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实验
药理学实验设计方案
药理学实验设计方案药理学实验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命体的作用机理及其药理效应、毒性、药物代谢等药物性质的一门学科。
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药理学实验可以观察药物的作用效果,以了解药物的药理效应、副作用等。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不同药物对小鼠血压和心率的影响,以及探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与药物剂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应用药物提供依据。
三、实验设计1. 动物模型:选用C57BL/6小鼠为实验对象,雄性小鼠,体重20-30g,数量30只。
2. 分组设计: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
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低剂量组(给予药物X低剂量)、中剂量组(给予药物X中剂量)、高剂量组(给予药物X 高剂量)、对照组(给予药物Y)。
3. 实验操作:(1)采用尾动脉插管法测量小鼠血压和心率,记录基础值(即给药前)。
(2)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X和药物Y,以相同的体积溶液为对照组。
(3)测量给药后不同时间间隔的血压和心率,记录数据。
(4)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NOVA)和t检验,分析不同剂量组血压和心率变化差异的显著性。
4. 统计分析:(1)数据以平均数±标准误(mean±SEM)表示。
(2)使用一元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t检验分析数据,P<0.05即为显著差异。
四、实验步骤1. 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注射不同剂量的药物X和药物Y。
2. 将小鼠麻醉,采用尾动脉插管法测量血压和心率,记录基础值。
3. 给予药物X和药物Y,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
4. 给药后分别在30min、60min、90min和120min测量小鼠的血压和心率,并记录数据。
5. 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NOVA)和t检验,分析不同剂量组血压和心率变化差异的显著性。
6. 统计分析数据,以平均数±标准误(mean±SEM)表示。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中应注意保持小鼠的清洁和舒适,避免受到惊吓和过度刺激。
药理实验指导【范本模板】
药理学实验指导实验一药物的作用方式【实验目的】理解药物的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并了解兴奋作用、抑制作用及拮抗作用.【实验原理】普鲁卡因为局部麻醉药,抑制中枢神经元,首先抑制对药物敏感的中枢抑制性神经,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表现为不安、震颤,甚至惊厥。
而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实验材料】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2.药品:3%普鲁卡因溶液、0.5%戊巴比妥钠溶液【实验步骤】1.取小白鼠1只,称重标记,并观察一般活动情况及痛觉反应.2.在小白鼠一后肢股骨粗隆下端坐骨神经周围,注射3%普鲁卡因溶液0.1ml/10g,随即观察小白鼠左右后肢的活动情况及全身情况。
3.待小白鼠抽搐明显时,立即腹腔注射0.5%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并继续观察小白鼠全身情况。
4.填表小白鼠用普鲁卡因后表现用戊巴比妥钠后表现左后肢全身左后肢全身【注意事项】1.要求注射部位要正确.2.注意抢救时间.【思考题】1.小白鼠的那些表现各属于局部、全身、兴奋、抑制和拮抗作用?2.本次试验队临床用药有何指导意义?实验二药物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掌握药物剂量与药物作用的关系【实验原理】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抗惊厥药,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作用越明显,对中枢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分别产生镇静、催眠、麻醉和抗惊厥的作用。
【实验对象】小白鼠(体重20g左右)【实验材料】1.器材:1ml注射器、钟罩、镊子2.药品:0。
1%,1%,2%戊巴比妥钠溶液【实验步骤】1.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小白鼠3只,分别称重、记号(1、2、3号),观察精神状态、痛觉反射及翻正反射。
2.给1号小白鼠腹腔注射0。
1%戊巴比妥钠溶液0。
1ml/10g给2号小白鼠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溶液0。
1ml/10g给3号小白鼠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溶液0。
药理毒理学实验
药理毒理学实验
药理毒理学实验是指研究药物对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影响以及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这些实验常用于药物的开发、评价和监管。
药理学实验常包括以下方面的研究:
1. 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 药物对生理系统和器官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3. 药物对生理参数(如血压、心率、血糖等)的影响;
4. 药物的药效学研究,如测定最小有效剂量、最大耐受剂量等。
毒理学实验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引起的毒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亚慢性毒性等。
常用的毒理学实验包括:
1. 急性毒性实验:用于确定药物对动物的一次性剂量引起的毒性反应;
2. 慢性毒性实验:用于评估长期接触药物对动物的毒性效应;
3. 亚慢性毒性实验:用于评估中长期接触药物对动物的毒性效应;
4. 各种毒性指标的测定,如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致畸性、致癌性等。
药理毒理学实验通常在动物模型中进行,常用的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猴等。
实验设计需要符合伦理规范,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措施,以确保实验过程安全且可靠。
值得注意的是,药理毒理学实验虽然可以提供药物效果和毒性的初步评估信息,但实验结果在转化到人类临床应用方面仍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药理学实验的基础知识
药理学实验的基础知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的科学,而药理学实验是用来研究、验证药物的药效、毒性和代谢等特性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药理学实验之前,研究人员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以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药理学实验的分类药理学实验通常可以分为体外实验和体内实验两大类。
体外实验体外实验是在体外环境(如离体器官、细胞培养皿等)中进行的实验,用于研究药物对细胞、基因等的作用机制和生物效应。
体内实验体内实验是在动物模型或人体中进行的实验,用于评价药物的生物活性、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等。
药理学实验的设计原则进行药理学实验时,必须遵守一些设计原则,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随机分组:实验对象在实验前应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以减少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2.双盲对照: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应当实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盲法实验,以减少实验结果的主观影响。
3.样本量控制:实验设计时需要合理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样本量,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统计学意义。
4.质量控制: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实验操作的标准化和一致性,以减少操作误差。
药理学实验的常用技术在药理学实验中,有许多常用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取所需数据和信息,例如:•ELISA检测技术:用于测定细胞因子、蛋白质等分子在样本中的浓度。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质表达水平和结构特征的技术。
•细胞色素释放试验:用于评价药物对细胞毒性的影响。
•动物行为学实验:评估药物对动物运动、认知等行为的影响。
药理学实验的伦理和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药理学实验时,研究人员需要遵守相关的伦理规范和安全措施,以保障实验对象的权益和研究人员的安全。
1.动物实验伦理:研究人员应当遵守动物实验的伦理规范,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和不必要的死亡。
2.实验室安全:在实验室操作时应当穿戴个人防护装备,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
3.数据保密:研究人员需要确保实验数据的保密性,防止实验数据泄露。
结语药理学实验作为药物研发的重要环节,需要研究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药理学实验方法包括
药理学实验方法包括
1、体外实验:主要是在体外模拟生物系统的实验,用于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如电聚焦法、半稳定法、趋式滤液法、吸附氯化钾法、血浆药代动力学等。
2、动物实验:通过运用实验动物,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药效学性质,帮助有效的
选择和用药,从而推动药物研发的发展。
3、临床实验:最重要的药理学研究方法,是对导致药物最终出现药效作用的机制和
动力学等进行研究。
通过临床研究,一方面可以评价药物的作用本质,另一方面也可以研
究其作用剂量,并可以用于起草药物的作用规律,从而可以指导有效的用药。
4、免疫学方法:新药研究中常用的药理学实验方法,用于评价药物分子对免疫反应,即向某种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
5、微量元素分析:是研究药物的一种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药物的化学性质,研究药
物的释放、吸收、转化、排出和代谢谱等。
6、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种新兴的药理学方法,用于研究药物对蛋白质、基因和细
胞内信号传导机制的影响。
7、微生物药理学实验:是研究药物抗病毒、抗菌和抗原过程的一种实验方法,旨在
该药物是否具有抗菌活性,该药物对微生物种群的影响,其有效剂量等。
药理学常见实验操作方法
药理学常见实验操作方法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活性、代谢、毒性和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的学科。
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可以研究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药物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药理学常见的实验操作方法。
1. 细胞培养实验:细胞培养实验是研究药物对细胞的作用的一种常见的药理学实验方法。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细胞系进行培养,如癌细胞、原代细胞等。
接下来,将药物加入到细胞培养基中,观察药物对细胞的影响,如细胞的增殖、凋亡、分化等。
可以使用细胞形态学方法、免疫组化、蛋白质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评估药物对细胞的影响。
2.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研究药物在整个生物体内的药效和毒性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动物实验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药物代谢动力学实验、药效学实验等。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如小鼠、大鼠、猴子等。
然后,将药物给予动物进行观察和检测,如观察动物的行为、记录动物的生理指标、取动物组织样本进行药物浓度测定等。
3. 体外药物解剖学实验:体外解剖学实验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分布、转化和代谢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体外实验包括药物的分配实验、药物代谢实验、药物排泄实验等。
该实验通过收集和分析体内样本(如血液、尿液、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以及代谢产物的浓度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情况。
使用的方法包括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等。
4. 离体器官实验:离体器官实验是研究药物在特定器官上的药理作用的一种常见实验方法。
常见的离体器官实验包括离体心脏实验、离体肠段实验、离体骨骼肌实验等。
该实验将动物的某个器官取出,放置在体外培养液中,然后加入药物进行实验。
通过记录器官的生理活动的变化来评估药物对该器官的作用。
以上是药理学常见的一些实验操作方法,这些实验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药物的药理学特性和作用机制。
当然,在进行这些实验时,也需要遵守实验操作规范,保护实验动物的权益,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药理学实验》课件
实验结果
分析药物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探 究药物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 据。
04
药理学实验的最新进展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一种高效、自动化的药物筛选方法,通过同时测试大量化合 物来发现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候选药物。
该技术利用高灵敏度检测系统和自动化设备,在短时间内对大量化合物进行筛选, 大大提高了药物发现的效率。
实验结果
分析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 制作用,探究药物作用机制,
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利尿药的实验研究
总结词
通过观察利尿药对动物排尿量和电解质 平衡的影响,评估药物的利尿效果和安
全性。
实验方法
给动物不同剂量的药物,收集尿液并 检测尿量、尿电解质等指标,评估利
尿效果。
实验动物
常用大鼠作为实验对象,观察药物对 动物排尿量、尿电解质成分及肾功能 的影响。
实验操作的安全规范
01
实验前的安全评估
对实验过程进行安全评估,识别 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并采取 相应的预防措施。
02
03
个人防护措施
危险品管理
实验人员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 护目镜、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以降低意外伤害的风险。
对危险品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储 存、使用和处理过程的安全可控 。
实验废弃物的处理与环保要求
给பைடு நூலகம்方法
根据实验要求和药品性质,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和方法,如灌胃、注射、口服等 ,确保药物能够有效地进入动物体内。
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数据记录
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准确记录各项实验数据,包括动物体 重、给药剂量、反应情况等,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运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 ,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为进一步的药理学研究提供依据 。
药理实验指导教案
药理实验指导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药理实验,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力学参数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药物:如阿司匹林、盐酸吗啡等。
2. 药理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等。
3. 实验器材:如注射器、实验仪器等。
4. 实验材料:如生理盐水、缓冲液等。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动物,确保健康状况良好。
(2)配制药物溶液,根据药物剂量和实验要求进行稀释。
(3)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
2. 药效学实验(1)组织实验动物,随机分组。
(2)给予实验动物不同剂量的实验药物,如阿司匹林。
(3)观察实验动物的反应,如频率、强度等。
(4)根据实验结果,绘制药物剂量-反应曲线图。
(5)计算药物的EC50值。
3. 药物代谢实验(1)给予实验动物一定剂量的药物,如盐酸吗啡。
(2)在一定时间间隔内,采集实验动物的生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等。
(3)采用适当的实验方法,分离和检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4)绘制药物的浓度-时间曲线图,并计算药物的半衰期。
4. 药物相互作用实验(1)选择两种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和盐酸吗啡。
(2)给予实验动物单独使用这两种药物,并记录其反应。
(3)给予实验动物同时使用这两种药物,并记录其反应。
(4)比较两种情况下实验动物的药效差异,评估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讨论。
四、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 遵循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佩戴实验服和防护手套。
2. 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遵循动物实验伦理的相关规定。
3.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超出安全范围。
4. 注意药物的保存和处理,避免污染和损坏。
五、实验总结与思考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对实验方法和结果的改进意见。
思考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六、实验拓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实验条件,开展其他相关的药理实验,如药物对器官的作用、药物对行为的影响等。
药理学实验报告范文(共6篇)
篇一:药理学实验报告 1实验三 1、地西泮抗惊厥作用【目的】观察地西泮的抗惊厥作用。
【原理】尼可刹米可吸收入血,以至出现兴奋、抽搐、惊厥。
地西泮作用于边缘系统,加强了gaba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可有效地对抗中毒性惊厥。
【动物】家兔1只,体重2kg~3kg。
【药品】0.5%地西泮溶液、25%尼可刹米。
【器材】兔固定箱、台式磅秤、注射器(5ml)、针头(6号)。
【方法】取家兔1只,秤重并观察正常活动情况,然后静脉注射25%尼可刹米(0.5ml/kg 给药)。
观察动物的活动姿势、肌张力及呼吸等变化。
当家兔出现明显惊厥后,由耳静脉缓慢推注0.5%地西泮(按0.5ml/kg~1ml/kg给药),直到肌肉松弛为止。
【结果】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
表地西泮对兔惊厥作用的影响给药前家兔反应正常尼可刹米给药后惊厥、肌肉强直肌肉松弛、镇静、催眠注射地西泮【讨论题】地西泮抗惊厥作用、作用机制及用途有哪些?【注意事项】家兔出现强直性惊厥后,应缓慢推注地西泮,过快可抑制呼吸。
2、用化学刺激法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目的】观察药物的镇痛作用;学习化学刺激法筛选镇痛药或比较药物镇痛效果的方法。
【原理】腹膜的感觉神分布广泛,把醋酸等化学刺激物注入腹腔,使小鼠产生疼痛反应,表现为腹部双侧凹陷,躯体扭曲,后肢伸展,臀部高起,称扭体反应。
曲马多有镇痛作用,可明显抑制扭体反应。
【动物】小鼠2只,体重28g~32g。
【药品】0.2%盐酸曲马多溶液、0.6%醋酸溶液、生理盐水。
【器材】天平、注射器(1ml)、针头(5号)、秒表。
【方法】1、取小鼠2只,称重后观察正常活动后标号。
2、甲鼠腹腔注射盐酸曲马多溶液0.1ml/10g;乙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3、给药30min后两鼠均腹腔注射醋酸0.2ml/只,观察记录注射醋酸后15min内两鼠出现扭体反应情况。
【结果】表药物对醋酸所致小鼠疼痛作用的影响鼠号药物用药前扭体反应次数甲乙醋酸---盐酸曲马多醋酸---生理盐水 4 19 用药后扭体反应次数 0 16【讨论题】结合实验结果说明曲马多的镇痛效果与临床用途。
药理学的实验
药理学的实验
药理学的实验:
实验动物的要求和选择药理学实验要求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用相应合格的医学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按微生物控制分为四级:一级为普通动物, 要求不带有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以及体外寄
生虫;二级为清洁动物, 在一级要求基础上还必须不带有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三级为无特定病原体的动物;四级为无菌动物。
药理教学实验可选用一级普通动物, 科研实验必须用二级以上
的实验动物。
药理学实验中常用的动物有青蛙、蟾蜍、小鼠、大鼠、豚鼠、家兔、猫、狗、猴等。
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具有种属差异性, 必须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用不同的实验动物。
1.青蛙和蟾蜍其心脏能在离体情况下保持较持久地节律性搏动, 可用来观察药物对心脏的作用;其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可用来观察药物对周围神经、横纹肌或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 用于局麻药和肌松药实验。
2.小鼠最为常用, 易大量繁殖, 适用于需要大量动物的实验, 如半数致死量测定和药物的初筛实验。
3.大鼠用途与小鼠基本相同。
主要用于一些用小鼠不便进行的实验, 如血压实验等。
大鼠对炎症反应较为灵敏, 其踝关节炎模型常用于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
4.豚鼠对组胺特别敏感, 是筛选平喘药和抗组胺药最理想的动物。
5.家兔性情温顺, 易饲养, 亦是药理实验中最常用的动物之一, 用于观察药物对心脏、血压、呼吸的影响。
6.狗易于通过驯养与人合作, 因而很适合于慢性实验,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用手术造成胃瘘、肠瘘以观察药物对胃肠蠕动及分泌功能的影响;高血压的实验治疗;新药临床前毒性试验等。
药理实验——精选推荐
药理实验实验⼀常⽤动物的捉拿与给药⽅法【实验⽬的】1、了解⼩⿏的饲养⽅法2、练习并掌握⼩⿏的捉拿与给药⽅法【实验材料】1、器材:⿏笼、饮⽔瓶、⼤烧杯、托盘天平、灌胃器、注射器、棉签2、药品:⽣理盐⽔、苦味酸溶液、75%酒精3、动物:⼩⽩⿏,20~30g【实验⽅法】1、捉拿与固定:⽤右⼿捉住⿏尾,将其提起置于⿏笼或者粗糙平⾯上,向后轻拉⿏尾,⽤左⼿的拇指和⾷指抓住⼩⿏两⽿及颈背部⽪肤,将⼩⿏置于左⼿掌⼼,以⼩指夹住⼩⿏尾巴即可。
2、给药法⑴灌胃:将⼩⿏固定,⼝朝上,颈部拉直,右⼿持灌胃针,先从⼝⾓处插⼊⼝腔,再沿上颚轻轻插⼊⾷管。
⼀般给药剂量0.1-0.3ml/10g。
⑵腹腔注射:将⼩⿏固定,右⼿持注射器⾃下腹部⼀侧刺⼊⽪下后,再刺⼊腹腔,缓慢注⼊药物。
⼀般给药剂量0.1-0.3ml/10g。
⑶⽪下注射:两⼈合作,⼀⼈左⼿抓住⼩⿏头部,右⼿拉住⼩⿏尾巴固定⼩⿏,另外⼀⼈⽤左⼿提起⽪肤,右⼿持注射器刺⼊⽪下注⼊药物。
⼀般给药剂量为0.1-0.2ml/10g⑷肌⾁注射:最好两⼈合作,⼀⼈固定⼩⿏,另外⼀⼈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后肢外侧肌⾁,回抽⽆回⾎即可注⼊药物,⼀侧给药剂量为0.02-0.05ml/10g。
⑸静脉注射:⼀般采⽤尾静脉注射。
将⼩⿏固定,使尾巴露出来,在50℃热⽔中浸泡或者⽤75%酒精擦拭尾巴,使⾎管扩张,左⼿拉住⿏尾,右⼿持注射器,从⿏尾巴末梢开始进针,注⼊药液。
⼀般给药剂量为0.1-0.2ml/10g【⼼得体会】实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的影响【实验⽬的】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的影响【实验材料】4、器材:⼤烧杯、托盘天平、灌胃器、注射器、棉签少许5、药品:10%硫酸镁溶液、5%氯化钙溶液、苦味酸溶液6、动物:⼩⿏,18~22g【实验⽅法】1、取⼩⿏3只,称重编号,分别放⼊⼤烧杯中,观察⼩⿏的正常活动,记录半个⼩时内活动、呼吸、粪便情况。
2、给药:⼀号⼩⿏灌胃10%硫酸镁溶液0.2ml/10g⼆号⼩⿏肌⾁注射10%硫酸镁溶液0.2ml/10g三号⼩⿏静脉注射10%硫酸镁溶液0.2ml/10g3、观察⼩⿏的反应及活动,记录半⼩时内⼩⿏活动、呼吸及粪便变化。
药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药物的基本作用机制。
2. 掌握药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观察药物的药理作用,验证其药效。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一只(体重2-3kg)。
2. 药物:阿托品(0.5mg/kg)、新斯的明(0.05mg/kg)、氯化钾(0.1g/kg)。
3. 仪器:血压计、心电监护仪、注射器、注射针、生理盐水等。
4.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氯化钾溶液、阿托品溶液、新斯的明溶液。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麻醉:将家兔置于实验台上,用麻醉药进行麻醉,使其进入麻醉状态。
2. 生命体征监测:将家兔放入心电监护仪中,实时监测其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3. 药物给药:根据实验要求,依次给予阿托品、新斯的明、氯化钾等药物。
4. 观察记录:在给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家兔的生命体征变化,记录相关数据。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四、实验结果1. 阿托品实验:- 给药后,家兔心率明显减慢,血压略有升高。
- 给药后5分钟,心率降至50次/分钟,血压升高至160/100mmHg。
- 给药后10分钟,心率降至40次/分钟,血压升高至180/120mmHg。
- 给药后15分钟,心率降至30次/分钟,血压升高至190/130mmHg。
2. 新斯的明实验:- 给药后,家兔心率明显加快,血压略有下降。
- 给药后5分钟,心率升至80次/分钟,血压降至130/90mmHg。
- 给药后10分钟,心率升至100次/分钟,血压降至120/80mmHg。
- 给药后15分钟,心率升至120次/分钟,血压降至110/70mmHg。
3. 氯化钾实验:- 给药后,家兔心率无明显变化,血压略有下降。
- 给药后5分钟,心率维持在60次/分钟,血压降至140/90mmHg。
- 给药后10分钟,心率维持在60次/分钟,血压降至135/85mmHg。
- 给药后15分钟,心率维持在60次/分钟,血压降至130/80mmHg。
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点总结药理学实验是药物发现、研究和开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对药物的药理学特性进行评估,包括药理学作用、药动学、毒性等。
药理学实验要求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同时也需要具备丰富的药理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本文将针对药理学实验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实验设计、药理学作用评价、药动学评价、毒性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一、药理学实验的基础知识点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药理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常见的实验设计包括随机对照实验、对照组设计、交叉设计等。
在实验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实验对象的选择、样本数量、实验组织、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2. 药理学作用评价药理学作用评价是对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药理效应进行评估。
常见的药理学作用评价方法包括体外实验、体内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评价药物对生物体的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等方面的影响。
3. 药动学评价药动学评价是对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进行评估。
常见的药动学评价方法包括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体内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评价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4. 毒性评价毒性评价是对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的毒性反应进行评估。
常见的毒性评价方法包括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致畸毒性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评价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和毒性机制。
二、药理学实验的常用技术和方法1. 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是现代药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对细胞系和细胞器官进行培养,可以评价药物对细胞的毒性和药理学作用。
常用的细胞培养技术包括细胞传代培养、凋亡检测、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
2. 动物实验技术动物实验技术是药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对动物进行给药和实验观察,可以评价药物的药理学作用、药代动力学特性和毒性效应。
常用的动物实验技术包括造模实验、行为学实验、代谢实验等。
3. 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是药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对药物靶标和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可以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基础。
药理学的实验方法
药理学的实验方法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其中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组织切片实验:将动植物组织切片置于培养液中,观察药物对组织的影响,如生理效应、细胞色素P450等。
2. 动物实验:将药物给予实验动物,并通过测量生理指标、组织活性等来评估药物的效应。
3. 体外实验:在体外体系中,如培养细胞、酶活性测定等研究药物与靶标的相互作用。
4. 毒理实验:通过动物模型或细胞培养等方法,评估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
5. 受试者研究:在人体中进行阶段性实验,评估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性。
6.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PCR、Western blot等方法研究药物与基因或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在具体的实验设计中,研究者通常会根据药物的特性、研究目的和资源条件等因
素选择适当的实验方法,并结合经验和专门的研究方法论对实验进行设计和执行。
药理实验报告
药理实验报告药理实验报告引言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和效应的学科,是药物研发和应用的基础。
药理实验是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评估药物的药效、毒性和安全性等指标。
本篇文章将探讨药理实验的重要性、常用的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结果的解读。
实验目的药理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评估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效果,以便进一步了解药物的药理学特性。
常见的药理实验目的包括:评估药物的药效、毒性和安全性;研究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途径;探究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实验方法1. 动物模型实验:常用小鼠、大鼠等动物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观察动物的生理和行为变化,评估药物的效果。
2. 细胞实验:将药物添加到不同类型的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评估药物对细胞的影响。
3. 体外实验:通过体外模拟生理环境,如人工合成的生物组织或器官,观察药物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4. 临床试验:将药物应用于人体,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实验结果解读实验结果的解读是药理实验的关键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验结果解读方法:1. 对照组比较:将实验组的数据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评估药物的效果。
例如,实验组的药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可以说明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2. 数据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药物效果的显著性。
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t检验、方差分析等。
3. 剂量-效应关系曲线: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绘制剂量-效应关系曲线,评估药物的剂量依赖性。
曲线的斜率和峰值可以反映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4. 作用机制研究:通过实验结果,推测药物的作用机制。
例如,实验结果显示药物对某一信号通路的抑制效果,可以推测该药物可能是通过抑制该信号通路来发挥治疗作用。
实验伦理在进行药理实验时,必须遵守伦理规范,保护实验对象的权益和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验伦理要求:1. 动物实验:必须符合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确保动物的福利和权益。
药理实验报告_实验动物
实验名称:药理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掌握给药方法,观察药物对实验动物的影响,并分析药物的作用机制。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动物:昆明种小白鼠(体重20-25g)实验器材:天平、鼠笼、鼠夹、注射器、剪刀、手术刀、酒精棉、生理盐水、实验药物(例如:阿司匹林)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准备:将实验动物置于鼠笼中,适应环境,观察其活动状态。
2. 实验动物称重:使用天平称量实验动物体重,记录数据。
3. 给药方法:采用腹腔注射法给药。
将实验动物固定在鼠夹上,用酒精棉消毒腹部皮肤,注射器吸取实验药物(例如:阿司匹林),注射剂量为0.2g/kg体重。
4. 观察记录:给药后,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实验动物的行为、活动状态及生理指标变化,如呼吸、心率、体温等。
5.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实验药物,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6. 数据统计: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生理指标变化。
实验结果:1. 实验动物体重:实验前后,实验动物体重无明显变化。
2. 行为观察:给药后,实验动物出现活动减少、精神萎靡等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动物的症状更为明显。
3. 生理指标变化:(1)呼吸:实验组呼吸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药物对实验动物呼吸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
(2)心率:实验组心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表明药物对实验动物循环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
(3)体温:实验组体温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腹腔注射法给予实验动物阿司匹林,观察到实验动物出现活动减少、精神萎靡等症状,表明阿司匹林对实验动物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对实验动物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这与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相符。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具有镇痛、解热、抗炎等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从而达到抗炎、镇痛、解热的效果。
[精选]药理学实验
[精选]药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一、实验目的1.学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
2.掌握药物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
3.了解药物作用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药物的疗效评价等内容。
药物作用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离体实验和整体实验两种。
离体实验是在体外条件下,观察药物对离体组织或器官的作用;整体实验是在整体动物或人体上,观察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本实验主要采用整体实验方法,观察药物对小鼠的镇痛作用。
三、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选取健康小鼠若干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至少10只。
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某镇痛药物,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2.疼痛刺激:采用热板法对小鼠进行疼痛刺激。
将小鼠放在55℃的热板上,记录小鼠舔后足的时间(潜伏期)。
每只小鼠测试3次,取平均值作为该小鼠的痛阈值。
3.数据记录:记录每组小鼠在给药前和给药后的痛阈值。
4.数据分析: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给药前的痛阈值进行比较,以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然后将实验组小鼠给药后的痛阈值与给药前进行比较,以观察药物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影响。
最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给药后的痛阈值进行比较,以观察药物对小鼠镇痛作用的差异。
5.实验结论: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得出药物对小鼠镇痛作用的结论。
四、实验结果1.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组小鼠给药前痛阈值(s):5.0 ± 1.0实验组小鼠给药后痛阈值(s):10.0 ± 2.0对照组小鼠给药前痛阈值(s):5.5 ± 1.5对照组小鼠给药后痛阈值(s):5.8 ± 1.82.数据分析:给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痛阈值无统计学差异(P > 0.05),说明两组小鼠在疼痛敏感性方面无差异。
给药后,实验组小鼠的痛阈值显著高于给药前(P < 0.01),说明药物对小鼠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实验药理学
实验药理学实验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学科,其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药物评价、药物治疗等领域。
以下是实验药理学的主要内容:1.药理学实验方法:药理学实验方法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种。
体内实验主要是利用动物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相互作用的观察和研究,而体外实验则是在细胞、组织或器官等离体条件下进行药物作用机制和药物相互作用的观察和研究。
2.药效学实验:药效学实验主要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包括药物的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
3.药代动力学实验:药代动力学实验主要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及其动力学特征,为药物的合理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4.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主要是对药物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预测,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等方面的评价。
5.药物制剂学实验:药物制剂学实验主要是研究药物的剂型设计、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为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6.药物分析学实验:药物分析学实验主要是对药物进行分析和检测,包括药物的定性定量分析、杂质检查、稳定性考察等方面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7.遗传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主要是研究药物对遗传物质的损伤作用及其对后代的影响,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方面的观察和研究。
8.免疫毒性实验:免疫毒性实验主要是研究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作用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包括免疫抑制、免疫增强等方面的观察和研究。
9.细菌毒性实验:细菌毒性实验主要是研究药物对细菌的抗菌作用及其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包括抗菌谱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等方面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10.病毒毒性实验:病毒毒性实验主要是研究药物对病毒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病毒复制的影响,包括抗病毒谱测定、治疗指数等方面的观察和研究。
11.寄生虫毒性实验:寄生虫毒性实验主要是研究药物对寄生虫的作用机制和药理效应,包括抗寄生虫谱测定、最低致死浓度(MLC)测定等方面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药理实验
实验一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Influnce of the Does on the Effects of Drug)[目的和原理]观察药物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又决定药理效应,因此药物剂量决定药理用强弱[实验材料]1动物:小鼠3只。
2药品:o.5%苯甲酸钠咖啡因溶液(Caffeine and sodium benzoate solution)、4%苯甲酸钠咖啡因溶液(Caffeine and sodium benzoate solution)。
3器材:鼠笼、大烧杯、普通天平、1 m1注射器。
[实验步骤]取小鼠3只,以苦味酸溶液涂毛作不同记号,称其体重,观察小鼠正常时的活动情况。
给各鼠分别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苯甲酸钠咖啡因:甲鼠o.5 mg/10 g 体重,乙鼠2.o mg/10g体重,丙鼠8.o mg/10 g体重。
将小鼠放人3个大烧杯中,密切注意先后出现的反应。
咖啡因在小鼠身上可能引起的作用,按照轻重程度不同,大约有活动增加、呼吸急促、反射亢进、震颤、惊厥及死亡等。
记录各鼠所出现药物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快慢,并比较各鼠有何不同。
[结果整理及整理]记录并比较三只小白鼠出现的反应,分析不同给药剂量对药物效应的影响[注意事项]密切观察三只小白鼠先后出现的反应并记录各鼠出现药物反应的严重程度[思考题]药物的剂量和作用的关系对临床用药有何重要意义?(石乐鸣)实验二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的影响(1nfluence Of the Routes Of Administration On the Effects Of Magnesium Sulfate)[目的和原理]观察硫酸镁不同给药途径所产生的药理作用及药物间的拮抗作用。
给药途径不同,不仅影响到药物作用的快慢、强弱及维持时间的长短,有时还可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
硫酸镁即为一典型药物。
Mg2+与Ca2+可产生竞争性拮抗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公司名称] [键入公司地址] [键入电话号码] [键入传真号码]2010/12/5华西药学院08级四班钱明春[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
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其中的比例约为95%。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
一、靶点选择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ACC)是近年来在肥胖及糖尿病(DM)发病机制研究中被逐渐重视的一种促进脂肪酸合成的酶,其处于脂肪和糖代谢的一个交汇点,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中有重要作用,ACC有可成为将来DM治疗的新靶点。
一、ACC的生物学特性ACC是脂肪酸合成限速酶,它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反应,即ACC合成丙二酰CoA(MA),然后MA在脂肪酸碳链延长酶系作用下进一步合成长链脂肪酸。
产物MA还能够抑制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阻止长链脂肪酸转移至线粒体内膜,减少脂肪酸的氧化。
ACC通过这两种途径促进长链脂肪酸的合成并减少其氧化[1]。
ACC存在于胞液中,有单体和多聚体两种形式,单体无活性,多聚体催化活性比单体高10~20倍,受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sREBPlc)的调节[2]。
ACC有2种亚型,ACC1主要分布在脂肪合成、储存的器官和组织,如肝脏、脂肪、胰岛和下丘脑;而ACC2主要分布在脂肪分解的组织即骨骼肌和心肌。
二、ACC在体内的调节最近研究表明,ACC受磷酸化、去磷酸化的调节,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是调节ACC 活性的主要物质,可以使ACC磷酸化,抑制ACC的作用[3] 。
而蛋白磷酸化酶2则使ACC去磷酸化,激活ACC。
当细胞接受刺激或能量消耗增加时,细胞内AMPK含量增加,使ACC磷酸化增加而活性降低,进而减少脂肪酸合成并提高脂肪酸的氧化量,以适应能量增加的需求。
当机体内能量储存增加或能量需求减少时,体内胰岛素含量升高,增加脂肪酸的合成从而促进脂肪在体内的堆积。
胰岛素能通过蛋白磷酸酶的作用使磷酸化的ACC去磷酸化而使ACC恢复活性,而胰高血糖素能激活AMPK使ACC磷酸化而降低其活性。
NogalskaA等[4]发现,在大鼠白色脂肪组织中,随着瘦素浓度的升高,ACCmRNA表达逐渐降低,瘦素对ACC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与抑制ACC上游调控因子sREBPlcmRNA表达有关。
另外,三碘甲状腺氨酸、柠檬酸、异柠檬酸、辅基生物素以及芳香烃类及其衍生物均有一定调节ACC活性的作用。
三、ACC的作用与能量代谢1、在进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餐后状态下:在胰岛β细胞,ACC1催化合成的MA,是葡萄糖代谢生成ATP、关闭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改变膜电位、增加钙离子而刺激胰岛素分泌的重要协同因子,可以增加胰岛素分泌。
在肝脏,进食碳水化合物和胰岛素刺激肝ACC1的活性,合成MA,促进糖向脂肪转化。
在脂肪氧化的组织-骨骼肌,ACC2催化合成的MA,通过负反馈作用抑制CPT-1的作用,从而抑制线粒体的脂肪酸氧化。
在脂肪组织,胰岛素促进脂肪储存、抑制脂肪水解,激活ACC1的活性,促进脂肪合成作用。
在下丘脑,ACC1可能参与了饱感的过程,高的胰岛素和血糖水平(餐后状态),激活ACC1,可以抑制动物的摄食行为。
机体不同组织ACC活性的变化,使机体利用糖类和储存脂肪,使得进餐后的血糖恢复到基础水平。
2、在空腹和以脂肪为主要能量来源状态下:在空腹状态下,血糖较低,胰岛素水平降低和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有利于脂肪水解。
血FFA 升高,抑制肌肉ACC2表达,使MA减少,从而解除对CPT-1的抑制,增加脂肪的氧化,使得人体适应以脂肪酸为能量的来源。
总之,在进食后和高胰岛素水平的情况下,ACC1是激活状态,协助机体以脂肪形式储存能量或减少摄食;而在空腹状态下,ACC2是被抑制的,有利于脂肪的水解和氧化。
这使得我们有可能选择不同ACC亚型,来达到治疗DM的目的。
三、改变ACC的活性与DM治疗(一)抑制ACC2活性治疗DM/改善胰岛素敏感性1、长链脂肪酸是生理性的ACC2抑制剂。
长链脂肪酸衍生物5-(tetradecyloxy)-2-furoic acid(TOFA) 可以在细胞内转化为其辅酶A的衍生物, 抑制ACC2的活性, 减少实验动物和培养肝细胞的脂肪酸合成[5]。
2、选择性敲除基因ACC2。
Wakil等[6]报道了选择性敲除基因ACC2,并维持ACC1功能的小鼠,表现为骨骼肌ACC2浓度降低, 肌肉脂肪酸氧化增加,肝脏的脂肪含量减少,在进食增多时全身总的脂肪含量减少、血糖和FFA水平降低。
这些观察进一步支持应用抑制ACC2治疗DM 的观念,但啮齿类与人类的巨大差异使得我们得慎重看待这些结果。
3、非选择性的ACC抑制剂。
近年来CP-610431和CP-641086相继被发现,引起人们的关注。
Harwood HJ Jr等[7]发现它们能同时抑制ACC1和ACC2的活性,减少实验动物肝脏和脂肪组织的脂肪酸合成,增加肌肉组织脂肪氧化,而且发现CP-640186在减少肌肉脂肪含量及全身脂肪量,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方面优于CP-610431,这有可能用于DM的治疗。
尽管如此,增加组织脂肪氧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我们知道,在减肥治疗的最早阶段,甲状腺素增加氧化代谢可以减轻体重,但产生了包括影响心脏的各种并发症,从而被禁用于减肥治疗。
近年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是DM慢性并发症发生及发展的中心环节,因而通过抑制ACC2或其他方法增加氧化代谢的远期影响不容乐观。
(二)激活ACC1活性治疗DM抑制ACC2,可以增加脂肪的分解代谢,从而治疗DM。
相反,激活ACC2可能导致脂肪氧化下降,是不利于DM治疗的。
但是,如果激活的是ACC1而不是ACC2,可能从另一方面增加机体的储存功能或抑制食欲来治疗DM。
1、ACC1与胰岛素分泌作用:血葡萄糖升高时,其代谢的产物-ACC合成MA,与胰岛素分泌中关闭钾通道-改变膜电位-启动电位依赖的钙离子通道,激发胰岛素分泌过程相协同,增加胰岛素分泌[8]。
在胰岛β细胞表达ACC1的反义mRNA,可以降低ACC1的活性,减少MA的水平,降低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9]。
2、ACC1与脂肪合成作用:刺激ACC1,肝脏和脂肪的生脂作用的增加,可以充分利用糖,协助糖向脂肪转化。
Thampy GK等[10]研究发现,胰岛素增敏剂治疗动物18天,使得肝脏ACC1活性增加200%,可促进肝脏的脂肪合成。
胰岛素增敏剂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尽管脂肪组织总量增加,但是内脏脂肪、肝脏、肌肉的脂肪减少,综合作用是纠正了血糖和其它代谢紊乱。
3、ACC1与抑制食欲作用:Xue B等[11]研究发现,下丘脑的AMPK活性可被代谢和激素信号改变并介导摄食反应,AMPK在低的能量供给的状态下激活,刺激食欲,AMPK活性对食欲的影响是通过影响ACC1而发挥作用的。
Namkoong C等[12]发现:链脲佐菌素所致DM的大鼠,有明显的多食和消瘦,下丘脑AMPK活性增加,ACC1活性降低;长期胰岛素治疗或抑制AMPK 活性能完全预防这种改变。
以上研究均提示刺激下丘脑ACC1可能抑制食欲。
总之,如果一种ACC1兴奋剂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脂肪的合成,同时刺激下丘脑ACC1,抑制食欲,这样即增加了能量储存,又减少了摄食,可能用来治疗DM。
如果选择性ACC1激活,又不会影响脂肪酸在肌肉等处的氧化分解,这将有可能成为理想的治疗DM的药物。
四、甜菊苷甙(stevioside,SV)作为ACC激动剂治疗DM的发现SV是从南美植物甜菊中提取的一种分子量为800左右的二萜类化合物,有3个葡萄糖残基。
目前证实SV及其衍生物能通过增加ACC活性发挥降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压等作用,SV很有可能成为崭新的治疗DM的药物[13-14]。
1、SV增加胰岛素分泌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Jeppesen PB等[15]研究发现,SV在体内、体外均能刺激胰岛素分泌,而且这种刺激作用是依赖葡萄糖浓度的;SV还可增加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增加胰岛的胰岛素含量。
Chen J等[16]还发现SV与格列本脲不同,其不增加基础胰岛素分泌,长期使用SV并导致胰岛β细胞失去对其敏感性。
最近Chang JC等[17]报道,SV能够改善果糖诱发的胰岛素抵抗,降低DM动物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和FFA。
提示SV可以用于DM的治疗,而不会因为增加ACC的活性导致肥胖。
2、SV对胰高血糖素的作用:DM患者餐后胰高血糖素不被抑制,也是血糖升高的原因之一,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也能降低血糖。
Hong J等[18]研究发现:SV对长期软脂酸诱导的α细胞胰高血糖素分泌有抑制作用,这提示SV对DM的治疗是有益的。
3、SV的降压作用Jeppesen PB等[19]发现SV有降低动物血压的作用,同样SV在人类也有累似的报道。
在一项多中心对照研究中,发现SV能显著降低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20]。
另外,Gregersen S等[21]对伴有50-60%高血压的T2DM患者研究发现,SV有降糖和降压双重作用,同时不增加患者的体重。
五、ACC1激动剂治疗DM的前景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ACC1激动剂治疗DM应用前景ACC1激动剂-SV或类似物作为治疗DM最少有以下优点:ACC1是一个新的靶点,临床还没有任一药物是通过活化ACC而发挥降糖作用的;SV刺激胰岛素分泌是依赖于葡萄糖的,不易引起低血糖;SV增加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可能不引起β细胞功能衰竭;SV能降低血压和胰高血糖素,显示其具有独特应用前景。
2、ACC1激动剂治疗DM需要解决的问题SV作为ACC1激动剂刺激胰岛素分泌,是否引起体重增加;在以往的体外实验中,SV能够抑制脂肪酸跨细胞膜转运,有轻度的抑制脂肪氧化作用,但有关报道很少。
在影响脂肪氧化的同时,对糖代谢影响也不十分清楚;SV是否影响摄食行为;SV可以改善果糖诱发的胰岛素抵抗,但是否影响DM动物胰岛素敏感性还不清楚。
总之,ACC可通过调节脂肪酸的合成与分解过程来影响脂肪的代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