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详细讲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直接用
诗歌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文
诗歌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文诗歌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宋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栏杆一作:阑干)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1)建康:今江苏南京。
(2)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3)遥岑:岑,音én。
远山。
(4)玉簪螺髻:簪,音zān;髻,音ì。
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5)断鸿:失群的孤雁。
(6)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7)了:音liǎ。
(8)鲈鱼堪脍:用西晋张翰典。
《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
后的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称为莼鲈之思。
(9)季鹰:张翰,字季鹰。
(10)求田问舍三句:《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许汜(sì)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求田问舍,置地买房。
刘郎,刘备。
才气,胸怀、气魄。
(11)流年:流逝的时光。
(12)忧愁风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
化用宋•苏轼《满庭芳》:“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
(13)树犹如此:用西晋桓温典。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
解 题: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 、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登上赏心亭的所见所感
倩何人唤取,红巾翆袖,搵英雄泪?
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 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 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 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 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 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 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 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这里的“游子”又是指谁呢? 游子指辛弃疾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 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伐收复失 地之意,也不把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 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张翰 许汜 刘备
桓温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张翰:念鱼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时光流逝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 力无由;再远即中原 旧疆,收复无日。南 望则山河虽好,无奈 仅存半壁;朝廷主和, 志士不得其位,即思 进取,却力不得伸, 报国无门。以上种种, 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远山之献供,抒 发内心负担。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代: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栏杆一作:阑干)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译文一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
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
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只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
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
我可不会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
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
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
译文二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里游子悲愤压抑。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羞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翻译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翻译赏析导读:“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出自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译文】千里楚天一派凄清秋意,水随碧天流去秋色无边无际。
放眼眺望远处的山峰,仿佛都在传送愁恨,有的像玉簪有的如螺髻。
夕阳斜照楼头,孤雁声声哀啼,我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宝剑反复端详,把栏杆全都拍遍,没有人能够理会,我此时登临的心意。
不要说什么鲈鱼味美,秋风起也不会学季鹰弃官归。
更不会学许汜买房置地,要是那样将羞于去见,雄才大气的英雄刘备。
可惜大好岁月空流逝,徒然为风雨飘摇的国事忧愁,树都会愁老人又怎能不老垂?啊,有哪个人,能唤来红巾翠袖的美人,为我擦干英雄末路的悲泪。
译文二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分析 (3)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分析:辛弃疾金戈铁马登上词坛,成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同时开启辛派词人。
在他的诗作中往往显出一种壮大的气势和豪迈的气概。
同时,他总是以英雄自许,“要写行藏入笑林”,展示出英雄的苦闷与虎啸风生。
本首词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特点。
上片一句写景,一句写情,相互交织。
作者以“楚天千里清秋”起笔,首先给人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气势,同时“清秋”二字不仅点明了时间背景,也借用“秋”本身意象渲染着萧瑟、荒凉。
接下来依旧是景语,“水随天去秋无际”,在茫茫的秋色之中,水天相交,“无际”不仅是秋天给人的苍茫无限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无限,但这种“无限”与水、天相连带有空虚的情感。
这是第一层。
从“遥岑远目”开始,进入第二层。
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在这层引入。
词人远眺远山,看山脉如簪如髻,直接点出自己的心绪是“献愁供恨”,是哀愁和怨恨。
但“愁”、“恨”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把笔锋转入第三层,从情感抒发又转到秋日之景。
“落日”、“断鸿声”、“游子”三个意象表明作者在此的哀愁是一种漂泊孤苦之情。
词人站在楼上眺望的景物也从远山转到课落日和孤雁,从这些景物又联想到了自己这个“游子”。
这是第一愁。
最后,词人继续将这种哀愁书写下去,以“吴钩”作为借代,代指自己满腔抱负与满身才华,但是却怀才不遇,“无人会登临意”,没有人能了解他的才干,只能面对秋景哀叹这种才华的埋没。
辛弃疾的“归正人”身份使他终得不到重用,这种空有才华之感在这里强烈地表现出来。
这样,作者的愁恨又上升一个层次:怀才不遇。
这是第二愁。
下片主要运用典故表达自己的哀愁。
首先第一层的典故是“季鹰”与“鲈鱼”,“季鹰”借指词人自己,而“鲈鱼”象征的是故乡。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原文翻译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词原文翻译赏析导读: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②,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③,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④,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⑤,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⑥。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⑦。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⑧?①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
②“遥岑”三句:远望遥山,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似都在发愁,像有无限怨恨。
③断鸿:失群孤雁。
④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
⑤“休说”句: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只图个人安逸。
⑥“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
刘郎:即刘备。
⑦“可惜流年”三句: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
⑧揾(wèn):擦试。
③玉簪:碧玉簪。
④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
皆形容远山秀美。
⑤断鸿:离群失侣的孤雁。
⑥吴钩:指吴国制造的弯形宝刀,此指剑。
一种兵器。
⑦休说:表示自己不愿放弃大业,只图个人安逸。
⑧求田:表示自己羞于置田买屋安居乐业。
刘郎:即刘备。
⑨“可惜流年”三句:流逝的时光。
自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逝去,为国运感到忧愁,人比树老得还快。
⑩倩:请托。
红巾翠袖:代指美人。
⑿揾(wèn):擦试。
别一文“揾”为“垧”意思都是为擦拭。
【译文】楚地一片清秋,水光连接天边,秋色无边无际。
我向远山望去,山都皱着眉,仿佛在向我倾述着无限怨恨。
面对着落日,我一个人独立楼头,听着南飞鸿雁来来往往的声音。
我这位江南的游子啊,把吴钩看了又看,将楼上的栏杆都拍了数遍,可又有谁能理解我心中的情意?不要说鲈鱼脍的鲜美,西风吹,我却不能像张季鹰那样归去。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原文、注释及解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 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②,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③,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④。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⑤,江南游子⑥,把吴钩看了⑦,栏杆拍遍,无人会⑧,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⑨?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⑩。
可惜流年(11),忧愁风雨(12),树犹如此(13)!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14),揾英雄泪(15)!〔注释〕①本篇选自《稼轩词》。
大约作于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一说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作者任建康府通判时,抒写诗人展望失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虚度年华的悲愤心情。
建康,今南京市。
赏心亭,据《景定建康志》载,在下水门之城上,下临秦淮,为丁谓所建。
今废。
②楚天,古代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为楚国,故楚天指南方的天空。
③岑(cen),小而高的山。
目,望。
韩愈《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
”④玉簪螺髻,妇女头上的碧玉簪和螺形发髻。
玉簪比喻尖形的山,螺髻比喻圆形的山。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山如碧玉簪。
”皮日休《缥缈峰》:“似将碧玉簪,撒入明月中。
”⑤断鸿,失群孤雁。
⑥江南游子,作者离开故乡山东流寓南方,故自称江南游子。
⑦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弯形的刀。
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⑧会,领会,理解。
⑨鲙(kuai快),通“脍”,把鱼肉切细。
尽,尽管。
季鹰,张翰字,吴郡(今苏州)人。
《晋书·张翰传》说,他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联想到家乡的菰菜(即茭白)、蒪(chun纯)羹和鲈鱼脍,便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回乡。
⑩求田问舍,访求、置买田地房舍。
刘郎,刘备。
《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载:刘备曾对许氾无救世之志,只为个人置田买房作富翁的行为表示鄙视。
这里用以嘲讽当前平庸的生活,实际是对自己长期闲散表示不满。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解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解析一)写作背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
由于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又参加过农民起义,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再加上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
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头的报国热火燃烧得他难以忍受。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二)解题“水龙吟”为词牌名。
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三)上片赏析问题1: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明确:借景抒情问题2、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明确: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问题3、此情此景,作者有着什么样的行为?明确: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
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可以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层:“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千里清秋”一句,点出登临的地点、环境、季节。
楚天:下面有注释,代指南方的天空。
紧扣登临的地点。
“楚天千里清秋”,境界壮阔。
“水随天去秋无际”,江水悠悠之景。
开头两句是实写眼前之景,却蕴蓄着深厚的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
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
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
第二层:“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岑,小而高的山。
遥岑:远山。
“遥岑远目”这里的目:,作动诃,看的意思。
词人看到了什么呢?“玉簪螺髻”。
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
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其中用到的典故有:
1. 鲈鱼堪脍:引用《晋书·张翰传》的典故,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脍,便弃官回乡。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及对金人统治的不满。
2. 求田问舍:引用《三国志·陈登传》的典故,许汜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作者借此表达自己不愿像许汜那样贪图安逸,同时也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3. 树犹如此:引用《世说新语·言语》的典故,桓温北伐时路过金城,看到自己以前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十围粗,便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作者借此抒发时光不再、物是人非的感伤之情。
中考文言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翻译
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考文言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翻译
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水龙吟
作者:辛弃疾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天际。
远望遥远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流落江南的游子。
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瞭望。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阅读答案及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阅读答案及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阅读答案及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②,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③,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④,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注释]:①建康赏心亭:为秦淮河边一名胜。
②“遥岑”三句:远望遥山,像美人头上的碧玉簪、青螺发髻一样,似都在发愁,像有无限怨恨。
③断鸿:失群孤雁。
④吴钩:吴地特产的弯形宝刀,此指剑。
(1)“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景物描写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2)简要分析词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怀。
(3分)【参考答案】:(1)用比喻,将远山比作玉簪和螺髻,写出山的多姿。
(1分)借景抒情,借“献愁供恨”的远山抒发作者的忧愁和怨恨。
(1分)(2)借用典故,(1分)表明作者不肯去追求享受,决心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
(2分)二:1.开头“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4分)2.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诗人常借它曲折达意。
这首词下阕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有什么深意?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烟波浩渺,与天相接,不见尽头的壮阔图景。
(4分)2.一方面作者借桓温北伐来表达自己对北伐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感慨年华易逝而功业难成,表明了作者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
(4分)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高中语文文言文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原词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译文清秋时节,辽阔南天,万里无云,江水流向天边,秋天无边无际。
放眼远山,恰似妆扮的美女螺髻,斜插玉簪,如此美景,引愁情恨意。
西下夕阳映照搂头,离群孤雁悲声切切,流落江南的游子倍感孤寂。
仔细端详腰间利剑,一遍遍击拍栏杆,无人领会登临的心迹。
休说鲈鱼美味,满眼秋风,不知张季鹰是否归田,其官已弃?许汜购房置田,见了志向远大的刘备,应感羞怯。
可惜时光流逝,家国风雨飘摇,如恒温所言,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何人请来披红戴绿的歌女,为英雄擦拭失意的眼泪,不哭泣!赏析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的壮观景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相关推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精选6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二、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1、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bull;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鉴赏】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
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作背景辛弃疾的这首《水龙吟》是辛词中的名篇,作于乾道四年到六年(1168~l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九年了。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重点字词解释:①岑;小山。
②献愁供:献:表现;供:显露。
③玉簪螺髻:指山的形状。
④断鸿:孤雁。
⑤吴钩:古兵器,似剑而曲。
⑥休说鲈鱼堪脍:用典;《世说新语·识鉴》载东晋张翰字季鹰,为官洛阳,秋日思吴中菰菜、莼羹,便弃职返乡。
脍:指切得授细的肉丝。
⑦求母问舍:买房置地。
三国时刘各责备许{巳只知为私购置田产而全无忧国救世之意。
见《三国志·魏志·胨登传》⑧情:请。
⑨红巾翠袖:供指歌女。
⑩韫: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尽头。
因之,绵绵青山亦会“献愁供恨”。
愁恨为何?下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破空而来,虽没有正面交代,但我们从中已经体会到了作者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南宋为自己的故国,满怀报国恢复的热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作品原文:水龙吟·登建康⑴赏心亭⑵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⑶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⑷。
落日楼头,断鸿⑸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⑹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⑺?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⑻。
可惜流年⑼,忧愁风雨⑽,树犹如此⑾!倩⑿何人唤取,红巾翠袖⒀,揾⒁英雄泪!作品注释:⑴建康:今南京。
⑵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⑶遥岑(cén):远山。
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
(唐·韩愈《城南联句》)⑷玉簪(zān)螺髻(jì):玉簪、螺髻:玉做的簪子,像海螺形状的发髻,这里比喻高矮和形状各不相同的山岭。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⑸断鸿:失群的孤雁。
⑹吴钩:唐李贺《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这里应该是以吴钩自喻,空有一身才华,但是得不到重用。
⑺“鲈鱼堪脍”三句:用西晋张翰典,见《晋书·张翰传》。
另外,《世说新语·识鉴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
季鹰:张翰,字季鹰。
⑻“求田问舍”三句:典出《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
”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
辛弃疾《水龙吟》课文及鉴赏
辛弃疾《水龙吟》课文及鉴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者】辛弃疾【朝代】宋译文对照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译文: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
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
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
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
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作品鉴赏:该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唐代文学家张祜创作的诗歌作品,以下是对该作品的细读。
这首诗以咏史的形式展示了历史上的一幅风云变幻的场景,通过对建康赏心亭的描写,深刻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时局的思考。
开篇即以“千里江山如积嶂,仰首回想青翠峰”表达了当时国家的广袤和壮丽之处,使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
紧接着,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形容了赏心亭的美景,使整个诗篇开篇便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从描摹云雾、山岩、水流等元素上,展现出了壮丽和幽美的景象。
反映出作者对美景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凝望美景时的深深的痴迷之情。
“极天邈邈不可寻,肠断白龙颓刚鬃”这两句则将篇章的情感气氛转变为悲凉之感。
那“肠断白龙颓刚鬃”的描写更是迅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通过对一代英雄人物的描写,表达了时局的动荡和国家的凄凉。
紧接着,诗中出现了几句表达对时局感慨的话语:“谈笑无论风凉,岁月不同春暖。
”这里的“谈笑无论风凉”与“岁月不同春暖”相对立,既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局势不乐观的看法,也暗示了作者的远大抱负。
最后一段的“一片光阴滚十年,凭谁玩弄筹笔文”,则是作者对自身所处时代转变的感叹。
历史的变迁,一片时光竟然在转瞬之间滚动了十年,这让人不禁感慨时光的短暂而珍贵。
作者随后自问,“凭谁玩弄筹笔文”,则是对自己文学能力的自信,同时也对时代下不同文学家的竞争和挑战有所忧虑。
整首诗表达了张祜对建康赏心亭美景的赞叹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时局的思考和对自身文学地位的担忧。
诗中穿插了对山水、云雾等自然景观的描写,以及对历史、现实的咏史之词,通过对比和交融,构筑出了一幅饱含矛盾与哲理的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发出的深沉喟叹。
小结:“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利用人物动作
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
同样使作品更加深沉浑厚,蕴藉含蓄。
探
梳理探究
唐宋词中的“凭栏”意象探究 “凭栏”意象在唐宋词作中频繁出现这一现象有 其必然性:受传统心理影响,也有栏杆的时空特性的 因素,还与时代有关。凭栏意象在词中有一些普遍特 征:时间久,形象孤,气氛静。凭栏具有深刻的文学 审美价值,它代表了愁、恨、销魂、神伤,而词本身 就是感伤文学,凭栏是这种感伤的良好载体,它形象 雅致,意境深远,可以说是词这种民族艺术瑰宝上的 一颗明珠。
析
文本分析
题目解说
“水龙吟” 为词牌名。建康, 即今天的江苏
南京市,是东 吴、东晋、宋、 齐、梁、 陈六个朝代的 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 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
析
文本分析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翻译:楚天千里辽阔一派凄清秋色,浩荡的长江 水向天流去,秋色无边际。
结
小
结
以上几句,从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 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 心亭上看到的江景,从“楚天”写到“遥岑”,由大 入小,由远而近。千里楚天之下,随天而去的秋水之 上,是玉簪螺髻似的峰峦,而峰峦为词人“献愁供 恨”,所以下面笔锋便转向词人自己,由景及人,由 物及我。
探
【典故三】
“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 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 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 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树已长得这么高 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
析
文本分析
【典故分析】
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 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 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 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 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 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 经发展到最高潮。
总
典故小结
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 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根据典 故谈谈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张翰 —念鱼归隐 —乡思、愤恨
许汜 —谋取私利 —鄙夷自私自利、胸无大志
刘备 —雄才大略 —控诉当朝
桓温 —时光流逝 —哀叹虚掷年华
析
文本分析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 闷也烘托出来了。
析
文本分析 “把栏杆拍遍”是第二个动作。拍栏干即是借以
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 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 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无人会,登临意”六字便是辛弃疾为“世无知
新
新课导入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辛弃疾
作
走进作者
辛弃疾,南宋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 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 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 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 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 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 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 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 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现存 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翻译:夕阳西下之时落日斜挂楼头,孤雁悲啼声 里游子悲愤压抑。 此三句描绘了词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楼,即赏
心Hale Waihona Puke 。“落日”本是自然景物,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
将尽。 “落日”二字,也隐喻了半壁江山岌岌可危
的国家形势,同时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析
文本分析
“断鸿”,失群的孤雁,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 将尽。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 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此两句都写出时不我 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的悲愤。 “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作者在 “游子”之前,特别冠上“江南”二字,正是要表达 自己孤独无依的处境。 小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利用 即景抒情的手法,以静态景物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愁。 让作品更加深沉浑厚,蕴藉含蓄。
总
总结上阙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
情之景,很有层次。 (借景抒情)作者登临时即目所 见,从中引出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
幽愤。
词的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表现爱国忠心无人理 解的痛苦,侧重于写景,兼写由景物引起无穷的思绪。 但“登临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明说,于是词的下片 就扣着“登临意”三字去展开抒情和议论。(过渡承
翻译:请什么人唤来那穿红着绿的温情女子,来 擦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 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 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 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 “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 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 滴血呀!
阙
下阙总结
张翰 —乐于归隐 许汜 —谋取私利 下阙: 刘备 —雄才大略
反面 用典 — 为国为民
桓温 —叹时光流逝
正面
探
主题探究
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 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 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 深沉的爱国之情。
拓
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 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听
听录音正字音
水龙吟·登建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 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 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背
析
文本分析
【典故分析】
“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之辞。这三 句字面上的意思是, 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求田问舍, 恐怕应该没脸去见刘备那样才气盖世的英雄。辛弃疾 用此典是进一步申明自己回家乡,既不是像张季鹰为 了吃鲈鱼,也不像许汜是为了求田问舍。
析
文本分析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翻译:可惜年华如水流去,我为这风雨飘摇的国 家而忧愁,光阴虚度连树都这样老了!
析
文本分析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翻译:更不想许汜只顾谋私利,那将羞于见雄才 大气的刘备。
【典故二】
东汉末年,有个人叫许汜,去拜访陈登。陈登胸 怀豪气,喜欢交结英雄,而和许汜见面时,谈的却都 是“求田问舍”(买地买房子)的琐屑小事。陈登看不 起他,晚上睡觉时,自己睡在大床上,叫许汜睡在下 床。许汜很不满,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 听了后说:“当今天下大乱的时候,你应该忧国忧民, 以天下大事为己任,而你却求田问舍。要是碰上我, 我将睡在百尺高楼上,叫你睡在地下。”
探
梳理探究
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表 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雄浑, 江天 显得空寂苍凉。
山景
落日 断鸿
比喻,清秀之美。移情入景, 满怀愁恨。
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也表 达了作者的愁苦悲凉心情。 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因飘零的 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浩渺壮阔 气势雄浑 苍茫悲凉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作于淳熙元年(1174) 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 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 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 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 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 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 语言:大气豪放。 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 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
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
辛弃疾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翻译:眺望远处的山岭,他们仿佛都在传送忧怨 仇恨,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旋。 目:作动词,看的意思。看的内容是“玉簪螺 髻”,此处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 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
“献愁供恨”句,表面上看是山有愁有恨,这恨 其实是词人辛弃疾的愁、恨。词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到 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 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 这种写作手法称为“移情”。
梳理探究
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 恨”。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 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 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 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 情抒发内心愁绪。
析
文本分析
析
文本分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翻译:我仔细的把宝刀吴钩看过,把亭上的栏杆 拍遍,没人能理会我登楼远眺之心。 “把吴钩看了”为第一个动作,李贺《南园》诗 中就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 由此可以看出,“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