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差不多化学元素〔如C、H、O、N、P、S等〕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显现,循环流淌的过程;是在生物作用、地球运动和化学反应的综合阻碍下,生物体所需要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转运过程;是以能量作动力,并与能量流淌紧密联系的全球性运动过程。

物质循环是生命科学中生态学部分的重要知识,但新教材〔必修〕只略谈了碳的循环,而新教材〔选修〕关于物质循环的内容又过于分散,如氮、硫的循环。

这些都为教与学带来不便,为此,笔者系统地讲述了水、碳、氮、磷、硫的循环,编撰了一组关于物质循环的习题作加深巩固,以期给大伙儿的学习带来关心。

图1 水的循环[讲解]在生物圈内,水以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存在,以液态水和水蒸汽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返复循环。

〔见图1〕水的循环表现为垂直和水平移动。

垂直运动指经太阳辐射水面及土壤表层的蒸发水分和绿色植物叶面的蒸腾水汽在空中遇冷凝聚降落;水平移动,在空中表现为水汽随气流移动,在地面表现为液态水自高向低的流淌。

在全球范畴内,海面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液态水是可溶性营养物质的重要载体,由于陆地上汇河归海是单向流淌,因此溶于水中的营养物质从陆地流失后便难以返回,因而水循环阻碍了地球上矿质养料的分布。

[精练]1、水循环的动力是:①蒸腾作用②重力作用③太阳辐射④对流辐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在水循环绿色植物的作用是:①地表径流②水体蒸发③蒸腾作用④渗透作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对图中a、b、c、d四个过程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a、c都表示降雨过程,年总量a>c;B、b、d都表示水分的蒸发,年总量b<d;C、a和b分别表示陆地水分的降雨和蒸发,年总量a<b;D、c和d分别表示海洋水分的降雨和蒸发,年总量c>d。

4、水的地球循环的意义:A 、调剂了大气的温度和湿度B 、限制了陆生生物的形状和数量的分布;C 、阻碍了地球上可溶性矿质养料的分布D 、由沿海向内陆,年降雨总量递减 [答案] B 、C 、B 、ABC二、碳的循环图2 碳的循环[讲解]碳是构成一切有机物的差不多元素,在自然界中碳以碳酸盐、二氧化碳和生物体内含碳的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以气体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往复循环。

第三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第三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⑤ 未喷洒农药的邻近地区一带生物体内也含有农药
的成分
A.①②
B.②④⑤
C.③④
D.②③
6.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A、B、C、D是 生态系统的成分,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C ]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生产者 C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传
递是以 ____C_O_2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
生物圈
(1)同时进行、相互依存
(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联系
(3)能量是物质反复循环的动力
1.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2.在生态系统中,将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过
程是 A.光合作用
练习
B.呼吸作用
C.蒸腾作用
(1)碳存在的形式 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 CO2 和 碳酸盐 形 式存在,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是 有机物 。
(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碳通过__光__合__作__用__和__化__能__合__成__作__用___两种代谢 反应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碳以___C_O_2___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D
统各成分中A为 消费者,B为 分解者。 A
B
(3)图中D C过程是通过 光合 作用实现的,C
D过程是通过 呼吸 作用实现的,B
D过程是通
过____分__解 作用实现的。碳循环始终与 能量 结
合在一起。
(4)生物群落中有一部分碳以__石__油__、__煤___炭__等__形式
储藏在地层中。
7.(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 CO2的方式。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七章 第二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课件 苏教版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七章 第二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物质循环课件 苏教版
植物吸入体内的水分,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种生理过
程和保留在植物体内,而99%左右的水分却被蒸腾掉了。
3.水是从哪儿蒸腾掉的?
生物圈的水循环示意图
水蒸气
降 雨 等
蒸 发, 蒸 腾
水蒸气
蒸 发
海洋
降 雨 等
陆地水
水流向海洋
绿色植物不仅参与生物圈水循环,还稳定了水循环。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水循环中有什么作用?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返回空气 中,植物散失到空气中的水分远远超过其他生物。

6.写出各序号所示的水循环环节的名称① 降雨 ②_____ 蒸发 ③ 蒸腾作用 渗入地下 ⑤ 流回海洋。 ________④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B.放出氧,吸收二氧化碳
C.白天放出氧,晚上吸收二氧化碳 D.白天吸收二氧化碳,晚上放出氧
3.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大部分( C ) A.用于光合作用 B.用于呼吸作用
C.用于蒸腾作用
D.贮存在体内
4.移栽植物的时候,适当剪除一些叶片有利于被移栽植物 的成活,其主要目的是( B ) A.降低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 B.避免蒸腾作用过多失水
O2
CO2
植物 光合作用
生物圈中氧循环的示意图
, , ,
1.根据碳氧平衡的原理,可用什么方法来使屋内空气保持清新?
开窗通风,使用清新剂,白天放置绿色植物。 2.根据碳氧平衡的原理,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塑料大棚的农作物 产量增加? 人工补充二氧化碳,肥水管理,增强光照,夜间适当降温等。
生物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高
植物能够截留水分,有利于水转向地面。
资料分析
1.据科学测算,某热带雨林的降雨量是1 950毫米/年,蒸 腾量是1 570毫米/年,请计算一下,蒸腾量占降雨量的百 分之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征(一)物质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进行流动和循环的过程。

几乎所有的化学元素都能在生物体中发现,但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大约只需要30~40种化学元素。

这些元素根据生物的需要程度可分为两类:一是大量营养元素,这类元素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同时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多,包括碳(C)、氢(H)、氧(O)、氮(N)、磷(P)、钾(K)、硫(S)、钙(Ca)、镁(Mg)、钠(Na)。

其中碳、氢、氧、氮、磷五种元素既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成分,同时又是构成三大有机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是食物链中各种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的最主要物质形式。

二是微量营养元素,这类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较少,如果数量太大可能会造成毒害,但它们又是生物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无论缺少哪一种,生命都可能停止发育或发育异常。

这类元素主要有铁、铜、锌、硼、锰、氯、钼、钴、铬、氟、硒、碘、硅、锶、钛、钒、锡、镓等。

(二)物质循环的特性指标:1.库与流的概念: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称为库。

库有大小层次之分,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看,地球的五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均可称为物质循环过程中的库。

而在组成全球生态系统的亚系统中,系统的各个组分也称为物质循环的库,一般包括植物库、动物库、大气库、土壤库和水体库。

每个库又可继续划分为亚库,如植物库可分为作物、林木、牧草等亚库。

根据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率,物质循环的库可归为两大类:一为贮存库,其容量相对较大,物质交换活动缓慢,一般为非生物组分的环境库,如岩石库;二为交换库,其容量相对较小,与外界物质交换活跃。

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磷,但与外界交换的磷量仅占总库存的很小部分,这时海洋水体库是磷的贮存库;浮游生物与动植物体内含有磷量相对少得多,与水体库交换的磷量占生物库存量比例高,则称生物库是磷的交换库。

「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类影响:对蓄库的影响。 积极:工业固氮、研究生物固氮机制等。 消极:氧化氮输入大气,污染空气,光化学烟雾;硝酸盐输入水系,富营养化; 人类从事的生产活动,从森林、草原、农田取走大量动植物残体,取走氮元素。 氮污染:人类的粪便,尿。
沉积型循环 – 磷循环图解
磷循环
在自然界中,磷由岩石圈移到水圈,它不是以可溶物移动,磷不存在任何气体 形式的化合物。受物理,化学,生物因素影响。 植物利用磷的方式:磷酸根。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是 水的循环途径,淡水资 源量,全球水循环是平 衡的,但局部地区水分 分布不均匀。生态系统 中的水循环包括截取、 渗透、蒸发、蒸腾和地 表径流。
气体型循环 – 碳循环图解
碳与碳循环
碳存在于生命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中。它最主要的储存库是岩石圈占总量的 99.9%,2.7×10^16吨。多以碳酸盐形式存在,很少一部分以碳氢化合物、碳水 化合物形式存在。 海洋中含有0.1%的CO2,空气中含有0.0126%的CO2 。
→碳循环 →氮循环 3、沉积型循环(sedimentary cy水循环的生态学意义
1、没有水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这使营 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地球上的水循环又把陆地和水 域联系在一起使局部生态系统和整个生物圈联系在一起;大量的水防止地球上 温度剧变。 2、水是很好溶剂。水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利用的作用。
沉积型循环 – 硫循环图解
硫循环
硫是原生质的重要组分,它的主要蓄库是岩石圈,但它在大气圈中能自由移动, 因此,硫循环有一个长期的沉积阶段和一个较短的气体阶段。在沉积相,硫被 束缚在有机或无机沉积物中。 岩石库中的硫酸盐主要通过生物的分解和自然风化作用进入生态系统。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教案(新教材人教版鲁湘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第7课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课标要求 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3.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4.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4)意义: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2)过程图解归纳总结(1)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非生物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3.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特点①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大。

②生物富集也具有全球性。

4.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富集的关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富集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利用单向流动、逐级积累、全球性形式光能→化学能→热能无机物↔有机物不易分解或排出的重金属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过程沿食物链(网) 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往复循环沿食物链(网)联系①在群落中它们的流动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且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③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间循环往返的动力,也是生物富集的动力;④某些物质在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会发生生物富集源于选择性必修2 P67“练习与应用·拓展应用1”:生物圈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不是(填“是”或“不是”)一个在“能量”上自给自足的系统,因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它必须由生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初中生物知识:常见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初中生物知识:常见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初中生物知识:常见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一、碳循环(Carbon cycle)碳是构成有机物质的中心元素,也是构成地壳岩石和矿物燃科(煤、石油、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在地球各个圈层中碳的循环,主要是通过二氧化碳来进行的。

在大气中CO2的含量很少,仅为58000×1012mol,大量的CO2溶解在大洋的海水中,大约为2900000×1012mol,是空气中CO2含量的50倍,但是,最大量的碳是以碳酸盐沉积物的形式存储在地壳内,其总量达1700000000×1012mol。

1.大气和生物圈之间的碳循环①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以及根部吸收的水分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和多糖(淀粉、纤维素等)并放出氧气。

②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将体内的部分碳转化成二氧化碳排入大气。

③动植物死亡后,残体内的碳经微生物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

上述这一循环约需10~20年。

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是一个在气——水表面进行的溶解与解吸平衡过程。

上述两种碳的流动与交换过程数量达每年约1000亿吨(以碳计)以上。

且都属于较快的碳循环过程。

3.碳酸盐岩石(石灰岩、白云石和碳质页岩)的形成和分解。

4.矿物燃料(煤和石油)的形成和分解。

后两种碳的自然循环属缓慢形式,需时往往以亿万年计。

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矿物燃料的燃烧量大幅度增加,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大,这就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可能导致气候异常,还会引起海水中的酸碱平衡和碳酸盐溶解平衡的变化。

二、氮循环氮是构成蛋白质及生物有机体的重要元素,它在环境中含量大而且变动量小的三种存在形式是;大气中的氮气,海水中的溶解氮,沉积物中的有机氮,其余形态的氮则处于不断地复杂变化、流动和交换过程中。

大气中除含有大量分子态氮(3900亿吨)外,还含有少数化合态氮如NH3(2800万吨)、NO和NO2(610万吨)等。

基础生态学: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基础生态学: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H2CO3
H++CO3 2-
CaCO3
水体中生物
海底沉积物
Carbon accumulation
• CO2 has increased from its pre-industrial level • data: recent records plus older data such as ice cores • mostly fossil fuel burning
降雨
蒸腾
截留
穿透雨
地表 径流
地表蒸发
渗透
地下径流
三. 气体型循环
(一)、碳循环 • 碳是一切生物体中最基本的成分。 • 库主要是大气和海洋。
The Carbon Cycle
CO2 in atmosphere (reservoir)
Burning of COi2ndoiRcseseaosnlpvietfdaotsisoilnfuFelisre
(reservoir)
Consumers
Producers
Wastes, SoilDbeaacdtebroiadi&es detritus feeders
Reservoirs
Processes/ Locations
Trophic Levels/ Organisms
海洋和大气CO2调节
CO2
CO2溶 于海水
• 对于生产者的 输出库的周转 率=(16+4)/100 =0.20;
• 对于生产者的 周转时间为 5.00天。
5. 影响物质循环速率的因素
(1)元素的性质:有的元素循环的速率快, 而有的则比较慢,这是元素化学特性和 被生物有机体利用的方式不同所决定的。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8.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 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离施 药地区的南极,动植物内也发现了 DDT,该现象说明了: ( ) A.DDT使挥发性物质 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 循环 C.科考队将DDT带到了南极 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药地区觅 食
B
9、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增 高,导致温室效应,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剧增,呼出的二氧化碳增多 B.化石燃料的燃烧和自然资源的不 合理利用 C. 大量生物遭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稳定
3.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参 与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碳酸
D.碳水化合物
4.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既 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 将其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 A.分解者 B.植食动物 C.肉食动物 D.绿色植物
5.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 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6. 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 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土壤中有机 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
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
7.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 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 生态系统中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 流动 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关注社会
如果滥伐森林、大量化石燃料燃烧,对生 态系统的碳循环及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破坏碳循环 的平衡 大气中CO2 含量增加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 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 层而导致温度上升。

2023届新高考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023届新高考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考点三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夯实基础】一、物质循环的概念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如下图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二、物质循环的实例——碳循环(碳元素的循环)考点解析:1.碳的存在形式 2.碳的循环形式4.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5.碳在生物之间传递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6.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关键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

7.碳传递的方向:碳在生物群落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碳在生物群落内部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三、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无机环境中:CO 2、碳酸盐 生物群落中:含碳有机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CO 2在生物群落内部:含碳有机物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其次是某些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单向传递、逐级递减全球性、循环性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1)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2)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3)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四、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五、生物富集1.概念: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

2.实例——铅的富集过程3.途径:食物链(网)4.特点:①食物链中的营养级越高,生物富集的某种物质浓度就越高②生物富集具有全球性。

五、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

【易错辨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圈内的物质循环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如C、H、O、N、P、S等)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过程;是在生物作用、地球运动和化学反应的综合影响下,生物体所需要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转运过程;是以能量作动力,并与能量流动密切联系的全球性运动过程。

物质循环是生命科学中生态学部分的重要知识,但新教材(必修)只略谈了碳的循环,而新教材(选修)关于物质循环的内容又过于分散,如氮、硫的循环。

这些都为教与学带来不便,为此,笔者系统地讲述了水、碳、氮、磷、硫的循环,编撰了一组关于物质循环的习题作加深巩固,以期给大家的学习带来帮助。

一、水的循环
图1 水的循环
[讲解]在生物圈内,水以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形式存在,以液态水和水蒸汽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返复循环。

(见图1)水的循环表现为垂直和水平移动。

垂直运动指经太阳辐射水面及土壤表层的蒸发水分和绿色植物叶面的蒸腾水汽在空中遇冷凝结降落;水平移动,在空中表现为水汽随气流移动,在地面表现为液态水自高向低的流动。

在全球范围内,海面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陆地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液态水是可溶性营养物质的重要载体,由于陆地上汇河归海是单向流动,所以溶于水中的营养物质从陆地流失后便难以返回,因而水循环影响了地球上矿质养料的分布。

[精练]
1、水循环的动力是:
①蒸腾作用②重力作用③太阳辐射④对流辐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在水循环绿色植物的作用是:
①地表径流②水体蒸发③蒸腾作用④渗透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对图中a、b、c、d四个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a、c都表示降雨过程,年总量a>c;
B、b、d都表示水分的蒸发,年总量b<d;
C、a和b分别表示陆地水分的降雨和蒸发,年总量a<b;
D、c和d分别表示海洋水分的降雨和蒸发,年总量c>d。

4、水的地球循环的意义:
A、调节了大气的温度和湿度
B、限制了陆生生物的形态和数量的分布;
C、影响了地球上可溶性矿质养料的分布
D、由沿海向内陆,年降雨总量递减
[答案] B、C、B、ABC
二、碳的循环
图2 碳的循环
[讲解]碳是构成一切有机物的基本元素,在自然界中碳以碳酸盐、二氧化碳和生物体内含碳的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以气体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
O)等有机化合物内,境往复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吸收的太阳能固定于(CH
2
这些有机物再沿食物链传递,从而带动了群落整体的生命活动。

(CH
O)是生物圈
2
内主要的能源物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即表现为(CH
O)的合成、传递与分
2
解的过程。

(见图2)
[精练]
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形式和在生物群落内部流动的形式分别是:
A、碳酸盐有机物
B、二氧化碳有机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D、有机物有机物
2、在碳循环中,使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群落的生理作用是
①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③摄食作用
④化能合成作用⑤硝化作用⑥反硝化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⑤⑥
3、目前地球大气的CO
2
浓度增高,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
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CO
2
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剧增,呼出CO
2
增多 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大量生物物种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
4、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素循环如下图,箭头和字母分
别表示碳素传递方向和转移量,
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夏季,a>b+c+e
B.秋季,e+f<g
C.春季,g=b+e+f
D.冬季,d>c+f
[答案] B、C、B、A
三、氮的循环
图3 氮的循环
[讲解]虽然大气中富含氮元素(79%),植物体却不能直接利用,只有经固氮作用
转化为氮的化合物(NH
3、NO
3
-等),才能被植物吸收,并用于合成蛋白质等含氮有
机物。

氮的循环过程中几主要环节是:①大气中的分子氮被固定成氮的化合物(固氮作用);②氨被植物吸收合成有机氮并进入食物链(氨化作用);③有机氮被分解释放出氨(脱氨基作用);④氨被氧化成硝酸(硝化作用);⑤硝酸又被还原成氮返回大气(反硝化作用)。

(见图3)在生物群落内植物和微生物吸收铵盐和硝酸盐,将无机物同化为有机物,动物食用植物,将植物有机氮同化为动物有机氮。

动物代谢过程中向体外排泄氨、尿酸、尿素以及其他各种有机氮化物。

另外,动物分泌物和动、植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也释放氨。

氨或铵盐在有氧的条件下能
被氧化成硝酸盐,硝酸盐溶于水易被植物吸收,但也易从土壤中淋失。

[精练]
1、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会污染环境。

用适当催化剂可使NO和CO转变成N
2和CO
2

基本消除尾气污染。

下列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条件略)正确的是:
A.2NO+CO
2→N
2
+CO
2
B.NO+2CO→N
2
+2CO
2
C.2NO+2CO→N
2+2CO
2
D.2NO+2CO→N
2
+CO
2
2.给某种蔬菜施舍放射性同位素15N的氮肥,植物吸收后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

人食用该种蔬菜后,通过代谢15N最终出现在( )中
A.氨基酸
B.尿素
C.氨
D.蛋白质
3.能进行自生固氮的生物是:
A. 根瘤菌
B.蓝藻
C.放线菌
D.圆褐固氮菌
4.生物群落内能向大气中释放N
2
的生理过程是( )
A.氨化作用
B.硝化作用
C.反硝化作用
D.固氨作用
[答案]C、B、D、A
四、硫的循环
图4 硫的循环
[讲解]硫主要以硫酸盐的形式贮存于沉积物中,以硫酸盐溶液形式被植物吸收。

但沉积的硫在土壤微生物的帮助下却可转化为气态的硫化氢,再经大气氧化为硫酸,复降于地面或海洋。

在土壤富氧层和贫氧层中,分别存在氧化和还原两种微生物系,可促进硫酸盐与水之间的相互转化。

[精练]
1、下列因素中与光化学烟雾形成有关的是:
①红外线②紫外线③SO
2④CO
2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科学家发现深海火山口热泉周围生活着大量的硫细菌。

这些细菌通过氧化硫化
物和还原二氧化硫来制造有机物。

上述硫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
A.化能自养型
B.光能异养型
C.化能异养型
D.光能自养型
3、导致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含有大量的
A.由工业燃烧排放的SO2B.由工业燃烧排放的CO2
增加 D.由人类活动排放的含氮气体
C.由人类活动引起的O
3
4、为了保护臭氧层,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B.减少含铅废气的排放量
C.减少氟氯代烃的排放量 D.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答案]B、A、A、C
五、磷的循环
[讲解]自然界中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贮存于沉积物中,以磷酸盐溶液形式被植物吸收。

磷与氮、硫不同,在生物体内和无机环境中都以磷酸根离子的形式存在。

但在
图5 磷的循环
土壤中的磷酸根易于其它离子结合形成难以溶解的磷酸盐而不能被植物吸收,而且磷酸易被地表径流携带而沉积于海底,可见磷质离开生物圈即不易返回,由于化合价不变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也不需微生物参与,是比较简单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精练]
1、磷是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重要元素,磷在叶绿体的构成和光合作用过程中有何作
用?
①;②;③。

[答案]①磷是叶绿体双层膜和基粒的构成成分;②磷是ATP的成分,ATP在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③磷是叶绿体DNA的构成成分④磷在光合作用的物质转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