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2015级2班刘思怡
《哲学科学常识》陈嘉映东方出版社
总: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对哲学,科学,常识这三个不同的世界图景有了新的认识,也惊讶于陈嘉映老师的学识的丰富,对概念的精准把握,论述的条理分明,用词的精准度和独到的见解。虽然本人有很多地方由于知识缺陷,对很多章节有很多不懂得地方,像数学化、西方科学的发展历程等等,但这本书都为我提供了一个宏观,清晰的脉络。在很多方面扩宽了我的知识面,也完全打破了我对文理的界限观。
正如在书的自序中那样写到,“我有很多困惑,很多问题。思想对生活有什么意义?更明确一点儿,理论对生活有什么意义。哲学的工作被科学接过,哲学似乎寿终就寝。哲学何为?何为真理?科学中没有喜怒哀乐。各种问题相互交织,以不同形式存在。”作者本人关心的是哲学命运,思想的命运。这些问题似乎离现实生活那么遥远,生活是柴米油盐;似乎又离我们那么近,如果一个人连思想都不存在,何以存在于世界,又如何区别于自己和其他动物,区别自己和他人?作者的问题又引起更多人的共鸣,更多的问题产生。但似乎哲学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是或压根不是哲学考虑的问题。哲学是理性的反省,不能建立普适理论,不能提供唯一
正确的答案,哲学无法解决,那么科学就能够吗?难度哲学只是负责引发思考,科学来解决吗?这样看来哲学似乎没有用。答案显然不是,这本书的结尾为我解答了这个问题,虽无准确的答案但是却有了清晰的认识。关于哲学与科学,两个世界图景,基于对本书的囫囵吞枣式的阅读和自己浅显的理解,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我不能也不敢说自己对哲学和科学有了深刻,全面的认识。因为这两个图景基本承包了我们思维认识的大半江山,又怎么能说自己通过一本书知道了全部的真谛。所以我只想分享自己或算的上或算不上的领悟理解,以及自己的思考。
哲学科学又是怎样的关系,正如书中;“科学革命之后的
哲学,逐渐丧失了哲学-科学的性质,从对世界的整体解释
退回到概念分析的领域。哲学的自然理解本性不允许哲学成为普适理论。如今的哲学,早已不是哲学-科学。我们生活
在这个经验的世界,依然需要对经验进行反思,以期我们的理解在任何地方变得连贯一致。哲学在克服常识的片段零星,它对经验进行反思,进而揭示自然概念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但这种连贯总是局部的、多义的、不固定的。”在书的
结尾写到,也是最为触动我的。“理解从来是与我们变迁不
定的生活世界联系在一起,从来也不可能提供普适理解意义上的普适理论,从来不可能对世界有完整的理解。入乎万物一体的通融之境,用巨细无遗的理论为世界提供统一的解释,
只是幻觉。”从认识开始,我们似乎都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万物,正如西方神话中的造物主,泰勒斯用水来解释万物,正如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万有引力)霍金试图找到一个公式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真的存在这种理论吗?陈嘉映老师为何会有这样的语论?在我看来,如果真的存在,那么这种理论和神造论有和区别,是更具有科学依据,如果这种理论能解释科学,那么科学又以何来解释这种理论。
作者对概念的定义界限分明和论述的精准,真的更新了我的词库。两个看似差不多的词语,竟是天壤之别。如概念与词语,感应与感性,理论和理性。和对个别词语的运用,如“敉平”原本的解释为安抚,安定;抚;理解;现为理解。
--一个作者的写作水平越高,其文本越拒绝各种形式的间接引述,他对词的选择,在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嵌合/融化,乃至整个语义场的整体情景呈现,都经过高度精密的锤炼,像钟表里的齿轮,层层锁定,层层推衍,每一个齿(词)的细微扭曲、置换、缺失,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使原有的运转、表述完全变形、失效和毁灭。
特别是对巨子大师的种种解读、研究,就是把巨匠的珠穆朗玛高度铲平到研究者自己所能及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使原著最激烈、最精微、最卓越的部分神奇地漂白、消音、矮化、钝化,再精妙再深刻的巨著一经过平庸研究者、改
述者的滤波,研究者、改述者的读者能领受的大概只是极度衰减过的反射的反射、回音的回音(摘自百度)
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对其追根溯源。陈嘉映老师的方法,理论功底。我想我大概都学不来,也学不会。只能像东施效颦一样,拙劣地模仿。我想用这种方式尝试去解决自己内心的许多问题,或许这与科学,哲学无关,大概来自常识的图景。其中一个便是“读书无用论”。作为想要成为老师的我,听到这个论调甚嚣尘上。心中不免有些寒心。不管是听出租车司机戏谑老师工资没有他们高;还是许多家长对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是身边的同学,都在说将来读书当老师,还不如某某做生意赚的多。我可以以读书育人意义更大来反驳。但同学一句:“你爸妈如果都病重,我一个人当老师能供养的起嘛。”一时我竟无言以对。是的,在现实面前,理想和意义似乎不堪一击,虚无缥缈于世。难道读书真的无用吗?在这里我们不考虑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我们只考虑读书本身,读书人的我们,非读书人的社会人。读书本身有错吗?或者将读书定义为学习,学习有用吗?现将问题搁置,来回头看一看我们都学了什么。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是在分科教育体制之下,一路经历中考,高考,优胜劣汰。学习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这些东西有用吗?正如网上的段子,你会用三角函数买菜嘛?显然不会,那么有人会说数学会决定你在哪里买菜,是大型超市还是路边摊。在
我看来无论在那,都是买菜,没有区别。如果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取名校,获得好工作,提高自己阶层地位的这一条看似完整的链条。那么为何要通过学习?学习显然不是现在唯一发家致富的唯一道路。那么学习的意义在哪?学习是将所要的科目都学到精通吗?这显然不是,因为我们发现经历这么多年的教育,我国乃至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全才。那么为何要学习?学习本身又是什么。或许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和论据。在我看来,学习的本身就在于学习,这不是同语反复。学习只是学习,它不是你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你带着任何学习之外的目的来学习,那么你什么都得不到。即使得到,也会是脱离学习本身其他途径得来的。那么我们该学习什么了?是语数外各门学科嘛?答案是是,但真的止于这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何这么说哪?原因我想以我自己为例子,对于数学成绩常年不达标,拖垮班上平均线的数学学渣来说,老师说学习数学是为了培养数学思维。我心中暗想:扯淡嘛,我没看见什么数学思维,只知道这道题我要答错了,你是不会放过我的。但随着大学更高层次的学习,我似乎领悟了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或许在应试教育下这很难培养,但总有人拥有,这就怪不得教育体制。经过我的胡说八道的论证,似乎可以得到我认为的结论:我们学习什么?我们学习基本科目,并且要学习其背后的意义,找到一种方式贯通,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无论学什么这样都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