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代启示

合集下载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

论文: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现代启示引言儒家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对中国社会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庸被认为是一种兼容并蓄、平衡和谐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探讨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并展示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中庸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中庸思想作为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自于孔子及其后学的思考与实践。

《中庸》是一篇短小精炼的文章,集中体现了儒家关于人与道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观点。

其主要内容包括道的认识与追求、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方面。

1.1 道的认识与追求中庸将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强调人的修养应当与其追求道理相统一。

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追求道德的完美,秉持善良、诚实和公正的原则。

1.2 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提出了一个完整的人际关系体系,从个人修身到家庭和社会治理,再到国家和天下的治理,强调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维护社会的平衡和谐。

人们应当注重品德修养,做到心地纯良、言行一致,以及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 传统儒家中庸思想的价值与意义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社会治理和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2.1 社会和谐与稳定中庸思想倡导平衡发展和和谐相处的原则,注重个人和社会的平衡,以及合理的利益分配。

这种思想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2.2 个人道德规范的塑造中庸思想要求每个人追求道德的完美,并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

这种思想促使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态度进行反思,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从而使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

2.3 政府治理和道德教化中庸思想对政府的治理及道德教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府应当秉持公正、诚实和公正的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同时应当通过道德教化的方式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3. 中庸思想的现代启示传统儒家中庸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思想资源。

我们要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对其进行现代性的诠释,使之成为和谐文化的“灵魂”。

一、“仁”的思想对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孔子说:“仁者爱人”。

在儒家看来,人往往有一种本能的自爱心理,而丧失爱人的意识,所以儒家特别强调要“爱人”。

如何做到“爱人”呢?按孔子的想法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克己复礼”。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儒家倡导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将作为外部约束的“礼”内化为内在的、自觉的道德规范。

“礼”是指建筑在宗法制度“亲亲”基础上的一整套协调社会秩序的规范。

孔子教导人们要按照“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五伦的秩序做到“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十义。

一个人要想做到“十义”就要在视、听、言、动等行为方面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品德方面要做到“恭、宽、信、敏、惠”。

使自己符合礼的规范。

因为如果具备五种品德就会“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忠恕之道”。

曾子讲:“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所谓的“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即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能够从身边做起;而“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

“忠恕之道”的核心在于倡导人与人要和睦相处、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团结友爱、求同存异,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儒家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

浅析《礼记》中儒家思想对于当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浅析《礼记》中儒家思想对于当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浅析《礼记》中儒家思想对于当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一、礼记中儒家思想的含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它包含有两层含义: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

既然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国君、天子,都要自覺修身。

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

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

这与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

中国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是强调人的自我管理,是向内的管住自己,不仅要管住感官,更要管住心。

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但应该更加清楚它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丰富意涵,了解它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

二、儒家思想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儒家的道德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道德准则。

儒家经典认为要想实现天下大同,首先要从个体的修身养性做起,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

社会舆论的导向性作用也与创新氛围的形成密切相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要求社会个体遵守道德规范,这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基础,可以说儒家大同社会与和谐社会在构建途径上不谋而合。

因此儒家学说中所提倡的道德思想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道德规范和标准。

首先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悌道德思想。

古人也提出要“治国”、“平天下”必然要先“齐家”,因此家庭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占据着重要地位,家庭社会中的人伦和谐在历代都备受推崇,这也促使了我国社会良好伦理秩序的形成。

古代儒家经典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古代儒家经典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古代儒家经典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儒家经典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一直以来都对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大学》、《中庸》还是《论语》,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代儒家经典中找到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指导。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代儒家经典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强调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修养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的是个人的物质享受和自我实现,而德行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却被忽视。

然而,儒家经典提醒我们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和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只有个人内在的完善和家庭和睦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基础。

二、人伦关系和社会和谐儒家经典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并倡导孝、悌、爱、礼等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个人主义的盛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淡薄,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益。

然而,儒家经典强调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和谐是建立在人伦关系的完善上的,只有强调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三、教育与文化传承古代儒家经典中对教育的看重与重视文化传承的观念,对现代社会尤为重要。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快速获取知识和功利的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

然而,儒家经典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内涵和道德,注重知行合一,注重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当重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培养人们的综合素质和不断学习的能力。

四、和平与仁爱儒家经典倡导和平与仁爱的理念,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

在当今世界,战争、冲突和分裂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全球的稳定与发展。

儒家经典的和平理念提醒我们,只有弘扬仁爱、互相理解和包容,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五、政治伦理与公共管理儒家经典对于政治伦理和公共管理的思考和指导意义,同样具有现实的启示。

古代儒家思想家对于政治伦理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政府和公务人员应该忠诚、廉洁和勤勉,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为人民服务。

儒家经典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理解与实践

儒家经典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理解与实践

儒家经典对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理解与实践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理解与实践具有深远影响。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社会和谐与稳定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追求。

本文将从《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中提取核心理念,分析其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性,并探讨实践应用。

一、合理治国的儒家理念儒家经典中强调了合理治国的重要性。

《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强调了个人修养与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通过修身齐家可以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稳定。

这一理念在儒家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历代统治者所倡导与推崇。

二、仁爱与和谐社会在儒家经典中,仁爱的概念被视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论语》中有一则知名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

只有通过互相尊重和关心他人,才能在社会中实现和谐与稳定。

这一理念对于今天的社会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中庸之道与社会稳定在《中庸》经典中,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概念。

中庸即是指“不偏不倚,不过不及”,意味着要保持平衡状态。

这一理念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治国理政中,要避免极端主义和偏激行为,以求平衡和稳定的社会秩序。

四、教育与社会和谐儒家经典着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可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中的教育注重塑造人的品德和修养,强调培养克己奉公、以人为本的精神。

这种教育理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现代教育仍有启示意义。

五、以德治国与社会稳定儒家经典中,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大学》中明确提到:“道之以德,尽人事。

”指出通过道德的约束和引导,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以德治国强调了规范与道德的重要性,倡导君主与民众共同遵循道德准则,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综上所述,儒家经典对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理解与实践具有深远意义。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合理治国、仁爱、中庸之道、教育和以德治国等理念都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重要指引。

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的。

当前,我国政府要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而这一伟大目标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需要举国上下,共同努力,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推进。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要加强文化建设,这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而儒家的和谐思想也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

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儒家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发挥,将之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为良好的文化条件,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其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我们要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进行更为客观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其中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以及人本意识等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

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思想的本质,主要包含两个意思:“和”与“合”。

也就是说“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就将“和”作为了一个哲学的抽象范畴进行研究和领会,进而揭示了和谐的价值、本质,揭示了和谐的内涵。

孔子的学生有子就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其中“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和”为调和、和谐、协调的意思,“贵”是珍重的意思,含有价值判断的意义。

所谓“和为贵”,就是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中庸”、“和谐”、“适度”等理念。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中庸之道倡导“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追求平衡。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扰,很容易陷入极端思维和行为中。

比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自我实现与他人关怀的平衡等等。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要在各种矛盾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其次,儒家中庸之道注重“和谐”与“和平”。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增多。

儒家中庸之道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要追求和谐共处。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儒家中庸之道提倡“适度”之道,即适可而止,不过度。

在当代社会,消费主义泛滥,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儒家中庸之道告诫人们要适度消费,要珍惜资源,要保护环境。

只有在适度的生活方式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此外,儒家中庸之道还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我,忽略道德和品德修养。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避免极端,追求平衡;要追求和谐与和平;要适度而行,不过度追求;要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只有在这样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发展。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儒家中庸之道,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儒家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儒家和谐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几点启示。

第一,儒家强调以仁为核心。

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是一个重要的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仁者爱人”强调的是人的关爱和互助精神。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崇尚人道主义精神,强调共情能力和互助合作。

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心和帮助,才能真正达到社会的和谐。

第二,儒家注重礼仪和秩序。

儒家思想中的“礼”是一种道德规范,注重人们之间的礼仪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秩序来保障公平和正义。

儒家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公平、公正、诚实和守法的原则,强调个人和社会的规范行为。

只有通过规范的秩序和礼仪约束,才能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儒家倡导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之德,认为德者,人伦之本。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道德的引领和塑造。

儒家思想启示我们,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品德建设来塑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

只有通过各个层面的道德建设,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四,儒家追求“和而不同”。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包容不同的观点、文化和思想,鼓励多元发展和平等交流,并通过沟通和对话来解决分歧。

只有实现多元和谐,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通过对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助合作;强调礼仪和秩序,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强调德德教育和品德建设,塑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强调多元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向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发展而来的必然要求和内在要求。

儒家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家和谐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强调个人的功利和私欲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提倡尊重和关爱他人,倡导良性竞争和社会协调发展。

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

首先,儒家和谐思想提倡“仁爱”、“仁政”,这是指领导者应当以爱的心态去治理社会,关心民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也应该强调领导者的仁爱之心,让领导者关注和关怀民众的生活,积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

只有领导者以身作则,用仁爱之心去治理社会,才能够建设起和谐社会。

其次,儒家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自律,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个人要以高尚的品德去影响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只有每个个体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此外,儒家和谐思想还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协调。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也需要注重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协调。

一个和谐的社会不能有过多的社会矛盾和撕裂,需要积极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各方面的调和,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协调。

儒家和谐思想的存在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应该得以充分尊崇和发扬。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儒家和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特征,使得传统的儒家和谐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僵化和不适用。

因此,在将儒家和谐思想运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并与现代社会价值观进行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儒家和谐思想的作用。

综上所述,儒家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孔子“中庸”思想及其对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摘要:儒家思想中集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理想蓝图,以“礼用和贵”为格局构建,以“仁爱孝悌”为人性基础,以“德政教化”为治国方略,以“修己忠恕”为人格根本,以“中庸致和”为方法原则的思想,共同构成了孔子完整的和谐社会思想体系。

在这一思想体系中“中庸”思想堪称实现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中庸思想和谐社会建设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8-0090-02一、“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庸”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和最高道德标准,又是儒家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中庸作为一种方法,通常称之为“中庸之道”。

作为贯穿儒家思想始终的方法论的中庸之道,其精髓就在于平衡协调各种矛盾关系,以促进事物的和谐发展。

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庸之道”可谓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原则。

“中庸”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执两用中——和谐社会的方法论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的基本要旨便是“执两用中”。

这是孔子在总结舜的统治经验时提出的。

要求在思考一切问题时都必须坚持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谨防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的片面性错误。

在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关系时,要兼顾矛盾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在认识和处理对立两端的关系时,要充分把握事物的“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实现事物的稳定与和谐状态。

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叩其两端”就是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发现矛盾,加以推敲、综合、概括,使之得到圆满解答。

这表明孔子已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需要用整体原则来把握事物的本质。

笔者认为,“执两”与“用中”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执两”是“用中”的基础和前提,而“用中”则是“执两”的目的和结果。

“执两用中”即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准并把握好一个最适当的“度”,以做到不偏不倚、兼顾两端、公允中正、准确适度。

中庸的儒家思想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

中庸的儒家思想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

中庸的儒家思想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中庸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人的中正之道,追求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的研究心得如下。

一、中庸的内涵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道德、伦理、政治和教育等方面。

中庸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外在行为的恰当平衡,即在各种情境下保持稳定的心态和行为,不偏不倚地追求道德的中正之道。

中庸还关注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中庸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影响1. 倡导公正的社会秩序中庸强调个体的中正之道,要求人们在道德和行为上保持恰当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个体内部,也体现在个体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中。

中庸倡导公正的社会秩序,强调个体应该遵守道德准则,遵循公正原则,从而建立起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2. 强调个体责任和义务中庸认为,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

个体的行为应该符合道德规范,以利他为出发点,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只有个体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3. 培养公正正直的人格中庸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要求人们培养公正正直的人格。

个体应该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以正直的态度对待他人,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事务。

这样的人格特质有助于建立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 倡导和谐的社会关系中庸注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个体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与他人和睦相处,以和谐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

这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减少社会冲突和不公平现象。

5. 引导教育的方向中庸对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

中庸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了解中庸的思想理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公正正直的人格,从而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做出贡献。

总结起来,中庸的儒家思想对社会公平正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地位。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礼”、“仁”、“义”等哲学思想对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央政府的重大使命。

本文将结合儒家和谐思想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期为当代社会建设提供一些思想启示。

一、和谐思想与社会和谐儒家和谐思想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孝道”、“道德”,培养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

和谐的社会不仅仅意味着物质财富的丰富,更应包括精神层面的和谐,如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等。

这与现在中国和全球社会已经形成的价值观是相契合的,而“和谐”成为了一个当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追求的目标。

儒学中有“治家有国,其道自兴”的观念,即思想家认为从个人做起,逐步实现“达人达己、达己达人”的过程,实现“宜家和国,和敬同义,理性同感”的和谐状态。

这可以理解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一定要从小做起,从个人品德做起,让每个人都有理性,有智慧,有道德和文化的培养。

二、和谐思想与社会稳定和谐社会还要求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诸如母女、夫妇、族群、行业关系等都是稳定和谐的。

从社会稳定角度来看,通过仁爱的道德教育,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操,增强社会公正和信任感;通过强化道德沟通,增强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从而在社会中树立共性,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三、和谐思想与幸福生活在儒学中,“仁”是至高无上的人类道德境界,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仁者,人也。

亲亲为二字,忠言为三豫章笏确谔,修身为凯歌”,提倡文明、和谐人际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和互信,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与重要保障。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一个充满幸福的家庭是由和谐、平等的婚姻关系、互相尊重及沟通理解而组成的。

相对来说它是具备安定与和谐的。

四、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为material(物质)而且为non-material(非物质)的因素等自由平等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中庸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中庸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中庸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启示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

中庸强调“中”与“庸”的平衡,主张追求和谐、平衡的境界。

在当代社会治理中,中庸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庸思想的研究心得进行分析。

首先,中庸思想强调的“中”与“庸”的平衡对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各种利益冲突和价值观碰撞层出不穷。

而中庸思想提醒我们,要在不同利益之间寻求平衡,避免极端偏激的倾向。

在治理过程中,政府需要兼顾各方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同时,中庸思想也提醒个体要保持适度的行为,不要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

只有在“中”与“庸”的平衡中,社会治理才能更加有效。

其次,中庸思想强调的“诚”与“道”的重要性对于社会治理也具有启示。

中庸思想认为,诚意和道德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治理的基石。

在当代社会,信任危机和道德沦丧问题时有发生。

而中庸思想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诚实守信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的遵守,才能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秩序。

政府在治理中要注重诚信,守信用,同时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以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此外,中庸思想强调的“克己复礼”的原则对于社会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庸思想认为,个体应该克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私利。

在当代社会,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潮盛行,社会道德风气逐渐松弛,导致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

而中庸思想提醒我们要反思个人行为的合理性和道德性,要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政府在治理中要加强道德教育,引导人们克己复礼,以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

最后,中庸思想强调的“变通”原则对于社会治理也具有启示。

中庸思想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在变化中的,只有适应变化,才能保持稳定。

在当代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而中庸思想告诉我们,政府在治理中要具有变通的智慧,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以适应社会的变化。

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庸一词源自《中庸》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中道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统一的价值观念中庸强调“君子中庸”,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谐,同时将其体现在行为上。

在当代社会,因为众多的文化交流、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出现了价值观念多元化带来的问题。

人们在面对我们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时,常常局限于对立和冲突,缺乏辩证和平衡的思考。

然而,中庸的价值观念告诉我们,应该兼容并蓄,求同存异,避免刻板化和极端化的观念,追求人文精神的平衡和谐。

二、处理社会矛盾的智慧当代社会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包括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环境污染等。

中庸思想提供了处理社会矛盾的智慧。

中庸中的“诚意正心”告诉我们,解决社会问题需要充满诚意和正直的态度。

同时,“中得广博,温柔而应物”,意味着处理矛盾需要广博的知识和温和的态度,以求达到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

中庸思想强调通过正确的道德行为来化解社会矛盾,这对当代社会寻求公平、和谐、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中的平衡考量中庸中的中道思想对于实践中的平衡考量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面对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我们常常陷入极端的做法和思维,难以在复杂的条件下寻求平衡。

而中庸思想强调“中之庸也”,提醒我们要在实践中保持常识和智慧的平衡。

这种平衡不是简单的折中,而是在不同利益、不同力量之间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中间点,以实现不同利益的平衡和整体的发展。

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中庸思想还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具有启示作用。

当代社会,个人自由和利益至上的思潮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导致了大量的人际关系问题。

中庸中的“诚意正心”,意味着在人际关系中应该保持真诚和正直的态度。

中庸思想强调兼容并蓄,接纳不同的意见和观点,追求和谐和包容的人际关系。

在当代社会,人们需要通过学习和践行中庸思想,建立起真诚、和谐的人际关系,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一、儒家文化的概述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

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

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

“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

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

二、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在古今社会的广泛体现(一)中国古代的和谐及孔、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和”的祈求与向往,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和谐”意义的形成,还与“天人合一”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大命题。

中庸哲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中庸哲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中庸哲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也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强调“中道”、“中立”、“平衡”,主张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和谐的统一。

中庸哲学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首先,中庸哲学对于当代社会的政治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各种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时常出现。

中庸哲学提倡“中立”和“平衡”,强调政治的稳定和和谐。

在政治决策中,我们可以借鉴中庸的思想,避免极端化的政策,尽量寻求各方面利益的平衡,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中庸哲学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道德困境和伦理挑战。

中庸哲学强调“中道”,提倡“不偏不倚”的道德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遵循中庸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道德问题,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此外,中庸哲学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人际关系的问题,如家庭矛盾、职场纷争等。

中庸哲学提倡“和谐”和“平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中庸哲学,秉持“中道”的原则,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以平衡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中庸哲学还对于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经济发展常常伴随着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中庸哲学强调“节制”和“平衡”,提倡合理利用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中庸的思想,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

总之,中庸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政治、道德、人际关系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和运用中庸的思想,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中,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第一篇: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摘要: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如“中”与“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

它强调适度,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但中庸思想又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由相对走向绝对。

因此,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儒家中庸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庸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意义一、儒家中庸思想的和谐内容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第一,“中”与“和”。

在先秦儒学中,“和”是目的,“中”是方法,在“中”作为调整阶级关系的准则出现时,“和”提供了阶级关系调整到比较恰当,从而和谐统一的蓝图。

儒家承认等级或阶级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它同时也反对将这种差别绝对化,因而主张中庸和谐,以化解矛盾的对立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在日常处理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上,儒家主张中庸和平,反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但是要协调矛盾,不是消灭矛盾,从而达致和谐。

第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是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命题。

“执两用中”探讨的是异元素的相同方面对于和谐的意义,“和而不同”则强调不同元素的结合对和谐的意义。

任何事物都是同与异的统一,无论是同还是异都能和谐相处,正如陈序先生所说:“人与人所以能够联合而为社会或团体,不但只是因为他们有相同处,或是社会性,也行是因为他们的相异处或个人特性。

有了相同性,他们能够起同情心而合作,有了相异性,他们可以互相利用而分工。

所以相同和相异,都可以叫做他们联合而成社会团体的主因。

”①“执两用中”既是人的内在修养方法,也是使主客体关系和谐的方法。

先秦儒家强调“时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它是教人在变化中求和谐。

第三,推类求同。

“同”是“和”的基础,求得同的基本方法就是推类。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虽然这一思想体系诞生于古代,但其价值观和原则在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

一、仁爱之道:建立和谐社会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爱之道。

儒家认为,人的本性善良,通过培养自己的德行和行为,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竞争激烈、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的加剧。

儒家思想以其强调的仁爱之道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人们应该通过关注他人、关心社会问题,以及以小我为大我,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二、中庸之道:追求平衡和谐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主张追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在当代社会中,工作压力、竞争和忙碌的生活往往使人们失去了内心的平衡。

儒家思想提醒人们要认识到自己的真正需要,并努力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这种平衡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家庭伦理:强化社会纽带在儒家思想中,家庭伦理被视为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石。

在当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关系日益疏远。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倡导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这种家庭伦理的强化有助于加强社会纽带,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教育理念:培养人才与道德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基础。

在当代社会中,教育的目标往往局限于获取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道德修养。

这样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塑造有责任感、有道德观念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五、政治伦理:推动良好治理在儒家思想中,政治伦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强调君子治国,倡导慎思慎行、诚实正直的原则。

在当代社会中,腐败和道德沦丧等问题依然存在。

儒家思想提供了推动良好治理的指导原则,倡导政府官员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建立公平、负责任的政治体制。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些思想和观念不仅在过去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在当今,仍不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思想资源,具有重要而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1.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1.1人际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和谐,是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准则的。

“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即“仁者爱人”,强调在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诚信。

对待亲人要坚持仁的原则,“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通过爱自己的亲人,提倡孝悌,由爱亲人推广到爱其他人。

有了仁爱之心,就能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认为,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以“仁爱”为己任,在人与人地交往过程中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多为他人着想,用亲仁的态度去对待别人,那么人类社会就会成为一个洋溢着博大之爱的和谐社会。

总之,儒家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提倡宽以待人,以诚待人,极力创造“人和”的人际关系。

1.2群己和谐。

由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和谐推而广之,就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群己和谐”。

在处理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中,儒家强调“群己和谐”的思想,认为人是一种“群”的存在,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群体之中,只有群体才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只有把个体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要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儒家看来,就要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做到“各居其位、各符其名、各行其职”。

同时儒家认为还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机制,以确保上下长幼尊卑有序。

为此孔子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立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并经过权威化、制度化而成为“礼”的核心内容。

但是“礼”的实施离不开“仁”的支持,因为“礼”是一种外在的社会约束机制,而“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和自觉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摘要: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如”中”与”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

它强调适度,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但中庸思想又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由相对走向绝对。

因此,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儒家中庸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庸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意义
一、儒家中庸思想的和谐内容
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
第一,”中”与”和”。

在先秦儒学中,”和”是目的,”中”是方法,在”中”作为调整阶级关系的准则出现时,”和”提供了阶级关系调整到比较恰当,从而和谐统一的蓝图。

儒家承认等级或阶级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它同时也反对将这种差别绝对化,因而主张中庸和谐,以化解矛盾的对立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在日常处理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上,儒家主张中庸和平,反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但是要协调矛盾,不是消灭矛盾,从而达致和谐。

第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是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命题。

“执两用中”探讨的是异元素的相同方面对于和谐的意义,”和而不同”则强调不同元素的结合对和谐的意义。

任何事物都是同与
异的统一,无论是同还是异都能和谐相处,正如陈序先生所说:”人与人所以能够联合而为社会或团体,不但只是因为他们有相同处,或是社会性,也行是因为他们的相异处或个人特性。

有了相同性,他们能够起同情心而合作,有了相异性,他们可以互相利用而分工。

所以相同和相异,都可以叫做他们联合而成社会团体的主因。

”①”执两用中”既是人的内在修养方法,也是使主客体关系和谐的方法。

先秦儒家强调”时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它是教人在变化中求和谐。

第三,推类求同。

”同”是”和”的基础,求得同的基本方法就是推类。

孔子非常强调”推己及人”、”举一反三”。

并用这种推理推导出人权的基本内容,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

从这种忠恕之道中我们可非常明显地看出,原本属于对立的人我关系,在这种推理式的认知中,成了同类一体,也就是说,对立矛盾的二元在这种认知方式中得到了和合统一。

中庸思想包含着很多合理因素,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把”中”看作世界本体,由相对走向了绝对,并且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

二、中庸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代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中庸”为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各种矛盾提供了历史的智慧和现实的参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并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第一,中庸思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中庸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善的相对性。

”中”作为适度表现出来,是一种多元的价值观念,任何一种观念都是平等的,任何一种思想都是相对的,只有在一元条件下才是正确的或有用的,没有绝对正确或有用的东西。

任何思想都有它的价值,也有他的局限或边界。

中庸要通过对社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的研究,掌握处理社会问题的”度”。

中庸思想主张从社会整体和谐要求出发,研究各部分、各方面的关系,把握每个方面的”度”,进而使社会各方面达到”中”的状态,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第二,中庸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

中庸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要的方法论功能。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中庸的道德智慧表现为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臻至天人合一的境界;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道德智慧体现为我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是个体与周围世界的互动中,肯定他人、他物的存在价值,能领悟出与自己的适度关系,并能恰如其分地在态度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意识和能力。

人能恰如其分地理解
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并将自己对道德智慧的领悟转化为道德的实践,在待人接物中充分的展现这种领悟性的道德智慧,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就人于自身的关系而言,中庸的道德智慧是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要求人能做到内外一致,身心和谐。

三、儒家中庸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儒家中庸思想的和谐理念与追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弥足珍贵
的历史财富,为我们解决当代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提供历史的智慧和现实参考。

但它并不是万能的钥匙,因此,我们在运用过程中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更加积极有效地建设和谐社会。

第一,学会包容。

宽容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素质之一,只有具备宽容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大调整、经济成分的日趋多样化、社会生产形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失去了共同的认知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包容无疑是一剂良方,我们要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导向作用,在处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与个人之间关系时发扬宽容精神,做好沟通疏导,引导人们心胸开朗豁达、仁慈宽厚,正确处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和谐的道德风尚:家庭成员间互相关爱,邻里间,互相理解协作,地域、民族和国家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第二,发展个性。

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而是“和而不同”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前提,以
让不同的个体和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价值为目标。

我国拥有56个民族,生活环境、文化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

为了使各自的特点得到传承,多样性得到展现,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民族、群体或阶层可以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寻找自己的舞台。

因此,我们要鼓励发展个性。

建设”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百花争艳,百家争鸣”的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平衡有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遵循公平和正义,可以更好地调节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良性互动与团结协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中合理内容与精华,是一件富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发扬中庸的平衡有序,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当然,这种平衡也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社会也应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当我们在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成果时,生态间原有的平衡也被无情地摧残着。

在我们为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困扰时,不妨从古代贤哲那寻找一些生存的智慧。

孔子坚决反对滥用资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③。

我们应该承认各种不同的自然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权力,对自然维持一种生态公正,达到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注释:
①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85.
②钱琻荣,罗正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219.
③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
参考文献:
[1] 叶金宝.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12:98-110.
[2] 张东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12:82-100.
[3] 蒋汉通.传统”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36(1):23-27.
[4] 王先谦.荀子解集[m].王星贤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
[5] 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 王伦光.价值追求与和谐社会构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6.
[7] 赵凡.哲学视野中的和谐社会[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6.
[8] 丁祯彦,臧宏.中国哲学史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15.
[9] 杨深.走出东方-陈序经文化论著辑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85.
[10] 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 作者简介:解英丽,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2009级思想政
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