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追赶与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一)

合集下载

俄国史 (1)

俄国史 (1)
苏联工业产量迅速提高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列宁和斯大林在这期间
新经济政策 分别实行了_________和 ___________ 斯大林模式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
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斯大林的合作者也曾是对手, 以这样敬畏的口吻评价着斯大林: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 只是手扶木犁的国家;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 了核武器。 ——《 苏共兴衰的历史轨迹 》
五 俄罗斯的复兴:
多极化力量中重 俄罗斯加入世贸 要一极
生产资料所有制
工业化道路 政治制度
特点: 经济上:高度集中
政治上:高度集权 文化上:高度划一
即:一个以国家为核心 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济体制形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 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需要的资金少,资本周 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 象。轻工业积累了资金后才轮到重工业,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 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 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 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这事做迟就要失败。” —————《斯大林选集下卷》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分析: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 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应该按照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采 取这样的途径?
苏俄: 新经济政策; 美国: 罗斯福新政; 中国: 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1)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这是对具有苏俄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伟大导师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斯大林时期建设
〓苏联的五年计划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俄罗斯帝国正面临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深刻变革。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帝国的劳动力、工业、城市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同时,社会阶层和政治改革也使得俄罗斯逐渐迈向现代化的大门。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两个方面来阐述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变革。

一、经济发展在经济方面,俄罗斯帝国在19世纪末期实现了百年来最显著的变化。

首先,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

之前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无法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因此,政府开始通过资助和鼓励,引进现代农业装备,使得俄罗斯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据统计,1897年至1905年期间,粮食生产总量增长了13%。

这也使得俄罗斯成为欧洲大陆上粮食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同时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在工业方面,俄罗斯的发展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之前的工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手工业的制造业上,但这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逐渐被淘汰。

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俄罗斯引进了大量的西方先进工业技术,同时也开始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

这些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市场和就业机会的增长,同时也推动了铁路、电力和石油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工业方面,俄罗斯的成长率在欧洲各国中也位居前列。

最后,在社会方面,俄罗斯帝国的经济变革和发展也引起了社会阶层和城市规模的变化。

在19世纪末期,俄罗斯的城市人口增长迅速,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同时,城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城市中心地带开始出现大型商业和金融中心,而普通百姓则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或周边的工业园区。

这也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底层民众的经济和社会流动性降低,劳动条件的恶化等。

二、社会变革在社会方面,俄罗斯帝国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社会和政治改革。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1861年的农奴制度改革。

在这次改革中,农奴制度被废除,劳动力得到了自由和保护,并得到了土地的分配。

这次改革虽然带来了一些政治和社会的不稳定,但为俄罗斯的农业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历史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历史

俄罗斯帝国时期的历史俄罗斯帝国时期,是指从1721年至1917年,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历史阶段。

这一时期内,俄罗斯帝国经历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转变与发展。

本文将依次介绍俄罗斯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以及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一、政治制度在俄罗斯帝国时期,政治制度呈现出沙皇独裁的特点。

沙皇作为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他们通过官僚制度来管理帝国的各个领地,分封地主和贵族掌握着实际的地方政权。

同时,整个帝国还划分为行省和地方,由省长和地方官员负责统治与管理。

沙皇们积极参与西方列强的政治格局,致力于巩固俄罗斯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例如,彼得大帝通过改革,使俄罗斯逐渐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并通过战争扩张俄罗斯领土。

尼古拉一世时期,俄罗斯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丧失了战争中的优势地位。

但亚历山大二世下令解放农奴,并进行一系列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发展在经济上,俄罗斯帝国时期出现了明显的现代化趋势。

自18世纪中叶开始,俄罗斯的工业生产逐渐发展,尤其是在矿产资源和重工业领域。

此外,农业也是俄罗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的农奴制度使得农业生产保持着较高的产量。

然而,俄罗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与西欧列强相比存在差距。

其次,农奴制度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农奴们缺乏自由和权益保障,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此外,农奴制度也阻碍了农地的合理配置和农产品市场的形成。

三、社会变迁在社会方面,俄罗斯帝国时期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迁。

一方面,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形成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

工人们在面临劳动条件恶劣和低工资的同时,开始觉醒并有组织地进行抗议和要求改革。

另一方面,农民这个社会基础群体也逐渐意识到自身权益的重要性,加强了反对农奴制度的斗争。

同时,俄罗斯帝国还面临着民族问题的挑战。

帝国内部拥有多个不同民族的地区,这些民族之间存在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差异,因此频繁发生民族冲突和民族主义情绪。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沙皇时期。

以下是俄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1. 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沙皇时期的改革和现代化浪潮,包括废除农奴制度、建立初期的工业基础设施等。

这一时期见证了一些企业家的出现,他们积极投资于建设工厂、矿山和铁路等。

2. 20世纪初至1917年:在沙俄时代的工业基础上,俄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大量外国投资涌入,工业产出和生产能力迅速增长。

同时,垄断资本的形成也提高了工业集中度,俄国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增强。

3. 1917年至1921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遭遇了剧变。

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掌握了生产资料。

在革命和内战期间,私人资本主义的活动受到了严格限制,甚至被消灭。

4. 1921年至1928年:在内战结束后,苏维埃政府面临着废墟和经济崩溃的局面。

为了恢复经济,苏联政府实施了新经济政策(NEP),允许一定范围内的私人经济活动,包括小规模的私营农业、工业和贸易。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为苏联后来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5. 1928年至1953年:在斯大林时代,苏联政府通过集体化农业和五年计划推动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较大规模的国家企业和集体农庄开始兴起,国家掌握了生产资料。

私人资本主义的活动再次受到压制,经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总的来说,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沙皇时期的资本主义起步阶段、革命和内战期间的反资本主义阶段,以及逐渐放宽对私人经济活动限制的新经济政策阶段。

然后在斯大林时代,苏联经济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近代俄罗斯的改革运动与社会变革

近代俄罗斯的改革运动与社会变革

近代俄罗斯的改革运动与社会变革近代俄罗斯是一个经历了多次改革运动和社会变革的国家。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俄罗斯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大规模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改革运动和社会变革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塑造了俄罗斯人民的现代意识。

改革运动的推动者之一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自亚历山大二世继位以来,他就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1861年的农奴制度改革。

这一改革废除了俄罗斯农村地主对农奴的剥削关系,使农奴们获得自由。

农奴制度的废除不仅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工业化的推进创造了条件。

这一改革不仅是俄罗斯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标志,也为后来的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农奴制度的废除虽然为俄罗斯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幸福。

废除农奴制度后,农民们虽然获得了自由,但他们的土地仍然受到限制,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这一状况加深了农民对沙皇政府的不满,成为了后来俄罗斯革命的导火索之一。

除了农奴制度的改革,亚历山大二世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措施。

他在187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城市工业化运动,兴建了一批现代化的工厂,引进了先进的工业技术。

这一运动使得俄罗斯的城市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

同时,城市的工人阶级也开始崛起,成为了俄罗斯社会的新力量。

然而,这一时期的改革运动并没有达到亚历山大二世的预期效果。

在城市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工人们面临着低工资、恶劣工作条件和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

这些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工人运动和罢工,工人们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和权益保护。

这些运动和罢工不仅动摇了沙皇统治的基础,也加深了俄罗斯社会的不稳定。

除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运动,近代俄罗斯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1905年的第一次俄罗斯革命。

这一革命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工人和农民的不满情绪、民主运动的呼声以及对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对等。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历程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历程

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历程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的俄罗斯帝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现代化的努力。

然而,在苏维埃时代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自1990年代起,俄罗斯开始进行经济转型和市场化改革,逐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苏维埃时代,俄罗斯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政府集中控制着经济资源,企业主要由国有部门控制和管理。

然而,由于中央计划和管理的缺乏效率,俄罗斯的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萧条和滞胀。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在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俄罗斯迅速进行了市场经济改革。

市场化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私营企业,同时大量国有企业被私有化。

1990年代初期,俄罗斯经济经历了剧烈的震荡,通货膨胀率飞速上升,失业率剧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然而,到了1999年,俄罗斯的经济开始逐渐走出困境。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通货膨胀,并实施了财政和金融改革。

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和外国投资的增加,俄罗斯经济逐渐恢复并取得了可观的增长。

2000年后,俄罗斯的经济表现出了更为稳定的增长趋势。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经济发展,包括降低税率、改善商业环境、鼓励创新和提高教育水平。

此外,俄罗斯还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加强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市场。

2014年至2015年,俄罗斯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的影响。

2015年俄罗斯经济进入衰退,并在2016年经济开始复苏。

目前,俄罗斯经济正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势头。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18年俄罗斯的GDP增长了1.6%。

俄罗斯政府继续推动经济多元化,鼓励创新和科技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以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全球经济合作。

总之,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

虽然在转型过程中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俄罗斯经济在市场化改革和政府措施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的增长和进步。

俄国的发展历程

俄国的发展历程

俄国的发展历程俄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阶段。

以下将对俄国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梳理:1. 基辅罗斯时期(9世纪 - 1240年):俄国历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

基辅罗斯是拥有强大文化和经济实力的中世纪国家,其在政治、宗教和文化方面都有显著发展。

2. 蒙古统治时期(1240年 - 1480年):俄国在此期间被蒙古帝国统治,虽然受到征税和剥削,但也吸收了蒙古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日后的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莫斯科公国的崛起(14世纪 - 16世纪):在蒙古统治下,莫斯科公国崛起为俄罗斯的中心。

伊凡三世将莫斯科公国提升为帝国,开始了俄罗斯的统一进程。

4. 拓展领土(16世纪 - 17世纪):在伊凡四世和彼得大帝的领导下,俄罗斯开始以军事力量扩展领土。

这使得俄罗斯获得了对波罗的海,乌克兰和西伯利亚等地区的控制。

5. 彼得大帝改革(18世纪):彼得大帝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引入西方技术和文化,推动俄罗斯朝现代化迈进。

这一时期标志着俄罗斯成为一个强大的欧洲大国。

6. 沙俄时期(18世纪- 19世纪):沙俄时期的俄罗斯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克里米亚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等事件释放了俄罗斯的实力。

7. 二十世纪初的革命与苏维埃时期(20世纪初):俄国的革命运动在20世纪初开始兴起,最终导致了1917年的俄国革命。

随后,苏维埃政权建立,标志着苏联时代的开始。

8. 苏联时期(1917年 - 1991年):苏联时期俄罗斯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然而,苏联解体于1991年,标志着俄罗斯的新阶段的开始。

9. 新俄罗斯时期(20世纪末至今):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和变革。

在普京总统的领导下,俄罗斯取得了经济的复苏,加强了国际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问题。

总的来说,俄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各个时期的起伏与转变,从基辅罗斯时期开始,经历了蒙古统治、莫斯科公国的崛起、领土的拓展、沙俄时期、革命与苏维埃时期、苏联时期,到新俄罗斯时期。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

俄罗斯私有化进程及所有制结构演变郭晓琼2013-3-11 16:51:09 来源:《当代世界》2012年第11期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俄罗斯掀起了大规模私有化运动。

2010年,俄罗斯政府高调出台下阶段私有化计划,旨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竞争力,并为“现代化计划”筹措资金,但计划迟迟没有付诸行动。

2012年普京总统重掌大权后,在圣彼得堡经济论坛上再次强调了私有化计划,表明了俄罗斯进行私有化的决心。

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一、第一时期:“证券私有化”阶段(1992年7月至1994年6月)在“证券私有化”时期,政府通过向公民发放私有化证券的方式无偿转让国有资产。

该时期私有化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为了使改革进程不可逆转,改革者过分强调速度(规定每年进行私有化企业的数量)而牺牲质量,为简化私有化程序,按账面残值进行资产评估,在恶性通货膨胀的背景下,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随着私有化的展开,国有制经济的统治地位彻底被推翻。

短短两年多,俄罗斯经济中国有制经济占比大幅缩减(1994年,国有制在就业人数、产值和固定资产的比重分别下降至44.7%、38%和42%),逐渐形成了国家所有制、地方市政所有制、社会及宗教组织所有制、私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并存的混合型经济。

此外,该时期混合所有制经济大量涌现,这种所有制形式大多为国有经济“证券私有化”后的产物。

同时,新建立的私有制经济在该时期内发展还比较缓慢。

二、第二时期:“货币私有化”阶段(1994年7月至1996年底)1994年7月至1996年底,俄罗斯的私有化以“货币私有化”的形式推进,从无偿转让国有资产过渡到按市场价格出售国有资产。

随着无偿私有化的结束,混合所有制的扩张明显放慢,该时期非国有制经济扩大的主要动因不仅包括国有经济的私有化,大量新成立的私有企业也起了巨大的带动作用。

到1997年,从就业、企业数、固定资产投资方面看,国有制经济比例已下降至40%、16.6%和26%。

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和衰落

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和衰落

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和衰落俄罗斯帝国是欧亚大陆上最大的国家,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

从17世纪初到20世纪初,它经历了数次扩张和繁荣,但也经历了数次内部动荡和外部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和衰落,以及这个国家在世界历史中扮演的角色。

一、帝国的形成和发展俄罗斯帝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的沙皇伊凡四世在1552年征服了喀山汗国,开始了俄罗斯帝国的扩张。

在17世纪,沙皇彼得大帝推行了现代化改革,促进了俄罗斯帝国的工业、文化和科学发展。

随着国家的发展,俄罗斯向波兰、土耳其、瑞典和中国等国家进行了扩张,并在18世纪成为了欧洲大国之一。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俄罗斯开始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进行扩张,并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

同时,俄罗斯还在中亚地区进行了扩张,并与英国进行了竞争。

二、帝国的衰落和内部动荡自19世纪以来,俄罗斯帝国面临着严重的内部和外部挑战。

内部动荡主要表现为农民起义和革命运动,这些运动主要由农民和工人阶级引起,表达了他们对权力和社会不公平的不满。

同时,俄罗斯还遭受了外部的战争和颠簸,其中最著名的是俄日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在内战和政治动荡的背景下,沙皇政权被推翻,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并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苏联取代了俄罗斯帝国成为了新的超级大国。

三、俄罗斯帝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俄罗斯帝国在世界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它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实体。

俄罗斯帝国在19世纪成为了欧洲大国之一,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在联合国中扮演了重要的地位。

同时,俄罗斯帝国对文化和艺术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19世纪是俄罗斯文学和音乐的黄金时期,包括普希金、托尔斯泰和柴可夫斯基在内的众多文化艺术家,成为了欧洲文化的瑰宝。

俄罗斯艺术和文化对世界文化历史的影响至今仍在延续。

总的来说,俄罗斯帝国的发展和衰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进程。

俄罗斯土地制度及土地流转的历史演变

俄罗斯土地制度及土地流转的历史演变

俄罗斯土地制度及土地流转的历史演变俄罗斯全国总土地面积为179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总体上,俄罗斯地广人稀,土地问题却是俄罗斯历来所有发展阶段的主要难题。

1991年苏联解体,原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改成俄罗斯联邦,俄罗斯也由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在解体前的1990年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由单一的国有制变成国有、市政体所有和私有等多种土地所有制。

其中国有土地又分为联邦所有的市政体所有的土地,市政体所有土地指城市和相当于市级的地区所有土地,私有土地又分为个人所有和法人所有的土。

一、俄罗斯土地制度演变从历史上看,俄国土地制度的改革贯穿于近代以来的所有重大社会变迁,且对土地所有权做出了重要的规定。

现行俄罗斯土地法律制度是沙俄和苏俄时期历史演变的延续。

根据时间和土地制度的特点,俄罗斯土地制度的演变可以分为6个阶段:(一)俄国的土地制度的产生:实行公有公用和公有民用两种形式俄国最初的土地制度产生于氏族制度解体的时候,土地等自然资源实行公有公用和公有民用两种形式,森林、牧场、水源、荒地等为村社公有,耕地则分配给家庭使用。

古人拥有土地永久使用权,因土地较多和充足的原因,使用权的取得由占有和开发决定,占有无主土地成为普遍现象。

(二)俄国封建时期:从国有土地制向村社土地使用制发展从11世纪起,在俄国领土上开始形成封建土地制度,土地为国家所有。

土地所有制表现为沙皇领地、世袭领地和奖功份地三种所有权形式。

世袭领地可以出让、买卖和交换。

奖功份地是俄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可以继承、换取世袭领地。

俄罗斯这段时期土地关系的主要特征是由其等级制的社会特点决定的,即土地的私人占有是按等级制确定的等级制问题,而农民作为占最大比例的土地占有人对土地实际上处于无权地位,他们使用土地要受到土地所有人的限制。

1754年,俄国颁布《分地则例》,形成了村社土地使用制度。

这种村社土地使用制度,其本质在于村社各成员具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权利。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变革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变革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变革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宣布解体。

这一事件引起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对于俄罗斯而言,尤其如此。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历了一段动荡和艰难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的发展轨迹和现代化进程。

一、政治变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期的政治变革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1990年代初期。

在这一阶段,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试图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包括:推行自由市场经济、实现政治多元化、加强国家行政权力和推进民主改革。

然而,在斯大林式极权统治的背景下,这种政治制度的建立并不容易。

尤其是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加强国家行政权力和推进民主改革成为了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

第二个阶段发生在2000年之后。

这一时期俄罗斯的政治制度逐渐稳定。

普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和法律改革,同时重新建立了国家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

这样,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得到了巩固,而国家安全和稳定也得到了维护。

二、经济变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在1990年代初期,俄罗斯尝试了很多种经济制度模式,包括市场制度和计划经济。

最后,俄罗斯采取了自由市场经济的模式,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

这种改革使俄罗斯的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第一,私有化改革。

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有企业大量破产和倒闭。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俄罗斯采取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措施,将大量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企业,通过优化市场结构和资源分配,加快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第二,市场化改革。

在实行市场化改革之前,俄罗斯的经济完全由国家掌控,市场资源配置十分低效。

市场化改革让市场资源配置更加灵活和自由。

这种改革对于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加速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第三,财政和税收改革。

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和推动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俄罗斯开始进行财政和税收改革。

针对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各类税收,俄罗斯多次进行了税收改革和减税。

俄罗斯发展历程

俄罗斯发展历程

俄罗斯发展历程俄罗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斯拉夫民族的形成。

公元九世纪,最早的斯拉夫部落开始在今天的俄罗斯地区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部落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称为基辅罗斯(Kievan Rus)。

基辅罗斯是一个由君主统治的强大国家,其首都位于现今的乌克兰基辅。

在基辅罗斯的统治期间,东正教传入该地区,并得到了广泛的接受。

公元988年,基辅罗斯的君主弗拉基米尔一世接受了东正教,使得俄罗斯成为东正教的一个重要国家。

东正教成为俄罗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并对俄罗斯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世纪末,基辅罗斯开始分裂成若干个独立的公国和地区。

这些公国之间常常发生战争和冲突。

其中最重要的公国是莫斯科公国,它在14世纪成为了俄罗斯统一的核心。

莫斯科公国的领导人尤里·达尼洛维奇是第一个将自己称为“全俄之公”的统治者。

他的后继者逐渐将莫斯科公国扩展为俄罗斯的统一国家,并与其他公国和地区建立了强大的联盟。

16世纪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伊凡雷帝(伊凡四世)在位期间,俄罗斯开始了大规模的征服扩张,成功地吞并了许多领土。

伊凡雷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推动了俄罗斯农业、商业和文化的发展。

他的统治奠定了俄罗斯帝国的基础,其影响一直持续到1917年的十月革命。

帝国时代是俄罗斯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18世纪,彼得大帝扩展了俄罗斯的领土,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以推动俄罗斯向西方国家看齐。

这个时期的俄罗斯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艺术成就,例如著名的作家普希金和托尔斯泰。

19世纪是俄罗斯工业化的时期。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俄罗斯开始发展工业,建设铁路和工厂。

然而,这个时期也经历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政治动荡。

农民起义和工人运动成为俄罗斯社会的主要特征。

这些问题在20世纪初的革命中达到了高潮。

1917年的十月革命推翻了帝国制度,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时期,俄罗斯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和集体化。

虽然这个时期俄罗斯在军事、科技和航天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俄国十九世纪改革时期的历史事件时间轴

俄国十九世纪改革时期的历史事件时间轴

俄国十九世纪改革时期的历史事件时间轴俄国十九世纪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改革的时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相继发生。

这些事件不仅对俄国内部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俄国十九世纪改革时期的历史事件时间轴,通过这个时间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充满动荡的时代。

1801年 - 亚历山大一世登上沙皇宝座:亚历山大一世继承了俄国沙皇的权力,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试图改善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

1805-1812年 - 拿破仑战争:俄国与法国发生一系列战争,俄国成功地抵御了拿破仑的入侵,并参与了对拿破仑的反攻。

1825年 - 废除贝拉亚:亚历山大一世废除了谋反者曾经享有的额外特权,并强调了俄国军队的绝对服从。

1853-1856年 -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与英国、法国和奥斯曼帝国交战,争夺对黑海地区的控制权。

尽管俄国在冲突中的作战表现良好,但最终与盟友签订了停战协议。

1861年 - 农奴解放: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俄国的农奴制度,从而使农民获得了解放,成为其它国家主要的自由农民势力。

1864年 - 土地法令颁布: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土地法令,将土地归农民所有,进一步加速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1867年 - 阿拉斯加被卖给美国:由于亚历山大二世认为阿拉斯加在军事和经济上持续成本过高,因此决定将其卖给美国。

1874年- 爱德华·扎萨尔战争:俄国与奥斯曼帝国进行的一场战争,俄国成功地在该地区扩大了自己的领土。

1881年 - 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身亡:亚历山大二世在恐怖分子的暗杀行为中丧生,结束了他的改革时代。

1891年 - 工业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十九世纪末,俄国的工业和农业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推动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增长。

俄国十九世纪改革时期的这些历史事件展示了俄国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这个时期不仅见证了俄国的政治改革,还涉及了军事冲突、领土扩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

通过了解这些事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俄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以及其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

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俄罗斯经济现状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俄罗斯经济自20世纪末开始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1990年代初期,随着苏联解体和市场化改革的进行,俄罗斯经济遭遇了爆发式的通货膨胀、经济萎缩、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2000年左右,随着政治稳定的恢复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俄罗斯经济开始逐步复苏和增长。

然而,近年来国际形势和内部问题的影响,加上不少制裁等因素,从2014年开始,俄罗斯经济开始陷入下行,经济增速波动明显、通货膨胀呈上升态势。

现时,俄罗斯面临着许多主要的经济问题和挑战:一、受到国际经济制裁的影响,俄罗斯许多企业和财务机构无法融资,企业家无法使用的国际市场投资和技术,将使得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受到挫折。

二、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占了国家贸易总额的重要份额,而这一产业却一直在面临着原油和天然气价格的波动。

这对于俄罗斯的财政和经济都是不利的。

三、俄罗斯的金融市场面对严峻的挑战。

通货膨胀飙升,央行并不能完全控制货币市场。

资本外流增加,以及声誉受损也导致国内外的投资明显减少,俄罗斯成为了投资的最佳禁区之一。

四、俄罗斯经济长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结构性失衡。

俄罗斯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以石油、天然气和相关能源产品出口为主,而其他领域的投资和发展不够充分,这一局面导致俄罗斯的后期可持续性和发展潜力较低。

未来,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趋势应该是多元化、市场化、高效化。

一方面,俄罗斯应该更多地拓展其他产业的经济活动,实现结构性调整。

如加大投资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医疗和工业等领域,以提高经济全面水平。

同时,俄罗斯应该加大对创新和人才的投入,加强了一些基础硬件的实力。

另一方面,俄罗斯应该加强对市场的引导和增强政策的前瞻性,如鼓励市场化改革、发展公共服务、创造新市场需求等等。

此外,俄罗斯还应该加紧改革和政策依据,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上这些工作将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俄罗斯历史分为几个时期具体情况介绍(一)2024

俄罗斯历史分为几个时期具体情况介绍(一)2024

俄罗斯历史分为几个时期具体情况介绍(一)引言概述:俄罗斯历史是一个丰富且漫长的历史,可以分为多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事件。

本文将概述俄罗斯历史的不同时期,并详细介绍每个时期的具体情况。

I. 原始社会时期1. 早期统一:俄罗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纪,当时斯拉夫人开始在该地区定居,形成早期的政治团体。

2. 蒙古统治:在13世纪,蒙古帝国的入侵将俄罗斯各地统一起来,并迫使他们接受蒙古的统治,建立了金帐汗国。

3. 莫斯科公国的崛起:14世纪末,莫斯科公国开始崛起,成为反抗蒙古统治的中心。

4.伊凡雷帝的统一:在16世纪,伊凡雷帝成为第一个统一俄罗斯的君主,并建立了俄罗斯沙皇制度。

II. 沙皇时代1. 扩张与西方化:18世纪,沙皇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罗斯开始向西方看齐,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口岸扩张。

2. 出现了新的统治者:叶卡捷琳娜大帝成为沙皇时代的重要统治者,她继续改革并加强了俄罗斯的国力。

3. 田园改革:19世纪,亚历山大二世的田园改革试图改变俄罗斯农村经济,但效果甚微。

4. 社会动荡:19世纪末,俄罗斯社会经历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包括1905年的血腥星期日事件和1905年革命。

5. 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在1917年的俄国革命后,彼得格勒的名字被改为列宁格勒,以纪念革命领袖列宁。

III. 苏联时期1. 俄国内战:1917年至1923年,俄国内战爆发,布尔什维克党最终获胜,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2. 斯大林时代: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约瑟夫·斯大林担任总书记,苏联进行了集体化和工业化,但也导致了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和饥荒。

3. 二战胜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承受了巨大的人员和物质损失,但最终是与盟军一起赢得了胜利。

4. 高科技竞赛: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导致了一个科技竞赛,在太空竞赛和核武器领域,苏联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

5. 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

大国崛起之俄国的发展之路分解

大国崛起之俄国的发展之路分解

大国崛起之俄国的发展之路分解俄国的发展之路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阶段:1.莫斯科公国时期(1147年-1547年):从莫斯科公国起源开始,俄罗斯民族的统一和强大开始形成。

莫斯科公国通过与蒙古帝国保持良好关系,同时逐渐扩张领土,吸纳邻国,增强自身实力。

这一时期,俄国的国土面积明显扩大,对外侵略也开始进行。

莫斯科公国最终获得了独立地位,并在1547年建立了沙皇制度。

2.彼得大帝时期(1682年-1725年):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帝国的创立者,在他的领导下,俄国开始向西方看齐,学习欧洲的技术和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

彼得大帝将首都迁至圣彼得堡,以打开一扇通向欧洲的窗户。

他积极发展海军,建造强大的战舰,加强对外海上贸易,提高俄国的国际地位。

彼得大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军事、经济和文化,对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3.稳定和扩张时期(1725年-1855年):在彼得大帝的继任者和后继者的领导下,俄国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俄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内政,加强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俄国也积极拓展领土,进行战争征服,吞并了波兰、土耳其和日本的一部分领土,使得俄国的领土面积达到历史最大。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作家,如叶卡捷琳娜二世和亚历山大一世等。

4.俄国帝国时期(1855年-1917年):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俄国迅速崛起为世界上的大国。

这一时期,俄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铁路、工厂和矿山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

农业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

与此同时,俄国还积极扩张领土,征服中亚、远东等地区。

然而,这一时期也面临许多内外挑战,如克里米亚战争、十月革命等。

总的来说,俄罗斯的发展之路是从莫斯科公国时期开始,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并在彼得大帝时期向西方靠拢、进行现代化。

然后,在稳定和扩张时期,俄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内政和扩张战争,使其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

俄罗斯帝国从沙皇到苏联的演变

俄罗斯帝国从沙皇到苏联的演变

俄罗斯帝国从沙皇到苏联的演变俄罗斯帝国自东正教的历史上的第一个君主,即1533年4月16日,伊凡雷帝六岁时开始了他的统治。

在这个国家里,沙皇变成了主权的象征。

自伊凡雷帝直到1917年的二月革命,整个俄罗斯帝国都是由君主和王朝统治。

在这400年的时间里,俄罗斯帝国发生了巨大的政变和重大的事件,最终导致苏联的建立。

一、沙俄时期(1533年-1917年)1. 形成沙皇制度沙皇制度形成于16世纪初期,沙皇代表了俄罗斯正教会的领袖,并拥有政治、军事和宗教权力。

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是一个封建专制国家,民众缺乏政治权利和自由。

2. 扩张与改革沙俄通过军事扩张,将领土扩展到包括了西伯利亚、阿拉斯加等广大地区。

同时,一些改革也在19世纪末的沙俄实行,如1861年的农奴解放等。

3. 揭开俄国现代化的序幕19世纪末,俄罗斯逐渐参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

建设铁路、工厂和城市,发展军事技术和科学研究,使俄罗斯逐渐走向现代化。

4. 二月革命1917年,沙皇制度最终在俄罗斯被推翻。

二月革命发生后,临时政府建立,但随着革命的深入,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中夺取了政权。

二、苏维埃俄国与苏联(1917年-1991年)1. 布尔什维克党的崛起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成为苏维埃俄国的统治党。

由于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苏维埃俄国逐渐转变为苏联。

2. 共产主义建设俄罗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斯大林等领导人领导下,实行了一系列的共产主义建设和集体化运动。

苏联逐渐通过计划经济和农业集体化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3.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

4. 解体与俄罗斯联邦的成立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作为苏联的继承国成立。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俄罗斯帝国时期到苏联时期漫长的政治转型过程。

结语俄罗斯帝国从沙皇到苏联的演变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研究1. 引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了一场经济转型,这场转型对俄罗斯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转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原因、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其对俄罗斯的影响。

"""2.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影响2.1苏联解体的原因2.1.1政治体制僵化苏联在其存在期间,实行高度集中的权力制度,政治体制僵化,缺乏民主和开放。

这使得国家无法及时调整政策,应对国内外挑战,最终导致国家走向衰落。

2.1.2经济体制失衡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曾取得过一定成就,但长期忽视市场需求,导致资源配置失衡,生产力水平下降,国民经济发展受阻。

2.1.3民族问题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存在较大差异。

长期以来,民族压迫和不平等问题一直存在。

随着民主思想的传播,各民族纷纷要求独立,民族矛盾加剧,最终导致国家解体。

2.1.4军事压力冷战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军事对峙使其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军事开支巨大,消耗国家大量资源,加剧国内经济困境。

2.1.5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改革措施,试图解决苏联经济和政治问题。

然而,改革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政治体制变革滞后、经济改革失误等,导致国家解体。

2.2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影响2.2.1独立后的国家地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国际地位发生巨变。

在国际事务中,俄罗斯努力维护自身利益,重塑大国地位。

2.2.2重塑地缘政治苏联解体后,原苏联国家纷纷独立,地缘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俄罗斯与其他国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重构地区和国际秩序。

2.2.3经济困境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严重经济困境。

长期以来,国内生产停滞,通货膨胀严重,民生凋敝。

2.2.4社会动荡苏联解体过程中,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政治制度失去信心。

此时期,俄罗斯发生多次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

2.2.5民族矛盾加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内部民族问题愈发严重。

俄国的改革知识点

俄国的改革知识点

知识点一:彼得一世改革1、俄国的发展历程:9世纪晚期:东斯拉夫人建立基辅罗斯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14世纪:莫斯科公国建立15世纪晚期:莫斯科公国统一俄国16世纪: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背景:俄国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

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发展及其缓慢。

目的:加强封建专制,摆脱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

方式: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时间:18世纪初领导:彼得一世内容:性质:材料一:“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 240多个手工工场。

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

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影响:材料二:课本P7“俄国疆域扩张图”和P8“营建新首都圣彼得堡”。

材料三:现代化骑兵、海军、炮兵与科学院材料四:农奴生活环境恶劣积极的: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性:封建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知识点二:废除农奴制1、背景:可见,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可见,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奴暴动频繁。

封建农奴制度(俄)VS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英、法、土)“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 ——恩格斯可见:克里木战争惨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

2、目的:材料一:“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

”——亚历山大二世1861年3月材料二: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亚历山大二世(1)直接目的:缓和阶级矛盾(2)根本目的:巩固统治(3)其他目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增强抵御西欧国家侵略及扩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经济追赶与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一)内容提要:现代俄罗斯的崛起开始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在三百多年起伏跌宕的历史过程中,俄几次崛起,几次中落。

贯穿在俄历史中的主题只有一个——赶超。

俄每一次的中落和崛起都是二次制度变迁的过程,而制度的转型只是追寻强国梦想的一种手段和表现。

本文借鉴了青木昌彦的比较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试图对俄罗斯的经济追赶和制度变迁的历史轨迹进行解读。

关键词:经济追赶,制度变迁,俄罗斯纵观俄罗斯的历史,追赶贯穿了其整个发展过程。

从摆脱蒙古统治之后,数个世纪被压迫的经历转化为俄罗斯不可遏制的王朝政治野心,持续的领土扩张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救世主义情绪和对地缘安全空间的极度渴望。

为了这个目的,俄罗斯在国家发展战略上采取了一种有别于同时代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

我们把俄罗斯的经济追赶进程划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工业化时期,分为十月革命前的经济追赶阶段和苏联体制下的经济追赶阶段;另一个是后工业化时代,这个阶段开始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以苏联解体为界,也就是改革阶段和转轨阶段。

一、工业化时期的经济追赶和制度变迁从彼得一世开始,俄罗斯采取了军事优先的国家追赶战略,这其中包括:军事体制、军事技术和军事工业,也就是以提高国家军事力量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

采取的这些政策和措施也同当时国际竞争格局中硬权力优先的大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

历史证明,俄罗斯的这种战略的确是卓有成效的。

当时俄罗斯对外扩张正处于上升期,随着1793年与1795年的瓜分波兰,俄罗斯帝国的西部边界达到了近代的最远点。

在之后近百年的时间里。

对整个欧洲来说俄罗斯的军事威慑始终挥之不去。

但俄罗斯后来的历史发展表明,彼得大帝这种片面的现代化努力终究难以保证国家长久健康成长。

十月革命前,随着工业革命和近代工业的发展,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表现优异,并取得了国际竞争的优势。

而那些因循守旧的传统强国或丧失传统的地位,或发生激烈的国内变革,导致外部干涉。

所有这些都对俄国内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影响。

在国内外这种形势下,一方面为了发展经济以挽救日趋衰落的专制制度,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国力,以便参与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沙皇政府不断地推出各种学习西方的社会改良措施,主要在技术和经济领域,其目的仍在于巩固传统的政治体制。

俄罗斯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欧各国,甚至与德意志地区相比也显得过于缓慢。

不仅农业中广泛存在着强制劳动,直至1860年俄罗斯的工业部门中强制劳动还占到40%以上的比例。

在俄罗斯出现了企业主宁愿把军警请到生产车间来维持生产秩序,也不愿意进行技术改造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怪事。

但不可否认,俄罗斯的社会经济也在取得进展,而政治制度却没有得到改造。

经济实力的增强进一步强化了传统的政治架构,导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

斯佩兰斯基是亚历山大一世时期著名的法学家和改革家,他曾这样评价俄罗斯社会状况:“我发现俄罗斯只有两个等级:地主的奴隶和沙皇的奴隶。

”从根本上说,沙皇专制制度是俄罗斯现代化的政治障碍。

由于历代沙皇顽固地拒绝现代社会的政治载体——议会民主制,哪怕是君主立宪,从而堵塞了新兴资产阶级进入统治集团的政治通道,也失去了议会机构对君主的辅佐和制衡,于是俄罗斯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呈现一种渐进的、缓慢的过程,整个国家的发展被锁定在过去的发展轨迹上无法突破。

由于俄罗斯国内相关域的制度安排之间的联结和捆绑,关联和互补,尤其是其作为共有资源域中作为社区规范的村社制度安排、社会交换域的俄罗斯精神,组织域的官营企业和私人企业对政府的依附和政治域中勾结型国家模式等因素相互作用,使得俄罗斯内部的累积性因素只能导致既有的整体性制度安排进行边际上的调整。

只有在面临着强烈的外部冲击的情况下,才会产生政府主导的变革。

比如,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于资本主义的英国和法国后,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压力,为追赶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和维护统治地位的需要,1861年俄罗斯开始了以废除农奴制为核心的改革,而这远不是俄罗斯内部资本主义自然发展的结果。

俄罗斯开始的破坏农村公社、实行土地私有化并确立资本主义产权制度的“斯托雷平改革”,也是在日俄战争失败后,国内累积性因素和外部冲击共同作用下,由政府主导才得以进行。

不言而喻,用既得利益集团的铁腕来进行新的制度安排是谈不上公正的,但新的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同国家的长期发展目标一致,而“斯托雷平领带”下的稳定促进了这种效率的发挥。

随着历史的发展,制度变迁带来的并不丰厚的收益被社会生活中保留下来的大量旧制度残余所耗损,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逐渐恶化,社会矛盾又开始不断的积累。

鉴于沙俄的国内阶层力量对比,作为政治域中的稳定均衡结果的国家或政府正好符合青木昌彦所说的勾结型国家模式。

制度变迁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博弈的过程,博弈的各参与方的地位和行为力量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各方可以划分为强势团体和弱势团体。

强势团体提供的制度变迁路径在博弈的过程中,居于一种卖方垄断的地位。

而对于弱势团体提供的路径选择则要面临着一种买方垄断的局面。

由于制度变迁的主导权把握在既得利益阶层掌握的政府手中,这种制度转型的成本分担和收益分配自然不会有一个公平的结果。

短期内兑现的制度变迁的收益掩盖了长期的、高额的社会成本,带给社会的往往是一个非效率的均衡,全社会的福利因此就要承受一种净损失。

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力量对比差距悬殊,社会的或国家的公共选择过程呈现出一种非对称的局面,制度变迁并不能够获得一种帕累托改进。

新的制度安排对强势集团给予了充分的斯拉茨基标准的补偿,但这份帐单的支付却是通过对弱势集团实施最大限度的剥夺实现的。

这种情况又会对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最终导致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下降。

而这种制度变迁的不彻底迟早要付出代价,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俄罗斯的历史清楚的反映了这一点,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1905年日俄战争的失败和当年的革命风暴,最后是1917年的红色狂飙,都是沙皇专制制度为自己前一阶段不彻底的改革付出的代价。

以满足王朝政治野心为出发点,国家制定的赶超战略导致经济发展的赶超模式,也就是采取集中的统制型经济发展模式。

于是,宪政体制的不规范和经济领域的高度垄断的相互作用使得宪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困难重重,最终以一种激进的方式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十月革命胜利后,当时的俄罗斯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政权的生存和国家的现代化。

对落后国家的跨越发展问题,马恩经济作家早就有过这方面的阐述。

如果说“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应该是通过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和对“资本主义先进成果”的引进,加速实现资本主义所取得的一切先进成就,同时缩短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所达到的阶段的过程。

具体到俄罗斯,也就是在公社集体主义传统的制度背景下,进行制度引进和制度创新,重视制度演进的共时性关联和历时性关联,创造出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均衡的稳态,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追赶的实现。

世界经济史中,苏联第一次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

十月革命前,俄罗斯的发展状况还处于一个“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

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

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

死人抓住活人!”的阶段。

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作了一个总结,承认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还缺乏“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前提”,因而俄国不能立即实现社会主义。

但列宁认为,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前提要由资本主义来完成的历史使命,但在俄罗斯所面临的特殊形势下,这一历史使命也可以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由社会主义来完成。

由此可见,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或俄罗斯实践过的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而只是它产生的那个落后社会与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这种“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追上别国的人民”的社会主义实践,可被看作以社会主义为导向的现代化实践,在这一实践过程中,现代化是现实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因素则赋予这种现代化进程以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俄国原来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苏俄政府吸取帝俄时期的经验和教训,将政府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在内外部条件的作用下,苏联在实施追赶型发展的方式选择上,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了苏联工业化的制度保障。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也不是马上形成的,苏联政府也经过了一系列的摸索。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立即进行“剥夺剥夺者”的工作。

首先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化。

在1917~1918年先后两次进行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废除了其他一切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建立了土地国有制。

接着,进行大工业、银行、运输业和对外贸易的国有化。

首先收归国有的是银行,1917年11月20日接管了国家银行,不久又没收了私人股份银行。

大工业的国有化分为两个步骤,1917年11月~1918年6月是按照个别企业单独进行国有化,1918年6~12月转为大规模地、按部门按行业进行国有化。

与此同时,对运输业和对外贸易也实行了国有化。

由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苏俄从1918年下半年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按照战时体制改组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生活。

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国家对粮食、食品和日用消费品实行垄断和配给制;国有化范围从大企业扩展到中小企业;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战时共产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商品货币关系受到极大的限制,各方面的经济关系逐渐实物化。

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这些问题开始威胁到了政权的稳定,喀朗施塔得事件敲响了警钟。

1921年10月14日和17日,列宁在两次演讲中指出:“由于这样一些或其他一些情况,我们犯了错误:决定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生产和分配。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的做法,乃是“犯了错误”。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不能走直接向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过渡的道路,而必须走经过商品货币关系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迂回道路。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本来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基本原则有三:(1)从余粮收集制过渡到粮食税。

农民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原料和饲料,可以自由支配。

城乡经济周转成为社会主义大工业和农民小商品经济结合的途径。

结合的形式最初曾设想为商品交换,后来实践把它确定为商品买卖。

商业成为过渡时期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

(2)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各种形式把它们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