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详细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直接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上阙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
情之景,很有层次。 (借景抒情)作者登临时即目所 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
幽愤。
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 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 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 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过渡承

文本分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翻译:我仔细的把宝刀吴钩看过,把亭上的栏杆 拍遍,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 “把吴钩看了”为第一个动作,李贺《南园》诗 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 由此可以看出,“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
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处,这就把作者

文本分析
【典故分析】
“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这三 句字面上的意思是, 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 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辛弃疾 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 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

文本分析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翻译:可惜年华如水流去,我为这风雨飘摇的国 家而忧愁,光阴虚度连树都这样老了!



以上几句,从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 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 心亭上看到的江景,从“楚天”写到“遥岑”,由大 入小,由远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随天而去的秋水之 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峦,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 恨”,所以下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 物及我。


下阙总结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下阙: 刘备 —雄才大略
反面 用典 — 为国为民
桓温 —叹时光流逝
正面

主题探究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 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 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 深沉的爱国之情。

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 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梳理探究
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 恨”。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 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 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 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 情抒发内心愁绪。

文本分析
音”发出的深沉喟叹。
小结:“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利用人物动作
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
同样使作品更加深沉浑厚,蕴藉含蓄。

梳理探究
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探究 “凭栏”意象在唐宋词作中频繁出现这一现象有 其必然性:受传统心理影响,也有栏杆的时空特性的 因素,还与时代有关。凭栏意象在词中有一些普遍特 征:时间久,形象孤,气氛静。凭栏具有深刻的文学 审美价值,它代表了愁、恨、销魂、神伤,而词本身 就是感伤文学,凭栏是这种感伤的良好载体,它形象 雅致,意境深远,可以说是词这种民族艺术瑰宝上的 一颗明珠。

文本分析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
南京市,是东 吴、东晋、宋、 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 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 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文本分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翻译: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浩荡的长江 水向天流去,秋色无边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翻译:眺望远处的山岭,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 仇恨,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旋。 目:作动词,看的意思。看的内容是“玉簪螺 髻”,此处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 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
“献愁供恨”句,表面上看是山有愁有恨,这恨 其实是词人辛弃疾的愁、恨。词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到 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 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这种写作手法称为“移情”。
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 闷也烘托出来了。

文本分析 “把栏杆拍遍”是第二个动作。拍栏干即是借以
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 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 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

新课导入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辛弃疾

走进作者
辛弃疾,南宋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 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 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 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 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 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 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 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 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现存 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文本分析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源自文库翻译: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那将羞于见雄才 大气的刘备。
【典故二】
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 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 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 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 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 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 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 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
【典故三】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 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 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 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 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文本分析
【典故分析】
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 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 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 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 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 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 经发展到最高潮。

听录音正字音
水龙吟·登建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 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 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典故小结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 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 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张翰 —念鱼归隐 —乡思、愤恨
许汜 —谋取私利 —鄙夷自私自利、胸无大志
刘备 —雄才大略 —控诉当朝
桓温 —时光流逝 —哀叹虚掷年华

文本分析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翻译:请什么人唤来那穿红着绿的温情女子,来 擦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 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 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 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 “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 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 滴血呀!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 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辛弃疾
起句写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边秋色。“楚天” 点明登临的地点,“清秋”点明登临的时间。“楚天 千里清秋”,境界壮阔。“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 悠悠之景。 此两句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 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 的强化,营造了一种“空寂苍凉而不失清丽”的意境。

文本分析

梳理探究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 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 江天 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落日 断鸿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 满怀愁恨。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 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 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浩渺壮阔 气势雄浑 苍茫悲凉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翻译: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 里游子悲愤压抑。 此三句描绘了词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楼,即赏
心亭。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
将尽。 “落日”二字,也隐喻了半壁江山岌岌可危
的国家形势,同时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文本分析
“断鸿”,失群的孤雁,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 将尽。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 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此两句都写出时不我 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的悲愤。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作者在 “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 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 小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利用 即景抒情的手法,以静态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愁。 让作品更加深沉浑厚,蕴藉含蓄。

文本分析
【典故分析】
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 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 是有家难归。 辛弃疾用此典同张季鹰比较,“季鹰归未?”是用 提问语气,既呼应了前面的“游子”,抒发了深挚的 乡思,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三句,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 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值此 国难之时,自己的抱负是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 回乡!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上启下)

文本分析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翻译:别提家乡的鲈鱼精细味美,正好可以切碎 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已起,张季鹰回到家乡没有?
【 典故一】
这两句照应上片的“江南游子”一句,用了西晋 张翰思乡的典故。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是吴地人, 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 于是辞官归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