱说话,因此就提一个印有“聋哑学校”字样的包,觉得很自在。

真是既真实又幽默。

《饮者》又是一篇让人发笑的作品,“饮者一般都彬彬有礼,酒席上差不多经历三个境界,先轻声细语,再高声粗语,最后无声无语”。

短短几个词,高度概括了喝酒人的神态和形态,引发人们无穷的想像。

《笑口常开》描述无数个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令人发笑的人和事:“路遇一女子,回望我嫣然一笑,极感幸福,即趋而前去搭话,女子闪进一家商店,尾随入店,玻璃上映出自己衣服纽扣错位,不禁乐而开笑。

”在《说孩子》中,对于那些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的人,他认为“愈是这般强烈地要培养儿女的人,愈是这人活得平庸。

他自己活得没有自信了,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这一见解既深刻又独到,“和女人在一起,最好不提起说她的孩子——她会全不顾你的厌烦和疲劳,没句号地说下去”。

这观察真是细致入微,语言纯熟老到,在说笑中,在幽默的闲聊之中,将对生活的真知灼见和盘托出。

正如评论家所说:“是天籁之音,人籁之声,极自然的流露,完全泯绝了硬做的痕迹,里边的幽默,机智,无奈,都是生活与心灵自身就有的,无需外加,浑然天成,可谓有什么话,说什么话的最佳实践。

”四、朴素中出诗画贾平凹说他最早的文学创作就是写诗,他曾说:“诗可以使我得到休息和安怡,得到激动和发狂,使心中涌动着写不尽的东西,永远保持不竭的精力。

”同时他对中国的书法、绘画和戏曲又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他常以诗的激情和语言去熔铸他散文的美感意蕴,把独特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趣融于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之中,使作者之情和客观景物水乳交融、自然和谐,形成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

看其作品就像欣赏一幅画,内涵极为丰富,韵味无穷。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全文有十一个段落,整篇就像是由十一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里“红”“绿”“瘦”形成一个有形有色的艺术画面,营造了一个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静虚村记》也是作者为我们描述的一幅有形有色、动静结合带有古典神韵的艺术画面。

在这幅画中,形、色、声俱全。

有被高高低低绿树、庄稼包围着的仄仄斜斜的屋舍;有浓得像绿云一样、枝叶交错的树木及持续不断的鸡鸣狗叫之声,它们构成一幅完美的村舍图。

《月迹》更是一幅诗情与画意相融,且富有动感的画面。

贾平凹散文描写的客观景物或人文景观大多是静物,但这些静物在他笔下却是婀娜多姿,极富生命的动感。

他善于运用动词和比喻,用拟人化手法寓动于静,使静态的月亮有了动作,有了形象,生动有趣。

月“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月“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以动写静, 将静物写活,动静交融地写出了月迹的可爱可怜、美轮美奂。

“杯酒里边果真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不仅新鲜生动,而且还极富诗情画意,“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比喻新颖。

贾平凹就是善于从纷繁的事物表现中巧妙地提炼出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句,简洁生动地表情达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