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

合集下载

诊断肝硬化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诊断肝硬化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诊断肝硬化的检查方法有哪些如何准确诊断肝硬化是患者朋友们关注的问题之一,诊断与治疗的关系密切,可以说诊断的准确性决定了治疗的难易程度,所以想要尽早治愈肝硬化的患者就必须要知道诊断方式,帮助自己的治疗能够顺利的进行。

诊断肝硬化的检查方法1、各种辅助检查:免疫功能改变;超声显像可发现肝区声像图的典型变化及脾肿大、肝门静脉扩张、腹水等门脉高压症表现。

失代偿期肝硬化有明显症状表现和肝功能异常,诊断不困难。

代偿期肝硬化诊断有困难时可进行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

2、肝纤4项血清学检查:即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

其中2~3项有显著增高,可考虑早期肝硬化的可能。

3、肝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多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异常,早期肝硬化比较突出的是蛋白方面的异常,如白蛋白减低,球蛋白升高,血中白/球蛋白比值降低甚至倒置。

4、体格检查:早期肝硬化在体格检查时,常可触及肿大的肝脏,部分亦可触及肿大的脾脏。

5、肝组织学检查:肝硬化有纤维隔形成且小结节性或混合结节性增生者可通过此项检查确诊;亦可了解肝纤维化的程度,可鉴别诊断酒精性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以及是否伴有活动性肝炎。

利用超声如何诊断肝硬化?超声诊断肝硬化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为临床主要的检查手段。

但肝硬化的成因、类型、程度不同等可造成肝硬化的影像表现不尽相同,对于非典型肝硬化易出现漏诊,超声检查单项指标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所以超声诊断肝硬化只能供临床参考。

超声表现形态大小正常或左叶略大,包膜增厚,呈细波纹状或锯超声表现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或左叶略大,包膜光整,回声增粗,分布不均匀或均匀,肝静脉变细或走行改变、迂曲,胆囊正常或胆囊增厚、毛糙,门静脉>1.3cm,脾脏厚度>4.5cm。

病理结果提示小结节型肝硬化。

本组病例共同点是肝包膜描述正常,众所周知肝包膜异常亦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指标。

肝包膜的通常分为五个等级,声像图呈白线条样回声,连续性好为0级;肝包膜轻度增厚,用3.5MHz探头不易检出为Ⅰ级;肝包膜稍增厚,细水纹状,欠平整,超声测值>2mm为Ⅱ级;肝包膜明显增厚,显示小结节状或节段状不连续为Ⅲ级;肝包膜明显增厚,回声增强,呈轻度波浪状,凹凸不平为Ⅳ级。

肝硬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硬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硬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肝硬化的定义和病因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其特征为肝脏组织出现病理性纤维化并最终形成结节状改变。

导致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包括长期酗酒、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肝脏脂肪变性、药物过量使用等。

肝硬化的临床表现肝硬化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腹水、黄疸、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

由于肝硬化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发现病情时已经进入晚期。

肝硬化的诊断临床诊断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肝脏B超、CT、MRI)、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主要方法。

此外,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血红蛋白水平、甲胎蛋白等指标也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在确定患者为肝硬化后,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以免误诊或漏诊。

常见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门脉高压性肝硬化、脂肪肝、肝脏肿瘤等。

肝硬化的治疗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抗病毒药物、肝脏保护药物等。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手术治疗对于肝硬化晚期合并病变的患者,如肝内胆管结石、巨大脾脏、肝癌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肝移植是治疗晚期肝硬化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对症治疗针对肝硬化患者出现的症状,如腹水、黄疸等,采取相应的药物或治疗措施,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肝硬化的预后肝硬化的预后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并发症的情况。

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是改善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关键。

对于晚期肝硬化且合并肝癌等不可逆病变的患者,预后较差。

结语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早期诊断、积极治疗、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遵医嘱建议是预防和治疗肝硬化的关键。

如果发现任何与肝硬化相关的症状,应尽早就医并进行全面检查,以便及时干预和治疗。

肝硬化的诊断、分期及治疗原则

肝硬化的诊断、分期及治疗原则

肝硬化的诊断、分期及治疗原则肝硬化是医院肝胆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往往是通过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起来的,会对患者的肝脏功能造成极大的伤害。

在我国及南亚地区,肝硬化的发病率约为3.68:1,患者群体中,多数患者会在45~75岁时因病死亡。

研究表明,我国大多数肝脏疾病患者的肝硬化是由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肝硬化诊断、分期和治疗原则的那些事。

1、肝硬化基本情况作为一种慢性肝病,肝硬化是在一种或多种病因反复作用下,患者肝脏逐渐变形、硬化而形成的一种肝损伤疾病。

患有肝硬化疾病后,患者在代偿期的表现并不明显,疾病发展到失代偿期后,患者的症状表现逐渐清晰,其中多数患者有食欲退减、恶心、消瘦的表现,有的患者还会出现黄疸、面部黑黄、皮肤色素沉着等问题。

当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或治疗效果不理想时,部分患者还会并发差社会功能消化道出血、胆石症、感染和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状,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

临床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较为明显,其中除肝脏慢性炎症、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外,多少肝硬化患者还有再生结节和肝内外血管增殖特征表现。

从致病因素来看,造成肝硬化的病因类型众多,其中肝炎病毒、脂肪性肝病、免疫疾病是造成肝硬化的重要原因,部分患者发病还和药物或化学毒物、胆汁淤积、循环障碍有关,此外遗传、寄生虫感染、代谢疾病等都是引起肝硬化的重要因素。

2、肝硬化的临床诊断病理组织学上诊断肝硬化的标准是“弥漫性肝纤维化伴假小叶形成”。

从诊断过程来看,肝穿刺检查具有一定的创伤,这使得其难以在临床上大范围使用。

近年来,无创的肝纤维化检查手段得到了应用,其在早期肝硬化诊断中具有积极作用,从诊断方法来看,除APRI、FIB-4、肝脏瞬时弹性测定等都是较为常用的诊断方式,其中,APRI和FIB-4需要测定血液的相关指标,而肝脏瞬时弹性对于影像学技术方法的依赖较大。

通过这些无常无创检查手段的应用,能实现肝纤维化、肝硬化问题的准确判断。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肝硬化,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及其应用。

一、肝硬化的定义肝硬化是指肝脏病变的一种晚期形式,病变过程导致肝脏组织受到广泛的破坏和纤维化,肝细胞逐渐死亡,并被纤维组织所代替。

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可导致肝功能衰竭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二、肝硬化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腹水、黄疸、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等。

这些症状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肝硬化。

2. 影像学检查肝硬化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是否有纤维化、肝静脉压力是否升高等情况。

3. 肝穿刺活检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通过活检可以明确肝脏组织是否存在纤维化和肝细胞坏死等情况。

但是,肝穿刺活检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慎重考虑。

4. 临床评分肝硬化的临床评分包括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

Child-Pugh评分是根据患者的黄疸、腹水、蛋白质含量、凝血功能等指标进行评估,评分越高,代表肝硬化越严重。

MELD评分则是通过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因素进行评估,也可以反映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5. 血清学指标肝硬化的血清学指标包括肝功能指标、肝炎病毒标志物、肝纤维化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硬化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三、肝硬化的临床分期肝硬化的临床分期是根据肝功能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划分的。

常见的分期方法有Child-Pugh分期和BCLC分期。

其中,Child-Pugh分期根据患者的黄疸、腹水、蛋白质含量、凝血功能等指标进行评估,分为A、B、C三个级别。

BCLC分期则是根据肝癌的存在与否、肝功能、肝硬化程度等因素进行评估,分为0、A、B、C、D五个级别。

四、肝硬化的治疗肝硬化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肝硬化的症状和并发症进行治疗,如利尿剂、抗病毒药物、维生素等。

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

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

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

是在肝细胞广泛变性和坏死基础上产生肝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形成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和血管解剖的破坏。

病变逐渐进展,晚期出现肝衰竭、门脉高压和多种并发症,是严重和不可逆的肝疾病。

在我国肝硬化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并发症的病死率高,主要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近年来酒精性肝病比例有上升趋势。

【临床表现】起病常隐匿,早期可无特异性症状、体征,根据是否出现黄疸、腹水等临床表现和食管静脉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可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1.代偿期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病人无特异性症状。

常在体检或手术中发现。

可有食欲缺乏、乏力、消化不良、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

临床表现同慢性肝炎,鉴别常需依赖肝病理。

2.失代偿期肝硬化(1)症状:食欲缺乏,有时伴恶心,呕吐,乏力,腹胀,腹痛,常为肝区隐痛,腹泻,体重减轻,可出现牙龈、鼻腔出血、皮肤黏膜紫斑或出血点,女性常有月经过多等出血倾向。

内分泌系统失调:男性有性功能减退,男性乳房发育,女性常有闭经及不孕;糖尿病发病率增加,表现为高血糖、糖耐量试验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外周性胰岛素抵抗。

进展性肝硬化伴严重肝细胞功能衰竭病人常发生低血糖。

出现昼夜颠倒、嗜睡、兴奋等神经精神症状。

(2)体征:常呈慢性病容,面色黝黑,面部有毛细血管扩张、口角炎等。

皮肤表现常见血管蛛、肝掌,可出现男性乳房发育,胸、腹壁皮下静脉可显露或曲张,甚至脐周静脉突起形成水母头状,静脉可听到静脉杂音。

黄疸常提示病程已达到中期,随着病变进展而加重。

1/3病人常有不规则发热,与病情活动及感染有关。

腹水、肝性胸腔积液、下肢水肿常发生在晚期病人。

肝在早期肿大,晚期坚硬缩小、肋下常不易触及。

35%~50 %病人有脾大,常为中度,少数重度。

【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主要依据为:①有病毒性肝炎、长期饮酒等有关病史;②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征的临床表现;③肝质地坚硬有结节感;④肝功能试验常有阳性发现;⑤肝活组织检查见假小节形成。

肝硬化

肝硬化

肝硬化掌握要点肝硬化的概念、病因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失代偿)肝硬化的诊断标准肝硬化的治疗(一般处理、腹水)概况(1)一种或几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的后期阶段。

病理—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细胞结节性再生、肝逐渐变形、变硬。

临床—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晚期常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等并发症。

病因:酒精性、病毒感染、其他原因肝脏纤维化腹水、门脉高压(出血)、肝性脑病、肝癌。

病毒性肝炎1、主要为乙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一般不发展为肝硬化。

2、肝炎后肝硬化多数表现为大结节性肝硬化;少数病例如病程缓慢迁延,炎性坏死病变较轻但较均匀,亦可表现为小结节性肝硬化。

3、从病毒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的病程,可短至数月,长至数拾年。

慢性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酒精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经脂肪肝而发展为肝硬化是酒精性肝硬化的主要发病机理。

80g, 4年---肝纤维化80g, 10年---肝硬化胆汁淤积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外胆管阻塞持续存在,可导致肝细胞缺血、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而继而形成肝硬化(继发性)。

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的肝内细小胆管炎症与梗阻所致者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循环障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和各种病因引起的肝静脉阻塞综合症(Budd –Chiari 综合症),可致肝脏长期瘀血缺氧,小叶中心区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而导致瘀血性肝硬化,在形态上呈小结节性。

药物及化学毒物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可损害肝脏。

如长期服用异烟肼、四环素、双醋酚汀、甲基多巴等,或长期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磷、砷、氯仿等可引起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进而发展为中毒性(药物性)肝硬化。

代谢性疾病由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致某些物质因代谢障碍而沉积于肝脏,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肝硬化。

营养障碍长期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抗脂质因子如胆碱等缺乏时,能引起肝细胞坏死、脂肪肝,直至发展为营养不良性肝硬化。

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案

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案

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方法与治疗方案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它是指由于长期的慢性肝损害引起的肝功能减退和结构改变,最终导致肝脏无法正常工作的状态。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延缓疾病进展并改善预后。

本文将介绍一些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对肝硬化。

一、早期诊断方法1. 高风险人群的筛查:高风险人群包括长期饮酒者、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接触过有毒物质或药物的人等。

对这些人群进行定期体检,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清胆红素、转氨酶、血小板计数等,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指标并采取相应措施。

2. 影像学检查:超声波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用于观察肝脏形态和大小的变化,并发现异常回声信号。

此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也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肝脏结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

3. 病史与临床症状: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也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以及腹胀、腹水等。

此外,对于长期饮酒或有慢性肝炎家族史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二、早期治疗方案1. 原因治疗:针对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原因进行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对于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应接受抗病毒治疗以减缓肝损害并阻止进展为肝硬化。

而对于饮酒引起的肝硬化,戒酒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

2. 营养支持与调整:由于消耗过度和营养吸收障碍,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

因此,给予患者适当的营养支持是很重要的,包括良好的饮食指导、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等。

3. 并发症的治疗:肝硬化患者常伴有一系列并发症,如腹水、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等。

对于腹水患者,可以采取限制盐摄入、利尿剂和放置导管引流来减轻症状。

而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可以通过内镜下止血术或药物控制进行有效治疗。

4. 肝移植:对于肝硬化晚期且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的患者,肝移植被认为是最佳选择之一。

在这种手术中,将不健康的肝脏换成健康的肝脏,以恢复正常的肝功能。

急诊医学模拟题含答案

急诊医学模拟题含答案

急诊医学模拟题含答案1、利多卡因连续静脉滴注多少小时后应减量?()A、12小时B、24小时C、36小时D、48小时E、60小时答案:B:利多卡因连续应用24h后半衰期延长,应减少维持量。

2、甲状腺危象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高热B、谵妄C、心动过速D、恶心、呕吐E、表情呆滞答案:E:甲状腺危象常见诱因有感染、手术、精神刺激等,临床表现为高热、大汗、心动过速、烦躁、焦虑不安、谵妄、恶心、呕吐、腹泻,严重患者可有心衰,休克和昏迷等。

因此答案选E。

3、对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下列哪项最有价值?()A、脾大B、蜘蛛痣C、肝功能不正常D、B超示肝不均质回声E、食管钡餐检查示下段有蚯蚓样充盈缺损答案:E:E项,食管钡餐检查示下段有蚯蚓样充盈缺损,提示为肝硬化特有的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的征象,因而诊断肝硬化最有价值。

ABCD四项,可为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但无特异性诊断价值。

4、酸碱平衡的调节主要是()。

A、以呼吸系统为主B、肾脏功能调节C、血液缓冲系统为主D、靠以上三者共同作用E、靠抗利尿素与醛固酮的作用答案:D:正常生物体内的pH相对稳定,这主要依靠体内各种缓冲系统以及肺、肾的调节来实现。

5、男性,25岁。

10天前出现左臀疖肿,前天开始发热伴寒战、咳嗽、咳脓痰,3天来痰中带血,胸痛,血象:WBC25×109/L,N91%,胸片示两肺有散在密度较淡的片状阴影,内有透光区及可疑气液平面。

应考虑为()。

A、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B、肺炎链球菌肺炎C、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D、多发性肺囊肿并感染E、肺结核答案:A:①患者左臀疖肿,皮肤感染致病菌多为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②患者发热、寒战、咳嗽、咳脓痰、痰中带血、胸痛、血象高,提示化脓性肺炎;③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的X线特征为:多样性与易变性,可有肺脓肿,脓胸,肺气囊肿等。

因此答案选 A。

6、肝硬化出血倾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血小板减少B、凝血因子合成障碍C、毛细血管脆性增加D、维生素K缺乏E、血清抗凝物增加答案:B: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常有出血倾向的原因:①肝合成凝血因子减少;②脾功能亢进;③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肝硬化诊断标准

肝硬化诊断标准

肝硬化诊断标准1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弥漫性肝纤维化伴假小叶形成是病理组织学上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

但肝穿刺为有创检查手段,难以普遍采用。

近年研究发现,无创肝纤维化检测手段有助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

常用诊断方法包括APRI、FIB-4等基于血液的指标以及肝脏瞬时弹性测定等基于影像技术的方法。

这些无创检查可以很好区分是否存在肝纤维化或肝硬化,但其诊断界值因病因而异,需要结合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解读。

我国有关指南建议,对于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硬度值(LSM)>17.0 kPa时可诊断肝硬化,LSM<10.6 kPa时可排除肝硬化[4 ];而对于慢性HCV感染者,建议以LSM>14.6 kPa作为肝硬化诊断界值,<9.3 kPa可排除肝硬化[5];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LSM>15.0 kPa考虑肝硬化,<10.0 kPa排除肝硬化[6];酒精性肝病患者LSM≥20.0 kPa考虑肝硬化,<12.5 kPa排除肝硬化[6]。

对于无创手段难以确定诊断,且存在严重凝血功能异常和/或严重血小板减少、腹水等经皮肝穿刺禁忌证的病例,可采用经颈静脉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并可同时行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定,有助于判断病因和预后。

应当注意,以门静脉高压为突出表现者,需要与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如先天性肝纤维化和非肝硬化性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等)进行鉴别[7]。

对于已经出现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GEVB)及肝性脑病(HE)等严重并发症者,结合病史大多可以做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

对于尚未出现这些并发症的患者,可以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血液学、生化学及影像学检查做出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诊断[2]:(1)肝组织病理学显示弥漫性肝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即可诊断为肝硬化。

(2)如果未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以下5条中2条以上且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者,可临床诊断为肝硬化:①胃镜检查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②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有肝硬化的影像学特征;③肝脏弹性测定:LSM>13 kPa;④肝脏合成功能减低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⑤脾功能亢进表现:血小板、白细胞或血红蛋白降低等。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导读:肝硬化的诊断标准?肝硬化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导致的慢性肝损害,不同患者的发病原因不同,症状表现各异,因此在治疗前有必要进行详细的诊查。

那么肝硬化的诊断标准是什么?……肝硬化的诊断标准?肝硬化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导致的慢性肝损害,不同患者的发病原因不同,症状表现各异,因此在治疗前有必要进行详细的诊查。

那么肝硬化的诊断标准是什么?1.诊断肝硬化有哪些标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肝硬化检查的标准中此项增高常见于急性肝炎、中毒性肝坏死;轻度或中度增高见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等,但不表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越高病情就越重。

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种种肝硬化检查的标准在肝炎、肝坏死等均可增高,常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同时检测,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存在于肝脏外,如心、肾、脑,胰血细胞中,所以仅有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上升,还应警惕其他脏器病变。

ast/alt比值升高,提示肝细胞坏死程度较重或酒精中毒引起的肝脏炎症。

3.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急慢性肝炎时中度增高,胆汁淤积和恶性病变时,可显着上升。

4.总蛋白(tp):肝坏死、肝硬化时减低,若小于6g/dl,提示肝脏蛋白的合成障碍。

5.白蛋白(alb):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时减低,常小于,提示肝脏白蛋白的合成障碍。

6.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肝炎、肝硬化、肝癌时延长,常大于13秒。

7.甲胎蛋白(afp):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时,甲胎蛋白升高不多,这种肝硬化检查的标准一般小于300μg/l。

但是原发性肝癌时甲胎蛋白往往大于1000μg/l。

8.肝脏纤维化的检查:包括ⅲ型前胶原肽(pⅲp)、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pcⅳ)、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及脯氨酸肽酶等。

急性肝炎常无明显改变,而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常显着增高,肝病患者各种胶原均增加,但最重要的是构成基底膜的ⅳ型胶原增加,常大于150μg/l。

肝硬化的诊断

肝硬化的诊断

影像学表现
• CT:CT扫描是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平扫显示肝的密度降低,比脾的
密度低。弥漫性脂肪浸润表现全肝密度降低,局灶性浸润则表现肝叶或
肝段局部密度降低。 • 平扫示全肝密度均匀降低,肝/脾CT值之比≤1.0;脂肪浸润较重时(重
度脂肪肝)肝内血管明显呈高密度改变,但其走向、排列、大小、分支
正常,没有受压移位或被侵犯征象,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不如脾脏。
异常以及脾大、门静脉高压改变的征象。 ③肝硬化合并肝癌的诊断:百分之三十至五十合并肝癌 ④再生结节与肝癌的鉴别诊断: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和MRI检查有利于鉴 别,小肝癌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即快速退出,再生结节没有 明显对比增强。 再生结节T2WI呈低信号, 小肝癌T2WI呈高信号,可与再 生结节区分开来。
中度脂肪肝
重度脂肪肝
脂肪肝增强扫描表现
局灶性脂肪肝
肝岛
肝囊肿
病因:先天性和后天性肝囊肿, 分类:临床分为单纯性肝囊肿和多囊肝, 临床和病理: 多见与30-50岁,症状轻微,巨大囊肿可致肝 大,上腹部胀痛,偶有囊肿破裂、出血、合并感 染等。 囊肿大小数毫米至数厘米之间,囊壁薄,内衬 上皮细胞,囊内充满澄清液体。
• 肝细胞癌容易侵犯门静脉和肝静脉引起 血管内癌栓或肝内外血行转移; • 侵犯胆道引起阻塞性黄疸; • 淋巴转移可引起肝门及腹主动脉或腔静 脉旁等处腹腔淋巴结增大; • 晚期可发生肺、骨骼、肾上腺和肾等远 处转移。
影像学表现: X线:肝癌的肝动脉造影可出现以下异常改变: ①肿瘤供血的肝动脉扩张; ②肿瘤内显示异常肿瘤血管;
化脓性炎症,形成化脓性肝脓肿。
【临床与病理】
临床:表现肝大、肝区疼痛、触痛以及发热、白 细胞升高等急性感染表现。

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

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

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常常由长期的肝炎病毒感染、酗酒、脂肪肝等因素引起。

肝硬化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因此,了解肝硬化的诊断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一、临床症状。

肝硬化患者常常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腹水、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这些症状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初步的判断。

二、影像学检查。

肝硬化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B超、CT、MRI等检查,这些检查可以显示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情况,对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是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之一。

包括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肝炎病毒检测等项目,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态、病毒感染情况等重要信息。

四、肝脏活检。

肝脏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

通过肝脏活检可以直接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确定是否存在肝硬化、病变程度等信息,对于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诊断手段外,还可以通过腹水检查、肝动脉造影、肝素化验等辅助检查来帮助医生进行肝硬化的诊断。

六、综合分析。

对于肝硬化的诊断,需要综合各种检查手段的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肝硬化的诊断不是单一的检查项目所能确定的,而是需要综合分析各种信息,最终确定诊断结果。

七、诊断注意事项。

在进行肝硬化的诊断时,需要注意排除其他引起肝脏病变的疾病,如肝癌、肝炎等。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进行详细询问和了解,帮助确定诊断。

综上所述,肝硬化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肝脏活检等多种手段,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最终确定诊断结果。

对于怀疑患有肝硬化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和干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肝硬化诊断金标准

肝硬化诊断金标准

肝硬化诊断金标准
肝硬化诊断临床金标准,一般多数是在CT或彩超引导下进行肝脏穿刺活检,通过病理学证实之后,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也是最为精确和精准的一种诊断方式和方法。

对于害怕进行穿刺定诊的患者,也可以采取肝脏彩超、CT加强以及肝脏纤维检查,对诊断肝硬化能提供依据;但是对于肝穿刺诊断比率或诊断率还是略低。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

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

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

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肝硬化现行诊断标准

肝硬化现行诊断标准

肝硬化现行诊断标准
肝硬化的现行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有病毒性肝炎、长期嗜酒、长期营养不良、血吸虫病或化学药物中毒等病史。

2. 症状和体征:肝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如食欲不振、腹水、恶心、腹泻、肝脾轻度肿大、血管痣、出血倾向、黄疸、肝掌、肝体积缩小等。

3.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以包括肝功能指标、血小板计数和凝血功能指标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和疾病程度。

如果白细胞和血小板低于正常值,且排除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可能提示肝硬化脾亢。

此外,血生化检查中肝酶如GGT升高、AST/ALT比例出现倒置甚至>1.0,胆红素长期
升高或反复升高,血氨升高,血清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白/球比例倒
置等情况,都可能提示肝脏功能下降和肝硬化。

凝血功能检查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下降,可能提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是肝硬化的间接指标之一。

4. 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肝硬化。

B超检查
可以观察肝脏大小变化、回声改变、脾体积增大等情况,食管钡餐透视和内镜检查可以发现食管静脉曲张和胃底静脉曲张,这些都是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此外,肝脏无创弹性检测也可以根据检测肝脏硬度值,脂肪衰减程度等情况来反应肝脏硬化的情况,对诊断肝硬化具有参考价值。

5. 肝活检:肝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可以发现肝纤维化及结缔组织,再生结节等情况,从而确诊肝硬化。

但由于这是一种有创检查,通常在必要时才会进行。

综合以上各项检查,医生可以确诊患者是否患有肝硬化,并根据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

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

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常常是由于长期的肝炎病毒感染、酗酒或其他肝脏疾病引起的。

肝硬化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因此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来确认诊断。

在临床实践中,有一些被公认的肝硬化诊断的金标准,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首先,肝功能检查是诊断肝硬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肝功能检查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肝酶、胆红素、蛋白质、凝血功能等指标来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

在肝硬化患者中,这些指标通常会出现异常,如肝酶升高、胆红素增加、凝血功能异常等。

因此,肝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硬化的可能性。

其次,影像学检查也是肝硬化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大小、密度等情况。

在肝硬化患者中,肝脏通常会出现不规则的结节、肝脏体积增大、密度不均等表现。

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患者肝脏的情况,从而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和分期。

另外,肝组织活检也是肝硬化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肝组织活检是通过穿刺肝脏获取组织标本,然后送至病理科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认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

在肝硬化患者中,肝组织活检通常会显示肝细胞坏死、纤维化增生等病理改变。

通过肝组织活检,医生可以直接观察患者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从而明确诊断肝硬化的程度和类型。

最后,临床症状和体征也是肝硬化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肝硬化患者常常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腹水、肝区疼痛等症状,体检时常常可以触及肝脏肿大,腹水等体征。

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医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有助于肝硬化的诊断和评估。

综上所述,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肝组织活检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

这些检查手段可以相互印证,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进行肝硬化的诊断和评估,对于后续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肝炎后肝硬化是指由于各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进行性、弥漫性病变,其特点是在肝细胞坏死的基础上发生纤维化,并代之以纤维包绕的异常肝细胞结节(假小叶)。

我国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病毒性肝炎,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和丁型肝炎病毒的长期感染可引起肝硬化。

病理生理(一)病理分类1.按病理形态分类:根据WHO制定的肝硬化形态学标准,按结节大小分为三型:①小结节性肝硬化:结节大小均匀,一般<3mm,纤维隔较规则,再生结节较少;②大结节性肝硬化:结节较粗大,大小不均,一般>3mm,最大可达数厘米,纤维隔不规则,再生结节多见;③混合性肝硬化:小结节和大结节两种形态混合存在。

2.病理分型:按结节内所含腺泡功能单位主要分为三型:①单腺泡性肝硬化:至少75%的病变区是由单腺泡组成,其特征是结节内不含有或只含有一个汇管区}②多腺泡性肝硬化:至少75%的病变区是由多腺泡功能单位组成的,结节内含有一个以上的汇管区;③混合腺泡性肝硬化:单腺泡性及多腺泡性硬化性结节至少各占病变区25%以上。

(二)病理发生过程肝脏在慢性炎性病变的刺激下成纤维细胞增生,可合成大量的胶原纤维,导致弥漫性纤维增生及纤维束形成。

肝小叶1带碎屑状坏死时,肝纤维化自汇管区向另一汇管区延伸&apos;形成汇管区至另一汇管区的桥架纤维隔,称为主动隔口肝小叶3带肝细胞融合性坏死时,形成肝小叶中央至汇管区的桥架纤维隔,称为被动隔。

两种纤维隔分别或同时包绕残存肝小叶或再生结节,导致肝小叶结构性改建。

结节外周完全被纤维隔包绕时,称为完全性硬化性结节,不完全包绕者称为不完全性硬化性结节,一旦出理硬化性结节,提示已进展至肝硬化。

(三)病理生理机制1.肝脏功能减退:发生肝炎后肝细胞大量坏死,可导致肝功能减退,肝脏血浆白蛋白和凝血因子合成较少,胆色素的代谢、有害物质的解毒及内分泌激素的灭能等功能下降。

2.门静脉高压:因肝小叶的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门静脉血液减少。

同时,由于门静脉与肝动脉分支之间直接交通,使门静脉压力升高。

当门静脉压力超过300mmH2O(2. 94kPa)时,可出现胃肠道瘀血、脾大、腹腔积液形成及门静脉与腔静脉的侧支循环建立等临床表现。

在建立的侧支循环中以食管静脉曲张出现较早,其可能的原因有:①食管静脉距门静脉近,易受门脉高压的影响;②食管静脉位置甚浅,处于黏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中;③食管静脉位于胸腔,吸气时胸内负压可使门静脉血液更易流人。

临床表现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不全表现及门静脉高压症,部分患者还可发生各种临床并发症。

(—)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1.全身临床表现:表现有乏力、体重减轻及发热,其中乏力是失代偿期最常见的表现,乏力的程度常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平行。

部分病人患者可出现不规则低热,一般不超过38. 5度。

2.消化系统症状:包括食欲减退、上腹不适、腹胀及腹泻等,严重者可出现厌食、恶心及呕吐等表现。

3.出血及贫血: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血倾向较常见,可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齿龈出血及月经过多等表现,约2/3的患者有轻或中度贫血。

4.内分泌失调表现:男性患者睾丸萎缩、性功能障碍、毛发脱落及男性乳房发育等。

部分患者因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可出现面部、颈部、上肢及黏膜等处的色素沉着。

5.皮肤表现(1)水肿:常见下肢踝部,于夜间或卧床后水肿可消退。

具有大量的患者可因腹腔积液压迫下腔静脉影响静脉回流,出现阴囊及会阴部的水肿。

(2)肝病面容:是肝硬化患者比较特殊的临床表现,面色呈灰暗、黝黑,甚者呈“古铜色”。

(3)蜘蛛痣和毛细血管扩张:直径范围为1~10mm,主要分布于上腔静脉引流的区域(面部、上肢、颈部、胸部及背部等),上腹部罕见。

(4)肝掌:红斑分布于掌面的鱼际肌、小鱼际肌、手指末节掌面及手指基底部,红斑压之可褪色。

(二)门静脉高压症1.腹水形成:腹水的形成除与门静脉高压有关外,还有以下几种因素:①低蛋白血症:当血浆白蛋白低于25~30g/L时,易出现腹水和肢体浮肿。

同时,约5%~l0%的肝硬化出现腹腔积液的患者可合并胸腔积液,且以右侧胸腔积液多见;②肝淋巴液失衡:肝淋巴液生成增多,每日可达7—11L(正常为1—3L),淋巴液自肝门淋巴管溢出至腹腔;③内分泌因素:抗利尿激素及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增加对水、钠的重吸收;④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循环血容量不足可导致肾脏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前列腺素活性降低,循环血容量不足使致肾脏血流量、排钠及排尿量减少。

2.脾大: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多见脾大,常伴有脾功能亢进,表现为血细胞的三系不同程度下降,一般以血小板减少明显,其次为白细胞及红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不增加,血细胞比容很少减至0. 30以下。

3.侧支循环开放:侧支循环开放是门静脉高压症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包括食管下段和胃底静脉曲张、腹壁和脐周静脉曲张及痔核形成等。

(三)主要并发症1.消化道出血: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其他病因还包括有门静脉高压性胃病、急性胃黏膜糜烂、消化性溃疡及异位静脉曲张等。

2.感染:肝硬化常见的严重感染为自发性腹膜炎及败血症。

感染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肠道菌群紊乱肠道菌丛紊乱、细菌过度生长及细菌移位;②门体静脉分流使病原微生物可直接绕过肝脏进入体循环;③Kupffer细胞功能及巨噬细胞功能减退。

3.电解质平衡紊乱:以低钠、低钾、低氯血症为常见,当血钠低于120mmol/L (多为稀释性低钠血症)时,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预后极差。

低钾,低氯血症常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是导致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

此外,低钙、低镁血症亦较为常见。

4.肝性脑病5.肝肾综合征6.肝细胞性肝癌:肝硬化患者若出现下列报警征象时,应高度怀疑肝细胞性肝癌的可能: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排除感染因索)者;②乏力、消瘦及体重进行性下降者;③肝区及右上腹疼痛进行性加重,经一般治疗难以缓解者;④肝脏短期内进行性肿大者。

7.肝肺综合征:肝硬化患者因肺部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的出现肺功能异常称为肝肺综合征。

约50%的肝硬化失代偿性患者可见出现动脉氧分压降低及肺通气/灌流比失衡,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

临床卜有杵状指体征,但明显的发绀或呼吸困难较为少见。

肝硬化患者门一体静脉分流术后,约有1%的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引起呼吸困难、晕厥、咯血、心前区痛及右心增生性肥大等临床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慢性肝炎诊断依据主要包括: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仍为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②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者,可诊断为慢性HCV感染。

肝组织活检病理做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可显示肝细胞中有无HBsAg和HbcAg的表达。

HBsAg胞浆弥漫型与胞膜型,以及HBcAg胞浆型与胞膜型表达,提示HBV复制活跃。

HBsAg包涵体型与周边型及HBcAg核型表达则提示肝细胞内存在HBV。

早期肝硬化诊断比较困难,许多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肝硬化的患者,常可无任何症状或仅出现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

代偿性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要点主要包括:①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不全表现;②肝脏储备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血清胆红素<2mg/dl(35umol/L),血清白蛋白正常或偏低,但仍≥35g/L,凝血酶原活动度>60%;③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表现有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腔积液、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性脑病等。

以下手段有助于肝硬化的早期诊断:①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必须严密随访观察;②对原因不明的肝大,特别是肝质地坚实、表面不光滑者,有肝病面容者,出现蜘蛛痣、肝掌及毛细血管扩张等体征者,应采用包括超声、腹腔镜及肝组织活检等检查手段帮助确定性质。

肝硬化失代偿期是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肝功能属Child-Pugh分级B与C 级。

主要临床诊断要点包括:①有明显肝功能不全表现;②肝脏储备功能异常,血清白蛋白<35g/L,A/G<1.0,血清胆红素>35u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③出现门静脉高压症,表现为脾大、腹腔积液及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破裂出血等。

(二)炎症活动性和静止性的诊新1.活动性肝硬化:血清酶活性升高,特别是ALT、AST升高,升高程度与炎症的活动性呈正相关。

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黄疸。

有些患者血清ALT、AST正常或轻度升高,但y-谷氨酰转肽酶(y-GT)呈中度或明显升高,在排除其他原因(如胆道疾病、胆汁淤积、肝癌等)后,提示慢性炎症活动性的持续存在。

2.静止性肝硬化:血清酶活性正常,特别是ALT、AST活性正常,一般无明显胆红素的升高,y-GT亦正常。

(三)肝脏病理学诊断肝脏病理组织活检是早期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除具有肝硬化病理形态学的主要表现外,还必须同时具备弥漫性肝纤维化、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和结节性改变的病理组织学改变。

国内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坏死的分级(G)、纤维化程度的分期(S),大多是参照2001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而指定的。

目前国际上常采用Knodell HAI评分系统,亦可应用Ishak、Scheuer及Chevallier评分系统或半定量计分方案,了解肝脏炎症坏死及纤维化程度。

(四)肝炎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1.慢性肝炎:肝硬化代偿期需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炎相鉴别,肝硬化代偿期可有一定程度的门静脉高压症的表现,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协助鉴别。

2.肝窦前性门脉高压症:肝窦前性门脉高压症的病因包括先天性肝纤维化、肝门静脉硬化症、肝血吸虫病及再生结节性增生等,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相对较轻,肝静脉压不高,可依据这些表现与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相鉴别。

腹部超声影像学及CT检查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最后确定诊断尚需进行肝活检组织学检查。

3.腹腔积液: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腹腔积液应与Buddi-Chiari综合征、慢性肝小静脉闭塞病及缩窄性心包炎等循环障碍所致的腹腔积液相鉴别。

4.脾大:轻度大者需与慢性肝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性溶血性贫血、霍奇金病及慢性感染性疾病等相鉴别。

脾脏中度大者需与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慢性疟疾、血液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等疾病相鉴别。

5.肝大:首先应与原发性肝癌相鉴别,此外,还应与肝囊肿、肝血管瘤、结缔组织病、血液病及循环障碍性肝病相鉴别。

治疗(一)一般治疗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一般可参加轻活动量工作,但应避免过度疲劳。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则以卧床休息为主,有腹腔积液者应取半卧位。

饮食以高热量、高蛋白质、维生素丰富而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