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肝炎后肝硬化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护理PPT课件
心理护理: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心理压力
运动护理: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药物护理: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4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护理评估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评估指标
A
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05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减轻药物治疗带来的心理压力
06
手术治疗护理
术前准备:了解患者病情,评估手术风险,做好心理护理
1
术中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
术后护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促进伤口愈合
3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康复护理
饮食护理:合理饮食,保证营养摄入
评估方法: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观察等
评估指标:肝功能、凝血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
谢谢
DESIGN WORKS KEEP
B
肝功能指标:血清胆红素、白蛋白、凝血功能等
C
腹水情况:腹水量、腹水性质、腹水增长速度等
D
营养状况:体重、饮食情况、营养补充等
E
心理状况: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反应
F
并发症情况:感染、出血、肝性脑病等
评估方法
病史评估:了解患者乙型肝炎病史、肝硬化病程、并发症等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皮肤、巩膜、腹部等部位,评估肝硬化程度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05
并发症预防
预防感染: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交叉感染
预防出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外伤
预防肝性脑病:注意饮食,避免高蛋白饮食
肝硬化
治疗
(7)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适应证为食管-胃底 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巨脾伴脾 功能亢进;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高危患者。包括门- 腔静脉分流术,门-奇静脉分流术和脾切除术等。 (8)肝脏移植手术 适用于常规内外科治疗无效的 终末期肝病。包括难以逆转的腹腔积液;门脉高压 症,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严重的肝功能损害 (Child分级C级);出现肝肾综合征;出现进行性 加重的肝性脑病;肝硬化基础上并发肝癌。
并发症
肝硬化往往因引起并发症而死亡,上消化道出血为 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而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最常 见的死亡原因。肝性脑病、感染肝炎、原发性肝癌、 肝肾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呼吸系统损伤、腹 腔积液。
四、治疗
肝硬化是因组织结构紊乱而致肝功能障碍。目前尚无根治办法。主要在于早期发 现和阻止病程进展,延长生命和保持劳动力。 (一)针对肝硬化的治疗
并发症的治疗
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建立血流动力学监护,扩容、 输血、降低门脉压(生长抑素、奥曲肽、硝酸甘油+垂体后 叶素)、止血、抑酸、三腔管压迫止血、内镜治疗、胃冠状 静脉栓塞、外科手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 5.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目前可应用手术、介入(血管栓塞+CT导引局部消融)、局 部放疗(γ刀、直线加速器、三维适形放疗)等治疗手段个 体化治疗肝癌。利卡汀、索拉菲尼、基因治疗、生物治疗可 防止复发。
并发症的治疗
1.自发性腹膜炎 选用主要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并兼顾革兰阳性球菌的 抗菌药物。如三代头孢、环丙沙星等。根据药敏结 果和病人对治疗的反应调整抗菌药物。用药时间1~ 2周。
并发症的治疗
2.肝肾综合征 肾功能的改善有赖于肝功能的好转,故治疗重在肝脏原发病的治疗。在 此基础上进一步治疗。①迅速控制上消化道大出血、感染等诱发因素。 ②控制输液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③扩容治疗选用右旋糖酐、 白蛋白、血浆、全血及自身腹腔积液浓缩回输等,少用或不用盐水。可 与利尿剂及小剂量强心药联用。④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如多巴胺、前列 腺素E2可改善肾血流,增加肾小球滤过率。⑤透析治疗包括血液透析和 腹膜透析,适用于急性病例,有肝再生可能者,或有可能做肝移植者。 否则只是延长患者的死亡过程而已。⑥外科治疗与肝移植,经颈静脉肝 内门体分流术适用于肝硬化伴有顽固性腹水并发肝肾综合征者。但效果 尚不能令人满意。术后仍需辅以透析治疗。肝移植术是目前公认的疗效 最好的治疗方法。⑦其他治疗:避免强烈利尿、单纯大量放腹水及使用 损害肾功能的药物。
内科学8版-肝硬化
02 肝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最常见 的病因,长期感染可导致慢性 肝炎,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
酒精
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 炎,最终导致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
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 紊乱引起的脂肪肝,可发展为 肝硬化。
药物和毒物
长期或大量服用某些药物,或 接触有毒物质,可能引起肝脏
等特征性表现。
鉴别诊断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与肝硬化在临床表现和实验 室检查上均有重叠,鉴别需依靠影像 学检查和病理学诊断。
肝脏肿瘤
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害
如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 鉴别需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
肝脏肿瘤与肝硬化在影像学检查上有 时难以区分,鉴别需依靠病理学诊断。
05 肝硬化的治疗
损伤,进而发展为肝硬化。
发病机制
肝星状细胞的激活
慢性炎症刺激下,肝星状细胞激活并转化为 肌成纤维细胞,导致肝脏纤维化。
门脉高压的形成
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门静脉压力逐渐升高, 导致门脉高压。
胶原合成增多
激活的肝星状细胞合成大量胶原纤维,使肝 脏逐渐失去弹性。
肝功能减退
肝实质的广泛破坏导致肝功能减退,表现为 解毒、合成、代谢等功能下降。
内科学8版-肝硬化
ents
目录
• 肝硬化的定义与分类 • 肝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 • 肝硬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肝硬化的治疗 • 肝硬化的预防与预后
01 肝硬化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原因长期作用于肝脏,引起肝脏结 构和功能的改变。
预后
病因
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硬化预后不同,如酒精性肝硬化戒酒后可能逆转,而肝炎后 肝硬化则较难逆转。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常规化验分析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常规化验分析|[摘要] 目的:分析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常规化验。
方法:患者于化验当日空腹至化验科室进行血样的采集,主要检测患者的肝功。
结果: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总胆汁酸水平与肝硬化的分级积分是正比的关系,而胆碱酯酶水平却与肝硬化的分级积分是反比的关系。
结论:总胆汁酸、胆碱酯酶的化验结果可以作为判断肝炎后肝硬化病情的指标,对了解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肝炎后肝硬化;常规化验;胆汁酸;胆碱酯酶肝炎后肝硬化属于较为常见的慢性、弥漫性肝病,主要是由于一种或者多种病因长时间或者反复作用所导致的。
近年来,肝炎后肝硬化的病死率不断提升,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也是造成死亡的常见病之一。
因此,如何正确化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是至关重要的,可以作为判断肝炎后肝硬化病情的指标,并为患者手术方法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提供有效的依据,将越来越得到医患们的关注。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3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分析患者的常规化验。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从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3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8岁至78岁之间。
所有患者的病因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22例,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患者为9例,乙型合并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为7例。
本组所有病例都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的肝硬化诊断标准。
1.2肝硬化的分级评定肝硬化的分级评定如表2-1所示:表2-1肝硬化的分级评定表需要注意的是,肝硬化的分级评定时是根据总分而定的,5至8分为a级,9至11分为b级,12至15分为c级。
本组病例中,a 级患者有13例,b级患者有18例,c级患者有7例。
1.3方法本组病例患者于化验当日空腹至化验科室进行血样的采集,主要检测患者的肝功。
2结果化验结果表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总胆汁酸水平与肝硬化的分级积分是正比的关系,而胆碱酯酶水平却与肝硬化的分级积分是反比的关系,具体的化验结果如表2-2所示:3讨论当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的时候,患者体内就会堆积大量的有害因子,对肝细胞膜的结构造成损害,从而导致肝细胞膜失去了正常的调节功能,引起肝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变,进而造成肝细胞的坏死。
肝炎肝硬化科普
(八)隐原性 所谓隐原性肝硬化不是一种特殊的类型,而是由于病史不详, 组织病理辨认困难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标准等原因未能查出病因的肝硬化约占5%~10 %。
(九)日本血吸虫病 长期反复感染者,虫卵沉积于汇管区,造成血吸虫病性 肝硬化
[临床表现]
在我国本病患者以20~50岁男性多见,青壮年患者的发病多 与病毒性肝炎有关。肝硬化的起病和病程一般缓渐,可能隐伏数年 至十数年之久(平均3—5年)。起病时可无症状,病情逐渐发展,到 后期出现两大类主要症状即肝功能衰退和门静脉高压症。此时可出 现黄疸、腹水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临床分类也以是 否出现上述表现将肝硬化划分为失代偿和代偿期。
4.内分泌紊乱:主要雌激素增加雄激素减少有关 (1)在男性表现为乳房发育,性功能减退毛发脱落。 (2)在女性表现为闭经和不育。 (3)在面,颈,上胸,肩背和上肢等上腔静脉引流区域出现蜘蛛痣或毛细血管扩张。 (4)在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端腹侧部位出现红斑,称肝掌。
(二)门静脉高压的表现
1.脾肿大 脾因长期淤血而肿大,一般为中度肿大,有时为巨脾。 晚期 常伴有脾亢。
(二)慢性酒精中毒 (三)遗传和代谢疾病 如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四)长期胆汁淤积 持续肝内淤胆或肝外胆管阻塞时,可以引起原发或继发胆汁型肝硬 化。
(五)肝脏瘀血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和肝静脉阻塞均可 使肝内长期瘀血、缺氧,而导致瘀血性肝硬化。
(六)化学毒物或药物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双醋酚酊、甲基多巴、四环素等, 或某些化学毒物如磷、砷、四氯化碳等,均可引起中毒性肝炎,最后演变为肝硬化。
2. 腹水 患者主诉腹胀,少量腹水常由超声或CT诊断,中等以上腹水在 临床检查时可发现,后者常伴下肢水肿。5%~10%腹水者可出现肝性胸水, 常见于右侧(占70%),但也有双侧甚至仅为左侧胸水者。这是由于胸腔负压导 致腹水经过膈肌缺损处进入胸腔有关。
肝 硬 化
临床表现
腹水形成机制:水、钠潴留,与下列腹腔 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有关: 门V压力增高>12mm Hg 低蛋白血症<28g/L 淋巴液形成过多 继发性醛固酮增加、抗利尿激素增加,前 列腺素、心房钠尿肽等减少 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灌注不足,排钠 减少
门静脉高压 内脏血管扩张 肝硬化 有效循环血容量↓ 醛固酮↑
病因
病毒性肝炎 慢性酒精中毒 营养障碍 工业毒物或药物 循环障碍 代谢障碍
病
胆汁淤积 血吸虫病
因
肠道感染或炎症 原因不明
病
因
一、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 我国是肝炎大国,仅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有1 亿2千万人口。成人期感染HBV,10%左右演变 为慢性肝炎,约3%发展为肝硬化。丙肝的发病 率远远低于乙肝,但感染HCV后约8~33%可演 变为慢性肝炎,最后导致肝硬化。 在我国可能演变为肝硬化的主要是乙肝,其 次是丙肝,或乙肝合并丁肝感染。而甲肝和戊肝 除重症外,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并发症 七、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低钠血症: 摄入不足 长期利尿 大量放腹水 抗利尿激素增多 2.低钾低氯血症与碱中毒: 摄入不足 呕吐、腹泻 长期利尿、高渗葡萄糖 醛固醇继发增多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血常规:初期多正常,以后有轻重不等的
贫血,合并感染白细胞升高,脾亢则出现 三系细胞减少。 • 尿常规:一般正常,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时可出现胆红素,尿胆原增加。 • 便常规:出血时可表现黑便或潜血阳性
中医病因病机
3、感染血吸虫
在血吸虫流行病区,遭受血吸虫感染,又未能 及时进行治疗,晚期内伤肝脾,伤肝则气滞血瘀;伤 脾则升降失常,水湿停聚,而见腹部胀大。
4、它病转化
第六章8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2.嗜酸性变 一般仅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 散在于肝小叶内。镜下观察:肝细胞胞质水分脱 失,浓缩,肝细胞体积变小,HE染色见胞质嗜酸性 增强,呈均匀致密的深红色。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基本病理变化
(二)肝细胞坏死 是肝细胞重度水肿基础之上发生溶解性坏死。
因溶解性坏死的范围和分布不同,其可呈现不同的 特点,具体为: (1)点状坏死:是指坏死仅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 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2)碎片状坏死: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肝小叶周边部界板处肝细 胞的灶性坏死,常见于慢性肝炎。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临床病理类型
➢镜下观察:①变性广泛而坏死轻微,见肝细胞广 泛细胞水肿性变性,以肝细胞胞质疏松样变和气球 样变为主;仅见散在的点状坏死及嗜酸性小体。② 肝细胞体积增大,排列紊乱,拥挤,肝窦受压而变 窄,肝细胞内可见淤胆现象。③在汇管区及肝小叶 内有轻度的炎细胞浸润。黄疸型肝细胞坏死稍多, 毛细胆管腔中有淤胆和胆栓形成。
第六章第八节 病毒性肝炎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已知的肝炎病毒有甲型(HAV),乙型 (HBV),丙型(HCV),丁型(HDV),戊型(HEV) 和庚型(HGV)6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认为引 起发病和导致的病变,取决于感染的病毒种类和机体 的免疫功能状态,或通过直接损伤肝细胞,或通过细 胞免疫机制导致肝细胞损伤。
➢ (五)增生 ➢ 1.间质反应性增生 ①库普佛(Kupffer)细胞增
生,并可脱入窦腔内变为游走的吞噬细胞,参与 炎细胞浸润;②间叶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参 与损伤的修复; ➢ 2.小胆管增生 汇管区内或大片坏死灶内可见小 胆管增生。
➢ 3.纤维组织增生 长期慢性病毒性肝炎时,间质内 大量纤维组织增生修复,破坏肝小叶原有的结 构,发生肝硬化。
第六章:各种肝病的最后结局
第六章肝病的结局是什么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可能引起肝脏炎症损害,都有可能引起各种各样的肝病。
但是这些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都有一个急性炎症损害的过程,部分致病原因还可以引起肝脏慢性炎症损害,或进展为其它的慢性肝病。
我们可以把各种各样的肝病,分为急性肝病和慢性肝病两大类型。
由于年龄、性别及性格的差异,劳累与休息的状态不同,以及遗传基因的不同,这样就导致同样的一种肝病,结局也往往有所不同,甚至存在有天壤之别。
第一节急性肝炎的结局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肝脏急性炎症,最后的转归一般都有三种可能,分别是肝炎的痊愈;肝炎的慢性病变;或者是肝脏功能衰竭,形成重型肝炎。
一、一般急性肝炎的转归①急性甲型肝炎:大多数患者在三个月内恢复健康,不转为慢性肝炎。
但有胆汁淤积型患者,病程较长,极少数患者可发展成为重型肝炎。
②急性乙型肝炎:大多数患者在三个月内恢复健康,有5%左右的患者转变为慢性肝炎。
如果急性炎症期间,过劳、饮酒、性生活过度、服用损肝的药物,或处于中晚期妊娠状态,都比较容易使病情急剧加重,演化为急性重型肝炎。
③急性丙型肝炎:大多数患者也可在三个月内恢复健康,但仍有40%左右的患者比较容易转化为慢性肝炎。
黄疸型急性丙肝,比无黄疸型急性丙肝更易发展成为慢性肝炎。
极少数患者,仍有可能发展成为急性重型肝炎。
④急性戊型肝炎:急性戊型肝炎与急性甲型肝炎相似,为自愈性疾病,能彻底恢复而不形成慢性病例。
急性戊肝中有黄疸的比较多见,只有5%左右的急性黄疸型戊肝有可能性发展成为重型肝炎。
⑤急性酒精肝损害:急性酒精肝损害,一般首先表现为脂肪肝病。
正常人滥饮一定量的乙醇,10天后即可不同程度地出现脂肪肝病变。
但只要及时戒酒,急性酒精性脂肪肝可不留痕迹地获得痊愈。
如果患者不能很好地戒酒,甚至还过度饮酒,就有可能导致肝脏发生急性类症病变,也就是急性酒精性肝炎。
急性酒精性肝炎的转归,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及是否持续饮酒有关。
肝硬化PPT课件
注意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 免皮肤破损和感染。
预防出血
避免碰撞和挤压肝部, 防止出血。
饮食调理
低盐饮食
限制盐的摄入量,以减轻水肿和腹水等症状。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改 善肝功能。
适量蛋白质
摄入适量的蛋白质,如鱼、瘦肉、豆类等, 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
肝硬化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肝硬化的定义与概述 • 肝硬化的病理生理 • 肝硬化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肝硬化的治疗 • 肝硬化的预防与护理 • 肝硬化病例分享与讨论
01
肝硬化的定义与概述
肝硬化的定义
01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由于肝 脏长期受到损伤,导致肝脏结构 和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改变。
肝硬化的分类
根据病因,肝硬化可分为肝炎 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药 物性肝硬化等。
根据病理特点,肝硬化可分为 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 硬化和混合性肝硬化等。
根据肝功能情况,肝硬化可分 为肝功能代偿期和肝功能失代 偿期。
02
肝硬化的病理生理
肝硬化的病理改变
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
血管改变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细胞广泛变性坏 死,引发炎症反应和肝内纤维组织增 生。
控制脂肪摄入
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以降低脂肪肝的风 险。
06
肝硬化病例分享与讨论
病例一:早期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总结词
早期发现,积极治疗,有效护理
详细描述
早期肝硬化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但肝功能已经受损。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及必要的心理支持。护理方面需要定期监测病情 变化,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
肝硬化
2.病因诊断:作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排除由肝炎引 起的肝硬化,怀疑Wilson病因由眼科检查K-F环, 测定血清铜蓝蛋白、尿铜、血铜等。
3.病理诊断:肝活检常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肝、脾肿大:与血液病、代谢性疾病的肝脾肿大鉴别。 必要时做肝活检。
2.腹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应确定腹腔积液的程度和性质, 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腔积液鉴别。肝硬化腹腔积液为漏 出液,合并自发性腹膜炎为渗出液,以中性粒细胞增多 为主。结合性腹膜炎为渗出液伴ADA增高。肿瘤性腹腔 积液比重介于渗出液和漏出液之间,腹腔积液LDH/血 LDH>1,可找到肿瘤细胞。腹腔积液检查不能明确诊断 时,可作腹腔镜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2.尿液检查:尿常规一般在正常范围,乙型肝炎 肝硬化合并乙肝相关性肾炎时尿蛋白阳性。胆汁 淤积引起的黄疸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阴性。肝 细胞损伤引起的黄疸,尿胆原亦增加。腹腔积液 病人应常规测定24h尿钠、尿钾。
3.粪常规:消化道出血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黑粪, 门脉高压性胃病引起的慢性出血,粪隐血试验阳 性。
2.乏力:为早期症状之一,其程度自轻度疲倦感到严重 乏力,常与肝病活动程度一致。
3.腹胀:与低钾血症、胃肠胀气、腹腔积液和肝脾肿大 所致
4.腹痛:肝因伴发溃疡病、胆道及肠道感染 引起。
5.腹泻:较普遍,与肠壁水肿、吸收不良和肠道菌群失 调有关。
并发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肝肾综合征:顽固性腹腔积液病人出现少尿、。 无尿、氮质血症、低血钠、低尿钠,考虑出现肝 肾综合征。国际腹腔积液研究会推荐诊断标准, 主要为:有没有休克、持续细菌感染、失水和使 用肾毒性药物情况下,血清肌酐>132.6umol/L, 在停用利尿剂和用1.5L血浆扩容后,上述二项肾 功能指标没有稳定持续的好转。蛋白质 ﹤500mg/d,超声检查未发现梗阻性泌尿道疾病 或肾实质疾病。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浆内皮素-1与门脉高压症、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根据左侧卧位检查中胃底粘液湖情况。
胃底粘液湖未发现胆汁,胃黏膜未出现异常情况,即为阴性(0分);胃底粘液湖存在少量的淡黄色稀薄胆汁,但并未超过皱襞顶端,黏膜水肿、充血,即为轻度(1分);胃底粘液湖存在黄绿色粘稠胆汁,并且量多,超过皱襞顶端溢出,至胃体中部大弯皱襞,发现胃窦部黏膜胆汁黄染,黏膜伴有轻度糜烂,有少量的出血点,即为中度(2)分;胃体大弯侧与胃底粘液湖有黄绿色粘稠胆汁,量较多,胃黏膜表现为弥漫性黄染,胃黏膜存在出血点与糜烂,即为重度(3分)。
胃镜下疗效评价:治疗后胆汁反流明显减少或者是消失,内镜下由轻度转为阴性,或者是中重度积分下降>1分,同时患者胃黏膜糜烂灶基本消失,即为显效;治疗胆汁反流有所减少,内镜下由轻度转为阴性,但是黏膜炎症明显,或者是中重度积分下降为1分,胃黏膜水肿充血明显减轻并且糜烂灶减小,即为有效;治疗后胆汁反流、胃黏膜糜烂灶、水肿、充血无任何变化,内镜观察积分下降<1分,即为无效。
5统计学分析:统计分析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x2检验,例(%)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x±s表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
6结果6.12组内镜胆汁反流性胃炎改善状况:治疗组中,23例显效(65.71%),10例有效(28.57%),2例无效(5.71%),治疗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中,20例显效(57.14%),7例有效(20.00),8例无效(22.86%),治疗有效率为77.14%,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4.200,P<0.05,有统计学意义。
6.22组不良反应对比:2组患者均发生轻微腹泻,可耐受,未对疗程治疗产生影响。
均为发生肾功能、肝功能以及心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讨 论临床中,由于胆汁返流入胃所导致的胃黏膜损伤是引发慢性胃炎常见病因[3~4]。
目前,治疗胆汁反流药物较多,主要包含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以及胃肠动力药物等。
复发阿嗪米特肠溶片含有多种胰酶,能对脂肪、蛋白质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与消化起到改善作用,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恢复;同时阿嗪米特能对胆汁分泌起到促进作用,不仅能使胆汁分泌量增加,还能促进胆汁固体成分分泌,对胆汁分泌进行调整,有助于消化道功能改善。
病例分析肝炎后肝硬化
肝炎后肝硬化病史1.病史摘要:葛××,男,49岁。
主诉:间断性上腹不适伴食欲不振、乏力10年,加重1年,呕血、黑便5小时。
患者10年前始出现上腹部不适,以右上腹为甚,伴食欲不振、乏力,症状时轻时重,未予进一步诊治。
1年前患者自觉上述症状加重,伴双下肢水肿、腹胀,口服利尿剂后好转,以后间断服用安体舒通、速尿治疗。
1月来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尿量较以往明显减少,1天前进食硬质食物后感上腹不适,入院前5小时患者呕血约500ml,排柏油样黑便1次,量约200ml,伴心慌、头晕、黑矇、出冷汗,前来我院急诊,为进一步诊治收住院。
患者病程中无发热、盗汗等,食欲不振、睡眠及精神欠佳,尿量每日约500ml,体重近一个月增加2.5kg。
既往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长期慢性节律性腹痛病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否认手术及输血史,无长期服药史,否认血吸虫疫区久居史.偶饮少量啤酒,不吸烟。
父亲因肝硬化去世,一妹患慢性乙型肝炎。
2.病史分析:(1)患者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食欲不振、腹胀等,近1年症状明显加重,尿量近1月明显减少,因此考虑病情在进展过程中。
根据腹胀、下肢水肿及体重增加判断可能出现腹水,其鉴别应包括:①如有发热、盗汗伴食欲不振、乏力,有结核病史,要考虑结核性腹膜炎。
②如有皮疹、关节痛、脱发、口腔溃疡等女性患者,若伴随有其他浆膜腔积液需怀疑SLE等结缔组织病。
③当腹水合并有食欲不振、消瘦等消耗症状需考虑腹膜癌或肿瘤转移累及腹膜。
④如症状以右上腹痛、腹水、下肢静脉曲张为主,需考虑Budd-chiari综合征。
⑤有结核性心包炎可疑病史,伴有心悸、胸闷、颈静脉怒张及腹水等提示缩窄性心包炎的可能。
⑥有长期营养不良史则主要考虑低蛋白血症所致的腹水。
⑦有肝炎病史,渐出现腹胀、水肿,并有消化道出血,需考虑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⑧其他原因尚有血吸虫肝硬化、药物损害导致的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的肝硬化等。
消化系统疾病
肝硬化
2)临床表现:
①肝功能损害表现:
、消瘦、营养不良及消化道症状;
内分泌失调表现:雌激素增多( 、
及男性
乳房发育)、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尿少、腹水等)
②门脉高压表现:脾大、脾亢;腹水;侧支循环建立
③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电解质紊乱。
肝硬化
肝硬化
肝硬化
3)诊断:
①临床诊断:肝硬化的临床表
临床表现
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黑便 呕血 头晕、心悸、乏力 等 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
>5~10ml/天 >50~100ml/天 胃内积血250~300ml >400~500ml >1000ml
常见体征
1、
:主要通过查体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肿大肝脏的硬度通常分为以下 。
Ⅰ度:质软如口唇——正常肝脏的硬度;
急性胰腺炎
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的胰腺组织 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性损伤。
急性胰腺炎
1)病因: ①胆道疾病 ②酒精 ③胰管堵塞 ④十二指肠乳头周围病变 ⑤手术、创伤 ⑥代谢障碍 ⑦药物 ⑧感染及全身炎症反应等
急性胰腺炎
2)临床表现: ①轻症急性胰腺炎 ②重症急性胰腺炎 ③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 ④胰腺局部并发症 ⑤全身并发症 3)诊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浓度虽超过正常值而临床上并未见黄疸者称 为隐形黄疸。
常见体征
6、
:是指肝硬化、Budd-Chiari综合征等疾病引
起的门静脉压力超过正常值(1.33~1.59kpa)的临床综合征。
门静脉压力增高可致—— 脾脏充血性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门静脉与体循环静脉系统间侧支循环的建立和开放引起食管、 胃、直肠和脐区等部位静脉曲张;
中医药治疗肝炎后早期肝硬化疗效的系统评价
展是最重要的。 在本 文 当 中, 收集 了近 1 0 年 以来 我 院收 治 的4 3 2 例 肝 炎 后早 期 肝 硬化 采 取 中医 药治 疗 的患者 , 对 中 医药治 疗早 期 肝 硬 化 的临床 治 疗效 果进 行 了整体 性 的研 究评 价 】 。 1资料 与方 法 1 . 1一般 资料 我院2 0 0 3 年2 月一 2 O 1 3 年2 月所 有肝 炎 后 硬 化 的 患 者4 3 2 例, 并 随机将其分成两 组, 治 疗 组 使 用 中医 药 的 方 法 , 对 照 组 使 用 常 子 类 规西 药的方法, 并 对 治 疗 效 果 的记 录资 料 进 行 分 析 研 究 。 当 中治 疗 组 的患 者 男性 病 患 1 3 6 例, 女 性病患8 2 例, 年 龄 区 间在 3 0 - 6 8 岁 之 间, 平均年龄 是4 1 岁; 对 照 组 的 患者 当 中男 性 病 患 1 2 9 例, 女 性 病 患8 5 例, 年 龄 区 间在 3 3 ~ 6 5 岁之 间 , 平均年龄是3 9 岁。 两 组 数 据 无 明显 差 异 , 不具有统计学 意义 ( P> 0 . 0 5 ) 。 选 取标 准 : 非个 案报 道, 要是有 群体性 特 征的案例 ; 研 究 对 象 是 病 毒 性 肝 炎 或 者 是 病 毒 性 肝 炎 后肝 硬 化 失 代 偿 期 的患 者。
大 力 推 广。 [ 关 键 词]肝硬化 ; 中医药; 系统评 价
【 中图分 类- R 2 7 3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 编号】1 6 7 2 - 5 6 5 4 ( 2 0 1 3 ) 1 1 ( a ) - 0 1 8 2 - 0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件编号GRJBK-HL-006 修订日期2012年12月生效日期2013年1月1日编制部门感染疾病科审核部门医务科批准部门医务科第六章肝炎后肝硬化【摘要】肝炎后肝硬化是指由于各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其特点是在肝细胞坏死的基础上发生纤维化,并代之以纤维包绕的异常肝细胞结节(假小叶)。
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和丁型肝炎病毒的长期感染可引起肝硬化。
慢性乙型肝炎为何转变为肝硬化由于病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长期存在井进入肝细胞内,在肝细胞核内复制病毒的核酸部分,然后再在细胞浆中包上外壳.如此反复整合的过程中,不断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致敏淋巴细胞及相应的抗体.与抗体结合的致敏淋巴细胞和表面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肝细胞相结合,使肝细胞破坏,病毒被消灭。
在这个过程中.还产生纤维因子*使纤维母细胞合成胶原的作用增强,致使肝内纤维组织不断地增生,久而久之,使肝脏发生纤维化.形成了肝硬化。
【病理生理】1.病理分类(1)按病理形态分类:根据WHO制定的肝硬化形态学标准,按结节大小分为三型:①小结节性肝硬化:结节大小均匀,一般<3mm,纤维隔较规则,再生结节较少;②大结节性肝硬化:结节较粗大,大小不均,一般>3mm,最大可达数厘米,纤维隔不规则,再生结节多见;③混合性肝硬化:小结节和大结节两种形态混合存在。
(2)病理分型:按结节内所含腺泡功能单位主要分为三型:①单腺泡性肝硬化:至少75%的病变区是由单腺泡组成,其特征是结节内不含有或只含有一个汇管区②多腺泡性肝硬化:至少75%的病变区是由多腺泡功能单位组成的,结节内含有一个以上的汇管区;③混合腺泡性肝硬化:单腺泡性及多腺泡性硬化性结节至少各占病变区25%以上。
2.病理发生过程肝脏在慢性炎性病变的刺激下成纤维细胞增生,可合成大量的胶原纤维,导致弥漫性纤维增生及纤维束形成。
肝小叶1带碎屑状坏死时,肝纤维化自汇管区向另一汇管区延伸'形成汇管区至另一汇管区的桥架纤维隔,称为主动隔口肝小叶3带肝细胞融合性坏死时,形成肝小叶中央至汇管区的桥架纤维隔,称为被动隔。
两种纤维隔分别或同时包绕残存肝小叶或再生结节,导致肝小叶结构性改建。
结节外周完全被纤维隔包绕时,称为完全性硬化性结节,不完全包绕者称为不完全性硬化性结节,一旦出理硬化性结节,提示已进展至肝硬化。
3.病理生理机制(1)肝脏功能减退:发生肝炎后肝细胞大量坏死,可导致肝功能减退,肝脏血浆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合成较少,胆色素的代谢、有害物质的解毒及内分泌激素的灭能等功能下降。
(2)门静脉高压:因肝小叶的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门静脉血液减少。
同时,由于门静脉与肝动脉分支之间直接交通,使门静脉压力升高。
当门静脉压力超过300mmH2O(2. 94kPa)时,可出现胃肠道瘀血、脾大、腹腔积液形成及门静脉与腔静脉的侧支循环建立等临床表现。
在建立的侧支循环中以食管静脉曲张出现较早,其可能的原因有:①食管静脉距门静脉近,易受门脉高压的影响;②食管静脉位置甚浅,处于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中;③食管静脉位于胸腔,吸气时胸内负压可使门静脉血液更易流人。
【病毒分类】1. 甲型肝炎一般发病急,病程持续时间较短,多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流行传播。
近几年来,有向大龄组推移的趋势。
多在冬春季流行。
病毒传播方式主要是从口腔消化道进入肝脏。
因其病程短,恢复快,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故也不会转变成肝硬化。
2.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传播而引起。
此种病毒可在病人体内长期存在,其中30%可发展成慢性肝炎,并可转变成肝硬化。
大多数病人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到出现肝硬化的临床症状最短的5~10年,最长20~40年,它是转变成肝硬化发病率最高的一种肝炎。
3. 丙型肝炎传播方式、传染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目前认为:输血后引起的肝炎中80%~90%属丙型肝炎。
此型肝炎也可转变发展为肝硬化。
4. 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感染有两种方式:(1)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混合感染)。
在急性的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感染的人群中,约有5%的病历可发生慢性肝炎或转变成肝硬化。
(2)重叠感染了丁型肝炎病毒。
慢性进行性丁型肝炎,既为慢性丁型肝炎恶化或无症状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者,演变为进行性活动性肝炎。
重叠感染发展为慢性肝炎者占80%~90.9%,大部分转变成肝硬化。
(3)戊型肝炎潜伏期为2~9周,较乙型肝炎为短,较甲型肝炎为长。
一成人发病为多。
本型肝炎死亡率较高,特别是孕妇,可达10%~40%,戊型肝炎一般不发展为慢性肝炎或转变成肝硬化。
【临床表现】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不全表现及门静脉高压症,部分患者还可发生各种临床并发症。
1.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1)全身临床表现:表现有乏力、体重减轻及发热,其中乏力是失代偿期最常见的表现,乏力的程度常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平行。
部分病人患者可出现不规则低热,一般不超过38. 5度。
(2)消化系统症状:包括食欲减退、上腹不适、腹胀及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厌食、恶心及呕吐等表现。
(3)出血及贫血: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血倾向较常见,可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齿龈出血及月经过多等表现,约2/3的患者有轻或中度贫血。
4.内分泌失调表现:男性患者睾丸萎缩、性功能障碍、毛发脱落及男性乳房发育等。
部分患者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可出现面部、颈部、上肢及黏膜等处的色素沉着。
5.皮肤表现(1)水肿:常见下肢踝部,于夜间或卧床后水肿可消退。
具有大量的患者可因腹腔积液压迫下腔静脉影响静脉回流,出现阴囊及会阴部的水肿。
(2)肝病面容:是肝硬化患者比较特殊的临床表现,面色呈灰暗、黝黑,甚者呈“古铜色”。
(3)蜘蛛痣和毛细血管扩张:直径范围为1~10mm,主要分布于上腔静脉引流的区域(面部、上肢、颈部、胸部及背部等),上腹部罕见。
(4)肝掌:红斑分布于掌面的鱼际肌、小鱼际肌、手指末节掌面及手指基底部,红斑压之可褪色。
2.门静脉高压症(1)腹水形成:腹水的形成除与门静脉高压有关外,还有以下几种因素:①低蛋白血症:当血浆白蛋白低于25~30g/L时,易出现腹水和肢体浮肿。
同时,约5%~l0%的肝硬化出现腹腔积液的患者可合并胸腔积液,且以右侧胸腔积液多见;②肝淋巴液失衡:肝淋巴液生成增多,每日可达7—11L(正常为1—3L),淋巴液自肝门淋巴管溢出至腹腔;③内分泌因素:抗利尿激素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增加对水、钠的重吸收;④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循环血容量不足可导致肾脏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前列腺素活性降低,循环血容量不足使致肾脏血流量、排钠及排尿量减少。
(2)脾大: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多见脾大,常伴有脾功能亢进,表现为血细胞的三系不同程度下降,一般以血小板减少明显,其次为白细胞及红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不增加,血细胞比容很少减至0. 30以下。
(3)侧支循环开放:侧支循环开放是门静脉高压症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包括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腹壁和脐周静脉曲张及痔核形成等。
3.主要并发症(1)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其他病因还包括有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急性胃黏膜糜烂、消化性溃疡及异位静脉曲张等。
(2)感染:肝硬化常见的严重感染为自发性腹膜炎及败血症。
感染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丛紊乱、细菌过度生长及细菌移位;②门体静脉分流使病原微生物可直接绕过肝脏进入体循环;③Kupffer细胞功能及巨噬细胞功能减退。
(3)电解质平衡紊乱:以低钠、低钾、低氯血症为常见,当血钠低于120mmol/L(多为稀释性低钠血症)时,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预后极差。
低钾,低氯血症常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是导致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
此外,低钙、低镁血症亦较为常见。
(4)肝性脑病(5)肝细胞性肝癌:肝硬化患者若出现下列报警征象时,应高度怀疑肝细胞性肝癌的可能: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排除感染因索)者;②乏力、消瘦及体重进行性下降者;③肝区及右上腹疼痛进行性加重,经一般治疗难以缓解者;④肝脏短期内进行性肿大者。
(6)肝肺综合征:肝硬化患者因肺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的出现肺功能异常称为肝肺综合征。
约50%的肝硬化失代偿性患者可见出现动脉氧分压降低及肺通气/灌流比失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
临床卜有杵状指体征,但明显的发绀或呼吸困难较为少见。
肝硬化患者门一体静脉分流术后,约有1%的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引起呼吸困难、晕厥、咯血、心前区痛及右心增生性肥大等临床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1.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慢性肝炎诊断依据主要包括:(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 感染;(2)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者,可诊断为慢性HCV感染。
肝组织活检病理做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可显示肝细胞中有无HBsAg和HbcAg的表达。
HBsAg胞浆弥漫型与胞膜型,以及HBcAg胞浆型与胞膜型表达,提示HBV复制活跃。
HBsAg包涵体型与周边型及HBcAg核型表达则提示肝细胞内存在HBV。
早期肝硬化诊断比较困难,许多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常可无任何症状或仅出现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
代偿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要点主要包括:(1)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不全表现;(2)肝脏储备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血清胆红素<2mg/dl(35umol/L),血清白蛋白正常或偏低,但仍≥35g/L,凝血酶原活动度>60%;(3)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表现有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腔积液、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等。
以下手段有助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①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必须严密随访观察;②对原因不明的肝大,特别是肝质地坚实、表面不光滑者,有肝病面容者,出现蜘蛛痣、肝掌及毛细血管扩张等体征者,应采用包括超声、腹腔镜及肝组织活检等检查手段帮助确定性质。
肝硬化失代偿期是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肝功能属Child-Pugh分级B与C级。
主要临床诊断要点包括:(1)有明显肝功能不全表现;(2)肝脏储备功能异常,血清白蛋白<35g/L,A/G<1.0,血清胆红素>35u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3)出现门静脉高压症,表现为脾大、腹腔积液及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破裂出血等。
2.炎症活动性和静止性的诊新(1)活动性肝硬化:血清酶活性升高,特别是ALT、AST升高,升高程度与炎症的活动性呈正相关。
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黄疸。
有些患者血清ALT、AST正常或轻度升高,但y-谷氨酰转肽酶(y-GT)呈中度或明显升高,在排除其他原因(如胆道疾病、胆汁淤积、肝癌等)后,提示慢性炎症活动性的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