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论语 名句赏析
国学之《论语》八则赏析
【导语】《论语⼋则》⼀、⽂学常识《论语》是对孔⼦及其弟⼦⾔⾏的记录和编纂,是我国第⼀部语录体散⽂集,共20篇,与《孟⼦》《⼤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是儒家学说的典籍。
关于论语⼋则赏析你⼜知道多少呢?下⾯⽆忧考就给⼤家介绍下国学之《论语》⼋则,欢迎赏析! 论语⼋则赏析:⽂学常识 《论语》是对孔⼦及其弟⼦⾔⾏的记录和编纂,是我国第⼀部语录体散⽂集,共20篇,与《孟⼦》《⼤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是儒家学说的典籍。
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作品《春秋》,鲁国⼈。
论语⼋则赏析:课⽂分析 1、翻译句⼦: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茫然⽆措;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充满疑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明⽩就是明⽩,不明⽩就是不明⽩,这就是聪明智慧。
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替别⼈谋划事情是否尽⼼竭⼒了?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相待了?⽼师传授的学业是否认真复习了? 2、理解默写: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是: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②⽣活中表⽰既善于从正⾯学习,也善于从反⾯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改之。
③在⽣活中,我们要表⽰应当向有长处的⼈学习,常⽤“三⼈⾏,必有我师焉”来表⽰;④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⑤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⑥当别⼈不了解甚⾄误解⾃⼰时,孔⼦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不知⽽不愠,不亦君⼦乎。
3、出⾃《论语⼋则》的成语:有朋远⽅来、三省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三⼈⾏必有我师、⼰所不欲,勿施于⼈。
论语⼋则赏析:重点问题1、《论语⼋则》前四则的内容侧重于什么?阐述了孔⼦的哪些为学思想?答:(1)学以致⽤是学习的意义和乐趣所在。
大学、中庸、论语 名句赏析
大学、中庸、论语名句赏析一、大学《大学》是《礼记》的一篇,是儒家经典之一。
作为儒家经典,它强调的是人类生活中的道德伦理问题,本文将为大家呈现《大学》中的名句赏析。
1.事之幾也,知之至也。
——《大学》意为:事情要做到尽可能成功,就要用极致的心智去认知。
2.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四也。
——《大学》意为:世人所达成的五种道路,实际上只有其中的四条可以实行。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意为:修养个人之情操,管理家庭之家风,治理国家之社会稳定,同类天下之人。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大学》意为:学习并经常坚持练习时,不会感到非常高兴?从远方来的朋友前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大学》意为: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要欺骗自己。
如当面吐痰如穿着不搭配之类,都是自谦之行。
二、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了人类的行为与思想的中庸之道,本文将为大家呈现《中庸》中的名句赏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中庸》意为:寻求大道之路,整个天下都是公共的领域。
选举贤能之士,信守原则,理顺中外关系。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中庸》意为:未来的人才也很出色,未必比现在的人差。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中庸》意为:得到知识要思考才有用,不思考就没有收获,但思考之后不付诸实践则是毫无意义的。
4.巧言令色鲜能生远,直道而事人,犹可与言也。
——《中庸》意为:华丽的言辞和虚伪的表情可能会产生一时成功,真诚表现自己的行为和话语则更能赢得信任。
5.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庸》意为:凡事信任书本所载,不如没有书本所讲。
三、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弟子话语的集合,本文将为大家呈现《论语》中的名句赏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意为:重温老教材,得以学到新知识,可做老师了。
《论语》中的四书五经
论语中的四书五经《论语》是中国古代先哲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想观点和实践经验。
四书五经则是指儒家经典中最为重要和广泛传播的五部著作,其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一. 《大学》1.1 内容概述《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它主要阐述了人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该书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并相应地影响天下的重要性。
1.2 主要思想•始于明道:人们应该首先认识到"道"的存在,并从此追求真理。
•志道存心: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坚持正义与善良,并注重内心修养。
•务本达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为达到社会和谐所必须的道德要求。
二. 《中庸》2.1 内容概述《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讲述了中庸之道与人的修养之间的关系。
该书主张平衡、稳定和适度的生活态度。
•敬天爱人:凡事都应恭敬地顺应天命,并关心他人。
•思行合一:合理思考并将其转化为正确行动,以实现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
•克己复礼: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时遵循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
三. 《论语》3.1 内容概述《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并探讨了如何成为一个有品德和才干的人。
3.2 主要思想•学而优则仕: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温故而知新:重视对传统文化和知识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当代问题。
•君子克己:君子应该修身齐家治国,树立榜样。
四. 《孟子》4.1 内容概述《孟子》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详细介绍了孟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该书主要围绕道德伦理、政治和社会问题展开。
•天人合一:人与天地之间存在一种联系,要遵循自然法则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
•性善不败:强调人性本善,并提倡培养良好的品德与价值观。
•水火争讼:通过以柔克刚、善意沟通来解决矛盾和争议。
《中庸》《大学》原文及译注
1 【《中庸》原文及译注】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见(xian):显现,明显。
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读解】这是《中庸》的第一章,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
解决了上述思想问题后,本章才正面提出“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进入全篇的主题。
作为儒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对“中庸”有各种各样的理解。
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儒家经典中的人性观与人伦关系探析
儒家经典中的人性观与人伦关系探析儒家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儒家经典中关于人性观和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大学》和《中庸》三部经典着手,论述儒家经典中对于人性观和人伦关系的认知与看法。
一、《论语》中的人性观与人伦关系《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论语》中,人性观被认为是人的本性,即天赋而固有的,而人伦关系则是基于人性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主张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通过习学可以使人之间的差异逐渐远离。
他认为人人都具备了某种内在的良知,只是因为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导致了道德行为的不同。
因此,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来达到改变社会的目的。
在人伦关系方面,《论语》还强调了君子之道以及不同身份与地位间的应有关系。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并以此来塑造良好的人伦关系。
他教导人们应该恪守各自的角色与责任,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发挥协调与合作的作用。
二、《大学》中的人性观与人伦关系《大学》是儒家经典中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论述。
在《大学》中,人性观被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成为追求完美人格的指导原则,而人伦关系则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
《大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
这意味着通过观察外物、追求知识、保持诚实和正直、修养个人道德,从而管理好家庭、领导国家,达到和谐共治的境地。
同时,《大学》还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性。
只有个人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与素质,才能够为家庭和社会增添正能量,推动整个社会走向富强与进步。
三、《中庸》中的人性观与人伦关系《中庸》是儒家经典中对于道德行为和人伦关系的详细探讨。
在《中庸》中,人性观被视为天人合一的根本原则,而人伦关系则被强调为和谐共处的关键。
论语好句赏析
篇一:经典小论语句赏析《论语》经典句子的鉴赏《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中的一本而已,儒家的经典著作“四书五经”分别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四书,《易经》、《诗经》、《书经》、《礼记》、《春秋》是五经。
《论语》是孔子及其亲传弟子的对话记录,《孟子》是比孔子晚出生一百多年后的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录,《礼记》是孔子的弟子们学习孔子有关“礼”的理论后产生的感想汇编。
《大学》和《中庸》则是《礼记》中抽出来的章节单独成篇的。
此外《易经》、《诗经》、《书经》、《春秋》都是孔子时代已经存在的书,孔子根据自己的理论需要及其审美眼光对其进行了编辑、修订、发挥等。
孔孟之后历代学者对四书五经的注释书,可以看成是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其时代的需要而对儒家思想进行的解释和发挥。
下面我针对这几句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论语。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说:“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忧我不了解别人。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
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
相反。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别人不了解我,不但不会减损我的才学与品德,反而促使我更努力进德修业。
当然,我也可以循正当途径让别人认识我。
我不了解别人,这才是大问题。
年轻时,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年长时,要提拔正直有为的后代;假设不知人,难免造成许多错误,悔之莫及。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学生所传授的为人处世之道。
在孔子的观念中,“学而优则仕,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
这里的潜台词是: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也使别人了解自己。
孔子积极鼓励弟子从政,而从政的一个基本门路在于使别人了解自己。
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
四书五经详细解读
四书五经详细解读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包括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这些经典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和政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针对每本经典作简要解读。
1. 《大学》:又称《大学章句》,是《礼记》的一篇。
《大学》强调了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原则。
它强调个人修身的重要性,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社会和谐与国家富强的基石。
它还提出了“学而优则仕”、“首孝悌、次谨信”等教育观念和道德准则。
2. 《中庸》:又称《中庸章句》,是《礼记》的一篇。
中庸强调了人的自我调整和平衡的重要性。
它认为人应当“中”、“平衡”,既不过于纵欲懈怠,也不过于苛求自责。
它认为只有通过中庸之道,才能达到心理、道德和思想上的完美,并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的言论以及他与弟子间的对话。
《论语》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和道德规范,提出了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重要原则。
它教育人们要慎思笃行,成为为人民所敬仰的君子。
4.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著作。
《孟子》强调了人性善的思想,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但也需要后天教育来引导和培养。
它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认为君主应该行仁政,对百姓亲民,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和国家的稳定。
5.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
《诗经》包括许多民间歌谣和赋诗,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与现实,主题涉及爱情、友情、劳动、战争等方方面面。
通过分析《诗经》的文化内涵,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道德追求。
6. 《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记载文献,包括周朝至春秋时期的君王政绩和日常事务。
《尚书》注重勤政、信守承诺、崇尚公正,强调了君主的政治责任和道德规范。
四书五经,精华及译文
《礼记》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译文:傲慢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高洁的志向不可满 足,享乐之情不可无尽。 2、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译文:对有德才的人要亲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爱慕他。 对于自己所爱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点,对于自己所憎恶 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处。 3、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译文:那些能博闻强记而且能礼让,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 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译文:三人一路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 们好的地方向他们学习,不好的地方自己如果有就要改正。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消逝的时间,像流水一样呀!日日夜夜一刻不停地流去。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1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如果不是天气寒冷,就不会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少落叶的。 1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译文:聪明而喜爱学习,向地位、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并不感到耻辱。
13、三思而后行。 译文: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14、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聪明的人活跃,仁德 的人沉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拥有,就舍 弃鱼去取得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 同时拥有,就舍弃生命去取得大义。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中庸经典语录及赏析
大学中庸经典语录及赏析摘要:《大学中庸》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作,提出的“中庸之道”被认为是战国思想的总结与继承,因此它在历代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大学中庸》及其主要语录,并赏析它们所表达的墨家思想,以探究它们背后的哲学观点。
一、《大学中庸》简介《大学中庸》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作,主要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道理,影响了历代的文人学者。
全书分三章,论述了四个主要内容:一是“命不尊”;二是“地不重”;三是“德不传”;四是“言不信”。
其中,“命不尊”指出:一个人的命运受到自身努力的影响,应该有责任心地去把握它;“地不重”指出:地位不重要,要看求取贤人,把握有用的东西;“德不传”指出:行为应具备自豪感,不要做违背意志的事情;“言不信”指出:言语应该有礼貌,不能欺骗他人。
《大学中庸》中的一些语录,也就是如今所说的“中庸之道”,被广泛用于实际人生的谆谆教诲,影响着历代的文人学者,并被认为是战国思想的总结与继承,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大学中庸》的经典语录及赏析1、“命之论”其中最著名的语句“因命而求贤”,指出要牢记自己的命运受到自身努力的影响,应该有一颗责任心地去把握自己的命运,努力谋求更高的贤人。
2、“地之论”其中有一句“地位不重要,要看求取贤人”,极为经典。
它说明,不要因身处低微的处境而自暴自弃,立志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要努力把握有用的东西。
3、“德之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语句是“行为要有自豪感”,意思是不能做出违背自己意志的事情,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做出一个有自豪感的人。
4、“言之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语句是“言语有礼貌”,强调要注意言辞的用语,不能欺骗他人,只有口才漂亮的人才受他人的青睐。
三、总结《大学中庸》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作,提出的“中庸之道”被认为是战国思想的总结与继承,因此它在历代有着广泛的影响。
以“命之论”、“地之论”、“德之论”和“言之论”为中心,详细介绍了《大学中庸》及其经典语录,分析赏析了它们背后的墨家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100句经典名句赏析
《四书五经》100句经典名句赏析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等五本儒家经典的合称,是“六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一部分。
《大学》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四书五经赏析
四书五经赏析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包括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这些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都有深远影响。
下面将对四书五经进行赏析和解读。
《大学》是四书之首,也是《礼记》的篇名。
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这一思想主张,以个人修身为基础,通过学习和实践,使个人能够明辨是非、守正道、修德行,从而影响和改变家庭、社会与世界。
《中庸》是论语的一部分,强调中庸之道。
中庸即“道之常也,而成义之盛者也”,在思想、行为和态度上都不偏激,保持“中”,达到人与世界的和谐。
《中庸》提出了“人之伦常,其斯而已矣”的观点,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是“中”字。
《论语》是儒家经典,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言行录成。
《论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传达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诚、孝等。
孔子的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行和思想。
与《论语》强调“心性”的修养不同,《孟子》关注人性的善恶本质,主张人性本善。
同时,它还提出了人的性情可以通过教育和培养来改善,人应该追求“仁政”。
《孟子》强调人的尊严和他德修养的重要性。
《诗经》是五经之一,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古代人民的喜怒哀乐、生活困难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经》不仅是文学作品,更体现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
《尚书》是五经之一,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官方文书集合。
它保存了周朝的政治制度、政策和法律等方面的资料,被视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礼记》是五经之一,详细记录了古代礼仪制度和各种仪轨。
它不仅是一部仪式宴会的手册,更包含了儒家学说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法则。
《周易》是五经之一,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中国古代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中国古代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中国古代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这四本经典书籍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就这四本书进行逐一阐述。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由孔子的学生曾子整理而成。
它是中国历史上关于教育的最早著作之一。
《大学》主要强调的是个人修养和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其中,强调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味着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个贤德之人,然后才能够管理好家庭,带领家族走向繁荣,最终参与国家政务,为国家作出贡献。
《大学》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士人修身的最基本经典之一。
《中庸》同样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整理而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庸》主要探讨中庸之道,即“中道而庸”、“节制和恢复”之道。
它主张遵循自然规律,摒弃任何过度或偏激的行为,追求平衡与和谐。
《中庸》认为,人的言行应该符合礼、义、廉、耻等伦理道德要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深入人心,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及早期儒者记录孔子言行而成。
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论语》集中呈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
《论语》主张以“仁”的理念来对待人事物。
它提倡孝道、友爱和仁慈,认为只有通过修行仁爱之心,才能实现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
《论语》中的经典名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吾道哉”等,成为后世人们学习和实践的重要箴言。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们编写的著作,总结了孟子的主要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的天性具备良知和善的愿望。
它认为只有通过努力修行和教育,人才能发展自己的良知。
《孟子》也提出“君民同治”的政治理念,主张君主应以仁爱治理国家,与民众平等对待。
这些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后世的君主们广泛采纳和应用。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赏析]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摘《大学》(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
——摘《大学》(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摘《大学》(《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摘《中庸》(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
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摘《中庸》(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
——摘《中庸》(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摘《中庸》(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摘《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摘《中庸》(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
四书一经(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
《论语.学而篇》原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大学、中庸、论语名句赏析
◆◆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四书五经名句◆◆2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大学》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大学》名句翻译及赏析
《大学》名句翻译及赏析1. 求《大学》中的名句译文,请高手赐教“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句话是“四书”《大学》中的一个名句,其大意是:根本问题未解决而枝节问题处理好的问题并不存在。
如果第一位的事情予以轻视,而能使第二位的事情圆满成功,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过。
联系到目前教育实际,我觉得这句话还具有一定的警示和指导意义。
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其“本”是教育教学。
学校的办学目的决定教育教学是学校第一位的工作,是学校的根本。
如果学校的工作远离教育教学,急功近利,搞形式,走过场,事来轰轰烈烈,事去鸦雀无声,学校就不会有实质的发展;如果学校工作不关注教育教学,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教和学生学上,不解决教育教学的需要,教没有认真教的气氛,学没有好好学的氛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不会得到提高;如果学校的工作重点放在“形象”上,不惜弄虚作假,不愿揭露、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会阻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而言之,学校偏离了教育教学这个根本,舍本而求末,就不可能有发展。
对于教育教学来说,其“本”是教师和学生。
简单地说,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师,接受者是学生,学校的第一位工作就是围绕教师和学生展开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
学校领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把目光放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为教育教学提供服务和引导。
如果无限夸大自己的作用,强调一个学校领导就是灵魂,就是学校朝向成功的决定因素,就大错特错了。
农村有句俗话说得好“是龙也得云托着”,教师和学生就是学校管理者的“云”,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没“云”“龙”也飞不起来。
学校任何工作的决策和执行,都应该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实在的提高。
对于教师来说,其“本”是师德。
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职业要求和思想感化的力量,调整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大学中庸名句及评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十句名句
大学中庸名句及评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十句名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短。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被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了什么是自然规律;六十岁时能够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违背规矩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地平坦宽广,没有德行的人却是终日烦恼忧愁。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似的墙壁不能粉刷。
宰予这种人也不值得责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会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会促成别人的坏事。
没有德行的人恰恰与之相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忧自己没有能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有错误而不去改正,那么这个错误就是真正的错误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志向,主张不相同的人,不必在一块商量事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后天的学习使人与人在很多方面相差很远。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译文:时光匆匆溜走,岁月是不会等待人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一个人不得志的时候应当坚守自己的品德,得志的时候便可以用这种好的品德去影响他人。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人们的通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人有不为者,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一个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文: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躲逃;自己作下的罪孽,却难以逃脱。
大学、中庸、论语 名句赏析3篇
大学、中庸、论语名句赏析【篇一:大学名句赏析】《大学》是《礼记》的一部分,是一部关于教育、修身、治国的经典篇章。
以下是五条名句的赏析。
1、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是说,早上听到了道理,晚上就去世也是值得的。
它表达了敬畏道德原则、时刻警醒自己的态度。
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人生,时刻不忘追求真理,这样才能活得有价值。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句话讲述了“君子”的境界。
“君子”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同时审视自我的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明辨是非,做到无愧于自己良心的道路上。
而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不管学问多深,思考自我的难度都是同等的。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说,学习的过程中,经常重复和练习才能令人感到愉悦。
我们学习一门学问,不是为了把它背下来,而是把它掌握到极致,只有重复练习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4、礼之用,和为贵。
礼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准则,它的用途是让人们和睦相处。
在这句话中,“和”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做到的。
和谐独立于权力和等级之外,它需要心灵上的包容和互动。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知道一件事情不如热爱这件事情,热爱这件事情不如享受热爱这件事情的过程。
爱好一件事业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也可以创造奇迹。
由于喜欢一件事情,所以它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载着自己的梦想,最终创造了美好的事物。
这五句名言言简意赅,但却对教育、治国和人生的课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哲理思考,值得我们用心品读、思考与借鉴。
【篇二:《中庸》名句赏析】《中庸》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是一部关于政治、伦理、哲学的经典篇章。
以下是五条名句的赏析。
1、忠恕之至,言行之表,性之名也。
忠恕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也是人格的最高体现。
一个人只有要强、诚实、宽容、公正、道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忠臣和善人。
2、诚之者,天下之至道也。
诚,修身、治身的关键词,是一切美德的基础。
诚实是一种天赋人才,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是开启美好生活的第一步。
《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李仁贵珍藏版)
《大学》《中庸》全文及翻译(李仁贵珍藏版)《大学》全文及翻译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白话解: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白话解: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4.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话解: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国),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修身);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正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诚意);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穷究事物的道理(致知);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确的观念(格物)。
※格者:正其不正。
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解:经过一番穷理尽性的功夫,物欲革除之后(物格),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知至);明理之后,起心动念皆是真诚无妄(意诚);起心动念真诚无妄,自然存心端正无私无偏(心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好好地修养德行(身修);能够修养德行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齐);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之后,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治);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之后,才能进一步使天下太平(天下平)。
四书章句集注翻译
四书章句集注翻译一、《大学》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译文《大学》所要讲述的道理,在于明明德,亲近民众,达到至善止于至善。
二、《中庸》原文中庸之道,天下之经也。
天下之经,不到圣人不得见也。
译文《中庸》所要阐述的道理,是世界的核心。
世界的核心,只有圣人才能认识和领悟。
三、《论语》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译文学习并且时常温习,岂不是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是愉悦?四、《孟子》原文性之善,犹太山也;性之不善,犹九河也。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九山十河倒置而为之。
译文人性的善良,如太行山一般高大;人性的恶,如九河一般浩渺。
能够顺应天地的正道,掌握六气的变化,就能够无穷无尽地自由驰骋,就像是九山十河倒过来一样。
总结《四书章句集注翻译》是对四本经典文献——《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翻译和注释的集合。
这些文献包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涵盖了道德伦理、政治哲学、教育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学》中,明确提出了道德、亲民和至善的重要性。
通过明明德、亲近民众以及追求至善的过程,人们可以逐渐提升自己,实现道德的完善和至善的境界。
《中庸》强调了世界的核心是什么,即只有圣人才能认识和领悟。
这表明了圣人的智慧与众不同,能够超越常人,洞察世界的本质。
《论语》则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朋友之间的欢乐。
通过不断学习并温习,人们可以不断进步,获得快乐。
同时,与朋友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喜悦和快乐,也是一种无上的幸福。
在《孟子》中,讲述了人性的善良和恶劣,并提出了以天地正道为指引,掌握六气的变化,可以在自由中实现无限可能。
总的来说,这四本经典文献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翻译和注释的工作,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和深入研究这些经典,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四书五经名句◆◆2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大学》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选自《大学》第一章。
道:宗旨,纲领。
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
德:德行。
亲:更新。
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
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
定,心志的定向。
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
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齐:管理。
修:修养。
正:端正。
致:推极,获取。
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2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
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
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
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
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选自《大学》第二章。
◆◆3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译文】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
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
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止:达到。
敬:恭敬。
慈:慈爱。
信:信义,诚信。
【译文】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4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
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
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
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毋:不要。
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
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要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5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赏析】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
《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
”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
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
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
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润:润泽,润饰。
广:宽平。
胖:安舒。
【译文】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
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
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6经典文库开卷有益不忘也。
【注释】选自《大学》第三章。
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
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
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意,后一个喜乐,快乐。
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意,后一个利益。
【译文】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
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
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
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7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一章。
不恕:不能推己及人。
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译文】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自己身上所拥有的不是恕道,却能够去教导别人的,是从来没有的。
【赏析】要治国,先齐家;不修身,不可以齐家。
从修身到齐家,再到治理国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一国兴”。
一家之长修身与否,是家人的榜样,国君的修身,同样对人民起着表率作用,治国者的举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
治国者必须谨言慎行,务求言行一致。
凡是推行的礼乐政令,自己能身体力行,并能慈爱人民,体贴民心,考虑养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人民才会心悦诚服接受其礼义教化、信守政令法制。
所以对君子而言,自己具备道德修养,才能要求别人。
否则会适得其反。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二章。
上:国君。
老老:第一个老指敬重,后一个老指老人。
长长:第一个长指尊重,第二个长指长◆◆8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辈。
弟:悌,孝悌。
恤:怜惜,救助。
孤:没有父亲。
倍:即背,违背,背弃。
【译文】所说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国君敬重老人,人民就会崇尚孝道;国君尊敬长者,人民就会崇尚恭顺;国君怜抚孤儿,人民就不会背弃。
【赏析】言传不如身教。
齐家的关键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
治国之道除了教化之外,还需政令,但毕竟以教化为本。
这段话就是强调国君在治国中的表率作用。
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长、怜恤孤苦的行为,则人民自会兴起孝、慈、不背之志。
这只不过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
为人君者若能洁身自好,修养仁德,实行仁政,自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保有天下。
这就是国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国之道便是此理。
◆◆9经典文库开卷有益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四章。
道:言说之意,指治国的道理。
【译文】就是说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个国家;丧失民众的心,就会丧失整个国家。
【赏析】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
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辙。
在上位者,要重视民众的力量,把人民做为立国之本,因为民众的向背,决定着国家的存亡。
有仁德的君主,应顺应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宽以待民,善待民众,关心民众疾苦,让民众安居乐业。
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自然保有天下。
这种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10经典文库开卷有益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四章。
【译文】财富积聚了,民众就会离散,财富分散了,民众就会集聚。
【赏析】治理国家,财用之源来自人民的辛勤劳动。
国君若能从爱民出发,节约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达到爱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会人心归向,辛勤耕作,贡献国家。
如果国君只求自己聚敛财物,满足奢侈荒淫的享乐。
那么,所属臣下就会争财逐利,中饱私囊,造成内乱四起。
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当然不会努力耕作,导致人心涣散,人人见利轻义,上下都会陷于祸乱,最后招致国家败亡。
所以,《大学》强调为上者要修养道德,公正无私,廉洁自律,与民同乐,拥有了人民,才是真正的拥有财富。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必逮夫身。
【注释】选自《大学》第十六章。
拂:违反的意思。
:古“灾”字。
逮:及至。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赏析】荀子在《哀公》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以舟水比喻君王与百姓的关系,把君比◆◆11经典文库开卷有益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载舟达到彼岸,亦可将舟掀翻沉没,可谓精辟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