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形飞行器进展及关键技术研究
飞行器轻量化设计和优化新技术探索研究进展
飞行器轻量化设计和优化新技术探索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航空工业领域对飞行器轻量化设计和优化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
轻量化设计可以有效地降低飞行器的重量,提高飞行性能、节约燃料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当前飞行器轻量化设计和优化的新技术,并介绍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轻量化材料的应用轻量化材料是实现飞行器轻量化设计的关键。
传统的金属结构逐渐被轻量化材料所取代,如复合材料、高强度钢材和铝合金等。
复合材料的应用已经在飞机制造领域逐渐普及,其具有优异的强度-重量比,能够显著减轻飞行器结构的重量。
同时,高强度钢材和铝合金在飞行器结构中的应用也被广泛研究,能够提供更高的强度和刚度。
二、结构拓扑优化结构拓扑优化是一种基于数学方法的飞行器轻量化设计新技术。
通过对飞行器结构进行分析和优化,寻找最优的结构形态,以实现减重目标。
这种技术可以显著减少结构的材料消耗和重量,提高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结构拓扑优化的方法主要包括有限元分析、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和优化算法等。
三、三维打印技术三维打印技术是一种快速制造技术,可以将数字模型直接转化为实体模型。
在飞行器轻量化设计和优化中,三维打印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它可以通过增材制造的方式制造复杂形状的零件,以减轻结构的重量。
同时,三维打印技术还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批量生产,提高飞行器制造的效率和灵活性。
四、智能材料的应用智能材料是一类可以对外界刺激做出响应的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和压电材料等。
在飞行器轻量化设计中,智能材料的应用可以提供更高的结构可控性和适应性。
例如,形状记忆合金可以在应变作用下实现结构的自适应变形,以减轻飞行器的重量。
压电材料则可以通过外加电压或应力实现结构的形状调节和振动控制。
五、多学科优化技术飞行器轻量化设计和优化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问题,涉及结构力学、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多学科优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协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实现飞行器结构的综合优化。
人类飞行器技术突破2024年全球范围内推广个人飞行器
电动推进系统
采用高性能电动推进系统,提供持续 、稳定的推力,满足个人飞行器的动 力需求。
能量回收系统
设计能量回收系统,将飞行过程中产 生的废热、废气等能量回收利用,提 高整体能源利用效率。
燃料电池技术
探索应用燃料电池技术,提高能量密 度和续航能力,同时降低对环境的影 响。
智能化导航与控制技术实现
自主导航系统
旋翼飞行器
包括直升机和多旋翼飞行 器,具有垂直起降、悬停 、低空飞行等能力,适用 于复杂环境和任务。
扑翼飞行器
模仿鸟类或昆虫飞行方式 ,具有高效、灵活、隐蔽 等优点,但技术难度较大 ,仍处于研究阶段。
新型飞行器技术研究进展
电动飞行器
采用电力驱动,具有环保、低 噪音、易维护等优点,是未来
飞行器发展的重要方向。
企业需要深入挖掘市场需求和消费者 需求,了解消费者的出行习惯、使用 场景和购买意愿等信息,以便更好地 满足市场需求并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 的产品。同时,还需要加强市场宣传 和推广力度,提高消费者对个人飞行 器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1 2 3
飞行器技术不断创新
近年来,人类飞行器技术在动力、材料、控制等 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个人飞行器的研发和推 广奠定了基础。
为适应个人飞行器的快速发展,各国政府 将逐步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确保其合法 、安全、有序地运行。
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个人飞行器的普及,其在旅游观光、 应急救援、城市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将逐渐 拓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为推动全球个人飞行器产业的健康发展,各 国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分享经验、 技术和市场资源。
人类飞行器技术突破2024年 全球范围内推广个人飞行器
飞行器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飞行器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现代飞行器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最早的热气球到今天的喷气式飞机和无人机,飞行器已成为人类出行、军事侦察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就飞行器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探讨。
一、飞行器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飞行器技术正在朝着更高效、更环保和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首先,飞行器的动力系统正在经历改革。
传统的涡喷发动机将逐渐被新一代的混合动力系统所取代。
新兴的电动飞行器和燃料电池飞行器具有零排放和低噪音的特点,对环境的影响更小。
同时,随着太阳能、氢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突破和应用,飞机的动力系统将变得更加先进和环保。
其次,飞行器的构造和材料正在不断创新。
轻量化设计是当前飞行器研发的重要趋势。
新型复合材料、高强度钛合金和蜂窝结构材料等的应用,使得飞机在重量上得到了大幅减轻,进而降低了燃油消耗和碳排放。
此外,3D打印技术的应用,使得传统制造过程中的材料浪费得到了极大改善,并且可以实现更加精确的设计。
再次,飞行器导航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为飞行安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使得飞机的定位和航线规划更加精准,大幅减少了事故风险。
通信技术的进步也使得飞机与地面的信息交流更加流畅,确保了飞机飞行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二、飞行器技术的未来趋势未来的飞行器技术将更加注重智能化和无人化的发展。
首先,无人机技术将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主导航技术的突破,无人机已经成为军事侦察、物流运输和科学探测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未来,无人机将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在城市交通、快递配送和农业灌溉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无人机的设计和制造也将更加精细化,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次,电动飞行器将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电池技术和电动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动飞行器的续航能力和载重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未来,人们可以想象到城市间的电动飞行汽车、个人空中交通工具的出现。
这将彻底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减少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
飞行器强制性维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飞行器强制性维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和飞行器的更新换代,飞行器维修技术越来越成为航空运输业的关键因素。
飞行器的强制性维修技术要求更高,因为它关系到飞行顺利和乘客安全。
本文将探讨目前飞行器强制性维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的趋势。
一、目前的研究现状1. 新材料的应用随着航空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新材料被应用到飞行器的制造和维修过程中,例如复合材料和金属基高温合金等。
这些新材料的应用提高了飞行器的性能,并带来新的挑战。
对于这些新材料的强制维修技术,需要发展新的维修方法和技术标准,以确保维修质量和安全性。
2. 智能化维修技术智能化是当前技术发展的趋势,对于飞行器的维修技术也不例外。
智能化维修技术包括基于互联网的维修管理系统、机器人维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维修效率,减少维修成本,并且提高了维修的精度和可靠性。
3. 非破坏检测技术非破坏检测技术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以检测飞行器结构的缺陷、变形和破损等问题,但不会对被测物体造成任何伤害。
非破坏检测技术分为各种技术领域,例如超声波探伤、磁粉探伤、射线探伤等。
这些技术可以非常精确地检测出飞行器零部件的缺陷,从而提高强制性维修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未来的趋势1.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创新的制造技术,可以制造出精密的零部件。
在飞行器维修领域中,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复杂的零部件,例如机翼和发动机盖板等,从而降低了维修成本和时间。
2.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当前技术界的热门话题,它也被应用到飞行器维修技术中。
例如,通过对飞行器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预测出可能出现的故障,并及时对零部件进行维修。
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维修效率,而且还可以减少误诊和培训费用。
3. 无人机维修技术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未来很可能出现无人机维修技术。
与传统的维修方式相比,无人机维修技术可以更快、更安全地完成维修任务。
例如,无人机可以检查飞行器的表面,发现可能对安全产生威胁的缺陷或损坏。
变外形飞行器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共3篇
变外形飞行器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共3篇变外形飞行器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发展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变,而航空技术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航空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人类探索天际的步伐,也为其它领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随着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变外形飞行器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变外形飞行器,顾名思义,就是在飞行过程中能够通过改变自身结构和形态来适应各种不同的飞行环境,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稳定的飞行。
变外形飞行器的研究与探索已经成为了航空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变外形飞行器建模是变外形飞行器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建模主要是将目标体系进行抽象,建立起适合该体系的各种模型,模拟出目标体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运动特性,为该体系的控制提供基础。
针对不同类型的变外形飞行器,如膜翼、普通翼面、柔性翼面等,其建模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变外形飞行器建模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将变外形飞行器进行建模,包括建立其结构模型、控制模型、运动学、动力学以及舵面运动学等方面的模型;其次,利用各种工具,如MATLAB/Simulink等来建立仿真模型,模拟出变外形飞行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运动特性,为控制提供参考。
对于变外形飞行器的控制方法研究来说,要实现变外形飞行器的高效、稳定的飞行,需要研究控制方法。
目前变外形飞行器的控制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传统PID控制:针对变外形飞行器外形不稳定的问题,可以采用传统PID控制方式,通过对变外形飞行器的姿态角度进行控制,来保证其在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2.自适应控制:通过传感器、执行器以及控制算法,使变外形飞行器通过学习,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环境,实现自适应控制。
3.非线性控制:变外形飞行器本身是一个非线性系统,传统PID控制方法无法解决其非线性问题,而采用非线性控制方法,如广义预测控制、滑模控制等,能够有效克服变外形飞行器的非线性问题,提高飞行控制的效率。
变体飞行器及其变形驱动技术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0816003,50905085);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资助(200802871067)作者简介:朱华(1978— ),男,江苏东台人,工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振动与噪声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理事。
研究方向主要是超声电机及其应用技术。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学科点基金,航空基金各1项。
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文章共15篇,SC I 检索3篇,E I 检索7篇,I STP 检索1篇,I N SPEC 检索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
变体飞行器及其变形驱动技术朱华,刘卫东,赵淳生(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精密驱动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6)摘 要:变体飞行器可以根据飞行环境的不同,自主地改变气动外形,更有效地完成飞行任务,是目前国内外飞行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回顾了早期刚性变体飞行器、柔性变体飞行器及其变形驱动技术的发展过程。
通过对应用于变体飞行器的各种智能材料及作动器的性能特点的比较,总结出一种新型的压电作动器———超声电机在变体飞行器变形驱动上的技术优势,提出了利用超声电机来驱动小型变体飞行器变形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变体飞行器;压电作动器;超声电机;控制中图分类号:TH39;V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276(2010)022*******M orph i n g A i rcraft and ItsM orph 2dr i v i n g Techn i quesZHU Hua,L I U W ei 2dong,Z HAO Chun 2sheng(P re c isi o n D ri vi ng La bo ra t o ry o f N an ji ng U n i ve rs ity o f Ae r o nau ti c s a nd A str o nau ti c s,N an ji ng 210016,C h i na )Abstract:Mo r ph i ng a irc ra ft can cha nge its ae r o dynam i c shap e au t om a ti ca ll y acco rd i ng t o the fli gh t e nvir o nm e n t a nd p e rf o r m thefli ght ta sk m o re e ffe c ti ve l y .It be com e s a ho tspo t i n the re se a rch fi e l d of a e r ona uti c s.The de ve l o pm e nt o f m o r p h i ng a irc ra fts a nd the ir dri vi ng techni que s a re re vi ew e d.The p e rf o r m a nce cha rac te ris ti c s of eve ry ki nd o f i n te lli ge ntm a te ri a l a nd a c tua t o rs a re com pa re d w ith a nd the n the te chn i ca l adva ntage s o f a new p i e zo e l ec tri c a c tua t o r i .e.u ltra son i c m o t o r a re summ a ri zed.The i de a tha t ultra son i c m o 2t o rs a re use d t o a c tua te the m o r ph o f the sm a ll sca l e a irc ra ft is p r opo sed a nd som e key issue s ne e de d t o be i nve s ti ga te d.Key words:m o r p hi ng a irc raft;p i e zoe l ec tri c a c tua t o r;ultra so ni c m o t o r;con tr o l0 引言变体飞行器是将新型智能材料、作动器、传感器综合应用到飞行器的机翼上,通过柔顺、平滑、自主地改变飞行器的外形来改变其气动性能,以适应不同的飞行条件,扩展飞行包线和改善操纵特性,减小阻力,加大航程,减少或消除颤振、抖振和涡流干扰等的影响,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各种飞行任务。
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技术研究
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技术研究现在的飞行器制导与控制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比如现代飞机现在拥有自动驾驶、自动导航、自动气压调节等高科技技术。
这些技术的研究以及实现,极大的提高了航空工程的效率,保证了飞行器的安全性。
一、制导技术制导是飞行器行进过程中确保它运动的方向、速度和位置等状态的技术方法。
制导系统包括导航系统、控制系统和瞄准系统等,这些系统工作是通过传感器和执行系统对各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处理和控制。
导航系统是指飞行器用来定位、推算位置和距离的设备。
目前在飞机上主要使用的是GPS定位、无线电定位和惯性导航。
其中,GPS定位优势是定位精确,需要的仅仅是一个卫星定位系统即可。
无线电定位其他通信设备到接收站的信号之间的时间差来实现定位。
惯性导航是透过变形、角位移等物理规律来设计传感器,感知飞行器运动状态,以及运动时受到的其他环境和性能变化。
瞄准系统是指飞行器进行打击任务时,采用的瞄准装置,包括头瞄、飞行器下舱装备的瞄准仪器及各类导弹武器系统的各种瞄准系统等。
它们可分为无人机的带电瞄准、热成象瞄准和上越雷达瞄准等。
二、控制技术控制是指飞行器在运动过程中对飞行状态进行监控,并调整飞行器运动状态的技术。
控制技术主要包括飞行器的姿态控制、轨迹控制和动力控制等方面的定位和调整。
姿态控制是指飞行器的姿态状态(旋转角度和方向)变化的控制。
在飞行过程中,许多因素都会影响飞行器的方向和姿态,因此姿态控制是保证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稳定、保持方向变化的关键。
掉头、爬升和下降的姿态变化是通过方向舵、升降舵和副翼等各种控制面的调节来实现的。
轨迹控制是指飞行器飞行路径的控制。
一方面,需要在满足飞行安全的前提下,确保飞机在设定的飞行高度、速度和方向等条件下飞行。
另一方面,需要监控环境变化,如遇到气流阻力、强波和风等情况需要实时调整路径。
动力控制主要是控制发动机出力和飞行车速等方面变化。
它是飞行器稳定飞行的重要保障,需要对飞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
飞行器结构智能化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现 自适应 飞行 , 在提 高 飞 行效 率 和降低 飞行 成本 方 面取得革 命性 的进 步。该计 划将 利用光 纤传感 器对 复合材料 结 构 进 行 健 康 监 测 作 为 重 要 研 究 内容 之
一
防的要求 , 就必须 对 单个 飞行 器 的关 键 部 件 进行 在 线的健康 状 况监 测 与 评价 。采 用 S M 系统 可 以大 H 幅度提 高检 查 与 维 护 的 有 效性 并 可 以实 现 在 线 维
杜 善 义 , 张 博 明
( 尔 滨 工业 大学 ,哈 尔 滨 108 ) 哈 500
摘 要 :智能 化是 飞 行 器 结 构 发 展 的 重要 趋势 , 中介 绍 了 飞行 器 结 构 的智 能 化需 求 及 其 发 展 状 况 。 阐述 了 文 飞行 器 的典 型 结构 健康 监 测 方 法 及 其 技术 特 征 , 论 了 飞 行 器 主 动 变形 结 构 的 实 现 方 法 与 途 径 , 合 国 内外 研 究 讨 结
而提 高机 动力 与突 防 能力 , 目标 导 弹的 飞行 位 置 使
与 飞行速 度进行 拦 截 的 导 弹失 效 , 使导 弹 末段 攻 名的研究 机构 已经开 始 了一些 飞
结构 的退化程 度 ] 。对于多 次使用 的飞行 器 , 传统
下关键 结构经 常包 围或者 被 掩埋 在 其 它 结构 当 中 ,
难 以进行 检查 。 因此 , 了达 到 单个 飞行 器 事故 预 为
道 变形 的研究 , 已经 成 功实施 并 具 备 了智 能 化 的技 术 基础 , 些针 对改 变 民用发 动 机 喷 口形 状来 降低 一
噪音和提 高发 动机效 率 的研 究正在 积极 开展 。美 国 19 9 8年 开 始 为 期 六 年 的 N S i r t rhig A A Ar a p y c f Mo n 计划 , 目标 是利 用 主动 材 料技 术 开 发智 能 器件 以实
空天科技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创新研究
空天科技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创新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想象,空天科技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
近年来,全球各国都在加大空天科技研究的力度,力争在空天领域取得更大的成果。
本文将探讨空天科技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创新研究。
一、航天器技术创新目前,航天器技术一直是空天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航天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航天器技术的创新不仅体现在飞行器的设计和制造,还包括研究如何让飞行器更加环保、节能和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在设计和制造方面,航天器需要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为了降低航天飞行器的燃料消耗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科学家们正在研究采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如太阳帆、电磁驱动等。
另外,在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中还需要更好的可重用性,这对降低整个航天事业的成本非常有益。
二、卫星技术创新在卫星技术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更高效的卫星通信和导航系统。
卫星技术的创新不仅可以带来更方便的通讯服务,还可以大幅减少飞行器和导航系统的误差,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导航精度和位置定位。
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依然面临着对性能和应用范围的要求。
例如,北斗希望未来的导航系统可以在更高的精度和更复杂的条件下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未来,卫星技术的创新方向还包括改进卫星导航系统、卫星数据传输技术、轨道控制和星载遥感技术,以支持更多的卫星应用场景。
三、空中交通管理技术创新随着航空运输业的不断发展,空中交通管理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安全地处理航班和避免交通拥堵,必须加强对航空运输的信息管理和监管。
空中交通管理技术创新方向包括实现更高效的空中安全控制、提高飞机的自动化能力、高精度的机场交通管制和应急响应能力等。
未来,空中交通管理技术的创新方向还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来强化数据处理和信息分析能力,以实现更高效、更稳定的空中交通管理。
四、超音速交通技术创新超音速交通技术创新是未来空天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
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深空探索的渴望,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变得尤为重要。
航空航天领域的关键技术涉及到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火箭推进系统、导航与控制系统、航天材料及工艺等方面。
本文将以航空航天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为主题,探讨这些领域内的关键技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航天器设计与制造技术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是航空航天领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航天器的设计与制造技术在保证航天器运行安全性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其性能以及重量、体积等因素。
相关技术包括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热防护、降阻设计等。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新型材料,如复合材料和超轻材料将推动航天器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升级与创新。
二、火箭推进系统技术火箭推进系统是航天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其直接影响航天器的运载能力、速度和整体性能。
关键技术包括推进剂的选择和储存、燃烧室和喷管的设计、推力控制和燃料效率等。
在燃料选择方面,现代火箭推进系统从传统的化学推进系统逐渐转向更为先进的电推进系统和核推进系统,并在不断研究开发新型推进系统的同时,提高推力、降低重量,以实现更高效的航天载荷输送。
三、导航与控制系统技术导航与控制系统是航天器飞行和操作的关键技术,对航天器的定位、轨迹控制和姿态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导航与控制系统采用惯性导航、星载导航、遥测遥控等技术,可以实现航天器在不同轨道和不同任务中的精确控制和导航。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自主导航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的导航与控制系统将变得更为智能化和自动化。
四、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是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支撑技术,其发展直接影响到航天器的结构性能、热性能和防护性能。
航天材料需要具备较高的强度、轻量化、高温耐受等特性。
同时,在航天器的制造和维修过程中,也需要创新的工艺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未来,纳米技术、3D打印技术等将进一步促进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的发展。
五、航空航天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为了推动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不断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
智能变形飞行器进展及关键技术研究
智能变形飞行器进展及关键技术研究————————————————————————————————作者:————————————————————————————————日期:智能变形飞行器进展及关键技术研究像鸟儿一样灵活自由的飞翔,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鸟儿可以根据飞行状态适时调整飞行姿态,以最佳效率完成滑翔、盘旋、攻击等动作。
随着飞行器设计对于高机动性、高飞行效率和多任务适应能力等综合设计需求的不断提高,像鸟儿一样高效灵活的智能变形飞行器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热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智能变形飞行器做出过如下定义:通过局部或整体改变飞行器的外形形状,使飞行器能够实时适应多种任务需求,并在多种飞行环境保持效率和性能最优。
由此可见,智能变形飞行器是一种具有飞行自适应能力的新概念飞行器,其研究涉及非定常气动力、时变结构力学、气动伺服弹性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智能感知与控制科学等多个学科前沿和热点,代表了未来先进飞行器的一种发展方向。
智能变形飞行器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以美国航空航天局设想的未来智能变形飞机为例,通过新型智能材料、作动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综合运用,飞机可以随着外界环境变化,柔顺、平滑、自主地不断改变外形,不仅保持整个飞行过程中的性能最优,更能提高舒适性并降低成本。
美国航空航天局设想的未来智能变体飞机概念机翼平面形状合理改变可改善飞行器的气动性能。
下表列出了机翼参数变化对气动性能的影响,可以看出,通过合理改变机翼形状参数,可以改善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和操纵性能,带来增大升力、减小阻力、增大航程与航时等好处,可使飞行器能够高效地完成多种飞行任务。
由于机翼形状参数带来的影响多样,机翼变形的设计方式也多种多样。
本文针对研究最多的变展长、变弦长、变厚度、变后掠和变弯度等变形形式,分别展开介绍。
1、变展长展长伸缩是最简单直接的机翼变形方式。
展长变化有如下的优点:增大变形飞行器的机翼展长,相当于增大其翼面积和展弦比,可以带来升阻比提高,航程和航时增大的目的;机翼在停放时收缩,可显著减小飞行器的占用面积;当两侧机翼展长不同时,左右升力不对称造成的滚转力矩,可便于飞行器的横航向操纵。
智能变形飞行器发展与技术分析
智能变形飞行器发展与技术分析作者:晏浚译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22期摘要:智能变形飞行器能够自动的对其外形进行改变,以便其能够在不同的飞行环境中更好的飞行,从而实现飞行器整体综合作战性能的提高。
由此可见,智能变形飞行器是未来飞行器发展的必然趋势。
智能变形飞行器是一种具有较强飞行适应能力的飞行器,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笔者针对智能变形飞行器的发展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智能变形飞行器主要技术,希望有助于扩大智能变形飞行器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智能;变形飞行器;技术一、智能变形飞行器的发展自莱特兄弟在美国使用飞行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动力持续飞行后,飞行器便开始迅速发展,飞行器的外形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同时飞行的高度和速度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并且更加的灵活[1]。
但是,与飞行类的生物相比,人类发明的飞行器还具有较大的提高空间,很难像鸟类动物一样可以灵活的对自身的飞行状态进行调整,以此来适应不同的飞行环境,从而达到更好的飞翔于空中。
笔者在高中时期参与了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活动,在航天飞行器设计制作中开始了智能变形飞行器的探索,如图1所示,通过动手实践更加对智能变形飞行器的发展前景予以远大的憧憬。
智能变形飞行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意味着飞行器的用途更加的广泛,形态更加的多样化,全新的科学技术、制作材料和前沿的工艺综合在一起,为科学幻想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智能变形飞行器可以在不同的飞行环境、飞行剖面以及任务和使命等做出适应性的变形,可以灵活的调整飞行高度、飞行速度以及飞行航迹,从而优化飞行性能。
同时,智能变形飞行器还可以根据需要对自身的隐身特性进行调整,具有目的性的减少或者增强飞行器的雷达散射面积。
国外已经对智能变形飞行器的变形开展了多年的研究,目前,相对来说,美国在智能变形飞行器变形研究方面处于领先的位置,智能变形飞行器变形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先后针对智能变形飞行器变形研究的开展投入了较多的资金,部分智能化变形元件已经开始进行飞行测试和试验,智能变形飞行器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指日可待。
飞行器技术的前沿研究与应用
飞行器技术的前沿研究与应用I. 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飞行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飞行器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从传统的飞行器到现代的无人机,飞行器的种类越来越多,其技术的前沿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将介绍飞行器技术的前沿研究以及其应用。
II. 研究技术1. 材料技术材料技术是现代飞行器技术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新材料的应用正在飞行器制造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新材料在飞行器结构设计、能源系统、散热系统、智能控制等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
一些金属材料、高温陶瓷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都成为了现代航空制造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2. 飞机发动机技术飞机发动机技术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
提高发动机性能是飞机制造技术的重要方向。
经过多年研究与开发,飞机发动机的功率和效率已经有了大幅提升。
新型涡扇发动机、高温燃气轮机、复杂燃烧技术等也在飞机发动机技术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 自主飞行技术自主飞行技术也是现代飞行器技术的研究热点之一。
自主飞行技术可以使飞行器实现自主导航、自主控制等功能。
这些功能可以实现飞行器的智能化和自主化,在优化飞机运行效率的同时还可以加强飞行器的安全性。
4. 超音速飞行技术超音速飞行技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可以让飞行器在短时间内飞行到更远的距离,缩短飞行时间,提高飞机运行效率。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对超音速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新的材料、技术的应用有望推动飞行速度的提升。
III. 应用领域1. 军事领域军事领域是飞行器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无人机、特种飞机都在军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飞行器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军事作战的效率和精度,给国家的安全保障带来了重要的保障。
2. 民用领域在现代社会,飞行器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商用航空、物流运输、照相航摄等领域都受益于飞行器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飞行器技术还将在人工智能、智能城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IV. 结论飞行器技术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工智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研究
人工智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研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了推动航空航天领域进步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一、自动驾驶系统人工智能在航空航天领域最引人注目的应用之一就是自动驾驶系统。
通过深度学习和机器学习等技术,飞行器可以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完成起飞、巡航、降落等飞行任务。
这不仅提高了飞行的安全性,还减轻了人力负担,并有效降低了事故风险。
二、智能机器人维修在航空航天领域中,智能机器人维修系统可以通过图像识别技术来检测和修复机械零件的故障。
传感器和摄像头等装置可以帮助机器人收集大量维修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高效地进行修复工作。
这种智能机器人维修系统不仅提高了维修效率,还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发生,进一步保障了飞行器的安全性。
三、航班调度与优化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航空公司的航班调度与优化,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预测航班的需求和飞行资源的分配,从而提供最佳的航班计划。
这不仅可以提高航班的准时率,还能优化航班之间的转机时间和旅客的换乘流程,提供更好的乘客体验。
四、航空安全监测人工智能在航空安全监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分析大量的气象数据、飞行数据和机械故障数据,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提前预警潜在的飞行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避免事故的发生。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帮助航空公司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防护,提高整体航空安全水平。
五、航空交通管制人工智能技术在航空交通管制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
通过挖掘历史数据和实时信息,人工智能系统可以预测航班的拥堵情况并进行智能调度和路径规划,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此外,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航空器之间的智能通信,实现飞行器之间的协作与联动,提高整体航空交通系统的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好处。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也伴随着许多挑战,比如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和政策,确保人工智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
变体飞行器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分析
第 37 卷第 2 期 2021 年 4 月V ol .37,No .2 Apr .,2021变体飞行器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分析王春彦(北京理工大学 宇航学院,北京 100081)摘 要: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为了提高武器装备现代化的升级速度和智能化程度,在国防科技上必须实现自主性和创新性,并且需要聚力发展颠覆性的复杂技术。
可变形飞行器作为一种新兴前沿武器装备,已成为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在未来战场必将发挥颠覆性作用,对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针对可变形飞行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智能化武器装备;变体飞行器;协调控制;动力学建模中图分类号:V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44(2021)02-0031-04收稿日期:2021-03-2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预估器的时延多智能体系统分布式一致抗干扰研究”(61803032)。
作者简介:王春彦(1983-),男,山东曹县人,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先进控制理论及其在飞行器 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德州学院自动化专业2006届毕业生。
一、变体飞行器国内外研究现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美国空军于1979年共同开展了一个名为“任务自适应机翼”(MAW)的项目,并如图1所示,在型号为AFTI/F-111上进行飞行试验[1]。
接下来,NASA为了着重研究应用于机身的智能设备组件,开展了变形飞行器(Aircraft Morphing)项目[2]。
图1 美国MAW项目在AFTI/F-111上的试验为了验证主动柔性机翼概念对未来多用途战斗机的意义[3],美国空军、罗克韦尔公司和NASA三方在1985年共同进行了主动柔性机翼项目的研究。
而后,美国国家航天局于1996年将主动柔性机翼项目进一步扩展为主动气动弹性机翼(Active Aeroelastic Wing,AAW)项目,并在F/A-18上进行了飞行试验[4],如图2所示。
高超声速飞行器综合热管理及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高超声速飞行器综合热管理及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摘要:高超声速飞行器是飞行速度超过5倍声速的有翼或无翼飞行器。
随着科学与军事领域的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跟踪控制研究已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飞行环境复杂多变,导致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强不确定性、强耦合性、强非线性和快时变等特性。
这些复杂特性导致高超声速飞行器控制的研究面临诸多难题。
目前,基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纵向模型的控制方法主要有自适应反步控制、滑模控制和模糊控制等方法,然而现有的控制方法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控制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高超声速飞行器;热防护;舱内热管理;综合热管理引言高超声速飞行器(Hypersonic flight vehicle,HFV)因其飞行速度快、机动性强、突防能力好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和民用价值,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但由于HFV具有强非线性、强耦合、非最小相位的特性,且面临复杂快时变的飞行环境、大飞行包线内实际的气动参数与地面风洞/仿真所得的气动参数存在偏差等原因,HFV的飞行控制系统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
另外,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工作状态与迎角的大小密切相关,迎角必须满足一定的约束。
因此,HFV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是一个重要而极具挑战性的课题。
1高超声速飞行器面临的热环境特性分析高超声速飞行器面临着高温高热流气动热环境。
美国空军实验室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飞行器所承载的热负荷随着马赫数的提高而增加,当马赫数大于5时,马赫数每提高1,总温约增加556K;在28km高空,当马赫数达到10时,飞行器外结构总温可达3889K,超出现有材料承受温限。
高超声速飞行器再入时典型部位热环境如图1所示,端头热流为14MW/m2,水平翼前缘热流为10.5MW/m2,超燃冲压发动机进气道唇口达到了40MW/m2。
面对高热流和高温热环境,要保持飞行器外结构特性,必须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驻点、前缘、机身大面积等不同区域分别采取有效的热防护措施。
飞行器重构控制技术的研究
飞行器重构控制技术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应用,飞行器重构控制技术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作为一种针对飞行器结构变化和失效的控制技术,飞行器重构控制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飞行器重构控制技术的相关研究和应用现状。
一、飞行器重构控制技术概述飞行器重构控制技术是一种针对飞行器结构变化和失效的控制技术,通过重构已失效部分,使飞行器能够恢复正常飞行。
传统的控制方法往往是在设计时就确定好控制器的参数,难以适应飞行器结构变化和失效等因素的变化。
而飞行器重构控制技术则是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状态实时调整控制器参数,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飞行器重构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飞行器重构控制技术已经为众多学者和专家所关注。
在研究中,重构控制技术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模型更新模型更新是飞行器重构控制技术的核心。
它通过更新模型参数,使系统得到恢复。
当前,模型更新主要有三种方法:一种是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更新法,另一种是基于神经网络的模型更新法,还有一种是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模型更新法。
2.状态切换检测状态切换检测是指利用各种方法对飞行器状态进行分析和判断,识别出状态切换,然后进行控制器重构。
常用的状态切换检测方法主要有基于卡尔曼滤波、基于支持向量机以及基于时序逻辑回归等。
3.控制器重构控制器重构是重构控制技术的关键之一。
控制器重构主要是指在控制器失效、控制器参数改变或者飞行器结构变化时,重新设计控制器。
目前,重构控制器的方法主要有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基于优化算法以及基于自适应控制方法等。
三、飞行器重构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飞行器重构控制技术的应用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飞行器故障诊断与修复飞行器故障诊断和修复是重构控制技术应用的重要方向。
通过飞行器结构分析和控制器故障检测,可以实现对飞行器故障位置的定位和修复。
2.机器人控制技术重构控制技术已经应用到机器人控制技术中。
智能飞行器技术ppt课件
Swing Wing concept
Aft sweeping Wing concept
School of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智能变体飞行器研究方法-MDO
• 智能变体飞行器的构想主要来源于仿生,精髓是集成,即 知识集成、技术集成、结构集成、系统集成。
• 智能变体飞行器研制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变形体空气动 力学、微流体力学、智能流动控制等,对发动机推进、新 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控制技术、测量技术、电子设备 、新型高效能源技术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 战。
Science and
人类的飞行世纪
新一代作战飞行器——高隐身性能、高机动性
美国F-22,1990年首飞
美国F-35,2006年首飞
俄罗斯T-50,2010年首飞
5
中国J-20,2011年首飞
School of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人类的飞行世纪
未来的发展?
X43——高超声速飞行器
智能飞行器技术
邱志平 教授
报告内容
智能变体飞行器发展需求与历史 智能变体飞行器研究方法 已开展的工作介绍 结论
2
School of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人类的飞行世纪
前五十年——走进喷气时代
1903年莱特兄弟“飞行者一号” 1942年 第一架喷气飞机Me-262
智能变体飞行器研究方法-概念设
计
Flexible multi-body concept
Buckle-Wing concept
22
Variable gull-wing concept
School of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变体飞行器技术
COVER STORY封面文章F -16战机的布局设计适合高机动高速飞行,而全球鹰无人机适合长航时侦察飞行。
另一方面民用和军事领域还提出了对具有特殊性能的飞行器的需求,包括高超声速空天飞行器、低速临近空间飞行器和微型飞行器等。
高超声速空天飞行器的飞行状态跨越低速和高超声速,需要既保证高速性能,又兼顾低速性能。
微型飞行器尺寸小、重量轻、隐蔽性好、成本低,具有广泛的军事用途。
但是随着飞行器尺寸的减小,使用常规布局的微型飞行器会存在因尺寸限制而引起升力不足的问题,以及因低雷诺数引起推进系统效率大大降低的问题。
临近空间飞行器在遥感和监测方面比卫星观测更清楚,在通信方面变体飞行器是一种能够改变外形,以适应不同的飞行环境、改善空当前,民用和军事领域都对飞行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一代飞行器能够在变化很大的飞行环境(高度、马赫数等)下和在执行多种任务(如起降、巡航、机动、盘旋、攻击等)时始终保持良好性能。
固定外形的飞行器难以满足这个要求。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陆宇平 何 真 吕 毅变体飞行器技术陆宇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航天学院院长。
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家;中国航空学会自动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宇航学会空间控制专委会委员。
1996年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飞行控制系统与导航技术研究,研究领域包括:先进飞行控制技术,高超声速飞行控制,复杂系统建模和控制,远程控制等。
气动力学特性的飞行器。
鸟类是变体飞行器在自然界的最好例证。
鸟类具有改变翼面形状的能力,在低速飞行时伸展翼面,而在高速飞行时缩拢翼面。
鸟类还能改变其翼型,增大翼型弧度能增加最大升力系数,减小失速速度,使其可以低速安全降落。
鸟类在降落时还能够增加翼面的上反角,在下降过程中调整可以增加滚转的稳定性。
当前,民用和军事领域都对飞行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一代飞行器能够在变化很大的飞行环境(高度、马赫数等)下和在执行多种任务(如起降、巡航、机动、盘旋、攻击等)时始终保持良好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变形飞行器进展及关键技术研究————————————————————————————————作者:————————————————————————————————日期:智能变形飞行器进展及关键技术研究像鸟儿一样灵活自由的飞翔,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鸟儿可以根据飞行状态适时调整飞行姿态,以最佳效率完成滑翔、盘旋、攻击等动作。
随着飞行器设计对于高机动性、高飞行效率和多任务适应能力等综合设计需求的不断提高,像鸟儿一样高效灵活的智能变形飞行器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研究热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智能变形飞行器做出过如下定义:通过局部或整体改变飞行器的外形形状,使飞行器能够实时适应多种任务需求,并在多种飞行环境保持效率和性能最优。
由此可见,智能变形飞行器是一种具有飞行自适应能力的新概念飞行器,其研究涉及非定常气动力、时变结构力学、气动伺服弹性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力学、非线性系统动力学、智能感知与控制科学等多个学科前沿和热点,代表了未来先进飞行器的一种发展方向。
智能变形飞行器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以美国航空航天局设想的未来智能变形飞机为例,通过新型智能材料、作动器、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的综合运用,飞机可以随着外界环境变化,柔顺、平滑、自主地不断改变外形,不仅保持整个飞行过程中的性能最优,更能提高舒适性并降低成本。
美国航空航天局设想的未来智能变体飞机概念机翼平面形状合理改变可改善飞行器的气动性能。
下表列出了机翼参数变化对气动性能的影响,可以看出,通过合理改变机翼形状参数,可以改善飞行器的气动特性和操纵性能,带来增大升力、减小阻力、增大航程与航时等好处,可使飞行器能够高效地完成多种飞行任务。
由于机翼形状参数带来的影响多样,机翼变形的设计方式也多种多样。
本文针对研究最多的变展长、变弦长、变厚度、变后掠和变弯度等变形形式,分别展开介绍。
1、变展长展长伸缩是最简单直接的机翼变形方式。
展长变化有如下的优点:增大变形飞行器的机翼展长,相当于增大其翼面积和展弦比,可以带来升阻比提高,航程和航时增大的目的;机翼在停放时收缩,可显著减小飞行器的占用面积;当两侧机翼展长不同时,左右升力不对称造成的滚转力矩,可便于飞行器的横航向操纵。
早在1929年,美国设计师Vinent就首次提出了变展长机翼的设计思想,并成功制作试飞了GX-3验证机。
1931年,俄国科学家Makhonine设计制作了MAK-10飞机,其展长可从13米增大到21米,改变量超过60%。
1947年出现的MAK-123飞机和1972年出现的FS-29飞机均属于变展长飞机,但由于早期的变形机构均过于笨重和庞大而未能得到推广。
“伸缩翼”是近年来新提出的变展长设计理念。
2003年美国国防预防研究计划局实施的变形飞机结构项目(MAS)中,伸缩翼就是三种主变形方案之一(其余为折叠机翼与滑动蒙皮机翼,后文详述),该设计以“战斧”巡航导弹为对象,巡航飞行时机翼展开获取最大升力、高速俯冲时翼面收缩提高机动性,但由于翼载荷太大、机翼太薄,伸缩机构无法安置,计划未能推广。
西北工业大学的王江华等人对伸缩翼巡航导弹的气动外形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表明,伸缩翼设计可使导弹燃料消耗减少12%,明显提升导弹性能。
2007年,马里兰大学的Julie等人以充气伸缩粱当作驱动机构,通过机翼伸缩改变升力和控制滚转,并进行了风洞试验,经试验其展弦比可最大变化230%,升阻比最大可到16,但蒙皮偏软产生的寄生阻力使气动性能受一定影响。
总体看来,变展长机翼仍需解决伸缩机构的结构减重设计、适应高速飞行的机翼降厚度设计、弹性蒙皮的连续密封性设计等一系列问题,距离工程应用仍有一定距离。
2、变弦长与变展长机翼的控制效果类似,变弦长机翼也是通过机翼变形引起展弦比和翼面积的合理变化,达到优化飞机升阻比、飞行速度和机动性的目的。
变弦长理念的最典型应用就是传统飞机的襟副翼设计,通过丝杆机构驱动襟副翼弦向变形可以显著改善飞机的起降性能及滚转机动性。
对于飞机翼面本身,由于存在梁架、油箱等设备干扰或翼型较小、空间不足等问题,变弦长设计的难度很大,国内外相关研究也相对较少。
早在1937年,俄国科学家Bakashaev就设计并制作了第一架变弦长飞机RK-1,飞机通过6个弦向可伸缩的相互叠加的机身实现弦长改变,其初代飞机翼面积变化为44%、改进型变化高达135%,验证了通过伸缩机构改变弦长的可行性。
近年来,以美国CRG公司为代表的科技公司,通过使用复合材料及智能材料重新开展变弦长机翼研究。
2004年,CRG公司的Perkins等人将压缩比高达400%的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用于变弦长设计,实验表明材料经过加热可以达到预期变形量,但由于形状记忆合金不稳定,冷却后无法恢复至原始形态。
2005年,CRG 公司的Reed等人设计了一种翼肋相互穿插的变弦长机翼,在直流电机和导杆的驱动下,机翼面积可以增大将近80%,但是该设计同样存在机构复杂、表皮材料恢复力太低难以回到变形初始状态的问题。
2011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Barbarino等人将可压缩的蜂窝细胞结构应用在直升机叶片的弦向变形设计中,变形蜂窝结构可经受循环驱动、其弦向变形可增大30%左右,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者通过对柔性蒙皮预拉伸保证了机翼表面的连续光滑性。
在形状记忆合金和复合材料蜂窝结构等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涌现出了较多的变弦长机翼概念,但面向工程应用,这些新材料的性能稳定性仍有待提升。
3、变厚度变厚度设计是指在不引起机翼形状明显变化的前提下调整机翼的轮廓线,是一种微幅变形设计。
机翼厚度改变可以改善翼型的高低速气动性能,具有避免或延迟附面层分离、控制转捩位置、控制激波从而降低波阻和抑制抖振等优点。
早在1992年,美国的Austin等人就设计了一种基于桁架结构的变厚度机翼,设计者在桁架上布置线位移驱动器,通过激励驱动器,可以调节桁架上各条支杆的长度,从而达到调整翼型厚度、优化气动效率的目的。
近年来,加拿大国家研究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变厚度机翼的理论研究及试验验证工作。
2007年,该中心的Coutu等人设计了一种自适应变厚度机翼,机翼由刚体部分、柔性蒙皮和安装在机翼内部的驱动器构成,机翼蒙皮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具有良好的柔性和足够的支撑刚度,在驱动器的激励下机翼厚度产生变化,并有效提高了机翼的层流效应。
2008年,该中心的Andrei等人在机翼上表面厚度方向设计激励装置,通过对17种不同翼型外形进行数值仿真,均得到转捩位置向后延迟的结论,证明周期性驱动激励可应用于转捩控制中。
2009年,在Andrei的研究基础上Grigorie设计了一个用于变形控制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控制器,控制器根据压力传感器采集的翼型表面压力,计算参考翼型与优化翼型之间的压力变化,首次实现了压力变化和转捩位置的直接关联。
此外,2009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Stephen等人采用压电材料作为驱动器,安装在机翼蒙皮上表面,通电后驱动器产生固定频率振动,从而改变蒙皮表面的边界层流动,风洞试验表明该驱动方法可使机翼阻力降低、升力提高。
变厚度机翼设计,通过对翼型进行微小改变,就可实现调节流场流动、改善气动性能等目的,伴随着压电陶瓷等新型智能材料的发展,必将在未来工程应用中产生更多的应用尝试和更大的经济价值。
4、变后掠低速飞行时小后掠角有助于提升机翼的效率,高速飞行时大后掠角有助于降低波阻,不同飞行状态后掠角自主变化,成为兼顾高低速不同气动性能的最有效手段。
正因为此,变后掠技术也成为最早成熟应用于型号的改变机翼形状技术。
自上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变后掠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多种战斗机和轰炸机,如:米格-23、F-14、狂风、B-1B轰炸机等。
但早期的变后掠技术因机构及操纵复杂、故障率高、维护困难,且限制了飞机载荷、外型、隐身等性能的提高,逐渐被双三角设计、鸭翼、大边条设计、翼身融合技术所取代。
进入21世纪,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变后掠飞行器性能也得到发展和提高。
2004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Neal等人设计了一种可自适应变形的无人机模型,除了机翼展长能改变17%、机身尾部能压缩12%、机翼能够扭转20°以外,该无人机的后掠角能够从0°变化到40°,风洞实验验证了无人机模型在多种变形形式下的有效性。
2006年,佛罗里达大学的Grant等人通过研究海鸥的飞行姿态,设计了一种多节点变后掠微小型飞行器,飞行器机翼的内外翼两部分具有独立的变后掠机构,仿真显示其具有很好的转向能力和抗侧风能力。
2013年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陈钱等人对飞机外翼段大尺度剪切式变后掠方式进行了设计与分析,并通过风洞试验验证变后掠机翼在蒙皮、结构、驱动、控制等方面满足气动特性研究需求,准定常气动特性曲线显示出变后掠机翼的较大气动效益。
最值得一提的是美国NextGen公司针对MAS项目设计的滑动蒙皮变后掠飞机MFX-1,与传统的机翼埋入机身的变后掠方式不同,该飞机的弦长增减可独立于后掠角而改变。
2006年MFX-1首飞成功,在185~220km/h的速度下成功将翼展改变30%、翼面积改变40%、后掠角从15°改变到35°,且整个过程不超过15s,试验结果成功证实了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大面积改变机翼形状的可行性,在变形飞行器的工程应用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5、变弯度机翼产生升力的最基础要素是弯度,改变弯度可以有效地控制机翼表面的气流分离情况,可显著提高飞行器的飞行机动性能,尤其是对于通常处于低雷诺数飞行条件下、性能主要取决于层流边界层流动的低速飞行器。
国内外对变弯度机翼已经开展了许多研究,如1981年任务自适应机翼(MAW)项目中的机械铰链式变弯度机翼、1992年Powers等人在F-111战斗机上安装的机械式变弯曲机翼和2004年马里兰大学的Poonsong等人设计的机械式多关节变弯度机翼。
由于机械结构复杂和质量笨重,大多数的变弯度机翼都没有得到推广。
近年来,智能材料和先进制造工艺的发展为变弯度机翼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和技术基础。
2003年,弗吉尼亚大学的Elzey等人设计了一种形状记忆合金驱动的链环式变弯度机翼,在机翼截面内产生很大的弯曲变形。
2009年,德州农工大学的Peel等人自制了通过对中央翼盒内的气袋加压驱动机翼前后缘变形的机构,经测试在气袋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下,翼型头部最大变形14°、尾部最大变形13°、且变形后蒙皮仍能保持光滑连续。
2011年,瑞士结构科技中心的Hasse 等人提出了“带肋结构”的概念,并应用于变形机翼设计,设计者通过采用分布式柔性带肋结构代替了传统的铰链结构,具有几何变形大、承载能力高和重量轻等优点,地面试验表明,带肋结构设计可实现翼型从NACA0012到NACA2412之间自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