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中秋与重阳

合集下载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重阳节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两个重要节日,虽然在时间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重阳节和中秋节的异同。

一、起源与背景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始于战国时期。

相传在古代,每年的九月初九日是秋天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们为了避邪祈福,开始举办各种庆祝活动,逐渐形成了如今的重阳节。

中秋节则起源于古代的祭月仪式,最早可追溯到周朝。

传说秋天的月亮最圆,合家团圆的喜悦让这一天成为家庭团聚的日子。

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

二、时间与节气重阳节的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一般相对公历的十月份。

此时天气凉爽,秋高气爽,正是登高赏景的好时光。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日,公历的九月份。

此时天气逐渐转凉,秋风习习,是赏月、品尝月饼的最佳时节。

三、庆祝方式1. 重阳节重阳节的主要庆祝方式有登高、踏秋、赏菊等。

人们喜欢结伴登高,远离纷扰,迎接秋日的阳光和微风。

同时,也会品尝菊花酒,赏菊展览,感受秋天独特的花香。

2. 中秋节中秋节的主要庆祝方式是赏月和品尝月饼。

人们在这一天会在室外的露台、庭院或公园,或是在家中的窗前,观赏明亮的圆月。

同时,月饼也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美食,各种口味的月饼成为亲友间赠送和交换的礼物。

四、象征意义1. 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阳气节日,一方面象征追求吉祥、长寿和健康,另一方面也是对老人们的尊敬和慰问。

人们通过重阳节的庆祝活动,表达对老人的关爱之情。

2. 中秋节中秋节象征团圆和祈福。

圆月代表团聚,月饼寓意圆满。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人们希望通过赏月和品尝月饼,表达对家人和亲友的思念和祝福。

五、特色食品1. 重阳节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主要有菊花糕和重阳糕。

菊花糕是以野菊花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糕点,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重阳糕则是一种以糯米粉和红枣为主要材料制成的糕点,寓意着具有吉祥、喜庆之意。

2. 中秋节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各地有着不同的口味和馅料。

8、中秋与重阳(2)_20121214042941804

8、中秋与重阳(2)_20121214042941804

8、中秋与重阳(2)一、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以重阳节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热爱。

2、行为与习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意识和行为。

3、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使学生懂得爱亲敬长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4、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重阳节,培养爱亲敬长的品质。

由于老年人身体各方面的变化是学生不曾经历的,尊老敬老助老从平时做起,加强学生对老年人需求的了解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确定教学难点为:了解身边老人的需求。

三、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体现现代学习方式,体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㈠、乐知,就要调动起学生的“乐学”情绪。

因此,活动开始时,以一首学生熟悉且喜爱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引入,把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吸引到“重阳节”上,激发学生对老年人的关注。

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

课前针对重阳节的来历、风俗等方面安排学生进行小调查,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上将调查结果交流汇报。

接下来,让学生为老年人设计一些节日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力。

在了解重阳节来历及相关活动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表演——重阳节为老人做事,使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指导实践。

㈢、拓展运用。

本节课是以重阳节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热爱,让教育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使道德行为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因此在此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老年人的需求、需要哪些帮助,以此为出发点,开展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活动,通过辨析明确应该怎样对待、关爱老年人。

㈣、总结延伸活动。

在课上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道德情感。

此环节在悠扬歌曲声中,激励学生将道德认识与情感落实到日常道德行动中,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引导儿童学习做人。

总之,整节课力争做到教学内容现实化、生活化,教学形式活动化、开放化,教学方法情感化,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探究中成长,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重阳节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两者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虽然它们在时间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国人民热爱的节日。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重阳节和中秋节的异同。

一、起源与传统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汉朝时期,有位名叫华佗的医生发现每年的九月九日是阴阳气息最为平衡的日子,因此他建议人们在这一天登高避灾,以增加身体的阳气。

久而久之,这一习俗演变为了重阳节。

与之不同,中秋节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有关。

中秋节是为了庆祝秋天丰收的到来,同时也是一种祭祀月亮的传统。

相传古代人们认为月亮是家人的象征,因此中秋节也成为了团圆的象征。

二、时间与习俗重阳节的时间在农历的九月初九,通常是阳历的十月份。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远足,以庆祝节日。

登高的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享受秋天的美景。

此外,人们还会佩戴菊花,饮菊花酒,以及吃重阳糕等特色食品。

中秋节则是在农历的八月十五,通常是阳历的九月份。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家庭团聚的活动,一同赏月、吃月饼。

中秋节的最大特色就是月饼,人们会互赠月饼,表达团圆和祝福的情感。

此外,还有赏月、猜灯谜等传统习俗。

三、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重阳节和中秋节都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重阳节是为了祈求健康长寿,人们通过登高、佩戴菊花等活动,表达对生命的敬重和对健康的追求。

此外,重阳节也被视为尊老敬老的象征,人们会在这一天探望长辈,表达对老人的敬意。

中秋节则是传承家族情感和团圆意义的重要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团圆的时刻,表达对家庭的重视和对亲情的珍视。

同时,月亮也成为中秋节的象征,人们通过赏月,寄托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总结起来,重阳节和中秋节虽然有着不同的起源和时间,但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都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健康和团圆的追求。

无论是重阳节还是中秋节,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让我们在这些节日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时光。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比较(作文范本)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比较(作文范本)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比较(作文范本)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比较中秋节和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虽然两者有着相似之处,但在庆祝方式、涵义和习俗上却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比较中秋节与重阳节的异同,探讨这两个节日的独特之处。

一、中秋节与重阳节的相似之处1. 节日涵义:中秋节与重阳节都是传统的祭祀节日,寄托了人们对丰收、团聚和祝福的美好期望。

无论是中秋节的月亮崇拜还是重阳节的阳气崇拜,都代表了人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崇尚。

2. 重阳踏秋:中秋节和重阳节都是在秋季举行的节日,两个节日之间相隔约一月,它们都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赏月、登高、赏菊等活动在两个节日中都是常见的。

3. 家庭团聚:中秋节和重阳节都注重家庭团聚,人们会举家团圆,共同享受节日的欢乐。

无论是中秋节的团圆饭还是重阳节的重阳糕,都寓意人们团圆、万事如意。

二、中秋节与重阳节的不同之处1. 日期不同: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而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

中秋节一般在秋分前后,而重阳节则在立秋后不久举行。

因此,两个节日的日期不同,举办时间也有所不同。

2. 庆祝方式的差异:中秋节是围绕月亮展开的,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品茶等。

而重阳节则是阳气崇拜的节日,人们会登高、插茱萸、佩戴菊花等,以祈求吉祥和平安。

3. 习俗差异:中秋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是吃月饼,这是中秋节最著名的传统食品。

而重阳节则有重阳糕作为特色食品,同时人们还会喝菊花酒、佩戴菊花、登高等。

两个节日的习俗各具特色,彰显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4. 节日象征物不同:中秋节的象征物主要是月亮和兔子,人们将月亮看作团圆和美满的象征,兔子则是月宫中的神仙。

而重阳节的象征物主要是菊花和茱萸,在这一天,人们会插茱萸,并佩戴菊花,以驱邪避凶,庆祝节日。

综上所述,中秋节与重阳节虽然都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在庆祝方式、涵义和习俗上存在许多差异。

中秋节以月亮和家庭团圆为核心,而重阳节则以阳气和庆祝秋季为主题。

通过了解和比较这两个节日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重阳节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虽然它们都与秋季有关,但在庆祝方式、起源及寓意等方面有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

一、起源与历史重阳节:重阳节始于唐朝,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相传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后演变为祈福长寿、庆祝秋季丰收的节日。

中秋节: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农耕社会,最早的记录可追溯至周朝。

中秋节是为了祭祀月亮女神嫦娥,并庆祝秋季的丰收和团圆。

二、时间与日期重阳节:重阳节恰逢农历的九月初九,也就是每年阳历的十月十多号。

九是中国文化中的吉祥数字,因此,此节日也因此被寄予了很大的意义。

中秋节:中秋节在农历的八月十五,一般是阳历的九月中下旬。

中秋节在农历中正好是秋分之后的一个月,也正是月亮最圆的时候。

三、庆祝活动重阳节:重阳节的庆祝活动以登高、观景为主,人们喜欢到郊外、山上或公园等高地,远离尘嚣,体味秋高气爽的感觉。

同时,人们也会佩戴菊花,喝菊花酒,食用重阳糕等食品。

中秋节: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以赏月为主要内容。

人们会在此时聚集家人、亲友,一起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还有一项非常特殊的活动就是用红线串起的火龙舞,形成独特的民俗风情。

四、象征物品重阳节: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花卉。

因为菊花在秋季开放,与重阳节的时间相吻合,因此被视为吉祥的象征。

同时,糕点中的重阳糕也是此节日的代表。

中秋节:中秋节的主要象征物品当然是月饼。

除了月饼,还有红纸、灯笼、兔子等也是中秋节的代表物。

五、寓意和意义重阳节:重阳节是为了祈福长寿和庆祝秋季的丰收。

人们认为这一天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所以登高远足可以锻炼身体,并且有避凶趋吉的寓意。

中秋节:中秋节寓意着团圆和感恩。

中国人特别注重家庭聚会,而中秋节正好是一个团圆的时刻。

此外,月圆也象征着人们心中的梦想和希望,因此,中秋节也鼓励人们珍惜当下,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结:重阳节和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的秋季节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重阳节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们在时间、起源、庆祝方式以及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重阳节和中秋节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两个节日的特点。

一、时间差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而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

从时间上来看,重阳节落在秋季的后半段,而中秋节则在秋季的中间。

因此,重阳节的气温相对较低,人们多穿秋衣,而中秋节则气温适中,正值秋高气爽。

二、起源与历史背景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它起初是由道教的重阳祭拜演变而来。

重阳节也是为了纪念老人,弘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而中秋节的起源则更为古老,源于祭月的活动,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人们在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祭拜月亮的习俗。

中秋节还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故事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庆祝方式的差异重阳节的庆祝方式较为多样化,人们可以进行登高、祭祖、赏菊等活动。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传统活动之一,人们爬上高山,远离尘嚣,观赏秋景,迎接秋天的到来。

祭祖也是重阳节的重要内容,人们会前往祖坟,祭奠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意。

而中秋节的庆祝方式则以赏月、赏灯和吃月饼为主。

人们在中秋节的晚上会赏月,家家户户的窗台上会摆放花灯,而吃月饼则是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

四、文化内涵的差异重阳节强调尊老敬老的价值观念,提倡尊重和关爱老人。

重阳节还被定为中国的“爱老助老日”,这一天全国范围内都举行各种形式的敬老活动。

而中秋节则寓意着团圆和和谐。

这一天,人们会远离家乡,回到家中与家人共度团圆时刻,表达对亲情的思念与眷恋。

中秋节也被称为“月圆节”,象征着团圆、和睦与美好的寓意。

综上所述,在时间、起源、庆祝方式以及文化内涵方面,重阳节与中秋节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异同。

无论是重阳节还是中秋节,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价值观。

通过深入了解这两个节日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秋节和重阳节

中秋节和重阳节

中秋节和重阳节
中秋节和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都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意义的影响。

中秋节,亦称月夕、秋节、八月节等,是农历八月十五日,每年在农历八月的满月之夜。

中秋节源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以祭祖和赏月为主要活动。

举国上下家家户户都会团圆、吃月饼、赏月、燃放孔明灯等,寄托着人们对团圆、豐收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或“登高节”,农历九月初九。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的九月九这个数字有着很大的幸运和吉祥寓意,是阳气最旺盛的日子,也是传统的秋季登高活动的好时机。

中国人会登高远离疾病,祈求长寿、健康和吉祥。

此外,重阳节还有一些民俗活动,例如插茱萸、佩艾草和阳性居室等,以避邪驱疫、祈求平安和庇佑。

中秋节和重阳节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家人、亲情的向往。

两个节日都有类似的团圆寓意和独特的文化传承,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区别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区别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区别重阳节和中秋节都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但它们在庆祝日期、起源、意义和活动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阳节和中秋节的不同之处。

一、庆祝日期的差异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而中秋节则是农历八月十五。

这两个节日在农历历法中的日期不同,因此在阳历中的庆祝日期也会有所偏差。

一般来说,重阳节一般落在阳历十月中旬,而中秋节则通常是阳历九月底或十月初。

二、起源与传说的不同1. 重阳节的起源与传说:重阳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重阳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古人相信在九月初九这一天,阳气最旺盛,有避邪、驱瘟、祛除疾病的作用。

此外,重阳节也与中国的道教有关,道家崇尚阳气,将重阳节视为重要的节日,有举办祭祀、登高、佩戴菊花等习俗。

2. 中秋节的起源与传说:中秋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月神崇拜,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存在。

中秋节是为了纪念传说中的嫦娥仙女,她因误饮长生不老药而飞升至月宫,成为月神。

中秋节的庆祝活动主要围绕着对月亮的崇拜展开,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等。

三、意义和寓意的差异1. 重阳节的意义和寓意: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它象征着祈福、庆祝长寿和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重阳节时,人们会登高望远,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会展示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

此外,重阳节还是传统的祭祖节日之一,许多人会回家祭拜祖先,感恩祈福。

2. 中秋节的意义和寓意: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传承了丰收、团圆和感恩的文化内涵。

人们在中秋节会赏月,寓意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表达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此外,中秋节还具有家庭团聚的象征意义,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团圆之夜,增进彼此的感情和理解。

四、庆祝活动的区别1. 重阳节的庆祝活动:重阳节的主要庆祝活动包括登高、赏菊、观赏秋景等。

登高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意味着向上进步、追求卓越。

人们会结伴登高,欣赏秋天的美景,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此外,重阳节期间,人们还会佩戴菊花,赏菊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菊花象征着纯洁和坚强,也寓意着长寿。

重阳节重阳与中秋的双重喜庆

重阳节重阳与中秋的双重喜庆

重阳节重阳与中秋的双重喜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而农历九月初九则是重阳节。

这两个节日,一个在金秋之始,一个在金秋之末,它们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寄托,为我们带来了双重的喜庆。

中秋节,那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温情的节日。

当夜幕降临,明月高悬,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仿佛给世间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银纱。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香甜的月饼,欣赏着那一轮圆润的明月,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弥漫。

月饼,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美食。

它的种类繁多,有豆沙馅的、莲蓉馅的、蛋黄馅的等等。

每一口咬下去,都是满满的甜蜜和幸福。

除了月饼,还有各种应季的水果,葡萄、石榴、柚子等,摆满了桌子。

一家人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聊着家常,分享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玩耍,他们手中拿着灯笼,在月光下奔跑着,欢笑着,那纯真的笑声仿佛能穿透黑夜,直达人心。

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那就是传说。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些美丽的传说为中秋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每当我们仰望明月,就会想起这些传说,想象着月宫中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中秋节也是团圆的象征。

在这个日子里,无论人们身在何处,都会想尽办法回家与亲人相聚。

对于那些无法回家的人,他们也会望着明月,寄托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一轮明月,将人们的思念紧紧相连,让亲情跨越了时空的距离。

而重阳节,则是一个尊老、敬老、爱老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登高远眺,赏菊饮酒,以祈求平安健康。

登高,是重阳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人们登上高山,俯瞰大地,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们既锻炼了身体,又能放松心情。

山上的景色美不胜收,秋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为人们演奏一曲美妙的乐章。

菊花,在重阳节里绽放得格外艳丽。

它们千姿百态,色彩缤纷,有的如金黄的绣球,有的如洁白的雪花,有的如粉红的云霞。

人们赏菊,不仅是欣赏它们的美丽,更是从中感受到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第四课《中秋与重阳》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第四课《中秋与重阳》

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第四课《中秋与重阳》课题:中秋与重阳教材分析本课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的第四课。

《金色的秋天》一课重点安排了秋天“中秋”“重阳”两个传统节日,对其来历、风俗习惯、人文内涵等进行了探究。

本课编排的目的是想通过中秋节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中秋传说、中秋习俗以及与月亮有关的知识,感受借月思亲的情怀,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重阳节是一个切入点,目的是通过这一传统节日,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意识和美好品质。

一、总目标:1、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重阳节的知识,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

2、在尊老、敬老的节日里获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体验,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

3、了解一些与月亮有关的科学知识,学习观察、记录等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重难点:1、了解一些有关中秋节、重阳节的知识。

并在敬老的节日里以实际行动关心老人、尊敬老人。

知道平时该如何关心老人。

2、了解一些与月亮有关的科学知识,学习观察、记录等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主动、探究、合作的小组学习方式四、课时安排:共3课时(注意点:教学时间:选取在节日气氛浓厚的中秋节之前较好。

)第一课时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时目标:1.了解中秋节的一些传说与由来。

2.了解有关月饼的一些知识,提升生活经验,拓展视野。

3.知道身边的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中秋节的传说。

难点: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三、课前准备:1.收集关于中秋节的传说。

2.到大街上,商店里走一走,感爱中秋的节日气氛,并专门收集关于月饼的信息。

3.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活动引入:小朋友们,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季节,也是一个充满节日气氛的季节。

再过几天,一个中国的传统佳节就要到了。

大家知道是什么节吗?──对了,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重阳节中的中秋与重阳双节

重阳节中的中秋与重阳双节

重阳节中的中秋与重阳双节重阳节,也被称为重阳节、重阳日,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的正式庆祝日。

在中国社会,重阳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有一种独特的双节组合,那就是与中秋节的联结。

本文将探讨重阳节中的中秋与重阳双节。

一、中秋节中秋节,又称为月夕、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的庆祝日。

中秋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其庆祝方式也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

但无论如何,中秋节一直被中国人视为与家人团聚、赏月、祭祀自然和祈求丰收等等有关的节日。

中秋节最具象征意义的元素之一就是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它的外形类似于圆形,有各种不同的馅料,如莲蓉、豆沙、果仁等等。

在中秋节那天,人们通常会品尝月饼,并且赠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福的寓意。

二、重阳节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农历每年的九月初九日,被确定为重阳节。

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已经有超过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重阳节的主要庆祝活动包括登高、踏秋、插茱萸、饮菊花酒等等。

登高是重阳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人们通常会登高远眺,以迎接秋天的到来和迎接壮丽的自然景色。

这个活动不仅有益于锻炼身体,还能带来心灵的宁静和舒畅。

踏秋是重阳节的另一个特色活动。

人们在这一天会到郊外或乡村,享受着秋天特有的田野景色。

踏秋的意义在于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放松身心,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

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茱萸是一种有浓郁香气的植物,人们相信插着茱萸可以辟邪驱邪,保健身体。

因此,人们在重阳节会戴上茱萸和赠送给亲友。

饮菊花酒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人们相信饮菊花酒可以消除病魔,延年益寿。

因此,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品尝菊花酒以庆祝节日。

三、中秋与重阳双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秋节和重阳节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而每年,世界上唯美景色也正是因为这两个节日的相互交织而更加绚丽多彩。

中秋节 重阳节

中秋节 重阳节

中秋节重阳节
中秋节和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等,是农历八月十五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通常会欣赏皓月、赏月,吃月饼、猜灯谜,也是亲人团聚的时刻。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传统节日,寓意团圆和祈求丰收。

中秋节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家庭团聚的时间,很多人会回家与家人共度中秋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是农历九月初九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中国的民间传统,传说九月九日取“两九”之义,有保平安、避邪的意思。

此外,九月九日是阳气最盛的时候,也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

人们过重阳节通常会登高、乘舟、踏秋赏景,也有一些地方会举行各式各样的庆祝活动,如快闪、诗歌朗诵、歌曲演唱等。

重阳节也被视为老人的节日,人们会尊敬和陪伴老人,表达对老年人的孝敬和尊重。

中秋与重阳

中秋与重阳

教材分析:《中秋与重阳》一课中,团团圆圆过中秋部分,通过中秋节的活动,让学生理解一些中秋节的习俗以及与月亮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学情分析:小学生对中秋节的一些习俗有一定的理解,但是理解得还不是很深入,关于与月亮相关的科学知识,学生也理解甚少,他们热爱科学,但缺少科学探究的方法与实践机会。

所以,教师理应兴趣引路,引导学生交流关于中秋节的风俗,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理解相关中秋的民间传说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民俗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月亮的变化,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通过理解家乡过中秋和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渗透盼望祖国统一的教育,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2、行为与习惯:尊老敬长是社会文明行为的表达,小学生要从小尊老敬长,奉献爱心。

3、知识与技能: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理解民风民俗,理解习俗中的科学道理。

理解月光的形成等一些初步的自然科学常识。

4、过程与方法:学会在理解、收集风俗习惯的社会活动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活动准备:1、课前理解中秋的风俗习惯,搜集相关中秋的传说及描写月亮的诗文。

2、学生每人准备画笔、纸张。

教学过程:一、初识中秋节: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就说一个请你们来猜一猜。

“迎佳节,庆丰收,歌舞表演乐融融,月饼香,月饼甜,全家欢乐大团圆。

”这首儿歌中说到的“佳节”,是什么节?(生齐:中秋节!)板书:中秋节2、介绍中秋节。

3、讨论哪天是中秋?(介绍农历知识)(农历的节日你还知道哪些?)4、中秋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学生课前搜索:吃月饼、赏月)5、师:同学们,你们每年的中秋节是怎么过的?生1:我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吃月饼。

生2:我们一家人把桌子搬到阳台上看月亮、吃月饼还有水果。

(其余略)二、感知中秋情:1.师:是啊,我们一般都是和父母家人一起过中秋节。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共同之处与区别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共同之处与区别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共同之处与区别重阳节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它们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渊源。

虽然两个节日在时间、由来和传统习俗上存在差异,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共同点和区别。

一、共同之处1.传统背景重阳节和中秋节都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重阳祭祀,而中秋节则起源于古代崇拜月亮的宗教信仰。

两个节日都融入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精髓。

2.家庭团聚在重阳节和中秋节这两个节日里,最重要的共同点是家庭团聚。

人们喜欢与家人一同庆祝,共享快乐的时刻。

无论是登高赏菊还是赏月吃月饼,都是为了与亲人共同度过这个特殊的时刻。

3.民俗活动在庆祝重阳节和中秋节的过程中,人们都会参与一系列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例如,登高赏菊、赏月、品尝重阳糕和中秋月饼等。

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传承了丰厚的传统文化。

4.赏月文化重阳节和中秋节都和赏月文化息息相关,人们会在夜晚赏月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对于中国人来说,月亮代表着团圆和幸福。

重阳节和中秋节都是人们通过赏月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祝福。

二、区别之处1.时间差异重阳节和中秋节在时间上有所区别。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通常在公历的九月中旬或十月初,而重阳节则在农历九月初九,通常在公历的十月上旬或中旬。

2.起源与由来重阳节和中秋节的起源和由来也有所不同。

重阳节最早是为了祭祀和纪念逝去的亲人,以及拜谢老人的节日。

而中秋节则源于远古时期的月神崇拜,是为了庆祝和祈福丰收和家庭团圆。

3.寓意和象征重阳节寓意着祈福长寿和尊敬老人,人们通常会登高赏菊,品尝重阳糕以及佩戴菊花等。

而中秋节背后的象征是团圆和爱情,人们赏月、吃月饼、赏桂花,寓意着团圆美满和家庭和睦。

4.地域差异重阳节和中秋节在地域上也有一些差异。

中秋节是华人地区广泛庆祝的传统节日,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新加坡等地。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异同重阳节和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和八月十五分别举行,它们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庆祝活动。

尽管两个节日都与团聚、祭祀先祖有关,但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就重阳节与中秋节在起源、庆祝方式和食品习俗等方面进行比较。

一、起源的异同重阳节,又称重午节,起源于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

相传南宋时期,有一位名叫华筝的姑娘,在九一八事变中,为保护祖先墓地安全而上山避难。

为了表示祭拜之意,大家决定在每年的九月初九登高祭拜。

这就是重阳节的起源。

而中秋节的起源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

传说中,古代中国的神话人物嫦娥因偷吃了控制人间药物“长生不老草”,最终被贬下人间,流落到月亮上。

中秋节是为了纪念嫦娥,并追思长久以来的爱情与祈福。

二、庆祝方式的异同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主要包括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相约一同登高远望,寄托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插茱萸也是一项重要的习俗,因为传说茱萸叶能辟邪驱鬼,人们用它来祈求平安吉祥。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饮菊花酒、佩戴茱萸、赏菊花等来庆祝。

而中秋节主要的庆祝活动则是赏月和吃月饼。

月亮在中秋节是最圆最明亮的,家人会团聚在一起,赏月品茗,度过一个温馨的夜晚。

此外,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和家庭的完整。

三、食品习俗的异同重阳节的传统食品主要有菊花酒、茱萸糕等。

菊花酒是一种用菊花和其他食材酿造的酒,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而茱萸糕则是用茱萸叶制作的一种糕点,形状鲜艳、口感香甜。

这些食品在重阳节期间被视为美味佳肴,人们品尝之时也寄托了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则是月饼,它是一种圆形的糕点,馅料丰富多样,包括莲蓉、红豆、五仁等。

中秋节赏月时,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月饼,象征团圆和家庭的温暖。

综上所述,虽然重阳节和中秋节都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但在起源、庆祝方式和食品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重阳节强调登高、插茱萸等活动,重视团聚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而中秋节则以赏月、吃月饼为主要庆祝方式,寓意着团圆和家庭的完整。

中秋重阳:中国传统的月亮与菊花

中秋重阳:中国传统的月亮与菊花

中秋重阳:中国传统的月亮与菊花中秋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与月亮和菊花紧密相联。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人们欣赏明亮的月亮,品尝美味的月饼,赏菊花和登高远趣。

本文将探讨中秋重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和菊花的深刻联系。

一、月亮:古人情怀的凝聚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中秋重阳节,人们会赏月、拜月、嫦娥奔月等活动都与月亮息息相关。

在古代文人的笔墨中,月亮被描绘成一位美丽的女子,是冷艳与柔情的结合。

月亮的圆缺变化,也被赋予了阴阳、生死的哲学内涵。

在中秋重阳节夜晚的明亮月光下,家人团聚,共同品味着月亮的圆满和温暖,表达了对思念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菊花:寄托吉祥的象征菊花作为中国传统的名贵花卉之一,是中秋重阳节期间不可或缺的元素。

菊花不仅在这个节日里盛开,还是中国文人和艺术家钟爱的创作主题。

菊花的花期与重阳节相吻合,因此,赏菊成为中秋重阳时人们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到菊花展览和园林中,欣赏各种色彩艳丽的菊花,感受秋日的浓郁氛围。

菊花也被视为吉祥、忠诚和长寿的象征,在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三、中秋重阳的传统活动除了赏月和赏菊,中秋重阳节还有其他一些传统活动,让人们更好地体验节日氛围。

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是品尝月饼。

作为中秋重阳节的传统美食,月饼具有丰富多样的口味和风味。

传统的月饼可以是莲蓉、豆沙、五仁等多种馅料,每一种都有其特殊的风味,令人回味无穷。

人们在中秋节期间会送礼互赠月饼,以表达亲情和友谊。

此外,登高远趣也是中秋重阳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踏月登高,欣赏壮丽的夜景。

登高远趣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展示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城市的繁华和自然的美妙,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结语中秋重阳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月亮和菊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月亮寄托着人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而菊花象征着吉祥和长寿。

中秋重阳期间的传统活动,如赏月、赏菊、品尝月饼和登高远趣,丰富多彩,让人们更好地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关系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关系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掌握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关系。

3. 培养幼儿的文化意识和传统价值观。

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关系。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幼儿回顾中秋节的相关知识,询问他们对中秋节的了解。

2. 提问:“你们知道还有哪个与中秋节相关的节日吗?”二、重阳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15分钟)1. 介绍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始于唐代。

据说,重阳节这天阳气最旺盛,人们在这一天登高祭祖,以祈求平安健康。

2. 介绍重阳节的传统习俗:a. 登高:在重阳节这天,人们会和家人朋友一起登高,欣赏秋天的美景。

b. 避邪:人们会佩戴菊花、艾草等来驱除邪气,保护身体健康。

c.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重阳节的特色食品,它是用糯米粉、红枣、核桃等制作而成,寓意着吉祥和团圆。

三、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关系(15分钟)1. 比较重阳节与中秋节的日期: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而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

2. 分析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共同点:a. 传统节日:重阳节和中秋节都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b. 登高活动:重阳节和中秋节都有登高的习俗,人们可以一起欣赏秋天的美景。

c. 重阳糕和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和中秋节的月饼都是节日的特色食品,人们可以一起品尝和分享。

四、活动与讨论(15分钟)1. 给每个幼儿发放纸和彩笔,请幼儿画出他们对重阳节和中秋节的印象。

2. 鼓励幼儿互相展示并讨论自己的作品,分享对这两个节日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与延伸(5分钟)1. 总结重阳节和中秋节的共同点和区别。

2. 鼓励幼儿将所学知识与家人分享,了解家人对这两个节日的看法和传统习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重阳节的由来和传统习俗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理解重阳节与中秋节的关系。

通过活动与讨论,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促进了幼儿与家庭的互动和交流。

中秋与重阳的评课稿

中秋与重阳的评课稿

中秋与重阳的评课稿中秋与重阳的评课稿听了唐老师的思品可《中秋与重阳》,获益匪浅。

可以看出在上这堂课前,唐老师做了精心的准备,她带领学生们收集了关于中秋和重阳这两个节日的大量资料和传说故事。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中秋和重阳这两个传统佳节是不熟悉的。

中秋也许还比较了解,因为每到这个时候,商家会让我们的生活中铺天盖地地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月饼,精美的包装,甜美的口味吸引着孩子,但孩子们的了解也就仅限于此,再者,就是每个月都会圆一次的月亮。

重阳节对于学生们来说就陌生多了,没有传媒的大力宣扬,今天这个体现着中华民族敬老美德的传统佳节正一点点被现代人淡忘。

而在这堂课前的收集资料正是让学生们从各种渠道了解了这两个节日,丰富着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也陶冶了情操。

课堂上唐老师别具匠心的将各个板块自然地连结起来,让学生们眼到、口到、手到,在活跃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感受传统佳节带来的不俗魅力。

尤其是在学习到”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亮是反射的太阳的光”这个科学道理时,唐老师并未一位的说教,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电筒和小镜子做了做反射光的实验,直观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并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遗憾的是这堂课也许由于学校的安排,上课的时间稍晚了些,如果能在中秋佳节前来学习,那样就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观察月亮,激发孩子无线的想象。

品德与生活课《中秋与重阳》这一课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

唐晓红老师教学了这一课的第一课时,讲述了我国的传统介入——中秋节。

这一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学生刚刚过完中秋节,对中秋节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识,但二年级的学生要真正理解中秋的内涵、来历以及所寄托了中国人民的美好心愿,是需要老师的知道和引导的。

一、教学准备充分。

唐老师在教学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了有关中秋节的传说和来历,从而使学生从感知上有了初步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学生生动有趣的故事表演也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师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中秋与重阳
常州市清凉小学荀海燕
本课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渗透传统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懂得尊老敬长。

2•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常识,了解民风民俗,知道月光的形成等一些初步的自然科学常识。

3•学会在搜集了解风俗习惯的过程当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运用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第1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制作关于月亮的多媒体动画。

2•学生课前收集关于中秋的传说、风俗习惯和关于描写月亮的诗文。

3•每人准备一个月饼,一面小镜子和一个小手电筒。

二、教学过程
(一)话中秋
1.创设情景导入:
忙碌的一天过去了,夜晚很快降临,(多媒体课件出示中秋月夜的美好画面。

) 一轮明月慢慢升上蓝色的夜空,月亮的清辉照耀着大地,那么光亮,那么祥和宁静。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知道这天是什么日子吗?
(2)对,这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

圆圆的月饼,象征着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生活甜蜜的美好愿望。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赏明月、吃月饼、话中秋(板书),说说和中秋有关的话题。

设计思路:本环节的设计旨在用音乐、画面、语言来营造中秋夜的美好,把学生带入节日的气氛,为下一环节“聊习俗”做好铺垫
二)聊习俗
1.过渡:中秋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关于它的由来,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美丽的传说中吧。

2.说故事
(1)多媒体播放《嫦娥奔月》的故事。

(2)你们还知道哪些传说呢?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吴刚伐桂》、《朱元璋与月饼起义》等)
3.聊习俗
(1)从这些故事中你了解到了中秋的哪些习俗?你还知道哪些习俗?(中秋节的来历,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2)中秋节这一天大家是怎么渡过的呢?
(3)小组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吃团圆饭,赏月,吃月饼,尝水果……)
4.唱儿歌
中秋夜,亮光光,
家家户户赏月忙。

摆果盘,烧线香,
大家一起拜月亮。

分月饼,切蛋黄,
赏罢月亮入梦乡。

乘火箭,月宫逛,
看看嫦娥和吴刚。

5.吃月饼
让我们也一起来品尝一下这香甜的月饼吧!(小组活动)
设计思路:故事,对儿童最富吸引力,中秋的传说也是耳熟能详,但课堂中配合着多媒体动画再听,就更生动了。

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聊聊习俗,月饼,在这样
品尝一个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着中秋的美好和快乐。

(三)识月球
1.小问号
(1)“八月十五月儿明” ,中秋的月亮最明亮,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2)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月球的一些小知识。

(3)月球到底是怎样的呢?多媒体播放月球表面的照片,人类首次登月的录像。

4)你们看到的月球是怎样的?
(5)你知道月亮会发光吗?
2.小实验
(1)请大家拿出手电筒和小镜子,用手电筒将光打在小镜子上,再将手电筒的光直接打在黑板上,自己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2)你发现了什么?
(3)师小结:月球表面就是这样,像一面面反光镜,它本身不发光,靠着反射太阳光使月球变得很亮。

中秋夜秋高气爽,再加上月球离我们地球很近,所以,这晚的月儿就更加明亮。

设计思路:此环节通过多媒体播放月球表面照片和人类首次登月的情景,调动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并在亲自动手做一做小实验中,观察、发现、思考,了解月亮的小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四)颂月亮
1.颂古诗
(1)过渡:中秋夜,当我们遥望夜空, 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2)出示古诗(全班齐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全班交流。

(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2.思亲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中秋,在我们和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时,可还有很多人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不能回家团聚。

你知道有哪些人呢?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呢?
3.盼统一
(1)中秋佳节,人盼团圆,国也盼团圆。

祖国妈妈有许多孩子,香港、澳门都已经和祖国妈妈团聚在一起了,台湾却离家多年还没有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有许多台湾同胞在深切的思念着大陆的亲人。

师深情朗读余光中的《乡愁》。

(2)此时,你又想说些什么?
(3)总结:衷心希望月圆人更圆、祖国大团圆。

设计思路:本环节的设计是想通过古诗词中的悠悠深情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由思亲的诗句引导学生联想到在各自岗位辛勤工作的人们,再通过教师
深情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由人圆想到国圆,发自内心
的呼唤台湾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本教学的课件主要是动画与PowerPoint 的结合,精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优美的古诗都在述说着中秋的美好。

四、对本课时教学的简短提示与建议把课堂设计成赏明月,吃月饼的场景,使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体会到节日的美好,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向往与热爱。

第2 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学生争当“小记者”,以采访、上网、查阅报刊等形式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拍摄学生去附近敬老院慰问的录像。

二、教学过程
(一)七嘴八舌话重阳
1 .导入
(1)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2)哈,才过了中秋节,重阳节又快到了。

今天,我们要来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说说自己了解的重阳。

2 .“新闻发布会”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老人节”“重九节” “茱萸节”“菊花节”。

在重阳这一天,民间流行不少习俗,如:登高、赏菊、配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设计思路:本环节想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
的风俗习惯畅所欲言地说出来,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二)科学保健过重阳
1.过渡:这重阳节过得还挺热闹!其实,过重阳节还是挺有学问的。

农历九月九日以后,季节转换,天气渐渐变冷,人的身体如果不适应气候变化,就容易得病。

这爬山、喝酒还是有讲究的。

2.学习课文,了解原由。

3.了解了这些科学知识,你会给家人、朋友怎样的忠告呢?设计思路:重阳登高、
喝菊花酒等习俗是有很多科学知识的。

本环节的设计除了介绍一些小常识外,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问题。

(三)敬老爱老送爱心
1.重阳节也是“老人节”。

想想你可以为家里的老年人做哪些事?怎样坚持做?2.此时,我们更不能忘记哪些孤苦无依的孤寡老人,前些日子,我们班就有同学去了敬老院,看看他们做了什么?谈谈想法。

3.小结:千万不要“九月九日才敬老,过了这日全忘了。


设计思路: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加深对重阳节意义的认识,在欢度节日的同时不要忘记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长辈以及那些孤苦的老年人,给他们送去关怀与祝福,培养学生从小尊老爱老的好品质。

三、课件制作和使用的设想
本课时的教学课件是一段去敬老院慰问的录像,录像真实地再现学生敬老爱老的场景,会使学生受到感染,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本课教学设计总体评价与反思:本课活动侧重于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资料,了解我国的民风民俗,渗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探究其中的科学道理,或者它的思想意义,感受生活的甜蜜,发扬尊敬老人的优良传统。

学生在打开“民俗民风”这一“百科全书”时,也锻炼了自己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尽量注意活动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但在第二课时“七嘴八舌话重阳”“科学保健过重阳” 两个环节的活动设计中有雷同之感,还望大家给予帮助和指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