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为何喜欢鲁迅
藤野先生匿名信事件概括一句话
藤野先生匿名信事件概括一句话
日本人在鲁迅没挂科的情况下写了匿名信说明日本人不相信中国人在没有得到答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考试说明了当时日本人对中国人的鄙视和偏见。
1、是因为鲁迅在考试中没有挂科,而当时的日本人认为中国人不可能不挂科,就认为就藤野先生给鲁迅提前看过卷子,就写匿名信嘲讽。
2、简单说,就是藤野先生支持鲁迅,日本学生嫉妒或者不相信鲁迅先生,也可引申为对华人的蔑视,认为除非是作弊,否则不会有这样的成就。
而鲁迅先生遇到这样的情况,必然委屈,愤怒!但是藤野先生的行动给与了他安慰与鼓励。
这也是鲁迅先生感激,怀念藤野先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写了作者对学医是否正确产生疑惑但还没改变学医的看法,为下文的看电影事件及弃医从文铺垫。
4、看电影事件与匿名信事件中日本同学和中国人的表现刺激了鲁迅使他明白医学只能救人的身体救不了人的灵魂和精神所以弃医从文。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回忆摘录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
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如果周君因此而在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摘自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藤野先生的侄子藤野恒三郎说)40年前,也就是逝世的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的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
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的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的敬慕之情多么深切! (摘自《心随东忆华年》,1976年11月7日《人民日报》)【《谨忆周树人君》全文】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
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
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
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入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
记得那时周君的身材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
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
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很吃力。
于是我讲完课后就留下来,看看周君的笔记,把周君漏记、记错的地方添改过来。
如果是在东京,周君大会有很多留学生同胞,可是在仙台,因为只有周君一个中国人,想必他一定很寂寞。
可是周君并没有让人感到他寂寞,只记得他上课时非常努力。
如果留下当时的纪录的话,就会知道周君的成绩,可惜现在什么纪录也没留下来。
竹内好笔下的鲁迅形象——以《藤野先生》的译文为媒介
Lu Xun's Image in Takeuti Yoshimi's Works——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Mr. Fujino
作者: 吴光辉;余祎延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130-137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7期
主题词: 竹内好;《藤野先生》;鲁迅
摘要:1944年出版的《鲁迅》,是竹内好研究鲁迅的标志,也是日本鲁迅研究最深刻的著作。
呈现在竹内好笔下的鲁迅形象,作为日本人确认自我身份的“镜像”,带有双重性的意义
与内涵:一方面,竹内研究视角下的“文学者的鲁迅”或者说“竹内鲁迅”带有与日本“转
向”的文化立场截然不同的“回心”之觉悟,是一个持续抵抗的“中国人”式的形象;另一方面,竹内翻译视角下的、即《藤野先生》之译文所体现出来的“鲁迅想象”,则被刻画为了一
个深受外部刺激、不得不选择内在“转向”的“日本人”式的形象。
作为日本的鲁迅研究的第
一人,竹内好的这一充满了悖论的鲁迅形象也持续地影响着日本人的中国认识与中国想象。
小度写范文对《藤野先生》中鲁迅精神的解读模板
对《藤野先生》中鲁迅精神的解读鲁迅的自尊心特强,他一生都在全力护卫着这份尊严,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了一生。
鲁迅的心灵也格外敏感,种种世态人情,都会波及他的感情,甚至造成伤害。
自尊而敏感的性格,使鲁迅成为现代中国最痛苦的灵魂,也使他的人生总是动荡不安。
但鲁迅的自尊,不是出于个人名利得失上的自尊,而是建立在人格的尊严乃至民族的尊严基础上的自尊。
他的敏感不是那种自我封闭式的神经过敏,而是一个“赤子”“眼里揉不得沙子”的那种爱憎分明。
在同各种反动势力的斗争中,他的自尊和敏感转化成一种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但在同友人和同道的共事相处中,他的过分敏感与多疑,就难免与周围的环境和有些人发生误解甚至冲突。
他对社会、人生认识得越尖锐、越深刻,就使他自尊的性格越表现出一种执拗的不妥协性。
因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人就认为鲁迅“多疑”、“脾气大”、“爱骂人”。
鲁迅自己也剖析说:“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还说“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
敏感、多疑、尖刻,这确实是鲁迅全部性格中的一个侧面,鲁迅正是依凭这种性格,敏锐地洞察到了国民精神中的种种劣根性,感受到了许多人包括他的一些朋友在内的阴暗面乃至潜意识,他同这些丑陋的东西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又深深感受到了鲁迅人格的高洁和性格的可贵。
《藤野先生》是记叙鲁迅在日本留学――从东京到仙台的一段生活,鲁迅的多疑和敏感就表现得十分突出。
就是这种特殊的性格,使他痛切地感受到人格的屈辱、民族的悲哀以及一些中国留学生的麻木,从而促使他作出了“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
从17岁到21岁,鲁迅都在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和路矿学堂读书,他在总结这四年的经历时说:“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
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国外去。
”于是,为了民族的“维新”,为了自己的“学问”,鲁迅开始了长达7年的日本留学生涯。
最受日本人喜欢的5座中国城市,你知道是哪几座吗
最受日本人喜欢的5座中国城市,你知道是哪几座吗?1、上海毋庸置疑,日本人最爱的中国城市是上海,根据统计,在上海定居的日本人的数量位居全球第二(日本本国除外)。
这座中西文化冲撞和融合的城市,因为其洋不洋,中不中,犹如中西餐的大杂烩的特色,令许多日本人对上海充满了幻想和憧憬。
在部分日本人眼中,上海很具有神秘感,因此在上世纪初,一位日本文人在上海旅行时称其为“魔都”。
如今在上海的虹桥形成了日本人聚居区。
2、青岛历史上,日本曾经两次侵占青岛,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
当然青岛确实是一座有魅力的城市,山海相映,符合日本人的传统审美。
加之胶州湾距离日韩很近,来往方便,改革开放后来青岛旅游的日本人也越来越多。
3、北京这座城市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尤其是申办并成功举行了奥运会之后,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长城,故宫等世界文化遗产,它的王气和大气,深深的吸引着日本人的眼球。
当然,不仅是旅游,作为中国的首都,从北京传出任何的政治信息,一经媒体报道,就会在日本社会产生热点效应。
也因为如此,在喜欢北京的同时,日本人也会掺杂着别的复杂心情。
4、绍兴日本人一直很喜欢这座江南水乡韵味的古城。
虽说它因是鲁迅的出生地而出名,但是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绍兴酒。
在日本,黄酒很常见,在一般的酒馆或者超市都可以买到,因为黄酒是绍兴特产,日本人习惯把黄酒称为绍兴酒,绍兴因此吸引了很多日本人慕名而来,在鲁迅故里等景点的指示牌都可以看到日语翻译。
5、西安凡是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唐朝的日本人,都不会对西安感到陌生。
很多日本人认为,西安也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都市。
或许是因为在唐朝,中国文化对日本有着非常深厚的影响,由此爱屋及乌,作为古长安城的延续,西安自然也受到日本民众的喜爱。
鲁迅留日背景、心态及《藤野先生》的主题
鲁迅留日背景、心态及《藤野先生》的主题最近看到新教材第六册的目录,又有《藤野先生》一课。
几个刊物的编辑老师希望我写一点“指要”之类的文章,于是欣然从命。
(一)多年来多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师用书”都认为,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诚恳”、“求实精神”、“严谨治学”、“不怀民族偏见”等,《藤野先生》的主题,也就是赞扬他这些精神,同时抒发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抒发爱国主义感情当然是正确的,但以上对藤野先生的品质的概括,我认为不准确,把主题定为赞扬藤野先生这些精神,当然也就不准确了。
藤野先生是鲁迅终生感激和怀念的老师。
他不但写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表示怀念,还一直在家里挂着他的照片。
1934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版《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来上海征求鲁迅意见,问选哪些篇目,鲁迅表示: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
他还委托增田涉先生代为寻找藤野先生。
第二年,《鲁迅选集》出版,增田涉又到上海送样书,鲁迅再次问起藤野先生的下落,得知没有打听到,于是叹息:“藤野先生大概不在人世了吧!”可见对藤野先生感情之深。
他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藤野先生呢?我想,仅仅是“认真负责”之类,似乎在鲁迅眼里不能称为“伟大”,也不会令他终生怀念和感激。
况且,“认真负责”之类的说法也经不起推敲。
──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不是,只是对鲁迅一人,为此还引起了“爱国青年”的不满和怀疑。
──虽然日本人在历史上曾多次侵略我国,从民族感情上说有许多让我们讨厌和憎恨的东西,但不可否认,他们的“认真负责”是世界公认的,这已经成为大和民族的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
这个民族的人几乎个个是工作狂,比藤野先生更“认真负责”、更“严格要求”、更“严谨治学”的还大有人在。
相比之下,藤野先生单就这一点来说决不是最优秀的,可鲁迅为什么不说别人“伟大”却单单这样评价藤野先生呢?其中一定另有原因。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优秀精选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介绍鲁迅先生是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经历。
1.1.2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一位名叫藤野先生的日本人。
1.1.3 藤野先生对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鲁迅心中永远的先生。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分析课文中的事件发展,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和帮助。
2.1.2 分析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2.1.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与理解:3.1.1 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主题。
3.1.2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事件发展,理解藤野先生的形象。
3.1.3 指导学生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4.1.2 学生能够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和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4.1.3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5.1.2 学生对藤野先生的形象和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的深入理解。
5.1.3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以上是前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6.1.1 课件或黑板6.1.2 课文文本6.1.3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或视频6.2 学具:6.2.1 笔记本和笔6.2.2 课文文本6.2.3 相关背景资料的阅读材料七、教学过程7.1 导入:7.1.1 播放相关背景资料的视频,引起学生兴趣。
7.1.2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留学经历,为新课做铺垫。
7.1.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关系。
7.2 课文讲解:7.2.1 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句子和段落。
7.2.2 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和鲁迅的感激之情。
7.2.3 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加深学生理解。
别样的鲁迅——日本人心目中的鲁迅印象
鲁迅从 留学到 回国工作 , 与众多的 日本人有着
各种 不 同程度 的接 触 和交 流 , 并 同许 多 日本 人 结 下 了深 厚 的友情 。这 里有他 的老 师 、 同学 , 也有 不期 而 遇 的朋友 ; 有学 者 、 文人 , 也 有一 般 的学 生 和工人 ; 有
鲁迅在当时的 日 本人 的心 目中不会有好的印象 , 而
信 阳师 范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 科 学f Xi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第1 期
2 0 1 4年 1月
( P h i l o s . &S o c . S c i .E d i t . ) V o 1 . 3 4 N o . 1 J a n . 2 0 1 4
友特别是对青年 , 他总是无私的奉献。 日 本人的鲁迅印象与3 - " 前 中学生的鲁迅印象有很大的反差 ,
通过这样的历史回放 , 试图让当代青年人对鲁迅有一个新的认识。 关键词: 鲁迅 ; 日本人 ; 鲁迅印象
中图分类号 : 1 2 1 0 . 9 4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0 9 6 4 ( 2 0 1 4 ) 0 1 - 0 1 1 2 04 -
变态狂 。
清水安 三 ( 1 8 9 1 —1 9 8 8年 ) 在2 0世纪 2 0年代 同鲁迅相 识 , 他 自称 是 向 日本 人介绍 鲁迅 的第一 人 、 到八道湾最多的日 本人 、 《 鲁迅 日 记》 里出现的 日本 人最多的人之一。他在晚年 回忆鲁迅的文章 中说 :
“ 我在 中 国的 时 期 居 住 中 , 虽 然 遇 到过 很 多 中 国
结 果 又会怎 样 呢?
鲁迅的弟 弟周作 人 曾经提 出了这 样 的观 点: “ 鲁迅 为 了摧毁反革 命势力——降魔——而战斗 , 这伟大的工作 , 和相 随而来 的愤怒相 , 我们应 该尊
日本人眼中的青年鲁迅 像商家少爷一样俊雅
日本人眼中的青年鲁迅像商家少爷一样俊雅《惜别》创作于1945年并且是以20世纪初叶留学日本的鲁迅作为模特儿,这是意味深长的。
在日本东北某村行医的老医生对“遥远的四十年前”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时与同班同学鲁迅的交往、与任课教授藤野先生的交流进行回忆。
——《惜别》是这样一个回忆的故事。
在该小说的一个场景中,仙台医专同班同学的“我”作为叙述者在去风景名胜地松岛旅游的时候,偶然听到鲁迅在唱小学生的歌曲《云之歌》。
对于当时鲁迅的歌声,叙述者“我”的评价是∶“说是跑调儿吧,或者说是什么吧,实在是糟糕。
”鲁迅从少年时代起即对美术怀有浓厚兴趣,上海时代还喜爱电影,但不可思议的是几乎未曾对音乐表示过兴趣。
可以说太宰治有关“鲁迅五音不全”的描写表现出了十分敏锐的洞察力。
这位在松岛展示“五音不全”的鲁迅与同班同学“我”住到旅馆里之后,随即改变了面貌——小说叙述说“周先生(鲁迅本名周树人)一换上旅馆的棉和服,简直就像商家的少爷一样俊雅”。
鲁迅在东京的住处身着和服套装端坐于榻榻米上的照片,现在在各种附有图片的《鲁迅全集》等书籍中都容易看到,但是,创作《惜别》时的太宰治大概没有看到鲁迅留学时代照片的机会。
“像商家的少爷一样俊雅”的身着棉和服的鲁迅,也是来自太宰治卓越想像力的逼真的描写。
关于创作《惜别》的过程,太宰本人在《〈惜别〉后记》中有如下记述∶小田先生已经创作了《鲁迅传》这一春花一样甘美的名著,尽管如此,我还是开始了这部小说的创作。
恰在那之前,完全出乎我预料地,竹内好先生把他刚刚出版的、像秋霜一样严厉的名著《鲁迅》惠寄给了我。
……那本书的跋记载着这位支那文学的俊才似乎是从前就爱读我那不高明的小说这一让我感到意外的事实,我感到慌恐和脸红。
而且,感奋于这奇缘,像少年一样鼓足勇气,开始了这项工作。
太宰在这里将小田的《鲁迅传》评为“春花一样甘美”,大概是因为该书从头到尾都是一部令人感动的伟人传记。
与此相对,竹内的《鲁迅》在未做任何评论与解说的情况下单刀直入地断言“鲁迅的小说索然无味”,用“《肥皂》乃拙劣之作,《药》乃失败之作”、“我认为《伤逝》是坏作品”之类的言辞痛贬鲁迅的作品。
鲁迅的日本观1200字以上作文
鲁迅的日本观年级:初二字数:1200字以上体裁:应用文论点:鲁迅在日本人身上学到了有利于中国人的品质,作为一个真正的爱国斗士,他是只考虑自己民族的好坏,而不在乎其他国家的盛与衰,兴与亡的。
近年来,在形形色色的批判、污蔑鲁迅先生的言论中,最为犀利,也最为恶毒的一种是指责鲁迅一生,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从未骂过日本人,甚至还和日本友人密切来往,因此是所谓的“汉奸”云云。
更有甚者,将鲁迅的《提三义塔》中“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搬出来大做文章。
由此我们得到三个问题:1、鲁迅为什么很少骂日本人?2、鲁迅真的没有骂过日本人吗?如果有,那是怎样的一种骂?3、鲁迅为什么在“九一八事变”,国人受辱之际,依然结交日本朋友?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鲁迅并没有理由不骂日本人。
先来分析鲁迅出国留学的原因:从《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不难看出:鲁迅对所谓的中医医道已经抱有很大偏见,他不愿再将人们的生命交付给毫无科学根据的迷信与药方,于是出国留学的目的十分明确:学习西医。
然而当时由于西洋各国大都路途遥远,路程耗费巨大,个人难以负担得起,而鲁迅正值家道中落,生计艰难,只有日本路途近,花费少,因而只好作此选择。
所以鲁迅去日本留学纯属无奈之举,并非心向往之。
再来看鲁迅日本留学时的经历:“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这是鲁迅初到仙台就学时的情景,“物以稀为贵”极含有讽刺意味,想必深明睿智的鲁迅也早就意识到,自己受到的优待背后,不是尊重,而是更加深刻民族歧视。
“‘你改悔罢!’……是藤野先生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
……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日本学生公然挑衅是再明显不过的了,难道当时的鲁迅会无动于衷?一定不会,反而通过接连不断的对弱势种族的歧视,已经使鲁迅渐渐明白:救活几个垂死的病人,并不能挽救一个弱小、受人践踏的民族,使之强大,使之自由。
鲁迅 讽刺日本句子
鲁迅讽刺日本句子
1.日本人没记性,因为没记性,所以昨天听过的话,今天忘记了,明天再听到,还是觉得很新鲜。
做事也是如此,昨天做坏了的事,今天忘记了,明天做起来,也还不是“仍旧贯”的老调子。
2.酷的教育,使人们见酷而不再觉其酷,例如无端杀死几个民众,先前是大家就会嚷来的,现在只是如见了日常茶饭事。
人民真被治得好象厚皮的,没有感觉的癞象一样了,但正因为成了癞皮,所以又会踏残酷前进,这也是虎吏和暴吏所不及料,而即使料及,也还是毫无办法的。
3.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4.可惜日本人但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这样下去,一定要完结的。
我想,要日本得救,也不必添甚么东西进去,只要青年们将这两种性质的古传用法,反过来一用就够了;对手如凶兽时就如凶兽,对手如羊时就如羊!
5.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
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
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6.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有趣和肉麻也一样。
7.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
有破绽也不妨。
做作的写信和日记,恐怕也还不免有破绽,而一有破绽,便破灭到不可收拾了。
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
芥川龙之介和鲁迅的作品特征比较
芥川龙之介和鲁迅的作品特征比较芥川龙之介在日本文坛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深受日本国民的喜爱,也是包括鲁迅在内的许多中国文学者瞩目的作家。
鲁迅是中国的大文豪、中国近代文学的先驱。
作为同时代的作家, 其作品具有相似性, 但又拥有各自的创作特征。
因此, 本文从情节的单纯化和取材、作品的创作人称、心理描写、暧昧分析、结尾的创作等五个方面, 阐述两者在创作上的异同。
情节的单纯化和取材在小说的创作方面, 《鼻子》这部作品主要是围绕奇妙的鼻子, 描写了主人公愚蠢的自尊心以及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孔乙己》这部作品, 以孔乙己悲惨的人生为中心,批判了利己的人性、封建科举制度以及病态的社会。
即芥川龙之介和鲁迅都尽可能地追求情节的单纯化。
但是, 两者在取材方面还是有所不同的。
芥川龙之介不是从现实生活中, 而是从传说故事集《今昔物语集》中获取创作材料的。
《今昔物语集》中关于长有长鼻子的内供的描写, 主要是外部描写,没有加入特别的思想、意识等, 是极其简单的叙述, 完全没有对于人性的批判, 即是历史典故的本来面目。
芥川创作的《鼻子》, 在其单纯的故事情节中加入合理的想象, 把现代人的心理体验巧妙地反映在历史传说中, 重新诠释历史典故, 表达了对人生的体验和感受。
从创作来看, 芥川龙之介放弃了自然主义文学的如实告白, 选择了与自己生活毫无关系的世界作为文学创作的题材。
那么, 芥川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式呢?也许是因为与身边的事情相比, 人们对历史传说的虚构、异常更为感兴趣。
所以, 为了作品的主题更艺术地、更强有力地表现出来,芥川采取了古为今用的方法,创作了《鼻子》。
另外, 我认为这样的取材方式也和包括芥川在内的日本人的暧昧性不无关系。
在当时的中国,像孔乙己那样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 愚蠢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 像酒客和酒店掌柜那样冷酷、麻木的民众也有很多。
鲁迅从身边的现实生活出发, 从人们见惯的事情中取材, 创作作品反映生活的真实。
这并不是说鲁迅的小说中没有根据神话、传说改编的作品, 只是反映真实生活的作品更多一些而已。
关于伊藤虎丸的_鲁迅与日本人_
作为“回望鲁迅”大型丛书的一种,伊藤虎丸先生的《鲁迅与日本人》是这套丛书中仅有的外国人写的关于鲁迅的书。
这本书之所以值得关注,是因为它所提供的研究视角,并不限于鲁迅一人,而实系“亚洲”,这也许从该书的副题“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即可看出。
至于《鲁迅与日本人》的书名,据作者的解释,是想通过鲁迅,“与日本人的交流”的意思(《后记》)。
因此,作为日本人的伊藤虎丸,他写作此书,首先是面对日本读者、对日本的历史和现状发言的。
同时,他也渴望以此为桥梁,谋求一条中日两国人民的真正理解与沟通之路。
作为战后成长起来的深受竹内好一代知识分子影响的有良知的学者,伊藤虎丸具有一种强烈的反省意识和批判精神,在《序言》里,他从“中国近代文学为什么受冷落”的现象谈起,继而说及“日本———学习西方近代文化的优等生”时,将原因解释为:“对我们来说,中国近代文学没意思,不是正因为我们由衷地憧憬西方,并将西方作为惟一应该学习的权威,甚至在某种情况或某些领域内恨不得变成西方人,因此也就感受不到了`落后'的其他亚洲国家文学的兴味了吗?换句话说,我们不再对本国文学所具有的个性拥有自信心和自豪感,不也是这种表现之一吗?”正是在对日本人这种一味追随西方,丧失了本民族的个性的“优等生”意识的反省和批判的过程中,作者恰恰在鲁迅的身上发现了完全不同的东西,或者反过来,在发现了鲁迅之后,他找到了反省和批判自身(日本人)的契机,并由此出发,思考亚洲的近代问题。
在此之前,竹内好曾区分了东方进入近代时的两种文化形态,一种是“转化型”(回心型),另一种是“转向型”,虽然“转化”和“转向”在“变化”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转化”是以抵抗为媒介的,“转向”则没有媒介。
而所谓“抵抗”,就是“坚守自己”(即把自己坚持下去的意思),也可以称作自主或独立的精神。
在他看来,日本是“转向型”,而鲁迅则是“转化型”的。
上承竹内好的关于伊藤虎丸的《鲁迅与日本人》杨立青这一思想,伊藤虎丸认为日本的近代由于没有抵抗,丧失了自主或独立的精神,造成“一元化”(而不是多元化)思维在社会上的支配地位,导致“战后民主主义运动”的彻底失败。
鲁迅先生与藤野的故事
鲁迅先生与藤野的故事鲁迅先生,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生平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与他有过交集,那就是藤野先生。
藤野,一个日本人,是鲁迅早年在东京留学时的好友。
两人相识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当时鲁迅在那里攻读医学专业。
他们两个人一拍即合,经常一起探讨文学、艺术以及社会问题。
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却有着相似的思想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他们通过互相交流,了解了彼此国家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状况。
鲁迅通过与藤野的交流,进一步拓宽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在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我们可以找到他关于藤野的描述。
他认为藤野是一个具有思辨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人。
藤野在鲁迅眼中是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人,他试图通过文学和艺术来影响社会,传递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鲁迅对藤野深感敬佩,他将藤野描绘成一个反映人类悲剧和矛盾的创作家。
藤野的理念对鲁迅的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思想倾向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也可以在鲁迅的作品中找到共鸣。
然而,他们的交情并没有持续太久。
鲁迅后来回国并投身于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而藤野则留在日本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尽管分隔两国,他们保持了联系,但彼此的友谊逐渐淡化。
尽管他们的交往时间不长,但鲁迅先生与藤野的故事仍然令人难忘。
他们的交流为鲁迅的思想成长和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发。
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见证,传递着友谊与理解的力量。
通过回顾鲁迅与藤野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关切。
他们的交流是跨越国界的友谊,也展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这样的友谊和对文化的探索将继续激励和影响后来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最新藤野先生读后感
藤野先生读后感(通用7篇)藤野先生是一位对鲁迅很用影响力的人,他是一个很友善很和蔼的人。
作为日本人,他并没有对来自弱国的鲁迅加以嘲讽和嘲笑,反而是加以细心关照,对他的讲义都要用红笔认认真真的批改一番,连语法错误都要批改出来,甚至讲义上的一个图里的一根血管移了一点点的位置都要跟学生讲明。
他对鲁迅十分关心,以至于中国人的迷信,藤野先生也要为鲁迅考虑。
总之就像是很熟悉的朋友差不多,在与鲁迅离别的时候还送了照片,背后还写了惜别两个字。
可见他对鲁迅的感情十分浓厚。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在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看这段话,可看出藤野先生对于鲁迅来说,也是一名很好的朋友,也可看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影响有多大。
在鲁迅过世后,藤野先生还写了一篇《谨忆周树人君》来纪念鲁迅。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跟对他的怀念。
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
这让鲁迅甚为厌恶,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
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鲁迅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
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它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周末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里的前几篇文章,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的医学老师,他对鲁迅十分关心。
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是很讲究,但他却为人诚恳公正,对自己的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
他纠正鲁迅笔记上的错误;知道中国人很敬重鬼,特别担心鲁迅不肯解剖尸体。
《藤野先生》感情基调探析
《藤野先生》感情基调探析中学语文论文《藤野先生》感情基调探析沈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地《藤野先生》,是中国伟大地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地一篇回忆性散文年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地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处在白色恐怖时期随时会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暗杀地鲁迅听从友人地劝告,暂避锋芒,不再写让反动派政府心惊肉跳、暴跳如雷地犀利文字,用充满温情地笔触回忆起自己早年地一些生活片段,《藤野先生》就是其中地一篇.这一时期地文章后来被整理成《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这篇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朴实无华地.它不依靠惊人地题材、离奇地故事、俏丽地语言,却开掘了深刻地主题,恰似古人论文有言:“惟造平淡难.”对于本文地主题,一直存在争议:一是认为表现藤野先生地高贵品格地;二是认为表现鲁迅地爱国思想地;三是认为两者兼而有之.其实“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也是司空见惯地.笔者认为,本文地主题是作者在和藤野先生师生情谊发展、变化、升华地基础上,来怀念赞扬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地高尚品格地.而这种怀念和赞扬地目地还是为了鞭策自己,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地决心.因为鲁迅写这篇文章时地境遇是他人生中地一个低谷,不但反动政府不容他,要悬赏他地人头;反动文人不容他,要用笔治他于死地;更让他感到寒心地是那些和他原来是朋友、同事地人,也都纷纷如躲避瘟神一样弃他而去.他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由于受排挤诽谤,只住了半年.但他毫不妥协,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地散文,清理自己从年到年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地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地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地决心.所以,在文章地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地怀念之后,又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地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地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地文字.”这一句写出了藤野先生作为精神导师对鲁迅地巨大鞭策和影响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地时候,曾经来问鲁迅先生自己,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地是在借此探听藤野先生地一点消息.当这选集出版地第二年,译者增田涉到上海来访问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打听藤野先生地情况,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鲁迅先生慨叹地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作为一个日本人,藤野先生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伟大地文学巨匠鲁迅地精神引领者,让对日本帝国主义嫉恶如仇地鲁迅如此钦佩和感念呢?藤野先生对中国学生鲁迅非常偏爱和照顾,顶着来自本国学生地种种压力,一直亲自给他改讲义等,仅仅是出于同情鲁迅是一个来自贫穷弱国地学生?抑或是因为鲁迅地刻苦勤奋吗?这种感情在文中鲁迅是这样表述地:“他地对于我地热心地希望,不倦地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地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地医学传到中国去.”这段精彩地议论是全篇地画龙点睛之笔,是主题地升华,它将前面对于藤野先生品德地赞颂,做了更深入地开掘.作为学者地藤野,他地目光着眼于世界范围内地医学,自己希望能为新医学地发展贡献力量.“为学术”是他地全部思想行为地准则.他是从“为学术”地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地——“希望中国有新地医学.”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地总目标是一致地.而鲁迅去仙台学医,也是想用医学来“为中国”图富强,所以,“为中国”与“为学术”也是一致地.总之,“为中国”与“为学术”,既是藤野爱护鲁迅地出发点,也是他们师生之间产生友谊地基础.这六个字实在把藤野先生地思想品德和性格特点上升到更高地境界了.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地,说到底,正是感激他地“为中国”“为学术”地崇高思想和品德.一面是爱国主义地抱负和志向,一面是对于这种爱国主义地同情与尊重.“爱中国”、“为中国”是沟通两颗心地渠道,是维系两人友情地纽带,是作品地内在线索,是整篇文章地感情基调.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也可以说,在文中鲁迅先生是把藤野先生当作有相同思想情怀、相同理想追求地人生知己来看待地,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地厚爱和照顾,不仅是同情,更多地是对鲁迅爱国精神地尊重和感动.《藤野先生》虽朴实无华,却思想厚重,格局高大,就在于全文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深深地爱国情思.读过《朝花夕拾》中地《父亲地病》,就明白了鲁迅之所以倾其所有自费去日本留学学医地原因.他在《呐喊自序》中做过解释:“我地梦很美,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地被误地病人地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地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地强烈愿望,变卖典质了家中所有地值钱品自费来日本选择学医地.最初是打算在日本地东京学习.但在东京当他亲眼目睹了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地腐朽生活后,顿生厌恶悲愤之感.文章一开头,作者就用极其厌恶地情绪和辛辣讽刺地笔触写到:“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地,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地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但到傍晚,有一间地地板便常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问问精通时事地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中国当时正处于被动挨打、积贫积弱地危难之中,这些花着民脂民膏来上学地中国留学生们,白天迷恋樱花,还把象征种族压迫地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造成“满房烟尘斗乱”.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这些留学生地人生态度与鲁迅是背道而驰地.他们到日本留学地目地,根本不想学什么本领,纯粹是为了镀金,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是极其自私狭隘、庸俗不堪地人生观、价值观.而鲁迅倾其所有自费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地革命真理,他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地誓言,表示要把自己地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地解放事业.所以鲁迅与这些“道不同不相为谋”地庸俗之辈注定是要分道扬镳地.开头这些对东京留学生这种腐朽糜烂生活地描写,既反衬了作者忧国忧民地悲愤,也与下面出现地藤野先生作对比,更好地反衬出藤野先生作为一个外国友人对作者爱国情感尊重理解地难得与珍贵.于是鲁迅来到了仙台,得以与藤野邂逅.对于一个初到日本地外国人,从东京到仙台途中地名胜美景一定很多,但鲁迅只提到了“日暮里”和“水户”,因为作者始终在忧国忧民.“日暮里”,顾名思义,含有“日暮穷途”地意思,处在异国他乡地鲁迅,路过此地,必然联想到正处在“风雨如磐”地祖国,因而留下深刻印象.至于“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地地方.朱舜水是浙江余姚人,明亡后,不肯为清政府效劳,去日本讲学,力图复明,百折不挠,“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以致老死异国.鲁迅对他很敬仰.后来,鲁迅有一次去东京,特意在水户下车,瞻仰了朱舜水地遗迹,弄得几乎付不出店钱.由此可见,鲁迅对水户地地名有深刻地印象,是他具有强烈地反对封建统治地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地表现.正因为有这样地热血理想抱负,所以一切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了.虽然《藤野先生》中作者对自己吃地苦几乎未提,但我们可以想象出来.几乎语言不通地鲁迅只身一人来到了曾经侵略过中国、对中国人极其蔑视地海岛国家日本,既要承受水土不服、生活不适地肉体之苦,更要承受被狭隘民族主义地日本人羞辱蔑视地精神之困,其中所受地心理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地.鲁迅曾在写给友人地信中提到仙台地生活:“此地颇冷,晌午较温,其风景尚佳,而下宿则大劣.……人哗于前,日射于后.日日食我者,则例为鱼耳.”透过《藤野先生》地只言片语也可知他睡觉要受蚊子叮咬:“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吃饭要“喝难以下咽地芋梗汤”.再从藤野先生后来对鲁迅地回忆录中可以体会当时鲁迅所受地精神压力:“周君来地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即使过了相当地年数.很可悲地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叫猪头三.因为这恶骂风气,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地一群,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相看地.”作为一个弱国国民地辛酸,在文中鲁迅是以一种调侃地口吻含蓄流露出来地:“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地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地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地优待……”当然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地留学生给以特殊地关照,反映了绝大多数日本人民地善良和友好.而作者却感到地不是真正地尊重和友好,仅仅是“物以稀为贵”地缘故,这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地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地民族自尊心.鲁迅在此把自己受到“优待”当作“物以稀为贵”和对艰苦生活地描述,都隐约地贯穿着爱国主义地思想感情,他身处异国,一举一动,无不系念着风雨飘摇中地祖国,一情一感,无不闪耀着炽热地爱国主义火花.当时作为作者老师和班主任地藤野先生,即便未曾目睹,也一定有耳闻.鲁迅逝世后,藤野先生回忆起当年作为学生地他,就有这样地印象:“尽管他身在异乡,却不以为苦.”可见他是看到了青年鲁迅为了使国家复兴,不惜艰苦奋斗地志气地.藤野先生之所以厚爱中国学生鲁迅,也是因为他对中国有着特殊地情愫.藤野先生在回忆鲁迅时说到:“我少年地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地野坂先生教过汉文,一方面尊敬中国地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地心情,所以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要是早读到这些该多好呀.而至死周君还想知道我地消息,倘有音信,我会怎样地喜欢呢?”在这种互相钦佩、惺惺相惜地师生情谊之上,就很容易理解藤野先生一直坚持一丝不苟地给鲁迅亲自改讲义:“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地地方,连文法地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地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循循善诱地严格要求鲁迅正确画血管图、关心鲁迅地解剖实习等行为了.并在鲁迅备受污辱地“匿名信事件”中成为鲁迅地支持者,力助鲁迅和自己国家地所谓“爱国青年”进行斗争,以还鲁迅清白.后来,因为“看电影事件”,国人地愚昧麻木使鲁迅受到了极大地刺激,于是他萌发了“弃医从文”地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地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地示众地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地.所以我们地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地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地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后来他以笔为武器,写了一系列文章批判这些精神麻木地闲人,他在小说《药》中以厌恶地情绪描写闲汉们观看屠杀革命者地丑态:“颈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地手捏住了地,向上提着.”在《阿正传》中,他写阿夸耀自己在城里看到革命者时说:“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尽管鲁迅最初来到日本所持地医学救国论在仙台已经被无情地现实所击碎而决定弃医从文,他地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有了新地发展;尽管藤野先生对于鲁迅中途辍学改变志愿并不很理解,但是,对于一位善良正直地日本学者来说,能如此同情和尊重一个“弱国”学生地抱负,实在是非常可贵地了.当时,作为藤野先生最器重地学生,鲁迅为了不让藤野先生伤心,离别时就说了“慰安他地谎话”:“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地学问,也还有用地.”藤野先生还是很凄然地叹息.鲁迅先生临别前接受了藤野先生地邀约,藤野先生赠送给鲁迅一张照片,背面写上:“惜别藤野谨呈周君.”对于这个“惜别”地细节,在文中写得格外婉切动人,有限地文辞之中蕴含着无限地深情!而鲁迅先生离开仙台后仍将藤野先生铭记在心:保存先生曾经改地讲义;将先生地照片挂在墙上;从先生身上汲取勇气和力量,以笔作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地光明继续奋斗,对藤野先生地深切怀念与爱国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地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藤野先生对鲁迅也是念念不忘.据说后来藤野跟侄子藤野恒三郎说过:“周君是个好学生……但不是当医生地人,看来是为了研究生物学才学生理学和解剖学地.”恒三郎说,听藤野先生地口气,他是相信了鲁迅分别时为安慰他而说地谎话了.是啊,对于自己这么器重欣赏地学生,怎能不相信呢?虽然后来他明白了真相,但对鲁迅先生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地爱国精神更加敬慕了.藤野恒三郎说,鲁迅逝世地那一年,有一位记者拿来了一张鲁迅逝世时地照片给我叔父严九郎看.这时,我叔父才知道鲁迅逝世地消息,当时,严九郎正襟而坐,把那张照片举过头顶,然后提笔写了“谨忆周树人君”.由此可见,藤野严九郎对鲁迅先生地敬慕怀念之情多么深切感人!我想,鲁迅先生如果有在天之灵,一定会用同样地深情对藤野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沈虹,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人为何喜欢鲁迅?文坛未出过类似的作家
在很多人眼中,鲁迅与日本人的关系,似乎一直难以说清的是“改造国民性”与“民族立场”之间的区隔。
在中学课文《一面》中提到的内山书店老板——鲁迅的日本好友,在他的回忆录《我的朋友鲁迅》中,则披露了很多以前不为人们所熟知的细节——当年内山老板被人称为日本间谍,月薪高达50万元,鲁迅先生对他说不必在乎这些谣言。
正如谣言同样曾攻击鲁迅先生领过日元或卢布一样,鲁迅先生也不屑一顾。
而在先生去世后,许广平被日伪汉奸76号抓去,内山老板多次与日军交涉,即便是送去的毛毯,许广平也未曾收到,及至放回家,归还的物品中仍然少了一本日记。
我想此时,谣言的散布者已经不知所踪,而温暖我们的则是两个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温情。
这本珍贵的历史资料,记录了鲁迅“谜一样的最后十年”中许多真实的思想碎片,内山老板与鲁迅交往的前后经历,以及日本作家喜爱鲁迅的原因。
在《先生说过的话》一文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先生无畏的牺牲精神、尊重真理和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以及他对青年和自由一以贯之的热爱和鼓励。
先生去世后,6000多名青年自发前来送葬,在中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即便在全世界,也属罕见。
我想,今天再来看《先生说过的话》,回顾先生当年所提出的问题,仍然具有震动灵魂的力量。
文中,鲁迅先生问内山老板,“孔圣人还在世的话,他是亲日派还是反日派?”对此,鲁迅先生没有直接回答,但我想借用他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观点,任何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国也好,日本也罢,
包括对中国同样影响深远的美国和苏联,都有其思想和文化的长处,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不是科学的做法。
后世知识分子往往热衷于“胡适还是鲁迅”的论证,但往往忽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他们并肩作战的基石。
比如,鲁迅对内山老板直言,中国最需要学习的日本人的长处——认真;对此,胡适先生在《差不多先生传》中同样表达了对中国人马马虎虎的深恶痛绝。
而这一点,正体现了鲁迅先生所特具的医生的冷静和理性。
作为一名医生,鲁迅对人类的痼疾下刀既快又狠,但对于人类的生命和尊严,则充满了爱护和尊重。
医生是“良药苦口”、“治病救人”,而骗子则甜言蜜语后谋财害命。
所以,鲁迅最痛恨暴力与屠杀,最无情地揭露各种“富人秘史”、“登龙妙术”,最不能容忍的是青年学生的非正常死亡。
这也是他之所以屡次著文批判蒋介石政府的主要原因。
所以,可以想见,任何试图屠杀人民的政府,都是鲁迅先生的死敌。
而对于新生事物,他都充满爱护和鼓励。
他最喜欢的是新的文艺方式,比如,欧洲的木刻版画,鲁迅就曾多次举办其展览,无论是德国的豪放,还是俄国的纤细,无论是革命的激情,还是颓废与寂寞,他都欣赏把玩不已。
按照日本文学研究家竹内好的说法,日本作家和读者之所以喜欢鲁迅,是因为时至今日,日本文坛从未出过类似鲁迅的作家,这一点,恐怕是日本知识分子尊重鲁迅的根本原因。
而书中,内山老板印象最深刻的,则是认为鲁迅有日本古代武士的侠义心肠,该强硬的时候绝不妥协。
面对一切受压迫和被剥削的人,首先是要教会他们自尊自信、
自强自立,只有将自己改造成一个个顶天立地的“人”,才能从根本上给这群人、这个民族带来新的转机。
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而漫长的自我批判与自我改造,而在这方面,鲁迅先生亲自做出了示范。
从鲁迅先生开始写作直到今日,对于他的批评和评价汗牛充栋,但没有哪一个人的批评比他自我评价更严厉,更深入骨髓。
这一点,恐怕是日本民族最缺乏、至今也没有掌握的精神。
一个民族钟爱刀的锋利、菊的淡雅,自然易骄易折,而缺乏反省与死不认错,必然是下一个悲剧的开始。
某种程度上,只有当两个民族在历史文化上有渊源,在民族心理和民族历史上有过类似经历的情况下,这种精神层面的震动,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才能在灵魂上有所察觉。
时至今日,在仙台,每年鲁迅的诞辰,都会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纪念这位来自中国、东亚,代表整个弱小民族奋起抗争的精神导师。
而今日之中国,则是愈演愈烈的“韦小宝”式的功利和机会主义大行其道,对批判和反省的封堵绞杀。
当年先生曾问——中国人是如何丧失了自信力的?我想,是否可以这样回答,对理想和希望的漠视和嘲笑,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缺失,畏惧强权、无视不公并同流合污,就是造成新一批“阿Q”的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