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战后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

合集下载

浅谈二战后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

浅谈二战后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

浅谈20世纪30年代后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2013211682 刘瑾【摘要】: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阿根廷的现代化发展方向逐渐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和自由贸易原则向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和政府调控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原则转化。

随着二战后庇隆政府的上台,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完成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过程。

庇隆政府之后,庇隆主义和反庇隆主义的对抗成为长期困扰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80年代后,阿根廷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实现了一次新的变革,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转向了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模式,然而新的模式没有成功带动阿根廷现代化道路的顺利发展,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在新世纪初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着重探讨阿根廷从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期的历史进程,采用要素分析的方法,试图从经济现代化的层面来分析阿根廷现代化进程中的成败得失,试图对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阿根廷现代化经济困境“现代化”一词作为一个概念,常常被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一种总的动态。

不难看出,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内涵丰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

关于现代化的确切含义,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形成不同的看法。

“新兴国家的政治家们多着眼于增强国力,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与发展来考虑现代化;经济学家则从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观点来看现代化;社会学家偏爱从社会机体的分化与功能方面来谈现代化;而历史学家则把现代化视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发展过程。

现代化的过程有若干不同的层面:经济发展是物质的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的层面;而思想与行为模式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

”1由于现代化的概念自身所具有的包罗宏富的特点,本文在谈论“现代化”这个概念时,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种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在谈论这个过程时,主要论述的是经济层面,尤其是经济层面中的工业化进程,正如罗荣渠所言“从现代生产力的性质来说,向未来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但任何过程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二战后的趋势

二战后的趋势

二战后的趋势
二战后的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冷战的兴起: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冷战迅速展开。

这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竞争加剧,形成了两个强大的超级大国对抗的局面。

2. 欧洲一体化:为了避免未来发生战争,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这导致了欧盟的形成,促进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合作,并逐渐消除了欧洲内部的边界。

3. 脱殖民化运动:二战后,殖民主义逐渐式微,被殖民地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迅速崛起。

许多国家通过独立战争或谈判获得了独立地位,结束了多个欧洲国家对其殖民统治。

4. 科技和经济发展:二战结束后,世界范围内的科技和经济发展迅速加快。

核能、航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全球经济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5. 各种国际组织的出现:二战后,为了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各种国际组织成立或增强了其作用。

例如,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旨在促进国际合作与解决冲突,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1995年,旨在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

总的来说,二战后的趋势是多样的,包括冷战、欧洲一体化、脱殖民化运动、科技和经济发展以及各种国际组织的兴起。

阿根廷百年兴衰

阿根廷百年兴衰

阿根廷的百年兴衰江时学中国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一个世纪以前,南美洲国家阿根廷不仅以优美的探戈舞姿和彪悍的高乔牛仔闻名于世,而且还因其富庶和经济发展快而享誉全球。

在欧洲的许多城市,当人们形容某人腰缠万贯时,常打这样一个比喻:他像阿根廷人一样富有。

诚然,当时的阿根廷,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八,人均收入居拉美之首。

阿根廷因此而被誉为“南美洲的美国”或“世界的粮仓和肉库”,它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则被视作“南美洲的巴黎”。

然而,一个世纪后,在人类行将告别2001年之际,阿根廷再次引起了世界各国媒体的注意。

然而,出现在全球电视上的画面却是马背上的警察、催泪弹释放的烟雾、抗议者的呼叫和被抢商店店主的哭喊。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在短短的半个月内时间内,阿根廷居然换了5个总统,其中第4位总统甚至公开宣布:阿根廷无力偿付其1500多亿美元的外债。

阿根廷因此而成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倒账国。

应该说,阿根廷拥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多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例如,它有丰富的资源,其中稀有金属铍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二,铀矿资源储藏量名列拉美之首,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也比较丰富。

占全国总面积1/4的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势平坦。

阿根廷人经常自豪地说,“我们的平原从大西洋起,一犁头耕到安第斯山麓,都不会碰到一块石头。

”阿根廷还有5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

众多的海湾和温和的气候为阿根廷提供了许多不冻港。

阿根廷人主要是欧洲白色人种移民的后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7%。

因此,阿根廷基本上没有民族矛盾。

而且,总的说来,阿根廷人的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劳动力素质也比较好。

据说在阿根廷有这样一个笑话:造物主把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搭配起来,分给世界上不同的地区。

造物主看到阿根廷有丰富的资源、清新的空气和肥沃的土地,就说:“你们不能都拿好的东西,也应该拿点坏的东西。

”于是,他就让阿根廷人得到了一个坏政府。

这一笑话将阿根廷历届政府贬为“坏东西”显然是欠妥的。

阿根廷经济百年盛衰原因探析

阿根廷经济百年盛衰原因探析
+陈才兴,上海人,1940-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拉丁美洲研究室,教授,长期从事拉丁美洲 经济和国际关系研究。陈宏, 上海人,1969一女,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博士。 1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战后拉美主要国家发展道路研究“自独立到巴拉圭战争时的拉普拉塔河地区各共和国”,载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 拉丁美洲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636页。 3其中包括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农业机械、蒸汽货船和冷冻技术的运用。
142
民土地的农业垦殖场得到了不断发展。1到19世纪后期,阿形成了一种以大地产为核心,租 佃制和分成制普遍盛行的土地制度。同时,为促进肉类和粮食出口,政府在信贷、货币、税 收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在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下,阿出口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1914 年前后,阿在出口玉米、小麦、亚麻籽、苜蓿等产品方面均占世界前列,其中玉米和亚麻籽 的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总之,“在一次世界大战前,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出口范围和出口量上, 能与阿根廷媲美。的确到1913年,阿根廷出口如此之大,以致几乎占拉美出口总收入的30%, 尽管其人口只占拉美总人口的9.5%。2 出口部门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交通运输、食品加工工业、城市化和公用事业等经济和社会 部门的的快速发展,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1913年,阿人均GDP仅次于英、美等少数国家, 高于许多西欧国家的平均水平。1880—1913年,阿GDP的年均增长率为6.2%,是当时世界上 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几乎可与当时的日本相媲美。3这使阿从一个人烟稀少,极其荒 凉的贫穷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稳定了政局、统一了国家、文化、 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难怪当时美国的报刊文章这样写道, “阿根廷共和国在过去 20年中经历了引人瞩目的进步。这种进步仅次于美国中西部各州的发展。”。4阿根廷人本 身更是骄傲地宣称,“如果以进步的程度来衡量一个民族经济的重要性,那么阿根廷共和国 就是世界上经济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它在过去50年的发展表明,它的土壤、种族、理想, 以及它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组织将在数年内使阿根廷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5 然而,这种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模式所促成的空前繁荣背后,蕴含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政府采取倾斜政策,重点发展农牧业出口部门的生产和出口,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工 业消费品、机器设备等主要依赖进口。这样,阿根廷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和资 本,形成了一种典型的“依附性”经济形态。英国资本几乎控制了阿根廷的主要行业,成为 阿经济、社会,甚至政治生活的真正主宰。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南美,特别是阿根廷,在金 融上如此依附于伦敦应当说是几乎成了英国的商业殖民地”。6其次,由于政府长期忽视对幼

折翅的潘帕斯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

折翅的潘帕斯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

折翅的潘帕斯雄鹰——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及其衰落的原因第二阶段:进口替代模式(1930-1976)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和大萧条,世界经济结构随之发生根本变化。

已经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对农牧产品的需求下降,导致出口困难,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下降。

农牧业出口国家受到沉重打击,为满足本国对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开始了以替代进口量为主要方式的工业化进程,这个时期,阿根廷的农牧业产品加工业取得迅速发展。

1. 20纪30-50年代初的经济发展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主张工业化的一派占了上风,进口替代模式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成为阿根廷的主流经济模式。

但是进口替代使阿成为一种几乎完全封闭的经济,导致了物价水平过高,通货膨胀率长期居高不下,货币不稳,危机不断。

1930 年大危机大萧条期间,由于停止进口,实行进口替代,阿根廷国内工业取得迅速发展。

1944年工业已占GDP的22.8%,而农牧业为20.1%。

也就是说,工业超过了初级产品的生产。

这是阿历史上的首次。

1935年阿政府进行的工业产业统计数字表明,2丄0年中工业有了大发展。

其中,1913年,工业企业39200家,1935年上升到40600家。

1913年有工人383500,1935年达到544000人。

一批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出现,大企业拥有全部就业劳力的40%,表明工业集中的进程已经出现。

国家通过建立行业管理局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力,行业管理局的功能主要是稳定市场,保护中小生产者。

政府通过融资干预生产,确定最低价格,收购过剩产品,调解供求关系,以此调解市场。

进口替代模式的实施,导致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逐步扩大,国家对经济特别是金融的控制不断加强。

1934年阿根廷成丄立中央银行,其资金为合资,由国家和私人资本构成。

原来由国家银行行使的调解信贷、控制市场的功能,改由央行承担。

到1945年结束的这个阶段里,主要出口商品是农牧业产品,而工业陷于停滞,通胀水平与经济能力不相符,金融体系一片混乱,储蓄崩溃,外债危及经济增长和国家信用。

二战后面临的问题措施及成效

二战后面临的问题措施及成效

二战后面临的问题措施及成效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经济重建、政治稳定、战后秩序的建立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从经济重建、政治稳定和国际合作三个方面来探讨二战后面临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经济重建。

二战给各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许多国家的基础设施被摧毁,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加快经济的恢复,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是重建基础设施,包括修复被摧毁的道路、桥梁、港口等,以及修复被炸毁的工厂和建筑。

其次是扶持农业生产,保障粮食供应。

战后几年,各国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经济的恢复。

在此过程中,国际援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为欧洲的经济重建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加快了欧洲的经济恢复。

政治稳定。

战争结束后,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稳定的问题。

在欧洲,战后出现了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严重影响了欧洲的政治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努力,包括签订了《北约公约》和《华沙公约》,分别组建了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形成了冷战格局。

此外,各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内政改革,包括进行了政治清洗,加强了国家的安全体系,加强了对外交的控制等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各国的政治稳定。

国际合作。

二战结束后,各国都意识到单个国家难以解决战后面临的问题,因此加强了国际合作。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联合国的成立。

联合国作为一个国际组织,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

此外,各国还签订了一系列的国际协定,包括《日内瓦公约》、《联合国宪章》等,为战后的国际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此外,各国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合作,包括签订了一系列的贸易协定,加强了国际贸易合作,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结。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经济重建、政治稳定、国际合作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结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

结合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发展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历了快速和持续的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被称为“战后经济繁荣时期”或“战后黄金时代”。

在这段时期,一系列的因素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包括战后重建、科技创新和政府干预等。

首先,战后的重建推动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增长。

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工作,以修复战争造成的破坏。

美国通过向盟国提供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促使西欧国家在短时间内恢复了经济实力。

这种重建工作刺激了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

其次,科技创新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战后,科技领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取得了重大进展。

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还创造了许多新的行业和就业机会,进一步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

第三,政府的积极干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战后,各个西方国家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财政刺激、经济规则的制定和市场监管等。

例如,美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如GI账户和《一战退伍军人援助法案》,以刺激消费和投资。

政府还通过监管和减税等方式鼓励企业创新和发展。

这些政策帮助稳定了经济,并促进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

此外,社会变革也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机会。

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出现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如妇女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增加、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等。

这些变化扩大了劳动力资源和市场规模,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然而,战后黄金时代并非没有挑战。

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增长逐渐放缓,出现了通货膨胀和能源危机等问题。

这些挑战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同时也引起了对政府政策和经济模式的重新思考。

综上所述,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经历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战后重建、科技创新、政府干预和社会变革共同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

尽管该时期后来面临了一些挑战,但它为西方国家在20世纪后期赢得了经济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阿根廷经济

阿根廷经济

中国走的确是一条多种经济兼容的中庸之道。

走这条道路的还有南美的阿根廷。

在国际上称为“第三条道路”。

走得早,走得彻底并走出一套“庇隆主义”理论的就是阿根廷。

因此,回顾阿根廷的兴衰史对今天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有着借鉴的意义。

为此,政府投资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限速130公里\时)。

务农的职工都住在城市。

国家的福利和公共设施不必亏本重复建设。

1950年起,阿根廷就没有农民,只有大小不等的农庄主。

并开始引进周边国家的廉价劳动力打短工。

阿根廷私有制模式下的农牧业能成为人类粮仓肉库,核心是一直以出口为导向,是国际大市场建起了阿根廷的国际大农牧场!国际大市场能长期接受国际大农牧场,是因为阿根廷对农牧业一直实行了民主自由的私有宪政制度,让农牧业一直在自由经济中发展。

阿根廷的农牧产品出口多项雄踞世界第一,就是因为从来没有用集体化,国营化,甚至后来庇隆在工业中推行的社会主义化,都没有污染农牧业,所以,阿根廷从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又从南美第一跌到第三,农牧业在世界上依然名列前茅,这是阿根廷农牧业抗拒了社会主义的结果!2008年,女总统克莉斯蒂娜想用社会主义改造农会,遭到不屈的农会示威断路抗争,因为有宪政制对农会的保护,阿根廷才安然无恙地在世界经济危机中,轻松地保持8%的GDP的增长。

(未完待读)经济简史二战后,阿根廷经济曾一度获得迅速发展。

但由于国内政局长期动荡,政府更迭频繁,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发展速度趋于缓慢,甚至徘徊不前。

1982年爆发债务危机以后,阿根廷经济愈加恶化,多次处于衰退状态。

l983年2月接替军政权的激进党政府在总统阿方辛领导下,试图稳定形势,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并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先后于l985年6月和1988年8月实施了“奥斯特拉尔计划”和“春季计划”,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成效,终因问题积重难返,以及不利的国际国内条件而宣告失败。

到1989年中,阿根廷陷入历史上空前深刻的社会经济政治危机之中。

阿方辛政府无力控制局面,被迫辞职,提前半年将政权移交给在1989年5月大选中获胜的正义党总统侯选人梅内姆。

三种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后发国家发展模式比较

三种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后发国家发展模式比较

三种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后发国家发展模式比较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西方学者按照各国现代化启动与推进的时序差异,将现代化分为早发式和后发式两大类,认为早发式现代化是在国际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凭借自身力量主动进行而发展起来的。

早发式现代化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其他地区仿效甚至全盘接受的样板。

后发式现代化是在外部世界有形无形的压力或早发国家的示范效应下被迫启动和发展起来的。

后发国家几乎都是现在所谓的发展中国家。

这些国家在历史上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奴役、剥削、压迫,灾难深重,虽然在二战后大多数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西方的殖民统治,但是由于在国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交换中处于被剥削的不平等地位,经济上仍然受制于人,发展缓慢。

针对如何使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实现现代化的问题,西方学者相继提出一系列现代化理论,试图为后发国家发展现代化开出一剂良药,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帮助后发国家顺利实现现代化。

然而,从实践效果来看,差强人意,除少数后发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利用后发优势抓住了历史机遇,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进入现代化外,但大多数后发国家仍然在现代化道路上艰难前行、步履蹒跚,对他们而言,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是什么原因导致后发国家发展如此艰难?西方学者提出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有没有可行性?符不符合后发国家的现实国情?下面将从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三种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剖析、比较,以使读者对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一、经典现代化理论提出的发展模式许多后发国家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像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二战后的亚洲国家韩国等,非洲的科特迪瓦、利比里亚等。

那么实行的结果怎么样呢?除了少数国家如韩国实现了成功的转型之外,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取得成功。

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历史是朝一定方向发展的,先进与落后处于同一时间系列,保持着同一历史发展方向,因此历史上落后的社会通过学习可以追赶上先进的社会。

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与分析_沈安

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与分析_沈安

中国拉美史研究会济南年会论文阿根廷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与分析新华社参考消息报高级编辑沈 安内容提要:在经济现代化进程和发展模式方面,阿根廷与拉美国家大体上经过了同样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初级产品出口模式-进口替代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后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发展过程。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几次历史关键时期,阿根廷抓住了通过融入世界经济推动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却错过了调整或选择正确发展模式的机会。

阿根廷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欲保持可持续的增长和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从本国实际情况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出发,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制定并实施恰当的政策和措施,同时还应该保持政治与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阿根廷经济现代化政治稳定社会稳定阿根廷是拉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但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却陷入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的状态,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又爆发了全面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这一现象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回首阿根廷独立以后150多年的发展历史进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拉美国家之一,尽管阿根廷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自然历史条件,但在经济现代化进程和发展模式方面,大体上经过了同样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初级产品出口模式-进口替代模式-新自由主义模式-后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发展过程。

可以说,与其他拉美国家一样,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几次历史关键时期,阿根廷既抓住了通过融入世界经济推动自身发展的历史机遇,却错过了调整或选择正确发展模式的机会。

加上自身存在的一些特殊的弱点和问题,如长期政治不稳定,社会动荡,军人干政等,阿根廷经济必然地走过了一条曲折复杂的历史进程。

本人的目的就是简略回顾一下这个历史进程,探索这个南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可能对我国有些参考价值的历史经验。

一,阿根廷经济发展史的阶段划分阿根廷近代经济发端于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对这片土地的开发。

据记载,首次种植欧洲农作物始于1527年,殖民者加博托(Gaboto)把土地分给部下后,开始种植从欧洲带来的农作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阿根廷的城市化转型与问题治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阿根廷的城市化转型与问题治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阿根廷的城市化转型与问题治理"张旳辰内容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阿根廷城市化进程进入新的转型期。

伴随国际与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该时期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城市人口主要流动方式由乡村一城市流动向城市间流动转变,同时形成了非正规城市就业率居高不下、贫困率上升、城市空间隔离加深等问题。

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改革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些问题。

进入21世纪后,对城市问题的整顿受到阿根廷政府的重视,在20年中,政府出台了提高城市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城市基袖设施等方面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城市化面临的挑战仍很艰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待长期且有效的治理。

关键词:阿根廷城市化转型城市问题城市治理阿根廷城市化起步于19世纪末期,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是国际移民及其生产投资。

20世纪中叶,城市化的推动力发生转向。

这一时期推动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地区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农业大规模商业化和机械化、更多岀口驱动型经济体的发展以及工业化。

这些过程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并在城市中心创造了对劳动力的新需求。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世界城市化转型研究”(16ZDA13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独立2来拉丁美洲的社会转型”(19JJD770007-的阶段性成果!238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十七辑)城市化指数伴随这一趋势快速上升,从1947年的约48%发展到1970年的78.8%。

这一进程同时巩固了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首位城市地位,1970年,全国城市人口中有44.7%的人口居住在首都。

除此之外,特别是在庇隆执政时期,以欧洲移民及其后代组成的中产阶级的核心,与和庇隆主义运动结盟的城市工业工人相结合,使中产阶级成为各种职业和具有各种社会地位的混合体,构成了城市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到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城市化率已超过80%。

阿根廷的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

阿根廷的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

阿根廷的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阿根廷是南美洲最重要的农业国家之一,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发达的农业科技使得阿根廷的农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阿根廷的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并对其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农业科技的发展阿根廷的农业科技发展源远流长,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了农业领域的科学研究。

20世纪初,阿根廷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资不断增加,农业研究机构相继成立。

通过与国际上的合作和技术引进,阿根廷的农业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

近年来,阿根廷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并在农业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突破。

阿根廷的农业科技研究机构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吸纳了大量的国际农业科学家和专家,共同开展农业技术研究与创新。

二、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1.作物品种改良阿根廷通过农业科技的支持,进行了大规模的作物品种改良工作。

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和选育技术,培育出抗病虫害、耐旱抗逆等特点的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为阿根廷的农民提供了更好的收益。

2.农药和化肥的研发与利用阿根廷农业科技的发展也带动了农药和化肥的研发与利用。

科学家们研发了高效的农药和化肥产品,帮助阿根廷农民更好地控制病虫害,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使得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更加环保,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阿根廷的现代农业越来越依赖于数据分析与管理。

农业科技在精准农业、农业物联网和农业数据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获取实时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信息,从而更好地管理农田、规划生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三、农业科技对阿根廷农业的影响1.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阿根廷农业的生产力。

新品种的推广和农药化肥的应用使得农作物的产量大幅提升,有效解决了粮食安全等问题。

农业科技还提供了更多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收入。

阿根廷大都市探索科尔多瓦的现代化之路

阿根廷大都市探索科尔多瓦的现代化之路

阿根廷大都市探索科尔多瓦的现代化之路阿根廷科尔多瓦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大都市,在过去几十年中,它经历了一场令人瞩目的现代化转型。

本文将探讨科尔多瓦市在经济、城市规划和文化领域的现代化进程,并分析这一进程所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挑战。

一、经济的现代化科尔多瓦市作为阿根廷的第二大经济中心,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科尔多瓦市意识到经济现代化是取得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在制造业方面,科尔多瓦市以汽车制造业为主导发展,吸引了众多跨国汽车公司的投资。

这不仅为科尔多瓦市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此外,科尔多瓦市还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成立了许多科技园区和研发中心,推动了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其次,在服务业方面,科尔多瓦市加大了对金融、教育和旅游等领域的投资。

金融行业的发展为科尔多瓦市带来了更多的财富和资源,教育领域的进步提供了更好的人才储备,旅游业的繁荣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游客。

二、城市规划的现代化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求,科尔多瓦市进行了全方位的城市规划和改造。

首先,科尔多瓦市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和水电等公共设施。

这不仅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也增加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科尔多瓦市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绿色能源和建设绿色建筑,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改善了环境质量。

其次,科尔多瓦市注重城市景观的塑造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通过修建公园、花园和广场,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场所。

同时,科尔多瓦市还保护了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使这座城市的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三、文化的现代化科尔多瓦市不仅在经济和城市规划方面取得了现代化的进展,在文化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科尔多瓦市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举办国际艺术展览、音乐节和文化论坛等活动,科尔多瓦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阿根廷现状,作文

阿根廷现状,作文

阿根廷现状,作文阿根廷是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个国家,路易斯阿根廷门查斯首次建国于1810年。

此后,阿根廷一步步走向现代化,拥有一个美貌的大都会和全面发展的工业。

阿根廷也常常被称为”穆斯安拉阿根廷”,因为它有宝贵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文化遗产、拥有多样化的旅游景点,以及与世界各地紧密联系的人口结构。

然而,最近的几十年,阿根廷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棘手的挑战。

一方面,阿根廷的政治局势越来越复杂,政府多次更迭,导致政策的连续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政府正尝试改革,如激进的财政改革、劳动法律改革和税收结构改革,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但是,由于存在政治动荡,有时很难推行这些改革,改革的进程也会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经济形势也令人担忧。

阿根廷的经济曾经是拉丁美洲最富裕国家之一,但最近几年,其经济一直处于休克状态,通货膨胀率高达50%以上,民生技术陷入停滞。

此外,阿根廷的基础设施投资也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贫困率很高,许多家庭靠低薪工作生活。

因此,阿根廷正在努力实施经济改革,建立更加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以期改善贫困局面。

此外,阿根廷还面临着气候变化和社会差距等问题。

由于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阿根廷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危及到当地居民的安全。

此外,由于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一些穷苦的家庭很难摆脱贫困的困境,而一些沉沦的区域则饱受贫困的折磨。

总之,阿根廷当前正面临着多重挑战,需要积极应对。

政府应该加强机构建设,促进政策可持续性和公平性,加快经济改革、实施气候行动计划以及推行社会改革,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整体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使阿根廷克服困难,实现繁荣昌盛。

经过了一段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历史,阿根廷现如今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正在走向发展和繁荣。

此外,改善经济体制、政治环境以及社会结构,通过努力工作和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也是阿根廷发展的重要方向。

明天,阿根廷一定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

二战后西方发展态势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二战后西方发展态势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二战后西方发展态势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态势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

经过几次世界大规模经济困难,和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实践,西方国家经济得到重大发展。

这将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特别是其他发展中国家,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在二战之后,西方国家有着先进的技术,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发展,甚至走在其他国家的后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比如说,很多先进的技术都源自西方国家,比如电脑、网络、空间技术等,它们将整个世界推动至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而最重要的是,西方国家推行的新型全球经济模式,也被其他发展中国家采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和国际投资等活动,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更加深入。

总之,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他们在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与以往不一样的是,现代西方经济的发展着重于利用科技扩大国际合作及实现全球性的影响。

通过主动推进自由贸易,强调公平竞争和促进国际投资,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西方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走向工业化之阿根廷

走向工业化之阿根廷

走向工业化之阿根廷阿根廷!全球唯一一个从发达国家摔下了成为发展中国家。

阿根廷也是个祖上曾经阔过的国家,他抓住了机遇使自己一跃成为富裕的国家,人均收入高于德国、法国和瑞典,仅次于美国和英国。

但却错失调整产业结构,上市走上工业化的机会,使得自己富而不强,最终从顶端摔落,成为不入流的国家。

1862年阿根廷完成统一,开始了工业化的路程,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段阿根廷确立了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此时国际市场对初级产品需求旺盛,为自然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的阿根廷带来机遇,19世纪末阿根廷的人均收入英美德法的发达国家不相上下。

? ???阿根廷的初级产品出口经济虽然带来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增加,但弊端严重,在国际分工中使阿根廷沦为欧美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国,处于产业低端,被发达国家掌控国家经济。

然而这种出口经济使得既得利益集团壮大,既得利益据i团掌握进口渠道又享受出口带来的利益,主张不搞工业化,他们认为通过与欧洲的密切关系和相互补充,用从欧洲进口的工业产品就足以供应本国市场,何必自己去生产呐。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占据主流,使阿根廷失去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机遇。

阿根廷抓住了赚钱的机会,却失去工业化的机遇,目光短浅至极!!第一次失去机遇20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发达国家对农牧产品需求减少,阿根廷的农牧业遭到沉重打击,主张工业化的一派终于占据上风,阿根廷开始实行进口替代工业,这一期间阿根廷国内民族工业取得较大发展,应依托二战中立国身份,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出口创造了大量外汇。

然而巨额的战争财富冲昏了阿根廷政府的头脑,阿根廷政府错误的预测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和阿根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仍将是欧洲的食品供应国,因此世界将大量需要阿农牧产品出口。

于1952年改变传统经济政策,不再强调工业,而是强调提高农牧业、能源、重工业和矿业的产出。

错误的预测国际形势是阿根廷经济停滞。

政府被推翻。

二战后,欧美加强农业建设,政府补贴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是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下降,阿根廷国内经济崩溃,军政府上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20世纪30年代后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2013211682 刘瑾【摘要】: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后,阿根廷的现代化发展方向逐渐初级产品出口模式和自由贸易原则向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和政府调控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原则转化。

随着二战后庇隆政府的上台,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完成了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过程。

庇隆政府之后,庇隆主义和反庇隆主义的对抗成为长期困扰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80年代后,阿根廷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实现了一次新的变革,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模式转向了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模式,然而新的模式没有成功带动阿根廷现代化道路的顺利发展,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在新世纪初又一次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着重探讨阿根廷从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期的历史进程,采用要素分析的方法,试图从经济现代化的层面来分析阿根廷现代化进程中的成败得失,试图对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阿根廷现代化经济困境“现代化”一词作为一个概念,常常被用来概括人类近期发展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一种总的动态。

不难看出,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内涵丰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

关于现代化的确切含义,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形成不同的看法。

“新兴国家的政治家们多着眼于增强国力,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与发展来考虑现代化;经济学家则从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观点来看现代化;社会学家偏爱从社会机体的分化与功能方面来谈现代化;而历史学家则把现代化视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发展过程。

现代化的过程有若干不同的层面:经济发展是物质的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的层面;而思想与行为模式则是社会的深度层面。

”1由于现代化的概念自身所具有的包罗宏富的特点,本文在谈论“现代化”这个概念时,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种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在谈论这个过程时,主要论述的是经济层面,尤其是经济层面中的工业化进程,正如罗荣渠所言“从现代生产力的性质来说,向未来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但任何过程都有自己的运动规律。

作为人类近期历史发展的特定过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页。

程,把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上的实现作为现代化完成的一个主要标志也许是合适的”,2同时,在论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将涉及到由经济变革而带来的思想文化层面的一些典型变化。

追求工业文明是现代化作为全球历史进程的共同特征,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传统以及现实的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差异,现代化的模式和进程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作为一个在拉美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显现出了独特的一面。

一战爆发前后,阿根廷仰仗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成为世界上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

1913年,阿根廷的人均GDP 达到3797国际元,超过了一些西欧国家,仅次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3当时的阿根廷被誉为“世界的粮仓”和“肉库”。

然而,从20世纪30年代起,阿根廷的现代化步伐明显变缓,逐渐沦落为一个“衰败的国家”,到21世纪初更是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

关于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兴衰起伏,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阿根廷代表了一种经济及社会倒退的、令人难于理解的模式。

过去乐观主义的景象为生产的停滞所侵蚀,生产停滞又导致收入的急剧下降,社会边缘化,教育的收缩,以及数十载的制度不稳定和带来野蛮镇压的军事政变。

”4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阿根廷从繁荣和成功逐步沦为相对贫穷和落后的呢?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该如何来评价呢?我们又能从阿根廷的现代化道路中吸取哪些有用的经验和教训呢?我们知道,作为第一个摆脱西班牙帝国殖民束缚的国家,较拉美地区的其它很多国家而言,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起步是比较早的。

本文着重探讨阿根廷从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期的历史进程,采用要素分析的方法,试图从经济现代化的层面来分析阿根廷现代化进程中的成败得失,试图对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一、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1983年前后)所谓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是指暂时放弃对出口原材料的依赖,通过在国内生产进口制成品的替代品来实现工业化发展,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工业,替代过去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品,以带动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种努力和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增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3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9页。

4(转引)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拉美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8至209页。

尝试。

经历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快速发展,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创造了一个被后来学术界广泛认可的“美好时代”。

据统计,到1929年,阿根廷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冷藏牛肉、玉米、亚麻籽和燕麦的出口国,小麦出口居世界第三位。

同时,阿根廷人均收入仅次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少数国家,仍高于多数的西欧国家。

从这些数据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阿根廷可谓是一个有着繁荣前景的国家。

然而,如果我们结合当时世界的经济大背景加以分析,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当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逐步地寻求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更多的是放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之中。

但是,从以上关于阿根廷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阿根廷的经济结构很大程度上还依赖农牧业的生产和出口。

虽然,这个时期阿根廷经济的比较优势已经逐步地从粗放型农业转向了精细化农业和工业领域。

但是,农牧业出口的繁荣很大程度上掩盖了经济发展的这一变化,阿根廷的经济决策者甚至是政府部门并没有在这一变化的趋势中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变革,延续的仍然是旧有的发展轨迹。

而且,我们知道,阿根廷的农牧业生产和出口对外部环境的依附性是比较强的,以此相伴随,依附性的经济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阿根廷经济发展的脆弱性。

当外部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发生改变时,这种依附性的经济往往受到很大的冲击。

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后,阿根廷经济发展所暴漏出来的问题正是这一特点的鲜明体现。

1930年是阿根廷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分水岭。

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阿根廷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主要动力的初级产品出口的经济模式陷入了困境。

另一方面,国内政治中发生了军事政变,这次军事政变“开启了阿根廷历史上数十载‘军政权——民众主义政权’轮番登台的循环期。

”5经济政治上的变化深刻影响了阿根廷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大萧条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家的工业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1933年和1936年阿根廷与英国签订贸易条约后,阿根廷国内围绕着工业化进程展开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

经过讨论,人们普遍形成了一种认识,即:阿根廷的政治长期由农牧产品出口利益集团把持,经济长期主要依赖对英国的农牧产品出口,在二者的相互影响下,阿根5董国辉:《阿根廷现代化道路研究——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考察》,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115页。

廷的资本受制于英国的控制。

显然,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认识容易促使人们意识到在经济层面转变出口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在政治层面摆脱依赖于英国市场的必要性。

经济层面上的改变为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政治上的独立要求,使阿根廷社会中存在的民众主义思潮进一步发展,为庇隆政府的上台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庇隆政府时期的改革30年代的保守派政府虽然在大萧条的世界经济背景下做出了一些改革,采取了改革税制、提高关税、放弃金本位和实行外汇管制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这些措施的影响下,国内的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和石油工业方面。

“30年代国营的联邦石油储备公司产量扩大,足以减少对外国进口石油的依赖。

1930年,阿根廷的进口石油占58%以上,10年内这个数字下降到37%。

”6但是,此时的保守派政府并没有真正地自觉寻求阿根廷工业化的发展,这一点在其与英国政府订立的条约中就可以看出来。

可以窥见,此时“保守派领导人在30年代常常承认,他们对进口实行的各种限制,以及调整贸易方向的各种尝试,均将促进工业的增长,但他们仍然远未对发展工业做出过审慎的承诺。

”7可见,30年代的保守派政府在对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仍然没有做出一些根本性的改革,很大程度上还延续着以往所保留下来的经济发展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德国对西欧的占领和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封锁,阿根廷依附性的经济发展再一次显现出了它脆弱性的特点。

面领着严峻的挑战,“1937年,阿根廷出口粮食1700万吨,到1942年仅为650万吨,农产品平均价格只有30年代后期的三分之二;出口的减少就意味着收入的减少,对外购买能力也就相应地下降了。

1941年,煤炭进口量只有1939年的三分之一1943年更减少至六分之一;石油进口1942年比1939年减少了50%,机器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进口也几乎中断。

”8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随着保守派政府的下台,1946年庇隆政府开始上台执政,并在接下来的执政时期对阿根廷的经济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庇隆政府时期的改革对阿根廷在二战后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将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期,在以后的历史中也多有表现,深刻地影响着阿根廷的发展进程。

6(美)乔纳森·C.布朗:《阿根廷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第190页。

7董国辉:《阿根廷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确立的历史进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8(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第八卷)》,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版,第42页。

庇隆在执政前后发表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主张,这些主张逐渐汇集成为一个被称作民众主义的政治纲领,用庇隆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称之为“正义主义”。

这一纲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

关于庇隆的民众主义的研究,是学术界关于阿根廷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个研究热点。

1982年,陈舜英的《庇隆政府经济政策简评》一文,认为“经济独立”是庇隆主义“国家主权、经济独立和社会正义”三大支柱的基石,其核心是通过国有化和工业化来实现经济独立。

92000年,夏立安的《拉丁美洲的第三条道路——庇隆主义》10一文,从全球、拉丁美洲地区和阿根廷三个层面阐述了“第三条道路”出现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作者认为“庇隆主义关于第三条道路的阐释在拉丁美洲国家中是最系统的,同时也是最完备的,庇隆主义的基础是欧洲的法西斯主义和阿根廷自身所存在的民族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