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doc
针灸补泻12种手法图解
针灸补泻12种手法图解针灸补泻手法图解1.烧山火(补法)这种方法是采用三进一退、一进三飞、提插、九六、呼吸、迎随、开合等法中的补法组成的。
以产生热感为目的。
《金针赋》中说:“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指出按本法操作,可以产生热感,治疗寒证。
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的鼻吸口呼,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至天部,右手拇指向前连续飞3次或9次,以催其气至(如针下沉紧,则轻提1~2分或轻微回转以解除滞针),即将针插至人部,操作方法与天部相同;然后即将针急插至地部,仍按天部的方法操作。
飞毕,候到针下气至沉紧时,用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在1分上下的范围内急(重)插慢(轻)提3次,促其产生热感如有热感则用推法守气,促其热感放散传导,如无热感则将针退至天部,另行操作)。
经络技巧公众号提示手法用毕,随其吸气缓慢将针拔出,急扪针穴。
此法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时,已见到患者皮肤发热或出汗或自觉针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热感时,即不必继续操作。
手法熟练时,不利用呼吸和九数操作也能产生热感。
留针与否应根据病情而定(图1)。
适应证:中风脱证,瘫痪麻痹,风湿痹证,肢冷便溏,阳痿偏坠,腹痛腰酸等一切虚寒证。
有时以发汗解表之目的,用于外感风寒。
临床应用本法,针风池、合谷,可以发汗解表,治疗外感风寒;针梁丘、膝眼、足三里,可以温散寒湿,治疗风寒湿引起的膝关节炎等都有明显效果。
推拿、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理疗手法技术大全,穴位经络查询、面诊手诊舌诊辩证、黄帝内经视频,点击下方↓↓↓免费关注图1 烧山火法2.透天凉(泻法)这种手法是采用一进三退、三飞一退、提插、九六、呼吸、迎随、开合等法中的泻法组成的。
以产生凉感为目的。
《金针赋》中说:“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指出按本法操作,可以产生凉感,治疗热证。
针灸补泻手法
针灸补泻手法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中医疗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等问题。
针灸术中有一种重要的手法,即补泻手法。
补泻手法可以分别用于调节人体气血的补充和排除。
补手法是针刺术中的一种手法,其原理是通过刺激某些特定的穴位来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调理人体健康的目的。
补手法主要适用于气虚、血虚、阳虚等病症,如疲乏无力、面色苍白、贫血等症状。
补手法的实施方法有多种,但核心思想都是通过增强穴位的刺激,以引导和增加气血的运行。
常见的补手法包括:尺泽穴补手法、足三里穴补手法、百会穴补手法等。
这些穴位都是与气血运行直接相关的重要穴位,刺激后可增加气血的供给和流动。
了解补手法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泻手法。
泻手法与补手法相反,是针刺术中的另一种核心手法。
泻手法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人体气血的排泄和流动,以达到调理人体健康的目的。
泻手法主要适用于气滞、血瘀、热盛等病症,如胸闷、痛经、高血压等症状。
泻手法的实施方法也有多种,但核心思想一致,即通过刺激穴位来增加气血的排泄和流动。
常见的泻手法包括:崇泽穴泻手法、风池穴泻手法、曲池穴泻手法等。
这些穴位都是与气血排泄和流动直接相关的关键穴位,刺激后可增加气血的排除和流通。
补泻手法在针灸术中具有重要地位,能够帮助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改善健康状况。
但是,补泻手法的实施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因此不能随意进行。
如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背景,最好在专业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总之,补泻手法是针灸术中的重要手法,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气血的补充和排除。
补手法适用于气虚、血虚、阳虚等病症,可以增加气血的供给和运行;泻手法适用于气滞、血瘀、热盛等病症,可以增加气血的排除和流通。
补泻手法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合理运用,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改善健康状况。
补泻手法之泻法十诀
补泻手法之泻法十诀二、《赵氏祖传针灸按摩传真》《泻法十诀》(1)泻前按摩与泻时按摩。
这个和前面讲的补法有相似之处,进针以后如果邪气缠绕针头,捻针是捻不动的,叫滞针,出现滞针就要考虑邪气太盛,就用泻法。
由于肌纤维缠绕在针身上,不能做各种补泻的针法,恐行针时将肌纤维拽出来,就先在经络上端或下端按摩、循按、敲打,使气血畅通,起到泻的作用。
待针下气松,就可以使用补泻的针法。
(2)迎气搓转行六阴数。
补法是“随而济之,恶得无实”,泻法是“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迎着经络的方向,逆行转针,逆行转针不是现在讲的逆时针方向行针,十二经络的特点是阳经从手走头,从头走足,以胃经为例,逆行转针就是不论左腿右腿,都是往头的方向转针。
阴经从足走胸,从胸走手,以脾经为例,逆行转针就是不论左腿右腿都是往足的方向转针。
“行六阴数”,捻转六次,如果不行再捻转行针六次,不行再捻转六次,六六三十六次,还不行我们再转。
为什么要捻转六次呢?现在好多专家不讲六阴数,讲到补泻就说强刺激是泻法,弱刺激是补法,其实是不对的。
我们要明白古人为什么补九?为什么泻六?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术数学以河图、洛书、《易经》为主,“道”分阴阳,阴阳分四象,春天为少阳,夏天为老阳,秋天为少阴,冬天为老阴。
然后把这个数和它挂勾,少阳是七数,老阳为九数,少阴是八数,老阴为六数,老阴六数最阴,老阳九数最阳,所以补阳补九数,泻阴泻六数,补九泻六。
二,与《太乙神数》有关,“数有奇偶,宫有阴阳”,太乙神数分为奇数和偶数,配属九宫,八,三,四,九为阳宫,二,一,六,七为阴宫,三九自临,九为重阳数,九最阳,二六自临,六为重阴数,六最阴。
所以要补九泻六。
如果不相信补九泻六,干脆就搞提插捻转,紧提慢按,迎随补泻等手法。
然后引用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一句话:“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气不至有两个原因:第一,没有气感,进针后是虚的,针扎下去以后一点阻力都没有,这是正气太虚,叫气不至。
针灸针刺手法你做对了吗?老中医教你各种进针、行针、补泻手法!
针灸针刺手法你做对了吗?老中医教你各种进针、行针、补泻手法!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脱离不了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要想辨证施治,必须要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
是研究各种刺法和灸法的操作方法、临床运用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
我们本次主要讲的是针刺手法即针法。
针法:又称刺法,指采用针具,运用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
▌1.针刺的进针手法:(1)单手进针法: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
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针刺的行针手法: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1)提插法: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
(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图)1:白虎摇头2:苍龟探穴3:赤凤迎源4:留气法5:龙虎交战6:龙虎升降7:纳气法8:青龙摆尾9:烧山火10:提气法11:透天凉12:阳中隐阴13:阴中隐阳14:运气法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
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
《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
《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
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
[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
[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
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
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
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
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
[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
[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
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
[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后,一般宜在肌肉丰厚的部位操作、头面、颈项、胸背等肌肉菲薄处及有脏器、大血管等处不宜施此手法。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采用的相应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必须认真学习,加强训练。
第一节针刺补泻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概念: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确定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的两类针刺手法。
范畴:补泻原则、补泻手法、补泻效应。
(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同理,也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相应的方药,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病,也是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凡是能扶助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补法。
凡是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泻法。
(三)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效应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获得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衡量补泻效应的指标:针刺感应,脉证变化。
1(针刺感应(针刺泻法)实证:针下沉紧涩滞针下徐缓舒和。
(针刺补法)虚证:针下虚滑空虚针下徐和有力。
烧山火寒证针下热感透天凉热证针下凉感2(脉证变化通过补虚或泻实的针刺手法,脉象平和,症状缓解,寒证或热证消失。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迎者逆也,随者顺也,迎随有逆顺之意。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逆经气来时而施,为泻为迎;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针灸」针灸里的补泻手法
「针灸」针灸里的补泻手法针灸治病最讲究补泻,是针术里极为重要的环节,有人说:“扎针不灵,补泻不明”,这是有道理的。
我们直强调针灸和用药一样要辩证论治,针术也是和用药一样,要有战术,要懂得调兵遣将,病重的时候用轻药,病轻的时候用重药,不及和太过都会伤人,就好比敌军的派了一个师你才出一个团,能赢么?敌军派一个团来你出了一个师,伤的就不是敌人而是自身了,往往还加速病情的恶化。
有人问元代针灸家杜思敬:“其病并依穴针灸,或有不愈者何?”意思是说已经根据病情按照穴位去针灸了,为什么还会有治不好的呢?杜思敬答:“一则不中穴;二则虽中穴,刺之不及其分;三则虽及其分,气不至出针;四则虽气至,不明补泻,故其病成。
”意思是:原因有四点,一是你自认为扎中了穴位,其实并没有。
二是即使你扎中了,但是刺入的深度不够。
(比如合谷是直刺0.5—1.0寸,你才扎了0.3寸,这是不及,或是扎了1.5寸,这是太过,都不行。
)三是虽然扎入的深度对了,可是没有得气。
(得气就是针感,扎针后病人产生酸、麻、胀、重、沉、痛、凉、热、抽、触电和像蚂蚁在皮肤上爬的感觉。
)「8月1日」全国实用针灸全科培训班↑↑↑点击了解详情!!元针灸家窦汉卿在《标幽赋》里写道:“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说的就是没有得气而起不到治疗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里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及去之,勿复针。
”意思是说针刺的要点是要得气才会有效,如果施针时没有得气还可以再针,使之气至。
如果已经得气,达到治病的目的了,就不要再刺了。
四是补泻手法没有做对。
该用补法的时候你用了泻法,该用泻法的时候你用补法,该平补平泻的时候你用了补或泻,这些都是错误的。
《难经七十三难》说:“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
”就是说用针治病,不可以虚实不分,补泻乱施。
那么补泻手法都有哪些呢?古针灸书里有很多补泻方法,比如捻转补泻、呼吸补泻、提插补泻、开合补泻、迎随补泻、疾徐补泻,还有九、六之数的奇偶补泻。
针灸操作之补泻手法
针灸操作之补泻手法八卦手针治疗视频针刺操作要点针刺补泻目前临床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包括:1.捻转补泻根据捻转力度的强弱、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并结合捻转用力的方向,区分捻转补泻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
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
③反复捻转。
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
③反复捻转。
④操作时间长。
注意事项:①捻转补泻要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②在多数腧穴均可应用。
③捻转补泻应与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捻转法相区别。
2.提插补泻根据提插力度的强弱、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区分提插补泻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③反复提插。
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操作要点: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③反复操作。
④操作时间长。
注意事项:①提插补泻要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②宜在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处应用。
③提插补泻应与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提插法相区别。
3.疾徐补泻疾徐补泻是根据进针、出针、行针的快慢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①进针时徐徐刺入。
②留针期间少捻转。
③疾速出针。
(2)泻法操作要点:①进针时疾速刺入。
②留针期间多捻转。
③徐徐出针。
注意事项:①应明确区分进针、退针的徐疾速度。
②注意与提插补泻操作的区别。
4.迎随补泻迎随补泻是根据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是否一致区分补泻的手法。
(1)补法操作要点: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2)泻法操作要点: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注意事项:①必须掌握欲刺腧穴所在经脉的循行方向。
②进针时应采用平刺或斜刺,以符合随经、迎经而刺的需要。
5.呼吸补泻呼吸补泻是将针刺手法与患者呼吸相结合区分补泻的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教学提纲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图) 1:白虎摇头2:苍龟探穴3:赤凤迎源4:留气法5:龙虎交战6:龙虎升降7:纳气法8:青龙摆尾9:烧山火10:提气法11:透天凉12:阳中隐阴13:阴中隐阳14:运气法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
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
《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
《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
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范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
[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
[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
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
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
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
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
[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
[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
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
[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后,一般宜在肌肉丰厚的部位操作、头面、颈项、胸背等肌肉菲薄处及内有脏器、大血管等处不宜施此手法。
55针刺补泻手法飞经走气四法治病八法
本法以行气为主,兼能补虚。能促进针感向病所 传导。必须在浅层操作,均匀、自然地左右摆动, 不可上下摆动,摆动次数9或9的倍数。
(二)白虎摇头
在穴位深层左右摇动针身以行气的复式手法。 1.原文:
(一)徐疾补泻法
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出针以及行针的快慢 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出处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2.操作方法 ①补法:毫针刺入皮肤后,先在浅层得气,然后将针慢慢 推进到深层,快速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快 速出针,疾按针孔 。 ②泻法:将针快速透皮后,迅速插入深层得气,然后慢慢 退针到皮下(可反复施术);出针时慢慢出针,不按针孔 。
《三衢杨氏补泻》中说:“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乃 行六阴之数,如觉病微凉,即退至五分之中,却行九阳之 数,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 补也。”其后历代医家,也都是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以归 纳和发挥,特别是近代郑魁山在《针灸集锦》中加入了呼 吸配合飞法和提按,使阴中隐阳的操作更趋完善。现在大 多数医家认为,阴中隐阳手法要点是于同一穴中,先在深 层行透天凉,后在浅层行烧山火,采用“一进二退”的方 式,来达到“二泻一补”(先泻后补)的作用。
4. 应用与注意事项 开阖补泻法是一种辅助补泻手法,一般不单独 应用,应配合捻转补泻或提插补泻法应用。
二.复式针刺补泻手法
复式手法是由宋元明针灸医家所创立的,由多种单式补泻手法组合 而成的补泻手法,其中以烧山火,透天凉应用较多,现介绍如下。 (一)烧山火法 1.操作: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单式补泻手法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六九补泻:捻转九数为阳为补;捻转六数为阴为泻。
根据临床配合阴阳奇偶捻转或提插施行之。
复式补泻手法1、白虎摇头2、苍龟探穴3、赤凤迎源4、留气法5、龙虎交战6、龙虎升降7、纳气法8、青龙摆尾9、烧山火10、提气法11、透天凉12、阳中隐阴13、阴中隐阳14、运气法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
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
《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
《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
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范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
[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
[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
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
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
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
针灸补泻手法之: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
针灸补泻手法之:迎随补泻法、呼吸补泻法
关注【愉享中医】,关注生命健康!本号所发方剂以上世纪90年
1. 迎随补泻法
顺着十四经的循行方向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半分左右为补;逆着十四经的循行方向进针,得气后将针提退半分左右为泻。
《灵枢.终始》所说的“泻者迎之,补者随之”,《难经.七十八难》所说的“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就是迎随补泻法。
2. 呼吸补泻法
患者鼻子吸气,口中呼气,在呼气时进针,得气后在吸气时将针拔出为补;鼻子呼气,口中吸气,在吸气时进针,候其感应消失后,在呼气时将针拔出为泻。
《素问.调经论》所说“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针与气俱出....为泻;“候呼内针,气出针入,....气入针出....”为补。
这就是呼吸补泻法。
针灸如何催气、守气、行气
针灸如何催气、守气、行气一、催气法催气,是指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
《神应经》云:“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
此外,如刮动针柄、弹摇针身、沿经循摄等法,也都有催气的作用。
临床常用的催气法有:1、搜气法:如针入所定深度后,尚不得气或气至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改变针刺方向,再行针刺。
如仍不得气,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反复进退搜索,以催其气至。
2、循按法:针后气至不畅,或得气后瞬即消失。
可用手指于针穴附近向上下、左右循按、爪摄或叩击,以催引其气至。
3、弹震法:“弹”是用手指弹动针柄,促其气至,使针下沉紧:“震”是用右手半握拳状将中指突出,敲震穴位周围,或用手指弹震,以振动经气促使气至。
二、守气法守气,是指在使用候气、催气之法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的感觉时,医者需采取守气方法,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感应持久。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经气已至,慎守勿失”,《灵枢·小针解》也说:“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只有守住针下之气,才能在此基础上施以不同手法,使针刺对机体继续发生作用。
常用的守气方法有:1、推弩法:即将针尖顶住有感应的部位,推弩针柄,或用姆指向前或向后捻住针柄,不使针尖脱离经气感应处,稍待1~3min,以保持感应时间延长。
2、搬垫法:即在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感觉时,医者刺手将针柄搬向一方,用手指垫在针体与被针穴位之间,顶住有感觉的部位。
如用拇指搬针,即用食指垫针。
反之,用食指搬针,即用拇指垫针,以加大经气感应。
如配合补泻者,用于补法时,针尖要往里按着,搬垫的角度要小;用于泻法时,针尖要往外提着,搬垫角度要大。
三、行气法行气,是指在针下得气基础上,医者运用的特定手法,促使针刺感应向患部传导或扩散,称为行气。
行气的目的在于,为了进一步激发经气,推动经气运行,使之“气至病所”。
《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指出:“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
针灸补泄法
针灸补泄法
针灸和用药一样要辩证论治,针术也是和用药一样,要懂得调兵遣将,病重的时候用轻药,病轻的时候用重药,不及和太过都会伤人,就好比敌军的派了一个师你才出一个团,能赢么?敌军派一个团来你出了一个师,伤的就不是敌人而是自身了,往往还加速病情的恶化。
有人问元代针灸家杜思敬:“其病并依穴针灸,或有不愈者何?”意思是说已经根据病情按照穴位去针灸了,为什么还会有治不好的呢?
杜思敬答:“一则不中穴;二则虽中穴,刺之不及其分;三则虽及其分,气不至出针;四则虽气至,不明补泻,故其病成。
”意思是:原因有四点,一是你以为扎中了穴位,只是你认为而已!
二是即使你扎中了,但扎得不够深,(比如合谷是直刺0.5—1.0寸,你才扎了0.3寸,这是不及,或是扎了1.5寸,这是太过,都不行)三是虽然扎入的深度对了,可是没有得气(得气就是针感,扎针后病人产生酸、麻、胀、重、沉、痛、凉、热、抽、触电和像蚂蚁在皮肤上爬的感觉)
金元针灸家窦汉卿在《标幽赋》里写道:“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说的就是没有得气而起不到治疗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里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及去之,勿复针”意思是说针刺的要点是要得气才会有效,如果施针时没有得气还可以再针,使之气至如有气产生,已经达到治病的目的了,就不要再刺了。
第四个,就是补泻的手法把握得不是很精准!该补的时候你没有补,而是使用泻,该泻的时候你没有泻,而用了补,这些都是错误的。
《难经七十三难》说:“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用针治病,搞不清楚,补泻乱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图)1:白虎摇头2:苍龟探穴3:赤凤迎源4:留气法5:龙虎交战6:龙虎升降7:纳气法8:青龙摆尾9:烧山火10:提气法11:透天凉12:阳中隐阴13:阴中隐阳14:运气法15 :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
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 (赤凤 )摇头之状而命名。
《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
《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
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范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
[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
[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
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
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
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
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
[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 )一次退至穴位浅层 (天部 ),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
[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
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
[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后,一般宜在肌肉丰厚的部位操作、头面、颈项、胸背等肌肉菲薄处及内有脏器、大血管等处不宜施此手法。
3:赤凤迎源[概述]赤凤迎源法由呼吸、捻转、提插、行气等法组成,因其操作类似凤凰展翅飞旋之状而命名。
本法首载于《金针赋》,系“飞经走气”之最后一法。
之后,在《针灸问对》、《医学入门》等书籍中对其具体操作及作用特点都有进一步的阐明和发展。
[操作方法]进针后,先刺入穴位深层 (即地部 ),再提至穴位浅层(天部 )。
待针下得气,针体摇动时,即插针至穴位中层(人部 ),然后用边提插边捻转之法。
具体操作法为,大幅度的提插捻转,一捻一放,两指展开,行飞法行气,如凤凰展翅之状,并可结合呼吸,病在上则吸气而右转提针,病在下则呼而左转插针。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手催气、行气、守气,保持针刺感应,疏通经络气血,古人认为以行络脉气为主。
因本法的进退操作是先深后浅,符合徐疾泻法,故兼泻实作用。
本法主要用于各种疼痛症候,如四肢关节痹痛等。
[注意事项]本法提插时,必须在浅层 (天部 )获得针刺感应后,才能插至人部;在捻转行飞法时,宜用拇、食指边提插、边捻转,每捻一次,离针柄一次,要以气裹针,插而不入,提而不动,捻而不转为宜。
4:留气法[概述]留气法又称流气法,是徐疾、提插、九六补泻的组合。
始见于《金针赋》,以后,高武、汪机、杨继洲等明代医家予以充实和发展。
[操作方法]凡用针之时,先刺入穴位内7 分左右中,行纯阳之数,紧按慢提 9 数(或 27 、49 次 ),若气至,便将针直插至 1 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
[临床应用]本法用于补气助阳,行血散瘀,治疗因气血瘀阻所致症瘕积聚。
[注意事项]掌握针刺先七后三的分层深浅,先刺入 7 分,得气后再直插至 1 寸处,也就是先补阳,后泻阴的原则。
5:龙虎交战[概述]龙虎交战法是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用于镇痛的手法。
龙,指左转,为补;虎,指右转,为泻。
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为“交战”。
龙虎交战法,始见于《金针赋》,以后,《针灸问对》、《针灸大成》又有所发展。
一般都以先向左捻转 9 次,后向右捻转 6 次为操作方法。
也有以青龙摆尾,白虎摇头手法相结合,由捻转、提插、九六组成而分层进行补泻。
[操作方法]一、进针至适当深度,待得气以后,先以拇指向左转(行龙 )9 次,使九阳数足;再以拇指向后右转(行虎 )6 次,使六阴数足,此为先补后泻。
欲先泻后补,则先右转,后左转,然后反复交替。
二、可先天部施青龙摆尾,左盘右转,按而添之,三提九按,令九阳数足。
再予地部行白虎摇头,右盘左转,提而抽之,三按六提,令六阴数足。
上述二法任选一种。
[临床应用]本法可疏通经络气血,以住疼移痛。
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如风寒痹症,胃火牙痛、胃痛等,也用于疟疾的寒热往来之证。
[注意事项]本法是在九六、提插、捻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等手法的基础上综合而成,注意要点可参照有关手法。
6:龙虎升降[概述]龙虎升降又名龙虎升腾法,是以捻转、提插补泻手法与行气法相结合的针刺手法。
为明代针灸医家所创,《针灸聚英》有“龙虎飞腾歌”,然术式不详。
《针灸问对》与《针灸大成》中具体操作有所不同。
汪机所述,系提插、九六补泻与盘法的结合;杨继洲所述则是医生左右拇指交替捻针,结合提插的方法。
[操作方法]可分二法,分述如下:一、先进针至天部,持针向左捻转一圈,指力偏重于拇指,乘势按针至人部。
复将针向左捻转一圈,指力偏重于食指,乘势将针慢提至天部。
随用中指扶住针身,复按至人部,如此反复施行 9 次,行青龙纯阳之数,引天部阳气深入,是为龙降。
然后插针至地部,左转捻针 1 圈,右转捻针 1 圈,乘势紧提至人部,慢按至地部,如此反复施行 6 次,合白虎纯阴之数,以引地部阴气外出,是为虎升。
二、医者以左右手交替运针,右手拇指向前,捻针左转;左手拇指向前,捻针右转,一左一右,两手并用,同时可下按上提。
[临床应用]第一种方法可调和阴阳,疏通经气,补泻兼泻,临床应用于治疗疼痛痒麻等营卫虚实不调病症;第二种方法,主要用于行气,以利经气运行,气至病所。
可据症情,任选一种。
[注意事项]本法多在腹部施术,操作时需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7 :纳气法[概述]纳气法是运气法的深化,是提插补泻手法与针刺方向、吸气、插针等行气法的结果。
在《金针赋》中始有载述,《针灸问对》、《针灸聚英》又有发展,《针灸大成》称为“中气法”。
认为此法能除积聚之症。
[操作方法]根据症候虚实不同,或用紧按慢提而行九阳之数;或用慢按紧提而行六阴之数。
得气后,即卧倒针身,针尖指向病所,使针感向病所放散。
同时,令病人吸气,催送经气上行,待气至病所,立即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上行之气不复后退。
稍待片刻,可继续施行。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疏通气血、消除积聚,治疗症瘕积聚等病症。
[注意事项]必需在掌握运气法的基础上进行操作。
待气至病所后,再扶针直插下纳。
8:青龙摆尾[概述]青龙摆尾法是以针尖方向行气为主,并结合摇针行气,九六补法组成的复式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一法。
《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称“苍龙摆尾”。
本法是以操作时拨摇针柄,犹似龙尾摆动状而命名,明代各家操作方法基本相同,所区别者,只是在操作次数与应用上有异。
[操作方法]进针得气以后,提针至穴位浅层 (天部 ),按倒针身,以针尖指向病所,执住针柄不进不退,向左右 (在 45 度角以内 )或前后慢慢拨动,往返拨针如扶船舵之状,然后将针缓缓拔出,急闭针孔。
(图例 ) [临床应用]本法有温通气血、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
临床多用于症瘕积聚、瘿瘤瘰疬、关节痹痛等病证。
[注意事项]本法一般在穴位浅部操作,左右拨动针柄,均匀自然,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
9:烧山火[概述]烧山火手法,是较常应用的复式手法。
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法组合而成。
《素问·针解》篇说:“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金·窦汉卿《针经指南》载有取热感的针法。
《标幽赋》则以“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为热补手法的要点。
明·徐凤《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始列“烧山火”之名,并述其操作方法与主治范围。
因其叙述尚不够详细,后世医家各执一端。
根据《金针赋》烧山火应分三部(天、人、地)进行操作,每部紧按慢提,同时配合捻转补法,待针下热至后出针,并急按针孔。
明·汪机指出烧山火“令天气入,地气出”。
这里,所谓天气即是阳气,地气指体内寒气而言。
杨继洲认为“夫实者,气入也以阳生于外,故入。
”说明要达到阳气入内,充满腠理的目的,就需从阳 ( 外)引阴 (内 ),将天部所生的阳气逐层引入地部,则阳胜于阴,而阳气自回,热感自生。
对于各家理论,宜综合分析,不必拘泥。
[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口呼鼻吸,然后: 1、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至天部 (腧穴深度的上 1/3 处 );2、紧按慢提 9 次,按针时以右手拇指向前捻转,以催其气至 (如针下沉紧,则轻提 1~ 2 分,轻微回转以解除滞针 ); 3、进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 1/3 处),施术方法同天部; 4、再进针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 1/3 处),施术方法同天部,如针感强者即有热感; 5、得热感后可将针由地部一次提到天部,稍停针随其吸气缓慢把针拔出,左手急按针孔。
从天部、人部、地部分层进针,再从地部一次提针至天部的全过程,称为 1度。
倘无热生,可将针从地部提至天部,继续按上述方法施术,至热感产生。
[临床应用]本法一般用于沉寒痼冷,命门火衰,脏腑经络元气不足之证。
如中风脱症、瘫痪麻痹,寒湿痹症,四肢厥冷,腹中寒痛,阳萎偏坠,五更泄泻等,亦可用于外感风寒。
[注意事项]一、一般用于肌肉丰厚的穴位,四肢末梢和头部穴位不宜使用。
二、刺激强度应根据病人针感反应的耐受程度来决定。
三、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时,病人皮肤发热或出汗,或针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热感时,即不必继续操作。
四、施术应适可而止,不可强求热感。
一般而言,三度操作即可停止,如无热感则宜留针10~15 分钟,往往可出现热感,提高疗效。
五、每次操作刺激量较大,操作时间不宜太长。
六、病人注意力应集中,细心体会针感,但医者不宜予以暗示。
七、施术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易成功。
八、切实掌握进针、退针的层次和提插的幅度,要求层次分明,提插均匀,必须分清紧慢,不能模糊。
九、手法熟练者,可不利用呼吸和九数操作,仅以提插为主,只有在针感不明显,或不得气时,才配合捻转等法。
十、热感往往在酸胀感的基础上产生。
出现部位因人而异,或先在施术处产生,以后扩散到全身;或先出现在施术腧穴的肢端,而后沿经延至全身;或先出现于对侧,逐渐波及另一侧。
10:提气法[概述]提气法是由提插、捻转、提针等法结合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