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著作类嵇康《声无哀乐论》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形式主义视野下的嵇康《声无哀乐论》之雅俗观

形式主义视野下的嵇康《声无哀乐论》之雅俗观

形式主义视野下的嵇康《声无哀乐论》之雅俗观形式主义是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注重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感和结构特点。

在这种视角下,嵇康《声无哀乐论》所阐述的雅俗观便显得格外重要和深刻。

本文将从形式主义的视角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雅俗观。

嵇康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文学家、音乐家,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有关音乐美学的著作,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部著作中,嵇康阐述了自己对音乐艺术的看法,提出了“声无哀乐”、“雅俗之音”等理论,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形式主义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结构、语言、音乐、节奏等方面的美感。

在这个意义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可以被视为一部音乐形式主义的代表作品。

他在书中提出了“声无哀乐”这一观点,认为音乐的价值不在于它所表达的情感,而在于它所具有的形式美感。

这与形式主义的观点是一致的。

在古代中国音乐文化中,“雅俗之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嵇康通过这个话题,探讨了古代音乐的艺术性和娱乐性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雅俗观是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古代中国,音乐被划分为“雅”和“俗”两大类。

雅音指的是文雅高贵的音乐,通常是宫廷音乐或宗教音乐,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代表了文人的审美追求;而俗音则是通俗民间的音乐,如民歌、乐舞等,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代表了普通人的生活情趣。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认为,雅俗之音并非是一种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他指出,音乐的价值不在于其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在于其所属的阶层,而在于其形式美感。

无论是雅音还是俗音,只要具有精湛的形式美感,都是有价值的。

在当代,形式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也在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形式美感,而非其所传达的情感。

在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中,也需要从形式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所阐述的雅俗观,也需要在这种视角下进行深入探讨。

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重新解读

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重新解读
中图分类号: J 6 3 2 . 3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1 . 5 7 3 6 ( 2 0 1 3 ) 0 2 — 0 0 8 4 — 9
史》 、 李建 中、 高华平 的《 玄学与魏晋社 会》 为代表 。 他 们都认 现阶段有关嵇康音乐美学 思想的研究主要有 以下 四种学 为嵇康的 《 声无哀乐论》 中强调 了在 音乐欣赏 中, 起主导作用
对嵇康 声无哀乐论 的重新解读
王 维
[ 内 容 提 要 】嵇康 的音 乐美学思想主要 集中在他 的 声无哀 乐论 、 《 琴赋) ) 、 琴赞》 等文 中, 而 以 声无哀乐论》 一文 最为著名 。该文不仅是嵇康 众 多诗 文中的名篇 , 更以其新 颖的观点, 智慧的辩辞 , 成 为中国古代 乐论 中极为难得 的佳篇 , 历代 学者一直不 断地对 此文进行研 究和探讨 。 但从 目前的研 究现状 来看, 学者们 多从 思想史、 哲 学 史、 美学史角度切入 , 而以范畴逻辑角度对之进行研 究的还 不多见 。因此 , 本 文试 图对嵇康 声无哀乐论 一文进行重新解读 , 期望达到如下 目标: 一、 呈现此 文 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逻辑发展轨迹; 二、 提 炼代表嵇康 音乐美学思想特征 的范 畴概念; 三、 反思嵇康 音 乐美学思想存在 的问题并概括其理论意义。 【 关 键 词 ]和 声/ 天地合德/ 感应关 系 无哀 乐/ 平和/ 至和
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 0 1 3年第 2 期
T HE NE W VO I C E O F Y u E —F U( T h e Ac a d e mi c P e r i o d i c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C o n s e r v a t o r y o f Mu s i c )

嵇康与《声无哀乐论》

嵇康与《声无哀乐论》

嵇康与《声无哀乐论》作者:袁逸桐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4期摘要:魏、蜀、吴三国以及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混战,使各族人民的音乐文化不断融合起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期间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乐人和大批优秀的音乐作品。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是这一时期杰出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他的论文《声无哀乐论》阐述了一些根本的音乐美学问题,讨论了音乐与生活、与哀乐、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本文将介绍嵇康本人、《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声无哀乐论》中存在的理论矛盾进行论述。

关键词:声无哀乐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一、嵇康其人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

是三国时期魏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

由于他的学识、才干与风度,呗曹魏皇室看中,做了曹操的重孙女婿,官拜中散大夫。

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

因得罪司马昭手下大将钟会,被司马昭杀害,年仅三十九岁。

嵇康为“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一生与音乐结着不可分割的友谊。

古书记载他弹奏的《广陵散》“声调绝伦”,无疑是当时第一流的演奏家。

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嵇康被押赴洛阳东市,他态度镇定自如,向哥哥要琴,在刑场弹奏一曲《广陵散》。

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袁淮)跟我学习》《广陵散》。

我每次都不舍得传授与他,而今我即将死去,《广陵散》要失传了。

”二、《声无哀乐论》的音乐思想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史上匠心独运,一反儒家传统思想的音乐论文。

这篇文章,通过“秦客”和“东野主人”的诘难和答辩,论述了一些根本性的音乐美学问题。

文中的“秦客”是嵇康假设的一位儒家传统思想的代表人物;所谓“东野主人”,就是主张“声无哀乐论”的嵇康本人。

这篇论文通过一问一答,进行了八个回合。

因此全文也就自然分成了八个部分。

(一)《声无哀乐论》由嵇康所假设的“秦客”提出了全文反复辩论的中心问题:“声”(音乐)到底有无哀乐?能否表现人的哀乐之情?“秦客”认为音乐本身是有哀乐的。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嵇康,字季羽,晋代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释,探讨其思想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这一颠覆传统观念的思想,他认为音乐并非是情感的外化表现,而是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

嵇康在文中反对以情感来评价音乐的观念,在他看来,音乐应当是一种抽象的美,在其内涵中没有情感的介入。

这一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音乐美学观念,其影响不仅在中国,也在西方音乐美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嵇康用一首《广陵散》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纯粹的音律和和谐的旋律,而并非政治、社会或情感色彩。

嵇康认为,音乐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并不是因为它所表达的情感,而是因为它所包含的音乐本质所能产生的审美效果。

这一理论在当时被一些人所反对,但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却证明了其深刻的价值。

在嵇康看来,音乐的美并非来自于情感的外化,而是来自于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

他认为,音乐所包含的和谐、旋律等元素是音乐的美的本质,而情感只是音乐的附属物,它并不是音乐美的主要来源。

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传统的音乐美学观念,但却为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还提出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对人心灵的教化。

他指出,音乐所包含的和谐、美感和节奏感对人的心灵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可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嵇康提出的这一观点为后世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对音乐的教育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被后世音乐家和教育家所高度重视。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音乐美学领域,还在文学、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提出的关于音乐与审美的关系的思想逐渐被后世所接受和认同,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篇章。

他的音乐教化观点也为后世文化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嵇康《声无哀乐论》评析

嵇康《声无哀乐论》评析
有 无哀乐 、 音乐 能否移 风易 俗等 问题 , 重要 的是 更 它涉及 音乐 美学 的一 系列重 大 问题 ,像 音乐 的本
点是 : 哲学 、 多从 伦理道 德及政 治作用 等角度 来论
述音乐 , 尤其是 音乐 同外部 的关 系 , 音乐 的教 化 如 作用 , 社会功能等 给予 了强调 , 却对音 乐的 内部 、 音
如此看来 ,声无哀乐 论》尽 管也存在 局限性 , 《 但它确 实敢于突破传统儒 家音乐美学 的 “ 乐 ” 礼 思
想, 更加关注 “ ” 乐 的本体探 究 。
众所周知 ,纵 观 中国音 乐美学 思想的发展 , 产
生于先秦 的儒 、 道两家音乐美 学思想深 深影响 了后 世 , 穿两千 多年 的历史 , 贯 它们 的重要 性远 超过其
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对立斗争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曾多次出现魏晋时期嵇康以声无哀乐论来否定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经典著述乐记中的表情说象德说就曾形成一次对立的高潮
●蔡

[ 摘 要 ] 嵇康的《 声无哀 乐论》 是魏晋 时期 出现的一部重要音 乐美学论 著, 它在 中国音 乐美学发展 史中具有重要 地位。其 中不仅讨论 了 乐有无哀乐、 音 音乐能否移风 易俗等 问题 , 更重要的是 它涉及 音乐美学的一 系列 重大 问题 , 如音 乐的本质、 功能等。对《 声无 哀乐论》 应做辨证性理解 , 即从 它的缘起 、 同儒 家和道 家恩想 的关 系、 自 “ 律性” 乐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及 其存在 的问题等方 面进行探析。 音 【 关键词 】 嵇康 ; 声无哀 乐论》 儒 家; 家;L - 自 《 ; 道 : f ; 律性  ̄
乐 的自身规律、 本质等研究不够。 历史上也只有嵇康
质 、 乐的功能 等。 音 下面 , 笔者将从几 个方面谈对嵇 康《 无哀论 》 声 的认识 。 一

“音声无常,和声无象”——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探微

“音声无常,和声无象”——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探微

“音声无常,和声无象”——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探微张泽【摘要】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其文章论说新颖,往往打破陈见,师心独到.《声无哀乐论》作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一反旧说,自成一体,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他在文中指出音乐不能表现具体的情感,要求音乐以平和为体,不涉伦理,反对儒家的乐教思想,反对把音乐当作名教的工具、统治的手段.《声无哀乐论》的出现解放了被礼教长期束缚的音乐美学思想,有利于对音乐自身形式规律的探讨和发展,在音乐美学史上具有显著的进步意义.围绕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声无常”、“和声无相”两个核心论点,分别从思想基础、心声关系、审美差异、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分析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并对嵇康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贡献作出客观评价.【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16)002【总页数】6页(P64-69)【关键词】声无哀乐;音声无常;审美差异【作者】张泽【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1绪论魏晋之际,社会动荡、战乱频发,思想领域更是继先秦之后出现了又一个活跃时期。

儒家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逐渐松动瓦解,继之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玄学开始兴盛,无论是文学领域还是艺术领域都相继崇尚思辨精神。

以论说思辨而论,嵇康的造诣很高,可谓是魏晋时期的杰出代表。

《文心雕龙·论说》曰:“叔夜之《辩声》,太初之《本玄》,辅嗣之两例,平叔之二论,并师心独见,锋颖精密,盖人伦之英也。

”①而嵇康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论说代表作非《声无哀乐论》莫属。

体现了嵇康思辨精神的《声无哀乐论》全篇分为八个部分,以“秦客”(传统论调)与“东野主人”(作者自况)的八次辩难交锋[1]266、往复问答为基础,详尽阐述了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论点及其美学主张。

一、思想基础论《声无哀乐论》音乐思想的诞生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受到了历朝历代思想家、学者对音乐思想不断探索的启示。

《声无哀乐论》研究30年热点述评

《声无哀乐论》研究30年热点述评
面, 共居 于一个奇异的统一体内” 。 ⑩ 目前 , 学界大多沿袭这种观

创 作 成 因
多数学者认为《 声无哀乐论》 是嵇康因反对司马 氏集团推行 “ 礼乐教化” 的政治而发。此说诚如杜汉生所言 : “ 嵇康确与司马 氏集团所见不 同, 并最终 以此见害 , 此为世人皆知之史实 。然而
点, 认为 “ 嵇康《 声无哀乐论》 既以道家 自然乐论批判儒 家礼乐 , 又从道家思想出发肯定礼乐思想 中的某些成分。” ⑩我 以为《 声
政治 、 社会等外在 因素有关 , 也与嵇康本人 的音乐 心理 、 音乐理
想 紧 密相 连 。
朴素 的唯物论 , 而非唯心论。此外 , 孙维权《 ( 声无 哀乐论) 新解》 ( 音乐艺术 , 1 9 8 3年 0 2 期) 、 张震在《 <声无哀乐论 >是 “ 违 心之 论” 吗》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 2 0 1 0年 0 1 期) 等都认 为《 声无 哀乐
学专著 、 史 学论著还是研究论文 , 都非常之多 , 研究 的焦点 集中
如下 :

“ 秦客” 和“ 主人 ” 分别代 表了嵇康思想的一个方面 , 而“ 秦客 ” 所 代表 的儒家思想才是嵇康 的真实思想 ,在他的头脑中 占据主导 地位 。并 且“ 与道家崇 尚 自然的思想 ( 主人的思想 ) 构成 了对 立
二、 思想 渊 源 是唯物的一元论 。 鲁迅 于 2 0世纪 4 0年代首先掀起研究嵇康及其 《 声无哀乐 论》 唯美理想论。 此说以刘金山最具代表 , 他 明确指 出: “ 嵇康虽 论》 的学术潮流。 他校释《 嵇康集》 , 并在 《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
自然 主义 ’ 为其音乐思想 的基础和出发点 , 但嵇康不 是一 酒之关 系》 ②中将嵇康 的音乐观归纳 为“ 为艺术而艺术” , 并认为 然 以 ‘ 个 ‘ 写实主义 ’ 者 , 嵇 康追求 的是 “ 和” 声 , 既和谐 和优美的声音 , 嵇康虽在态度上是“ 反礼教 ” , 实则本 心是相信“ 礼教 ” 的。 “ 礼教 ” 即“ 礼乐教化” , 这是儒 家的典型思想 。改革开放 以来 , 杨荫浏认 而且 越是“ 极 和” 、 越 是好听 , 他越是喜欢 , 并 且希望达到一 种纯 至和的美感体验 , 这实际上就已经具有 明显 的 ‘ 理想主义 ’ 为嵇康肯定音乐精 神及 其“ 和” 的性质 , 是以儒家 的思想 为其依 粹 的、

嵇康《声无哀乐论》给当代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

嵇康《声无哀乐论》给当代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

嵇康《声无哀乐论》给当代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1. 引言1.1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嵇康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音乐家,他的著作《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嵇康对音乐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了与当时流行的功利观念相悖的观点。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对当代音乐教育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往往受到功利观念的影响,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审美意义和情感表达。

我们需要从嵇康的理论中汲取经验,重新审视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方法,重视音乐的美学价值,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使音乐教育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2. 正文2.1 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方法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包括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巧和创作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的,音乐教育需要采取多种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音乐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这包括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作品来感知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通过演奏、歌唱或创作来表达自己的音乐情感。

音乐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技能。

学生需要掌握音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音高、音程、节奏等基本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音乐的基本演奏技巧和表演技巧。

音乐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欣赏不同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同时也要有能力批判和分析音乐作品的优缺点,从而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水平。

2.2 艺术与功利观念的冲突在音乐教育中,艺术与功利观念的冲突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一方面,许多人认为音乐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提高音乐表演水平为主要目标,以期学生可以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应用所学习的知识。

这种功利观念下的音乐教育往往会强调技巧的培养和实用性,忽略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和美感。

一些音乐教育理论家则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应当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理解,让他们通过音乐的欣赏和创作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浅析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对现代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育方式的启示 ——以《声无哀乐论》为例

浅析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对现代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育方式的启示 ——以《声无哀乐论》为例
2.“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声之与心,殊途异轨,不相经纬”【3】。说到底,声音再或者说是音乐,其的本质是“和”,它对外物所产生的作用也不是一定的,所以声音和情感,并不能简单的相互融合。换言之,同一首乐曲,之所以能人感受到哀乐,原因是音乐能激发起人自身的情感,实际上它对人的影响并不是一定的,不存在哀音使人哀,乐音使人乐这种现象,真实情况是,听到某一音乐后,哀者自哀,乐者自乐,仅仅表现了听者自身的情感。
1.“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浊乱,其体自若而无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2】。世间有着无数种声音与外观,在当音乐已经存在后,它就类似于自然界之中的气味存在于天地之间,音乐自身的好恶,哪怕是受到各种不确定的外部力量的影响,也还是保持原样,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更不会随着人的情感而变化,依然能保持原本的品质,这就是音乐的“自然之和”,是真实存在的。
关键词:声无哀乐论,音乐思想,音乐教育方式

一、浅析《声无哀乐论》音乐思想
(一)音乐本体论
在音乐理论的的相关研究当中,我们通常会过多的去感受音乐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而不由自主的疏忽了音乐它的本身。《声无哀乐论》从音乐本身的角度对音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而演变成了嵇康的音乐本体论。关于音乐本体论,其实就是音乐自身的存在,或者说是自身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音乐表现中,所包含的主体与它对象的存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
《声无哀乐论》中另一音乐理性本体的概念,主要是说音乐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展现了音乐艺术的不断演变。嵇康认为,音乐其实是天地合德而变化产生的,不管遭受到任何扰乱,音乐的的自身如一,其体自若。在嵇康的角度来看,音乐的本质其实就是“和”,换言之是“平和”。“和”这个概念中国古代传统艺术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居于核心的地位。“和”体现着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文人们所憧憬的的人生理想,“和”是音乐的本体,它是超越了所有具体情感的一种存在,在这个更高的意义之上,“和”它不再简单的是音乐艺术的本质,更是人们的人格品质。

嵇康《声无哀乐论》给当代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

嵇康《声无哀乐论》给当代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

嵇康《声无哀乐论》给当代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嵇康,字少敛,号子瞻,谥曰文。

嵇康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的一生以文学才情闻名,而他的《声无哀乐论》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著作不仅对古代音乐理论有着深刻的探讨,更给我们当代音乐教育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思考。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的代表作之一,它被誉为“中国音乐美学之开端”。

嵇康在这部论著中提出了一些颠覆性的观点和理论,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些观点和理论,对我们当代音乐教育带来了一些启示。

嵇康提出了“声无哀乐”这一观点。

他认为音乐本身并没有哀乐之分,而是人们的情感赋予了音乐以不同的情感色彩。

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当代音乐教育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强调表达和情感的培养,各种情感的表达都会通过音乐来实现。

而嵇康的观点告诉我们,音乐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情感色彩,而是取决于人们的情感和情境。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领悟能力,让他们能够通过音乐感知和表达丰富的情感。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还提出了“音乐要以《诗经》为本”这一观点。

他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合,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音乐素材,是最能表达人情世态的文学作品。

他认为,音乐应该以《诗经》中的意境和情感为基础,才能真正体现出音乐的内涵和情感。

这一观点对我们当代音乐教育同样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来理解和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和内涵。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深层意义,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和表面的层面上。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对我们当代音乐教育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他的关于音乐情感和情感表达的观点,要求我们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情感领悟能力;他的关于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的观点,要求我们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对音乐深层意义的理解和表达;他的关于音乐的律法和规律的观点,要求我们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对音乐基本功的训练和掌握。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

简论嵇康《声无哀乐论》思想嵇康是东晋末年著名文学家、音乐家和思想家,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中国音乐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嵇康的生平、《声无哀乐论》的思想内涵、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嵇康的思想,体会他对音乐美学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嵇康,字元则,生于东晋永和三年(公元232年),卒于东晋咸康五年(公元263年),其家族世代为官,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嵇康擅长文学和音乐,尤以琴艺和音乐理论见长,被誉为“琴中之王”,在当时的文学和音乐界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的《声无哀乐论》是其对音乐美学的思考和总结,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声无哀乐论》是嵇康在晚年撰写的一部论文,文中系统阐述了他对音乐美学的思想和见解。

嵇康在文中提出了自己对音乐美学的独特认识,主张音乐的美并非来自于哀乐之声,而是源于合乎规律的音韵。

他认为,音乐之美在于“度量不一,音声和协”,即音乐的美在于音符的协调与和谐。

在他看来,音乐之美是一种纯粹的艺术美,并不需要依附于某种情感或哀乐之声。

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音乐美学观念截然不同,引起了当时音乐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音乐理论和实践。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强调了音乐的规律性和和谐美,这一思想对后世的音乐理论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中,嵇康的思想被奉为经典,成为后世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研究和借鉴的重要对象。

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推动了音乐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进步,为中国古典音乐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声无哀乐论》的当代价值研究述评

《声无哀乐论》的当代价值研究述评

14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4的形式主义美学思想基本一致。

如高智怡文中写道:“嵇康与汉斯立克对音乐作出了一致的分析;在音乐审美上,都反对将情感视作音乐的审美标准”。

但高文认为嵇康并没有否定音乐与情感仍有一定的关联。

汉斯立克却认为音乐的内容就是音响运动形式,将音乐和情感完全划分为两个对立客体,是一种更为极端的形式主义美学论。

解晓瑞文也认为《声论》中的美学思想推动了现代音乐美学体系的建立,并认为《声论》中蕴含的“自律论”思想使当代作曲家打破“礼乐”思想的束缚,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

林衡勋文从音乐的本体与音乐之美、音乐与情感关系两方面对嵇康与汉斯立克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分析。

该文章认为只有为嵇康、汉斯立克二人所张扬的作为音乐的特殊本体与特殊之美的“形式”,才是音乐存在的关键所在。

也只有揭示了音乐“形式”的秘密,才算真正掌握了音乐。

音乐美学中的自律论和他律论概念,是由德国音乐学家卡茨于1929年编写出版的《音乐美学的主要流派》一书中第一次使用的。

卡茨从康德哲学中借用了自律、他律的概念,运用到音乐美学研究中来,作为划分音乐美学体系与流派的理论基准。

自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音乐思想就为“他律论”——情感论奠定了基础。

而西方的“自律论”美学思想则出现较晚,1854年德国爱德华汉斯立克的著作《论音乐的美》出版,标志着“自律论”音乐美学体系的确立。

而在我国古代三世纪中叶,嵇康《声无哀乐论》已具备了形势自律美学观念的基本内涵。

三、《声论》对当代音乐审美实践的启迪《声论》中有关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探讨,对当代音乐欣赏、音乐审美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罗金燕在《“声无哀乐”美学思想与高科技时代的音乐审美实践》一文指出《声论》中包含“审美主体个性情感的自由品格”“审美主体的情感资本积累”等音乐审美启示。

她认为只有拥有个性情感的自由品格才能使欣赏着拥有独立的审美水准,不会限制自我想象空间对音乐产生公式化理解。

浅谈嵇康“声无哀乐论”

浅谈嵇康“声无哀乐论”
探讨 . .
关键词 : 嵇 康 ;声无哀乐;共鸣效应 ;双感效应


由 “ 声 无哀 乐论 ”所 思
言 ,抛弃 其产 生 的根本 原 因 ,即抒 发作 者 的情 感 ,单纯 的研 究其 术地 位 的, 从屏 蔽作 品与 外 界关系 这 点上 看跟 作 品本体 的研 究 方
嵇 康 提 出了 著名 的 “ 声无 哀 乐 ”的观 点 ,他认 为音 乐 是客 观 形式 意义 有 多大 ,值 得我 们去 估鼍 。嵇 康 足想 提高 音乐 本 身的 艺 存 在 的 ,哀 乐 是人们 的情 感表 现 ,两者 并无关 联 。 单从 艺术 作 品 与欣赏 者 的角度 来 看 ,这句 话 是有 道理 的 。艺 法有 相似 之处 。 术 作 品从 其 的本 身生 物性 来看 ,是没 有主 动 能动性 的。 由它 引起 二 、嵇 康 的 “ 言 不 由衷” 的观 者 的联想 、情感 等 都是其 作 者给 予 的。但 达 到 的结果 ,也 就 在 统 治者 权 力争夺 的斗争 的背 景下 ,中 国著名 的思 想大 讨论
大 众 文 艺
・ 文 艺评 论 ・
浅谈嵇康 “ 声无哀乐论 ’ ’
王 琪 ( 鲁迅 关术学院 辽 宁沈 阳 1 1 0 0 0 4 )
摘要 :嵇康 的 “ 声无哀乐”思想在 中国美学史上写下 了浓墨 重彩 的一笔 ,影响至今。本文试 着通过 对作 者、作 品、 欣 赏者三者之 间的关 系进行分析 ,以及 对一些影响嵇康 个人 的主、客 观条件 的分析 来对嵇 康的 “ 声元哀 乐”观 点论进 行
才 能感 应 到这 种情 感 。从作 者 主体 创作 来说 ,一个 人是 不可 能在 品、接 受者 三者 间的关 系 。但 在此 时他 的音 乐恰 好是 在表 达他 的

嵇康《声无哀乐论》给当代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

嵇康《声无哀乐论》给当代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

嵇康《声无哀乐论》给当代音乐教育带来的启示嵇康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著作《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理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国古代音乐以及当代音乐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从嵇康《声无哀乐论》中提炼出的一些启示,探讨其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音乐者,何也?”,他认为音乐应当有其本质属性,而不是简单的娱乐器乐。

他指出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是表现情感、传递情感的艺术形式。

这一观点对当代音乐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音乐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传授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嵇康《声无哀乐论》提醒我们,音乐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学会接纳并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

这种培养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有利于学生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还提出了“音乐之美,在和声”这一观点。

他认为和声是音乐美的基础,和声的协调与和谐是音乐之美的本质。

这一观点也对当代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当前,许多音乐教育机构在传授音乐技能的也开始注重学生对和声的理解与把握,强调和声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

嵇康的这一观点提示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和声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让他们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中更好地把握和运用和声的原理,从而提升音乐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之更具美感和表现力。

在音乐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导他们如何在合唱、合奏等集体音乐活动中协调和谐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和声的完美统一。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还提出了音乐表演要“有盛于中、徐乎非中也”这一观点。

他认为音乐表演要有起伏变化,要注重节奏与速度的掌握,使之能够引起听者的兴奋和感动。

这一观点对当代音乐表演有着重要的启示。

对《声无哀乐论》的认识

对《声无哀乐论》的认识

对《声无哀乐论》的认识作者:吴圆融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8期摘要:《声无哀乐论》是一篇思辨性极强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著作。

古往今来,许多学者就《声无哀乐论》中的观点和说法进行了“是与否”的判断和讨论,而民族音乐的发展亦需要我们站在思辨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

作者将自身思考的论点与民族音乐发展相结合,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民族音乐发展一、嵇康与《声无哀乐论》(一)嵇康其人嵇康,字叔夜,三国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和音乐家。

作为音乐家,嵇康善弹琴,在死前更以一曲《广陵散》撼动天地,在抒发其激愤之情的同时更彰显出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得意忘形”的人格魅力。

《声无哀乐论》和《琴赋》在当时乃至今时今日都是不可多得的音乐美文,嵇康因此而成为古今中外音乐工作者争相研究的对象。

(二)《声无哀乐论》的创作及影响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从一开始的客问主答,说明主旨后,以正、反两方辩论的形式,假设秦客的疑问为反方,东野主人的回答为正方。

秦客的七难持“声有哀乐”的思想,反复辩难,经过东野主人的层层剖析从中逐步建立出其“声有哀乐”的命题。

嵇康在这里谈论了音乐与生活的关系、音乐与自然的关系、声与心的关系等。

《声无哀乐论》与《乐记》、《溪山琴况》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中最受人关注的经典著作。

正如蔡仲德先生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所说的:嵇康及其《声无哀乐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但他的人格,他反抗封建黑暗势力、追求真理的精神,他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却依然放射着夺目的光辉,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二、从《声无哀乐论》思考民族音乐的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地域特色及极富感染力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前景一片光明的情况下,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却让人担忧,流行音乐的兴起、外国音乐的入侵、文化传统的缺失严重阻碍着民族音乐的发展。

《声无哀乐论》中的许多认识和观点与如今音乐创作、音乐演奏、音乐欣赏和理论研究等有诸多方面的关联,也可以说对当今民族音乐发展有难得的启发作用。

浅谈我对嵇康《声无哀乐论》论证过程的几点思考

浅谈我对嵇康《声无哀乐论》论证过程的几点思考

浅谈我对嵇康《声无哀乐论》论证过程的几点思考■袁 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摘 要: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既是一篇音乐新解之作,也是一篇富于哲思的论辩奇文,文中“声无哀乐”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立意于对嵇康“声无哀乐”的论证过程进行些许思考,探讨其论证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其文章背后深刻的人文意义,即突显人的主体性,抨击儒家传统礼乐制度对人的禁锢,强调精神自由,这种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感情是我们研究嵇康及其作品时应加以重视的关键性要素。

关键词:声无哀乐 礼乐制度 论证过程 个性解放一、《声无哀乐论》中的主要观点嵇康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思想家与诗人,“竹林七贤”之一,也是当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创作于公元260年间,其内容集中体现了嵇康关于音乐的思想观点。

阅读全文后不难看出,《声无哀乐论》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文章围绕着“音乐能否表达人们的感情”这一争论焦点,通过文中设定的“秦客”和“东野主人”两个人物进行论辩,二人争论的内容逐步推进,争辩交锋有来有回,共分八个回合,在这些回合中逐渐呈现出“东野主人”嵇康的音乐观点。

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给予“秦客”的定位是儒家传统礼教和乐论思想的代表,在此定位上,“秦客”对“东野主人”的观念进行质询与诘难,而嵇康本人也在回答“秦客”问题的过程中反复论证了“声无哀乐”的观点。

不论嵇康的论证在逻辑上是否合理有力,他在中心思想上都围绕着一点来进行,即对“秦客”所代表的儒家传统礼乐文化提出质疑。

在文中,嵇康阐述了自己有关于音乐的观点,在他看来,音乐是没有哀乐之分的并且与人们的主观情感没有联系。

从这一点上看来,嵇康对传统乐论中“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的观点进行了强有力的驳斥。

在嵇康看来,他眼中的“声”是天地间客观存在的事物,其自身并非是完全凭借依附于人类而存在,更非依靠人类的情感而显示其价值,“声”是不随着人们情感的变化而改变的。

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重新解读

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重新解读

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重新解读作者:王维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内容提要]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他的《声无哀乐论》、《琴赋》、《琴赞》等文中,而以《声无哀乐论》一文最为著名。

该文不仅是嵇康众多诗文中的名篇,更以其新颖的观点,智慧的辩辞,成为中国古代乐论中极为难得的佳篇,历代学者一直不断地对此文进行研究和探讨。

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学者们多从思想史、哲学史、美学史角度切入,而以范畴逻辑角度对之进行研究的还不多见。

因此,本文试图对嵇康《声无哀乐论》一文进行重新解读,期望达到如下目标:一、呈现此文中的音乐美学思想的逻辑发展轨迹;二、提炼代表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特征的范畴概念;三、反思嵇康音乐美学思想存在的问题并概括其理论意义。

[关键词]和声/天地合德/感应关系/声无哀乐/平和/至和中图分类号: J6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3)02-0084-9一、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现状现阶段有关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学说[2]:(一)本体说。

以汤用彤的《魏晋玄学论稿》为代表,汤用彤认为嵇康“由名理进而论音声,再则由音声之解而推求宇宙之特性”。

[3](二)境界说。

以李泽厚、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编)为代表,该书作者认为:“乐的本体是超于哀乐的‘和’,这是嵇康的乐论的特色……艺术的最高本体不是情感的哀乐,而是超越情感哀乐的个体精神的一种无限自由的状态”。

[4](三)主体说。

以罗宗强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5]、李建中、高华平的《玄学与魏晋社会》为代表。

他们都认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强调了在音乐欣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鉴赏主体之心,这就“将‘心’从‘声’的制约与统驭中解放出来”。

[6](四)自律说。

以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十九讲》、蔡仲德的《中国音乐美学史》[7]为代表。

牟宗三认为,嵇康眼中的音乐并“没有所谓喜怒哀乐之情,情是听者在听到音乐以后,由主观方面的感受所引发的。

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礼乐批评的再探讨

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礼乐批评的再探讨

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礼乐批评的再探讨摘要:对音乐的社会功能的认识,直接关系着如何理解音乐的本质。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正是在论声的同时对“乐”详加论述,为达到解清音乐的本质,阐释了音乐社会功能之所以形成的真相。

反映了其音乐理论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礼乐研究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探讨,恰恰在这一方面是个薄弱环节。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是嵇康关于音乐号隋感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其认识也渐趋一致。

而论及嵇康的音乐理论与儒家礼乐观的关系的时候,则往往认为其中有矛盾和混乱的地方。

但遗憾的是,有关论断也同样充满矛盾和混乱。

问题就出在论者往往先验地以反儒学为嵇康音乐理论的指导思想,而忽略了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所体现出的以自身感悟与外物印证来探索“自然之理”的科学论证方法。

因而,将嵇康对音乐的社会功能之形成的解释,当作对封建伦理道德的维护或妥协。

也就是说,论者强调的是反,而嵇康实际上是解。

反就可能是偏激的,容易是诡辩的。

解则可能恢复真相,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嵇康音乐理论最独特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他为达到解清音乐本质的目的,详尽客观地阐释了音乐的社会功能之所以能形成的真相,将其和音乐的本质区分开来。

用嵇康《琴赋》中的话来讲,就是“解音声”、“达礼乐之情”。

这对于破除在经验层面上注重音乐功用并将其当作本质的实用主义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声无哀乐论》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自是不言而喻。

在这里,区分声和乐的概念是很重要的。

论者每言嵇康《声无哀乐论》第八答中的“乐之为体,以心为主”,与其第四答中所讲的“心之于声,明为二物”、第三答中的“音声有自然之和”、五答中的“声音以平和为体”的命题相矛盾。

这是不明白古代所讲的“乐”,同于我们现在所讲的音乐。

也就是《乐记》所说:“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中国古代以《乐记》为代表的音乐理论,对声、音、乐的区分很清楚:“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嵇康声无哀乐论开题报告

嵇康声无哀乐论开题报告

嵇康声无哀乐论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声无哀乐论》是三国时期魏晋名士嵇康的重要音乐美学著作,他通过深入探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对音乐的本质及其社会功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然而,学界对于《声无哀乐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音乐美学思想的解析和评价,对于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探讨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通过系统地研究《声无哀乐论》,揭示嵇康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和哲学思考,同时探索其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二、文献综述自《声无哀乐论》问世以来,学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音乐美学领域。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多数研究集中在对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解读和评价,而对于其背后的哲学思考、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学术空白,为全面理解《声无哀乐论》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三、研究问题与假设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其哲学思考的?我们假设: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哲学思想紧密相连。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研究将深入分析《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并将其与嵇康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1. 对《声无哀乐论》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总结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2. 搜集和整理关于嵇康哲学思想的文献资料。

3. 将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其哲学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的关联与差异。

4. 结合现代社会的视角,探讨《声无哀乐论》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

5. 撰写研究报告,提出对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新的理解和评价。

五、研究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深入理解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揭示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这将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嵇康的音乐美学理论,并为当今社会的音乐教育和音乐治疗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六、研究计划与时间表本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文献收集与整理(第1-2个月):完成对《声无哀乐论》及相关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著作类嵇康《声无哀乐论》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8-05-25T16:20:34.200Z 来源:《知识-力量》4月上作者:陈昊
[导读] 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的伟大文人、音乐家,研究的人固然也不在少数,但研究结果竟出现了各种参差不齐的结论,致使后来的研究者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研究,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成都市 610101)
摘要:嵇康作为魏晋时期的伟大文人、音乐家,研究的人固然也不在少数,但研究结果竟出现了各种参差不齐的结论,致使后来的研究者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研究,而不是直接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文本以及再古籍、古籍库中的记载进行研究,这样就会得出稍有偏颇的结论。

本文注重从搜集古籍、论著的角度出发,将穷尽式的思想带入搜寻中,进行罗列与总结,对研究嵇康《声无哀乐论》将有莫大帮助。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古籍音乐家
嵇康隶属三国末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作曲家、演奏家,笔者对于嵇康的研究重心放在国内,主要来陈述国内研究现状。

因笔者主要研究对象为《声无哀乐论》中的“声”的释义及引申义,所以首先对大量古籍、古籍库、期刊及博硕论文进行查阅,此类查阅笔者认为对研究“声”的历史背景有极大的帮助,所以将此类文献也做罗列,但最终主要研究对象仍为“声”。

笔者对四库全书、中国古籍库、中国方志库、中国知网、独秀资源库、超星发现系统等相关的学术资源检索系统及学位论文检索系统进行查阅有关的文献及论著,笔者对其进行简单梳理后分类如下:
①古籍类:
在四库全书网络版中检索嵇康,共检索出1632卷,2012个匹配,所有的检索结果均来自《钦定四库全书》。

该书又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与附录,其中经部有关嵇康检索有38卷,42个匹配;史部有185卷,242个匹配;子部有640卷,864个匹配;集部有750卷、841个匹配;附录有19卷,23个匹配。

在四库全书网络版中检索《声无哀乐论》,共14卷,15个匹配,所有的检索结果均来自《钦定四库全书》。

其中经部无检索记录,史部有3卷,3个匹配;子部有6卷,6个匹配;集部有3卷,4个匹配;附录有2卷,2个匹配。

古籍库以嵇康为作者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一篇嵇康作:
[1](三国)嵇康撰.《嵇中散集十卷》[M]. 四部叢刊景明嘉靖本
古籍库以嵇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年限为汉朝致民国时期,共检索到7691条有关记载;以《声无哀乐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年限为三国时期致清朝,共检索到180条有关记载;以嵇康《声无哀乐论》为关键词检索,时间年限为南北朝时期致清朝,共检索到148条有关记载。

在中国方志库以嵇康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年限为宋代致民国时期,共检索到284条有关记载;以《声无哀乐论》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年限仅有清朝喝民国两个时期各一篇相应的记载;以嵇康《声无哀乐论》为关键词检索,则没有有关记载。

除了对于古籍库中有关嵇康《声无哀乐论》的检索,笔者又通过别的方法找到了几部较有代表性记叙嵇康出身、生平、思想及影响等各个方面的古籍,现列举如下:
(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影印版),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2月版
(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龚斌校释:《〈世说新语〉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11月,第1版
(南北朝)刘勰撰,刘永济校译:《文心雕龙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3月版
②嵇康作:
通过古籍库、古文献及鲁迅、戴明杨等人的校注,搜寻到嵇康的诸多作品,现分类列举如下:
书类:《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
赋类:《琴赋》、《酒赋》、《蚕赋》、《怀香赋》
论类:《养生论》、《释私论》、《管蔡论》、《明胆论》、《声无哀乐论》、《答难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答解宅无吉凶摄生论》
琴曲类:《风入松》、《长清》、《短清》、《长侧》、《短侧》
诗类:《杂诗》一首、《幽愤诗》一首、《酒会诗》七首、《叙志诗》二首、《游仙诗》一首、《六言诗》十首、《答二郭诗》三首、《与阮德如诗》一首、《重作四言诗》七首、《思亲诗》一首、《赠兄喜秀才入军诗》十九首
其他:《琴赞》、《灯铭》、《卜疑》、《家诫》、《太师箴》、《圣贤高士传赞》、《春秋左氏传音》
综合①、②两类来看:在四库全书、中国古籍库、中国方至库以、古籍及嵇康本人的作品的寻找结果看来,嵇康在古代(尤其在魏晋末期)文笔、思想影响之大、之深远,古籍的参考价值很高,对研究嵇康有追本溯源的重要意义。

对于寻找到这些资料,笔者对找到的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翻译、研究,发现此类资料几乎均是描述性文字,暂未发现有评论性,此类文章详细记载了嵇康的生平事迹、论著等,这对笔者研究选题有莫大的帮助。

③专著类:
笔者通过网络图书馆与各大高校图书馆一共找到92篇有关嵇康及《声无哀乐论》的近现代论著,这些论著较多是对于嵇康生平及其论著作注解,但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注解、不同的版本,则需要根据不同的年份及角度来研究。

诸多书目中评论嵇康及其文论的也颇多,当然这些专著均有一定的理论视角亦或者从不同的层面进行分析予以评论,这样也致使研究嵇康的意见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歧,虽对笔者无多大影响,但这也侧面说明了考证、研究、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

此类著作就嵇康的出身、生平、思想、成就等方面(包括对嵇康的作品作注),从正面、侧面的描写了嵇康,具有一定的研读与参考价值。

小结:
通过这三类资料的寻找结果来看——嵇康本人所作与古籍类描述性记载对研究嵇康当时所处环境、风气、文章文风都有极大的帮助;现著作来说较有价值的为《世说新语》、《说文解字》类,其他当代人所著当然从不同的视角、层面来予以分析,也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