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案2(2课时)

合集下载

《社戏》教案设计2

《社戏》教案设计2

《社戏》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戏》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社戏》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分析《社戏》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欣赏《社戏》的艺术特色。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感受作者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社戏》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分析《社戏》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社戏》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2. 深入剖析《社戏》所表现出的社会现象和民间风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

2. 互动法:分组讨论、问答、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社戏》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4. 比较法:将《社戏》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拓展学生视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引导学生关注《社戏》这一作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勾画出感兴趣的部分。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梳理课文内容。

5.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社戏》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6. 互动环节:问答、表演等形式,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7. 拓展延伸:比较《社戏》与其他相关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表演等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读后感、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社戏》的全面理解。

初中下册社戏教案

初中下册社戏教案

初中下册社戏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社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理解社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思想的领会;2. 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合作探讨1. 分析课文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 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主题思想。

二、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思想;2. 分析课文中的社戏文化内涵及其价值;3.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三、课堂实践1. 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2.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社戏文化的认识;3. 学生进行课堂练笔,抒发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2. 撰写一篇关于社戏文化的短文;3. 推荐一篇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学生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的把握;3.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4. 学生对社戏文化及其价值的认识和理解。

《社戏》教案 两课时

《社戏》教案 两课时

社戏教学目标:1、整理文章内容并进行概括。

2、分析并掌握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3、体味作者的情感,着重对“好豆”和“好戏”进行分析。

教学重、难点:1、分析并掌握文中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2、体味作者的情感,着重对“好豆”和“好戏”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探究法、设问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家乡每年都有哪些民俗活动呢?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同学们畅所欲言)在浙江绍兴的鲁镇每年的春秋也有属于他们所特有的民俗活动,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社戏)用ppt展示社戏的图片,引入文本。

我们都知道浙江绍兴是鲁迅的家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入鲁迅写的《社戏》,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种民俗?又为何让他印象深刻、念念不忘?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三、了解社戏社戏是为祭社而演的戏。

绍兴旧时习惯,每年春秋两季要祭社。

春祭叫"春社",秋祭叫"秋社"。

祭社之日叫"社日"。

社戏一般在庙台、草台、河台、街台等场所演出。

戏台搭在祠庙里,就叫庙台;搭在路口或空旷处,就叫草台;搭在河岸边,就叫河台;搭在临街,就叫街台。

社戏的兴盛,成就了绍兴的古戏台。

鲁迅外婆家皇甫庄村头濒河的包公殿前的戏台,三面临河,一面朝岸。

其时,人们摇着各种船只,聚集台前,也有坐在船上看戏的,别有情趣。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秋,幼年鲁迅因祖父周福清科场案发,一度居皇甫庄避难,经常与村里的孩子一起观看河台社戏。

初中社戏教案

初中社戏教案

年级学科:初中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农村社戏的风俗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从文中提炼有用信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农村社戏的喜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民间文化的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社戏的相关知识。

2. 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农村社戏的风俗习惯。

3. 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和运用。

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教师简要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引导学生关注民间文化。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社戏的了解和印象。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词做好笔记。

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问题。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义。

2. 教师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

四、品析课文1. 学生欣赏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品的美感。

2. 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农村社戏的风俗习惯。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讲解1. 教师深入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对农村社戏的喜爱。

三、课堂实践1.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社戏的场景。

2. 学生互相评价,提高表演能力。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社戏教案 (2)

社戏教案 (2)

社戏教案1. 引言社戏指的是社会实践中的戏剧表演活动。

通过社戏的开展,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表达能力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反思能力。

社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本教案旨在引导教师设计和组织社戏活动,帮助学生通过社戏表演来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表演技巧,包括语言表达、肢体动作、声音运用等方面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教学内容本次社戏教学将以社会问题为主题进行戏剧表演。

具体内容包括: 1. 确定戏剧表演的主题,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贫困问题、校园暴力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剧本创作,每个小组要根据主题设计出一个戏剧故事情节。

3. 学生进行角色分配,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个或多个角色,在角色分配时要兼顾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特长。

4. 学生进行表演排练,包括台词的表达、肢体语言和声音运用等方面的训练。

5. 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可以选择在班级、学校或其他场地进行演出。

4. 教学步骤步骤一:确定戏剧表演主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戏剧表演的主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社会问题。

步骤二:小组分工和剧本创作学生根据确定的主题组成小组,并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创作剧本。

每个小组要确定剧本的基本情节和角色,确保每个人有机会扮演主要角色。

步骤三:角色分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角色分配,鼓励学生发扬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每个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但也要做到合理分配,以保证整个剧组的表演质量。

步骤四:表演排练学生按照剧本要求进行角色表演的排练。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演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演的水平。

步骤五:戏剧表演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戏剧表演。

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家长观看表演,增加表演的影响力。

5. 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的表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 角色扮演是否准确,能否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社戏》教案2

《社戏》教案2

《社戏》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戏》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掌握《社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社戏》中表现出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社戏》。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人性的关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现实的意识。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社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社戏》中表现出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3)理解鲁迅先生对人性的关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解读《社戏》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

(2)如何从不同角度分析《社戏》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

(2)简介《社戏》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社戏》,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品中的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对人性的关怀,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结合《社戏》,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批判的短文。

2. 选择一部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分析其主题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社戏》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 学生对鲁迅先生对封建礼教批判的理解和感悟。

4.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社戏》教案(二):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化传承?

《社戏》教案(二):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化传承?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内的文化传承备受关注。

如何引导学生品味传统文化,不仅是一名教师的责任,更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

本次教案以《社戏》为载体,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参与文化活动,自觉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引言《社戏》是我国南方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技艺复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和传承相关知识和技艺,使他们更好地认识传统文化,并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

二、预备知识1.了解社戏的起源历史和发展过程;2.掌握社戏表演中的基本姿势和动作;3.理解角色扮演的重要性;4.了解社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社戏基本技巧,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社戏的表演艺术;2.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社戏传统文化内涵;3.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培养协作精神和团队凝聚力;4.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活动,自觉承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

四、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历史与发展通过讲解社戏的起源、历史与发展过程,可帮助学生了解社戏地域性和文化内涵,让学生认识到社戏在传统艺术中的重要性。

2.展示社戏表演教师应挑选优秀的社戏表演片段,通过视频或实物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社戏的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

让学生感受和了解社戏表演的艺术魅力。

3.学生学习社戏基本技巧教师以示范和讲解的形式,教学生掌握社戏表演的基本姿势和动作。

学生应认真观察,并进行实践操作,不断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社戏演技。

4.角色扮演学生应自由组合,选定角色,并进行编排、排练。

在演出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形体、表情和语言上符合社戏表演要求。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深刻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情境,切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5.学生自我评价和Share通过自我评价和share的形式,学生可以互相借鉴与学习,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团队和个人的技能和水平提高。

教师应以积极态度鼓舞学生,激发其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五、教学效果通过《社戏》教案,学生不仅掌握了社戏表演基本技巧,更深刻理解了社戏传统文化内涵,意识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责任,在欣赏和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协作精神和领导才能。

鲁迅《社戏》优质教案

鲁迅《社戏》优质教案

鲁迅《社戏》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内容。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通过写作练习,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的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社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3)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2. 教学难点:(1)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反讽技巧。

(2)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的深入理解。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呐喊》。

(2)引导学生关注《社戏》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社戏》,感知文本内容。

(2)学生标注不理解的地方,准备参与讨论。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文本理解:学生对《社戏》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3. 写作能力:学生写作练习中对生活的感悟的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社戏》中的情节,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请解读《社戏》中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3. 请以《社戏》为素材,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社戏》为例,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特色。

3. 采用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 鲁迅《呐喊》原著。

《社戏》第二课时说课稿

《社戏》第二课时说课稿

《社戏》
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社戏》,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小说。

本文以社戏为线索,表达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同时也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无私、质朴、和善的优良品质。

整篇文章语言生动有趣、富有个性,读后让人难忘。

二、说学生:
我们的学生聪明、独立、有个性,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渴望得到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所以,老师在讲述这一课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学习方式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接受教育。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有感情的、熟练的朗读课文;
技能目标:能准确的理解本文的主旨;。

第2课时 社戏 教案设计(部编版)

第2课时  社戏   教案设计(部编版)

第2课时社戏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感知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

2、把握小说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

一、引出新课问:上学期,我们学过鲁迅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什么内容?答:上学期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写了百草园中生活的趣味、欢乐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

通过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

那么,鲁迅先生想通过《社戏》这篇小说,表现怎样的思想内容呢?二、学法指导1、知人论世阅读文学作品时把握作者本人思想、经历等问题,可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2、人物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一。

小说往往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们要先划出关于这个人物的相关语句,然后再结合全文的内容和背景环境,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

三、写作背景《社戏》是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当时是辛亥革命前十年左右,社会黑暗,农民痛苦,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鲁迅一直在努力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十月革命给正在沉思,探索的鲁迅以强烈的震动,使他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和人民革命的希望。

“五四”爱国运动暴发,使鲁迅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于是用笔起来无情地揭露封建制度和孔孟之道的吃人本质,发出“救救孩子”和推翻封建“铁屋子”的号召。

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反封建的思想向敌人接连投去匕首和机枪,表现了鲜明的革命者的立场。

四、人物分析1、阅读本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物?请根据他们的言行谈谈自己的看法?2、讨论、回答、明确:以双喜为例:(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社戏》教案(2课时)

《社戏》教案(2课时)

《社戏》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

2.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教学目标:能正确复述课文的情节。

教学重点1.理解分析双喜这一人物形象;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的。

教学难点1.分析平桥村是乐土的原因、看戏和“偷豆”的趣点2.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3.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背景资料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3.关于社戏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社戏演出的内容《游园吊打》。

4.字音字形归省.(xǐng)行.辈(háng)撺掇..(cuān duo)惮.(dàn)絮叨..(xù dao)怠.慢(dài)凫.水(fú)蕴藻..(yùn 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 miǎo)楫.(jí)大抵.(dǐ)纠葛..(jiū gé)潺.潺(chán)船篷.(péng)皎.洁(jiǎo)桕.树(jiù)棹.(zhào)5.词语解释。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社戏》教案《社戏》教案(通用14篇)《社戏》教案篇1【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平桥人淳朴真挚的感情。

《社戏》语文教案(精选13篇)

《社戏》语文教案(精选13篇)

《社戏》语文教案(精选13篇)《社戏》语文教案 1[教学目标]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教学准备]1、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3、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1、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与空间。

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要开展思维,要体会、理解、感悟、思考,这一切都有赖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

如果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势必由老师来包办代替,也势必导致语文教学满堂灌的结果。

因此,设计中,让学生多次阅读课文,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领悟。

2、课文教学重在培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

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主要是在阅读方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逐步从课内走向课外。

3、“学而不思则惘”,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思考中去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社戏教案设计

社戏教案设计

社戏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掌握社戏的基本表演技巧和舞台布置;(3)分析社戏剧本的结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社戏表演,学会欣赏和评价社戏艺术;(2)通过分析社戏剧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社戏概述(1)介绍社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阐述社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3)引导学生了解社戏与民间习俗的关系。

2. 第二课时:社戏表演技巧(1)教授社戏的基本表演动作和唱腔;(2)分析社戏中的角色分工和表演特点;(3)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表演练习。

3. 第三课时:社戏舞台布置(1)介绍社戏舞台的常见布置和道具使用;(2)分析舞台布置与剧情的关系;(3)学生动手实践,布置一个小型的社戏舞台。

4. 第四课时:社戏剧本解析(1)分析社戏剧本的结构和人物形象;(2)解读剧本中的寓意和象征手法;(3)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剧本的主题思想。

5. 第五课时:社戏艺术欣赏(1)观看经典社戏表演片段;(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社戏艺术;(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后感。

三、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社戏的起源、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 学生能够掌握社戏的基本表演技巧和舞台布置;3. 学生能够分析社戏剧本的结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4. 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和评价社戏艺术;5.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展现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1. 社戏资料图片;2. 经典社戏表演视频;3. 社戏剧本文本;4. 社戏道具和舞台布置用品。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社戏知识;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适当增加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课文《社戏》教案设计

课文《社戏》教案设计

课文《社戏》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社戏》,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戏习俗,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社戏》的背景和内容,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认识。

2.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社戏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

3.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和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享学习心得。

3.5 口语表达: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社戏表演的情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戏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社戏》文本及相关注释6.2 辅助材料:社戏图片、视频资料、相关文章6.3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课文内容、背景知识7.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7.3 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模拟社戏表演7.4 互动式教学法:问答、小组合作第八章:教学步骤8.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生字词和不懂的句子8.2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8.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重点句子和段落,分享学习心得8.4 角色扮演: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社戏表演情景8.5 口语表达: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分享学习体会第九章:教学反思9.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9.2 教学方法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9.3 学生学习反馈: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第十章:教学计划10.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背景,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10.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重点句子,小组讨论10.3 第三课时:角色扮演,模拟社戏表演,口语表达10.4 第四课时:总结课文内容,布置课后作业10.5 第五课时:课外阅读推荐,社会实践安排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社戏》的内容,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社戏》教案(通用13篇)

《社戏》教案(通用13篇)

《社戏》教案(通用13篇)《社戏》教案(通用13篇)《社戏》教案篇1教学重点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二、分析第四层(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

(2)分析22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和作用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我”对社戏的留恋之情和社戏最后留给“我”的美好印象。

(3)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

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

(4) 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分析: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

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5)“重点品评“偷豆”一节。

设问:(1)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为什么“偷”?(2)“偷”谁家的?怎样“偷”?(3)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明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社戏》优秀教案

《社戏》优秀教案

《社戏》优秀教案《社戏》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1、扫除字词障碍。

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设计导入1、请多名学生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教师语: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板书题目)初读课文,熟悉内容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3、放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

(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对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课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研读课文,整体感悟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a、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b、请学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2、整体感悟课文意图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

(学生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社戏》教案(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 《社戏》教案(2)

16、《社戏》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对人物的刻画和对景物的描写。

2、深入探究文中深刻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1、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三、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以竞猜“国粹”京剧中脸谱导入(下载脸谱的图象用幻灯机展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更快地加入学习的行列)二、检查字词1、注音。

(扫清文字障碍)惮dàn 踱duò棹zhào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撺掇cuàn duo凫水fú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絮叨:xùdao2、字词意思见课文注释。

三、作者简介明确: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

四、研究阅读,合作交流(分小组讨论)1、在听读的同时,请思考:文章题目叫“社戏”,全文都在讲“社戏”吗?---不是既然不是,能否理清文章的线索,概括出文章讲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有详略之分吗?请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不超过50个字。

明确:全文写了三大内容----随母亲归省平桥村的生活、到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看社戏后的余波。

三大内容中还有几件小事:跟小伙伴钓虾放牛、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详写:看戏前的波折、看戏途中、在赵庄看戏、看戏后归航偷豆吃略写:随母亲归平桥村、钓虾放牛的情况、六一公公送豆五、小结作者围绕看戏,铺写了看戏前的波折……读起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而对于其他都简略带过,但却能做到详中有略,这中写作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六、作业:熟读课文,预习课后练习题。

关于课文《社戏》的教案设计

关于课文《社戏》的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关于课文《社戏》的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社戏》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难懂的句子。

(2)课文中的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修辞手法。

2. 讨论法:用于探讨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 阅读法:用于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课文。

4. 写作法:用于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课文《社戏》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和难懂的句子,并进行解释。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析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

5. 阅读与讨论:(1)让学生阅读课文,关注课文中的细节。

(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2)教师批改学生作文,进行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

《社戏》教案《社戏》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学习虚词的用法,识别偏正短语。

4.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1.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分析:(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3)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

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分析:作者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写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有色: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有声:笑声、嚷声、水声、笛声;有味:豆麦的xx;有情:“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以上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去看戏和看戏返回途中两次景物描写基本相同,但描写景物的次序却是互相颠倒的。

描写上也有所不同。

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

去时,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

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写埋下优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思考文章是怎样写景物。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口头作文(课外阅读读后感)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可以请学生复述文章的内容)
3.课文分析
(1)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
答案参考:
①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②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景物描写虚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开头和结尾两部分与看“社戏”这一主要情节的关系及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再读课文,思考双喜和六一公公各是什么样的人?
第3层(第14-21节)写在赵任看社戏。
第4层(第22-30节)写看社成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至结尾)关资料,了解作品时代背景(写成资料卡片)。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1)A.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C.看社戏前的波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对淳朴健康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纯真无私、诚挚善良的优秀品质的歌颂。
教学重点
叙事的详略处理原则与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媒体
PPT课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社戏》——它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是原作的节选。它是一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我”讲述童年生活的小说。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过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作品,大家还记得吗?对,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是,请同学注意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我”=作者),而《社戏》(选自《呐喊》),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我”——迅哥儿≠作者)。好,下面请同学注意:“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②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高。
④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1.介绍时代背景:
先由同学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课文时代背景的资料。抓住要点是①文章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②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五、教学反思
②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③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2)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
答案参考
①"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喜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社戏》教案
教学内容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掌握本课生字词
练习朗读课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过程和方法
通过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生趣盎然的情节,体会文章传达出乡村生活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作者对自然人性的赞美,以及对违背人性的封建礼教的否定与批判。在课文的讲述过程中,要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思考和发言的机会。
4.“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
(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3)朗读课文第11节,谈谈课文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答案参考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2.字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絮叨:xùdao
怠(慢):dài撺掇:cuān duo凫(水):fú
潺潺:chán(歌)吹:chuī蕴藻:yùn zǎo
(家)眷:juàn皎(洁):jiǎo漂渺:piāo miǎo
纠葛:jiūgé惮:dàn
二、预习、质疑、整体把握全文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⑥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有终。
⑦回答外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①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E.去赵庄看社戏;
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G
3.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去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深入思考本文主题;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通过文章优美生动的语言,生趣盎然的情节,体会文章传达出乡村生活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作者对自然人性的赞美,以及对违背人性的封建礼教的否定与批判。在课文的讲述过程中,要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给予他们更多思考和发言的机会。
(4)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答案参考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A.船又大;B.迅哥儿向来不乱跑;C.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
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③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④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
⑤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
第1层:(第1节)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节)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节)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1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2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以上环节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回答)
三、总结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三。
2.写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介绍你家乡的地方。
3.写一篇回忆童年趣事的文章,二三百字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