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
于良春《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目 录导 言第一篇 社会生产过程第一章 社会生产与再生产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式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市场与资源配置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篇 社会经济制度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演变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发展完善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篇 社会经济运行第八章 微观经济运行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九章 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与宏观调控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国民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篇 社会经济发展第十一章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 产业结构与产业地区布局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篇 国际经济关系第十三章 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关系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导 言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认识并把握经济规律。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现代“经济”一词包含的意思(1)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
(2)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
(3)一个国家社会再生产各部门的总称,即指包括再生产各部门的总体。
(4)节约、节省。
(5)个人或家庭的收支状况等。
2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在西方的普遍使用①“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蒙克莱田提出的。
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的著作。
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国民收入的含义
(一)国民收入的两种形式
使用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品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 净产品(国民收入)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净产品 使用价值形式: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的生产资料 净产品(国民收入) 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 构成情况: 构成情况: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工资 利润+税收 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工资 利润 税收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工资+利润 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 社会总产值 =工资 利润 税收 工资+利润 工资 利润+税收 (二)、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增加国民收入的意义 国民收入代表劳动者信创造的财富, 国民收入代表劳动者信创造的财富,它标志着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扩大再生 产的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产的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三)、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 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净产值 国民收入) 社会总产值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净产值(国民收入 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净产值(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
分
国民收入
分
课时1 课时1│ 要点探究
(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①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 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 有利于合理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②有利于合理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 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发展 ③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 分化, 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④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④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
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和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变革官僚资本是采取没收的方法改变民族资本是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赎买的方式。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之所以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因为:是由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所决定;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和为将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这一历史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建立的更高阶段。
包括两层含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要将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划分的意义: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他为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提供了依据;他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线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国民收入的分配
(三)国民收入:NI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以货币计 算的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 部收入的总和。即V+M。它是反映一国综 合国力的综合性指标。由于它最终会形成 为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各种收入,如国家收 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 收入。
(四)个人收入:PI (五)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或DI。 PDI=PI-个人纳税额。
(三)关注国民财富的“第三次分 配”
据统计,1996年至2002年,中国累计受捐款达 94.93亿元人民币,接受衣被9.66亿件,其它物质 折款105.05亿元。这些捐赠使3.6亿人(次)困难 群众受益。
截至2004年底,全国共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工作 站、点27356个,比上年减少644个。全年直接接 收社会捐款14.2亿元,衣被6850万件,其中棉衣 被1722万件,其他捐物折合人民币8517.6万元; 间接接收其他部门转入的社会捐款8322.5万元, 衣被1319万件,其中棉衣被124万件,其他捐物 折合人民币2897.6万元,使1849.2万人(次)困 难群众受益。
研究范畴)。 公平,最初是个伦理学的概念。 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主要是指分配结果的公平,
即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获得与其提供的劳动或生产 要素相当的收入;在承认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 合理差距的基础上,能共享受生产力发展的成果, 消除两极分化。 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 必要条件。
2.反映社会分配公平(平均)程度的曲线: 洛伦兹曲线。
美国的贫富差距虽然非常严重,但其富裕的人们热心慈善 公益蔚然成风。
卡内基、摩根、洛克菲勒、福特等巨们生前身后都把万贯 财产捐献给了社会。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已向社会捐 助了上百亿美元,而且还宣布,他死后,将把99.9%的财 产都捐献给社会。
政治经济学国民收入分配
(五)、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概念 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成本加平均利
润构成的 W=c+v+m W=k+p
公式:W=k+p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 律起作用,但生产价格的形成没有违背价值 规律
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并不违背价 值规律
个别:平均利润与剩余价值不等,全社会:总额相等 个别:生产价格与价值不相等,全社会:总额相等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年利润率公式: p M mV n cv cv 关系 联系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M与不同K量 的比率。
区别 质:前者反映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 后者
表示 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量:利 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
影响利润率因素
m`高低, C:V高低, n快慢, C节省
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公式变化:W=k+p(产业利润)+h(商业利润)
P`=∑M /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
背景条件: 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按低于生产价格向产业资本购买商品,按 生产价格买给消费者,两者差价是商业利润 图式
假定:预付资本为720C+180V=900 M`=100% C 全部转移
• c+ v k(成本价格)
• m p(利润)
• m′ p′(利润率)
•P
P
•W
生产价格
(一)、成本价格
概念: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1、用K表示,公式:K=C+V 2、商品价值转化为 W=K+m 3、意义: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竞争胜败的关键。 4、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C与V的区别
为什么要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为什么要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政治经济学研究课题陈力颖——41104685郭嫣然——41011016王楚茜——41104612杨兰——411046132012/5/19目录一、什么是国民收入?................................. - 2 -二、什么是国民收入分配?............................. - 2 -三、什么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 2 -四、什么是国民收入再分配?........................... - 3 -五、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 3 -①国家预算:...................................... - 3 -②银行信贷:...................................... - 3 -③劳务费用:...................................... - 4 -④价格变动:...................................... - 4 -六、为什么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 - 5 -七、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改进............................. - 6 -1、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 - 6 -2、国民收入再分配机制的调整....................... - 8 -3、目前我国在国民财富分配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 8 -①居民收入差距出现两极分化..................... - 8 -②权力化市场把控中国财富流动................... - 9 -③政府依靠财政增收持续扩权.................... - 11 -- 1 -一、什么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基础薄弱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等因素所决定的分配制度。
在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国家将继续保持生产资料国有或者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
以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内容: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公有制经济扮演着主体地位的角色。
国家持有的生产资料和财富仍然居于领导地位,由国家来管理和分配经济收入,保障和调整收入的分配关系。
同时,集体所有制也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企业的收入也需要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分配。
在这一制度下,国家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经济支持中,对资金、资源的分配和调度都与社会的利益紧密相关,旨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社会总体利益。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是主体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指以个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依据,确定个人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分配比例。
劳动者从事的劳动是获得收入的基本条件,收入的大小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有直接的联系。
按劳分配的实现,既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刺激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也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保障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制度是主要的分配制度,但也要与其他分配形式相结合,比如均等主义分配和其他形式的分配。
这是因为按劳分配作为主体制度,虽然体现了公平公正,但也存在着不同岗位和劳动的差异性,需要通过其他形式的分配来弥补。
三、保证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保证贫富差距逐步缩小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追求的是实现全体公民的平等和共同富裕,因此在分配制度中要保证收入和财富的向中等水平集中,不是过分富裕的少数人,也不是贫困的大多数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主义国家要积极推行适度差别的分配政策,对高收入者征收较高的个人所得税和财产税,并加大对低收入者的保护力度,通过适当的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制度
四、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 1、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定义 • 积累基金是国民收入中用作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 消费基金是国民收入中用来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 及社会消费的那部分基金。 •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 • 既统一又矛盾。积累 ——长远利益、消费 ——当 前利益。两者统一于劳动人民的利益,矛盾则是 反映了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矛盾。
生产资料价值后的那部分价值。国民收入用公式表示
=(C+V+M)-C=V+M
3、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增加生产中的劳动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
节约使用生产资料
二、国民经济核算
•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种是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 MPS体系),又叫东方体系;另一种是国民经济账户体 系(简称SNA体系),又叫西方体系。 • 国民经济核算的总量指标: •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国民原 则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 务价值的总和。 •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 期内(通常为1年)按国土原则计算的社会最终产品和 劳务的价值总和。 • GDP=GNP+外国居民在本国取得的资本和劳务收入–本 国居民在外国的资本和劳务收入
第三节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成 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 各项措施的统称。主要由社会救济、社 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 成。 • 作用:①分配作用;②稳定作用;③调 节作用。
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 基本特征
• 1、社会保障实际上是单位保障; • 2、社会保障面过窄; • 3、对个人免费保障,个人不具有保障意 识。
三、加强社会保障管理
1、统一社会保障管理机构 2、提高社会保障事业的管理水平 3、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分离
国民收入分配的经济学分析
国民收入分配的经济学分析作为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国民收入分配一直备受关注。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分配是由市场自主决定的,而收入分配则是由政府和市场双方协调决定的。
那么,国民收入该如何分配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呢?1.收入分配的影响因素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经济系统会导致不同的收入分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收入主要是由市场决定的,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则是由政府调控和公有制经济决定的。
此外,收入分配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产业的结构: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发展程度也会影响到收入分配。
一些高科技行业会支付比其他产业更高的工资,因此,经济发展中如果特别重视高端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的发展,则这些产业的工资水平将会提高,从而改变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结构。
2)工人与资本家的比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所得的比例很高,即使他们并不直接参与生产活动。
然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这种收入分配比例则不同,更多的产出将分配给工人阶级。
3)税收政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来影响收入分配。
政府可以通过减少对富人的纵容和调整个人所得税率,使得社会经济拥有更加平等的收入分配。
4)市场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企业必须花费更多的资金来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或优化产品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吸引和保留员工。
这将导致劳动力价格升高,从而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收入水平。
2.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稳定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认识深入,人们对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想要达到这种要求,必须要同时关注到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
通常,这需要政府在市场和政府协调下采取必要的政策,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公平分配。
以下是几种普遍采用的政策:1)支付最低工资:最低工资策略目的是保证在劳动力市场中自由竞争的情况下,工资的下限不会太低。
最低工资保障计划可以确保低收入工人至少可以获得基本的工资收入,从而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
2)税收政策:采取适当的税收政策可以减少贫富差距。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下个人收入的按劳分配(一)按劳分配的本质 按劳分配就是以劳动为尺度来决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按劳分配同不劳而获是根本对立的。按劳分配同平均主义也是根本对立的。平均主义是小资产阶级,特别是个体农民的平等要求,它要求缩小劳动收入的差别,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使劳动收入不能反映劳动者在生产或工作中实际支出的劳动量的差别。平均主义也是违背按劳分配规律的,它必然损伤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
二、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可分为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两个层次。首先分析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国民收入是由物质生产部门的企业的劳动者创造出来的,所以,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指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内部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分配。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因而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在不同所有制性质和不同经营方式的企业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的。
分配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分配,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在以生产资料私 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剥削阶级所私有,直接生产者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国民收入的分配也 反映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削关系。在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民收入则 按照社会主义原则进行分配。
国民收入的
国民收入的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新增加的价值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分配,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在以生产资料私 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剥削阶级所私有,直接生产者没有或只有少量的生产资料,国民收入的分配也 反映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削关系。在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占有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民收入则 按照社会主义原则进行分配。
个人消费品的
个人消费品的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社会总产品分配或国民收入分配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生产方式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有其特定的方式。例如,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是按需 分配。
生产资料的
生产资料的
产品的分配是由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的。生产资料的分配不仅制约着产品的分配,而且是社会生产的前提。
谢谢观看
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着社会成员在社会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的性质,决定着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 位。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不直接参加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却处于支 配的地位,而不占有或只占有少量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是直接生产者,但在生产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同 是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又有奴隶制的、封建制的和资本主义制的不同形式,它们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 的关系,并决定着产品的不同分配关系。
四位一体公式
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部分名词解释(3)
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部分名词解释(3)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部分名词解释4.市场机制:是指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调节供给、需求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的一套有机系统。
5.市场经济:是以市场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它与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性质无关。
6.市场调节:是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调控国民经济运行过程,配置资源和协调供求关系,是一种经济运行的调控方式和手段。
7.过度经济: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
8.渐进式经济: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
9.激进式经济:其特点是:一是在政治利益机构的重构上选择自由化策略;二是在经济利益结构的重构上选择私有化策略;三是在经济政策的重构上选择控制货币、放开价格。
10.所有权:是指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11.占有权:是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2.使用权: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驶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
13.收益权: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14.法人财产权:是指法人对企业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支配、处分和收益权。
15.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16.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17.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的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
18.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国民经济的两种核算体系及比较,掌握国民收入的分配方式,了解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比例问题,理解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保证。
本章重点: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指标。
2、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
4、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关系。
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本章难点:1、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
2、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的比较。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过程。
4、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
5、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收入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基本指标宏观经济分析的对象是国民经济活动整体,要分析国民经济活动整体首先就涉及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national accounting),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的系统描述。
国民经济核算历时300多年,曾存在着两种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亦称两大核算体系。
一种叫做物质产品平衡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为MPS体系,我国和原苏联、东欧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曾采用该体系,因此又称东方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社会总产值(TPS)、国民收入(NIM)等。
另一种叫做国民账户体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为SNA体系,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这套体系,因此又称西方体系。
目前已有170多个国家采用该体系。
这个体系的总量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S)等。
这两种核算体系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一样,各自适应于不同的经济条件,核算的范围、内容、方法也不相同。
不但名称不同的指标(如MPS的社会总产值和SNA的国民生产总值),而且名称相同的指标(如两大体系的国民收入),反映的经济内容也不同,不能直接对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2)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的缺陷 权力过分集中,企业、职工被剥夺了参与个人收入分
配的权力; 忽视了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领域的作用,导致企业在
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市场需求、不讲成本,资源配置效 率低下。 过分平均的分配结果无法起到奖勤罚懒的作用,生产 效率低下; 单一的分配方式脱离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
除了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和个体劳动所得之外,企业发 行债券筹集资金,就会出现债权取得债息;随着股份经济的产 生,就会出现股份分红;企业经营者的收入中,包含部分风 险补偿;私营企业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会给企业主带来部 分非劳动收入。”并且明确了,非劳动收入“只要是合法的, 就应当允许”。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
三、改革以来我国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的变迁
(2)第二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时间:1993-2002 标志: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 决定》指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人 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背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后果:一是对非劳动收入的看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是拉大了收入差距。
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
(2)按劳分配的意义:体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 平等关系,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以劳动为尺度,承认能力和利益的差别,提供了有效的 激励和约束机制;
等量劳动交换,构成了社会主义商品交换关系的一个重 要基础;
按劳分配要求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 为公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收 入分配制度
第十四章增长与分配战略
一 先增长后分配战略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 的滴漏效应 可以实现先增长再分配 的战略
滴漏效应
解释一: 当经济增长到一定的阶段;对穷人所能提供的 生产要素主要是劳动力的需求会上升;使这些 要素的价格上涨;改善穷人的收入;从而改善社 会的收入分配 但滴漏效应能否出现取决于需求结构能否真 正发生变化
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方经济学界有影响
第一节 增长与分配理论
一 规模分配和功能分配 二 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 三 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 四 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不均等
一 规模分配和功能分配
1 规模分配 规模分配关心的是单个个人或家庭获得
的总收入;而对于这些收入是从哪些途径 得来的就不关心了
2 功能分配
理论依据:
1收入分配平等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 2储蓄水平的提高是全体人民收入 水平提高的结果;
3低收入阶层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 于生活必需品需求的增长
三 边增长边分配战略
在增长中再分配 :政府通 过政策调节;使经济增长为低收 入阶层创造更多增加收入的机会; 并为他们利用这些机会提供资源 条件
1. 增长与分配目标相结合的社会福利标准
四 满足基本需要战略
主张通过发展满足基本需要的公共服 务设施;如医院 学校 饮用水供给系统等 向穷人提供一些基本生活品和服务;包括 食物 住房 自来水 初等教育 卫生保健等; 来使低收入阶层摆脱贫困
满足基本需要战略与人力资本理论有着密 切联系
这个战略所提出的基本需要;无论是食物 水;还是教育 卫生保健;都有利于人力资源质 量的改善和人力资本的形成 人力资本积累可 以有效地提高穷人的劳动生产率;为他们减轻 和最终摆脱贫困创造最基本的备件
第十四章 增长与分配战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
1. 国民收入的核算 2. 国民收入的分配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
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核算
1.国民收入的核算
1.1 两种不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东方体系: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 西方体系: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
分征:即分别建立中央税与地方税各自独立的征收系统,
中央政府设置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中央税和共享税;地 方政府设置地方税务局,负责地方税的征收。 分管: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建立分级预算,分别管 理各自的收入。
分税制的原则
把维护国家权益和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须的税种列为 中央税,如关税、消费税等;
把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列为中央与地方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 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 人收入分配制度。
客观必然性
分配结构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制结构
公有制为主体
我国现阶段 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经济内部 实行按劳分配
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以外的经济 成分中存在不同分 配方式:按生产要
素获取个人收入的 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实 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正确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对于 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
3.3 个人收入分配的其他形式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生产要素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
要素、技术要素、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才能等。
实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一是可以调动社会一切 积极因素,加快经济建设;二是可以实现社会财富
客观必然性
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着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经营方式:
股份制经营 国家经营 承包经营 租赁经营 ……
在不同经营方式中,收入分配方式也不同
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
3.2 按劳分配为主体——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 会和集体以人们付出的劳动的数量和 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为了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适应建立社 会主义调拨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
了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的内容
分税:一般是按税种或税源将全部税收划分为中央和地方
两套税收体系,它是分税制的核心问题。
分权:税收的管理权限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包括税 收的立法权、税法的解释权、征管权、调整权及减免权等。
国内生产总值:GDP
按属地原则定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如一年) ,在其领土范围内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市 场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GNP
按属人原则定义,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和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 值的总和。(之所以称之为“总值” ,是因为它未扣除在生产过
共享税,如增殖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 把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如营业税、
个人所得税、城乡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
2.国民收入的分配
2.2 国民收入分配的最终用途
扩大再生产基金
积累基金 积累基金 和消费基 金的构成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 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 社会后备基金 中用作追加的生产资本部分,是一年 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 内新增加的生产资料总量。 以及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用来满足劳动者
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的作用
财政支出
国家财政总支出是国家政权为行使其职能 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有计划的分配使用 的总称。 包括:
• • •
第一、政府对公共工程支出 第二、政府对商品和服务的购买 第三、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
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过程中的作用
税收
社会主义税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税率向 征收对象征收的货币收入,它是国家有计 划地集中社会资金的一种手段。 特点:强制性、无偿性、稳固性
指一国或地区的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实 际得到的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 PDI=PI −个人所得税=消费+储蓄
物质产品平衡体系MPS
社会总产品
指一国的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如 一年)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总和,实 物形式即当年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值
由于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和分配制度 的不完善,个人收入差距日趋扩大。
国家调节
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 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 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个人收入差距调节的标准
基尼系数: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
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历史进步性:否定一切剥削制度 历史局限性:以劳动为唯一尺度,形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客观必然性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终极原因: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力水平 还较低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阶段,劳动还是 谋生的手段
重要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条件下
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间接税
间接税
+
+
+
+
+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演变
1952年—1984年,中国采用的是MPS体系; 1985年—1992年,在中国,MPS和SNA两种核算体
系并存;
从1993年起,中国开始正式取消MPS,采用SNA体 系,实现了与国际通用核算体系的接轨。
1.国民收入的核算
1.2 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在直接参与社会总产品生产的社会成员或社会集团 之间的分配。
市场进行第一次分配,是以追求效率为原则的。
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结果:形成三种原始收入——物质生产部门劳动 者的个人收入;企业或集体的收入;国家集中的 纯收入。
国家收入分配 国家收入分配 凭借政府权力向企业和社会成员征税 从国有企业取得资产收益 要素所有者收入分配 要素所有者收入分配
领参与企业经营成果的分配。
按福利制度分配:社会救济金、养老保险和失业保
险、医疗保险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
3.4 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 必要性:
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实现 共同富裕
宏观经济总量平衡要求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总供 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由体制性和政策性等因素造成的畸形个人收入差距, 违背了公平分配的原则,也必须通过个人收入调节来 解决。
提高积累效益的途径:
• 积累基金应主要用于内涵扩大再生产 • 积累基金应着重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 • 积累基金要用于企业设备的更新、工具改革、原材料 开发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 明确积累基金的使用方向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 人收入分配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
3.1 按劳分配为主体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相结合
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等,所以称国民收入。)
NI=NNP −间接税=工资+利息+地租+利润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
个人收入:PI
指一国或地区的所有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所
获得的收入总额。
PI=NI −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企业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2.国民收入的分配
2.1 国民收入分配过程
在资本主义社会,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受资本主 义基本经济规律支配,故其国民收入的分配反映着剥削与
被剥削的关系,在分配的份额上,NI的大部分被资产阶级
获得,小部分归无产阶级。 在社会主义社会,国民收入的分配从属于社会主义生产 目的,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支配,NI的绝大部分归 劳动者共同占有。
国民收入在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分配
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的作
用,对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收入存在重大影响
当商品按高于个别价值的市价销售时,取得额外收入。
当商品按等于个别价值的市价销售时,取得正常收入。 当商品按低于个别价值的市价销售时,会发生亏损。
当商品卖不掉时,个别劳动消耗完全没得到承认,会 亏本破产。
积累率和积累效益
积累率 ——是指积累基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
所占的比率。
制约因素:
• 受国民收入总量及其增长速度的制约
• 受国民收入中的物质构成的制约
在保证最优发展速度和最大限度满足人民需要的
条件下,才能确定最适度的积累率。
积累率和积累效益
积累效益 ——是指使一定数量的积累基金,
要取得尽可能多的有用的劳动成果。
相 互 验 证 各 具 意 义
生产法 分配法 最终使 用 法
从社会总产值中减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
把生产领域劳动者的收入,企业收入,国家 的收入等进行汇总 将国民收入各种用途的支出汇总,包括积累 基金(生产性积累基金、非生产性积累基金) 和消费基金(个人消费基金、社会消费基金)
第二节
国民收入的分配
按所有权分配(按资分配)
按经营权分配
按劳分配
国民收入再分配
指在全社会范围内,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分配。 政府进行第二次分配,是以追求公平为原则的。
原因: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满足重点建设项目 的需要;设立社会保障基金的需要;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的需要;缓解社会分配不公,体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手段:财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