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
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和应用进展
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和应用进展刘冰,宋柳洋,赵雅雯,丁世敏*(长江师范学院绿色智慧环境学院,重庆408100)摘要:随着遥感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比较了“空”“天”“地”监测技术在监测范围、时空分辨率、作业条件、成本效率等方面的优缺点,介绍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管理系统的分层构架,指出了管理系统运行中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多源数据融合方法、核心算法及分析建模等,并根据该技术在水环境、大气环境、水土保持、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情况,对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监测管理系统;遥感;环境监测;应用实践中图分类号:X8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347(2023)02-0017-09收稿日期:2023-06-07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19jcyj-msxmX0872)。
作者简介:刘冰,主要从事环境监测研究。
E-mail:******************通信作者:丁世敏,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及污染控制研究。
E-mail:**************引用格式:刘冰,宋柳洋,赵雅雯,等.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和应用进展[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23,8(2):17-25.Citation format:LIU B,SONG L Y,ZHAO Y W,et al.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pace-air-grou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 ,2023,8(2):17-25.DOI :10.19478/ki.2096-2347.2023.02.03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pace-air-grou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Monitoring SystemLIU Bing,SONG Liuyang,ZHAO Yawen,DING Shimin *(Green Intelligence Environmental School,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application of space-air-grou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widespread.This paper compar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space ”“air ”“ground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terms of monitoring scope,space-time resolution,operating condition,and cost efficiency,and introduced the layered architecture of the space-air-ground integrated 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It pointed out that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mainly include multi-source data fusion method,core algo⁃rithm,and analysis modeling,etc.According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n monitoring and warning of water environment,atmosphere environment,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natural resources and natural disasters,this paper prospect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pace-air-grou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Key words :space-air-ground integrated monitoring system;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remote sensing;environmental moni⁃toring;application practice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对生态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
“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二、平台建设技术与架构 (5)2.1 总体技术框架 (7)2.2 核心技术组件 (8)2.3 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 (9)三、天地井一体化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10)3.1 井上监测站设计 (12)3.2 井下监测站设计 (13)3.3 数据传输与通信系统 (14)3.4 监测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算法 (15)四、平台功能实现与优化 (16)4.1 数据采集与传输功能 (17)4.2 数据分析与预警功能 (18)4.3 用户界面与操作指南 (19)4.4 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 (21)五、平台应用案例分析 (22)5.1 山区某泥石流监测预警应用案例 (24)5.2 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应用案例 (25)5.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应用案例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研究成果总结 (29)6.2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30)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31)一、内容概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泥石流灾害防治能力,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泥石流监测预警工作,提出了“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的战略部署。
“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是一种集地面观测、地下监测、通信传输、数据处理和预警发布于一体的综合性监测预警系统。
该平台通过实时采集地面观测数据、地下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等多源信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实现对泥石流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预报,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科学、准确的灾害信息,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地面观测系统:包括泥石流易发区的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以及泥石流径流量、土壤侵蚀量、植被覆盖度等指标的观测。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空间大地测量技术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空间技术手段获取地球大地测量数据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原理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卫星导航定位和精密测量。
卫星导航定位是通过利用卫星系统对地球表面进行测量,得到地球表面点坐标的方法。
目前,全球广泛使用的GNSS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GNSS系统通过将大量自主运行的卫星分布在地球轨道上,利用空间信号与地面设备进行通讯,测量地球表面点的位置。
精密测量是利用现代高精度仪器进行测量,通过多种数据处理和数学模型运算,来获得地球表面点的真实坐标。
这些仪器旨在提供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分辨率的测量结果。
常见的精密测量仪器包括全站仪、测量雷达、激光扫描仪等。
二、应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通过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变化和趋势,为预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精密测量仪器,可以监测山体滑坡、地震、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过程,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2.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和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将地球上的各种地理数据与地球表面点的坐标和属性相结合,进行多层次、多元素、高精度的数据集成和空间分析。
3. 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道路、桥梁、隧道还是高铁、机场等建设工程,都需要准确的地理空间数据支撑。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可以提供地籍测量、工程测量和形变监测等服务,保证工程的精度和稳定性。
4. 海洋资源勘探海洋是人类的重要资源之一。
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可以对海洋空间进行广泛的监测和勘探,包括海底地形、洋流、海洋生态系统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论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
论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一、概述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是指将空间、空中和地面各种对地观测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尺度、高时效性的综合观测体系。
该网络通过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观测站等多种技术,实现对地球表面环境、资源、灾害等全方位、高精度的动态监测与数据获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日益增长,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在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灾害预警、农业管理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地球观测数据,还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观测手段的特点和优势,实现数据的互补与融合。
还需要关注数据的处理、传输和共享等关键问题,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将实现更高层次的集成和智能化,为地球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服务。
1. 介绍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的概念与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信息化趋势的加强,人类对地球的观测和认知需求日益增强。
传统的单一观测手段,如地面观测或空中观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全面需求。
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前沿的地球观测技术。
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是一种集成了空中、太空和地面观测平台的综合性观测系统。
它通过高效整合卫星、无人机、地面设备等多元化观测手段,实现了对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的全方位、多层次、高精度观测。
这种观测网络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数据和信息服务,还能为地球科学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国防安全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当前背景下,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对地球进行更全面、更精细的观测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数据处理能力。
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
项目名称: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首席科学家:张良培武汉大学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教育部湖北省科技厅二、预期目标(一) 总体目标系统研究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解决空天地多平台观测系统事件感知与协同观测机理、对地观测传感网数据同化与信息融合、对地观测传感网聚焦服务模型等关键科学问题,系统地揭示从事件感知到聚焦服务的转化机理,建立从空天地传感网数据实现地球陆表监测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我国空天地协同对地观测系统的建立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二) 五年预期目标1. 科学目标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主动的、任务驱动的、动态自适应的、协同的空天地一体化观测系统奠定理论基础。
对地观测传感网多源多维数据一体化处理方法:围绕对地观测传感网的观测数据,集成数据融合与同化、智能化信息提取等技术,提供多源异质数据一体化处理、信息提取以及变化检测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面向任务的对地观测传感网信息聚焦服务:按需提供聚合多传感器、数据、计算和决策的服务。
典型地区陆表环境综合观测与信息模拟:模拟我国典型地区陆表环境多源信息,建立多传感器综合观测实验方案,提供决策支持和应急快速反应服务。
2. 国家目标围绕我国典型地区陆表环境安全进行空天地一体化观测实验,研究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提升我国对地观测能力与服务水平,为我国环境安全与自然灾害监测提供技术与方法支撑。
3.技术水平经过五年研究,在对地观测传感网架构和运行机制、空天地多传感器协同观测模型、多传感器源数据同化与融合、对地观测传感网信息聚焦服务模型等相关理论与方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事件智能感知模型、面向对象参数提取、动态变化分析等若干研究点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技术指标(1)实现50个以上的传感器信息描述;(2)数据融合与同化方法能够支持10种以上传感器;(3)提供传感器规划、观测获取、事件通知、数据处理、信息提取等10种以上服务。
对地观测传感网一体化数据融合与同化方法2011-2013年度报告
科技资讯2016 NO.15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科技报告导读181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Key Words :Schizophrenia;Brainnetome Center;Magnetic resonance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xiangxiBG.aspx?id=48973&flag=1对地观测传感网一体化数据融合与同化方法2011-2013年度报告黎夏 刘小平 盛艳玲 姚尧(中山大学)摘 要:为了综合有效地利用对地观测传感网环境下的空天地多源海量观测数据,融合互补信息并消除数据冗余,需要实现对多源传感器数据在时间、空间和光谱域的高精度同化,发展对地观测传感网数据与陆面模式的多参数联合同化方法,充分研究多源数据智能化处理与分析模型,并进行多层次信息融合。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离群点分布模型与高精度亚像素配准方法、多时-空-谱影像序列的一体化融合方法、传感网环境下空天地观测数据的同化方法、传感网数据与陆面模式的多参数联合同化方法四个方向开展研究。
根据2010年制定的计划任务书,该研究在2011—2013年度收集大量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和地面数据,重点从自动化配准、遥感影像融合、数据同化等方面的理论方法研究。
研究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在观测数据收集与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关键词:影像配准 影像融合 时空融合 地理模拟 数据同化 遥感应用2011 to 2013 Periodical Result Report on the Integrated Fusion and Assimilation of Earth Observation Sensor Network DataLi Xia Liu Xiaoping Sheng Yanling Yao Yao(Sun Yat-sen University)Abstract :We precisely assimilate multiple-source sensor data in the time, space, and spectral domains and develop a multi-parameter method to jointly assimilate Earth sensor network observation data and a land model. We also fully investigate a multiple-source, intelligent data treatment and analysis model and combine multi-level information to comprehensively and effectively obtain multi-source, mass observation data from space and from Earth via the sensor network, integrate complementary information, and eliminate redundanc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four following research methods: The off-group, point distribution model and high-precision, sub-pixel registration method, the integrated, multiple time-space image-sequence fusion method, the method to assimilate observation data obtained from space and from Earth via the sensor network, and the multi-parameter method to jointly assimilate sensor network observation data and a land model. The research group obtained much aerospace remote-sensing, basic geographic,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ground data from 2011 to 2013 and mainly examined automatic registration, remote-image fusion, and data assimilation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973Program Plan implemented in 2010. The research tasks undertaken by this group, which included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observation data and investigations into theory and methodology,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plan. The research group published one monograph and 44 research papers from 2011 to 2013; 34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journal and five were published in Earth Interaction. The members of this research group lectured 13 times in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Eight PhD and eight Masters graduate students have been trained. Professor Liu Xiaoping, who is the head of this research group, has been awarded the 2011 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Award.Key Words :Image registration; Image fusion; Spatio-temporal fusion; Geographic simulation; Data assimilation;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xiangxiBG.aspx?id=49050&flag=1. All Rights Reserved.。
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技术流程
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技术流程【摘要】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是一种综合利用空间、气象和地理等多种数据源的方法,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分析和预测地理信息。
本文从基本概念、数据采集与预处理、特征提取与选择、模型融合与优化以及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等方面系统介绍了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的技术流程。
通过对各个环节的详细讨论和分析,揭示了该技术方法在地理信息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展望了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在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前景,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该研究为地理信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有望在实践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和效果。
【关键词】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流程,基本概念,数据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选择,模型优化,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应用前景,研究工作总结,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是一种综合利用空间、天气、地理等多种数据源和多种模型的技术,旨在解决传统单一数据源和模型在信息获取和处理方面的局限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据获取技术的进步,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农业生产等。
研究背景部分主要关注当前空间信息和多源数据处理技术的现状和挑战,以及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应运而生的原因和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大量产生着数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
传统的单一数据源和模型往往无法满足复杂问题的需求,因此需要一种更加综合、多元化的技术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的出现,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数据源和模型的优势,提高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效率,为各行业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支持。
研究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推动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2 研究意义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空天地一体化公路智能巡查技术应用与实践
空天地一体化公路智能巡查技术应用与实践在现代社会,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和高效运行,不断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水平,空天地一体化公路智能巡查技术应运而生。
这项技术融合了航空、航天和地面等多种监测手段,实现了对公路的全方位、多角度、实时动态监测,为公路的管理和养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空天地一体化公路智能巡查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包括了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无人机巡查、地面监测站等多种技术手段。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从宏观上获取公路的整体分布和沿线地形地貌等信息,为公路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航空摄影则能够以较高的分辨率获取公路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像,有助于对公路的路况、设施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无人机巡查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可以快速到达一些难以到达的区域,对公路进行近距离的观测和拍摄。
地面监测站则可以实时监测公路的交通流量、路面状况等参数,为公路的运营管理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空天地一体化公路智能巡查技术展现出了诸多优势。
首先,它大大提高了巡查的效率和覆盖范围。
传统的公路巡查主要依靠人工,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对公路的全面覆盖。
而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公路信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其次,该技术提高了巡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融合,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公路进行观测和分析,从而更准确地发现公路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此外,空天地一体化技术还具有实时性强的特点,能够及时将巡查结果反馈给管理部门,为公路的应急处置和养护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例如,在某高速公路的巡查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发现了一处山体滑坡的隐患。
随后,通过航空摄影和无人机巡查进一步确定了滑坡的规模和影响范围,并结合地面监测站的数据,对滑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管理部门根据这些信息及时采取了交通管制和抢险措施,有效地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及其运用分析
97第1卷 第34期产业科技创新 2019,1(34):97~99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及其运用分析陈志忠(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空天地”一体化是指对从空、天、地三个角度进行监测,可扩大监测范围,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基于此,文章从“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的内涵及发展入手,阐述“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在污染防治及森林资源方面的运用,并结合“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空天地”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要点,发挥其在重大事件、自然灾害及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空天地”;通信系统;污染防治;森林资源中图分类号:X513;X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6164(2019)34-0097-031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将各项通信系统为基础,实现空、天、地三个角度的数据分析,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细化来说,“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将如下四项系统为基础。
卫星通信系统。
在“十三五”期间,为实现公共安全管理的信息化与动态化,政府部门加大在公共管理方面的技术投入,引入IP技术体制,将卫星通信网系统为基础,打造一体化应急通信系统,实现“天地一网”。
无人机通信系统。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中应用范围的扩大,各行各业可在管理工作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如无人机技术,利用其替代人的功能,提高公共安全管理及资源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无中心自组网通信系统。
利用区域内的基站,实现不同地点间的无线通信。
340 M星状网通信系统。
在“十二五”期间,各地区的公安部门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建设340 M星状网通信系统[1]。
通过上述四个系统的整合,打造完善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为各行各业的监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 “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的运用领域就目前的技术水平看来,“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的应用范围较广,涉及公共安全管理、重大活动监测、污染防治及森林资源管理等领域。
空天地一体化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建设策略及应用探讨
空天地一体化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建设策略及应用探讨发布时间:2023-03-10T06:43:53.673Z 来源:《科技潮》2022年35期作者:李鹏[导读] 文章开始部分阐述了“空天地”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建立方法还有监测设备的选择。
分析了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平台搭建的重要性,其建立是对监测数据的管理分析,最终对监测结果预警,方便信息发布。
最后列举了空天地一体化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110000摘要:文章开始部分阐述了“空天地”一体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建立方法还有监测设备的选择。
分析了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平台搭建的重要性,其建立是对监测数据的管理分析,最终对监测结果预警,方便信息发布。
最后列举了空天地一体化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关键词:地质灾难;灾害监测;数据分析地质灾害地点多面积广一直是我们国家地理特点,但不能因为有灾难隐患就不能居住,不能施工,这是资源浪费。
当然一部分灾难发生之前就被及时预警了,这是发动广大民众共同监测和预防的功劳,做到了对危险地区人群进行紧急撤离,有效保护了受灾对象的生命。
因此,监测预警技术越专业,越能保护国民生命和经济财产,所以我们除了坚持之前的“群测群防”,还要主动且专业的对地质灾害做出监测预警。
这项技术已经成为全球预防自然地质灾害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那些在短时间内无法依靠工程改造或者整体大面积搬迁来解决的危害特大的地质灾害地域,这些地区更应积极利用好地质监测体系,做到及时专业的预警。
一、“三查”体系建立(一)监测体系建立“三查”体系,即空天地一体化的概念是由许强教授提出来的,他是地质灾害方面著名的专家。
高精度的遥感技术加上INSAR,即为“普查”;机载的激光雷达系统加上航拍的无人机,即为“详查”;进行现场地理信息核实,即为“核查”,就是这“三查”体系组成了空天地一体化。
监测体系快速搭建,相对于传统进行排查灾害隐患的方式是技术上的突破。
矿区地表移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研究
㊀第48卷第2期煤炭科学技术Vol 48㊀No 2㊀㊀2020年2月CoalScienceandTechnology㊀Feb.2020㊀移动扫码阅读张㊀凯ꎬ李全生ꎬ戴华阳ꎬ等.矿区地表移动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技术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ꎬ2020ꎬ48(2):207-213 doi:10 13199/j cnki cst 2020 02 027ZHANGKaiꎬLIQuanshengꎬDAIHuayangꎬetal.Researchonintegratedmonitoringtechnologyandpracticeof space-sky-ground onsurfacemovementinminingarea[J].CoalScienceandTechnologyꎬ2020ꎬ48(2):207-213 doi:10 13199/j cnki cst 2020 02 027矿区地表移动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技术研究张㊀凯1ꎬ2ꎬ李全生1ꎬ2ꎬ戴华阳3ꎬ郭俊廷2ꎬ阎跃观3(1.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30项目办公室ꎬ北京㊀100011ꎻ2.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ꎬ北京㊀102209ꎻ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ꎬ北京㊀100083)摘㊀要:矿区地表移动观测是研究开采影响规律㊁损害防治㊁矿区地质灾害预警㊁开采减损方案设计或优化的主要手段和依据ꎮ因观测技术的局限性和矿区地形条件的复杂性ꎬ使得观测工作在观测精度㊁观测效率㊁人力投入㊁经济成本及数据处理等方面难以满足实际需求ꎮ为实现复杂地形或大区域条件下矿区地表移动的高效㊁高精度观测ꎬ阐述了目前矿区常用的精密水准测量㊁导线测量㊁GNSS测量技术㊁InSAR测量技术㊁无人机遥感测量技术㊁激光雷达扫描技术在观测精度㊁作业效率㊁数据可靠性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ꎻ针对传感器空间位置特征㊁数据采集特征以及数据的可融合性ꎬ提出了传统高精度测量与现代高效快速大范围测量相结合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ꎬ建立了集数据采集㊁数据处理及结果展示为一体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ꎻ提出了数据采集以高精度㊁高效率㊁低成本ꎬ数据处理以高质量㊁快速ꎬ结果展示以直观㊁全面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准则ꎮ采用InSAR㊁GNSS㊁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神东上湾矿进行了监测ꎬ较好地分析了地表下沉分布特征ꎬ协同监测结果表明ꎬ在开采面积0.58km2时ꎬ地表沉陷面积0.71km2ꎬ最大下沉量5812~6300mmꎬ下沉系数0.68~0.72ꎬ与动态实时监测结果一致ꎮ应用结果表明ꎬ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多源数据融合方法ꎬ可以满足浅埋㊁高强度开采㊁复杂地形及植被影响矿区的地表移动观测需求ꎮ关键词:矿区采动影响ꎻ地表移动观测ꎻ空天地一体化监测ꎻ现场实测ꎻ复杂地形中图分类号:TD325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0253-2336(2020)02-0207-07Researchonintegratedmonitoringtechnologyandpracticeof space-sky-ground onsurfacemovementinminingareaZHANGKai1ꎬ2ꎬLIQuansheng1ꎬ2ꎬDAIHuayang3ꎬGUOJunting2ꎬYANYueguan3(1.2030ProjectOfficeꎬNationalEnergyInvestmentGroupCo.ꎬLtd.ꎬBeijing㊀100011ꎬChinaꎻ2.StateKeyLaboratoryofWaterResourcesProtectionandUtilizationinCoalMiningꎬBeijing㊀102209ꎬChinaꎻ3.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BeijingꎬBeijing㊀100083ꎬChina)收稿日期:2019-11-10ꎻ责任编辑:杨正凯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6YFC0501100)ꎻ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GJNY-18-77ꎬSHGF-16-24)作者简介:张㊀凯(1980 )ꎬ男ꎬ江西新余人ꎬ高级工程师ꎬ博士ꎮTel:010-58131796ꎬE-mail:kai.zhang@chnenergy.com.cnAbstract:Groundsurfacemovementobservationinminingareaisthemainmeansandbasisforstudyingthelawofmininginfluenceꎬdam ̄agepreventionꎬearlywarningofminingareageologicaldisastersꎬdesignoroptimizationofminingdamagereductionscheme.Duetothelimitationsofobservationtechniquesandthecomplexityoftheterrainconditionsoftheminingareaꎬitisdifficulttomeettheactualneedsmeettheactualneedsintermsofobservationaccuracyꎬobservationefficiencyꎬmanpowerinvestmentꎬeconomiccostanddataprocessing.Inordertoachievehigh-efficiencyandhigh-precisionobservationofsurfacemovementofminingareasundercomplexterrainorlarge-ar ̄eaconditionsꎬtheprecisionlevelmeasurementꎬtraversemeasurementꎬGNSSmeasurementtechnologyꎬInSARmeasurementtechnologyꎬUAVremotesensingmeasurementtechnologyꎬandLidarscanningcommonlyusedinminingareasaredescribedꎬaswellas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echnologyintermsofobservationaccuracyꎬworkefficiencyꎬdatareliabilityꎬetc.Aimingatthespatiallocationchar ̄acteristicsofsensorsꎬdataacquisitioncharacteristicsandandthefusibilityofdataꎬacombinationoftraditionalhigh-precisionmeasure ̄mentandmodernhigh-efficiencyandfastlarge-scalemeasurementwasproposed.Theintegratedmonitoringtechnologyofairandspace7022020年第2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8卷hasestablishedanintegratedmonitoringsystemfordatacollectionꎬdataprocessingandresultsdisplay.Itproposeshighprecisionꎬhighef ̄ficiencyandlowcostfordataacquisitionꎬandhighqualityandfastdataprocessing.Theresultsaredisplayedwithintuitiveandcomprehen ̄siveair-space-groundintegrationmonitoringguidelines.UsingthemethodꎬInSARꎬGNSSand3DlaserscanningtechnologywereusedtomonitorandapplyinShendongShangwanmineꎬandthe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surfacesubsidencewerewellanalyzed.Theresultsofcollaborativemonitoringresultsshowthatthesurfacesubsidenceareawas0.58~0.71km2ꎬthemaximumsinkingamountis5812~6300mmꎬandthesubsidencefactoris0.68~0.72ꎬwhichisconsistentwiththedynamicreal-timemonitoringresults.Theapplicationresultsshowthatthemulti-sourcedatafusionmethodforair-space-groundintegratedmonitoringcanmeettherequirementsofshallow-buriedꎬhigh-in ̄tensityminingꎬcomplexterrainandvegetationaffectingthesurfacemovementobservationofminingareas.Keywords:miningareaimpactꎻsurfacemovementobservationꎻspace-sky-groundintegratedmonitoringꎻfieldmeasurementꎬcomplexterrain0㊀引㊀㊀言井工开采引起的覆岩及地表移动变形ꎬ是导致矿山压力显现㊁覆岩破断导水㊁地表建(构)筑设施损害及地表生态影响的直接原因ꎮ百余年来ꎬ煤炭开采影响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ꎬ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1-2]ꎮ矿区地表移动变形观测是开采沉陷研究和矿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ꎬ有效开展矿区地表移动变形的观测工作ꎬ准确掌握地表移动变形规律ꎬ可为后续开采损害预测㊁控制及沉陷区综合治理提供依据ꎬ对矿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ꎮ现场实测是覆岩及地表移动变形研究最可靠的手段ꎬ随着生产发展及技术的进步ꎬ测绘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ꎮ测绘仪器由传统光学仪器发展为现代高精度电子仪器ꎬ由原来的人工观测发展为全天候自动化监测ꎬ由最初的接触式点状测量发展为非接触的面域测量ꎮ目前矿区地表移动常用的观测方法为水准㊁全站㊁GNSS㊁InSAR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ꎮ矿区现有观测技术方法均是在特定的生产需求和技术水平下提出和发展起来的ꎬ有其优势和适用条件ꎮ为尽可能满足矿区生产和复杂地形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的监测要求ꎬ许多学者也做了矿区监测技术的联合观测研究ꎬ在气象㊁环境㊁大地测量方面也都尝试了多种方法的协同监测技术[3]ꎮ国家能源集团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联合提出了西部矿区采动损伤空天地㊁井上下㊁全过程一体化监测体系ꎮ提出了覆岩运移㊁矿压显现㊁大范围高密度㊁高频次地表移动网状观测等空天地协同监测方法ꎬ以及采动裂缝精细化识别方法ꎬ实现了采动损伤全过程实时高精度监测ꎮ本文主要侧重于地表移动的协同观测方法的研究与实践ꎮ1㊀矿区常用监测技术1.1㊀传统监测方法传统监测主要包括精密水准和导线测量ꎬ该方法观测精度高ꎬ也是目前矿区开展地表移动观测和建(构)筑物变形监测的主要手段之一ꎮ传统监测的一般步骤是先通过野外踏勘㊁布设地表观测站ꎬ逐站测量高差与相对位置ꎬ最后通过不同时间段的高程或位置变化反应地表移动变形ꎮ监测结果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剖面线图和等值线图ꎮ但等值线图是真实情况的概化表达ꎬ降低了高精度点位的测量精度ꎬ因此ꎬ也有采用面域的云图表达方式ꎮ从观测方式看ꎬ采用接触式㊁周期性测量模式进行地表移动变形数据采集ꎬ工作强度大㊁数据实时性差ꎬ尤其在监测对象移动变形快㊁测点较多的情况下ꎬ监测数据存在时间异步性问题ꎬ难以反应真实的移动变形状况ꎮ同时ꎬ逐站观测也造成了误差的累积ꎬ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ꎬ不但测量难度增加ꎬ而且测量精度也会下降ꎬ尤其在地表积水㊁测点埋设困难㊁通视效果差㊁天气恶劣等条件下ꎬ传统监测方法更是难开展工作ꎮ1.2㊀GNSS观测技术相比传统监测技术ꎬGNSS技术具有测量周期短㊁精度较高㊁布网迅速㊁测点间无需通视㊁误差无累积㊁可全天候作业㊁工作效率高等优点ꎮ随着GPS及我国BDS系统的发展完善ꎬGNSS技术也被越来越多地用在矿区地表监测工作中[4-8]ꎮ但相比于水平位移监测ꎬGNSS观测技术的高程测量精度较差ꎬ研究表明ꎬCORS-RTK在20km范围内的平面位置精度约ʃ2cmꎬ高程精度ʃ3cm[9-11]ꎮ在沟谷㊁水域等特殊地形或卫星信号被干扰或有遮挡时ꎬ监测精度和可靠性大幅降低ꎬ甚至无法测量ꎮ1.3㊀InSAR观测技术GNSS本质上也是由点构面的测量ꎮ对于大范围测量而言ꎬ这种测量方式也存在异步性ꎬ测点观测数据不是同一时刻获取ꎬ而InSAR则是在同一时刻获取整个面域观测值ꎮ802张㊀凯等:矿区地表移动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技术研究2020年第2期InSAR技术利用SAR相位信息ꎬ在获取高精度地形信息的同时ꎬ还可监测地表微弱变化ꎬ监测时间跨度大ꎬ从几天到几年ꎬ可获得全球高精度(毫米到厘米级)的㊁高可靠性㊁任何气候条件下地表变化信息[12-14]ꎮ这使得InSAR在监测地表微小形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ꎬ成为监测地表变化的新手段ꎮ但目前InSAR技术除了卫星回访周期长ꎬ还受时空相关性引起的严重相位噪声和大气相延迟降低变形测量可靠性两方面因素限制ꎮ时间基线是一重要因素ꎬ在地表变形应用中ꎬ重复轨道上2个SAR图像之间的时间越长ꎬ干扰相发出的噪音就越大ꎬ时间损失就越大ꎮ时间损失影响InSAR的观测质量ꎬ甚至测量失败ꎬ这使得开采前后地表变形等长期积累监测变得特别困难ꎮ接收两个SAR图像的轨道空间之间的距离越大ꎬ干扰相噪声水平就越高ꎬ即空间损失越大ꎬ限制了有效干涉测量参数的数量ꎮ由于缺乏高分辨率天气数据与时间同步的SAR图像ꎬ从干扰结果中移除大气影响也相当困难ꎮ1.4㊀无人机航测技术无人机航空摄影系统是使用搭载有传感器的无人机来快速获取测区高分辨率数字影像ꎬ并生成地表高程模型ꎬ提取地表信息的新型航空遥感技术ꎮ分辨率高㊁灵活机动㊁高效快速㊁作业成本低是无人机航测的显著优势ꎬ其分辨率可以达到厘米级ꎬ尤其适用于应急数据获取及小范围快速成图测绘ꎬ是卫星遥感和载人机航测的有效补充手段ꎬ近年来在矿区监测中也有应用研究[15-19]ꎮ无人机能够搭载多种传感器相机来满足不同的监测需求ꎬ目前ꎬ无人机航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㊁农林业监测和灾害调查评估等领域ꎬ但受飞行平台载荷㊁飞行姿态等因素影响ꎬ变形监测技术还有不足ꎮ1.5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目前ꎬ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矿区变形监测方面也进行了相关研究[20-21]ꎮ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是使用激光脉冲束来获取目标表面空间坐标及反射强度等信息的一种测量手段ꎬ能够无接触㊁快速㊁准确㊁全天候的获取目标点云数据ꎮ近几年随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越来越成熟ꎬ应用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ꎬ如:古建筑物保护ꎬ文物复原ꎬ工业上的逆向工程以及大型设备的安装等ꎮ三维激光扫描仪在沉降监测时ꎬ无需布设固定点ꎬ同时获取点云数据为面状区域ꎬ可够快速㊁全面反映沉陷区地表或建筑物形态ꎮ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每次采集数据量都很大ꎬ内业处理较为繁琐ꎻ且因数据形式的特殊性ꎬ通常无法直观获取矿区移动变形量ꎬ需先通过建模获取扫描时的地表三维模型ꎬ根据模型间变化对比判断地表移动变形情况ꎮ综上可知ꎬ目前矿区常用监测技术均有其局限和适用条件ꎬ随测绘技术发展ꎬ人们也常比较传统与新兴监测技术的异同ꎮ无论数据可靠性㊁分析效率㊁结果展示都各具特色ꎬ许多手段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ꎬ为此ꎬ需视具体情形ꎬ发挥各种监测仪器(传感器)优势ꎬ多技术优化组合ꎬ协同互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22-23]ꎮ针对矿区具体的地表变形监测问题ꎬ本文提出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ꎮ2㊀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矿区地表变形监测是一个涉及数据采集㊁数据处理及数据应用分析的技术体系(图1)ꎬ笔者提出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图2)ꎬ是针对地表移动采集仪器所处的空间位置而言ꎬ主要指太空的遥感监测㊁低空无人机航空测量㊁地表传统监测或测量机器人监测ꎮ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是在具体观测条件下针对数据精度㊁采集连续性㊁时间一致性㊁工作效率㊁气候影响等因素利用多方法协同监测与分析应用的技术体系ꎬ在保证精度㊁提高效率的前提下ꎬ实现各种地形条件的矿区地表变形监测ꎮ图1㊀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Fig.1㊀Space-sky-groundintegratedmonitoringsystem2.1㊀数据高效高精度采集技术数据采集事关监测成败ꎬ不同监测条件ꎬ对采集数据的精度和工作效率要求不同ꎮ随监测技术的进步ꎬ许多高精度㊁高效率设备和方法应运而生ꎬ虽可9022020年第2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8卷图2㊀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示意Fig.2㊀Technicalschematicofspace-sky-groundintegratedmonitoring满足矿区地表变形在精度和效率方面的要求ꎬ但其成本是其他方法的千百倍ꎬ经济上不可行ꎮ为此ꎬ数据采集的基本原则首先应满足精度要求ꎬ其次考虑效率和成本ꎮ实际工作中常采用多种监测技术优势组合的方法开展工作ꎮ由矿区常用监测方法特点可知ꎬ单一监测方法很难满足实践要求ꎬ尤其在地表起伏变化大㊁部分区域有乔木或建筑遮挡等条件下ꎬ往往需要多种方式的协同监测ꎬ如全站仪和GPS技术的结合ꎬ可满足这一复杂条件下的精度和效率要求ꎬ并且人工成本及劳动强度都不太大ꎮ但对地表下沉速度快或大范围监测区域ꎬ存在时间异步性问题ꎬ即一条观测线起点与终点不是同一时刻观测或时间间隔太大ꎬ造成建/筑物的监测分析结果不准确ꎮ针对时间异步性问题ꎬ可采用遥感与其他高精度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解决ꎮ此外ꎬ也可采用空天地不同位置传感器间两种或多种协同数据采集模式ꎬ如针对传统测量时间异步性和InSAR回访周期长的问题可采用InSAR㊁激光扫描相结合与GNSS高精度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24-28]ꎮ2.2㊀数据高质量快速处理技术数据处理的目标和原则是高质量和快速处理ꎮ数据处理包括单一来源数据处理和多源数据处理ꎮ单一数据处理常用方法有时间序列分析方法㊁动态卡尔曼滤波方法㊁静态数据处理方法和似单差方法等ꎮ因数据采集传感器不同ꎬ单一数据处理方法也不相同ꎮ多源数据除采用单一数据处理方法外ꎬ因传感器获取数据格式不一㊁数据量大㊁关系复杂ꎬ还需进行多源数据在一定准则下分析㊁优化㊁综合算法的研究ꎮ多源数据融合一般采用特征级融合ꎬ先从各种测量数据中提取地表特征ꎬ然后通过融合算法获取融合后的地表移动值ꎮ特征级融合目标识别ꎬ既能保持足够数量的目标有效信息ꎬ去除冗余信息ꎬ又可提高目标识别的精确性ꎮ目前特征级融合方法主要有概率论统计方法㊁逻辑推理方法㊁神经网络方法㊁基于特征抽取的融合方法和基于搜索的融合方法五类ꎮ2.3㊀监测结果的全面直观分析途径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分析ꎬ决策分析首先是以图表数据的形式直观形象并全面地进行信息表达ꎮ矿区地表移动变形常用的表达形式为表格㊁等值线或云图ꎮ为及时㊁可靠的获取地表移动信息ꎬ对地表移动变形情况进行量化分析ꎬ需建立决策分析系统ꎬ主要由监测结果展示㊁监测结果分析和预测预警三部分组成ꎮ其中监测结果展示模块主要汇总地表移动变形数据ꎬ并以图表展示ꎻ结果分析模块根据汇总数据并结合地质采矿条件ꎬ总结地表移动变形规律ꎬ并导出报表或报告ꎻ预测预警模块通过实时更新的测量数据ꎬ监测地表移动变形量ꎬ评价地表生态及建构/筑物受影响程度ꎬ并根据地表移动变形趋势ꎬ在设定阈值进行报警ꎮ3㊀神东上湾矿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应用3.1㊀上湾矿监测工作面概况现场实测位于上湾矿12401工作面ꎬ该面走向长299.2mꎬ推进长5254.8mꎬ设计采高8.6mꎬ采深124~250mꎬ地表为丘陵地形ꎬ日推进距离为14m左右ꎬ地表移动剧烈ꎬ实测地表日最大下沉速度860mm左右ꎮ3.2㊀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方案上湾矿12401工作面具有典型的浅埋高强度的移动变形特征ꎬ工作面推进速度和地表下沉速度快ꎬ且为丘陵地形ꎬ传统测量观测不仅劳动强度大ꎬ且观测数据可能具有显著的时间异步性ꎮ而InSAR技术回访周期一般为12dꎬ对于工作面上方下沉速度较大区域存在失相干的问题ꎬ因此ꎬ目前常用观测技术都无法很好解决工作面地表下沉的监测问题ꎮ为实现上湾矿12401工作面实时㊁高精度全范围的地表移动监测ꎬ采用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技术进行现场监测ꎬ具体监测布置如图3所示ꎮ具体观测方法包括:①采用GNSS控制测量ꎬ为多源监测数据提供统一基准ꎻ②采用InSAR+BDS(北斗)实现太空宏观监测+移动盆地边缘精细测量ꎻ③采用地面LiDAR(激光扫描)进行地表下沉精细化扫描ꎮ3.3㊀数据处理结果基于GNSS测量原理ꎬ利用BDS+GPS对研究区012张㊀凯等:矿区地表移动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技术研究2020年第2期图3㊀空天地一体化监测布置示意Fig.3㊀Schematicdiagramofspace-sky-groundintegratedmonitoringarrangement进行了控制测量ꎬ建立了35个控制点ꎬ为地表形变监测提供高精度坐标ꎬ有助于InSAR技术与地表LiDAR测量结果进行融合ꎮ对神东矿区上湾煤矿的InSAR地表监测主要是基于Sentinel_1A雷达卫星获取的长时间序列影像数据ꎬ采用SBAS-InSAR技术ꎬ获取该地区地面沉降信息ꎮ本次InSAR数据处理采用如下7个步骤:①影像配准㊁裁剪ꎻ②基线组合ꎬ生成连接图ꎻ③计算平地及地形相位ꎬ生成差分干涉图ꎻ④高相干目标选择ꎻ⑤相位相缠ꎬ获取完整相位信息ꎻ⑥基线校正ꎬ选取控制点ꎬ利用其高程和解缠相位ꎬ估计精确基线ꎻ⑦大气和非线性形变相位估计ꎬ进行时间序列反演ꎬ获取最终形变时间序列和高程误差ꎮ利用SBAS-InSAR处理结果圈定矿区级沉降区ꎬ明确精细化观测区域ꎬ如图4a所示ꎮ期间完成3次地面监测区域固定站式三维激光扫描ꎬ最后一次的扫描结果如图4b所示ꎮ根据SBAS-InSAR+三维激光扫描结果结合控制点进行数据融合ꎬ如图4c所示ꎮ图4c可以完整展示整个矿区地表下沉全盆地ꎬ可知神东上湾矿12401工作面在开采面积0.58km2时ꎬ地表沉陷面积0.71km2ꎬ最大下沉量5812~6300mmꎬ根据采厚8.50~8.75m计算得出下沉系数为0.67~0.72ꎮ图4㊀上湾矿地空协同监测下沉监测融合结果云Fig.4㊀CloudimageofthesurfacesubsidencemonitoringandfusionresultsoftheShangwancoalmine4㊀结㊀㊀论1)阐述了矿区常用技术在观测精度㊁工作效率㊁数据可靠性方面的优缺点ꎬ提出监测技术协同互补㊁优化组合是解决好当前地表变形监测问题的途径ꎮ2)根据传感器空间位置及观测数据特征ꎬ提出了集数据采集㊁数据处理㊁决策分析为一体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框架ꎮ3)上湾矿通过GPS控制测量将InSAR与三维激光扫描数据相融合ꎬ得出矿区地表下沉结果与地表实时监测结果基本一致ꎬ表明笔者采用空地协同观测方法可行ꎮ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何国清ꎬ杨㊀伦ꎬ凌赓娣ꎬ等.矿山开采沉陷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ꎬ1990.[2]㊀崔希民ꎬ邓喀中.煤矿开采沉陷预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述[J].煤炭科学技术ꎬ2017ꎬ45(1):160-169.CUIXiminꎬDENGKazhong.Researchreviewofpredictingtheoryandmethodforcoalminingsubsidence[J].CoalScienceandTech ̄nologyꎬ2017ꎬ45(1):160-169.[3]㊀汪云甲.矿区生态扰动监测研究进展与展望[J].测绘学报ꎬ2017ꎬ46(10):1705-1716.1122020年第2期煤炭科学技术第48卷WANGYunjia.Researchprogressandprospectonecologicaldis ̄turbancemonitoringinminingaeration[J].ActaGeodaeticaetCar ̄tographicaSinicaꎬ2017ꎬ46(10):1705-1716.[4]㊀栾元重ꎬ韩李涛.矿区GPS变形监测与变形分析[J].测绘工程ꎬ2002(2):49-51.LUANYuanchongꎬHANLitao.GPSmonitoringtechnologyanda ̄nalysisonminedeformation[J].EngineeringofSurveyingandMappingꎬ2002(2):49-51.[5]㊀张安兵ꎬ张兆江ꎬ高井祥ꎬ等.GPS用于矿区沉陷区地表高精度动态监测的可行性研究[J].煤炭学报ꎬ2009ꎬ34(10):1322-1327.㊀ZHANGanbingꎬZHANGZhaojiangꎬGAOJingxiangꎬetal.Feasibilitystudyonminingsurfacesubsidencehigh-precisionmo ̄nitoringusingGPS[J].JournalofChinaCoalSocietyꎬ2009ꎬ34(10):1322-1327.[6]㊀鲍金杰ꎬ汪云甲.GPS-RTK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J].煤炭工程ꎬ2012(2):121-123.BAOJinjieꎬWANGYunjia.ApplicationofGPS-RTKtomonitoringandmeasuringofgroundsubsidenceinminingarea[J].CoalEngi ̄neeringꎬ2012(2):121-123.[7]㊀袁德宝ꎬ崔希民ꎬ潘㊀星ꎬ等.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在矿区测绘中的应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ꎬ2007(3):72-75.YUANDebaoꎬCUIXiminꎬPANXingꎬetal.ApplicationofRTKtechniqueforsurveyingandmappinginminingarea[J].JournalofGeodesyandGeodynamicsꎬ2007(3):72-75.[8]㊀张㊀帝ꎬ高雅萍ꎬ许双安.GPS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ꎬ2012ꎬ37(2):22-24ꎬ28.ZHANGDiꎬGAOYapingꎬXUShuangan.ApplicationofGPStosubsidencemonitoringofminingarea[J].JournalofGeomaticsꎬ2012ꎬ37(2):22-24ꎬ28.[9]㊀马洪滨ꎬ孙㊀军ꎬ周海壮ꎬ等.鞍山市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建设与定位精度分析[J].导航定位学报ꎬ2013ꎬ1(1):89-95.MAHongbinꎬSUNJunꎬZHOUhaizhuangꎬetal.ConstructiononASCORSandanalysisofpositioningaccuracy[J].JournalofNavi ̄gationandPositioningꎬ2013ꎬ1(1):89-95.[10]㊀吴文坛ꎬ田㊀挚ꎬ李辛铭.一种基于河北CORS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J].测绘科学ꎬ2014ꎬ39(4):64-67ꎬ77.WUWentanꎬTIANZhiꎬLIXinMing.Amethodofgroundsubsid ̄encemonitoringbasedonHebeiCORS[J].ScienceofSurveyingandMappingꎬ2014ꎬ39(4):64-67ꎬ77.[11]㊀林国利ꎬ张文言ꎬ於永东ꎬ等.上海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SHBD-CORS)的建设与精度测试[J].测绘通报ꎬ2013(11):136-137.LINGuoliꎬZHANGWenyanꎬYUYongdongꎬetal.ConstructionandaccuracytestofShanghaiBeidoucontinuousoperationrefer ̄encestationsystem[J].BulletinofSurveyingandMappingꎬ2013(11):136-137.[12]㊀刘㊀广ꎬ郭华东ꎬRAMONHanssenꎬ等.InSAR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ꎬ2008(2):51-55ꎬ119-120.㊀LIUGuangꎬGUOHuadongꎬRAMONHanssenꎬetal.Theappli ̄cationofInSARtechnologytominingareasubsidencemonitoring[J].RemoteSensingforLand&Resourcesꎬ2008(2):51-55ꎬ119-120.[13]㊀董玉森ꎬGELinlinꎬCHANGHsingchunꎬ等.基于差分雷达干涉测量的矿区地面沉降监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ꎬ2007(10):888-891.DONGYusenꎬGELinlinꎬCHANGHsingchunꎬetal.Minesubsid ̄encemonitoringbydifferentialInSAR[J].GeomaticsandInfor ̄mationScienceofWuhanUniversityꎬ2007(10):888-891.[14]㊀SIMITKUMARRavalꎬALIShamsoddini.AmonitoringframeworkforlandusearoundkaolinminingareasthroughLandsatTMima ̄ges[J].EarthScienceInformaticsꎬ2014ꎬ7(3).[15]㊀TONGXiaohuaꎬLIUXiangfengꎬCHENPengꎬetal.IntegrationofUAV-Basedphotogrammetryandterrestriallaserscanningforthethree-dimensionalmappingandmonitoringofopen-pitmineareas[J].RemoteSensingꎬ2015.7(6):6635-6662.[16]㊀章梦霞ꎬ郑新奇ꎬ刘㊀波.无人机影像支持的矿区开采动态监测方法[J].测绘通报ꎬ2017(10):43-47.ZHANGMengxiaꎬZHENGXinqiꎬLIUBo.DynamicmonitoringmethodforminingareabasedonUAVimages[J].BulletinofSur ̄veyingandMappingꎬ2017(10):43-47.[17]㊀肖㊀武ꎬ胡振琪ꎬ张建勇ꎬ等.无人机遥感在矿区监测与土地复垦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矿业ꎬ2017ꎬ26(6):71-78.XIAOWuꎬHUZhenqiꎬZHANGJianyongꎬetal.ThestatusandprospectofUAVremotesensinginminemonitoringandlandrec ̄lamation[J].ChinaMiningMagazineꎬ2017ꎬ26(6):71-78.[18]㊀刘广盛ꎬ吕军超.基于无人机的矿区变化监测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通报ꎬ2013(S1):95-98.LIUGuangshengꎬLYUJunsheng.ResearchonkeytechnologyofmineareachangemonitoringbasedonUAV[J].BulletinofSur ̄veyingandMappingꎬ2013(S1):95-98.[19]㊀HeRENꎬYanlingZHAOꎬWuXIAOꎬetal.AreviewofUAVmoni ̄toringinminingareas:currentstatusandfutureperspectiv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alScience&Technologyꎬ2019ꎬ6(3).[20]㊀DaweiZHOUꎬKanWUꎬRanliCHENꎬetal.GPS/terrestrial3Dla ̄serscannercombinedmonitoringtechnologyforcoalminingsub ̄sidence:acasestudyofacoalminingareainHebeiꎬChina[J].NaturalHazardsꎬ2014ꎬ70(2):1-16.[21]㊀李㊀秋ꎬ秦永智ꎬ李宏英.激光三维扫描技术在矿区地表沉陷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煤炭工程ꎬ2006(4):97-99.LIQiuꎬQINYongzhiꎬLIHongying.Studyontheapplicationofla ̄ser3Dscanningtechnologyinthemonitoringofsurfacesubsidenceinminingarea[J].CoalEngineeringꎬ2006(4):97-99.㊀[22]㊀TANGFuquanꎬCHENZuxiꎬWUHanying.ApplicationofGPS/In ̄SARfusiontechnologyindynamicmonitoringofminingsubsidenceinwesternminingareas[C].ConsumerElectronicsꎬCommunicationsandNetworks(CECNet)ꎬ2012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ꎬ2012.[23]㊀何㊀倩ꎬ范洪冬ꎬ段晓晔ꎬ等.三维激光扫描与DInSAR联合监测矿区地表动态沉降方法[J].煤矿安全ꎬ2017ꎬ48(12):70-73ꎬ77.HEQianꎬFANHongdongꎬDUANXiaoyeꎬetal.Acombiningmethodof3DlaserscanningandDInSARformonitoringsurfacedynamicsubsidenceinminingarea[J].SafetyinCoalMinesꎬ212张㊀凯等:矿区地表移动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技术研究2020年第2期2017ꎬ48(12):70-73ꎬ77.[24]㊀马海涛ꎬ李㊀辉ꎬ刘勇峰ꎬ等.D-InSAR技术在矿区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ꎬ2011ꎬ38(2):95-98.MAHaitaoꎬLIHuiꎬLIUYongfengꎬetal.ApplicationofD-InSARtechniquetothelandsubsidencemonitoringinminingarea[J].MetalMineꎬ2011ꎬ38(2):95-98.[25]㊀潘红宇ꎬ赵云红ꎬ张卫东ꎬ等.基于Adaboost的改进BP神经网络地表沉陷预测[J].煤炭科学技术ꎬ2019ꎬ47(2):161-167.PANHongyuꎬZHAOYunhongꎬZHANGWeidongꎬetal.PredictionofsurfacesubsidencewithimprovedBPneuralnetworkbasedonAdaboost[J].CoalScienceandTechnologyꎬ2019ꎬ47(2):161-167.㊀[26]㊀李晶晶ꎬ郭增长.浅析D-InSAR在煤矿开采沉陷监测中的应用[J].矿山测量ꎬ2006(2):79-81ꎬ44ꎬ4.LIJingjingꎬGUOZengzhang.DiscussiononapplicationoftheD-InSARincoalmining-inducedsubsidencemonitoring[J].MineSurveyingꎬ2006(2):79-81ꎬ44ꎬ4.[27]㊀申㊀涛ꎬ朱占荣.陕北矿区煤炭开采沉陷实测参数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ꎬ2019ꎬ47(12):207-213.SHENTaoꎬZHUZhanrong.Analysisofmeasuredminingsubsid ̄enceparametersinNorthernShaanxiMiningArea[J].CoalSci ̄enceandTechnologyꎬ2019ꎬ47(12):207-213.[28]㊀朱建军ꎬ杨泽发ꎬ李志伟.InSAR矿区地表三维形变监测与预计研究进展[J].测绘学报ꎬ2019ꎬ48(2):135-144.ZHUJianjunꎬYANGZefaꎬLIZhiwei.Recentprogressinretrievingandpredictingmining-induced3Ddisplace-mentsusingInSAR[J].ActaGeodaeticaetCartographicaSinicaꎬ2019ꎬ48(2):135-144.㊀312。
基于空天车地一体化的轨道专用网络技术
基于空天车地信息一体化的轨道专用网络技术1、研究空天车地立体环境下的信号传输机理,突破空间大范围、长距离宽带通信技术(1)研究空、天、车、地立体环境下的传输机制和传输原理,确定适合轨道交通安全保障的专用网络架构。
(2)研究不同通信基站的大范围、长距离通信技术,实现一体化专用网络的高覆盖、大带宽及分层通信。
(3)研究专用网络内卫星、平流层飞艇、无人机、列车及地面基站间的通信方式,确定高可靠通信协议与通信制式。
(4)研究专网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通过对组网方式、传输协议等软硬件技术综合优化传输性能,有效提高专网信息传输的稳定性、鲁棒性及使用寿命等。
大家可以看见每个任务下可能有若干个小技术点,用(1)、(2)……标明。
每个小技术点按照“大致分析每个内容中的技术难点,然后看看现有解决技术手段有哪些?株洲所是否具备技术基础、是否能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或解决?株洲所不具备的话哪些公司过高校可能具备?”的思路,写个两三百字即可。
任务紧急,麻烦大家按照规定的时间提交,谢谢,记得解密!研究空天车地立体环境下的信号传输机理,突破空间大范围、长距离宽带通信技术;1、研究空天车地立体环境下的信号传输机理,突破空间大范围、长距离宽带通信技术技术难点:天地一体化存在多个问题:A,拓扑结果是动态变化的;链路误码率高、链路切换不可预知、路由时间有限、链路传输时延长;B,网络存在物理环路:子网是网状结构、星座间存在着多路径传输的问题、存在物理环路;C,计算能力有限:需要宇航级的芯片处理能力、处理能力有限、存储能力有限;D,间距较远,易受干扰:上下不对称、传输时延大、易受外界干扰、安全威胁和攻击大。
对于网络协议体系,是采用IP交换还是采用其他的交换方式,不仅要考虑现有的系统,更重要的是要兼顾未来的发展,传输协议,路由协议和接入机制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发。
目前,天地一体化网络路由协议正处于“百家争鸣”阶段,普适性较差;现有传输协议主要面向深空段、空间段或邻近空间段的星际间或星地间通信。
空天地一体化实施方案
空天地一体化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空天地一体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空天地一体化是指将空间技术、航空技术和地面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种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将极大地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提高整体效率,推动社会进步。
二、目标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有序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
三、实施步骤1. 加强空间技术研发空间技术是空天地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强对空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空间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
2. 促进航空技术创新航空技术在空天地一体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加强对航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通过加强航空技术的创新,提高飞行器的性能和安全性,推动航空技术的发展,促进航空产业的健康发展。
3. 推动地面技术应用地面技术是空天地一体化的重要支撑,需要加强对地面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加强地面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地面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推动地面技术的应用,提高地面设施的效率和安全性。
4. 加强系统集成空天地一体化需要各个领域的有机结合,需要加强对系统集成的研究和应用。
通过加强对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系统集成的效率和可靠性,推动空天地一体化系统的有序发展。
四、保障措施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需要加大对空天地一体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空天地一体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保障。
2. 加强人才培养空天地一体化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持,需要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通过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为空天地一体化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 加大资金投入空天地一体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需要加大对空天地一体化的资金投入。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推动空天地一体化的有序发展,提高空天地一体化的整体效益。
五、总结空天地一体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实施空天地一体化方案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应急管理“空天地”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
应急管理“空天地”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发布时间:2021-12-27T08:01:48.993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4期作者:王姝清[导读] :在“空天地”下的一体化技术运用中,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和情况,采用科学方法,及时进行应急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和水平,将相关的遥感和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综合起来运用,使其形成一个较为全面和完整的科学监测体系,从而建立对应的预测和防控体系。
具体来说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全时空实时感知和全周期监测,以及根据众多不同的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风险评估,从而提高危险防控质量和工作水平。
王姝清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南京训练总队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在“空天地”下的一体化技术运用中,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和情况,采用科学方法,及时进行应急处理。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和水平,将相关的遥感和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综合起来运用,使其形成一个较为全面和完整的科学监测体系,从而建立对应的预测和防控体系。
具体来说是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全时空实时感知和全周期监测,以及根据众多不同的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风险评估,从而提高危险防控质量和工作水平。
关键词:应急管理;“空天地”一体化;关键技术;具体运用引言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常常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使人们的财产和人身安全遭受较大的损伤,比如地震、海啸、台风等灾害的发生。
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应急管理平台,可以针对灾害的发生,加强对其监测和预防、分析以及评估,继而制定对应的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地保障人们的生活安全,从而降低损失。
在“空天地”一体化的风险管理平台中,主要包含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数据分析与处理、应急服务和多维化的数据接口几个方面,并且各个系统建立有效稳定的连接,然后结合各个要素,来进行全面化的监测和评价,以此为依据制定解决方案。
一、风险灾害监测和数据处理与分析这里主要是运用各种遥感和扫描以及监测、雷达等技术,来建立一体化的三维数据,并利用监测获得的多维化数据,建立对应的数据库和监测系统,从而形成高速、科学、便捷性的风险分析和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实验报告
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实验实验目的:1.掌握遥感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了解“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的应用;3.分析遥感监测数据,研究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4.为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原理:遥感监测技术是一种利用飞机、卫星等远距离手段对地表物体进行感知、识别和获取信息的科学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电磁波、声波、热辐射等手段,从空中获取地表物体的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得到地表物体的分布、特征和状态等信息。
实验步骤:1.数据采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视频监控、无人船监测、水质/藻类原位监测、人工监测等手段,采集各种环境数据。
2.数据预处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数据融合、数据同化等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
3.数据处理与分析:利用数据挖掘、数学建模等手段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生态系统的分布、特征和状态等信息。
4.结果输出:将处理和分析后的数据输出,绘制相关图表和制作报告,为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结果:通过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实验,我们获取了大量关于生态系统的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们发现生态系统在某些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现象,这可能是由于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等因素导致的。
我们还发现一些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比较稳定,这可能与当地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有关。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遥感监测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掌握了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同时,我们还认识到“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在生态系统监测中的重要性和优势。
该体系能够全面地反映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遥感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为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组网理论与技术
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组网理论与技术
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组网理论与技术通常指,将位于海面、陆面、空中三个维度的不同形式通信传输资源,结合空中无线通信、海底光缆通信、陆地有线通信等方式,经过网络融合技术的整合而成的一个互联的跨域网络系统,用以实现空、地、海三个维度的同时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
运用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组网理论与技术,可以在无缝的网络中流畅的交互拼接新的大数据分析,将海、陆、空三个维度的庞大内容综合结合后以新的形态出现,构成一个新的数据体系,实现实时的传输和处理,形成更完整的信息交互与分析网络体系。
通过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组网理论与技术,能够直接把空中无线通信、海底光缆通信等不同形式的信息源拼接到原有的通信网络中,使得信息采集效率迅速提升,信息传输和交互的范围大大加宽,并可以有效的应用到未来的军事医疗航空等高新技术领域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首席科学家:张良培武汉大学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教育部湖北省科技厅二、预期目标(一) 总体目标系统研究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解决空天地多平台观测系统事件感知与协同观测机理、对地观测传感网数据同化与信息融合、对地观测传感网聚焦服务模型等关键科学问题,系统地揭示从事件感知到聚焦服务的转化机理,建立从空天地传感网数据实现地球陆表监测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我国空天地协同对地观测系统的建立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二) 五年预期目标1. 科学目标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主动的、任务驱动的、动态自适应的、协同的空天地一体化观测系统奠定理论基础。
对地观测传感网多源多维数据一体化处理方法:围绕对地观测传感网的观测数据,集成数据融合与同化、智能化信息提取等技术,提供多源异质数据一体化处理、信息提取以及变化检测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面向任务的对地观测传感网信息聚焦服务:按需提供聚合多传感器、数据、计算和决策的服务。
典型地区陆表环境综合观测与信息模拟:模拟我国典型地区陆表环境多源信息,建立多传感器综合观测实验方案,提供决策支持和应急快速反应服务。
2. 国家目标围绕我国典型地区陆表环境安全进行空天地一体化观测实验,研究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提升我国对地观测能力与服务水平,为我国环境安全与自然灾害监测提供技术与方法支撑。
3.技术水平经过五年研究,在对地观测传感网架构和运行机制、空天地多传感器协同观测模型、多传感器源数据同化与融合、对地观测传感网信息聚焦服务模型等相关理论与方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事件智能感知模型、面向对象参数提取、动态变化分析等若干研究点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技术指标(1)实现50个以上的传感器信息描述;(2)数据融合与同化方法能够支持10种以上传感器;(3)提供传感器规划、观测获取、事件通知、数据处理、信息提取等10种以上服务。
5.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30名。
6.论文著作完成有关专著3部,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篇以上,其中SCI(包括SCIE)论文不少于50篇。
三、研究方案(一)总体学术思路1 、从系统论角度进行优化布局与整体攻关从系统论观点出发,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可看成是具有事件感知、异构传感器互联、多系统协同和灵性服务的自组织和自适应的复杂观测网络系统。
应该将资源全局组织、多传感器协同观测和聚焦决策服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展开研究,重点解决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时空信息获取、传输、同化及决策中的共性问题,实现事件感知-异构传感器观测-聚焦决策服务的转化。
从而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观测资源,使人们能够透明、高效、可定制地使用观测资源,满足长期监测与快速应急响应等日益多样的观测需求,为观测资源的科学布局提供依据。
2、面向任务驱动实现多层次理论与方法的突破从服务科学角度出发,传感器、观测数据、分析处理过程和决策支持模型资源可看成是一系列空间信息服务。
面向特定陆表监测与应急响应任务,运用本体论、运筹学和控制论的相关方法,建立各类资源与服务之间的关联,结合面向服务的思想和架构,建立对地观测传感网内各类传感器资源、观测资源、处理资源、模型资源的网络化灵性服务;通过任务按需聚合与自主协调,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实现多层次聚焦型服务。
通过聚焦服务理论方法与典型用例验证为纽带,带动和实现观测资源、信息模型与处理以及应用方法的有机关联,突破对地观测信息模型、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和同化、时空数据获取与处理实时化、决策支持服务智能化转变机理等不同层次上的重大关键理论与方法,为陆表监测与应急响应服务系统建立奠定理论与方法基础。
3、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研究导向以国家急需的环境与灾害事件监测为牵引,选取典型区域对建立的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理论、方法与服务模型进行模拟验证,实现理论与具体应用的结合、观测与数值模拟结合、信息提取与决策支持服务的结合。
本项目计划选取水、气、地环境问题突出的三峡地区为典型实验区域,进行大气、水体和陆地信息综合观测与信息模拟研究。
针对该地区的地表形变与沉降等自然灾害问题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体、大气污染问题,基于地基、车载、机载和星载传感器的协同与耦合,完成组网观测、数据同化、信息提取、数值模拟与聚焦服务的整体验证。
研究结果可直接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
(二)技术路线1. 对地观测传感网耦合模型与建模理论基于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中的卫星、航空、地面传感器,建立信息模型,将语义网引入传感网领域,根据传感网资源服务的应用需求,设计基于语义的最优观测观测模型,支持事件的协同观测。
具体实施技术途径为:(1)对地观测传感网系统耦合架构对地观测传感网系统耦合架构是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其研究方案首先借鉴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面向资源的体系架构、事件驱动的体系架构等主流的体系架构,划分系统间的层次关系、分析系统任务执行的基本流程、确立系统间的边界关系,形成系统的概念模型。
以此为基础,结合长期渐变和瞬时突变的对地协同观测需求,确立卫星平台(气象卫星、大气卫星、测绘卫星和环境与减灾卫星等)、低空平台(无人机、飞艇、气球等)、地面传感器(大气、温度、湿度等)和地面数据服务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和交互机制,定义主要的接口和协议,保证系统间交互的轻量、安全、可靠与可扩展。
进一步结合地表水环境安全监测、大气环境安全监测、地表移动与形变环境安全监测等应用领域,分析系统的运行机制,设计具体的对地观测传感网系统,验证系统架构的可行性。
同时结合本课题提出的最优观测模型,利用多次迭代的设计方法,修正和完善系统架构,以实现支持不同系统规模和用户需求的对地观测传感网系统耦合架构。
(2)对地观测传感网资源描述模型针对典型遥感卫星、机载观测平台和地面传感器,分析传感器平台、观测机理、处理过程、定位信息以及技术要求,特别是对观测仪器信息和观测结果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传感器分类体系。
分析空天地传感器在观测模式和成像机理等方面的差异,结合现有传感器元数据、数据交换标准和传感器建模现状的基础,建立起能够描述传感器系统、部件、参考系、处理方法、时空位置的传感器资源描述模型,实现传感器资源共享。
分析地表水环境安全监测、大气环境安全监测和地表移动与形变环境安全监测的传感器资源,结合传感器快速建模方法,建立起三类典型传感器的信息模型。
分析地表水环境安全监测、大气环境安全监测和地表移动与形变环境安全监测的传感器观测数据,根据不同的采样模式和编码规则,建立起三类典型传感器的观测数据编码。
(3)对地观测传感网资源语义动态建模方法对地观测传感网资源语义动态建模以对地观测传感网资源描述模型的研究为基础,利用本体建模理论,运用机器学习和统计等方法,结合领域专家知识设计半自动(自动化)化的本体构建方法,归纳传感网资源的概念、划分其类别、梳理其相互关系,建立顾及传感网资源时空特征、尺度特征的顶层本体模型,结合地球陆表监测与决策响应等应用领域知识,建立领域本体模型。
基于上述本体模型实现对地观测传感网资源的语义标注;结合聚焦服务语义注册信息模型和交互协议的设计,实现对地观测传感网资源的语义注册。
并以一阶逻辑理论为指导,实现轻量级的语义相似度匹配算法,提供完整的语义查询机制;进一步基于语义模式匹配的方法实现多版本传感网观测资源的访问。
(4)多传感器最优观测模型结合对地观测传感网信息聚焦服务,分析典型任务的观测任务和观测系统中异构传感器的能力信息,针对对地观测网空天地传感器的动态性和相关性等基本特征,建立起观测需求和能力信息的映射模型。
分析传感器结构反应的敏感性与系统鲁棒性的矛盾,基于先验知识和传感器动态信息,结合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推导出多传感器的观测模型,使观测模型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对地观测传感网系统信息和适应对地观测传感网系统结构的变化。
分析观测模型对观测任务时间、空间、精度和实时性等方面要求的满足程度,提出观测模型评价指标,促进多传感观测模型的优化。
分析地表水环境安全监测、大气环境安全监测和地表移动与形变环境安全监测中的典型观测任务,以及卫星、航空、地面观测平台的不同特点,发展启发式的传感器布点优化算法,提供优化的传感器布局。
2. 事件驱动的空天地多传感器协同观测方法基于卫星、航空、地面三类典型异构传感器,开展事件驱动的空天地多传感协同观测方法研究,具体实施技术途径为:(1)多传感器智能感知模型与方法研究针对事件自动识别与特征提取的事件划分机制,然后依据该机制进行事件类型划分,为事件感知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
在事件划分机制与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事件引发的感知信息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不同类事件的感知模型。
在对卫星传感器观测数据在轨处理的工作模式和处理流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数据存储速度匹配模式、数据在轨组帧方法、观测数据在轨处理容错算法等卫星观测数据在轨处理关键技术。
在上述基础上,形成卫星传感器在轨变化检测方法。
在事件感知模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典型遥感卫星、机载观测平台和地面传感器,研究基于多种平台、多种传感器信息进行事件自动识别的技术与方法,实现对事件特征自动提取与分类。
(2)空天地协同规划模型与算法通过分析目前卫星规划、地面传感器规划和存档数据预订系统的特点,开展事件驱动的卫星联合规划和多传感器协同规划模型和算法研究,支持面向典型事件和典型任务的传感网空天地一体化规划。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空天地多传感器统一规划方法、单星网络化规划模型与算法、多星规划模型与算法、多传感器规划模型与算法。
(3)对地观测传感网资源自适应组网方法空天地传感器网络的构建,跟网络结构、协议和功耗等密切相关。
研究分析合适的网络结构、异质传感器类型、探测范围、功耗、相邻距离、测量环境、干扰因素等关键参数,分析多功能、多种传输速率的自组织传感器网络的组建模式,研究分布式、大规模异质传感器网络的构建方法,为自适应组建传感器网络提供支撑。
分析异构传感器数据传输的波段、信道、带宽和路由特点,研究大规模异质传感器网络节点数量、带宽分配、时间同步观测机制、异构互连的拓扑结构方式、自适应频谱分配、按需路由等网络资源的配置方法。
研究基于路由、节点度、方向和邻近拓扑图的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分布式、大规模异质传感器网络的协作模式和分布式协调管理方法,实现适应需求变化的大规模多功能异质传感器网络的自适应配置方法。
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分析大规模多功能异质传感器网络,感知传感器网络的可用频谱,限制和降低传感器之间冲突的发生。
研究自适应网关透明信息访问方法,以事件为中心,保证信息在传感器网络节点之间通畅传输,避免出现数据传输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