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旅游区广场规划设计
《风景区规划案例》课件
风景区规划案例介绍了什么是风景区规划,为什么需要风景区规划以及风景 区规划案例的分类。
风景区规划的步骤
1
规划目标的确定
2
制定明确的目标,例如提升旅游体验
或保护自然环境。
3
规划方案的评估
4
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可持续性和社会
影响。
5
调查与研究
了解风景区的地理环境、资源情况和 发展潜力。
保护文化遗产,提供丰富 的文化体验,促进地方文 化的传承。
风景区规划的意义与影响
经济效益
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加就业 机会,带动地方经济的繁荣。
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能够合理利用资源、保 护自然环境,确保可持续发 展。
社会公共利益
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规划的重要性
规划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风景资源的价值,让人 们更好地欣赏和享受美丽的自然风光。
方案设计与选择
设计多种方案,选择最适合实现目标 的方案。
规划方案的实施
根据评估结果,开始实施规划方案并 监督执行。
案例分析
案例一:自然风景区 规划案例
通过保护生态环境、开发 可持续的旅游项目,提升 自然风景区的吸引力。
案例二:城市风景区 规划案例
将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融 合,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案例三:文化风景区 规划案例
案例的不断更新
风景区规划案例不断发展演进,适应社会、经济 和环境变化的需要。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ppt
04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 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提升景区的品质和吸引力。
对未来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展望
01
02
03
04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需求 的不断变化,未来的旅游景 区规划设计将更加注重智能 化和个性化,运用大数据、 重可持续发展,通过 绿色能源、环保材料等手段
划,确保可持续发展。
03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内容
总体规划设计
总体定位
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 确定旅游景区的主题、功能和形 象定位,为后续规划提供指导。
空间布局
合理规划旅游景区的空间布局,包 括景区入口、游览路线、景点分布 等,确保游客游览顺畅。
资源整合
对景区内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进 行整合,挖掘其潜力,提升景区整 体吸引力。
促进地方经济
旅游景区的发展可以带动 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 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发 展。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目标
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保持生态平衡
合理利用景区资源,发挥其最大价值, 提升景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规划设计中注重生态保护,确保景 区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满足游客需求
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提供符合市场需 求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
05
结论
对旅游景区规划设计的总结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是提升旅游体验和景区价值的关键 环节,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文化背景、游客需求
等多个因素。
输标02入题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应注重生态保护,确保景区的可持 续发展,同时要注重游客的体验和需求,提供舒适、 安全、便捷的旅游环境。
01
03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挖掘和 展示景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的文化价值。
陕西华山南区旅游风景区开发项目建设方案2020169530
陕西华山南区旅游风景区开发项目建设方案一、项目单位:陕西老君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二、项目名称:陕西华山南区旅游风景区开发项目三、项目性质:续建四、项目背景华山旅游风景区是经过长期发展的知名度很高的成熟景区,但是核心景区华山作为“五岳”之西岳,仅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07年游客才首次突破百万人,门票收入首次过亿元。
而五岳之东岳泰山,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岳之南岳衡山,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岳之中岳嵩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可见,华山旅游风景区的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需要进一步的突破。
《陕西省秦岭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确定了秦岭旅游的十大板块,并将华山旅游板块的范围界定为东至陕西省东省界,北至秦岭北坡山脚线,西至零河,沿着东南方向,经过蔡家脑、洛岭村、石鼓山、箭峪岭,紧邻洛河的发源地蓝田木岔沟。
沿着洛河河谷,经过张坪、永丰,板块西界止于上吊庄沟。
南至蟒岭分水岭与商州区、丹凤接壤。
行政区域上包括渭南市的临渭区、华县、华阴、潼关的秦岭山地和商洛市的洛南县。
并将西起大夫峪——华阳一线,南至洛南黄龙——黑山——巡检镇一线,东至浦峪东分水岭确定为大华山重点发展区域。
五、项目建设现状和进展情况该项目已委托北京大地风景旅游景观规划院,上海东方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现由华中建筑设计院做规划与设计。
该项目被列为洛南县的“十一五”规划建设项目之一。
目前项目进度为:生态旅游登山观光区已经建成,农家院六座,堤防工程2962米,停车场一处,4320平方米,景观亭2座,人行步道5公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4处。
县环游局(2008)205号文的批复,符合所在地旅游发展的规划。
六、项目建设内容该项目占地在陕西省洛南县北部以巡检镇为中心的48平方公里范内,建设工期预计为(2009—2012年)。
登山步道50公里,堤防工程30公里,石制护栏6000米,环保厕所三十座,景观大道20公里,朝圣大道公路桥5座,景观桥16座,垃圾处理设施2处,乡村旅游接待户500户,旅游专用二级公路30公里。
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以山东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为例
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案例分析——以山东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为例摘要: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要加强对泰山、徂徕山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湿地、水源地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保护措施。
要重点保护好泰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大汶口遗址、岱庙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
要做好城市整体设计,加强对重要地段建筑高度、体量和样式的规划引导和控制,保护好山水格局,突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有机交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特色风貌。
关键词:泰山;公园绿地;景观资源;评价体系;旅游规划;景观营造;泰安市1综述或引言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景区业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景区的管理体制不顺,又成为景区业发展的新瓶颈。
泰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其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在我国遗产类景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城市化步伐越来越快,旅游业的发展呈现蓬勃之势。
城市山岳型风景区因位于城区或城市边缘处,与城市相互交融,受到城市发展和城市历史文化的影响较大,能形成一定的特色风貌。
但是,人们对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缺乏,导致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景观资源和土地均遭到不同程度侵犯和破坏,不合理的资源利用致使其资源快速退化,因此,加强城市山岳型风景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其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2项目概况城市的发展改变了城市的结构,也改变了社会潮流和市民的心态。
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趋势和方向不断发展变化,以设计师和领导者的决策为主导的设计过程已经在削弱,趋向于更加注重使用者的需求,规划和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艺品,而是创造一个满足人类行为的环境。
南京市六合区灵岩山风景度假区规划设计
(1)开发优势:
●众多的名胜古迹,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然景观--偃月崖、仙人洞、鹿跑泉、白龙池…… 人文景观--半山寺、文峰塔、文峰塔、文峰塔、凤凰台 动人的民间传说 民俗文化:“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 泉州女子高跷队--“中华一绝” 飞钹、香火戏、蚌灯、栽秧对歌等
●雨花石主要产地: 玛瑙涧,“出产五色石,价值兼金”
规划设计
三.景区性质:
●灵岩山风景旅游区 ◇以深厚底蕴的历史人文景观
和丰富优美的自然景观相结合为特色, ◇以玛瑙涧、通灵宝玉博物馆,
展示雨花石石文化主题, ◇开展游客参与的生态果林旅游,
农作物观光旅游及民俗活动; ●将风景旅游区建设成以旅游度假为主,
融自然景观、风景园林、宗教活动、 民俗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娱乐 为一体的地区性风景旅游度假区。
●旅游废弃物及时处理 ●合理设置公共厕所
汇报结束 谢谢各位领导!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南大学景园建筑研究所
2002.9.17
●加强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保证开发的系统性、整体性。
五.景区结构:
●八大景观区: 佛教文化区、道教文化区 灵岩积雪景区、通灵宝玉旅游区 山地运动区、山林野营度假区 果林观光区、生态农业观光区
●二个景区入口处服务区
生态果林景区
入口景区
梅园 生 态 农 业 景 区
灵岩积雪景区
通灵宝玉景区
道教文化景区
山地运动区
入口景区
佛教文化景区
鹿园
茉莉园
野营地
山林度假区
规划设计
六.道路交通和游览路线规划:
●景区入口位于景区西南端和北端 ●景区道路:
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总体规划设计
太湖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文本编制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时间:2003年9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布局与景点规划第三章旅游规划第四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第五章保护培育规划第六章典型景观规划第七章游览设施规划第八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第九章植被规划第十章基础工程规划第十一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第十二章分期发展规划第十三章实施措施第二部分说明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特点、组成二、西山景区在太湖风景名胜区中的地位三、以往规划编制情况及实施回顾四、本次规划编制背景五、本次规划总体思路第二章景区基本概况一、自然及资源条件二、历史沿革三、社会经济第三章景观资源概况与评价一、景观资源概况二、景观资源评价第四章规划指导思想与性质一、规划依据二、规划参考三、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四、规划范围和外围保护地带范围五、规划期限六、性质第五章规划布局与景点规划一、总体布局二、景点规划第六章旅游规划一、景区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二、景区旅游发展现状三、旅游市场开拓四、游览路线组织五、旅游环境容量第七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一、土地资源分析二、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三、土地利用原则四、土地利用分配五、景区用地平衡表第八章专项规划一、保护培育规划二、典型景观规划三、游览设施规划四、居民社会调控规划五、植被规划六、基础工程规划七、经济发展引导规划八、分期发展规划第九章实施措施第三部分图件1、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区域位置图2、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景源评价与现状分析图3、西山景区总体规划――规划设计总图4、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景观功能分析图5、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图6、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交通组织规划图7、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保护培育规划图8、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游览设施规划图9、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图10、西山景区总体规划――植被规划图11、西山景区总体规划――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图12、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供电电信工程规划图13、西山景区总体规划――分期发展规划图正文第一章总则第1条西山景区总体规划以《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批复》为依据,是对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大纲的深化,是西山景区范围内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
风景区规划方案
风景区规划方案一、引言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向于选择旅游度假来放松身心、领略风景。
风景区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其规划方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风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介绍一份风景区规划方案,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提升风景区的整体品质。
二、目标与定位1. 目标本风景区规划方案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方便舒适的旅游目的地。
通过提供各式各样的旅游活动和设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 定位本风景区将定位为一个融合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综合型旅游区。
通过充分利用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打造出与众不同的景点和活动,吸引各类游客。
三、规划内容1. 自然景观保护为了保护风景区内的自然生态和物种多样性,需设立保护区域,并划定游客活动的范围。
在游客活动区域,应采取措施保护植被和动物,遏制游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景点建设根据风景区内的自然特色和文化遗产,选择适宜的地段建设景点。
景点的建设应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保持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
同时,规划合理的游览路线,方便游客的观赏和拍照。
3. 旅游设施建设为了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风景区应建设一系列配套设施,如停车场、厕所、餐厅和购物中心等。
这些设施的布局要符合人流疏导的原则,方便游客在景区内的流动和需求。
四、游览项目与活动安排1. 自然体验风景区应设立自然观察点,供游客远离城市喧嚣,亲近大自然。
游客可以在指定区域观赏野生动植物,参与生态保护活动,增进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2. 文化体验风景区内的文化遗产应充分利用,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项目。
游客可以参观传统村落、博物馆和文化展览,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3. 体育活动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风景区可设立各类体育设施,如登山路线、徒步步道、骑行道等。
同时,还可以组织体育比赛和户外运动活动,增加互动和娱乐性。
五、营销与推广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风景区应制定有效的营销和推广策略。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
风景区规划案例分析一、背景介绍风景区是人们休闲娱乐、观赏自然景观和体验旅游文化的重要场所。
随着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长,风景区的规划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风景区规划案例,探讨其中的规划思路、设计理念、功能区域划分等问题。
二、规划目标该风景区规划案例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区。
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将其打造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并满足游客对休闲度假的需求。
三、规划设计1.总体布局根据该风景区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采用“一体两翼”的布局,将核心景区与周边景观相结合。
核心景区主要包括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娱乐设施等,周边则规划有休闲度假区、农田观光区等。
通过合理连接和布局,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
2.功能区划该风景区规划案例将核心景区划分为自然景观区、文化历史区和娱乐设施区。
自然景观区包括山水景观、湖泊、森林等,通过完善的步道系统和观景台,游客可以近距离欣赏自然美景。
文化历史区则规划有历史建筑、文物陈列馆等,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
娱乐设施区则包括游乐设施、休闲广场等,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娱乐项目。
3.设施配套四、规划思路1.自然保护与景观利用的平衡在规划设计中,该风景区案例充分考虑了自然保护与景观利用的平衡。
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观景台、步道等,让游客能够近距离观赏自然美景,提高景区的吸引力。
2.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该风景区规划案例充分考虑了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通过规划文化历史区和文物陈列馆等,将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入到风景区中,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
3.旅游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平衡该风景区规划案例充分考虑了旅游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平衡。
通过规划休闲度假区和农田观光区等,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又促进了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通过对该风景区规划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其规划设计精心、思路清晰。
大好河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设计说明
翼之坡大门前广场两旁地势较为开阔、平整,为连接停车场的主要景区,采用对称形式设计了一对蝴蝶翅膀。翅膀以鹅卵石铺 成,中间点缀棕榈,营造一种热带风情,尽头处以三色彩叶灌木造型添色。
秋枫石趣位于内广场左方,以日本红枫和置石为主景。秋天是许多植物落叶之时,但日本红枫却更加艳丽。由春到夏再到秋, 日本红枫的颜色也由玫红到大红再到枣红,毫不因为天气变化而失色。再加上多处的置石,整个景区便营造出秋天的氛围。
傲雪红梅位于秋枫石趣上方,以梅花为主景。梅花为武汉市花,品种繁多,且冬天造景效果极好。当大雪压枝,红色的梅花却 从雪中探出头来让游客欣赏,一红一白对比强烈,刹是好看。
文化展示屋位于内广场上方,利用原有房屋加以修葺而成。屋内可出售园区纪念品,还可展示“九真”、“博大”文化,甚至可建 一个小型博览馆,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学到知识,这样可加深游览印象。
整个园区的设计始终围绕“以‘水木九真,康体乐园’为标志语,突出休闲娱乐、康体运动的动态特征”这个主旨,营造出一个景 观多变、植物丰富的生态乐园,建立科学的人工植物群落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使得植物在营造园林景观 的同时亦体
现生机勃勃的植物群落之美,做到四季有景可观且不单调。各个景区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山水相间,河湖密布,使景色富于变 化,做到步移景异,强烈地吸引着游人的视线,自然地把游人疏导至公园深处。紧凑的布局使庭小不觉局促,园大不感空旷, 览之有物,游无倦意。四个景区沿路不置多物,但见绿草如茵,俏木单植,翠篱若墙,花影想绘,显出一幕幽悠深静景象。花 灌木、地被植物特别是草坪的大量应用,覆盖了黄土,不仅增加了绿量,而且还扩大了绿地的可视范围,极大地丰富了园林景 观。在没有绿篱阻挡的草坪绿地里,人们和花草树木和谐相处,自然亲密交流;园林因有人的参与而变得生动活泼,人们因和 自然的亲近更加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风景旅游区集散广场研究
风景旅游区集散广场研究作者:赵萍萍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9期赵萍萍一、国内研究现状中国发展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高潮期,据统计,我国国内的旅游人数直线上升,特别是境内旅游逐渐成为了我国旅游行业的主力军,由此可见旅游业是当下的朝阳产业,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向上的发展趋势。
同时,这也对风景旅游区有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被称作日照市城市客厅的公共集散广场大约占地40万平方米,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原则,以生态和海洋作为设计主题,形成以生态和海洋为主题的标志性景观空间。
其余场地则以绿化为主,注重植物多样性,形成良好的生态生存环境,以丰富多变的方式贯穿整体空间,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研究内容本文章首先分别阐述了风景旅游区和公共集散广场的概念和特征,同时对风景旅游区集散广场的基本定义进行分析;其次提出了风景旅游区公共集散广场设计的理论基础,分析风景旅游区集散广场的设计;最后从风景旅游区公共集散广场的空间形态和功能两方面,分析了风景旅游区公共集散广场的设计方法,倡导“以人为本、自然生态”的人性化理念。
在本文进行撰写的过程中,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关于风景旅游区集散广场的功能与形态的理论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出风景旅游区的概念,公共集散广场的概念以及风景旅游区公共集散广场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著名景观的公共集散广场进行总结,并从中学习相关知识和经验,进一步说明公共集散广场对风景旅游区的重要影响。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总结公共集散广场对风景旅游区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和举措。
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梳理分析风景旅游区与公共集散广场的相关理论,包括风景旅游区的基本概念,以及公共集散广场的功能与作用。
搜集国内外著名风景旅游区的相关资料,分析总结其公共集散广场与风景旅游区的关系。
根据实践研究的结果,总结出风景旅游区公共集散广场的重要性,并提高公共集散广场的功能与形态的利用率。
鸣鹤——上林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鸣鹤——上林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年06月19日(图片尺寸超大)规划文本1.规划总则1.1 规划目的 为保护和利用鸣鹤——上林湖风景名胜区的风景名胜资源,为抚育和发展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慈溪市发展旅游和第三产业能够科学和有序地进行,特制定本规划。
1.2 规划依据 1. 《国务院批转国家城建总局等部门“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报告”的通知》(国发[1989]38号文件); 2.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国发[1985]76号文件); 3. 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1987年8月15日); 4. 建设部:《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建设部建城[1993]848号文件); 5. 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形势与展望》绿皮书(1994年3月4日); 6. 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4年3月25日; 7. 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办[1995]23号文件); 8.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1996年7月8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19日); 11. 国务院关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 (国发[1997]13号);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9月20日) 13.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1997年12月31日); 14.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管理条例; (1999年7月30日); 15. 慈溪市城市总体规划; 16. 鸣鹤镇总体规划; 17. 慈溪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8. 慈溪市城镇体系规划; 19. 国家标准《风景名胜规划规范》(GB50298-1999)。
1.3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1.3.1 规划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环境保护国策和执行“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充分发挥鸣鹤——上林湖风景名胜区的区位和风景资源等优势条件, 以市场经济为指导大力发展旅游业, 促进市、镇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加速慈溪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进程。
古镇风景区规划设计方案
古镇风景区规划设计方案引言古镇风景区是指由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传统文化、独特风貌等组成的旅游景点。
它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古镇风景区,我们制定了以下规划设计方案。
第一部分:宏观规划宏观规划是指对整个古镇风景区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进行规划。
我们将古镇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 历史文化区:这是整个古镇风景区的核心区域,包括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历史文物和展馆等。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同时在各个展馆和文物保护区设置解说员,向游客普及古镇的历史和文化。
2. 商业休闲区:这个区域是古镇的商业中心,包括特色商业街、小吃一条街、酒吧区等。
我们将吸引具有特色的小店和餐饮企业进驻,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增加游客在古镇的停留时间和消费金额。
3. 生态环境区:古镇周边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我们将进一步保护和恢复周边的湖泊、山水等自然资源,打造生态氛围浓郁的区域。
在这个区域内设置散步小径、观景台等设施,引领游客亲近自然、放松心情。
第二部分:细节设计在古镇风景区的宏观规划基础上,我们还将进行一些细节设计,以提升游客的体验和增加古镇的吸引力。
1. 交通便利化:为了方便游客的到来,我们将在古镇周边设置停车场,并提供充电桩及专用停车位给电动车主。
在古镇内部,我们将设置交通导引标志和指示牌,指引游客到达核心景点。
2. 特色活动:为了丰富游客的体验,在古镇风景区将定期举办各种特色活动,例如传统音乐表演、民俗游戏等。
同时,在重要的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我们将结合历史文化区的特点,举办相应的庆祝活动。
3. 体验式旅游:为了提供更具参与感的旅游体验,我们将引入体验式旅游项目,例如古装体验、手工艺制作活动等。
这些项目将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古镇的魅力,加深他们对古镇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4. 宣传推广: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我们将制作高质量的宣传资料,包括宣传册、旅游指南、宣传片等。
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参与各类旅游展会和推广活动,与其他景区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古镇旅游的发展。
旅游集散中心设计说明
金华山双龙风景旅游区旅游集散中心设计入围单位设计说明一、前言旅游集散中心是风景区环境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车辆换乘、旅游咨询、休闲购物、业务接待等功能,直接体现风景区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综合服务水平。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日益发展,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游客的数量越来越多,要求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与日俱增。
集散中心在风景区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是游客首先到达的地方,直接影响到游客对风景区的第一印象。
旅游集散中心成为风景区整体空间环境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成为一个风景区的标志。
二、该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有利于景区规范化管理金华双龙风景区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共有8个景点,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部分景点之间相隔较远,高峰期私家车和大巴车经常拥堵在各景区道路,造成游客时间浪费,旅游体验差。
管理部门精力分散,资源浪费.本项目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景区的交通压力,减轻管理成本,极大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受。
2、有利于更好的服务游客金华山双龙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立足民生、服务游客,俱备车辆换乘、旅游咨询、休闲购物、业务接待等功能,用一系列的服务,为游客全方位、全过程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提供保障。
3、有利于当地旅游市场档次的提升本项目的建设为整个景区的配套服务补上了短板,树立了形象,为打造5A级景区做好一定的基础,为当地旅游市场档次的提升添砖加瓦。
4、有利于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通过旅游综合体的建设和运营,既可以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产生的就业、消费和购物,税收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项目地理条件设计地块位于浙江省金华市迎宾大道和罗电线交叉口东北部。
双龙风景名胜区位于金华山西南山麓,国家AAAA级旅游区,距金华市区15公里,总面积79.7平方公里,素有“双龙胜景,大仙圣地,禅学中心,浙中凉都”之美誉.分双龙洞、黄大仙、家园里、赤松山、大盘天、尖峰山六大景区,有300多处景点,是一处以山岳森林为背景,地下悬河、岩溶景观、道教胜地为特色,以观光度假、康体休闲、海外朝圣为主要功能的风景名胜区,也是黄大仙传说、举岩贡茶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金华市境的东、东北有大盘山、会稽山,南属仙霞岭,北、西北接龙门山及干里岗山脉.仙霞岭山脉从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延伸入境,至武义县、婺城区南部和永康市境,向东北延续为大盘山和天台山脉,一般海拔500-1000米,山体多由火山岩和花岗岩构成。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规划
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是指根据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采取合理的设
计和规划措施,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吸引力和观赏价值的旅游目的地。
下面是一些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一般原则和内容:
1. 自然环境保护:保护和修复景区的自然资源,保护珍稀物种和自
然生态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可持续发展。
2. 文化遗产保护:保护并修复历史建筑、遗址和文化景观,传承和
弘扬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3. 设施与交通规划:规划合理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服务设施
等基础设施,确保游客的安全和便利。
同时,规划合理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公共交通和步行系统,方便游客游览。
4. 游览线路规划:根据地区的特色和景点的分布,规划合理的游览
线路,使游客能够全面观赏景区的风景和人文景观。
5. 安全管理规划: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确保游客的安全。
包
括设置警示标志、安全设施、安全巡逻等。
6. 旅游设施规划:根据游客需求,规划合理的旅游设施,如住宿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等,提供便利的旅游服务。
7. 环境绿化规划:规划合理的绿化措施,美化景区环境,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美感。
8. 宣传推广规划:制定有效的宣传推广策略,提高景区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总之,风景名胜区规划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遗产、基础设施、旅游需求等多个因素,以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黄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
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来源: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1982年完成的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黄山历史上第一个全面的综合性规划,是当时历史条件和认识水平下的一个优秀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黄山其后近20年,尤其是进入世界遗产目录以前的保护和管理起到了不可替代和不可低估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对于世界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化,随着新的规划方法和技术的出现,以及20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黄山风景名胜区在保护、利用和管理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1982年的总体规划已经不能满足黄山在进入世界遗产目录后在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需要。
为加强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科学性和连续性,统筹黄山资源保护、旅游发展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特制定《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
第二条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以科学保护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具体遵循以下五条原则: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社区发展原则;公众教育与游客体验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体现地方特色原则。
第三条规划期限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实施期限为2007年至2025年。
共分两期:近期:2007年至2010年;远期:2011年至2025年。
第二章风景名胜区范围与性质第四条规划范围本次修编的规划范围仍为1988年国务院批复的空间范围,面积共160.6 平方公里。
具体边界如下:新岭头起,沿山脊从青山岗直下石子源到寨西桥,从寨西经汤口—苦竹溪—山岔—乌泥关—北关桥—白亭—布水峰—槛窗峰—火龙尖—夫子峰—采石峰,从黄龙摆尾过河到二龙桥(这一段以东北坡山脚为界),再从二龙桥经芙蓉亭——小洋湖——大洋湖——竹溪——翠微寺(这一段以人行道为界),经翼然桥过青牛溪越官山岗,过“三道河”经贯顶山—石屋—小岭脚,穿过河流经外远屋—箬帽尖—来龙岗—罗丝亭至新岭头为止(此段以自然山脚、河流为界)。
准确边界见规划图纸第五条缓冲区范围黄山风景名胜区缓冲区范围包括与黄山风景名胜区相邻的五镇一场,即黄山区汤口镇、谭家桥镇、三口镇、耿城镇、焦村镇和洋湖林场,以上述五镇一场的行政边界为界,总面积约为490平方公里第六条性质黄山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天然美景;是对就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的自然栖息地;是黄山画派的发祥地,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资源与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公众开展适度的观光、文化和生态旅游的场所。
旅游区规划设计第4讲风景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规范
旅游区规划设计第4讲风景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规范风景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规范是指在规划和设计风景旅游区时,旅游区的景观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保证旅游区的景观质量和旅游体验。
下面将从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原则以及具体规范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是以提升旅游区景观质量和旅游体验为核心,打造出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为游客提供舒适、安全、便利的旅游环境,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1.遵循自然规律原则: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尊重自然的规律,注重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恢复生态系统的自然功能。
2.体现历史文化传承原则: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要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保留和弘扬当地的传统艺术表达形式,传承民俗文化。
3.探索创新原则: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注重创新和探索,通过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等手段,打造出独特而具有创意的景观元素,提升旅游区的品质。
4.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景观规划设计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以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为目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三、景观规划设计的规范1.景观元素的选择与布局:根据旅游区的特点和定位,合理选择景观元素,并进行布局,使之相互呼应、统一而又丰富多样。
2.绿化规划:景区的绿化设计要考虑景观美观和生态功能,合理选择植物种类,注重丰富层次和景观变化,同时要注重植物的养护和管理。
3.水体规划:景区的水体规划要注重水的景观效果和水的功能,如水景、喷泉、湖泊等。
同时要注重水质的保护和水体的养护。
4.道路规划:景区的道路规划要注重交通的便利和安全,合理设计行人步道、景观观赏通道和车辆通行道路,同时要考虑景观与交通的融合。
5.建筑规划:景区的建筑规划要注重建筑的风格与环境的协调,保证建筑物的功能与景观的一体化,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建筑材料的选择。
总之,风景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规范是保证景区景观质量和旅游体验的重要标准,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遵循自然规律、体现历史文化传承、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景观元素的选择与布局、绿化规划、水体规划、道路规划、建筑规划以及设施与服务规划等方面的规范,以打造出独特而具有吸引力的风景旅游区。
大纵湖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
半湾湖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郑板桥大纵湖旅游开发纲要大纵湖旅游开发纲要直指主题——大纵湖旅游开发三问?1、走什么路? 2、举什么旗? 3、做什么事?1、走什么路?——卓然不群的原生湿地开发模式策划大纵湖旅游的新走向和差异化,必须要看看现在大纵湖走的是什么路,存在什么问题? 与盐城大纵湖形成对比2、举什么旗? 中国原生态湿地度假目的地 游快乐之湖,距自然最近 天下蟹堡,醉意人生 3、做什么事?• • • 一张旅游名片——蟹堡旅游名片 两条旅游线路——“太阳光”:水上游线;“四季花”:陆上游线 四种打造方式——设施娱乐化、场景戏剧化、景观故事化、文化百姓化第一章 背景篇 Project Background一、规划地概况1、水城兴化兴化市位于长江中下游里下河腹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 底蕴深厚,生态自然环境优越,素有“鱼米水乡”之称,是国家级生 态示范区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2、人文兴化兴化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优秀历史,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名人辈出 。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和扬州八怪郑板桥被誉为国际级文化名人, 南宋岳飞率部抗金留下了乌巾荡、旗杆荡、得胜湖人文美妙传说等故 事,大文学家范仲淹、文艺评论家刘熙载、中原才子宗臣、明朝三任 宰相高谷、吴生生、李春芳等一大批历代名贤名家都给我们留下了很 多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全市至今保留着许多古民居、古街巷及一系 列历史文化遗迹。
3、生态兴化兴化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境内一马平川,水网密布,湖泊河 流星罗棋布,纵横交错。
区域内得胜湖、大纵湖、郭真湖、乌巾荡、 旗杆荡、黑高荡等五湖八荡及河湖港汊构成了我市优美的田园风光和 独特的里下河原生态湿地旅游资源要素,特别是李中水上森林和缸顾 千岛垛田,每到菜花盛开的春天,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在省内外都 有较高的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规划地概况4、水城旅游 “苏中水都,文化名城”5、醉蟹之乡中堡兴化市十大古镇之一, 素有“金沙沟,银时堡,中堡的银子动担挑”。
秦安县凤山旅游风景区总体规划
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规划通则》▲《中国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甘肃省政府《甘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甘肃省政府《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发展规划》▲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天水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共天水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秦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秦安县旅游业发展有关文件▲秦安县文化旅游局、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关于“秦安县凤山旅游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的协议二、规划范围本规划以甘肃秦安县城东南凤山旅游风景区(以下简称凤山旅游风景区)为规划范围。
凤山是从大地湾附近的九龙山向西延伸的余脉,其行状如凤头,雄峙秦安县城,故名凤山。
该风景区位于东径34°51',北纬105°40'秦安县城东南的凤山上,海拔高度为1220米—1304米。
整个风景区规划范围南至明清街,北至堡子坪北侧,东至凤山历史文化名村,西至凤山西侧山脚,分为凤山古建筑群、太平堡、行宫及春场四大部分,规划面积约21.5万平方米(凤山历史文化名村为景区的拓展部分)。
三、规划总体定位本规划力求以近期凤山景区评定为国家3A级景区为突破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争取在“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通过对秦安县城现有的凤山旅游风景区的规划,深度挖掘、整合与提升秦安县的民俗文化,以最新的开发理念和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依托秦安县域内的兴国寺、凤山历史文化名村等资源,把景区规划建设成为甘肃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和秦安的“地标”。
旅游建筑的地域化设计——以黄山新徽天地娱乐城项目为例
罔 4) 。
42 简 约 的色 彩
蜈 乐 城滑 川 最 能体 现 徽州 民肟粉 墒 黛 瓦 的黑 白 二 色 ,色 质简 淡 , 洗净 色 俗 ., 存青 l 绿水 的 映利 i f l I 下 ,产 生 一种 宁 静 、和 l 皆的效 粜 ,表 现 徽州 文 化 的
:錾9) lJ
1 建筑 布局 , 独具特 色的徽 州村落 空间
徽 卅村 落的布 局独 具 匠心 其一 .出于 列气候 条 J
街 巷 而的连 续感 ;冉 次 商 业铺 面沿街 置 ,商 、
有 蛏济性 和 正 化性 双雪 属性 :由 于 &善 ^们的 生活 水平稳 提高 棚 时 I4, 『 多 世 旅赫议施监建世 都要考虑消 持者 的需 / 自 1 1
旅 其 服 等 对 象需 丰的 特碓 性 , 日此 建 界旅游业挟樽空前 牲 . 游业 经班为 全球 具世
力,造就 r旅游 目的 地 、旅游景 区 的特有彤 象 ,对旅 游 消 费者产生 极大 的吸 引力 。
31 街 巷是 行 走者 依 据 、 . 发现 和 追溯 的 一 组 41 丰 富的 体 形轮 廓
踪 迹
单 体建 筑沿 用传统 院落 犀面 形式 烈坡 、 单坡相结
然而 ,在 中网大 多数旅 游区 ,除 少数作 品外 , 大
1
兽 筑
创
作
年师
地域特 征 ,§于游 客擗识 、 -和 传 记
播 该 支m 贵 新 赦天 地娃 乐城 的
规 划 设计 琦 倒. L ^ 连筑 布局 , 巷 空 街 问 逮 筑形 晕 三方 自探 讨 地域 设 计
的思路 和 方法 是链 词 辕辞 地域 擞州 主化 地 域 化设计 衡巷 闻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关于发布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通知建标[1999]267号根据国家计委《一九八九年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制订修订计划》(计综合[1989]30号文附件十)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298—1999,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中国城市规范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工作,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89]3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会同国家文物局、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浙江省建设厅、安徽省建设厅、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经建设部1999年11月10日以建标(1999)267号文批准,并会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在本规范的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在总结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主要对风景区规划的基本术语,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风景资源评价,规划范围、性质、目标、分区与结构布局,保护规划、风景游赏、典型景观、游览设施、基础工程居民社会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土地利用协调等规划,规划成果与深度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并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最后由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在本规范的执行过程中,希望各有关单位结合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邮政编码:100037)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国家文物局、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浙江省建设厅、安徽省建设厅、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景旅游区广场规划设计探析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加快,给居民带来生活质量提升、就业机会增多及居民素质增高的同时,也使中国“城市病”提前到来,一系列日愈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和经济社会矛盾成为丞待解决的问题,人们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对休闲空间的需求旺盛。
风景旅游区广场不同于城市广场,就其区位地势及周边环境而言,其位于景区入口处,是游客首先到达之处,不仅需要具备一般城市广场的功能外,更注重的是与景区周边环境的协调和融洽,以营造标识性交通空间,不仅要具备游客集散活动功能,而且满足景区的接待、服务功能。
1.场地背景珏山景区地处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东南,属太行山系,景区主峰海拔973米,崇山峻岭、逶迤连绵,这里自然景色迷人,人文古迹远近驰名。
珏山月、天下奇,双峰捧月,绝无仅有,妇孺兼知,自古就有“中国赏月名山”的美誉。
丹河从山脚下流过,宛如银色的飘带缠绕着珏山,呈现出一派深山藏秀的桃源佳境。
不仅如此,珏山还是一处道家仙境、仙家宝地,自古就有“南武当、北珏山”之美誉,同奉真武帝君,文化渊源、一脉相传,异曲同工。
2.场地分析场址分南北两部分,如刀把型。
北侧广场近方形,主要为庙会庆典活动广场,以铺装为主,基本无服务配套设施和绿化点缀。
广场北侧是由缓至陡的山体背景,东西两侧由山体逐步过渡到深沟。
另该地段地形复杂多变,可利用面积十分有限,设计时以保护为出发点少动土方,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
南侧广场狭长,主要作为停车区,广场东侧为一组建筑,建筑形式单一、缺乏平面的错落和立体的层次变化.建筑东侧为丹河古河道冲沟,西侧由山体过渡到深沟,广场南侧为一处堆放杂物的荒地。
目前作为主要活动区的北侧广场面为2490㎡,最多可容纳3000人集会,功能单一,随着景区的发展,游人人数的不断增加,现状广场已不能满足庙会庆典、黄金旅游时段游客集散以及接待的需要,所以对广场进行重新改造,拓展服务功能,增加容人量,同时为景区增加一处景观亮点和服务网点势在必行。
4、设计原则4.1、生态性原则充分考虑项目区的自然山地、环境宜人的自然条件特色,强调景区少开发、多利用的原则,尊重场地特有的自然特征,尽量保证景区自然景观的原初性,尽量做到设计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
4.2、文化性原则传统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景区深远的历史源流造就了景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广场设计中充分挖掘景区的历史文化,与山西文化相结合,将景观与人文相结合,营造出历史的,人文的、生态和谐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旅游广场。
4.3、人性化原则景区旅游是以“人”为主要元素。
设计为人民服务,好的设计不仅仅是视觉上美的享受,更大程度上应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们心理、生理、行为需求,针对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尺度的设计,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营造出集接待、餐饮、购物、文艺演出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广场。
4.4、天人合一,景观互动广场设计中为满足游客接待、餐饮等功能,需要规划一些建筑设施,在设计时,打破建筑与园林广场截然分隔的模式,将建筑与广场、园林景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植物、景石小品等的表现,达到一种“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5、设计目标结合景区现状和总体发展需求,珏山旅游文化广场设计要达到“形象展示窗口、休闲娱乐活动中心和生态保护示范中心”三个方面建设目标。
形象展示窗口---多视角展示景区景观形象,成为景区景观亮点。
同时展示景区文化内涵,使文脉、绿脉和立体景象在此交融、互动,产生和谐、动人的音符。
休闲娱乐活动中心---特色鲜明、远近驰名,并成为景区一大卖点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心,满足游人休闲、购物、娱乐、观看演出等方面需求,增强景区知名度。
生态保护示范中心---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始终,建设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环保示范中心,将旅游污染对景区的污染降至最低。
6、功能定位与设计手法以珏山景区总体规划与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依据,在尽量保持景区原初性的基础上对现有广场进行改造,改造后的广场要达到以珏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原有地形、地貌为主要肌理,营造与珏山景区相和谐,体现景区历史文化底蕴,满足游客交通集散、休闲购物、观看演出、庙会庆典、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广场。
广场建筑采用山西古代建筑形式结合道教八卦图案符号、独具特色,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婉转曲折、灰色的建筑格调、建筑周边及广场上因地制宜的配置乔灌木、花卉、草以及景石,与整个景区相映成趣,混为一体。
7、规划布局与分区设计珏山文化广场是通往珏山景区的入口广场,我们在设计时将此广场定位为集接待、购物、餐饮、文艺演出、庙会、停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广场。
现有广场面积较小,空间结构不太合理,周边地形比较复杂,可利用面积有限;规划时在现有广场基础上,根据场地地形、地貌,向东、向北、向南扩大,满足广场功能需求。
将现有行车道向东、南扩移,将广场划分为五个功能空间,分别为道教文化广场、商业休闲购物街、生态休闲区、交通疏导空间地下停车区和公交泊车港湾。
道教文化广场道教文化广场是举行庙会、大型文艺演出的场所,形成文化气息浓郁的广场空间,是人流集散的场所,设计面积为4300㎡,可满足5000人在此集会。
有东西北三个出入口,东入口为进入广场的主入口,西出口是由广场通往现有宾馆的主要出口,北出口是通往上山寺庙的主要出口。
广场东南侧设计一组建筑,南侧主建筑以山西戏场的形式作为举行庙会庆典等大型活动时的舞台,东侧一组建筑在意义上相当于山西古建中戏楼两侧的厢房,满足人们在活动演出时的需求,同时在功能上也解决了游客的餐饮问题。
北侧结合景区地形,就地取材,设计阶梯式条石坐凳,不仅满足活动时解决观众座位的需求,也使广场与景区更好更自然的衔接在一起。
根据现有缓坡地形状况和分布,可根据景区发展进行动态的调整,向北拓展适度增加观众席空间。
东侧布置亭子与一组景墙,亭子下放置现有广场上的石碑,景墙镶刻整个景区游览图,与整个广场风格相统一、协调。
广场铺装采用青石与卵石相结合的形式,体现景区原始、生态的感觉,广场面积大约3000平方,满足活动时游人的集散功能。
在平时没有庙会的时候,广场又成为演出的舞台,周边的建筑反而成为观众席,此广场可以布置成为实景剧场,演绎道家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有机契合的相关节目。
商业休闲购物街车行道路南侧结合现有广场空间及功能形成景区内的商业一条街,商业街东侧保留现有建筑的一部分进行改造,设置接待室、保安室、小型医疗室等满足景区的接待功能,保留负一层的空间,满足景区工作人员住宿。
西侧依山就势布置亭、廊、景墙、建筑、绿化,做到建筑与景观的相互相容,满足旅游者休闲购物的需求,在入口处的建筑规划为小型珏山博物馆,设置多媒体展示,向游人讲述珏山的历史故事和特有的文化内涵,使游人能够更清晰的认识珏山,向南几处建筑主要为商品展示空间,向游人出售珏山特产和一些小纪念品等等,最南边的一组建筑可以给人们提供一处休息的空间,通过此处可以到达生态休闲区。
生态休闲区生态休闲区位于规划商业街东侧,现状为丹河古河道冲沟,结合现有地形在沟底种植刺槐、松树,形成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布置木栈道,使人们穿越其中感觉仿佛到了一片林海。
对面山腰布置一组建筑,给游人提供一处饮茶、休息的空间,通过木栈道与商业街相连,与整个广场形成一体。
交通疏导空间此处为景区交通枢纽,原有为人车混流模式,交通较为混乱。
规划进行人车分流设计,将车行道与人行交通集散空间分流,确保交通的顺畅、有序和安全。
行车主干道在原有基础上稍加调整,并作为商业空间和道教文化广场的分隔。
地下停车区为了满足将近5000游人活动集散的功能,规划时文化广场须向南扩充,充分结合景区现状地形,利用地形高差,规划景区地下停车场,满足游客小部分停车,缓解一定的停车压力。
在文化广场与商业街中间位置设置地下停车场入口,文化广场东侧建筑也可直达地下停车场,方便游人。
公交泊车港湾建议设景区交通专线,并利用广场西侧原有临时建筑改造为公共交通泊车处,满足游人进入广场的交通需求。
8、竖向设计8.1道路、广场竖向设计道路竖向规划结合现状中的控制高程,沿线地形、地物、地下管线等作综合考虑,与道路两侧用地的竖向规划相结合,并满足塑造景观的要求,同时步行系统考虑无障碍交通的要求。
道路的纵坡度控制在0.5-10%之间,各方面的道路纵坡既结合地形又能满足交通的要求。
广场竖向规划除满足自身功能要求外,还应与相邻道路相衔接。
广场的最小坡度为0.5%,最大坡度(横向)可做到2%。
8.2地面排水宜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年均降雨量等因素合理选择地面排水方式,并与用地防洪、排涝规划相协调。
各地块的规划高程应比周边道路的最低路段高程高出0.15m以上。
合理组织地面排水,污水的排放结合道路竖向敷设管线,经集中收集后,排往污水处理;由于广场面积小,雨水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就近排至沟壑中。
9、建筑设计广场建筑风格统一采用是山西民居建筑形式,对民居建筑符号进行抽象及概括,运用道教八卦图案作为窗、门洞等的形式,使山西文化与道教文化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广场中规划亭、廊、景墙、与建筑相结合形成高下叠置、错落有致、气韵生动的空间,建筑与园林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一窗一景、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建筑局部采用单屋檐、残屋檐;植物与建筑混为一体等形式体现其自然性、历史性以及特有的文化内涵。
原有建筑设计时保留其中的一部分,对其改造利用,建筑外观与新建建筑相统一,竖向上稍加调整,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形式。
12、植物景观设计12.1、经济实用因地制宜,在树种选择方面首先以乡土树种为主,选用对当地土壤、气候适应性强,有地方特色的树种。
12.2、季相变化丰富植物造景注重四时季相变化,在设计中注意各季开花植物、色叶植物、常绿树种的搭配。
如春夏有碧桃、连翘、花石榴、紫薇、紫荆等花开不绝;秋有黄山栾、银杏等层林尽染;冬有松柏等傲雪挺立。
12.3、疏密有致、层次丰富在植物种植上讲究层次丰富、疏密有致,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地被与草坪相结合,形成丰富的植物层次。
在达到绿化效果的同时也满足美化、香化、彩化的要求,使绿地的生态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结语风景区旅游区广场作为景区内重要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往往会出现不规则的形状。
不规则形状的广场的平面布置、空间组织、比例尺及处理手法必须因地制宜。
在山区由于平地不可多得,可根据不同的标高不但可以设计不规则广场也可以设计有落差的不规则整形广场。
且广场的用地性质也有所差异。
本文主要是风景区内文化广场的设计。
根据景区功能上的功能要求而布置的,结合景区现有文化元素,依据景区发展需求,充分与现状相结合,利用现有建筑及植物,对其改造利用。
游客进入景区的一个体验区,也是景区的一个形象展示。
对于风景区旅游区广场的设计,其构筑物、公共设施、绿地、周围的植被等主要是为了表现出景区的内涵,其目的是为景区造势,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