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
乘数效应 溢出效应
![乘数效应 溢出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e7b4401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f.png)
乘数效应溢出效应乘数效应和溢出效应是经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关于经济增长和政策效果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原理和实际应用,希望能给读者带来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乘数效应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它指的是某种经济变化对其他相关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
具体而言,乘数效应可以划分为直接乘数效应和间接乘数效应。
直接乘数效应是指一种经济变化对最初受到直接冲击的领域所产生的影响。
例如,政府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这会直接促进建筑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就业增加和经济产出增长。
这种直接影响既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具体取决于政策的性质和实施方式。
间接乘数效应是指在直接乘数效应的基础上,经济变化进一步通过其它渠道对经济产生影响的过程。
例如,通过建设基础设施,除了直接促进建筑业增长外,还能够带动相关行业,如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产业的需求增加,进而带动这些行业的生产和就业,形成链式反应。
这种间接乘数效应可以更大程度地扩大经济的增长动力。
而溢出效应是由于一种经济变化对相关领域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扩散到其他领域的过程。
溢出效应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的。
国内溢出效应指的是一种经济变化对本国其他产业、地区或人员所产生的间接或非直接影响。
例如,一项城市的产业发展政策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形成溢出效应。
类似地,一项教育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对整个教育行业产生积极影响,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国际溢出效应指的是一种经济变化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产生的影响。
例如,一国货币贬值可能会提高该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产业产生不利影响。
同样地,一国的经济衰退可能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形成溢出效应。
这种国际溢出效应要求各国之间保持合作与协调,以实现共同发展。
乘数效应和溢出效应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可以利用乘数效应的原理,通过增加投资、扩大消费等手段,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d563a3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87.png)
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一、概要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控手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能够通过影响总需求、总产量和结构等关键因素,对经济波动进行逆周期调节,从而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
本文旨在对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财政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证依据。
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财政政策如何通过不同的机制和渠道影响经济增长。
我们将分析财政政策如何通过支出和税收两大手段来影响经济总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我们还将研究财政政策如何通过调节结构,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等,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梳理,评估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实际效果。
我们将使用各种计量经济学方法,如向量自回归(VAR)、面板数据模型等,来对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检验。
我们还将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财政政策措施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其异同点和适用性。
1. 财政政策的定义与重要性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有关收支、税收、债务和政府支出的政策。
它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有效性对于经济稳定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财政政策的实施还具有收入分配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可以调整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通过政府支出政策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这些功能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为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还可以优化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为经济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挤出效应的定义与计算公式
![挤出效应的定义与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0488ab7b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98.png)
挤出效应的定义与计算公式挤出效应是指某种经济政策或行为在一个领域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在其他领域产生负面效应的现象。
这种效应通常是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或者市场的扭曲而产生的。
挤出效应在经济学领域被广泛讨论,特别是在政府干预市场或者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时,挤出效应可能会对整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挤出效应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定义:挤出效应 = 正面效应负面效应。
其中,正面效应是指某种政策或行为在特定领域产生的积极效应,而负面效应则是指该政策或行为在其他领域产生的负面效应。
通过计算这两者的差值,我们可以得到挤出效应的大小。
挤出效应的产生通常是由于资源的重新配置或者市场的扭曲所导致的。
例如,当政府通过增加对某个行业的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时,这种政策可能会导致其他行业的资源被挤出,从而产生负面效应。
另外,当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时,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从而产生负面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政策或行为对不同领域产生的影响程度。
如果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都非常大,那么挤出效应可能会对整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制定政策或者实施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挤出效应,以避免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挤出效应的计算可以帮助政府或者企业评估某种政策或行为对整体经济的影响。
通过计算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大小,可以帮助决策者更好地了解政策或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总之,挤出效应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某种政策或行为在一个领域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在其他领域产生负面效应的现象。
通过计算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大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政策或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因此,在制定政策或者实施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挤出效应,以避免产生不利的影响。
经济学复习-专属名词解释
![经济学复习-专属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070924efe4733687e21aa74.png)
经济学复习-专属名词解释机会成本:一种资源(如资金或劳力等)用于本项目而放弃用于其他机会时,所可能损失的利益。
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消费者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并保持不变的状态。
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边际成本: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支持价格:是指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限制价格:是政府为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而对这些产品所规定的最高价格,限制价格一般低于均衡价格,是政府为保护消费者利益而制定的最高限价.税负原理:边际收益: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
完全竞争: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的市场。
完全垄断:完全垄断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价格歧视: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垄断竞争: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寡头垄断:又称寡头、寡占,一种由少数卖方(寡头)主导市场的市场状态.边际收益产品:使用额外一单位投入品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边际要素成本: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某一变量的增减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挤出效应: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货币投机需求: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菜单成本:菜单成本指零售商对价格调整时所产生的成本负担.凯恩斯利率效应:价格变化对整个商品需求的影响衰退缺口:膨胀缺口:膨胀缺口又称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在充分就业经济中投资超过储蓄的差额,即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差额.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投资乘数:交叉弹性:是指此商品价格的变动对相关商品价格需求量的影响程度,或者相关商品需求量对此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基尼系数: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预算线:在既定价格水平下,消费者用给定的收入可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组合点的轨迹.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挤出效应的计算公式
![挤出效应的计算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9241afa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b.png)
挤出效应的计算公式令I=c-dr C=a+by L(r,y)=e-fr令s=1/{1+de/[1-b]f} s<1财政政策政府支出乘数w=s/(1-b) 至于挤出效应就是(1-s)/(1-b)*△G了至于比例税率,把1/1-b统统换做1/1-b(1-t)。
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
挤出效应是政府为了平衡财政预算赤字,采取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向私人借贷资金市场筹措资金,从而导致市场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和支出因而相应地下降。
这就是公共支出造成的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和支出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取决于私人储蓄和投资对市场利率的反应程度和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政府债券从而调整货币供给的程度。
货币主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不调整货币供给,那么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促进和阻碍的作用将是有限的; 而单纯的财政政策将导致利率上升,使私人投资和支出受到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奉行了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即在繁荣和就业的条件下,政府应该增加税收或减少公共支出,抑制总需求的增加; 在萧条和出现失业时,或减少税收,或增加公共支出,或双管齐下,在减少税收的同时增加公共支出,从而刺激总需求的增加,增加有效需求,这样就产生了财政赤字。
这一问题在美国目前日益严重:财政赤字已突破2万亿美元,而且每年都增加新的巨额预算赤字。
这样,公共支出造成的赤字对私人投资和支出的挤出效应也就成为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争论的焦点之一。
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
![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3a9ac7e6f242336c1fb95e42.png)
1、什么是政府公共支出的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请结合中国财政政策实践说明上述效应的存在性。
所谓“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
财政政策的这种“在稳定器”效应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工具的这种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专门采取干预行动。
财政政策的“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
1、累进的所得税制累进的所得税制,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
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收支平衡,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生产就要减少,致使税收收入自动降低;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导致预算赤字发生,从而“自动”产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国民生产的继续下降。
2、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在健全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下,各种社会福利支出,一般会随着经济的繁荣而自动减少,这有助于抑制需求的过度膨胀,也会随着经济的萧条而自动增加,这有助于阻止需求的萎缩,从而促使经济趋于稳定。
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很多人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必要的开支,从而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
乘数效应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
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效应。
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1、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它是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2e06d06a48d7c1c708a1456b.png)
挤出效应1、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
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
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
这就是说,政府“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2、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1)支出乘数的大小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 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https://img.taocdn.com/s3/m/d5f19e954693daef5ef73dc4.png)
财政政策如何影响总需求财政政策影响总需求1、政府采购行为的变动直接影响总需求曲线。
2、乘数效应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移动。
支出乘数的公式乘数=1/(1-MPC)MPC边际消费倾向,即家庭额外收入中用于消费而非用于储蓄的比例。
MPC越大,则对消费的引致效应越大,乘数也越大。
3、乘数效应的的其他应用4、挤出效应挤出效应(crowding-out effect)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时,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即政府采购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时,也会挤出投资,会部分抵消政府购买对总需求的影响。
5、税收变动减税时,增加了家庭的实际工资,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增税时,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财政政策对股市的影响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税收、国债、投资、补贴等等手段来调节经济总量和结构。
增加税收、发行国债,或是减少政府投资、补贴等属紧缩性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会产生负面影响;相反,降低税收、减少国债发行量,或是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增加补贴等则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会产生积极影响。
货币政策或是财政政策的出台,会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能改变股市原有的趋势。
因为,任何事物本身都存在着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发展规律,外因,只要不是实质性的,只能起到助推或迟滞的作用,并不会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
假如股票市场正处在上涨的牛市阶段,如果出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或是财政政策,多半儿会被牛市市场所忽略。
但如果是扩张性的政策,就可能会被以多头占主导地位的市场所利用并加以放大来加快股市的上升。
相反,假如股票市场正处于下跌的熊市当中,如果出台扩张性的政策,股市也不会结束下跌开始上升,更可能的是根本不被理会继续下滑。
但若是不幸碰上了紧缩性的政策,那就要命了,股市不但会加速下滑,更可能会出现塌方式下跌。
总之,股票市场运行的不同阶段对政策的反映也是不同的,牛市对一般性利空的反应是迟钝的,对利多却极为敏感,哪怕它只有一点点;相反,熊市对一般性利多的反映也是呆滞的,对利空更是敏感到惊恐,哪怕它远的不着边际。
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
![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9aabd611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af.png)
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是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分别指的是某一经济事物对其它事物的影响。
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的效果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和应用。
一、乘数效应乘数效应是指初级支出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倍增。
例如,当政府增加了一定金额的支出,这些支出会对经济产生正向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激发消费和投资。
这种连锁反应就是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在政策领域应用广泛,尤其是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
例如,当央行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时,这使得消费者贷款的成本下降,从而促进了消费活动。
这些额外的消费行为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销售,进而促进了就业和增长。
另一方面,加强财政支出也有类似的效果。
当政府增加的支出投入到经济系统中时,这些资金的迅速流动将带来更大范围的经济增长。
二、挤出效应相比之下,挤出效应指的是初级支出对整体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这意味着,某种支出的增加也可能增加对某些支出的需求,从而抵消了初级支出所产生的作用。
例如,如果政府增加了军事开支或税收,投放到经济系统中所得到的资金可能会通过减少消费、投资或贷款购房等其他方面来抵消。
此外,挤出效应也可能发生在货币政策领域。
当央行增加利率时肯定会减少贷款,从而抑制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
高利率通常导致企业和消费者贷款利息增加,从而拖累经济活动。
三、两者的区别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有着显著的区别。
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们对于整体经济而言是否有利。
乘数效应意味着初级支出往往可以进一步促进更多的消费和投资,从而在经济上产生正向的影响。
相反,挤出效应则将资源从经济活动中拖走,抑制了经济增长。
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对于经济学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概念,并常常用于预测特定政策在经济上的影响。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乘数效应可能更容易被测量,因为大多数收入都被用于消费和投资,导致一系列的反应。
挤出效应的影响可能更加不确定,因为可能会有许多外部因素影响了该领域的需求和供应,从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第六章公共支出政策
![第六章公共支出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91540db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e.png)
二、社会保障的公共产品性质
准公共品
社会保障产品具有一定程度的非排他性; 社会保障产品中的大多数项目具消费的竞争性 ; 社会保障产品的主要功能在于满足全社会的共同
需要,即公共需要;
三、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险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社会救助 社会优抚 社会福利
如果财政支出的结果不是增加了社会总需 求,而仅仅是改变了社会总支出的结构,相 应削减了私人部门(居民和企业)的支出总 额,即以政府部门支出代替了私人部门支出, 就认为财政支出产生了挤出效应。
2.挤出效应的分类(作用机理):
通过利率机制起作用 通过筹资机制起作用 通过替代效应起作用
3.挤出效应程度—筹资来源的影响
第一节 公共支出的政策 效应
一、乘数效应
乘数指最初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 的倍数 。 KG=ΔY∕ Δ G=1∕(1-MPC)=1∕MPS
支出乘数存在的条件:
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既定 资源未实现充分利用
思考
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两栋大厦被 摧毁。有经济学家说这次恐怖袭击对美国的宏观 经济大有好处。
公共支出总量增加经济↑预期的资本回 报率↑私人投资↑。
公共基础设施改善私人部门的投资。
四、分配效应 ——投资性支出或转移性支出
公共支出的分配效应:政府的一项公共支出项目 最初是为了让社会某一部分成员受益,但实际的 结果却往往是应该受益的人没有受益,而那些不 该受益的人却受益了,这种现象被称为“利益转 移”,形成公共支出的分配效应。
我国财政的国防支出,其内容包括军费、国防 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国防工程支出等。
四、国防支出水平的一般决定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2、国家管辖控制的范围大小。 3、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情况。
四万亿投资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
![四万亿投资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3d658bdf5ef7ba0d4b733b23.png)
四万亿投资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2010-04-29 22:56:45)标签:学习教育开场白:大家应该不会忘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全国性特大洪灾,即使在这两重打击面前,中国还是保持了7.8%的较快经济增长。
这当中就有政府将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加到1万多亿元的功劳。
这一措施明显带动了国内钢铁、水泥等建筑物质的市场需求,为经济正常运转提供了良好契机,而这一带动的背后就是投资的乘数效应的作用。
同样的,2009年政府实施了4万亿投资,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8.7%,实现保八成功,我们可以猜想,这背后也应该有乘数效应的作用。
所以今天我们来具体谈谈4万亿投资的乘数效应和对民间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
一、什么是乘数效应是一种宏观的经济效应,也是一种宏观经济控制手段。
财政政策乘数是研究财政收支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其中包括财政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一、从民生工程看四万亿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民生工程大部分是投资于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
那么今天就主要从投资对农民增收方面来看乘数效应。
在此之前,向同学们回顾一下: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MPS+MPC=1(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和是1)政府投资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投资具有乘数效应。
即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
设K为乘数,△G为政府增加的财政支出,,则乘数效应(总量) B= K·△G。
票面金额*月贴息率/30*贴息天数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G的国民收入。
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MPS+MPC=1表明: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化,与边际储蓄倾向呈反方向变化。
因此,政府财政投资作为一种基础性投入,一方面可以吸引金融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入农业;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增加农民收入并通过农民消费刺激需求,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2)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2)](https://img.taocdn.com/s3/m/1130ff94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91.png)
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2)宏观经济学超全名词解释汇总38.结构性通货膨胀: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而储蓄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39.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
40.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π=π^e –ε(μ-μ*)41.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政策。
42.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43.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4.货币幻觉:指人们不是对货币的`实际价值做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做出反应。
45.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实际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46.存款准备金:指银行经常保留的以供支付存款提取用的一定金额。
47.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新增一笔原始货币供给将使活期存款总和(即货币供应量)扩大为这笔新增原始货币供给量的1/rd倍,其中“1/rd”即称为货币创造乘数。
48.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即基础货币,指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49.再贴现率政策: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对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以变动货币供给的政策。
50.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017-04-09 10:55 | #2楼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财政与税收考试要点总结
![财政与税收考试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d2aeef79e31433239689358.png)
第三章财政收入概述财政收入的类型及基本特点:有若干种分类方法,依据:1.收入的持续与否,可分为经常性收入与临时性收入2.收入的来源渠道,可分为直接收入和派生收入3.强制性特征,可分为强制收入与非强制收入根据政府取得收入的形式不同,财政收入可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公共债务收入、公共收费,这是财政学最常用的方法。
税收收入,指一国政府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据相关法律和预定的标准,向处于本国税收管理范围之内的居民和企业组织强制无偿征收的财政收入。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以税、利及少量的收费形式上缴国家财政时,所形成的财政收入。
特点:国家具有行政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的双重身份,“有税有利,税利互补”公共债务收入,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也称公债或国债。
特点:自愿性和有偿性公共收费,公共部门中的企事业单位通过销售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有偿交换取得收入的形式称之为公共收费。
、特点:缴费者通过履行缴费义务,已取得政府所赋予的权利,享受相应的服务和利益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总体水平,可用绝对数额和相对数额来表示。
绝对数额就是财政收入总额,相对数额就是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其影响:首先,对一个国家来说,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其次,财政收入得规模应该适当。
若规模过大,则说明政府集中的资金过多,会压低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市场就会走向萧条,全社会的经济效率就会受到影响;若规模过小,政府职能受到限制,不能满足公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同样会降低社会的经济效率。
影响财政规模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簪水平越高,财政收入规模越大;反之,规模越小收入分配政策:影响剩余产品占国民收入总量的份额;影响财政收入占剩余产品的份额。
一般,越强调分配公平,财政收入规模越大。
价格因素:首先,对财政收入实际购买力的影响,价格水平上涨率高于、等于、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时财政收入为实际负增长、不增不减、实际增长。
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
![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a699407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9.png)
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和挤出效应财政政策是直接影响政府和个人的消费支出,比如压缩总需求,控制消费,但这样市场购买力不足,需求下降,产品剩余,生产萎缩。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的局限性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以社会上存在着一定数量的闲置资源为前提。
也就是说,这部分闲置资源依靠市场力量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必须依靠国家的力量,运用国债的形式,才能得以有效的利用。
但是经济资源的总量毕竟是有限的,伴随着经济不断扩张,资源的瓶颈约束迟早是会到来的。
如果累计的财政赤字和累积的发债规模已经很大,而扩张性财政政策受惯性影响又收缩不下来,财政从金融市场筹集过量资金,就有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经济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积极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期实行下去,换句话说,从长期看,我们仍然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况且,从理论上说,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积极财政政策本来的定位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短期性的总量失衡进行反周期调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但从1998年以来,我国已经连续5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短时间内仍无法淡出,这个时间跨度显然已经超出“短期”的范围。
连续5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其实施的目标主要放在刺激投资需求上,也可以这样说,即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所筹集来的国债资金,其政策导向是积极地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国民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
由于我国投资增长主要依赖于政府增发国债和由国债投资而带动的贷款所拉动,社会投资增长则相对缓慢。
这种性质的投资,主要是靠政府政策性投资行为的推动,市场机制的内在驱动因素较少。
它一方面说明政府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格局仍未有根本改变,另一方面也反映经济增长对政府政策性投资的依赖过大,社会投资明显不足。
由于政府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这将部分抵消财政政策所产生的“乘数效应”。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aa0e7cf2cc58bd63186bdd1.png)
1.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2.投资乘数:在有效需求不足,社会有一定数量的存货可以被利用的情况下,投入一笔投资可以带来数倍于这笔投资的国民收入的增加3.挤出效应: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指一个相对平面的市场上,由于供应、需求有新的增加,导致部分资金从原来的预支中挤出,而流入到新的商品中。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4.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5.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6.工资粘性:工资粘性或工资黏性指工资率不能随劳动供求的变动而及时而迅速的变动。
7.单一货币政策:弗里德曼认为,主动的反周期的货币政策是没有用的,应该将货币政策限制在以一个固定比率增加货币的供给方面,因此,弗里德曼提倡联储实行对经济情况不作出反应的单一货币政策。
8.摩擦性失业:一般指在较短时间内,人们由于各种原因,诸如怀孕和工作上的变更等而失去工作,包括由于季节性因素造成的失业。
9.滞胀: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0.奥肯定律:奥肯定律是来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11.预防性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对货币的需求12.米德冲突:在固定汇率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这样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
13.法定准备金率:它是中央银行为保护存款人和商业银行本身的安全,控制或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以法律形式所规定的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取的存款准备金的最低比率。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2e06d06a48d7c1c708a1456b.png)
挤出效应1、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下列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
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
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
这就是说,政府“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2、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1)支出乘数的大小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 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挤出效应(1)
![挤出效应(1)](https://img.taocdn.com/s3/m/412ed0df76eeaeaad1f330da.png)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私人消费与投资减少的经济效应。
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在经济结构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供给与劳动力的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的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
流动偏好陷阱:利率越高,投机货币需求量越小。
当利率很高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高,此时证券价格也很低,不会再下跌而纷纷买进有价证券;反之,当利率很低时,人们认为证券价格不会再上升,而纷纷抛出,增加货币持有量。
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于无穷大,银行即使再增加货币供给,也不会使利率下降。
货币交易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
消费价格指数:是用来监测生活费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动的情况。
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在一定时期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的流量。
货币政策:是中央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通货膨胀: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货币投资需求:是指人们为了避免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资产损失或增加资本利息,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均衡的国民收入:是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生产总值。
总需求函数: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产量。
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产出水平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
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现在一般叫做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
消费券“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探究——以杭州市旅游消费券运行绩效为例
![消费券“乘数效应”与“挤出效应”探究——以杭州市旅游消费券运行绩效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0eccbf4a6c30c2258019ee1.png)
作者: 史文君
作者机构: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出版物刊名: 理论观察
页码: 142-143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旅游消费券 乘数效应 挤出效应
摘要: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国内许多地区通过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需求。
对于作为一种新型财政政策和营销手段的消费券,社会各界褒贬不一。
文章以杭州市旅游消费券运行绩效为例,运用乘数原理和挤出效应原理,分析旅游消费券所起的作用。
杭州旅游产业在旅游消费券的刺激下,成效显著的原因在于乘数作用大而现金挤出效用小。
同时,对杭州旅游消费券存在的“乘数效应”延续性和区域闻因旅游消费提前产生的“挤出效应”等进行利弊分析。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2c6221831b765ce0408143c.png)
名词解释①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②边际消费倾向(MPC):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
③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
④平衡预算乘数(Kb):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⑤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⑥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⑦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称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指为了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
⑧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着的上涨。
⑨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着的上涨。
⑩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11 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12 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13 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14 GDP折算指数:是指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用以反映某一时期和基期相比价格变动的程度。
15 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凯恩斯认为,流动性偏好根源于以下三种货币需求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16 IS曲线:反映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即计划投资=计划储蓄)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政府公共支出的乘数效应、挤出效应和分配效应?请结合中国财政政策实践说明上述效应的存在性。
所谓“内在稳定器”是指这样一种宏观经济的内在调节机制:它能在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使宏观经济趋向稳定。
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器”效应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调控效果,财政政策工具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专门采取干预行动。
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累进的所得税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的作用。
1、累进的所得税制累进的所得税制,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
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收支平衡,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生产就要减少,致使税收收入自动降低;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导致预算赤字发生,从而“自动”产生刺激需求的力量,以抑制国民生产的继续下降。
2、公共支出尤其是社会福利支出在健全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下,各种社会福利支出,一般会随着经济的繁荣而自动减少,这有助于抑制需求的过度膨胀,也会随着经济的萧条而自动增加,这有助于阻止需求的萎缩,从而促使经济趋于稳定。
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很多人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维持必要的开支,从而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
乘数效应乘数效应包括正反两个方面。
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扩大、税收减少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扩大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扩张效应。
当政府投资或公共支出削减、税收增加时,对国民收入有加倍收缩的作用,从而产生宏观经济的紧缩效应。
1、投资或公共支出乘数效应它是指投资或政府公共支出变动引起的社会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
一个部门或企业的投资支出会转化为其他部门的收入,这个部门把得到的收入在扣除储蓄后用于消费或投资,又会转化为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
如此循环下去,就会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或支出的倍数递增。
以上道理同样适用于投资的减少。
投资的减少将导致国民收入以投资的倍数递减。
公共支出乘数的作用原理与投资乘数相同。
2、税收乘数效应它是指税收的增加或减少对国民收入减少或增加的程度。
由于增加了税收,消费和投资需求就会下降。
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又会引起另一个部门收入的下降,如此循环下去,国民收入就会以税收增加的倍数下降,这时税收乘数为负值。
相反,由于减少了税收,使私人消费和投资增加,从而通过乘数影响国民收入增加更多,这时税收乘数为正值。
一般来说,税收乘数小于投资乘数和政府公共支出乘数。
3、预算平衡乘数效应预算平衡乘数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况:当政府支出的扩大与税收的增加相等时,国民收入的扩大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扩大量或税收的增加量,当政府支出减少与税收的减少相等时,国民收入的缩小正好等于政府支出的减少量或税收的减少量。
奖抑效应奖抑效应主要是指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各种奖惩措施,优惠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某些地区、部门、行业、产品及某种经济行为予以鼓励、扶持或者限制、惩罚而产生的有效影响。
货币效应1、货币效应直接影响货币流通表现为政府投资、公共支出、财政补贴等本身形成一部分社会货币购买力,从而对货币流通形成直接影响,产生货币效应。
2、公债政策的货币效应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主要体现在公债上。
公债政策的货币效应又取决于公债认购的对象和资金来源。
如果中央银行用纸币购买公债,这无异于纸币发行,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效应;如果商业银行购买公债,且可以用公债作为准备金而增加贷款的话,也会导致货币发行,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等等。
我国实施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不断有研究者提出,这一宏观政策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国外也有人士表示担心,中国近年大规模发行国债,增加政府投资、扩大支出,是否会产生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政策,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
它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消。
挤出效应并不是在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调节时必然要发生的。
具体到中国近四年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践来看,依据对经济运行各项指标的分析,在我国出现挤出效应的观点尚得不到有力的证据支持。
这可以从增发国债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来考察:增发国债对利率的影响我国自1996年5月以来,名义利率多次下调,但实际利率是上升的,这并不是财政扩张带来的结果。
由于中国尚未实行名义利率的市场化,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影响名义利率的升降。
实际利率的上升主要是因为物价水平下降,而中央银行出于种种考虑没有及时随物价变动调整名义利率所致,进一步看,价格水平下降也不是财政扩张的结果,相反,积极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水平的下降。
增发国债对借贷资金量的影响增发国债没有与民间竞争有限的资金。
几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率超过70%,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
商业银行近年的资金过剩主要是风险意识增强、企业投资收益较低、预期不好及产业政策调整的缘故,而且这种过剩是在满足了政府借款需求之后的过剩。
从实际经济运行看,民间投资主要受到民间资本的边际产出?或利润率和公共投资影响,民间资本边际产出上升会引起民间投资规模的增加。
如果公共资本投向竞争领域,即与民间资本的生产可以相互替代,增加公共投资就很可能挤出民间投资。
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领域主要是生态环境保护、高速公路、铁路、供水和机场、粮库、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共支出领域,对民间投资不会形成挤出效应。
相反,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改善民间投资的外部环境,提高民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推动民间投资。
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政府支出与居民消费具有替代关系,即财政增加政府购买支出可能挤出居民消费。
但这要通过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确定。
某项财政支出如招待费,的确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公共设施支出则是私人消费的互补品;还有一些公共支出既是私人消费的替代品又是互补品,比如国家用于食品和药品检验的支出,既减少了私人的检疫支出,又可增加私人对食品和医药的支出。
有关部门通过财政购买支出和居民消费关系的计量模型分析发现,我国财政购买支出与居民消费总体是互补关系,扩大政府支出对需求总体上具有扩张效应。
关于国债资金使用的效益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益如何,直接关系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效果问题,以及扩大举债规模的风险控制问题。
国债资金使用效益越高,扩张性政策的效果将越趋于“高乘数效应’的一端,同时政府扩大举债规模的安全空间越大。
要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我认为至少要掌握好如下几个层次或环节上的事项:1.资金投入项目的合理选择和较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2.项目建设与相关方面协调衔接关系的处理,应符合科学规划和施工合理规范的要求。
3.保证已确立的项目资金不被挪用和按进度拨付到位。
4.切实保证工程质量。
几年来,政府国债资金以及带动其他配套资金支持的建设项目和技改项目,效果总体而言是明显的。
但根据国家综合部门派出的检查组对建设项目的稽查,从选项、配套规划、资金专用到工程质量,各个层次上的问题还都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
比如,第一,有些建设工程是在原有项目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决定上马的,可行性论证很不充分;第二,有的项目不按基建程序办,项目建议书还没批,就已大张旗鼓干起来;第三,有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深度不够,不具备开工条件也硬开工;第四,有的城市规划存在明显欠缺,连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的统一考虑都未做到;第五,个别项目的工程质量出现严重问题,甚至成为“豆腐渣”工程;第六,工程招投标、监理方面的地区、部门保护主义现象往往比较严重;第七,少数地区还发生了国债项目建设资金被挪用的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对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管理和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建立明确的责任人制度,对在监督稽查中发现有问题的项目,在没有得到纠正之前停止拨付资金,发生挪用资金的项目,在完成整改前停拨资金和追回被挪用资金,追究责任,等等。
这些稽查、监督、纠错、惩处和加强管理的措施,对于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两年,国债项目资金被挪用和工程质量低下方面的问题相对减少。
今后,仍有必要对相关环节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因为总体而言,我们相关管理经验的不足、制度的不够完善和施工监理、质量保证体系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的差距,毕竟是必须正视的现实。
关于减税问题的基本认识关于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争议问题,是“为什么不实行减税政策”。
按照一般逻辑,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政府减税和增支两大方面。
1998年后,中国的财税政策却是在扩张导向下增支而不减税?严格地说是不以减税为重点,究其理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过低,从宏观税负看,减税已无空间。
发展中国家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在20—30%,发达国家的比重更高,而我国这一比重1997年只有11%左右,可以说总体上不具备减税的空间。
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企业负担和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和减轻负担的强烈呼声,但具体分析,其原因在于税外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集资,同时各部门与权力环节通过“四乱”征收的财力大都是放在预算外分散掌握的,弊端丛生。
所以我国现在急需对症下药加以解决的问题是清理“四乱”,整顿非税收入,降低税外负担,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而不是减税。
第二,中国现行税制结构制约着减税效应的发挥,使减税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所谓税收对经济的“稳定器”作用,主要是指直接税?即所得税的调控作用,而现阶段我国的税收主体是间接税,1997年前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高达65%以上,而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相加也仅占16%左右。
近一半的企业亏损经营,降低所得税对他们毫无意义。
减免间接税,则不仅会大量减少财政收入,而且刺激经济的效果很弱,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加之间接税的减税有向下拉动物价的作用,对通货紧缩可能雪上加霜,不利于改善市场预期。
第三,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税收环境也不宜于以实行减税为重点。
目前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健全,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远没有走上规范化轨道,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减税信号的反应并不灵敏。
特别是长期以来通过各种越权和随意减免税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仍有一定惯性,这一类做法客观上助长了各种偷税、骗税现象的发生,削弱了税收的杠杆作用。
管理部门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强调减税,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扰乱税收秩序,妨碍税收执法环境的形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