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态浮床毕业设计

合集下载

人工浮床

人工浮床

人工浮床又称人工浮岛、生态浮床(生态浮岛)。

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

即:把特制的轻型生物载体按不同的设计要求,拼接、组合、搭建成所需要的面积或几何形状,放入受损水体中,将经过筛选、驯化的吸收水中有机污染物功能较强的水生(陆生)植物,植入预制好的漂浮载体种植槽内,让植物在类似无土栽培的环境下生长,植物根系自然延伸并悬浮于水体中,吸附、吸收水中的氨、氮、磷等有机污染物质,为水体中的鱼虾、昆虫和微生物提供生存和附着的条件,同时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合物。

在植物、动物、昆虫以及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环境水质得以净化,达到修复和重建水体生态系统的目的。

目录1简介2分类3结构▪植物栽培基▪大小和形状▪人工浮岛的水下固定设计4净化原理5生态浮床的优点1简介编辑人工浮床又称人工浮岛、生态浮床(生态浮岛)。

自20年前德国BESTMAN公司开发出第一个人工浮床之后,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将人工浮床应用于地表水体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近年来,我国的人工浮床技术开发及应用正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在藻化严重的富营养化水体致力于修复过程中,采用人工浮床作为先锋技术可以使得一部分水生动物得到自然恢复或在人工协助下恢复。

2分类编辑人工浮床类型多种多样,通常按其功能主要分为消浪形、水质净化性和提供栖息地型三类,浮床的外观形状有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多种。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直接利用水体水面面积,不另外占地。

各种各样人工浮床图集(14张)各种浮岛的制作过程和景观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性的水环境问题,我国现有湖泊2 700余个,总面积达9.1万km2.根据调查资料和国内外评价湖泊富营养化指标,我国比较典型的37个主要湖泊中,中营养型和中一富营养型的占55.8%,富营养型的占14.7%,重富营养型的占8.8%.中国90%以上的水域污染是因水体中的N、P含量过高而引起的富营养化造成的,而N、P则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必需营养元素。

生态浮岛(浮床)方案

生态浮岛(浮床)方案

生态浮岛(浮床)方案1.生态浮岛技术介绍采用生态技术对河道湖泊进行水质恢复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生态途径,目前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被广泛应用。

生态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工湿地、生物浮岛,它包括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组成的生态平衡系统。

城镇河道、湖泊由于空间和水位变化的限制,湿地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人工生物浮岛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不受水位变化的影响,维护管理方便。

现在,生态浮岛因具有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消波等综合性功能,在水位波动大的水库或因波浪的原因,难以恢复岸边水生植物带的湖沼或是在有景观要求的湖泊、河道等封闭性水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水生植物在生物浮岛上的应用水生植物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五种类型。

其中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其生产力可以超过陆生植物。

利用水生植物富集N、P 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水环境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2.1生物浮岛水生植物选择原则1.选择的植物应为适宜水系水质条件生长的多年生水生植物;2.以耐污抗污、且具有较强的治污净化潜能的植物为主;3.根系发达、根茎分蘖繁殖能力强,即个体分株快;4.植物生长快、生物量大;5.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综合岸线景观和湖面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观组织。

2.2常用水生植物植物的选择、种植密度及群落配置对净化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

一般选择种植:美人蕉、旱伞草、香蒲、菖蒲、千屈菜、粉绿狐尾藻、黄菖蒲等。

3.生态浮岛的载体要求目前,国内浮岛建设上形式各样。

主要区别大都在浮岛载体上,良好的耐用的浮岛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结构具有足够的稳定性,防止被风浪吹走或是单元之间的碰撞;2.经久耐用,需要抗老化、无污染,耐腐蚀;3.经济性,达到设计效果的同时减少投资成本;4.可扩展,便于运输易于拼接,可自由组合。

4.本浮岛的结构特点浮岛单元可根据生物浮岛的设计形状进行适当组合。

生态浮岛(浮床)方案设计

生态浮岛(浮床)方案设计

生态浮岛(浮床)方案1.生态浮岛技术介绍采用生态技术对河道湖泊进行水质恢复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生态途径,目前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被广泛应用。

生态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工湿地、生物浮岛,它包括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组成的生态平衡系统。

城镇河道、湖泊由于空间和水位变化的限制,湿地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人工生物浮岛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不受水位变化的影响,维护管理方便。

现在,生态浮岛因具有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消波等综合性功能,在水位波动大的水库或因波浪的原因,难以恢复岸边水生植物带的湖沼或是在有景观要求的湖泊、河道等封闭性水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2.水生植物在生物浮岛上的应用水生植物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五种类型。

其中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其生产力可以超过陆生植物。

利用水生植物富集N、P 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水环境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2.1生物浮岛水生植物选择原则1.选择的植物应为适宜水系水质条件生长的多年生水生植物;2.以耐污抗污、且具有较强的治污净化潜能的植物为主;3.根系发达、根茎分蘖繁殖能力强,即个体分株快;4.植物生长快、生物量大;5.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综合岸线景观和湖面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观组织。

2.2常用水生植物植物的选择、种植密度及群落配置对净化效果有很重要的影响。

一般选择种植:美人蕉、旱伞草、香蒲、菖蒲、千屈菜、粉绿狐尾藻、黄菖蒲等。

3.生态浮岛的载体要求目前,国内浮岛建设上形式各样。

主要区别大都在浮岛载体上,良好的耐用的浮岛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结构具有足够的稳定性,防止被风浪吹走或是单元之间的碰撞;2.经久耐用,需要抗老化、无污染,耐腐蚀;3.经济性,达到设计效果的同时减少投资成本;4.可扩展,便于运输易于拼接,可自由组合。

4.本浮岛的结构特点浮岛单元可根据生物浮岛的设计形状进行适当组合。

人工生态浮岛浮床

人工生态浮岛浮床

生态浮岛/浮床净水技术采用生态技术对河道湖泊进行水质恢复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生态途径,目前在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被广泛应用。

生态技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浮床,它包括微生物、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组成的生态平衡系统。

城镇河道、湖泊由于空间和水位变化的限制,湿地技术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

而人工生态浮岛/浮床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不受水位变化的影响,维护管理方便。

现在,生态浮岛/浮床因具有净化水质、创造生物的生息空间、改善景观、消波等综合性功能,在水位波动大的水库或因波浪的原因,难以恢复岸边水生植物带的湖沼或是在有景观要求的湖泊、河道等封闭性水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水生植物在生态浮岛/浮床上的应用水生植物包括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五种类型。

其中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及漂浮植物在富营养化条件下其生产力可以超过陆生植物。

利用水生植物富集N、P 是治理、调节和抑制水环境富营养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生态浮岛/浮床水生植物选择原则1.选择的植物应为适宜水系水质条件生长的多年生水生植物;2.以耐污抗污、且具有较强的治污净化潜能的植物为主;3.根系发达、根茎分蘖繁殖能力强,即个体分株快;4.植物生长快、生物量大;5.选择冬季常绿的水生植物或驯化后的具有景观价值的陆生植物;6.满足景观空间形态的需求,综合岸线景观和湖面倒影、水面植物进行适当的景观组织。

※常用水生植物一般的水生植物都适合在生物浮岛上种植,即使是陆生植物经驯化后也可以在浮岛上种植。

但考虑到浮岛的净水作用及成本控制,一般选择种植:美人蕉、旱伞草、香蒲、石菖蒲、凤眼莲、大漂、浮萍、紫萍、槐叶萍等。

下表是几种典型的水生植物干重体氮、磷、钾的含有率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量:结果表明:四个月生长期间,其中美人蕉每平方米提取的TN的量,相当于把48.1立方米水中的TN浓度由五类降为四类的量;旱伞草每平方米提取TN的量相当于把80.8立方米水中的TN浓度由五类降为四类的量。

人工生态浮床的做法

人工生态浮床的做法

人工生态浮床的做法人工生态浮床是一种水上种植技术,可用于维护水体生态平衡。

除了美化水面,还能净化水体、打造生物栖息地等。

在园林施工中,有两种栽植水生植物的技术途径:在池底砌筑栽植槽,或将水生植物种在中再沉入水中。

制作人工生态浮床的材料包括浮床板材、绳索、水生植物和水下固定物体。

首先,用可以漂浮的材料搭建床板,连接固定后填上种植土和肥料,或直接将盆栽植物放入种植槽中。

然后,将整个浮体固定在想要摆放的位置,或用绳索连接固定物体。

养护植物时,需注意光照和水位的调节,定期清除杂草并检查连接是否牢固,水流大小和水位高低等。

水生植物可以根据它们在水中的生长方式和生活性进行分类。

根据生长方式,水生植物可以分为漂浮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湿生植物四类。

漂浮植物是指完全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如睡莲、水葫芦等;浮叶植物是指仅有部分植物体漂浮在水面上,如荷花、香蒲等;沉水植物是指完全生长在水下的植物,如茉莉花、水蓼等;湿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边或水深不超过30厘米的植物,如芦苇、香蒲等。

根据生活性,水生植物可以分为自由浮游植物、附生植物和根生植物三类。

自由浮游植物是指完全自由浮游在水中的植物,如水葫芦、浮萍等;附生植物是指附着在岩石、树干或其他物体上的植物,如水生苔藓、水生蕨类等;根生植物是指通过根系在水中生长的植物,如水生草本植物、水生木本植物等。

1、浅水植物生长于水深不超过50厘米的浅水区,如香蒲、水鸭脚等。

它们能够在水陆交界处起到过渡和柔化的作用,是构建水景园背景的重要植物。

2、深水植物生长于水深超过50厘米的深水区,如水葱、茨菇等。

它们能够消耗水中多余的养分,抑制藻类生长,保持池水清洁。

3、漂浮植物生长于水面上,如浮萍、凤眼莲等。

它们能够荫蔽水面,降低水温,减少光照投射量,抑制藻类生长,同时还具有净化水质的作用。

4、湿生植物生长于水边或浅水区的潮湿土壤中,如芦苇、香蒲等。

它们能够增加水景园的层次感,同时还能够净化水质。

水体生态修复中的人工浮床

水体生态修复中的人工浮床

75CASE案 例区域治理水体生态修复中的人工浮床人工浮床工艺采用高分子材料,利用无土栽培水生植物重新维系物种间共生,确保水生植物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可起到改善水质的效果。

本文分析了人工浮床的净化机制,并从人工浮床工艺在修复富营养化景观水体、受污染河道和鱼塘养殖水体等应用角度,讨论了影响人工浮床工艺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就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为人工浮床工艺技术的研究及推广提供借鉴。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城乡水体污染形势日趋严峻。

一般城镇、乡村河道的水环境容量较小,自净能力差,在雨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入河的冲击下,河道水体溶解氧消耗加剧,引发河道水体变黑、发臭,严重影响环境的美观、卫生及居民的居住体验、生命健康。

与化学法、物理法相比,人工浮床工艺采用高分子材料,利用无土栽培水生植物重新维系物种间共生,确保水生植物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达到修复水体、改善水质的效果。

人工浮床于1979年由德国Bestman 公司首次开发,经过40年来的研究和发展,已多次应用于污染水体的治理和生态修复,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人工浮床概述人工浮床概念:人工浮床,又叫人工浮岛、生态浮床,主要利用无土栽培工艺技术,利用高分子材料作为浮床的76CASE案 例区域治理基质及载体,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及现代农艺,综合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构建起人工去除水体污染物生态系统,将固定于浮床基质上的植物、微生物、水生动物所构成的综合系统,尤其是利用水生植物发达根系吸收、降解富营养化水体中的N、P等污染物,从而实现降低水体COD,实现水质净化,以及营造景观的预期效果。

人工浮床技术原理:人工浮床技术应用于污水净化,从而为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良好介质。

具体来说,主要有:(1)利用发达的水生植物根系,及其较大的表面积,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以及其它有机污染物,再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水生植物根系直接向水体中释放大量氧气,不断提升污水中的溶氧量,加速水体污染物的净化效果;(2)人工浮床中应用的植物根系会直接吸收受污染水体中的氮氧等物质,以及利用植物自身的新陈代谢实现去污效果;(3)人工浮床在根系中吸附着大量的细菌、真菌等脱氮除磷微生物,在污水环境中起到净化的效果。

人工浮床的结构

人工浮床的结构

人工浮床的结构、设计与应用之后,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将人工浮床应用于地表水体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近年来,我国的人工浮床技术开发及应用正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在藻化严重的富营养化水体致力于修复过程中,采用人工浮床作为先锋技术可以使得一部分水生动物得到自然恢复或在人工协助下恢复。

人工浮床类型多种多样,通常按其功能主要分为消浪形、水质净化性和提供栖息地型三类,扶床的外观形状有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等多种。

利用生态浮床(ecological floating bed)技术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和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的原则,建立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直接利用水体水面面积,不另外占地。

生态浮岛是绿化技术与漂浮技术的结合体,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浮岛框架、植物浮床、水下固定装置以及水生植被。

框架可采用亲自然的材料如竹、木条等,植物生长的浮体一般是由高分子轻质材料制成,质轻耐用,浮岛上植物一般选择各类适宜的陆生植物和湿生植物。

生态浮床的净化作用原理:一方面,表现在利用表面积很大的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并逐渐在植物根系表面形成生物膜,膜中微生物吞噬和代谢水中的污染物成为无机物,使其成为植物的营养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细胞的成分,促进其生长,最后通过收割浮岛植物和捕获鱼虾减少水中营养盐;另一方面,浮岛通过遮挡阳光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少浮游植物生长量,通过接触沉淀作用促使浮游植物沉降,有效防止“水华”发生,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其作用相对于前者更为明显,同时浮岛上的植物可供鸟类栖息,下部植物根系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生息环境。

生态浮床有净化水质、美化水面景观、提供水生生物栖息空间及进行环境教育等多种功能。

其优点如下:(1)浮岛浮体可大可小,形状变化多样,易于制作和搬运;(2)跟人工湿地相比,植物更容易栽培;(3)无需专人管理,只需定期清理,大大减少人工和设备的投资,降低了维护保养费和设备的运行费用等。

生态浮床论文

生态浮床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班级:姓名:学号:课程论文题目:生态浮床技术在水体中的应用课程名称:环境学概论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生态修复—生态浮床技术在水体中的应用学生:摘要:生态浮床技术是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机制,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

本文综述了生态浮床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从污水处理效果,处理成本等方面将该技术和传统人工湿地进行比较,对生态浮床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生态修复生态浮床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用水量迅速增长,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不断排入河湖水域,从而导致其水体的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结果就是水域大面积水华爆发,污染环境和威胁人类健康。

生物浮床技术是按照自然界自身规律,人工把高等水生植物或改良的陆生植物种植到富营养化水域水面上,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消减富集水体中氮、磷及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一、生态浮床技术修复机理该项技术治理水环境与生态修复的原理是:通过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体中N、P 等植物必要元素的吸收利用,及其植物根系和浮床基质等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吸附作用,富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与此同时,植物根系释放出大量能降解有机物的分泌物,从而加速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随着部分水质指标的改善,尤其是DO 的大幅度增加,为好氧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通过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营养物的进一步分解,是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最终通过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N、P 等营养物质以及吸附积累在植物体内和根系表面的污染物搬离水体,使水体中的污染物大幅度减少,水质得到改善[1]。

生态浮床具有不同的形状、构造及植物类型,这会吸引野生动物如昆虫、蝶类、鸟类、两栖动物等在此栖息,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加快生态修复进程。

二、生态浮床的种类及结构浮床分为干式浮床和湿式浮床,水和植物不接触的为干式浮床, 水和植物接触的为湿式浮床。

生态浮床

生态浮床
物容易栽 培 ; ③ 不需专人 管理 , 只需定期 清理 , 大 大减 少人工 和设备 的投 资, 降 低 了维 护费用 和设备 的运 行
费用 ; ④直接放 在水体表 面 , 不另 外 占地。近 年来 , 我
国人工浮床技术 的应用 处于快速 发展 时期 , 生 态浮 床 逐步被人们所认识 。
生 物学教 学 2 o 1 3 年( 第3 8 卷) 第6 期
量, 不要 浪费 ; ②取材 、 取试剂 、 试纸、 玻片等 也要 节约 , 可定量供给 ; ③及 时关住水龙头 、 关灯等 。实验 结束要 清理桌面 , 洗净 器具 , 对废 弃物要 妥善处 理 , 尤其 是一 些有毒 性的有机溶剂 , 要倒入废 液桶 , 实验结束后 要集
中处理 。若做微 生物接种 实验 , 实 验后 菌种要 灭 菌处 理才能倒掉。
1 生态浮床的类型
只有湿式浮床才 有 净化水 质 的功能 , 具 体表 现在 清污、 提高水 体透明度 。

方面, 污染 的水体富含大量的氮 和磷元 素 , 促进
浮床 的类型 , 根据外观形状 , 分 为正方 形 、 三角形 、 长方形 、 圆形和六边蜂 巢形 ; 根据用途 , 分 为抗波浪 型、 净化水质型和提供栖 息地型 ; 根据性质 , 分 为干式浮床
验等 ( 洋葱 叶 ) 。需 要用 显 微镜 的 实验 有① 观察 花 生
在保证实验 顺 利进行 的基 础上 , 还 须 注 意节 约 。 ①在购买鸡蛋、 猪肝 、 苹果 、 洋葱 等实验 材料 时注 意用
子 叶中的脂肪颗粒 ; ②观察 动植物 细胞 中 D N A与 R N A 分布 ; ③观察多种多样 的细胞 ; ④观 察叶绿体 、 线粒 体 ; ⑤观察 植物细 胞质壁 分离 与复原 ; ⑥ 观察根尖 细胞 有

生态浮床在人工湿地景观中的设计应用——以武汉市塔子湖为例

生态浮床在人工湿地景观中的设计应用——以武汉市塔子湖为例

生态浮床在人工湿地景观中的设计应用——以武汉市塔子湖为例□刘斯荣李慕文摘要:人工湿地是由人参与建造和运行控制的综合生态系统。

当前城市有关水生态问题的治理工作正有序进行,人工湿地是水生态治理的主要内容,是城市生态的重要部分。

作为治理人工湿地的重要手段,生态浮床技术既可以改善水质,又可以美化水面景观。

该文分析生态浮床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探讨生态浮床的应用原则与造景要素,以武汉塔子湖为例,针对场地面临的问题,阐述生态浮床技术在改善和美化塔子湖人工湿地景观上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浮床人工湿地水生态—、人工湿地概述1人工湿地的定义人工湿地指人们通过模仿自然湿地的生态结构、作用原理、物种资源,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公园的功能构建的可供人参与的生态系统,其美学价值不可忽视。

作为一种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与半自然景观,越来越多的人工湿地正以公园、学校、住宅区等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

水景面与动植物结合的生态景观,以及部分人造水景为人们的休闲生活增添了自然之美。

2.人工湿地的作用原理人工湿地的基本原理是在有一个特定基质的湿地种植植物,以建立人工干预的湿地生态系统,当水中的污染物和营养物被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吸收或分解后,人工湿地通过植物根系和茎接触沉淀效应产生的电化学行为净化水质,植物的茎根吸收、去除污染物。

同时,附着在植物根系茎上的微生物也可以吸附和分解水中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当污水沿着一定方向,由沙子和土过滤,水生植物能吸收水中的磷、氮等元素,抑制沉积物,平衡水中有机体,从而实现高效的污水净化[1]o二、生态浮床的概述1生态浮床发展现状世界上第一个生态浮床始建于1979年的德国,主要被用于污水处理。

20世纪80年代,国外一些国家迅速推广应用生态浮床,促使其被引入我国,目前该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

生态浮床采用一些能漂浮于水面的材料,人工搭建、拼接组成不同的模型,供动植物和微生物繁衍栖息,并以无土栽培技术为基础,采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

人工浮床

人工浮床

人工生态浮床1 简介人工生态浮床又称人工浮床、人工浮岛、生物浮床、生态浮床等,是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和基质,采用现代农艺和生态工程措施的综合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技术,不仅能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又能营造了优美的水上景观(逄勇,朱伟,王华,等,滨江水体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理论及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人工生态浮床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对水体进行净化:(1)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水体中的溶解性氮、磷等营养物质,到收获季节时通过收割达到去除氮磷的作用;(2)发达的植物根系在水体中形成浓密的网状结构能吸附水中悬浮颗粒物,而悬浮颗粒物本身又能吸附其他污染物,通过悬浮颗粒物的沉降将污染物移出水体;(3)在植物根区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从而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4)植物可通过根系向水体中释放大量氧气,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促进污染物的快速净化;(5)人工生态浮床本身能够有效遮蔽阳光,进而影响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加之接触沉淀作用,使得浮游藻类沉淀,水体透明度提高;(6)许多浮床植物如凤眼莲、狐尾藻、金鱼藻、芦苇、旱伞草等都能够分泌克制藻类生长的化学物质,从而抑制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

(李锋民,胡洪营,芦苇抑藻化感物质的分离及其抑制蛋白核小球藻效果研究[J]. 环境科学,2004,25(5):89-92.)(黄民生.原来如此一赖以生存的环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杜,2005.)(潘晓颖,葛继稳,生态浮床技术治理污染水体的应用现状及其前景展望[J].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2984-2988.)2 类型和组成人工生态浮床类型多种多样,根据浮床的结构可将其分为有框型和无框型两种,无框型人工生态浮床虽然更加贴近自然而且景观上更好看,但由于有框型人工生态浮床在抗冲击和使用寿命等方面优于无框型,故有框型人工浮床则应用较多,约占70%。

有框型人工生态浮床主要由框体、载体、基质和植物等组成,对于这些组成部分的探索是人工生态浮床技术研究热点。

生态浮床技术研究进展

生态浮床技术研究进展

生态浮床技术研究进展摘要:传统生态浮床可以有效处理污染水体,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

因此,本文从生态浮床结构组成、净化机理入手,探讨生态浮床的优化设计方向,以期为污染水体修复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生态浮床;净化机理;改进方法1前言生态浮床是在传统人工湿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水体修复技术,具有绿色经济、操作相对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1]。

生态浮床的特点是在水体表面以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为主,通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等,削减污染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又可营造良好的水上景观。

2生态浮床结构组成生态浮床主要由载体、植物和基质组成。

生态浮床系统中的载体可以为植物提供浮力,基质有着固定植物的作用。

2.1浮床载体载体主要为生态浮床提供浮力,保证植物在水面上生长,并使其适应不同水深,弥补人工湿地对水位变化适应性差的缺陷。

聚苯乙烯、聚氯乙烯、泡沫管等浮力载体,具有稳定性高、耐久性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不溶解等优点常被应用[2]。

在实际应用中选择生态浮床载体时,应综合考虑价格低廉、疏水性好、稳定性高、无二次污染、易于生物膜富集等因素。

2.2植物种类植物作为生态浮床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还能通过发达的植物根系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附着场所。

污染物的去除可以通过根表面生物膜中各种微生物的同化和转化来实现[3]。

此外,植物在美化环境、为水生动物和鸟类提供栖息地方面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不同植物种类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

生态浮床关于植物种类的选择研究较多,适合生态浮床的植物种类有52科160余种,分为3大类: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4]。

其中,美人蕉、菖蒲、灯心草和芦苇对养分吸收能力较强;浮萍、水芹、凤眼莲和浮萍适应性强、生长快;而角蒿、豆蔻、菱角、石斛抗染性较好。

植物生长得越好,每株植物所能获得的养分含量就越高,污染物在水中的吸收和去除能力也就越强[5]。

一种生态型人工浮岛的设计

一种生态型人工浮岛的设计

1概述人工浮岛技术是一种原位水体生态修复技术,自1987年德国BESTMAN公司提出以来,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就已经在中国、日本和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成功应用于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方面。

人工浮岛具有构建灵活、运行费用低、易维护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其形态也由最初单纯植物浮床发展为加入组合填料的立体浮岛。

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植物摄取、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以及填料的吸附共沉淀作用去除水中的、引入人工浮岛技术进入水产养殖的水体,能有效的帮助吸收养殖水体中的富营养元素,减缓养殖水体的污染,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同时能有效地推进水产养殖的生态发展。

正是在此背景下,本课题根据养殖池塘的具体情况,开展生态环保型人工浮岛设计。

1.1设计目的水产养殖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水产养殖业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但由于人类对水体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产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其中养殖水体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

成为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工浮岛技术是当前广泛采用的一项水体处理修复技术,与传统污水处理方法相比,该技术是一种生态技术,效果良好,具有无二次污染,造价低廉且易于组装等特性,故拟开展生态环保型人工浮岛设计,帮助解决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和提高农民收入。

1.2设计要求浮岛设计要求具有创新性,浮岛主体取材易得、制作工艺简洁、净水效果高效和能增加经济收入。

2设计原则与内容2.1设计原则浮岛整体设计需要考虑设计的社会性、生态性和经济性,考虑浮岛和环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去污效果与养殖功能等的平衡关系。

所以设计遵循资源经济原则、处理高效原则和简洁易行原则。

①资源经济原则。

以资源的节约为出发点选材,考虑原材料的资源再利用和尽量不造成二次污染,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

立足在农民可承受的经济投入是有限度的角度思考,设计中尽力减少如选材、资源易得等成本投入,降低经济要求,同时考虑在浮岛上种植经济作物以增加收入。

生态浮床技术

生态浮床技术


湿式浮床植物与水良好接触,植物根系吸收水 体中各种营养成分,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还 可以利用特定植物的选择吸收性,对重金属污 染进行修复。
结构

生态浮床是绿化技术与漂浮技术的结合体,一 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浮床框架、植物浮床、 水下固定装置以及水生植被。

一般的水生植物都适合在生态浮床上种植,即 使是陆生植物经驯化后也可以在浮床上种植。 但考虑到浮床的净水作用及成本控制,一般选 择种植:美人蕉、旱伞草、香蒲、石菖蒲、凤 眼莲、大漂、浮萍、紫萍、槐叶萍等。
生态浮床的效益及展望
(1)环境效益。生态浮床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 氮磷等污染物,从而有效控制水体的富营养化。 另外,生态浮床能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有 助于建设生态城市,增加了城市的绿化面积。 浮床还为鱼类、鸟类、昆虫提供了休养生息的 场所,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2)经济效益。生态浮床与传统技术相比投资费用 大大减少,具体表现在:浮床植物和载体材料来 源广,成本低;无动力消耗,节省了运行费;易 管理,维护费用少。如在城市河道的治理中,传 统的建设污水厂、引水换水、底泥疏浚等措施建 设周期长、耗资巨大,而生态浮床技术则具有施 工简单、工期短、投资小等优势,应用前景广阔。 在生态浮床上种植经济作物或粮食作物,充分利 用我国广阔的水域面积,还可缓解当前土地紧张 的矛盾,收获农产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谢谢大家!
合成有机物 移出水体 载体
SS、P、有机物等 吸附、沉淀、过滤 好氧硝化脱氨 微生物、藻类、 小型动物附着 释放O2
有机N、P 的无机化
吸收营养盐
分类
浮床分为干式浮床和湿式浮床 干式浮床因植物与水不接触,可以栽培大型的 木本、园艺植物,通过不同木本的组合,构成良 好鸟类生息场所的同时也美化了景观。但这种 浮床对水质没有净化作用。一般这种大型的干 式浮床是用混凝土或发泡聚苯乙烯制作的

生态浮床设计

生态浮床设计

生态浮床的构成与设计1 浮床的大小与形状整个浮床有多个浮床单体组装而成,每个浮床单体边长可为1~5m 但为了方便搬运和施工及耐久性等问题,一般采用2~3m 在形状方面,以四方形为多但考虑到景观美观结构稳固的因素,也有三角形及六边蜂巢型等。

2 浮床材料的选择典型的湿式有框浮床组成包括 4 个部分:浮床的框体、浮床床体、浮床基质、浮床植物。

见图1(1)浮床框体。

浮床框体要求坚固、耐用、抗风浪,目前一般用PVC管、不锈钢管、木材、毛竹等作为框架。

PVC管无毒无污染、持久耐用、价格便宜、重量轻,能承受一定冲击力;不锈钢管、镀锌管等硬度更高、抗冲击能力更强,持久耐用,但缺点是质量大,需要另加浮筒增加浮力,价格较贵;木头、毛竹作为框架比前两者更加贴近自然,价格低廉,但常年浸没在水中,容易腐烂,耐久性相对较差。

(2)浮床床体。

浮床床体是植物栽种的支撑物,同时是整个浮床浮力的主要提供者。

目前主要使用的是聚苯乙烯泡沫板,这种材料具有成本低廉、浮力强大性能稳定的特点,而且原材料来源充裕,不污染水质材料本身无毒疏水,方便设计和施工,重复利用率相对较高,此外还有将陶粒、蛭石、珍珠岩、等无机材料作为床体,这类材料具有多孔机构,适合于微生物附着而形成生物膜,有利于降解污染物质,但局限于制作工艺和成本的问题,这类浮床材料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实际使用很少对于以漂浮植物进行浮床栽种,可以不用浮床床体,依靠植物自身浮力而保持在水面上,利用浮床框体、绳网将其固定在一定区域内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

(3)浮床基质浮床基质用于固定植物植株,同时要保证植物根系生长所需的水分、氧气条件及能作为肥料载体,因此基质材料必须具有弹性足固定力强吸附水分、养分能力强,不腐烂,不污染水体,能重复利用特点,而且必须具有较好的蓄肥保肥供肥能力,保证植物直立与正常生长。

目前使用的浮床基质多为海绵椰子纤维等,可以满足上述的要求另外也有直接用土壤作为基质,但缺点是重量较重,同时可能造成水质污染,目前应用较少,不推荐使用。

【VIP专享】人工生态浮床的做法

【VIP专享】人工生态浮床的做法

水体中植物固定的方法一种水体中植物固定的方法,需与现成的组合填料片(5)联用,其特征在于,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通过组合填料片(5)的系绳孔(4)和绳索(7)结扎,将若干片组合填料片(5)连接成组合填料片串(6); 第二步,用绳索(7)将若干串组合填料片串(6)结扎在框架(8)上,形成组合填料片串阵列(11),框架(8)是能沉入水体的框架; 第三步,将植物(10)放置在每串组合填料片串(6)中的最上面的一片组合填料片(5)的骨架(2)上,植物(10)是指能生长二、三级根系的植物; 第四步,将植物(10)、组合填料片串阵列(11)和框架(8)一起浸没在水体中,水面保持在植物(10)的茎、根结合部; 第五步,植物(10)生长二、三级根系(9),二、三级根系(9)穿过组合填料片(5)的孔(3)与组合填料片(5)的纤维(1)纠缠在一起; 第六步,植物(10)牢固地固定在组合填料片串阵列(11)水体栽种步骤一种水体栽种景观植物浮床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浮床制作:采用塑料材料制模,加工成2-4m2面积的网状板,相距5-10cm压成一个直径为5-12cm的圆形网状蔸;B、浮床连接:在水下插4-6根桩,固定浮床的四个角或在浮床的四个角和两边的中间各插1根桩,桩和浮床四角制作控制高低的调节器,根据所栽种水生植物的需要调节浮床沉水深度;C、水生植物栽种:在浮床的每个圆形蔸中栽种一棵或一蔸水生植物,用泥土或用弹性材料固定住;D、浮床固定:按照所栽种植物调节浮床距水表深度;E、浮床调节:随着所栽种植株增高,逐步将浮床降低,保持水面的整洁和水上的景观。

一种水体栽种景观植物浮床的制备方法,首先是浮床制作,采用塑料材料制模,压成网状板、圆形网状蔸;其次是浮床连接:按浮床面积大小,在水下插桩,固定浮床;根据所栽种水生植物的需要调节浮床沉水深度。

然后是水生植物栽种。

本发明既适用挺水植物,又适用沉水植物的种植;选材料可反复使用,具有成本低,安装方便、拆卸容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