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热湿环境调节及节能措施

合集下载

绿色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控制要点及技术措施分析

绿色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控制要点及技术措施分析

绿色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控制要点及技术措施分析一、概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绿色建筑的核心目标是在满足人类居住和使用需求的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并提高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物理环境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控制要点与技术措施对于提升建筑室内环境品质至关重要。

在绿色建筑中,室内物理环境的控制主要涉及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和声学等方面。

这些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舒适度,还与能源消耗、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通过科学合理的室内物理环境控制,可以显著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室内环境质量,从而实现绿色建筑的高效、低碳、环保和舒适目标。

本文将从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和声学等五个方面,深入探讨绿色建筑室内物理环境控制的关键要点和技术措施,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绿色建筑的定义与重要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张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又称为可持续建筑或环保建筑,它强调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从设计、施工、运营到废弃,充分考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健康舒适等因素,力求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资源节约:绿色建筑通过采用高效的建筑材料、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先进的设备技术,有效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水耗和物耗,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环境保护:绿色建筑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建筑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提高建筑物的环保性能。

人类健康:绿色建筑注重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和健康性,通过合理的通风、采光设计以及无害化建筑材料的使用,提高建筑物的室内空气质量,降低室内空气污染,保障人类的身体健康。

舒适性:绿色建筑通过优化建筑布局、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创造一个宜人、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可持续性:绿色建筑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实现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

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

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一、概述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手段,使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通等因素达到舒适的状态,提高建筑物的室内环境品质。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的原则、方法以及注意事项,为相关设计工作者提供指导。

二、设计原则1. 保持舒适度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保持舒适度。

人们长时间在室内工作、生活,需要处于一个舒适的温度范围内。

因此,设计者应该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建筑类型,合理设置供暖、制冷设备,确保室内温度适宜。

2. 节能环保在设计建筑物室内热环境时,应该注重节能环保。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地热等,减少能源浪费。

另外,在设备选择和布局上,也要考虑能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能耗,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 安全可靠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必须确保安全可靠。

设备的安装、维护应符合相关标准,防止因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引发事故。

此外,在供热、供冷过程中,也要注意火灾防范和人身安全。

三、设计方法1. 合理布局在设计建筑物室内热环境时,首先要合理布局供暖、制冷设备。

设备应该分布均匀,保证整个建筑空间的温度分布均匀。

此外,应考虑设备的容量和效率,确保能够满足室内各个区域的需求。

2. 选择合适材料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中,选材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应选择具有良好保温性能和散热性能的材料,减少能量的损失。

同时,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和耐久性,确保室内环境质量。

3. 控制通风通风是影响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因素。

设计时要考虑通风口的位置和面积,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畅通。

在夏季,可以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减少制冷设备的使用。

而在冬季,则需要考虑通风口的遮挡,避免冷空气进入室内。

四、注意事项1. 定期检查维护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设计方案执行后,需要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预防故障发生,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 安全防护在供热、制冷设备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操作规范,确保安全。

使用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进行检查处理,避免事故发生。

建筑热湿环境

建筑热湿环境

绿色建筑热湿环境2011331150313 陈光慧11建环3摘要:①全球正处于空前的建筑热潮,而这对全球的能源的使用有重大影响。

商业和住宅建筑大约占全球能源总消耗的三分之一,而工业和运输业也各占了三分之一。

但是由于目前大部分的建筑物没有烟囱装置,所以大部分的人不会考虑到能源使用量上升的问题以及因此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

关键词:热湿环境节能建筑设计室外气候条件以及室内发热发湿源直接影响着建筑环境内热湿环境。

室外内室内热湿环境影响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和室外气温的共同作用,他们通过建筑物外围保护结构把大量的热量传进室内,同时还通过门窗透过太阳辐射热,通过缝隙渗透热湿空气影响室内热湿环境,这类被称为影响室内热湿环境的外扰因素。

同时影响室内热湿环境的另一因素是内扰,主要包括室内照明、电器等工艺设备、人体等散发的热量或者水蒸气,他们通过不同的散热散湿的形式,直接地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室内热湿环境。

主要形式分为:辐射、传导或传湿、对流热交换或对流质交换。

其中建筑传热中部分辐射来自围护结构或室内家具的等蓄放热过程,这还是区别于其他传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室内得热与室外负荷不等的主要原因,不同扰量作用、不同建筑热工特性,带给室内的热湿负荷是不同的,从而形成的热湿环境也是不同的。

不同的热湿环境对人们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里上的影响。

营造一个良好的热湿环境,不仅需要了解形成室内热湿环境的物理因素,而且还要了解人们在不同热湿环境中的生理和心里上的反应。

①热湿环境是建筑环境中的最主要的内容,主要反映在空气环境的热湿特性上。

研究表明:热环境的四要素(温度、湿度、辐射和气流)对人体的热平衡均有影响,而且各要素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相互换和互相补偿。

例如,机体经由辐射所获得的热灵可以和因气温所获得的热量相当。

在热环境中湿度增高所造成的影响可被风俗增高所抵消。

当空气温度低于21摄氏度时,人不出汗,随着气温的增高,出汗量逐渐增多,湿度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

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研究

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研究

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研究现代建筑设计和建造中,热湿环境的控制和调节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建筑内部,热湿度的合理控制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舒适度,还能保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延长使用寿命。

因此,研究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需要从整体、系统的角度来思考。

在建筑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到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风等因素,以便在后续的使用阶段更好地控制和调节热湿环境。

采用合适的隔热、保温材料和设计合理的通风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内部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其次,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还需要结合现代智能技术来进行优化。

通过智能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调节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等参数,使建筑能够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提高舒适度的同时降低能耗。

另外,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还需要考虑到人体的舒适感受。

人体对于温度和湿度的感知是个体差异性很大的,因此在设计建筑内部的热湿环境时,需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尽可能提供个性化的舒适环境。

在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研究中,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技术,以满足人们对于舒适生活环境的需求。

可以通过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来降低建筑的能耗,通过运用新型的隔热、保温材料来提高建筑的节能性能,从而实现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更好控制和调节。

总的来说,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可以使建筑内部的热湿环境更加舒适和健康,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机会,不断提升建筑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调节技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筑热湿环境调节技术

2建筑热湿环境调节技术

《室内环境质量》
▪ (3) 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 以上两方面设计都是通过建筑物自身设计来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对建
筑物室内热湿环境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如还不能满足建筑环境要求,则需要 借助不可再生能源为建筑提供相应的环境需求量,即采用主动式采暖空调系统。 集中式供热或空调系统需要消耗电能、燃料等大量不可再生能源,但只要能够 将建筑设计"被动式采暖通风以及主动式供热空调系统相结合,就能够大幅度 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达到既能节约能源,又能营造舒适室内热湿环境的 目的,用最小的成本实现绿色建筑社会和经济效应的最大化。
《室内环境质量》
▪ (2) 自然资源在绿色建筑上的体现 ▪ 自然资源在绿色建筑上的体现包括冬季保温采暖、夏季隔热降温、自然通风、
自然采光等方面。利用自然资源的绿色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将产生不可避免的较 高投资,但如果能够在日后建筑使用期间合理使用,则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 相比较普通用能建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3
《室内环境质量》
建湿环境调节技术
▪ (1) 绿色建筑整体设计 ▪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各种外扰和内扰的影响,外扰主要包括
室外气候参数如室外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变化,以及邻室的空 气温湿度等等,均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传湿”空气渗透使热量和湿量进入 到室内,对室内热湿环境产生影响。内扰主要包括室内设备“照明”人员等室 内热湿源。如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域气候特征,通过建筑围 护结构本身设计,减少夏季热量获取和冬季热量损失,则可以减轻机械采暖空 调设备在建筑后期运行的压力,从而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营造舒适、健康、 节能的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
《室内环境质量》

热湿环境控制方法

热湿环境控制方法

热湿环境控制方法引言热湿环境的控制是在许多领域中至关重要的,包括农业、建筑、食品加工以及工业生产等。

在这些领域中,确保热湿度的适宜性对于维持可持续的生产过程和人员的健康和舒适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热湿环境控制方法,以帮助人们在各种应用中创造适宜的热湿工作环境。

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是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热湿环境控制方法之一。

它通过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来改善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一般来说,空调系统由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和膨胀阀等组件组成。

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循环过程将热量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从而改变空气温度和湿度。

在热湿环境中,空调系统可以通过控制室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来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通风系统通风系统是另一种常见的热湿环境控制方法。

它通过引入新鲜空气并排出室内污浊空气来改善室内环境的质量。

通风系统可以通过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方式实现。

自然通风利用气流的物理性质,在建筑物中创造自然对流,以促进空气的流动和交换。

机械通风则利用机械设备,如风扇和排风机,来增强空气的流动和交换。

通过合理设置通风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提供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

遮阳措施遮阳措施是一种不直接改变空气温度和湿度的热湿环境控制方法。

它通过减少太阳辐射对建筑物的照射,降低室内的热量输入,从而改善室内环境的热湿度。

常见的遮阳措施包括搭建遮阳篷和使用遮阳板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直射阳光对建筑物的照射,降低室内的温度,并减少室内空气的湿度。

通过采取合适的遮阳措施,可以创造一个相对凉爽和湿度适宜的工作环境。

加湿和除湿设备加湿和除湿设备是在需要调节湿度的特定场景中使用的热湿环境控制方法。

加湿设备用于在干燥的环境中增加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提高湿度。

常见的加湿设备包括加湿器和湿帘等。

除湿设备则用于在潮湿的环境中减少空气中的水分含量,降低湿度。

常见的除湿设备包括除湿机和脱湿剂等。

通过加湿和除湿设备的使用,可以在需要的场合中维持适宜的湿度水平,创造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

3绿色建筑调节热湿环境的节能技术

3绿色建筑调节热湿环境的节能技术

《室内环境质量》
《室内环境质量》
▪ (2) 太阳能系统在绿色建筑中的使用 ▪ 太阳能系统在绿色建筑中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太阳能系统两种,被动式太阳能
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设计以自然方式收集和传递太阳辐射热,主动式太阳能系统 则需要通过在建筑上加装的太阳能采集及转换设备来利用太阳能资源#建筑对 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
《室内环境质量》
6.1 室内环境质量基本知识 6.2 绿色建筑空气环境保障技术 6.3 绿色建筑声环境保障技术 6.4 绿色建筑光环境保障技术 6.5 绿色建筑湿热环境保障技术 6.6 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2
《室内环境质量》
6.5绿色建筑湿热环境保障技术
1 建筑热湿环境基本概念 2 建筑热湿环境调节技术 3 绿色建筑调节热湿环境的节能技术
▪ 1)利用太阳能集热系统,例如提供生活热水、取暖(或制冷) 等,其中又以热水
供应系统的应用最为广泛。
▪ 2)太阳能光电系统,即将太阳辐射中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为建筑的设备系
统提供清洁的能源。
▪ (3) 采暖空调系统节能措施 ▪ 1) 室内排风余热回收 ▪ 2) 使用地源热泵作为空调系统
冷热源
▪ 3) 实行采暖分户热计量
3
《室内环境质量》
绿色建筑调节热湿环境的节能技术
4Hale Waihona Puke 《室内环境质量》3.绿色建筑调节热湿环境的节能措施
▪ (1) 围护结构节能措施 ▪ 围护结构的耗热量要占建筑采暖热耗的 1/3 以上,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
热工性能,在夏季可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在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 使建筑热环境得以改善,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

建筑节能中的热湿环境调控策略优化

建筑节能中的热湿环境调控策略优化

建筑节能中的热湿环境调控策略优化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建筑节能成为了建筑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而热湿环境的调控作为建筑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保障室内人员的舒适度以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中的热湿环境是指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

良好的热湿环境能够让人们感到舒适和健康,而不良的热湿环境则可能导致人们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呼吸道疾病等。

同时,为了维持理想的热湿环境,建筑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特别是在采暖、空调和通风系统的运行方面。

因此,优化热湿环境调控策略,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够显著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

在建筑节能中,热湿环境调控策略的优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筑设计阶段的合理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建筑的朝向、体型系数、窗墙比等设计参数都会对室内的热湿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合理的朝向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合适的体型系数和窗墙比能够有效控制建筑的传热和传湿,降低能源消耗。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也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具有良好保温隔热性能的材料,如岩棉、聚苯板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内外的热量交换,降低采暖和空调的负荷。

同时,新型的调湿材料,如硅藻泥等,能够根据室内湿度的变化自动调节湿度,保持室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自然通风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热湿环境调控手段。

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的通风通道,如窗户的位置和开启方式、通风井的设置等,可以利用风压和热压实现自然通风,排出室内的余热和湿气,引入新鲜的空气。

在气候适宜的季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不仅能够降低能源消耗,还能够提供更加健康和舒适的室内环境。

此外,空调系统的优化也是热湿环境调控策略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空调系统往往采用定温、定湿的控制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源消耗大,而且难以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舒适度的个性化需求。

热湿环境的保障措施是

热湿环境的保障措施是

热湿环境的保障措施是热湿环境的保障措施,是指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人员和设备的受损和事故的发生。

热湿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中暑、虚脱、晕厥等症状,同时还容易引起机器设备的故障和事故,给生产和工作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必须采取保障措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几种热湿环境下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一:加强通风换气通风换气是热湿环境下最基础的保障措施。

恰当的通风可以适当地降低空气中的湿度,增加空气的流通性,保证员工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中工作。

特别是在密闭工厂、化工厂、热加工车间等环境中,需要采用机械通风或者风机通风,控制温度和湿度。

保障措施二:防晒和防曝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阳光照射强度大,容易引起皮肤损伤、中暑、晕厥等健康问题。

因此,在户外作业的人员要做好防晒措施,涂擦防晒霜、佩戴帽子、手套、墨镜等,减少阳光的直接照射。

同时,在室内工作时,需要加强室内遮阳措施,如在窗户上或者墙体上加装遮阳板、遮光帘等设备,减少阳光照射。

保障措施三:保持水分补给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容易蒸发水分,引起脱水和疲劳,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在工作期间应当多喝水,保持身体水分的充足,并适量调整工作强度,保持身心健康。

在一些特定场合下,如钢铁厂、焊接车间等工作环境中,还需要配备适当的饮用水或者口服补液剂,及时补充水分。

保障措施四:加强安全防护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很容易引起安全事故,如机器故障、电气灼伤等。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加强安全防护措施,检查机器设备,及时更换损坏零部件,保障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

同时,应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加强对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应急处理能力的训练,增强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保障措施五:适度休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员工工作紧张,容易产生疲劳。

因此,管理员工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增加适合的休息时间,缓解疲劳,以保证员工身体状况和工作效率。

在炎夏高温时期,夏季作息制度要适当调整,白天工作时间应调整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间段,以此保证员工的身体健康。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条文说明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条文说明

2 术2.0.7服装热阻表征服装隔热性能,单位为克罗2.0.12单位时间代谢产热量,单位符号为met 。

时单位身体表面积所产能量的平均值。

2.0.15紊流强度一般用百分数表示,可以按下式计算:‰=[‰v∕Va]×100(1) 式中:S DV ——空气流速标准差;V a ——空气流速平均值(m/s)。

该公式参考了美国ASHRAE55标准。

2.0.17体感温度是指具有黑色内表面的封闭环境的平均温度,在该封闭环境中,人体通过辐射和对流交换的热量与人体在实际环境中交换的热量相等。

语 (符号 clo ) , lclo=0.155m 2∙K∕Wo lmet=58.2W∕m 2, lmet 等于一般人在静坐3基本规定3.0.1本条规定的“主要功能房间或区域”指的是:这些功能房间的数量和/或房间的累积总面积等,在一个建筑中占有最大的比例的房间或区域。

例如:办公建筑或写字楼中的办公室、旅馆建筑中的客房等。

3.0.3本条规定了申请室内热湿环境设计评价的建筑应提供的资料,主要有:1相关审批文件,如:立项批文、规划许可证、建筑红线图等;2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各有关专业(主要是建筑和暖通空调专业)的施工图纸、计算书等;3施工图设计审查合格的证明文件,如: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记录和审查报告等。

3.1.5本条规定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按照冷热源方式分为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和非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两类,主要是考虑到了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实际建筑的不同情况和使用要求。

这两类热湿环境的评价在本标准第4章和第5章分别作出了规定。

3.2.6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划分为三个等级,目的是为了根据建筑的使用要求、气候、适应性等条件,合理控制室内热湿环境,鼓励营造舒适、节能的室内热湿环境。

4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4.1一般规定4.1.1本条规定了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评价的前提条件。

满足这些条件的室内热湿环境,再按本标准第4.2节的方法进行等级评价,并且评价结果可能是I级或∏级,也可能是ΠI级;不满足这些前提条件的,则不能采用本标准进行评价。

绿色建筑中的热湿环境调控技术研究

绿色建筑中的热湿环境调控技术研究

绿色建筑中的热湿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绿色建筑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绿色建筑旨在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其中,热湿环境的调控是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居住者的舒适度和建筑的能源消耗。

一、绿色建筑中热湿环境调控的重要性良好的热湿环境对于人们的健康和工作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过热或过湿的环境中,人们容易感到疲劳、烦躁,甚至可能引发各种疾病。

此外,不合适的热湿环境还会影响室内设备的正常运行,缩短其使用寿命。

从能源角度来看,为了维持舒适的热湿环境,建筑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用于空调、采暖和通风等系统。

如果能够有效地调控热湿环境,就可以显著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从而实现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热湿环境的影响因素1、室外气候条件室外的温度、湿度、太阳辐射、风速和风向等气候因素直接影响着建筑的热湿负荷。

例如,在夏季高温高湿的地区,建筑需要更强的散热和除湿能力;而在冬季寒冷干燥的地区,则需要更好的保温和加湿措施。

2、建筑围护结构建筑的外墙、屋顶、门窗等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对室内热湿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围护结构可以有效地阻挡室外的热量和湿气进入室内,同时减少室内的热量和湿气散失。

3、室内人员活动和设备散热室内人员的数量、活动强度以及各种设备的运行都会产生热量和湿气,从而影响室内的热湿环境。

例如,人员密集的办公场所和商业建筑通常会有较大的热湿负荷。

4、通风系统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方式直接关系到室内空气的质量和热湿交换效率。

合理的通风可以及时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和多余的热量湿气,引入新鲜的空气,从而改善室内热湿环境。

三、绿色建筑中的热湿环境调控技术1、自然通风技术自然通风是利用风压和热压原理,通过建筑开口的合理设计,实现室内外空气的自然交换。

绿色建筑热湿环境调节及节能措施综述

绿色建筑热湿环境调节及节能措施综述

2 建筑பைடு நூலகம்热湿 环境
建筑热湿环境是建筑环 境中最重要 的部分 , 主要 反 映在空气 的热湿特性上 , 即温度 、 湿度 、 辐射和风速 。
2 1 建 筑热 湿环境调 节 意义 .
风速 、 向变化 , 风 以及邻 室的空气温湿度 , 均可通 过 围护结 构 的传
热、 传湿 、 空气渗透使热 量和湿量 进入到室 内 , 室 内热湿 环境产 对 我国 目前 既有 建筑 绝 大多 数为 高耗 能 的非 节 能建 筑 , 统 生影 响 , 据 内扰主要包括室 内设备 、 明、 照 人员等室 内热湿源 J 。如 计 , 国 目前建筑能耗 已达到全社 会 总能耗 的 3 % , 其 中采暖 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所在 地域气候特 征 , 过建筑 围 我 0 这 通
的相关能耗。因此 , 类提 出 了绿 色建筑 的理 念 , 人 即在 建筑 的全 不仅与人体周 围环境冷热有关 , 且还与所处 环境时 间及人体本 而
寿命 周期 内, 最大 限度地节约资源 , 保护环 境和减少 污染 , 为人们 身热状态有关 。人体的热感觉无法直 接测量 , 只能通过 问卷调查 提供健康 , 适用 和高效 的使用空 问 , 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 与 的方式了解人体对 环境 的热感 觉 。与热 感觉相 对应 的还 有人体 热舒 适 , 前者指人体 对 于周 围环境 的主观感 受 , 而后 者则基 于生
空调能耗就 占了 2 % 。可以看 出 , 0 暖通空调将是建筑 节能的重点 护结构本身设计 , 少夏 季热 量获取 和冬 季热 量损失 , 可 以减 减 则 改善领域 。 轻机械采暖空调设 备在建筑后期运行 的压力 , 而通过合 理 的建 从
2 2 绿 色建 筑环境 性能评 价 方法 .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是提高生活与工作质量以及室内空气质量的关键技术。

室内热湿环境直接影响人们的舒适感和健康状况,同时也与节能减排和室内环境质量密切相关。

本文将重点探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的关键技术。

首先,室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改善需要合理的热负荷计算与建筑节能设计。

通过建筑的朝向、墙体热阻和窗户能量传输系数等参数的优化,可以减小建筑物与外界的热交换,有效降低室内的热负荷。

此外,可以通过采用保温材料、有效的隔热层以及合理的通风系统来提高建筑的热阻和保温性能,减小能耗。

运用现代计算机模拟与仿真技术,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室内的热负荷,提前采取相应措施。

其次,室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改善需要合理的空调系统选择与运行。

空调是保持室内热湿环境稳定的关键设备。

首先,在选择空调系统时,需要根据建筑物的需求、气候条件和用户的舒适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选用适当的空调方式。

例如,太阳能空调、地源热泵空调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能耗,提高空调效果。

其次,在空调系统的运行方面,需要根据房间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温度、湿度和风速控制,以提高舒适性并降低能耗。

同时,空调系统的维护与管理也是保持室内热湿环境稳定的关键步骤。

另外,室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改善需要合理的自然通风与通风系统设计。

通过合理的通风系统设计,可以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交换,降低室内的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提高空气质量。

在室内自然通风方面,可以根据建筑朝向、气候变化和建筑物布局等因素合理设计窗户和通风口位置,以实现自然通风。

此外,通过采用新风系统和排风系统,可以实现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有效控制。

新风系统可以引入新鲜空气,排风系统可以有效排出室内的湿气和异味。

最后,室内热湿环境的控制与改善还需要合理的室内湿度控制与管理。

湿度是影响室内人体舒适的重要因素之一、过高或过低的湿度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和舒适感。

因此,需要通过适当的加湿和除湿措施,保持室内湿度在适宜的范围内。

绿色建筑中的建筑热湿环境调控技术

绿色建筑中的建筑热湿环境调控技术

绿色建筑中的建筑热湿环境调控技术在当今社会,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绿色建筑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室内环境。

而建筑热湿环境的调控是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

建筑热湿环境是指建筑物内部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环境条件。

良好的热湿环境对于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绿色建筑中,通过采用先进的调控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节能与舒适的双重目标。

一、自然通风技术自然通风是一种利用自然力量来改善建筑热湿环境的有效方法。

它通过建筑物内外的温差、风压等自然因素,引导空气流动,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交换。

合理的建筑布局和开口设计是实现自然通风的关键。

例如,将建筑物朝向主导风向布置,增加窗户的面积和位置,设置通风中庭等,都可以增强自然通风效果。

在一些气候条件适宜的地区,自然通风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室内的通风需求,减少机械通风设备的使用,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此外,自然通风还可以带来新鲜的空气,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二、遮阳技术遮阳是控制建筑物得热的重要手段。

通过在建筑物的外表面设置遮阳设施,可以有效地阻挡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

常见的遮阳形式包括水平遮阳、垂直遮阳、综合遮阳和挡板遮阳等。

遮阳设施的设计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等因素。

在夏季,遮阳设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太阳辐射进入室内;而在冬季,合理的遮阳设计可以允许适量的阳光进入,以满足室内的采暖需求。

此外,新型的智能遮阳系统可以根据天气和室内光照条件自动调节遮阳角度和位置,进一步提高遮阳效果和能源利用效率。

三、保温隔热技术保温隔热材料的应用是改善建筑热湿环境的重要措施。

在建筑物的外墙、屋顶和门窗等部位使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可以减少热量的传递,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

常见的保温隔热材料包括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玻璃棉等。

建筑物的热湿环境控制

建筑物的热湿环境控制

建筑物的热湿环境控制现代社会对于建筑物的热湿环境控制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居住性建筑还是商业用途的建筑,都需要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的热湿环境控制的重要性、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案。

一、热湿环境控制的重要性建筑物的热湿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舒适感。

过高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会导致人们感到不适,甚至引发中暑、中暑等健康问题。

另外,不适宜的热湿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因此,热湿环境控制是保证人们在建筑物内部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二、影响热湿环境的因素1. 外部环境因素:外部气温、阳光辐射、降水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建筑物内部的温湿度。

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需要考虑周围环境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以减少外界因素对内部热湿环境的影响。

2. 建筑物本身因素:建筑物的隔热性能、保温性能和通风性能等都会对室内热湿环境产生影响。

合理设计建筑物的外墙、屋顶和窗户等部分,以减少热能的传递和损失,并提供适当的通风条件,是控制热湿环境的重要手段。

3. 室内活动因素:人们的活动、电器设备的使用等也会产生热量和水分,进而影响室内热湿环境。

在设计建筑物时,需要考虑人员活动密度、设备的散热等因素,合理设置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等,以保证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三、解决方案1. 设计合理的建筑形式: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选择合理的建筑形式以减少外界环境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例如,通过选择朝向、设置遮阳设施、建造良好的保温层等手段,来控制建筑物内部的温湿度。

2. 提供有效的通风系统:通风是控制室内热湿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筑物需要合理设置通风口、风扇等设施,以实现室内外空气的良好流通,带走陈旧的空气,并进入新鲜的空气。

3. 使用高效的供暖与制冷系统:供暖与制冷系统是控制室内热湿环境的关键。

选择高效的空调系统、采暖系统等,可以实现室内温湿度的准确控制,并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4.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建筑物的能源需求,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物室内热湿环境设计方案

建筑物室内热湿环境设计方案

建筑物室内热湿环境设计方案【建筑物室内热湿环境设计方案】一、背景介绍建筑物室内热湿环境设计是为了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改善人们的居住和工作条件。

在设计方案中,需结合建筑物的用途、周围环境及人们活动的气候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二、室内热湿环境设计原则1. 利用自然资源在室内热湿环境设计中,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采用天然通风、光照等方式来调节室内温湿度。

2. 合理选择建筑材料选择适宜的建筑材料对于室内热湿环境的设计十分重要。

应选择具备优良隔热、保温性能且不易引起湿气滞留的材料,以确保室内空气质量。

3. 采用科学的通风设计室内空气流通是维持室内热湿环境的重要因素。

根据建筑物的需求,合理设计通风系统,确保室内空气的流通,并减少湿气积聚。

4. 控制热量辐射在热湿环境设计中,要合理控制室内外的热量传导,避免过高或过低的室内温度。

可以通过合理设置遮阳设施、采用隔热材料等方式来实现热量控制。

5. 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在设计方案中,需要考虑居住者的需求,根据不同人群的活动特点、工作强度等来确定室内热湿环境指标。

例如,对办公室来说,需要考虑到工作效率和舒适度的平衡。

三、室内热湿环境设计方案1. 温度控制在室内热湿环境设计中,温度的控制是关键。

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气候特点,确定合适的室内温度范围,并通过合理的供暖与制冷系统来实现温度调节。

2. 湿度控制湿度对人们的舒适度和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设计方案中,应合理控制室内湿度,避免空气过于干燥或潮湿。

可以通过加湿器、除湿器等设备来实现湿度调节。

3. 空气质量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状况。

设计方案中应考虑到通风系统的设置,以保证室内新鲜空气的流通,并采取适当的空气净化设备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4. 光照合理利用室内光照是室内热湿环境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通过合理的窗户设计和灯光选用,可在不同季节和时间段内,保持室内光照的适宜性,提高居住者的舒适感。

5. 噪声控制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噪声会对居住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干扰。

建筑环境学建筑热湿环境及其工程应对策略

建筑环境学建筑热湿环境及其工程应对策略

建筑环境学建筑热湿环境及其工程应对策略建筑热湿环境是指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气流等与人的舒适度和建筑物的性能和耐久性有关的各种参数。

在设计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中,需要对热湿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以提升人们的舒适度和建筑物的性能。

本文将从热湿环境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建筑热湿环境的相关知识和应对策略。

热湿环境的基本概念室内热环境室内热环境是指室内空气的温度、辐射温度、空气速度和湿度等参数。

在室内设计和使用时,需要根据这些参数来确定舒适的温度区间,以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室内环境。

室内温度室内温度是指室内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人体对温度的感觉是有一定差异的,通常认为20℃~28℃是人体感觉温度最为舒适的范围。

辐射温度辐射温度是指人体能感受到的来自周围物体的温度。

通常用黑球温度来表示,其单位为摄氏度。

在室内设计和使用中,需要注意减小辐射温度差异,以提升室内的舒适度。

空气速度空气速度是指空气的流动速度,通常用米每秒表示。

在室内使用中,需要根据季节和环境要求确定相应的空气速度,以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百分比,通常用%RH表示。

在室内使用中,需要根据舒适度和设备运行的需求等因素来确定相应的相对湿度。

热辐射学热辐射学是研究室内辐射热传递的科学。

热辐射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辐射热的基本概念、辐射热的计算方法、辐射热的特性和室内辐射热传递。

热传递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的过程。

热传递分为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在室内设计和使用中,需要根据这些方式来确定相应的热传递模式和热传递系数,以提升室内热环境的质量。

建筑热湿环境的应对策略只换不加——冬季换气在冬季增加室内换气量,加大新风量,提高室内氧气含量,利于室内活动,使人们感到既温暖,又舒适。

此外,对于某些局部区域温湿度的要求较高的场合,还需要采取局部调节措施,以满足特殊需要。

添加——夏季空调夏季的室内温度和湿度较高,如果使用自然通风和散热的方式,很难有效降低室温和湿度,这时需要使用空调设备进行降温和除湿。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

工冷 然 环 境 、非人 工冷 然 环 境 ,针 对 人 工冷 然 环境 、非 人 工 冷 然环 境 ,建 立 了热 湿 环 境 等级 划 分 以 及分 时段 、分 地 区 控 制指 标 体 系 。 旨在 形 成 适 合 中 国 国情 的 民用 建 筑 室 内热 湿环
境 评 价 标 准 。本 标 准 中热 舒 适 采 用 PMV- PPD ̄ 标 规定 ,局
个等 级 ,每 个 等级 各 项 指 标 同 时满 足 才 可 以评 价 为达 到 此 等
级 。 采 用这 个 分 级 可 以使 得 在 应 用标 准 进行 调 控 和评 价 时 不
必 一 味追 求等 级 较 高 的环 境 而可 以根 据 实 际情 况在 满 足 需
求 的情 况 下兼 顾 建筑 节 能 。
图1 标准 编制 工作组成 立大会
复合 相 变材 料 、相 变调 温 建 材 等调 温 材 料经 国家 建筑 材 料 测
试 中心 相 关 的 检测 合 格 。另 外还 研 制 了微 胶 囊 相 变材 料 、 复 合储 能调 温 地 板 两项 相 变 蓄 能 材 料 以及 定 形 相 变材 料 ,并 建 立 集 成 4 生 产 线 ,集 成 了改 善 室 内热 湿 环 境 的 新设 备 工 程 条 应 用 体 系 建 立 了 适 合 中 国 国 情 的 建 筑 室 内 热 湿 环 境 分 时 段 、分 区 域 、分 等 级 标 准 及 天 然 冷 热 源 数 据 库 。 申 请 专 利 2 项 ,其 中 发 明专 利 1 项 :授权 专利 1 项 ,其 中发 明专 利 5 6 7 3 项 ;编制 标 准 1 项 ;编 制软 件4 2 项 出版 专著 1 部 完 成专 著
的影 响 、建筑 室外热 环境 预测 方法 及系 统等 内容 ( )。 图4 ( ) 太 阳 能 辅 助 通 风 技 术 2 开 展 了大 量 的测 试 、研 究 、对 比分 析 工 作 ,分 别 对 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热湿环境调节及节能措施姓名单位 Yanche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摘要纵观人类建筑发展历史,人类利用大自然赋予的力量,从洞穴居住发展成为今天的现代化建筑,创造了今天辉煌的建筑文明。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不可避免的耗能问题,特别是20 世纪中叶兴起的通过空调及人工照明构造的全封闭式高层建筑,使建筑耗能成为继工业耗能、交通耗能之外的又一耗能大户。

众所周知,建筑可以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工作所需的各项功能,已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一部分,解决建筑能耗问题,关键在于满足各项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想办法降低建筑的相关能耗。

因此,人类提出了绿色建筑的理念,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关键词: 绿色建筑,热湿环境,暖通空调,节能Adjustment of building heat and humidity environment and energy saving measures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human beings use the power given by nature, from the holeCave dwelling has developed into today's modern architecture, creating today's brilliant architecturalMing. But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is also accompanied by the inevitable problem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particularAll closed high rise building with the rise of air conditioning and artificial light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Building, so that th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has become the industrial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a large energy consumption.As is known to all, the architecture can provide the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 living needs of the people.Has become a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Consumption problem, the key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while trying to reduce the buildingRelated energy consumption. Therefore,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is put forward, that is, the whole buildingLife cycle, to maximize th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reduce pollution, for peopleTo provide health, applicable and efficient use of space, and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ymbiotic naturekey word:Green building, hot and humid environment, HVAC, energy saving 建筑热湿环境是建筑与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在空气环境的热湿特性中。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的形成主要受各种外扰和内扰的作用。

外扰主要包括室外气候参数如室外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的变化,以及邻室的空气温湿度,都可以通过围护结构使热湿进入室内,对室内热湿环境产生影响。

外扰则主要包括照明、人员和室内设备等室内热湿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室内热环境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以人体为对象的室内热环境研究,对当前的建筑节能工作及建筑热湿环境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热湿环境的营造过程, 包含大量的能源转换和能量传递过程。

不同的营造方式可以实现同样的热湿环境营造效果, 即使采用同样的处理方式, 处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换热面积、流量等参数也可以有多种组合。

这样, 如何在获得相同处理效果的情况下实现较优的系统性能, 成为营造建筑热湿环境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实际工程中, 系统性能的优化可以通过对不同方案实例的比较计算来实现, 但计算结果往往只能反映出一个方案的整体效果较优, 而该方案中的各个部分是否是优化的呢? 是否存在某种系统的结构较优而由于内部换热环节面积分配不合理等造成其性能不够好呢? 在热量传递体系中, 温度或温差是衡量传递过程效果的有效参数, 而在热湿环境营造过程中, 涉及到很多热湿传递过程, 单独分析温度或温差一种参数很难全面反映整个过程的特征。

这就需要利用热学参数来分析描述热湿环境营造过程的特征, 根据分析结果指导优化过程。

现有建筑节能是社会发展的重点,而建筑空调系统能耗是建筑节能的关键点,其热环境控制系统的换热网络存在输配系统、热泵系统、换热器面积的统一优化及周期性换热过程的换热本质等问题。

首先,分析不同显热换热网络的优化准则:对于单热源、单热汇换热网络,性能最优满足等效热阻最小原则;得到串联换热器三股流体的最佳热容量流比公式,并且最佳面积分配为均匀分配,此时等效热阻均匀。

对于理想制冷循环过程,系统性能最优满足最小火积增和最小熵产原则;当两侧流体热容量流相等时,最佳面积分配为均匀分配,此时等效热阻均匀。

接着,分析换热网络的匹配特性,对于逆流换热器,两侧流体热容量流不匹配系数相当于等效热阻对对流换热热阻1/KA的放大倍数;当热容量流匹配时,系数为1。

并且采用温差方法分析制约单级热管换热器性能的关键因素为制冷剂等温特性导致的热容量流不匹配;采用多级热管换热器可降低热管换热器的不匹配系数,降低等效热阻,提高换热效率。

再者,给出输配系统和热泵系统的统一优化方法:先求出最佳热容量流比和面积比,再求最佳热容量流大小。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各种外扰和内扰的影响,外扰主要包括室外气候参数如室外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变化,以及邻室的空气温湿度,均可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传湿、空气渗透使热量和湿量进入到室内,对室内热湿环境产生影响,内扰主要包括室内设备、照明、人员等室内热湿源[8]。

如能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域气候特征,通过建筑围护结构本身设计,减少夏季热量获取和冬季热量损失,则可以减轻机械采暖空调设备在建筑后期运行的压力,从而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营造舒适、健康、节能的绿色建筑。

自然资源在绿色建筑上的体现包括冬季保温采暖、夏季隔热降温、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方面。

利用自然资源的绿色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将产生不可避免的较高投资,但如果能够在日后建筑使用期间合理使用,则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相比较普通用能建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上述两方面设计都是通过建筑物自身设计来实现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对建筑物室内热湿环境进行控制。

在此基础上,如还不能满足建筑环境要求,则需要借助不可再生能源为建筑提供相应的环境需求量,即采用主动式采暖空调系统。

集中式供热或空调系统需要消耗电能、燃料等大量不可再生能源,但只要能够将建筑设计、被动式采暖通风以及主动式供热空调系统相结合,就能够大幅度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达到既能节约能源,又能营造舒适室内热湿环境的目的,用最小的成本实现绿色建筑社会和经济效应的最大化。

围护结构的耗热量要占建筑采暖热耗的1 /3 以上,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在夏季可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在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使建筑热环境得以改善,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太阳能系统在绿色建筑中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太阳能系统两种,被动式太阳能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设计以自然方式收集和传递太阳辐射热,主动式太阳能系统则需要通过在建筑上加装的太阳能采集及转换设备来利用太阳能资源。

建筑对太阳能的利用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1) 利用太阳能集热系统,例如提供生活热水、取暖( 或制冷) 等,其中又以热水供应系统的应用最为广泛; 2) 太阳能光电系统,即将太阳辐射中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电能,为建筑的设备系统提供清洁的能源空调系统中一般采用回风循环使用的方法来达到节能效果,即将一部分回风与室外新风混合,经过空调机组处理后送入室内。

但当室内空气质量与室外有较大差异不能直接回收利用时,应对排风进行余热回收。

室内回风在排至室外以前,先和室外进入的新风经显热回收器进行显热交换,经能量回收后再排到室外,而室外进入的新风则经过显热回收器后夏季温度降低,冬季温度升高,而达到能量回收目的,使用显热回收器在北方寒冷地区应注意防冻问题,一般来讲,显热回收器最大能回收50% 左右的能量,而全热回收器则最大能回收80%左右的能量集中供暖是我国北方城市主要的采暖形式。

采用热量分户计量,按热量收取采暖费用,能够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使公众积极参与节能活动,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

对于采暖系统间歇性运行的大型建筑,通过分户计量的合理运行管理,能够不需要采暖的时间段大幅度减少能源浪费。

对于一个大型供热系统来说,水泵耗电量很大,供热系统分户控制后,由于用户的节能调节而造成的供热负荷的变化,系统除了可以采用质调节的方法调节外,还可以采用变流量调节手段适应负荷的变化,并通过使用变频泵等具体措施减少运行费用建筑为人类提供舒适的人工生活工作环境,建筑人工环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于建筑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大。

为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建筑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成为未来建筑行业研究的焦点。

在结合我国地理及气候环境特点的情况下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绿色建筑,改造既有建筑,缓解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