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基本立场与利益
毛概论文(完整版)
⽑概论⽂(完整版)【关键词】⽑泽东思想/科学价值/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全球化肇端的时间,迄今并⽆⼗分⼀致的看法,但却没有⼈能够否定近⼆⼗年来、尤其是冷战终结以来全球化浪潮对⼈类社会所造就的巨⼤影响。
正是在这⼀⼤背景下,伴之以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骤临,当代中国社会及其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着深刻的变化。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因此⾯临多⽅⾯的挑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地位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要利⽤经济全球化加速本国的发展,另⼀⽅⾯⼜要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对两种社会制度之间更加隐蔽、间接和复杂的⽭盾和⽃争,必须做到既要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吸收⼈类⼀切先进⽂化的成果,⼜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化和意识形态的独⽴性。
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分层和利益调整,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式⽇趋多样化,⼈们的政治观念、政治觉悟发⽣深刻变化、政治需求与政治参与扩⼤的情况下,执政党必须做到对社会民众分化的利益具有更⼤的包容性,具有更强的维护社会稳定和进⾏社会整合的能⼒。
毫⽆疑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的这些新的变化,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内容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的考验。
能否与时俱进地不断进⾏理论创新,关系到党能否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
中国共产党进⾏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形成的理论基础,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邓⼩平理论。
因此,充分认识⽑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就显得⾮常重要。
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系列新变化,导致⼀些⼈对诞⽣于⾰命年代的⽑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产⽣困惑甚⾄怀疑。
对此,我们固然可以从⽑泽东思想的基本⽴场、观点、⽅法的指导意义或独创性的内容来回应前述的困惑。
譬如说,从关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主三个“活的灵魂”,关于新民主主义⾰命,关于社会主义⾰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作和⽂化⼯作,关于党的建设等⽅⾯,来阐述⽑泽东思想的价值,这种回应是必要的,但⼜是不够的。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应在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的同时,制定了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欢迎阅读参考!!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和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同时它也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
如何应对负面因素的危害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将对南北关系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由于世界经济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2)经济全球化将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和国内市场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3)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一体化面临最大风险,可能诱发一国的金融危机;(4)经济全球化通过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合理配置使效率提高,生产大幅度增加,从而创造出更多财富。
在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下,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导致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这些负面影响正在不同程度上危及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发展进程,并导致业已存在的南北差距鸿沟继续扩大,进而影响全球的稳定发展。
为了适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形成的新国际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比较优势,分阶段逐步地与世界经济接轨。
(1)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2)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3)采取谨慎态度,逐步开放金融市场,规避金融危机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下取得迅速发展的,欠发达国家在新的国际经济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
但发展中国家面对挑战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前景一片暗淡。
东亚国家及一些其他地区国家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经验向人们表明,只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具体条件,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正确的政策与方针,经济就可以较快地增长。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经济全球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经济全球化作者:冯承宣来源:《教育周报·教研版》2018年第28期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在加速发展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显现。
如何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问题挑战,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
本着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愿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各种区域合作机制,次区域合作机制以及全球治理机制发展如火如荼。
全球开放、互联互通、共享全球和平与繁荣的成果,共担全球风险和挑战的责任,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
经济全球化弊端需要新的理念指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也不是一国之力所能解决,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
此外,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掌控国际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其主导构建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存在一些不公正不合理的因素。
面对各国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西方国家的解决方案,都只考虑资本的利益而忽视全球劳动者的正当利益,片面考虑发达国家利益而排斥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正当权益的诉求。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新的理念来加以指引。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从理论内涵上来看,这一理念打破零和博弈的二元对立思维,确立和合共生的对立统一思维;打破赢者通吃的争霸之道,确立互利合作的共赢之道;打破利己主义的傲慢与偏见,确立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主权是国家具有的对内的最高权力和对外的独立地位。
布丹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不可分割的、至高无上的、统一持久的、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力。
卢梭强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并确认了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绝对而神圣不可侵犯的三个原则,由此形成了古典的主权观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增加,经济发展依存性增强,各国如果想参与到国际活动中来,就要遵守一系列条约、协议、机制和国际性规则,而不能凭借所谓绝对的国家主权而肆意妄为。
伴随着全球化而产生的各种问题给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都带来了巨大变化,国家主权不可动摇的地位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
关键字: 国家主权全球化冲击主权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属性,也是一个独立国家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即在社会各种类型的权力中,国家权力的效用最高;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即一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经济全球化成为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大量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出现以及伴随着全球化而产生的全球性问题给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都带来了巨大变化,国家主权不可动摇的地位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
国家主权的内涵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构成基础。
在国际政治中,国家主权是决定和处理自身国内事务的自主性和至上性,决定和处理对外事务的独立性和平等性,是完备意义上的国家存在并作为国际行为体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一)传统的主权理论主权(sovereign)一词源于拉丁文“supra”或”superanus”,意思是至高无上的权利。
最早的主权国家约在公约10世纪到11世纪之间以君主结构形式出现,国家主权属于主权者而非国家。
现在意义上的国家主权概念是由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首先提出,他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最本质的特征,是“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它是一种永久性的绝对权力”[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第86页]。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三十年的基本经验总结
同意见。问题在于我们要全面地研究 3 年来经济全球化 择。 中苏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后 , 0 但 毛泽东发现社会主义全
扩大对外开放。“ 复关 ” 人世” 和“ 不只是一个时点, 更重要 的是过程, 是我国融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 是在改革开放 【 收稿 日期】 08 1— 1 20—03
全球化的世界 ,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确立
模 式。
音乐 学 院 , 江 苏
南京
20 1 ) 103
要 】 改革开放 3 多年来, 0 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取得 了 三条基本经验 : 融入全球化进程是时代潮流和社会主义大
发展的历史机遇 ; 坚持独立 自主与融入经济全球化两者结合起 来; 要把 必须选择与本 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全球化融入
商 业 经 济
S NG I G I HA YE JN J
No 1 , 00 .12 8
Toa . 3 tl 31 No
【 章编 号】 10— 0320)103— 2 文 0964(081—07 0
中国融入 经济全球化 三 十年 的基本 经验总 结
钱 庆 利
( 南京 艺术 学 院 【 摘
二要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两者结合起来在回顾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即十个结合其中明确提出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第 20 年 第 1 期 08 1 ( 第33 ) 总 1期
联合 国成立 时 ,尽管 日本 的市 场 开放程 度和 贸易透 明度
远远没有达到总协定的要求 ,但美 国硬是说服了欧洲国 家 , 日 拉入关 贸总 协定 。中国曾设想 争取总协定把 中 将 本 国当作计划经济的特例来接纳。可以像波兰、 罗马尼亚那
经济全球化和爱国主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信息、生产要素等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它导致国家之间多个领域出现合作或冲突,尤其是在经济领域。
强势的主权结果会产生出一系列关于经济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意识相冲突的论点。
这给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产生了负面冲击。
因此深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尤为必要。
一、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利益:思想领域的纷争1.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的立场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现行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大力鼓吹和推行经济全球化,他们是全球化的急先锋,同时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但是,他们并非放弃和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反而强化这种情绪。
这与其学术界形成强烈反差。
然而他们把全球化玩于掌故之间,使之为其国家利益服务。
由于在发达国家内部,美国与欧洲联盟各国之间的种种利益差异与矛盾,也时刻刺激着欧洲国家人民对美国的不满情绪,从而不时发出“经济爱国主义”的呼声。
集体主义和国家主义价值观在德国和日本是占绝对主流的。
即使是法国也开始重视“经济爱国主义”的宣传。
美国在遭受“9.11事件”之后,政府借势,加强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使其国民凝聚力空前增强。
韩国算得上是踏上20世纪现代化末班车的新兴工业国。
其国民在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中的表现,可以说是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情感最精彩的阐释。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会放弃、也没有理由忽视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新闻社 2000年06月10日评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在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学习管理、培育人才等方面成果的同时,还要同时面对国家主权、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的可能性(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例子)。
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不断向西方提问:“全球化到底是谁的游戏规则?”“这是否是暗示后殖民时代的到来?”“是否是西方利用全球化对全球进行的有组织的剥削?”以及“蛋糕做大以后通常分给了富人,为什么我们只能得到面包渣?”……亚洲在全球化中遇到的一个仅次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就是文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要点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要点引言我国外交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所采取的原则、立场和行动。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大国,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要点体现了中国对于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及互利共赢的原则。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要点之一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原则包括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些原则奠定了中国对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强调了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彼此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避免使用武力或干涉他国内政。
二、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坚持走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主张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独立自主的立场。
这意味着中国不会随波逐流,也不会被其他国家的意志所左右。
中国将根据自身利益和国际形势作出独立决策,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三、互利共赢互利共赢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又一个基本要点。
中国主张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追求互利共赢的结果。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倡导公平、公正、包容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普惠、公正、平衡、包容的方向发展。
四、多边主义多边主义在我国外交政策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坚定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和地区性多边机制和合作,如东亚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等,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并通过多边渠道促进各方共同发展。
五、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致力于通过对外开放、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式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推动共同繁荣与进步。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军控和裁军进程,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努力。
六、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外交政策中的重要举措。
这一倡议旨在通过加强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中国国际地位的哲学原理
中国国际地位的哲学原理中国国际地位的哲学原理是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展现的一系列原则和价值观,这些原理和价值观是中国长期以来对国际关系的理解和实践的总结。
中国国际地位的哲学原理是中国对于世界的认知和对自身角色定位的体现,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提升地位的重要基石。
一、和平发展原则中国国际地位的哲学原理之一是和平发展原则。
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通过和平、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和矛盾。
和平发展原则是中国对国际关系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实现国家发展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保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互利共赢原则中国国际地位的哲学原理之二是互利共赢原则。
中国坚持开放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主张各国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
互利共赢原则是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和回应,也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的基本立场。
中国倡导多边主义,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和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和谐共处原则中国国际地位的哲学原理之三是和谐共处原则。
中国主张各国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谐共处原则是中国对于国际社会关系的理解和愿景,也是中国推动构建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本立场。
中国积极参与解决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推动各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四、独立自主原则中国国际地位的哲学原理之四是独立自主原则。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张各国应当保持独立性,不受外部势力的干涉和控制。
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对国际关系中主权和平等原则的坚定支持和捍卫,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各国平等相待、相互尊重,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五、文明互鉴原则中国国际地位的哲学原理之五是文明互鉴原则。
国际法视角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若干思考
案”或“中国思考”的法律解决办法,引领国际 议题改变过去被动局面使国际方案的制定和法条的 修改更有利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在维护国家利益过 程中坚持中国国家立场,中国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基 于自己的发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建设和 谐、开放、包容的世界新秩序的思想,为全球治理 的有效开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治做出了贡献,我们在面临国际法与国内法互动 和国际新问题上,在法律上坚持国家立场以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制度和理念形成中国特色国 际法为国际法做出体现国际立场的贡献。
近代中国与全球化
近代中国与全球化近代全球化以资本扩张为其主要的表现形态,因此全球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遭到了异化。
对经济利益的无限渴求“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在近代全球化的进程中居主导地位,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则处于被掠夺、被奴役、受压迫的悲惨境地。
回顾历史,即便是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提高富国与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有很大争议的过程"。
一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作用。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大工业的出现必然引起商品交换的扩大,而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则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形成世界历史。
马克思说:“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它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为开端,至今历经100多年。
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资本、劳动力的大规模的国际性流动,各国家各地区之间利益的相互交织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
毫无疑问,没有鸦片战争以来强加给中国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或迟或早也会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但实事求是地说,大清王朝的基本国策同全球化是背道而驰的。
《南京条约》确定五口通商后,当时国人看重的是开放通商口岸如何不好、允许洋人做生意如何不好。
《南京条约》虽然确定了五口通商,但并不等于中国因此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轨道。
1848年以后沿海开放口岸的绅民和地方官极力反对洋人入城就说明了这一点。
《南京条约》订立后,广州、福州等地因拒洋人入城经商引起了一系列纠纷。
但列强以《南京条约》为依据,不断要求将五口通商落到实处、不断运用种种手段扩大通商口岸的过程同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一致的。
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中方立场文件
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中方立场文件文章属性•【缔约国】联合国•【条约领域】外交•【公布日期】2018.08.28•【条约类别】其他•【签订地点】正文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中方立场文件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各国利益和命运紧密相联,深度交融。
同时,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发展失衡的问题远未解决,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全球性挑战日益凸显,特别是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国际秩序、国际体系、国际规则受到严重冲击。
当前形势下,国际社会应该凝聚共识,携起手来,共同应对新威胁和新挑战,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全球治理作出积极努力。
——各国要坚定支持多边主义。
从历史维度看,多边主义符合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从现实维度看,全球性挑战需要全球性应对,坚持多边主义是根本之道。
我们应共同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积极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努力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各国要自觉遵守国际规则。
各国应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及其他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尊重各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都应该平等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要继续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维护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
——各国要共同维护多边体系。
联合国是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多边主义的重要象征和成功实践。
各国应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团结并引领世界各国实现持久和平与发展繁荣。
各国应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及其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战略的新思路和相应对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战略的新思路和相应对策摘要: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近20年来,世界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接受国际贸易共同的游戏规则,实行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再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交通、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都使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在国际经济领域,全球化的脚步已势不可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战略应有什么样的新思路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战略国际机制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最初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经济活动被纳入一个以计算机、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联结起来的全球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重组。
经济全球化是以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以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为核心,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为形式,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优化组合,从而促进了各国和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置身于全球化参与国际竞争改革开放给当代中国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改革开放符合经济全球化大趋势。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已达到极限,而是尚未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尚未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对外开放中的迟疑、摇摆,更加自觉地融人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仍然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特别是对外关系的主要议题。
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受各国综合国力的制约和国际地位差异的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往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经历更多的磨难与痛苦,这是一个无奈的事实。
只有坚持积极参与、融入的立场,从国际社会中汲取营养,提高综合国力,同时又据理力争,坚韧不拔地改变全球化进程中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境况,才是唯一明智的选择。
我们应充分估计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今后的改革开放面临的复杂环境。
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
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
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
中国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和建设,坚持真正的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中国人看世界的基本态度
中国人看世界的基本态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人看世界的基本态度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人民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观念,这些观点和观念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
中国人看世界的基本态度可以追溯到历史和文化的根源。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深受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这些传统价值观包括尊重和崇敬的态度、注重稳定和和谐的观念以及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尽管中国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革和现代化的进程,这些传统价值观仍然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人普遍具有价值观相对稳定且注重和谐的特点。
他们重视家庭、亲情和社会关系,并倾向于基于集体的思考和行动。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全球化的进展,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
他们愈发重视国际事务和国际合作,并希望对世界发展进程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国际事务的积极参与和负责任的态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人看世界的态度并不是单一而一致的。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和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一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他们更加开放、自主和多元化。
总的来说,中国人看世界的基本态度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议题。
它既受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又受现代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影响。
中国人对世界的态度不断发展演变,呈现出多样性和多维度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
通过明确的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要点和逻辑关系。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人看世界的基本态度,具体的文章结构如下:1. 第一个要点:中国人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在这一部分,将介绍中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探讨中国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以及这种认同感和自豪感对他们看待世界的影响。
世界多极化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第九课第二框
指国力强,对国际事物影响大的国家或集团
即世界上只有一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即世界上出现了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世界趋势变化情况: 单极(二战前) 两极(二战后)
多极(目前)
欧 盟
第 三 世 界 国 家
俄罗斯
中国
日 本
美 国
当今世界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1、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1)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2)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 涉主义 2)局部动荡频发 3)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 网络安全
含义
(二)发展问题
最突出问题: 南北发展不平衡
(三)解决和 平与发展问题
主要障碍: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有效途径:
1)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建立国际新秩序 (内容)
2、世界多极化的表现
(1)世界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2)广大发展中国家崛起(重要力量、主 力军、同盟军)
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
3、国际斗争的焦点问题
1)内容:
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 科技竞争
2)实质: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国家力量)
(一)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3、基本内容(基本点)
(1)基本立场: 独立自主 (2)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 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3)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本课小结:
新高中政治高考第七课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第七课经济全球化与中国课标内容质量标准核心素养3.3 引用实例,说明中国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1.深刻体会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对外开放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2.认清形势,懂得我国应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形成我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新优势;结合实例阐释我国是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
3.解释与论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4.结合“一带一路”等具体实例,论证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机遇。
政治认同:认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感悟我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科学精神:把握开放型经济的内涵,辨析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明确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一、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1.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1)成就: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
(2)新时代开放要求: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更加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2.适应新形势如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四要)(1)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2)要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3)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4)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1)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
(2)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二、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1.推动者(1)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①发展环境: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②经济体制:建立和健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了开放型经济水平,优化升级了国内产业结构;③民生领域:扩大了就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随着中国的崛起,我国对外关系日益重要。
如何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任务。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指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准则。
这些准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基石,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基本方针和行动指南。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这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这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也是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中,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和平共处为前提,推动各个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二、独立自主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这是指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中,坚持自主、独立、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原则。
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始终坚持自主立场,不受外部干涉,维护国家的独立、尊严和安全。
三、互利共赢互利共赢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这是指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中,我国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促进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各国共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四、和平发展和平发展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这是指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中,坚持和平发展的原则,以和平共处为前提,推动国际和平与安全。
我国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理念,推动各国间的和平发展,为全球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五、外交独立自主外交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这是指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中,坚持外交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受任何外部干涉。
我国始终坚持自主立场,做出独立的判断,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六、和平外交和平外交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之一。
这是指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关系中,坚持和平外交的原则,以和平共处为前提,推动国际和平与安全。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主张通过对话、协商等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新中国外交主要特征分析论文
新中国外交主要特征分析论文新中国外交主要特征分析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在战略和作风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征既有传承和发展的,也有较为明显的新特点和突破。
本论文将对新中国外交主要特征进行分析。
一、崇尚和平与主权平等新中国在成立之初的外交政策就明确表达了“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平等”这一基本外交原则,强调和平与持久的友好关系是解决争端和冲突的唯一办法。
这一原则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各国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地展开广泛合作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新中国外交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这一原则是中国外交的核心原则之一。
新中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多项压力,然而中国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并且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了原则立场。
中国的独立自主原则,既不追随大国霸权,也不服从西方的压力,而是坚持发展与和平的基本主张,同时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三、走向多边合作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多边合作的方向,慢慢地摆脱了在冷战时期的分裂局面,逐渐走向了与世界各大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广泛的交往和合作。
1971年中国加入联合国,打破长期以来被冷战势力孤立的尴尬局面。
与此同时,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也是相当密切的,成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旗帜之一。
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新中国外交政策坚持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要保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和尊严。
对于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争端一直都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敏感点,中国在对于这些问题上坚定的维权立场也是外交政策中的主要特点之一。
五、拥抱市场经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和世界范围的市场化的趋势,中国外交政策逐渐采取了经济外交的思路,外交政策成了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中国以全球化的思路进入世界,并通过各种方式在国际舞台中争取更好地受益和优势竞争。
六、开放与包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特点是开放和包容。
中国所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对崇尚自由、公正、和平、包容的新型贸易体系,打破了国境、政治和文化上的障碍,也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与全球化:受益者、倡导者和引领者
中国与全球化:受益者、倡导者和引领者作者:卢进勇郭凌威程晓青来源:《国际贸易》 2017年第9期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边界难以准确界定,不仅包括备受关注的经济全球化,也包含政治、技术、文化和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全球化。
一直以来,民族主义和对国家认同的需求都在不断挑战全球化的推进。
而目前金融危机对全世界各国经济的冲击余波难散,一些国家开始更加倾向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设立新形式的、存在利己色彩的关卡,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逐渐抬头;伴随着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现象” 等民粹主义的出现,以及对区域一体化协定日益提高的反对声音,全球化发展进程与趋势受到影响,全球化逆转潮流涌动。
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的中国,在这一场逆全球化风波中所持有的立场对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发展都十分关键。
一、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毋庸置疑,中国是全球化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得益于全球化。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平均增速为9?? 3%。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积极参与全球化,搞对外开放,搞“引进来”和“走出去”。
可以说,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参与者和受益者之一。
我国的GDP在这三十多年的规模总量呈指数化增长,从1978年的3650亿元到2016年74?? 4万亿元;我国的贸易规模、引资规模、对外投资规模成倍扩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稳居世界第一,中国引资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列第一、全球第二,对外投资规模全球第三。
当然,全球化只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不是唯一原因。
第二,国内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得益于全球化。
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赖全球化的便利,短短几十年就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一些理念,如市场、开放、商品、竞争、效率、利润、私营企业、私营经济、股份制、股市、资本及企业家等逐渐确立,人们对于这些理念的理解也更为全面明晰。
中国的12点声明
中国的12点声明
中国的12点声明是指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声明和文件,公开阐明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和政策,其中包括以下12点:
1. 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 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合作与全球化;
3. 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等非法行为;
4. 捍卫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
5. 推进全球气候治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6. 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7. 维护国际网络安全,共同应对网络威胁;
8. 推动亚洲一体化和地区合作,为亚洲和世界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9. 推进全球治理改革,使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
10. 推动多边主义,加强国际组织和规则的作用和影响;
11. 加强南南合作,为南方国家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12.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
这些声明和政策展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将继续秉持这些原则和政策,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基本立场与利益中国许多传媒,经济学家,甚至政府官员,对于国际主流舆论所宣传的“全球化”,盲目接受,他们已经“升华”为国际主义者,只讲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是必然。
最好的也不过少唱几句“双赢”,客观分析一下利弊而已。
弊大又怎么样?方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在无数个“全球化”论坛中,中国政府,企业和学术界都是积极参与者,没有什么人出来组织一个“反全球化论坛”。
结果是巴西办了,世界上许多民间组织办了。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吗?如果是,为什么没有反全球化的声音?中国“上层精英”们所唱的全球化,比发达国家还要起劲?这只能说明,中国的所谓“经济学主流”,已经严重脱离中国国情,他们的特殊利益,已经损害了中国人的总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我认为,中国必须要参与全球化,但是应该明确自己的基本利益和立场。
一.参与全球化不能消解民族国家利益和经济政治主权90年代以来,被西方经济学家和媒体广泛宣传的“全球化,地球村”,与过去的“国际化”有根本性的不同。
“国际化”是承认民族国家主权,民族经济,民族产业存在的。
国际贸易和投资,受到国家关税和其他政策的限制与保护;产业的主体基本上限制在民族国家范围之内;国际竞争的主体是国家。
西方国家严格禁止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入,发展中国家保护国内产业,金融自由化尚未根本触动民族国家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
90年代以来甚嚣尘上的“全球化”概念,是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新经济,金融创新与危机,跨国公司扩张联系在一起的,美圆霸权联系在一起的,在本质上是要对民族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和民族产业进行解构。
苏联的瓦解,美国对于单极霸权的图谋,海湾战争与科索沃战争,构成经济全球化的总背景。
“全球化”的要点是:第一,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企业经济效益,取代社会总体和长远利益;第二,以跨国公司的全球经济效益,取代民族国家的国家综合效益。
第三,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整合,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产业。
第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影响和限制民族国家的政府管理,甚至影响民族国家的内政和政策制定,以国际协调,影响和限制世界各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使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逐步削弱。
第五,以美圆的世界霸权,主导国际金融和汇率,操纵国际金融市场。
第六,以美国的新经济和技术优势,主导世界高科技发展,影响各国的国家安全。
第七,保持西方意识形态优势,树立舆论导向,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家,知识分子的思想。
第八,西方国家继续禁止劳动力自由进入,专门吸引世界高科技人才流入,以保持人力资本的优势。
“全球化”概念以及上述基本战略和政策,在本质上是美国单极霸权主义的经济表现。
不存在什么完全“客观的经济历史规律”,历史是人创造的,是无数利益主体自由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
而作为“人为设计”的过程,“全球化”是由占据国际霸主地位的超级大国,以自己综合国力为担保所推动的,虽然在客观上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一定利益的实现,根本上是为霸主利益服务的。
美国通过对国际组织的捐款,提供经费,取得了制定规则,裁判异端,调节纠纷的主导权,美国要保证它主导的国际秩序的运行,就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得到一定的利益,保证国际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也要保证制裁那些不遵守规矩的国家,这就是霸主的权力,权利和义务。
美国以其强大国力维持国际秩序的运行,推动全球化。
在全球大型跨国公司中,美国占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占了绝大部分;世界外汇储备是美圆;国际贸易70%是以美圆结算的;世界各国大量优秀人才和资金,流向了美国;2000年全球软件生产共16000亿美圆,美国占了12000多亿,印度占70亿美圆,中国只有几亿美圆,出口只有几千万美圆;美国占有全球大部分高科技发明专利,并且酝酿更大的突破,如生物工程,新一代互联网和计算机;美国还控制了国际贸易的流向。
中小型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在政治上依附与美国的国家,可以丧失主权为代价,换得经济利益。
比如日本在战后把自己置于美国核保护伞之下,节约大量国防经费,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为美国提供战争后勤服务,赚取美圆外汇,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始积累;拉丁美洲作为美国的政治附庸,以引进外资实现经济起飞,墨西哥等国家甚至积极酝酿美圆化,将经济主权交给美国。
大国就不相同,没有不极力参与国际竞争的。
日本和韩国一直在走经济民族主义的道路,这也是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资本要冲击它们的原因。
巴西和加拿大这些美国的邻国也没有放弃任何一个机会,150座飞机不行,就生产100座以下的支线飞机。
而欧洲4个国家,则联合起来生产空中客车,与美国的波音平分秋色。
印度2000年有了原子弹,开始建造第3艘航空母舰,软件出口额达到68亿美元,中国仅1亿美圆。
象中国和俄罗斯在地缘政治,政治经济体制,意识形态和文化方面于美国不同的国家,更不可能全盘接受全球化。
俄罗斯以自己的瓦解,并没有得到西方足够的援助。
俄罗斯经济一部分已经倒退到自然经济,大部分人自己在院子里种植农作物为维持生活;重工业与核武库10年没有投资,还可能继续垮下去;所谓“货币改革”,卢布两次作废,等于两次将居民存款一扫而空,只是那些不动产和外汇的人再次大发其财;卢布的自由兑换是在贬值10000万倍以后,自发实现的。
商业信用基本瓦解,黑社会趁虚而入,控制了相当部分经济;几个金融巨头操纵政治。
近来甚至有消息说:俄罗斯居民大量死亡,导致平均年龄降低几岁,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即使如此,北约还是在东扩,外资也没有大量进入。
我们必须把握新经济和全球化的两重性,一方面把全球化作为客观历史过程,去积极适应。
另一方面,又不能采取无批判无抵制的依附性战略,消极适应。
新经济和全球化同时也是人为推动的主观创造过程,主要推动者是美国。
新经济的技术标准,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的,美国推动的全球化带有霸权主义性质,只要中国不想分裂,不想成为美国的附庸国,就不能够被动接受全球化理论。
中国在政治上能够成为美国的附庸国吗?显然不能。
即使没有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差别,也不可能。
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全球化问题,与纯经济角度不同。
前者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以国家总体利益为原则考虑问题的,地缘政治,讲的就是国家利益。
美国的地缘政治学家特别多,地位非常高,说明美国十分重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经济学是以企业和个人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原则考虑问题的,中国的经济学家特别多,而且在90年代被捧为神学的,金钱成为信仰。
90年代中国思想和政策的主流是以眼前经济利益代替国家长远利益。
有无道理尚且不论,但这绝对不是在向美国学习。
中国的精英(包括政治家,企业家和思想家),严重缺乏国家和民族意识,其原因是深刻的,这不是本文研究范围,但这个事实,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如果中国盲目接受“全球化”原则,将产生严重后果:两极分化越来越大,社会矛盾尖锐失去稳定;经济命脉被国际资本控制,国家经济安全不能保证;在国家战略上受制于西方国家,外交软弱无力;战略产业和国防产业不能独立,不能够有效保障国家领土的完整,甚至走向俄罗斯的悲剧。
二.排除劳动力自由流动,不是“全球化”的平等规则全球化的实质是要消解国家主权。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不能接受。
实际上不是中国不愿意做,而是发达国家不希望中国完全纳入全球化。
国际经济学的主流派鼓吹的自由贸易,是以被它们歪曲了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歪曲比较优势的关键之一,是把劳动力自由流动,排除于自由贸易之外;第二,是以静态比较利益代替动态比较利益。
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应该向发达国家流动,发达国家的技术,资本应该向发展中国家流动。
但国际规则是发达国家主导制订的,他们出于私利,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
所有经济学教科书按照这种现实,把劳动力不能够跨国界自由流动,作为假设理论前提,作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基本区别。
理论前提在书本上是假设的,但在现实中却是真实存在的。
在单方面禁止劳动力自由流动以后,“比较优势”就变成了“比较成本”: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只能物化成为低成本的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口,人的优势转变成物的优势。
廉价劳动力过不去,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就只能够过来,否则就无法与廉价劳动力结合,变成现实生产力。
被人奉为经典的所有西方国际经济学教科书,明白写着:“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区别,就是劳动力不能够自由流动,因为国家之间是有国界的”。
这就是说:只有国家主权存在,限制外国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时候,才会有国际贸易;比较优势不能直接实现,而以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称为比较利益或者比较成本。
在一国之内比如中国的中西部开发,谈不上比较成本,因为劳动力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许多人使用比较利益原则分析国内中西部关系,说明他们对于比较利益的无知,也可以说是被人误导,盲目接受并滥用比较利益原则。
真正平等的自由贸易规则,应该是允许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自由进入发达国家打工,此时,国际经济学就要改写,中国则会成为最为拥护“自由贸易”的国家。
发达国家首先看重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他们允许技术移民,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自1990年以来,非洲每年有20000名人才流入发达国家,1985---1990年,非洲以12万美圆培养出来的60000名专家移居美国,欧洲和加拿大,共有150万名非洲人才在为发达国家服务。
中国的北大清华,几乎成为美国大学的预科班。
发达国家也看中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希望通过进口和直接投资占领之,为此,他们必须要允许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否则就没有贸易平衡。
而允许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自由进入,或许在未来可以逐渐实现,那是最后一个实现“自由流动”的。
这就是国际规则的不平等。
非常有趣的是,全世界两个最大的国家,中国和美国,都在人口方面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中国是计划生育,美国是限制移民。
去年,美国把正式移民的名额从每年40000人,扩大到60000人,仍旧限制在高级科技人才的范围内。
象中国的双重身份制度一样,在美国也有非常巨大的非法流动人口,大部分来自拉丁美洲。
在美国的华人只有100多万,远比不上犹太人有600万。
限制移民特别是中国人进入,是美国的“基本国策”。
美国文化有其自身的内在矛盾,这就是文化的开放性,制度的民主性和极少数白人种族主义既得利益集团的矛盾。
美国的强大最根本因素之一,就是其文化的开放性,能够源源不断把全世界优秀的人才和思想吸引到美国。
但移民太多,与有色人种通婚太多,就不能够白种人的延续,白种人也已经富裕到了不愿生孩子的程度,以至于出售婴儿正在成为“全球化自由贸易”一个大项目。
这对于少数白人种族主义者来说,是根本性的危机。
大约半个世纪以后,美国的白人将处于少数地位,那时,美国的民主制度,人权和文化价值观念,都面临根本性考验。
中国不完全融入全球化,其实对于发达国家是有好处的。
国家有3要素:人口,国土和人口,中国的政府不被中国人喜欢,但美国人是应该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