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昆曲与苏州园林的创新组合
杂谈昆曲与中国古典园林
杂谈昆曲与中国古典园林张 健1,杨立新2,屈海燕1(1.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辽宁沈阳110168;2.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院,辽宁沈阳110006)摘 要:通过对中国戏曲古老剧种)))昆曲发展的兴衰历史与中国古典园林关系的介绍,阐述了昆曲与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厚渊源,并通过对古典文学名著和经典剧目中有关昆曲与园林内容的描述,论述了园林文化与昆曲文化共生共荣、相辅相承的关系。
提出了昆曲是最适合中国古典园林的音画意境,体现着人文思想和园林文化的精髓。
昆曲已融入了园林的审美文化,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昆曲;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化;音画意境;文化瑰宝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81(2005)01-0019-03著名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曾对他的学生说过:/学园林的人亦应学些昆曲。
0享誉世界的中国古典园林和同是中华文化瑰宝的昆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代表着中国古典园林最高成就之一的江南园林的庭院之中,几百年间回荡在那小桥流水之间的乐韵,就是这与管弦丝竹相伴和的婉转咿呀的昆腔了。
和中国的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一样,昆曲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
昆曲从明清的盛行于大江南北到近现代的衰落,与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有着惊人的同步。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曲被列为国家亟待抢救的文化瑰宝之一。
2003年,昆曲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纵观昆曲的发展历程,就会从中发现它与园林的深厚渊源。
从昆曲的出现年代来看,它虽然比园林的发展历史短,但是其发展的兴盛期,即明清时期,恰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兴盛期和园林艺术发展的最高峰时期,而中国古典园林在清末衰败的时候,昆曲的发展也停步不前,开始衰落。
这二者兴衰历程的惊人同步性,并非巧合,而是从另一侧面说明了中国古典园林与昆曲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园林文化促进了昆曲发展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悠悠昆曲韵_浓浓姑苏情_笛子独奏曲_姑苏行_的创作内涵解读
悠悠昆曲韵,浓浓姑苏情——笛子独奏曲《姑苏行》的创作内涵解读曹晓磊摘 要:竹笛独奏曲《姑苏行》是一首广为人们喜爱的音乐作品,堪称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姑苏行》的创作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乐曲的形态结构与表现内容展开过程在“情感”层面上的同构关系的完美表达,乐曲深含昆曲之韵与苏州园林之美在“典雅”层面上达成共构的深层意蕴,曲笛的风格与江南丝竹的独特技法凸显江南风味的张扬,时代特征承载的人类追求“和谐、安宁”的终极理想的愿望。
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涵才彰显了《姑苏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姑苏行》;竹笛;创作内涵竹笛独奏曲《姑苏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堪称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该作品曾先后入选大学、中学音乐教材。
因此,对《姑苏行》的创作内涵的解读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认为,《姑苏行》的创作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乐曲的形态结构与表现内容展开过程在“情感”层面上的同构关系的完美表达,乐曲深含昆曲之韵与苏州园林之美在“典雅”层面上达成共构的深层意蕴,曲笛的风格与江南丝竹的独特技法凸显江南风味的张扬,时代特征承载的人类追求“和谐、安宁”的终极理想的愿望。
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涵才彰显了《姑苏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笔者分别论述之。
创作内涵之一:乐曲的形态结构与表现内容展开过程在“情感”层面上的同构关系的完美表达一首作品的本质是作者的主观意识、情感的对象化,是对象化了的物质形态。
因此,对作品创作内涵的解读首先不能离开对作者的认识。
孟子说“读诗要知人论世”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对《姑苏行》的创作内涵解读之前,有必要对作者的情况作一个了解。
《姑苏行》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竹笛演奏家江先渭,他于1929年出生于山东威海。
自幼喜爱音乐并跟随哥哥学习京胡、唢呐、竹笛、笙、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13岁便能较为熟练掌握上述乐器的要领。
其后四年随全家赴大连卖艺维持生活,耳闻目睹人民的苦难,遂于1947年参加革命成为军队文工团的一员,1955年调入解放军前线歌舞团工作。
昆曲
牡丹亭上我眷恋日日年年未停歇——关于昆曲朱瑾人们都知道京剧是我国的国粹,然而相较于至于两百多年历史的京剧,已经存在六百多年的昆曲,却由于自身的艺术特色逐渐被人们遗忘。
在这次的暑期实践中,调查苏州地方方言的时候,我再次对这个美丽的剧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去追溯了昆曲的前世今生,内容虽不甚深刻,但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保护她,也能带动对于吴方言的重视和保护。
昆曲简介: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
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
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而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大多人普遍意义上所认识的昆曲其实是昆曲中的南曲,即以苏州白话为主的南昆。
历史沿革:昆曲有着悠长的历史渊源,而我们今天所欣赏的曼妙的昆曲,也是经过许多改革才逐渐形成的。
昆曲最早并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体系,元末的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这才有了昆曲的雏形。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昆曲大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既吸取了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清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之后,昆山人梁辰鱼,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苏州园林与昆曲艺术:双重文化遗产体验
苏州园林与昆曲艺术:双重文化遗产体验引言苏州,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苏州以其精美的园林和优美的水乡风情而闻名于世。
同时,苏州也是昆曲的发源地之一,昆曲作为中国古典戏曲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
本文将探讨苏州园林与昆曲艺术这两大文化遗产的联系,以及在苏州旅行中体验双重文化遗产的魅力。
苏州园林:古雅精致的艺术宝库苏州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被誉为“人间天堂”。
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以“小天地”为主题,力求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一个完整的宇宙世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万物生光”的哲学思想。
苏州园林最具代表性的有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它们是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的典范,以其古雅精致、曲折回环的布局、精美壮丽的建筑、错落有致的植物布置而闻名于世。
昆曲艺术:华丽流畅的音乐舞蹈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而富有韵味的艺术形式。
昆曲以唱、念、做、打、“四功”为主要表现手段,其曲调华丽流畅、表演技巧独特、音韵婉转动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瑰宝。
昆曲的唱腔、表演形式、服饰道具等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民间生活的丰富多彩。
双重文化遗产体验:苏州之旅苏州作为苏沪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和人文底蕴,融合了园林艺术和昆曲艺术两大文化遗产,为游客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双重文化遗产体验。
在苏州游览时,游客可以一边品味古典园林的精湛艺术,一边聆听昆曲的悠扬音乐,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结语苏州园林与昆曲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艺术内涵。
通过在苏州旅行中体验双重文化遗产,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希望本文对苏州园林与昆曲艺术的双重文化遗产体验有所启发,让更多人前往苏州,亲身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之美。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感兴趣。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昆曲的传承,以及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进行创新。
一、昆曲的传承1. 传统的传承方式昆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从师傅到徒弟的代际传承。
在传统昆曲家族中,艺术才能常常通过家族血脉得到传承,门第观念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昆曲的纯正性和传统风格。
2. 昆曲剧团的传承除了家族传承,昆曲还经过剧团的方式进行传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昆曲剧团开始兴起,他们通过演出、培训和传统曲目的传承,起到了传播和继承昆曲艺术的重要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增加了昆曲知名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昆曲。
3. 昆曲的非遗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也逐渐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
为了保护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设立昆曲专业学校,建立昆曲艺术团队等。
二、昆曲的时代创新1. 题材创新传统昆曲剧目主要以历史传说和宫廷故事为题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题材也被引入到昆曲中。
现代昆曲作品除了传统的历史故事外,还涉及到当代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使得昆曲更贴近现实生活。
2. 舞台形式创新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也为昆曲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灯光、音效和背景幕布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昆曲舞台更加丰富多样。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3. 教育与推广创新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昆曲,新的教育方式也开始在昆曲界兴起。
在一些高校或文化机构开设昆曲专业或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以专业的角度去学习和欣赏昆曲。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传承与创新是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的关键。
我认为传承昆曲的核心是要求传承者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注入创新的元素。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在传承中实现时代的创新,并使昆曲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当今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从“苏昆”青春版《牡丹亭》到“上昆”全景式《长生殿》
二、表演风格
传统版《牡丹亭》的表演风格以昆曲的表演特点为主,注重唱腔和舞蹈表演。 演员的表演技巧要求非常高,唱腔要优美动听,舞蹈要柔美细腻。这个版本的表 演风格较为保守,以表现原著的古典美为主。
青春版《牡丹亭》的表演风格则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演员除了 表演技巧要求较高外,还注重舞台的整体效果。灯光、音效、舞美的运用为整个 剧情增色不少。这个版本的表演风格较为新颖,以表现原著的现代美为主。
一、剧情
传统版《牡丹亭》是根据明代汤显祖的原著改编而成,全剧共分五十五折。 这个版本注重表现原著中的爱情主题,同时融入了昆曲传统的表演元素,如唱腔、 舞蹈、音乐等。传统版《牡丹亭》的剧情较为复杂,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感表 达较为含蓄,符合昆曲的传统审美风格。
Hale Waihona Puke 青春版《牡丹亭》是根据明代汤显祖的原著改编而成,全剧共分三十折。这 个版本注重表现原著中的爱情主题,同时融入了现代舞台元素,如灯光、音效、 舞美等。青春版《牡丹亭》的剧情较为简洁明了,人物关系清晰易懂,情感表达 直接,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为了进一步推动昆曲新美学的发展,我们建议:
1、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在保留昆曲传统艺术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科技 手段,提升舞台效果和观感体验,为昆曲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提升文化自信:加强对昆曲历史、文化和内涵的研究,培养更多的专业 人才,提高全社会对昆曲价值的认识和尊重,从而推动昆曲的普及和传播。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上昆”全景式《长生殿》。这部由上海昆剧团打造 的全景式《长生殿》在传承上有了新的突破。导演在保留原作故事的基础上,运 用了更为现代化的舞台表现手法,使得这部作品既保留了昆曲的传统韵味,又具 有强烈的现代感。在演员方面,全景式《长生殿》汇聚了一批优秀的中年演员, 他们的表演技艺精湛,为观众呈现了更加生动、真实的角色。
浅析苏州园林艺术与文创产品的结合设计
浅析苏州园林艺术与文创产品的结合设计苏州园林艺术源远流长,以其精致的设计、精湛的工艺以及独特的园林风格而闻名于世。
而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将苏州园林艺术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
本文将对苏州园林艺术与文创产品的结合设计进行浅析。
一、苏州园林艺术的特点苏州园林艺术源自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其精致的设计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苏州园林在设计上注重布局的精巧和景观的变化,以小巧玲珑的建筑、精致的假山、流水、青翠的植被等元素构成。
其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强调“雅趣”、“清幽”、“自然”,强调心灵的净化和舒缓。
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美学理念充分展现,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传统的苏州园林以其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园林风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二、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应用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苏州园林艺术与文创产品的结合日益受到关注。
文创产品设计应当将传统的苏州园林艺术元素融入产品中,使得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可以将苏州园林中的假山、石桥、流水、透雨廊等元素融入到各种文创产品中,比如手工艺品、家居用品、服饰配饰等。
这样的文创产品将传统的苏州园林艺术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更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三、设计灵感的来源苏州园林艺术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自然界,其布局和景观的设计都以自然为蓝本,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和山水美学。
苏州园林中常见的假山,其设计取材于自然的山石,通过精湛的工艺模拟出自然山石的形态,给人以真实的感受。
文创产品的设计也可以从苏州园林中汲取灵感,将园林中的景观元素如假山、流水、石桥等进行抽象或者现代化的设计,用不同的材料和工艺加以表现,创作出具有本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文创产品。
四、设计融合的趋势苏州园林艺术与文创产品的结合设计已经成为了当今的一个潮流趋势。
随着人们对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对品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将苏州园林中的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设计作品。
杂谈苏州园林与昆曲
杂谈苏州园林与昆曲作者:肖莹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8期摘要:苏州园林与昆曲同为苏州文化的代表,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园林为昆曲提供了一个清幽的舞台,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昆曲作为园林中的别致一景,更衬园林的葱茏曲意。
关键词:苏州园林;昆曲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86-01苏州园林与昆曲,一个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典型代表,一个是起源于苏州的“百戏之祖”,两者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同部分,其之间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系,而这个联系不去细细品味是体会不到的,因此,对于苏州园林及昆曲的认识,我们不能只是浅显的从游与赏的角度去看,而要深入的品酌。
一、苏州园林与昆曲的历史渊源苏州园林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圃,第一部昆曲大戏《浣纱记》即取材于此。
私家园林中,在东晋的辟疆园之后,有唐五代以来始建的沧浪亭,而沧浪亭作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具备深远的历史文化感。
其“五百名贤祠”内墙上嵌有594幅历史人物平雕石像,记载了从春秋到清代两千多年间苏州著名的历史人物。
其中相当一部分历史人物,也同时被元杂剧和明清昆曲搬上了舞台。
明清以来的苏州园林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尤其是在明朝中叶以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表演与园林渐渐结合起来,治园林者多有其家班,即使一时没有家班,也要请人到亭台楼阁中去演戏。
除了红氍毹上的厅堂演出之外,类似拙政园忠王府、环秀山庄等园林,还曾专门修建了精致的戏台以供演出。
演出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且曲境与园境更是互为依存。
昆曲艺术的意境与园林的意境其实是一致的,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苏州园林,亭阁居高,绿树葱茏,轩榭临水,影入波心,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
苏州园林还将美的自然景物与各式建筑艺术精巧加工,彼此渗透、融会贯通,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成为富有文化历史和诗情画意的综合艺术。
【节日特稿】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昆曲与苏州园林
【节⽇特稿】不到园林怎知春⾊如许——昆曲与苏州园林—————————————明代是昆曲发达的时代,⼜是苏州造园兴盛的时代。
那时的⼠⼤夫在⾃⼰的园林中,养⾃⼰的家班,演⾃⼰的昆曲。
⽽昆曲也只有在园林中才能回归最本真的状态。
昆曲是流动的园林,园林是凝固的昆曲。
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写,“不到园林,怎知春⾊如许?”曲⽬与园林:后花园中,互诉衷肠只听曲名,《牡丹亭》、《长⽣殿》、《游园惊梦》……就透露了昆曲与园林剪不断的关系。
更莫提昆曲讲述的故事也⼤都发⽣于园林,杜丽娘与柳梦梅在牡丹亭畔结缘,陈妙常与潘必正在道观中盟誓,王娇娘与申纯在王家花园⾥殉情。
园林有皇家园林、官府园林、私⼈园林等,不同的园林特征与不同的故事背景珠联璧合,描绘出昆曲如梦如幻的意境。
《牡丹亭》中的后花园是官府园林的典范。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美景奈何天,便赏⼼乐事谁家院。
”这句经典唱词描写了美妙春光与寂寞花园的强烈对⽐,勾起了少⼥杜丽娘伤春的⼼思。
杜丽娘的⽗亲是南安太守,她所有的活动就在这太守府内。
从她踏进后花园的那⼀刻开始,似乎就注定了之后的种种情感纠葛。
由春⾊到春⼼,由怀春到伤春,梦中的百般温存与现实的冰冷寂寥,杜丽娘推开后花园的门,也推开了对爱情的渴望:“这般花花草草由⼈恋,⽣⽣死死随⼈愿,便酸酸楚楚⽆⼈怨,待打并⾹魂⼀⽚,阴⾬每天,守的个梅根相见。
”直到梦断⾹陨、⼜梦回复⽣,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都在后花园⾥得到释放。
正是在这样束缚的官府与⾃由的官府园林的对⽐环境中,才会发⽣这样有违礼教却⼜炽热浪漫的爱情故事。
《⽟簪记》则发⽣在另⼀种风格的寺庙园林中。
落难的官家⼩姐陈妙常避难道观、落发清修,偶遇途经此处的落地书⽣潘必正,清幽肃穆的道场于是成了情致盎然的情场。
【懒画眉】⽉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
伤秋宋⽟赋西风,落叶惊残梦。
闲步芳尘数落红。
(潘必正唱)【懒画眉】粉墙花影⾃重重,帘卷残荷⽔殿风。
抱琴弹向⽉明中,⾹袅⾦猊动。
苏州戏曲博物馆:吴音兰韵,满庭芳华
苏州戏曲博物馆吴音兰韵,满庭芳华文/田田倘若赋水土以性格,苏州城大抵是悠扬婉丽的。
坐落于平江历史街区的苏州戏曲博物馆(包括中国昆曲博物馆和苏州评弹博物馆),或许正是这种气场的溯源和钩沉。
1986年苏州古城建成2500周年之际,苏州戏曲博物馆落成,与“传统戏”惺惺相惜。
昆曲声有形昆曲元素是苏州戏曲博物馆里的重头戏。
作为汉族戏曲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从元朝末年“昆山腔”到明朝以后的“百戏之祖”,从新中国成立后经典曲目的创新传承到新纪元荣登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步履斐然,俨然是东方艺术海洋里的璀璨明珠。
为更好地保护与弘扬昆曲艺术,经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和江苏省政府批准,在原苏州戏曲博物馆的基础上,利用全晋会馆馆址,立项筹建”中国昆曲博物馆”。
2003年11月,中国昆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昆曲的前世今生皆纳其间。
自门楼入馆,曲圣魏良辅的雕像身态飘逸,鹤发银丝;用作背景的金箔上刻有其著作《南词引正》,动静相宜,令人不禁感怀先辈与唱曲名家互争长短的革新之举。
昆曲史话展区围绕时间主线,将历代昆曲名家的生平、昆曲的抄本、刻本等逐一呈现。
全晋会馆堪称昆曲文化的缩影。
1765年起,山西旅苏客商开始集资兴建中、东、西三路建筑,中路包含门厅、鼓楼、戏台和大殿,西路设两厅一庵。
该会馆集美学与智慧于一体:戏台围墙很高,楼顶藻井采用巧妙的“鸡罩顶”设计,恰与围合界面组合出隔噪音、拢戏音的效果。
20世纪50年代末,这处建筑群曾历经白蚁、动乱、火灾等摧残濒临倒塌,后依托《扬州画舫录》50等古籍记载全面修复,如今成为通古达今的主要展演场所。
自全晋会馆往南,左手拐弯处是建于2006年的高马得戏画艺术馆。
《六十种曲》《盛明杂剧》《缀白裘》……一幅幅昆曲主题漫画取自剧而胜于剧。
高马得在世时擅长以夸张的漫画笔法描摹典雅的昆曲,他笔下的戏曲人物或柔媚抒情,或粗犷奔放,趣味不减而个性十足。
在他看来,画有画魂,戏有戏魂,而漫画与戏,正是最相得益彰的搭档。
昆曲与园林
昆曲与园林昆曲与园林何雁苏州是水的城市。
整个古城河道纵横,水陆相邻,柔橹一声,小舟咿呀,环洞桥的倒影,宛如半湾明月;人行其间,花草娇艳,移步换景,偶尔飘来几缕悠扬的曲调,漾起心底一道道涟漪……那分明是昆曲呵!苏州昆曲颇有江南遗韵,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如泣如诉,委婉多情,如天籁之音,似人间仙曲,忍不住道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何止是一唱三叹的迂回婉转,何止是无声不歌、无歌不舞的呕心沥血?六百年来昆曲的柔美,牵动着中国文人的如水情肠。
有了水的滋养,自有那美妙轻柔的百般好处。
水,也是苏州园林艺术的神韵所系。
园林有水则活,神灵俱备;无水则枯,意趣全无。
文人造园必须先建造花厅,花厅以临水为多,或再添水阁,兼作顾曲之所,有苏州怡园藕香榭、网师园濯缨水阁、沧浪亭面水轩等建筑,水殿风来,绿云摇曳,兴来一曲清歌,真有人间天上之感。
“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御园中秋色斓斑。
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阑,喷清香桂花初绽。
”径缘池转,廊引人随,唐明皇与杨贵妃携手游园,唱的是园中之景,更是园中之情,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
看那湖山石旁,牡丹亭畔,笛声悠扬,有佳人杜丽娘莲步轻移,秋水含情,花园“寻梦”,“是谁家少俊来近远”,柔肠百转,曲调回旋,仿佛徜徉于水榭游廊之间;“咱不是前生爱眷,又素乏平生半面”,心情突起波澜,似在崎岖山路,一坡高过一坡;“则道来生出现,乍便今生梦见”,节奏放慢,趋向平缓;“生就个书生”,又一波折,情绪激荡,达到高潮;“恰恰生生抱咱去眠”,好似一条瀑布直落深潭,溅起朵朵水花,复归平静。
唱曲好似园林信步,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曲境,也是园境。
曲境与园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迷离难分;恰似杜丽娘思念梦中情郎,水袖飞舞,情丝缠绕。
半山亭内的尺幅空间,饮宴堂前的一方氍毹,池塘之侧的半岛洲头,都可以是昆曲的表演场所。
类似拙政园忠王府、环秀山庄等园林,还修建了精致的室内戏台。
忠王府古戏台,精巧典雅,有清代梅花黄杨木屏风,歇山式顶棚,红绸作幔,流苏飘垂,引人无限遐思。
浅析沉浸式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园林版《浮生六记》为例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族文艺浅析沉浸式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园林版《浮生六记》为例郭怡辰(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004)摘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消费方式不断涌现出新的形式。
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购买行为,而是更加注重经历体验。
于是,“沉浸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界最热的概念之一,被运用于旅游、艺术展览等领域。
园林版《浮生六记》作为一场典型的沉浸式戏剧演出,以一种执新守古的方式,将世界文化遗产沧浪亭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融为一体。
昆曲与园林相伴相生,相互滋养,集中体现了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关键词:昆曲;园林;沉浸式;实景演出中图分类号:I20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8-0136-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8.067一、前言传统旅游模式已无法再满足人们需求“旅游+”的趋势迅速发展,尤其是“文化”+“旅游”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
沉浸式旅游演艺作为其中的重要分支,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产业开发特色成为了促进文旅融合向前的重要抓手之一。
二、园林版《浮生六记》的艺术魅力园林版《浮生六记》融合了沉浸式表演与实景表演两种艺术形式,改变了传统昆曲囿于剧场或厅堂舞台,以虚拟道具和场景进行演出的模式。
它依托实景山水园林、亭台楼阁,使得观众可欣赏表演甚至是参与到表演之中,沉浸于观演互动的魅力,一边聆听昆曲的优雅曲调,一边领略园林的诗意之美,变“走近”为“走进”,变“感受”为“参与”,变“观看”为“沉浸”,以新颖的方式体验着中国传统戏剧的无穷魅力。
(一)创新故事情节,适应全新表现形式《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被学者们誉为“晚清小红楼”。
其内容讲述了苏州夫妇沈复、芸娘充满烟火气的日常生活。
他们举案齐眉、相近如宾,期望能够“布衣菜饭,可乐终身”,却因贫困和封建礼教压迫饱受煎熬,终致理想破灭。
苏州园林与昆曲艺术:双重文化遗产体验
苏州园林的发展
• 唐代,苏州园林达到鼎盛,成为皇家园林
• 宋代,苏州园林受到文人墨客的影响,更加注重意境营造
• 明清两代,苏州园林达到巅峰,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
苏州园林的传承
• 近现代,苏州园林受到保护和修复,成为文化遗产
• 当代,苏州园林成为旅游胜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苏州园林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 昆曲艺术融入园林设计:园林中的建筑、植物、山水等
受到园林意境的影响
元素受到昆曲艺术的影响
苏州园林与昆曲艺术的融合案例
苏州园林中的昆曲表演
昆曲艺术在园林中的体现
• 拙政园:拙政园中的园林剧场成为昆曲表演的场所,展
• 狮子林:狮子林中的假山、水池等元素与昆曲中的唱
现了园林与昆曲的完美结合
腔、念白相呼应
苏州园林的影响力
• 国内影响: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对后世园林建筑产生深远影响
• 国际影响: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02
昆曲艺术的起源与传承
昆曲艺术的起源与演变
昆曲艺术的起源
昆曲艺术的演变
• 元代,昆山腔(昆曲前身)诞生,受到北方杂剧的影响
• 清代,昆曲达到鼎盛,成为皇家戏曲
• 明代,昆山腔逐渐演变为昆曲,成为当时流行的戏曲剧
• 近现代,昆曲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衰落
种
• 当代,昆曲得到保护和传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艺术的主要特点与表现形式
昆曲艺术的主要特点
• 音韵优美:昆曲采用昆山腔,音韵独特,优美动听
• 表演细腻:注重身段、眼神、手势等表演技巧,表现人物性格
• 网师园:网师园中的水域和庭院为昆曲表演提供了优美
“一带一路”倡议下苏州昆曲传承与发展策略探析
“一带一路”倡议下苏州昆曲传承与发展策略探析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瑰宝之一,自然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要文化传承项目之一。
苏州作为昆曲的故乡,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昆曲传承与发展,其中的经验与策略无疑对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传承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本文将对苏州昆曲传承与发展的策略进行探析,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一些启发与帮助。
一、苏州昆曲传承的困境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昆曲在近年来面临着一些困境。
首先是受众群体的减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淡去,这也直接导致了昆曲受众群体的减少。
其次是传承人才的匮乏。
由于昆曲的学习需要长期的精进和专业的指导,而现代社会对于这样的传统技艺的需求并不是很大,因此愿意从事昆曲传承的人才逐渐减少。
最后是市场化程度不足。
昆曲艺术长期以来都是在宫廷和贵族社会中传承和发展的,其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
而现代社会的文化消费更加倾向于大众市场和商业化,这也给昆曲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面对种种困境,苏州昆曲传承者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各种发展策略,以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昆曲艺术。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发展策略:1. 结合教育资源,推动校园昆曲教育昆曲传承者们意识到,要想让昆曲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就需要从教育入手,培养更多懂得欣赏和喜爱昆曲的新一代人。
他们通过与学校合作,推动校园昆曲教育,将昆曲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到校园中,让学生们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加深对昆曲的理解和喜爱。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扩大昆曲的受众群体,还可以培养出更多对昆曲感兴趣的传承人才。
2.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昆曲创新苏州作为昆曲的故乡,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昆曲传承者们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推动昆曲艺术的创新发展。
他们通过对古典剧目的重新编排和改编,以及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和发展,使昆曲这一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受众。
谈昆曲与苏州园林的创新组合
谈昆曲与苏州园林的创新组合作者:魏华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2年第06期摘要:昆曲,是中华民族五千载文明史上极具意蕴的艺术瑰宝,它深深地植根于华夏美学的艺术传统。
昆曲是经数百年时光发酵的浓醇美酒,但今天已经不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年代。
苏州昆曲传习所的昆曲园林版的展示载体,为我们欣赏昆曲打开了另一扇天窗,看到了不一样韵味的艺术瑰宝,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关键词:苏州园林;昆曲园林版;苏州昆曲传习所;游园惊梦“百戏之祖归昆曲,天下昆曲出苏州”,这是对苏州昆曲的基本评价。
昆曲作为中华民族五千载文明史上极具意蕴的艺术瑰宝,它深深地植根于华夏美学的艺术传统中,带来了丰富的视听享受与美学研究价值。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这是对苏州园林最切实的评价。
苏州园林作为南方私家园林的典范为我们展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韵。
两者的创新结合给我们带来美轮美奂的视听感受。
1. 昆曲艺术与苏州园林的创新组合1.1 昆曲与苏州园林的艺术对比。
通过对昆曲与苏州园林的艺术对比,可以发现作为表演艺术的昆曲的特点是其佳期如梦柔情似水的“水磨腔”特点,而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就是其对水的表现,形成了其特有的“水文化”。
昆曲与苏州园林的共通特点就是虽然都是具有南方的小巧精致但是描述出来的却给人尺幅千里、风雅可人的借景抒情的葱茏诗意。
“咫尺之间再造乾坤”这是苏州园林的以小见大,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文化中取法自然却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拙政园、网师园等苏州园林都具备“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的意蕴。
这也正是昆曲艺术的精华所在。
两者的共通之处就是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互相借景的感觉,体现了造园与演戏的双重互补的美学精神。
1.2 昆曲与苏州园林结合的载体。
文化载体——昆曲艺术的精髓。
昆曲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明清时期,而这个时候也正是苏州造园的黄金期。
昆曲艺术是居住于昆山古典园林中的一群文人雅士的优雅生活方式。
《园林与昆曲》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园林与昆曲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
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
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
这种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系的中国园林文化。
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
春雨冬日,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人们会触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唱之举频频进行。
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
昆曲鼎盛时期也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园林美与昆曲美
园林美与昆曲美陈从周正是江南大伏天气,院子里的鸣蝉从早叫到晚,邻居的录音机又是各逞其威。
虽然小斋中的这盆建兰开得那么馥郁,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也只好“以毒攻毒”,开起了我们这些所谓“顽固分子”充满了“士大夫情趣”者所乐爱的昆曲来。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牡丹亭·游园》)幽扬的音节,美丽的辞藻,慢慢地从昆曲美引入了园林美,难得浮生半日闲,我也能自寻其乐,陶醉在我闲适的境界里。
我国园林,从明、清后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尤其自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起了不可分割的关系。
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曲境与园林更互相依存,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
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是一致的,所谓不同形式表现而已。
清代的戏曲家李渔又是个园林家。
过去士大夫造园必须先建造花厅,而花厅又以临水为多,或者再添水阁。
花厅、水阁都是兼作顾曲之所,如苏州怡园藕香榭,网师园濯缨水阁等,水殿风来,余音绕梁,隔院笙歌,侧耳倾听,此情此景,确令人向往,勾起我的回忆。
虽在溽暑,人们于绿云摇曳的荷花厅前,兴来一曲清歌,真有人间天上之感。
当年俞平伯老先生们在清华大学工字门水边的曲会,至今还传为美谈,那时,朱自清先生亦在清华任教,他俩不少的文学作品,多少与此有关。
苏州拙政园的西部,过去名补园,有一座名“三十六鸳鸯馆”的花厅,它的结构,其顶是用“卷棚顶”,这种巧妙的形式,不但美观,可以看不到上面的屋架,而且对音响效果很好。
原来主人张履谦先生,他既与画家顾若波等同布置“补园”,复酷嗜昆曲。
俞振飞同志与其父亲粟庐先生皆客其家。
俞先生的童年是成长在这园中。
我每与俞先生谈及此事,他还娓娓地为我话说当年。
中国过去的园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感情分不开,昆曲便是充实了园林内容的组成部分。
在形的美之外,还有声的美,载歌载舞,因此在整个情趣上必须是一致的。
从前拍摄“苏州园林”,及前年美国来拍摄“苏州”电影,我都建议配以昆曲音乐而成功的。
14356067_苏州园林里的昆曲微旅行
032MODERN SUZHOU“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苏州园林,仿佛天生是为昆曲而建,有一种天然的默契。
都说,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园曲合一两相宜。
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其实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后花园。
而昆曲,也曾吟唱于园林,当年园林主人专门设定了昆曲舞台,留园曾搭建精致的古戏台;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是园主与友人欣赏并唱曲的绝佳处;花厅、水阁兼作顾曲之所,如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等,水殿风来,余音绕梁,侧耳倾听,此情此景,确令人向往。
园林大家陈从周先生说过:“曲境与园林互相依存,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
”身临其境,自然是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这一回,不如听着昆曲去游园。
苏州园林里的昆曲微旅行记者 陶瑾第一站:网师园夜花园里寻声度曲,良辰美景奈何天●游园地图:殿春簃——月到风来亭——濯缨水阁——撷秀楼“当楼上的女子还在凭栏作着闺中幽叹,被岁月尘封的赏心乐事便在网师园夜的空谷里抽芽吐蕊。
月色如水,静静地泄在园子里,一切都失了正色。
闭目凝神,娓娓的琴韵,是高山流水,是阳春白雪,于是花儿醉了,鸟儿醉了,一池的鱼儿醉了,人也沉沉地不知归路了。
”曲友沈丽萍早先供职于网师园,在园林里工作,或多或少受曲境园意的熏染。
她说,每天守着这么个精致的园子,情不知所起,与文友溪溪一拍即合,一往而情深涉足了昆曲。
每逢休息日,在网师园学曲是约定俗成的。
有时在办公室,有时就在园子里。
而学唱的第一个曲目就是《游园》,很是应景。
对网师园了解的人们,一定会选择逛夜花园。
夜MODERN SUZHOU033游是网师园的特色,昆曲表演尤为受欢迎。
晚上7点半,园外已站了五六十位游客。
此时,园门打开,游客陆续排队进入。
置身花影婆娑的园林夜景中,在昆曲的平平仄仄里穿越。
来到殿春簃,听说安排的节目是《牡丹亭》,很多游客表现出了满心的喜悦。
后来在“月到风来亭”,一对外国夫妇被隔水而来的一缕洞箫声(吹箫人站在对面的濯缨水阁)惊叹怅惘不已,原来他们正在环球旅行,来到苏州就想听一曲水磨昆曲。
苏州园林与昆曲的异同
艺术探索2009 年第23 卷第2 期(总第93 期)(下转第126 页)艺术探索2009 年第23 卷第2 期(总第93 期)李妍(昆明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00)苏州园林和昆曲的共通美学价值艺术探索ARTS EXPLORATION, JOURNAL OF GUANGXI ARTS COLLEGE 2009 年4 月第23 卷第2 期Apr.2009Vol.23 No.2“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就是对于苏州园林最切实的评价;“百戏之祖归昆曲,天下昆曲出苏州”,这是对于苏州昆曲的基本常识。
苏州古典园林和昆曲艺术分别被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苏州园林与昆曲二者之间微妙的内在联系,不细细品味是不会明白的,我们不能只从肤浅的游玩、观赏的角度去看,而要深入地研究品尝,还必须从知识、理论、精神境界上提高。
1.苏州园林与昆曲的历史渊源说到苏州园林,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6 世纪春秋时期吴王的园囿,第一部昆曲大戏《浣纱记》即取材于此。
私家园林中,在东晋的辟疆园之后,有唐五代以来始建的沧浪亭。
该亭原属吴越广陵郡王钱元南园的一部分,后由北宋诗人苏子美重建,南宋初年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
作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具备深远的历史文化感。
其“五百名贤祠”内粉墙上嵌有594 幅历史人物平雕石像,记载了从春秋到清代两千多年间苏州著名的历史人物。
其中相当一部分历史人物,也同时被元杂剧和明清昆曲搬上了舞台。
沧浪亭主韩世忠及其伴侣梁红玉,就是戏场上常演不辍的人物。
倘若在山顶的沧浪亭唱曲看戏,从四面八方看去都有向中心和上面聚焦的感觉,这与中国戏曲近乎于全景观剧的审美习惯较为一致。
园林中有御碑亭,很容易使人联想到从《今古奇观》故事中改编过来的《御碑亭》。
2.苏州园林与昆曲的表现意境是相通的真正的艺术欣赏要进入一种虚境,欣赏园林就需要进入一种“虚境”,欣赏昆曲同样如此。
在昆曲舞台上,仅仅一桌两椅,就能让观众在演员细腻、丰富的表演和婀娜多姿的形体语言中感受到无限的意境。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算来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
暮春三月,网师园初开夜花园,主事者邀请苏州大学昆曲班去殿春簃表演一段昆曲,指定曲目是《牡丹亭?游园》。
傍晚时分,我带着学生去踏看场地。
夕阳池馆,静谧无人,笛声起处,花气袭衣。
平素活泼新潮的女孩子,脸上蓦然显现出一种我期待已久的端庄娴雅,举手投足之间流露着一种从容含蓄的古典美。
想不到课堂上说不明教不会的昆曲艺术的内在精神,无意间竟得之于名园之中。
这给我以挥之不去的深刻感受。
那位大学毕业后随父母移居海外升学就业的女学生也念念不忘那神秘的“顿悟”式的入戏,在来信问候或回苏探望时,常常提及这个问题:昆曲和园林,它们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联呢?回答这个问题,既容易又困难。
昆曲与园林植根于同一片文化土壤,数百年来,作为苏州文化的两翼,它们有力地托起并支撑着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江南文化中心的不争地位,并且从吴中走向全国,走向海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响亮品牌。
它们之间自当有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内在关联。
也许正因如此,《牡丹亭》所讲述的不朽爱情故事是从女主人公春日游园发端的。
汤显祖借杜丽娘之口道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名句,然后唱起那支脍炙人口的〔皂罗袍〕。
值得一说的是,《牡丹亭》并非是选择园林作为故事背景的惟一昆曲剧本。
昆曲传世名作如《西厢记》、《浣纱记》、《红梨记》、《玉簪记》、《长生殿》、《桃花扇》等都不约而同地把主要情节或主要场次安排在园林里展开。
剧作家们用饱蘸才情的笔墨写下了无数描写园林景致的佳句名篇,数百年间传唱不息。
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经高手写入曲中,化为活动的场景,由此导演出许多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
在这里,已难以分清孰是曲情,孰是园景,两者如水乳交融,进入了浑然一体的境界。
戏台小人生,人生大戏台。
在现实生活中,不但昆曲歌唱着园林之美,园林也诠释着昆曲之美。
昆曲和园林就像一对情投意合的才子佳人,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并肩展示着人生的真谛和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昆曲与苏州园林的创新组合
摘要:昆曲,是中华民族五千载文明史上极具意蕴的艺术瑰宝,它深深地植根于华夏美学的艺术传统。
昆曲是经数百年时光发酵的浓醇美酒,但今天已经不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年代。
苏州昆曲传习所的昆曲园林版的展示载体,为我们欣赏昆曲打开了另一扇天窗,看到了不一样韵味的艺术瑰宝,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关键词:苏州园林;昆曲园林版;苏州昆曲传习所;游园惊梦“百戏之祖归昆曲,天下昆曲出苏州”,这是对苏州昆曲的基本评价。
昆曲作为中华民族五千载文明史上极具意蕴的艺术瑰宝,它深深地植根于华夏美学的艺术传统中,带来了丰富的视听享受与美学研究价值。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这是对苏州园林最切实的评价。
苏州园林作为南方私家园林的典范为我们展示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韵。
两者的创新结合给我们带来美轮美奂的视听感受。
1. 昆曲艺术与苏州园林的创新组合
1.1 昆曲与苏州园林的艺术对比。
通过对昆曲与苏州园林的艺术对比,可以发现作为表演艺术的昆曲的特点是其佳期如梦柔情似水的“水磨腔”特点,而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就是其对水的表现,形成了其特有的“水文化”。
昆曲与苏州园林的共通特点就是虽然都是具有南方的小巧精致但是描述出来的却给人尺幅千里、风雅可人的借景抒情的葱茏诗
意。
“咫尺之间再造乾坤”这是苏州园林的以小见大,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所折射出来的是中华文化中取法自然却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
拙政园、网师园等苏州园林都具备“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的意蕴。
这也正是昆曲艺术的精华所在。
两者的共通之处就是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互相借景的感觉,体现了造园与演戏的双重互补的美学精神。
1.2 昆曲与苏州园林结合的载体。
文化载体——昆曲艺术的精髓。
昆曲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明清时期,而这个时候也正是苏州造园的黄金期。
昆曲艺术是居住于昆山古典园林中的一群文人雅士的优雅生活方式。
它追求的是清雅真切,清幽本性。
听昆曲仿佛就是一场耳朵与心灵的双重洗礼。
物质载体——苏州昆曲传习所。
苏州昆曲传习所是在原有私家园林的基础上经过改造设计,融入了昆曲的文化元素使之重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昆曲传习所的标志设计上采用了昆曲《牡丹亭》的一折“游园惊梦”的名称作为logo。
其宣传的册子也采用了苏州园林的古建筑结构图案。
这些设计都是昆曲艺术与苏州园林的有机结合,不仅从听觉上达到昆曲的悦耳动听,更从视觉传达上使人们感受到“游园惊梦”理念的应用。
2.“游园惊梦”理念贯穿苏州昆曲传习所
2.1 “游园惊梦”理念提出。
昆曲《牡丹亭》中有一句唱词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这说明欣赏昆曲要与周围的环境相
结合起来,而园林就是与之很好映衬的舞台。
“游园惊梦”理念的提出是从戏中提取出来的,是最唯美最动人心弦的时刻。
该理念的创新运用就是通过对《牡丹亭》的精髓理解,并提炼运用到园林的设计上。
新的“游园惊梦”理念运用到苏州昆曲传习所的改造当中,整个空间是一个游园的打造方式,从交通流线方面以及功能分区方面都给人们留下了苏州园林景致唯美的造园艺术。
在深层的引申方面,不仅是园林实景的美,更是精神层次的“惊梦一醒”,这就是“游园惊梦”理念运用到苏州园林中的最高境界,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意境。
2.2 “游园惊梦”理念在设计上的渗透应用。
动态应用。
昆曲是戏曲表演艺术,是在舞台上进行单一的动态传唱表演,使人们通过视觉、听觉感受到昆曲艺术的悦耳动听和婉转流畅。
“游园惊梦”理念也正是出自昆曲《牡丹亭》其中,当演员表演该剧目的时候也就使听众感受到剧中所发生的剧情一样,通过视听给人创造出空间想象力。
静态应用。
昆曲与园林都讲求“移步换景”,昆曲不仅仅可以动观也可以静观,苏州昆曲传习所昆曲园林版的提出正是从静态方面解决了昆曲传播的途径。
首先作为昆曲传播的物化媒介——苏州昆曲传习所,该建筑体本身就包含有昆曲艺术的剧本环境。
其次在物态供应上,可以为动态的表演提供场所空间。
3. 曲境与园境的升华再造——昆曲园林版
3.1昆曲园林版的曲境升华
昆曲艺术是一门“阳春白雪”的表演艺术,从消费者的艺术审美角度进行分析,人们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艺术品,不仅是视听上的享受,更是触觉、嗅觉、味觉等多方面的感受。
昆曲园林版的提出在创新上体现了设计者们独具匠心的特点。
它把风吹草动为交响乐,把园林作为乐器。
昆曲不仅仅是一部《牡丹亭》,还有诸多的折子戏,所以在园林版昆曲的传习上还要考虑更多的与环境相结合的办法,使昆曲与园林充分结合,人与环境的相互交融,才能达到欣赏园林与昆曲共通的美学效果。
3.2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园境再造与影响。
苏州昆曲传习所作为有昆曲传习功能的苏州园林,在园境的打造上与昆曲艺术的韵味相辅相成突出其特有的戏曲艺术表演传承建筑载体。
因此,在设计上尊重原有园林的风貌大体不变的基础上,有增加了空间的功能性,使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打造,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保存完好的苏州园林风貌,运用了创新的现代设计元素。
昆曲艺术与苏州园林的美学艺术在表现意境和创作手法上是相通的,主要是实境与虚境的结合以及自然美与程式美的结合,这也是它们共同追求的美学目标。
其次两者在风雅气韵与布局结构上都是相通的。
4. 结论
伴随着人们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
的不断重视,苏州园林与昆曲也将是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苏州园林中的园林版昆曲舞台也将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人们欣赏昆曲的时候也可以徜徉于园林当中,在这样诗情画意的环境中更能将两者融合,互相促进影响,达到表演细腻传神,园林烘托意蕴的美好境界。
参考文献:
[1]谢柏梁,王燕. 苏州园林与昆曲[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3):65-71.
[2]季熊. 浅述苏州园林中的昆曲舞台[j]. 西北美术,
2001(1):46-47.
[3]李妍. 苏州园林和昆曲的共同美学价值[j]. 艺术探索,2009(4):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