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学科浅谈(第二版)—席裕庚

合集下载

浅谈自动化学科

浅谈自动化学科

财 、物 、信 息 、心理 活 动 、情 绪 感情 都 要通 过 教师 的组 织 调度 ,为 教 学 目标 服 务 。 包 括 教学 内容 的组 织 、表 述 、展示 、学 员思 想 感
3、 后 期 质 量 控 制
培 训 后 期 质 量控 制 的关 键 点是 :教学 评 估 。教学 评 估 是 对 整
自动 化 ,简单 的说 就 是 在无 人 人 工 操 作 或 干 预 的情 况 下 ,系 统 能 够 按 照 预先 设 定 好 的程 序 自动 工 作 。广 义 地 讲 , 自动 化 还 包 括 模 拟 或 再 现 人 的智 能 活 动 。 自动 化 技 术 广 泛 用 于 工 业 、农 业 、 军 事 、科 学 研 究 、交通 运 输 、 商业 、 医疗 、服 务 和 家 庭 等 方 面 。 它 可 以使 人 们 从 繁 重 的 工作 中解 脱 出来 ,更 好 的享 受 科 技 给 我 们
21年 ・1 ・ 00 1 月 下期
学术

理 现 代 衾誊 论
浅谈 自动化学科
王 参
( 州矿 区职 工大学 电气 工 程 系 山东 邹城 2 3 0 兖 7 5 0)
摘 要 : 简要 介 绍 自动 化 技 术 的 基 本 概 念 、 发展 、应 用和 未 来展 望 。 自动 化 从 产 生 到 发展 , 已经应 用到 了社 会 各 个 领 域 ,给 社 会 带
自动 化 技 术 的发 展 历 史 ,大 致 可 以划 分 为 自动 化 技 术 形 成 、
局 部 自动 化 和综 合 自动化 三个 时期 。
1 自 化技 术形成 时期( 8 纪末  ̄2 世 纪 3 、 动 1 世 0 O年代)
1 8 年 英 国机 械 师 J瓦特 发 明离 心 式 调 速 器 ( 称 飞 球调 速 78 . 又

我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

我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

我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引言概述:自动化学科是一门涉及自动控制和信息处理的学科,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

一、自动化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1 自动化学科的定义:自动化学科是一门研究如何利用控制系统和信息处理技术来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学科。

1.2 自动化学科的起源:自动化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自动化控制的需求逐渐增加。

1.3 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历程:自动化学科经历了机械控制、电气控制、计算机控制等阶段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自动化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1 控制理论:自动化学科的核心是控制理论,它研究如何设计和分析控制系统,实现对被控对象的精确控制。

2.2 传感器与执行器:自动化系统中的传感器用于采集被控对象的信息,而执行器则负责根据控制信号执行相应的操作。

2.3 信息处理技术:自动化学科依赖于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用于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实现智能化的控制。

三、自动化学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3.1 生产自动化:自动化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并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

3.2 过程控制:自动化学科在化工、电力、石油等领域的过程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实现对复杂过程的精确控制。

3.3 机器人技术:自动化学科与机器人技术的结合,使得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感知、决策和执行,广泛应用于创造业、医疗等领域。

四、自动化学科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4.1 经济效益:自动化学科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 安全性:自动化技术能够代替人工进行危(wei)险操作,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4.3 可持续发展:自动化学科的应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自动化学科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5.1 多学科融合:自动化学科需要与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多个学科进行融合,以应对复杂问题的挑战。

自动化专业导论

自动化专业导论
自动化专业导论
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申功璋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
自动化专业导论
一、自动化、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内涵 二、自动化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 信息与信息科学技术 (二) 自动化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关系 (三)自动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关系 (四) 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三、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学科发展的主要特征 四、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结构与体系
调度信息
生产调度
优化调度
监控层
工况信息
监控系统
高等控制 操作优化 故障诊断
控制层
测量信息
控制系统
复杂控制 常规控制
生产过程
六、“工业自动化”专业方向的 介绍
5、智能建筑(智能大厦)
综合布线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 楼宇自动化系统 通信自动化系统
日 常 事 物 处 理
中 上 层 管 理 决 策
设 备 监 控 系 统
六、“工业自动化”专业方向的 介绍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 OA)
综合布线系统(PDS)

六、“工业自动化”专业方向的 介绍



6、若干展望 基于计算机集成的现代化工厂 机器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的智能控制 人类太空实验室 虚拟现实及其应用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一、自动化、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内涵
它实质上是与建立各种自动化系 统有关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途径的综 合。它与许多自然科学、技术科学 和管理科学领域相互渗透、交叉, 其本身又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理 论、及方法学体系和实现手段,并 已形成从基础研究直到工程技术的 完整的多层次结构。
一、自动化、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内涵

自动化学科概论(第二版)

自动化学科概论(第二版)

自动化学科概论(第二版)目录第1章绪论1.1课程的目的与定位1.2课程的性质与特点1.3全书内容简介1.4课程教学安排思考题第2章自动化2.1初识自动化2.2自动化的定义与作用2.3自动化的发展历史2.4自动化在工业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2.5自动化在信息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2.6自动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思考题第3章自动化基本原理3.1自动化与自动控制3.2自动控制系统的描述与模型构建3.3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3.4数字控制与计算机控制系统思考题第4章现代自动化系统4.1现代自动化系统——实例与特点4.2现代自动化系统——设备与部件4.3现代自动化系统——集成与优化4.4大系统思考题第5章自动化(科学技术)学科、专业5.1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定位5.2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基本内容与核心概念5.3自动化科学技术的特点5.4自动化科学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关系5.5自动化学科与专业的含义与区分5.6自动化学科5.7自动化专业思考题附录5.1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附录5.2自动化学科的分类附录5.3我国自动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演变历程第6章自动化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与课程体系6.1自动化学科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6.2自动化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知识体系6.3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6.4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思考题第7章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工程与科研训练7.1自动化专业的工科属性7.2层次化的工程与科研训练7.3工程训练7.4科研训练7.5工程与科研能力评价任务思考题附录7.1面向自动化类专业大学生的部分竞赛项目第8章自动化学科(专业)发展8.1中国特色的自动化专业8.2自动化学科(专业)的特点8.3自动化学科(专业)与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关系8.4自动化学科(专业)的发展前景与发展趋势思考题附录8.1自动化领域著名公司、研究院所、大学与重要学术刊物参考文献。

自动化学科概论(第二版)

自动化学科概论(第二版)

自动化学科概论(第二版)一、引言自动化学科是一门研究如何使用机械、电子和计算机技术来实现自动控制的学科。

它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和控制理论等。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自动化的基本概念1. 自动化的定义自动化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对被控对象的监测、计算、判断和操作,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从而使其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一定的任务。

2. 自动化系统的组成自动化系统通常包括输入、处理和输出三个基本部分。

输入部分负责采集被控对象的信息,处理部分负责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判断,输出部分负责根据处理结果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

3. 自动化的特点自动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动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

通过自动化技术,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对生产质量的影响,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一致性。

•自动化可以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

自动化系统可以对危险和复杂的工作进行替代,减少人员的伤害风险,提高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自动化可以实现对大规模和复杂系统的管理。

自动化系统可以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监测和处理,实现对系统的全面管理和控制。

•自动化可以提高人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负担。

通过自动化系统可以对一些重复性和繁琐的工作进行自动化处理,减轻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的舒适性和效率。

三、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历程1. 自动化学科的起源自动化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当时,人们开始使用机器来替代人力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这标志着自动化技术的开始。

2. 自动化学科的发展阶段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机械自动化阶段:在这个阶段,机械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动化。

•电气自动化阶段:随着电气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电气设备来实现自动化控制,提高了控制的精度和可靠性。

•电子自动化阶段: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电子设备来实现自动化控制,同时引入了数字计算技术,提高了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自动化学科浅谈

自动化学科浅谈

自动化学科浅谈----- 席裕庚 教授 -----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性质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个覆盖面宽、层次跨度大的一级学科,它由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制导·导航与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五个二级学科组成。

控制科学是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其方法论基础的,因此它首先是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人们实现有目的行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在这个意义上,控制科学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具有普遍的意义,工程控制论固然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富有成果的分支,但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控制科学也在广泛的非工程领域得到应用,如人口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等都是控制论原理在这些领域的具体发展。

控制科学的精髓是它的概念和方法,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模型、控制、反馈、优化等概念和方法,几乎被应用于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中,而这些概念和方法,正是哲学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原理的具体化。

可以说,控制科学与其它技术学科相比较,具有更基础的性质,它的成就是通过其原理和方法在各应用领域中的物化来体现的,这是控制学科值得自豪之处,但也往往是其作用和地位得不到正确认识和评价的原因。

控制工程是控制论一般原理在工程系统中的具体体现,这种工程系统包括各类传统和先进的制造系统、电力系统、核工程系统、航天航空航海系统等,控制在这些工程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甚至还促成了相应专业领域内独立的工程控制学科。

由于控制原理和方法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今天的工程控制系统已广泛地延伸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分支,如各类农业、建筑、物流、环境工程。

控制工程作为控制科学原理的具体实现,必须从工程系统的角度进行技术的集成,因此必然涉及到各行各业的技术和工艺背景,从宏观上讲,控制系统只是整个工程系统中的一部分,但要实现工程系统既定的目标,如保证工艺条件、优化资源、提高产量、降低能耗、抗御干扰等,它是关键的部分。

从微观上讲,控制系统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好的控制思想和方法,而且要与传感技术、执行机构紧密结合,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预测控制定性综合理论的基本思路和研究现状(席裕庚)

预测控制定性综合理论的基本思路和研究现状(席裕庚)

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论文,如2000年Mayne等发表 在Automatica上的”Constrain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Stability and optimality”[7] , 仅SCI引用已 达349次. 该文对预测控制定性综合理论的发展有着 重要意义,其中指出的许多研究方法和方向不仅是 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和提炼,而且为后续研究提供了 思路. 2000年以来,预测控制定性综合理论的发展更 为迅速. 一方面, 结合文[7]思想, 各种新的具体的预 测控制器设计方法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文[7]未关 注的一些问题,如对可行性、实时计算量以及控制 性能的兼顾等也大量加入到预测控制设计中,缩短 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距离. 结合作者这些年在 预测控制理论研究中的体会,本文将回顾预测控制 定性综合理论的发展,解读其基本理念,以2000年 以后的理论成果为主,综述其研究的主要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主要思想,并分析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有 待解决的问题.
J∞ (k ) = JN (k ) + JN,∞ (k )
这里, JN,∞ (k ) =
∞ i=N
(4)
Ψ(x (k + i|k ), u (k + i|k ), k ) .
由此可以看出,要将预测控制的有限时域优化 近似为无穷时域开环最优控制,必须改造其优化问 题,补偿有限时域后的无穷时域部分. 对于这个问 题, 常见的方法有 1)终端零约束(也称为终端等式约束) :在有 限时域优化问题中,强制 x (k + N |k ) = 0 . 这时若 u (k + i) ≡ 0 , i = N, N + 1, . . . ,则 JN,∞ (k ) = 0 , 则(3)可以直接近似(2). 2)终端代价函数:式(4)中的 JN,∞ (k ) 应该是 其初始状态 x (k + N |k ) 的函数. 虽然在多数情况下, 不能得到 JN,∞ (k ) 的准确形式,但若能选定某一已 知终端代价函数 F (x (k + N |k )) 为其上界,则可以 用增加终端代价函数后的式(3)来近似(2)式. 3) 终端集约束: 即强制 x (k + N |k ) ∈ Ωf , Ωf 为 终端约束集,并假设当系统状态进入终端集后采用 简易的状态反馈律, 则可得到 JN,∞ (k ) 的一个上界, 从而将式(3)转化一个近似无穷时域优化问题.

模型预测控制_现状与挑战_席裕庚

模型预测控制_现状与挑战_席裕庚

第39卷第3期自动化学报Vol.39,No.3 2013年3月ACTA AUTOMATICA SINICA March,2013模型预测控制—现状与挑战席裕庚1,2李德伟1,2林姝1,2摘要30多年来,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理论和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面对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约束优化控制提出的不断增长的要求,现有的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和技术仍面临着巨大挑战.本文简要回顾了预测控制理论和工业应用的发展,分析了现有理论和技术所存在的局限性,提出需要加强预测控制的科学性、有效性、易用性和非线性研究.文中简要综述了近年来预测控制研究和应用领域发展的新动向,并指出了研究大系统、快速系统、低成本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预测控制对进一步发展预测控制理论和拓宽其应用范围的意义.关键词模型预测控制,约束控制,大系统,非线性系统引用格式席裕庚,李德伟,林姝.模型预测控制—现状与挑战.自动化学报,2013,39(3):222−236DOI10.3724/SP.J.1004.2013.00222Model Predictive Control—Status and ChallengesXI Yu-Geng1,2LI De-Wei1,2LIN Shu1,2Abstract Since last30years 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have been developed rapidly. However,facing to the increasing requirements on the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control arising from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the current MPC theory and technology are still faced with great challenges.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MPC theory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is briefly reviewed and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MPC theory and technology are analyzed.The necessity to strengthen the MPC research around scientificity,effectiveness,applicability and nonlinearity is pointed out.We briefly summariz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new trends in the area of MPC theoretical study and applications,and point out that to study the MPC for large scale systems,fast systems,low cost systems and nonlinear systems,will be significant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PC theory and broadening MPC applicationfields. Key words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constrained control,large scale system,nonlinear systemsCitation Yu-Geng Xi,De-Wei Li,Shu Lin.Model predictive control—status and challenges.Acta Automatica Sinica, 2013,39(3):222−236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PC)从上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从最初在工业过程中应用的启发式控制算法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内容的新的学科分支[1−3].预测控制针对的是有优化需求的控制问题,30多年来预测控制在复杂工业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已充分显现出其处理复杂约束优化控制问题的巨大潜力.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收稿日期2012-06-25录用日期2012-09-29Manuscript received June25,2012;accepted September29, 2012本文为黄琳院士约稿Recommended by Academician HUANG Li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934007,61074060,61104078)资助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60934007,61074060,61104078)1.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上海2002402.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1.Department of Automation,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2002402.Key Laboratory of System Control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200240该文的英文版同时发表在Acta Automatica Sinica,vol.39,no.3, pp.222−236,2013.再满足于传统的镇定设计,而希望控制系统能通过优化获得更好的性能.但在同时,优化受到了更多因素的制约,除了传统执行机构等物理条件的约束外,还要考虑各种工艺性、安全性、经济性(质量、能耗等)和社会性(环保、城市治理等)指标的约束,这两方面的因素对复杂系统的约束优化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在先进制造、能源、环境、航天航空、医疗等许多领域中,都出现了不少用预测控制解决约束优化控制问题的报道,如半导体生产的供应链管理[4]、材料制造中的高压复合加工[5]、建筑物节能控制[6]、城市污水处理[7]、飞行控制[8]、卫星姿态控制[9]、糖尿病人血糖控制[10]等,这与上世纪预测控制主要应用于工业过程领域形成了鲜明对照,反映了人们对预测控制这种先进控制技术的期望.本文将在分析现有成熟的模型预测控制理论和工业预测控制技术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综述当前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动向,并对模型预测控制未来可能的研究提出若干看法.3期席裕庚等:模型预测控制—现状与挑战2231现有预测控制理论和应用技术存在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从工业过程领域发展起来的预测控制,是在优化控制框架下处理约束系统控制问题的,反映了约束控制的研究从反馈镇定向系统优化的发展.大量的预测控制权威性文献都无一例外地指出,预测控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具有显式处理约束的能力[1−3,11−12],这种能力来自其基于模型对系统未来动态行为的预测,通过把约束加到未来的输入、输出或状态变量上,可以把约束显式表示在一个在线求解的二次规划或非线性规划问题中.随着预测控制工业应用的普及和软件产品的成熟,标准二次规划算法和序贯二次规划算法被引入预测控制的优化求解.在全球数千个大型工业设施上的成功应用,表明预测控制作为一种实际可用的约束控制算法,已受到了工业过程控制领域的广泛认同[1].Qin等在2003年发表的著名论文[1]中对工业预测控制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做了完整的综述,根据到1999年对于国际上5家主要预测控制软件厂商产品应用的不完全统计,预测控制技术已在全球4600多个装置和过程中得到应用,涉及炼油、石化、化工、聚合、制汽、制浆与造纸等工业领域,预测控制软件产品也已经历了四个发展升级阶段.在我国,预测控制软件开发及典型工程应用被纳入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都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变量预测控制软件并在一些工业过程中得到成功应用.浙大中控技术有限公司等还实现了预测控制软件的商品化并在国内推广,有力地推动了预测控制在我国的工业应用.尽管预测控制在国内外工业过程中都得到了成功应用,但作为要解决当前经济社会面临的约束优化控制问题的有效技术,仍有以下局限性:1)从现有算法来看,主要还只适用于慢动态过程和具有高性能计算机的环境,从而大大限制了其在更广阔应用领域和应用场合的推广现有的工业预测控制算法需要在线求解把模型和约束嵌入在内的优化问题,每一步都需采用标准规划算法进行迭代,涉及很大的计算量和计算时间,使其只能用于可取较大采样周期的动态变化慢的过程,并且不能应用在计算设备配置较低的应用场合(如DCS的底层控制).Qin在文献[1]中对已投运的线性预测控制产品的应用领域进行了分类,在所统计的2942个案例中,炼油、石化、化工领域占了绝大部分,分别为1985、550、144例.虽然这只是到1999年为止的数据,而且统计的只是国际上主要预测控制商用软件产品的应用状况,但还是趋势性地反映出预测控制的规模应用主要局限在过程工业领域,特别是炼油、石化工业.对于制造、机电、航空等领域内的大量快速动态系统,如果不采用性能较高的计算设备,这类标准优化算法就很难满足小采样周期下的实时计算要求,所以至今未能在这些领域内形成规模应用.2)从应用对象来看,主要还限于线性或准线性过程现有工业预测控制技术的主流是针对线性系统的,成熟的商用软件及成功案例的报道以线性系统为多,虽然软件厂商也推出了一些非线性预测控制产品,但据文献[1]统计,其投运案例数大致只及线性预测控制产品的2%,远未形成规模.即使在过程工业中,预测控制技术的应用也只局限在某些过程非线性不严重的行业,如精炼、石化等,而在非线性较强的聚合、制气、制浆与造纸等领域应用不多.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在工业过程中非线性机理建模要耗费很大代价,而且很难得到准确的模型,此外非线性约束优化问题的在线求解尚缺乏实时性高的有效数值算法.面对着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对预测控制技术的需求,对象或问题的非线性将更为突出.控制界和工业界都认识到发展非线性预测控制的重要性,例如以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为主题的两次国际研讨会NMPC05、NMPC08,就汇聚了国际知名学者和工业界专家认真评价和讨论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的现状、未来方向和未解决的问题[13−14].但到目前为止,虽然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在工业实践中仍然处于刚起步的状态[15].3)从应用技巧来看,主要还需依靠经验和基于专用技巧(Ad-hoc)的设计现有的预测控制算法多数采用工业界易于获得的阶跃响应或脉冲响应这类非参数模型,并通过在线求解约束优化问题实现优化控制,对于约束系统无法得到解的解析表达式,这给用传统定量分析方法探求设计参数与系统性能的关系带来了本质的困难,使得这些算法中的大量设计参数仍需人为设定并通过大量仿真进行后验,因此除了需要花费较大的前期成本外,现场技术人员的经验对应用的成败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实施和维护预测控制技术所需要的高水平专门知识成为进一步应用预测控制的障碍.30多年来,工业预测控制的技术和产品仍保持着其原有的模式,并没有从预测控制丰富的理论成果中获取有效的支持.最近,应用界已认识到长期以来在过程工业中成功应用但其基本模式保持不变的工业预测控制算法的局限性,研发预测控制技术的著名软件公司Aspen Technology正在考虑摆脱传224自动化学报39卷统的模式,通过吸取理论研究的成果研发预测控制的新产品[16].综上所述,预测控制技术的应用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特别在过程控制界已被认为是唯一能以系统和直观的方式处理多变量约束系统在线优化控制的先进技术,但它的应用领域和对象仍因现有算法存在的瓶颈而受到局限,对于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更复杂的应用对象,只能从原理推广的意义上去研究开发相应的预测控制技术,远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和技术.此外,现有的工业预测控制算法与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预测控制理论几乎没有联系,也没有从中汲取相关的成果来指导算法的改进.因此在解决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类新问题时,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与预测控制的实际应用相比较,预测控制的理论研究从一开始就落后于其实践.纵观预测控制理论研究的进程,不难发现它经历了两个阶段[17]: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分析工业预测控制算法性能为特征的预测控制定量分析理论,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从保证系统性能出发设计预测控制器的预测控制定性综合理论.由于后者能够处理包括线性或非线性的对象,包括输入、输出和状态约束在内的相当一般的约束,包括稳定性、优化性能和鲁棒稳定等不同要求的问题,因此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十多年来,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上已涌现了大量相关论文,呈现出学术的深刻性和方法的创新性,也为约束系统优化控制的研究带来了新的亮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预测控制的定性综合理论虽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数以百计的具有很高理论价值的论文,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还未能被应用领域所接受.除了这些理论所综合出的算法具有工业界不常采用的模型外,其从综合出发的研究思路也存在着本质的不足.1)物理意义不明确,难以与应用实践相联系预测控制的定性综合理论与定量分析理论不同,在每一时刻的滚动优化中,不是面对一个已有的、根据实际优化要求和约束条件确定的在线优化问题,而需要把在线优化的内容结合控制律一并综合设计.为了得到系统性能的理论保证,往往需要在具有物理意义的原始优化问题中修改性能指标(加入终端惩罚项),加入诸如终端状态约束、终端集约束等人为约束[18],这不但增加了设计的保守性,而且因为这些人为约束与系统受到的实际物理约束一并表达为同一优化问题中的约束条件,使得优化问题中具有物理意义的原始约束湮没在一系列复杂数学公式所表达的整体条件中,这些条件需要通过计算后验,缺乏对实际应用中关注的带有物理意义的分析结论.最典型的如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解指的是系统满足所有硬约束的解,而在预测控制定性综合理论中,可行性是指除了满足对系统状态和输入的硬约束外,还要满足包括不变集、Lyapunov函数递减、性能指标上限等在内的由系统设计所引起的一系列附加约束,甚至后者还成为约束的主体,因此很难与应用实践紧密联系.此外,约束下系统状态的可行域有多大,线性矩阵不等式是否有解,如果无解,约束放松到何种程度可以求解等,都无法从现有的研究结果中得到.2)在线计算量大,无法为应用领域所接受预测控制定性综合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如何在理论上保证闭环系统在算法滚动实施时的稳定性、最优性和鲁棒性,通常要把原优化问题转化为由新的性能指标和一系列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y,LMI)约束描述的优化算法,所以几乎每一篇论文都会根据所研究的问题提出一个甚至多个预测控制综合算法.但是这些研究的重点几乎都放在算法条件如何保证性能的理论证明上,至于算法的具体实施,则认为已有相应的求解软件包即可,并不关注其在线实现的代价.大量人为约束的加入,虽然对系统性能保证是必要的,但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优化求解的计算量.特别对鲁棒预测控制问题,由于所附加的LMI条件不但与优化时域相关,而且与系统不确定性随时域延伸的各种可能性有关,LMI的数目将会急剧增长,对在线计算量的影响更为突出.虽然近年来这一问题已开始得到重视,但总体上因其在线计算量大的不足,很难受到应用领域的关注,也很少有在实际中成功应用的案例报道.在预测控制形成的初期,人们曾多次指出其理论研究落后于实际应用,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经过十多年来学术界的努力,虽然形成了成果丰富的预测控制定性综合理论,但由于两者的出发点不同,其理论意义明显高于实用价值,实际上并没有缩小预测控制理论和应用间的差距,远未成为可支持实际应用的约束优化控制的系统理论.综合以上对预测控制应用状况和理论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预测控制的工业应用十分成功,预测控制的理论研究体系也相当完善,但现有的预测控制理论和应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约束优化控制的要求.我们可以把现有预测控制理论和应用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结为:1)有效性问题.无论是工业预测控制算法还是由预测控制定性综合理论所设计的控制算法,均面临着在线求解约束优化问题计算量大这一瓶颈,极3期席裕庚等:模型预测控制—现状与挑战225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和应用场合.2)科学性问题.预测控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仍有较大距离,商品化应用软件很少吸收理论研究的新成果,理论研究的进展也不注意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缺少既有性能保证又兼顾计算量和物理直观性的综合设计理论和算法.3)易用性问题.目前的预测控制算法都建立在约束优化控制问题一般描述和求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环境的要求和培训维护成本都比较高,缺少像PID控制器那样形式简洁、可应用于低配置计算环境、易于理解和掌握的“低成本”约束预测控制器.4)非线性问题.目前预测控制理论和算法的主要成果是针对线性系统的,由于实际应用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线性控制问题,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应用还很不成熟.2当前研究动态随着本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应用领域对约束优化控制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对上面提到的工业预测控制算法和现有预测控制理论的不足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促使预测控制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当前,模型预测控制已成为控制界高度关注的热点,在各类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的与预测控制相关的论文居高不下.仅在2007年∼2011年的五年中,通过对Elsevier出版物及IEEE数据库的不完全检索,已查到预测控制相关论文1319篇,其中在Au-tomatica、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刊物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分别为74篇、75篇、164篇、35篇.2008年和2011年两次IFAC世界大会上,与预测控制有关的论文分别为131篇和138篇.对预测控制工业应用技术做出全面综述的论文“A survey of industrial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technology”[1]在2008年IFAC 世界大会上获得CEP最佳论文奖,全面综述预测控制稳定性理论的论文“Constrained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stability and optimality”[2]在2011年IFAC世界大会上获得了最有影响力奖(High Impact Award).在国内,除了与国际同步开展的对预测控制理论的研究外[19−26],预测控制的应用已从传统的炼油、石化、化工行业延伸到电力[27]、钢铁[28]、船舶[29]、空天[30]、机电[31]、城市交通[32]、渠道[33]、农业温室[34]等领域,各种新的改进算法和策略也屡见报道.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预测控制研究工作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方面,人们对预测控制解决在线约束优化控制寄予很高的期望,试图利用它解决各自领域中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工业预测控制算法的不足和现有预测控制理论的局限,又使人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应用已有的理论或算法,必须研究克服其不足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这种需求和现状的矛盾,构成了近年来预测控制理论和算法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是预测控制理论和算法尽管似乎已很成熟,但人们仍然还在不断研究的主要原因.针对上述预测控制理论和算法的不足,近阶段国内外开展的研究可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降低预测控制在线优化计算量的结构、策略和算法预测控制在线求解约束优化问题计算量大这一瓶颈,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和应用场合.针对这一问题,人们从结构、策略、算法层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a)结构层面:递阶和分布式控制结构随着制造、能源、环境、交通、城市建设等领域的迅猛发展,企业集成优化系统、交通控制系统、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灌溉系统等大规模系统的预测控制受到了格外的关注[7,35−38],这类大系统的特点是组成单元多、模型复杂、变量数目巨大,整体求解其大规模约束优化问题在实际中几乎不可行.因此,针对实际系统的应用需求,人们普遍借鉴传统大系统理论提供的递阶控制结构把整体优化求解的复杂性进行分解.虽然基于同一模型分解协调的多级递阶控制方法在理论上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但考虑到模型和实际环境的复杂性,在研究中通常更倾向于应用在不同层次采用不同模型的多层递阶结构[39],其研究的重点在于确定各层次的模型和优化控制目标以及协调各层次之间的关系,由此发展有效可行的控制框架和算法,所提出的控制方案和算法常通过仿真或实际运行数据加以验证.在大规模系统预测控制的研究中,近年来更受到重视的是采用分布式结构降低计算复杂性[40−41],分布式预测控制基于用局部信息进行局部控制的思想把大规模约束优化控制问题分解为多个小规模问题,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计算负担,而且提高了整体系统的鲁棒性.分布式预测控制的研究重点包括各子系统之间耦合关联的处理、子系统的优化决策及相互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全局稳定性的保证及最优性的评估等[42].近年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分布式控制软硬件的完善,使分布式预测控制从理论走向实践,应用已遍及到多个领域,包括过程控制[43]、电力系统[44]、交通系统[45]及近年来十分活跃的多智能体协作控制等[46].b)策略层面:离线设计/在线综合与输入参数226自动化学报39卷化策略在预测控制定性综合理论研究中,虽然系统性能可得到严格的理论保证,但设计所带来的额外计算负担十分庞大,导致本来已成为应用瓶颈的在线计算复杂性更为突出,这也是应用界对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可用性的主要质疑.针对这一问题,在预测控制的定性综合中提出了“离线设计、在线综合”的策略,通过把所综合控制律的部分在线计算转换为离线计算,达到降低在线计算量的目的.文献[47]应用该思路给出了文献[18]提出的约束鲁棒预测控制器的简化设计方法;文献[48]利用名义系统指标离线设计不变集序列,在线时通过核算当前状态所在的最优不变集来确定控制律;类似的设计还包括文献[49];文献[50]通过离线求解有限时域优化控制序列,并采用Set membership来得到近似最优解,以提高求解效率.在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由Bemporad等提出的显式(Explicit)模型预测控制器[51−52],它通过对预测控制在线约束优化问题的分析,离线求解多参数规划问题,对约束状态空间分区并设计各区间的显式反馈控制律;在线控制时,只需依据系统的当前状态,选择实施相应的状态反馈控制律.这种方法把大量计算转移到离线进行,在线控制律的计算十分简易,而且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进一步研究算法简化和对非线性系统的推广、以及算法在微处理器中的应用等也已见报道,如文献[53−54].但该方法离线需求解一个NP-hard的多参数规划问题,离线计算量随着问题规模增大而急剧增加,同时由于分区数的指数增长而导致巨大的内存需求,只能应用于小规模的问题[55].为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文献[56]采用分段连续网格函数(Lattice PWA function)表示显式预测控制的解,以降低其对于存储空间和在线计算的要求;文献[57]通过分析二次规划问题求解方法在存储和计算方面的复杂度,提出一种半在线的显式预测控制算法,在存储量和在线计算时间之间进行平衡;文献[58]将动态规划和显式预测控制方法相结合,把预测控制的优化问题分解为小规模问题;而文献[59]针对非线性系统预测控制问题提出了近似的显式预测控制方法.离线设计、在线综合的方法能有效地解决预测控制在线优化计算量大的瓶颈问题,但要求原有的预测控制器设计方法可以进行分解,并且需要为在线综合保留一定的自由度,因此不能适用于所有的预测控制定性综合算法.在工业预测控制算法中,为了降低在线优化的计算量,很早就采用了启发式的“输入参数化”策略[1],包括输入“分块化(Blocking)”技术[60]和预测函数控制算法[61],前者把一定时间段内的控制量设置为不变,以减少控制自由度的代价来降低在线优化问题的规模,后者则把控制量表达为一组基函数的组合,使在线优化变量转化为数目较少的基函数的系数.这些策略虽然有很强的实用性并已大量应用于实际过程,但缺乏对系统稳定性等的理论保证.现有的预测控制稳定性综合方法在用于这类系统时,又因输入参数化造成递归可行性难以保证而不能奏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对于Blocking技术,文献[62]采用时变的集结矩阵保证集结预测控制器的闭环稳定性,文献[63−64]就集结预测控制器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改善其可行性的方法.文献[65]提出了预测控制优化变量的广义集结策略,这一框架不但可以涵盖以上两种方法,而且由于把原有输入参数化的物理映射扩展为集结变换的数学映射,提供了更大的设计自由度,也为系统分析建立了必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献[66]进一步设计了等效/拟等效集结策略以改善集结预测控制的控制性能.c)算法层面:各种改进或近似优化算法针对约束预测控制在线优化的问题形式,对标准优化算法进行改进或做适当近似,也是近期来降低预测控制在线计算量的一类尝试.文献[3]列举了在线求解大型二次规划(Quadratic programming, QP)和非线性规划问题时对算法的若干改进工作.文献[55]提出用扩展的Newton-Raphson算法取代现有算法中常用的二次规划和半定规划(Semi-definite programming,SDP)算法,可使计算量降低10倍以上.文献[67]提出了三种针对预测控制在线求解QP问题的快速算法.文献[68]打破了求解优化问题中“优化直至收敛”的概念,提出了实时迭代的概念,它在每一采样时刻只需计算一次迭代,其结果通过特定的移位与下一时刻的优化问题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文献[69]又提出了基于伴随导数和非精确雅可比阵的优化算法.文献[70]提出了采用部分列表的快速、大规模模型预测控制方法.此外,采用神经网络求解二次规划等问题又有了新的发展,与以往的工作相比,新的神经网络方法在保证收敛到全局最优解及降低神经网络结构复杂度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71].2)鲁棒预测控制理论的研究更加注重实际可用性鲁棒预测控制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初步形成,从本世纪以来更成为预测控制理论研究的重点,在已有大量成果基础上,近年的研究更注意向实际靠拢和解决相关的难点问题.。

自动化参考文献

自动化参考文献

l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3 罗福午.土木工程(专业)概论.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4 (日)相良节夫.基础自动制御.东京:森北出版株式会社,19785 万百五.中国古代自动装置.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19916 刘仙洲.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7 Needham,J.,Clerks and Craftsmen in China and the bridge: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708 万百五,凌维侯.自动化技术史.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自动控制与系统工程”卷》.19919 吴蕴章.自动控制理论基础.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l0 蔡自兴.智能控制——基础与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1l Lauer,H.,Lesnick,R and Matson,L.E.,Servomechanism Fundamentals.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Inc.,194712钱学森,宋健.工程控制论(修订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3 [英]M.G.辛,[法)A.铁托里,周赋等译.大系统的最优化及控制工业出版社,198314钱学森,刘再复.文艺学、美学与现代科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5 王雨田.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16 王平洋.现代电力系统自动化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617 汪应洛,陶谦坎.系统工程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18汤兵勇等环境系统工程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19施仁,刘文江.自动化仪表与过程控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120冯纯伯.自动化技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l戴绪愚,张开逊等.现代高技术丛书——自动化技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2杨嘉墀.航天器轨道动力学与控制23陈士橹.航天器姿态动力学与控制.北京:宇航出版社,199824邵惠鹤.工业过程高级控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25 丁飚,章以均,刘新良.人类手、脚,脑的延伸——自动化新技术(构造未来的高技术丛书10).北京:金盾出版社/科学出版社.1998 26金以慧,郭仲伟.过程系统控制与管理.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827蒋慰孙,俞金寿.过程控制工程(第二版).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928孙自强.生产过程自动比及仪表.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29徐延万.弹道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北京:宇航出版社,199930侯志林.过程控制与自动化仪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l 邵裕森,戴先中.过程控制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2 张建钢,胡大泽.数控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33于功弟.2l世纪工业的主导——CIMS.电脑开发与应用,1994.7(3) 34赵欣宇,柴天佑,赵新力.CIMS与CIPS体系结构对比分析的研究.信息与控制,1998,27(4)35 曲润涛,彭健,杜秀华.CIMS和CIPS中关键技术的比较.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98,25(5)36丁立言.运输技术的新发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物流技术与应用,1998,3(2)37王亦兵,韩曾晋,贺国光.城市高速公路交通控制综述.自动化学报,1998,24(4)38王平洋.电力系统自动化与智能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1998,22(1)39郑应平,张冬梅.智能交通系统(1TS)建模与控制问题.《公路交通科技》,1999,16(2)40朱学峰.过程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测控技术,1999,18(7)41陈火根,杜立贤.智能建筑中的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能源工程,2000(6)42俞波.智能建筑及楼宇自动化初探.电力现代化设备,1998(1) 43任国梁.智能大厦——建筑智能化的趋势.工程建设与设计,1998(3)44董秀峰.智能大厦3A系统的基本体系结构.电信科学,1997,13(7) 45黄晖,李家滨,张尧弼.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i996.17(2)46王兆安等.关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增刊47刘位申.张莲芳.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48 张际先.神经网络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49孙炳达,梁志昆.自动控制原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50廖炯生.机器人的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北京:科学出版社5l 石书济.飞行器测控系统:看不见的领航员.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52何克忠,王宏.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研究.机器人技术与应用53 宗光华.爬壁机器人技术应用.机器人技术与应用,199854 刘淑霞.赵言飞.王炎.高楼壁面清洗机器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自动化博览。

PLC技术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

PLC技术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

环球市场/电力工程-130-PLC 技术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运用徐念龙 肖西宏 周长敬山东鲁泰化学有限公司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种信息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在这些技术发展的同时,PLC 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其应用的范围也逐渐的扩展。

在现阶段的各个领域中,PLC 技术由于其所具有的应用优势,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效的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PLC 技术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更好的推动电气设备自动化控制的发展。

关键词:电气设备自动化;PLC 技术;应用我国电气工程的发展一直受到国家重视,PLC 技术是电气工程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将PLC 技术有效、可靠的应用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中,才能真正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数字化、智能化。

1 PLC 技术简述可编程控制器简写为PLC,此项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基本标准的装备,此项技术通过带有配置的存储区,用来存放编写的程序,在他的里部能计算,经过模拟方法或者数字方法输入输出接口以此完成对机械的操纵,完成机械自动化的成效。

PLC 一般以CPC、存储器、外设编程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等组成。

可编程控制器(PLC)产生1970后,且完美地投放在汽车工业中应用;到了1990年以后,跟随着PLC 完成速度的加快、运算和控制功能的不停地被应用,使得它不停朝着电气——仪表——计算机控制一体化的方向前行。

一直到今天,以PLC 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在生产使用中,主要运用的方式是:DCS 和FCS 控制系统。

未来,以PLC 技术为基础的应用不只在一个基层系统,也会成为一种新型开放式和全分布式的控制系统;当然,也会将智能传感、计算机控制、数字通讯等综合性技术结合起来,成为一项走在新时代的科技前列的技术。

2 PLC 技术的特点2.1 反应快PLC 控制系统内部将传统的机械触电继电器替换为辅助继电器,而且去除了内部的连接导线,因此这种继电器的节点变位时间可以近似地认为是零,而不需要考虑传统继电器的返回系数,这样使得PLC 技术反映很快。

我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 (2)

我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 (2)

我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自动化学科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涉及到自动控制系统、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我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是多方面的,从硬件到软件,从理论到实践,都是我所关注的重点。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

一、自动化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1 自动化学科的基本概念:自动化学科是指利用各种自动控制设备和技术,实现对生产、科研、生活等各个领域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

1.2 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历程:自动化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自动控制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为了现代自动化技术体系。

二、自动化学科的核心技术和应用领域2.1 核心技术:自动控制系统、传感器技术、执行器技术、人工智能等是自动化学科的核心技术,它们共同构成为了自动化系统的基础。

2.2 应用领域:自动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自动化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3.1 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学科将更加智能化、自适应化,实现人机协同、智能化决策等新功能。

3.2 挑战:自动化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人材短缺、技术更新换代快、安全隐患等多方面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

四、我对自动化学科未来发展的期望和建议4.1 期望:我希翼自动化学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福祉,推动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进程。

4.2 建议:我建议加强自动化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更多的跨学科人材,推动自动化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五、我对自动化学科的个人认识和学习体味5.1 个人认识:我认为自动化学科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领域,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干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5.2 学习体味:在学习自动化学科的过程中,我深刻体味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惟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才干真正理解和掌握自动化技术。

总结:自动化学科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领域,我对其充满了热情和好奇心。

自动化认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自动化认识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自动化认识论文参考文献一、自动化认识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有效提升电力自动化认识的探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年36期.池莉娟.[2].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认识及未来发展方向探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年20期.郭晓飞.[3].面向对象技术在软件自动化测试中的应用.《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4年2期.杨珺.毕忠勤.鲁宏勇.[4].航线飞行安化特征评价方法的因素分析研究.《心理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4期.游旭群.李瑛.石学云.金兰军.二、自动化认识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GDCSMES通用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者:刘代标.计算机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3(学位年度)[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被引次数:48作者:张桂芳.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2013(学位年度)[3].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被引次数:6作者:刘志业.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山东大学2010(学位年度)[4].艺术创造与“陌生化”.被引次数:5作者:孙双.艺术学山东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5].中小型卷烟工厂自动化仓库效率分析与优化.被引次数:1作者:郑作杰.物流工程山东大学2009(学位年度)[6].A公司配网自动化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曹雄纲.工商管理·营销管理兰州大学2009(学位年度)[7].大型航空复杂形状复合构件自动化超声无损检测研究.被引次数:16 作者:杨辰龙.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浙江大学2005(学位年度)[8].输电断面认识与搜索方法研究.作者:尚亚男.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华中科技大学2013(学位年度)[9].翻译认知过程视角下译者控制加工与自动化加工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陈罗霞.英语语言文学湖南大学2013(学位年度)[10].基于节流遮断功能分离的真空失效遮断器结构及试验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侍海静.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南京理工大学2008(学位年度)三、自动化认识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对自动化专业的认识及海外自动化学科简介.黄捷,2005首届全国高校自动化系主任(院长)论坛[2]浅谈对自动化专业的认识.乔俊飞,2005首届全国高校自动化系主任(院长)论坛[3]我认识的自动化专业.曹柳林,2005首届全国高校自动化系主任(院长)论坛[4]从控制学科的科学意义认识其地位和前景.席裕庚.李少远,2005首届全国高校自动化系主任(院长)论坛[5]对水电站监控自动化实施的认识与设想.王志国,2006全国水电站运行技术经济研讨会[6]关于工程专业认证若干认识问题的讨论.申功璋,20132013年全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7]对低成本与集成自动化的一些认识.吴秋峰.顾洪军,1998中国自动化学会自动化科学技术应用学术会议[8]楼宇智能化学科认识及其发展展望.许锦标.万频.曾珞亚,2010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9]合肥地区变电站无人值班自动化工程设计、实施及未来终端系统配置的认识.秦克宪,20002000年全国远动及厂站自动化学术年会[10]合肥地区变电站无人值班自动化工程设计、实施及未来终端系统配置的认识.秦克宪,1999安徽省电网调度自动化学术交流年会。

自动化学科导论

自动化学科导论

自动化学科概论[文档副标题]自动化卓越班姓名学号严筱钧为我国机械工业自动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严筱钧于1946年去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深造,参加该公司工业控制部,学习研究设计方法,并承担部份定货及实际设计工作。

工作中曾经去美国多处工厂矿山考察。

1948年回国,任中央电工器材厂湘潭分厂及上海分厂副工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严筱钧主管设计及工艺工作,他当时深感我国工业自动化及国外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虽然华通开关厂当时厂房条件还不具备,严筱钧亲自领导并参加设计了我国第一台 69 000V高压油断路器,我国第一台无轨电车控制设备,制成产品并投入运行成功,得到了华东工业部的嘉奖。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严筱钧曾经负责设计国家重点工程哈尔滨机电厂大型机电试验站,获得成功。

严筱钧被派去东北地区电工局所属企业的“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19 5 6年严筱钧参加编写中国的十二年科学规划,担任“电气传动及自动化”卷的执笔人,这套规划书后送苏联评审,得到苏联专家代表团的高度评价,。

严筱钧在第一机械工业部电器科学研究院领导研究室的同事们在国内首创了磁放大器系列产品和饱和电抗器系列,用于调压、调温、调速等多种工业自动化系统获得成功。

严筱钧还领导并亲自参加特殊磁放大器的材料、机理、工艺、等研究,为军工任务用的特殊磁放大器作出贡献。

主持研制以半波磁放大器控制引燃管栅极的离子传动系统,为我国高速舰艇试验池的传动及自动控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我国国家科委提出工业自动化的重点试验规划,其中包括有兰州炼油厂的工业控制机的试点,由严筱钧亲自担任课题负责人,试制出第一台国产的分立元件工业控制计算机。

其工业产品由北京开关厂平谷分厂创造成功,型号定为SK-100。

因为兰炼已引进了日本计算机,所以这一台工业控制机应用于北京化工二厂,实现了用直接数字控制(DDC)代替仪表控制。

磁放大器及磁性元件的开辟者在50年代,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主要应用电子管式放大器或者机电式放大机 (ЭMУ)。

自动化专业文献

自动化专业文献

自动化专业文献自动化专业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涵盖了自动控制、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围绕自动化专业的研究方向、发展趋势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研究方向1. 自动控制自动控制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

它涉及到对系统的建模、分析和控制方法的研究。

自动控制的目标是通过设计和实现控制系统,使得系统能够在给定的性能指标下实现期望的动态响应。

2. 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它包括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执行等方面的研究。

机器人技术的目标是设计和制造能够模拟人类行为的机器人,使其能够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如工业生产、医疗护理等。

3.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自动化专业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

它涉及到对人类智能的模拟和应用的研究。

人工智能的目标是设计和实现能够模拟人类智能的系统,使其能够具备学习、推理、决策等能力,以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

二、发展趋势1. 多学科交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专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越来越密切。

例如,自动化专业与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等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推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2. 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专业也呈现出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的自动化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和任务需求,提高系统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3. 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是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自适应控制技术能够根据系统的变化实时调整控制策略,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性能。

三、应用领域1. 工业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是自动化专业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 智能交通智能交通是自动化专业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交通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3. 医疗护理医疗护理是自动化专业的新兴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自动化技术,能够实现医疗设备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上海交大 自动化专业(816相关) 复试攻略

上海交大 自动化专业(816相关) 复试攻略
说来运气也好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今年的分数线是 358,老天给了我复试的机会,分 数线出来的那天我才开始真正的开足马力准备复试。(初试成绩不高啊,全指望着复试了)
今年 sjtu 复试有所改革,复试的总分 200(笔试 100+听力 20+面试 80),特别是全校统 一笔试听力。我一开始只是平时随便听了听 Listen To This,Step By Step 和 VOA Special English(跟听流行音乐差不多)并没有进行听力题目的训练,得到这一消息后慌了神赶紧 到网上当了 96-05 年的 CET-4 和 CET-6,02-04 年的考研听力真题,每天听 4-5 个小时, 把那些真题做了两遍,终于又了些许做题的感觉。
临近复试的前几天我又到中国期刊网上当了一些期刊浏览了一下,对当前技术的发展做 了一些了解。还把大学期间做的 project 回忆了一下。
就这样复试的时间也快到了,买票,做火车去上海……
4
欢迎访问慧易升考研网,下载更多上交考研资料,慧易升提供全方位的考研专业课辅导
欢迎访问慧易升考研网,下载更多上交考研资料,慧易升提供全方位的考研专业课辅导
6.问了我一个我选过的选修课的内容(交白卷了) 7.面试前用 c 语言编一个程序(用笔的) 其他的,忘了…… 还有毕设的内容
复试经验 1
一、准备 说来惭愧,我初试成绩很差只有 370+,我报考的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历来分数在 sjtu
也算是比较高的专业了,所以自从初试成绩下来之后,总觉得过不了分数线,感觉很彷徨, 心情很差,没有怎么准备复试,只是附带这看看,一天天的等着划分数线。
欢迎访问慧易升考研网,下载更多上交考研资料,慧易升提供全方位的考研专业课辅导
报考上海交大 自动化专业(816 相关) 复试攻略

我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

我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

我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引言概述:自动化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和控制系统来实现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操作。

本文将从理解自动化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自动化学科的应用领域、自动化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对自动化学科的未来展望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

一、自动化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1 自动化学科的定义:自动化学科是一门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和控制系统来实现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操作的学科。

1.2 自动化学科的起源:自动化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生产的需求,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1.3 自动化学科的发展历程:自动化学科经历了机械控制、电气控制、计算机控制等不同阶段的发展,逐渐实现了从简单的控制到智能化操作的转变。

二、自动化学科的应用领域2.1 工业自动化: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广泛,包括生产线自动化、工艺控制、机器人技术等。

2.2 交通运输自动化:自动驾驶技术、智能交通系统等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提高了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2.3 家居自动化:智能家居系统的发展,实现了家庭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远程监控,提升了生活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三、自动化学科的重要性3.1 提高生产效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3.2 降低成本和风险:自动化系统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人为操作带来的风险。

3.3 促进科学技术发展:自动化学科的研究和应用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基础。

四、对自动化学科的未来展望4.1 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系统将进一步实现智能化操作和决策。

4.2 跨学科融合:自动化学科将与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学科相互融合,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4.3 应用拓展:自动化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如医疗健康、农业生产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进步。

自动化专业文献

自动化专业文献

自动化专业文献自动化专业是一门涉及控制系统、机器人技术、传感器和测量技术等领域的学科。

本文将从自动化专业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自动化专业的定义自动化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机械和仪器仪表等技术手段,对生产过程、工业设备和工程系统进行监测、控制和优化的一门学科。

自动化专业是以控制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研究如何实现自动化控制的一门学科。

二、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殊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自动化技术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中,为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提供了技术支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创造业、交通运输、能源等。

三、自动化专业的应用领域1. 工业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是自动化技术最早应用的领域之一。

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工业生产过程的监测、控制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 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是自动化专业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繁重、危(wei)险或者高精度的工作,广泛应用于创造业、医疗、农业等领域。

3. 传感器和测量技术:传感器和测量技术是自动化控制的重要组成部份。

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和物体的信息,通过测量技术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自动化控制。

4. 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自动化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通过自动化控制和智能算法,实现交通流量的优化调度,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5. 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自动化技术在家庭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四、自动化专业的研究领域1. 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理论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内容之一。

研究如何设计、分析和优化控制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2. 机器人学:机器人学是研究机器人的运动、感知和决策等问题的学科。

基于遗传算法的干扰试井解释方法

基于遗传算法的干扰试井解释方法

基于遗传算法的干扰试井解释方法
董明;席裕庚
【期刊名称】《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7(021)004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简便,高速,应用范围广的干扰试井解释新方法,并用中原油田,大庆油田的现场测试数据进行了验证。

和传统方法比较,它不需要目标函数连续不需预估初值运算速度快,精度高,这种方法还可以推广到裂缝井,水平井等复杂情况下油藏参数辨识中。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董明;席裕庚
【作者单位】石油大学自动化系;上海交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3
【相关文献】
1.煤层气已排采井井间干扰试井解释方法及应用 [J], 安杰;刘大为;张平
2.不关井干扰试井模型和解释方法研究 [J], 刘启国;陈彦丽;张烈辉;王伟
3.民主理论对法律解释方法的影响--基于美国制定法解释方法演变的分析 [J], 刘罛;龚廷泰
4.基于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的双重介质低渗油藏邻井干扰试井模型 [J], 姜瑞忠; 高岳; 崔永正; 毛埝宇; 刘秀伟; 李盈盈
5.串漏垂向干扰试井的特征及解释方法 [J], 高承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自动化学科

浅谈自动化学科

浅谈自动化学科摘要:简要介绍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应用和未来展望。

自动化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应用到了社会各个领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通过本文的写作可以提高我们学习本专业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对应如何学习自动化做了探讨,提出应从数学、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和知识更新四个方面予以重视。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概念发展应用如何学习自动化一、自动化的基本概念自动化,简单的说就是在无人人工操作或干预的情况下,系统能够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程序自动。

广义地讲,自动化还包括模拟或再现人的智能。

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

它可以使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的享受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自动化专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一门技术,已从早期的局部自动化发展到了综合自动化时代,一些新技术和其它学科的发展与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按照这些思路已经研究出的智能控制的理论和技术有专家控制系统、模糊控制系统、神经控制系统及控制系统等。

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自动化技术形成、局部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三个时期。

1、自动化技术形成时期(18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1788年英国机械师J.瓦特发明离心式调速器(又称飞球调速器),并把它与蒸汽机的阀门连接起来,构成蒸汽机转速的闭环自动控制系统(见图瓦特离心式调速器对蒸汽机转速的控制)。

瓦特的这项发明开创了近代自动调节装置应用的新纪元,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后来控制理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局部自动化时期(20世纪40~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形成的经典控制理论对战后发展局部自动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空军优势和英国的防御地位,迫使美国、英国和西欧各国科学家集中精力解决了防空火力控制系统和飞机自动导航系统等军事技术问题。

浅谈化工自动化分析

浅谈化工自动化分析

浅谈化工自动化分析摘要: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直接影响国计民生而且与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农业、轻工、纺织、国防、交通运输等部门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业之一。

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学科,它是利用自动控制器仪表学科,以及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服务于化学工程学科的。

所谓化工生产过程自动化,就是在化工设备上,配置一些自动化装置,代替操作人员的部分直接劳动,使生产在不同程度上自动地进行。

在化工设备上,配备上一些自动化装置,代替操作人员的部分直接劳动,是生产在不同程度上自动地进行,这种用自动化装置来管理化工生产过程的办法称为化工自动化。

一、化工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基本现状进入21世纪,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拉动了对化工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的需求,我国新上的大型项目所用化工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的先进程度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当前传统制造业在发达国家已经过了辉煌期,与之配套的化工自动化仪表自然就增长缓慢。

虽然化工自动化仪表新产品的推出速度减缓,但是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技术发展是持续不断的,化工自动化仪表用户发展自动化技术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最近,在信息技术的融入、仪表安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各方面都有令人瞩目的发展。

另外国外新产品推出的减速,为我国化工自动化仪表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国内化工自动化仪表近两年继续健康发展,信息安全、过程自动化、环境和质量控制、无线与网络通信、企业集成,这六个方面反映了近两年化工自动化仪表领域的主要发展动向。

二、化工自动化控制仪表优势功能化工自动化控制仪表主要特点是采用先进的微电脑芯片及技术,减小了体积,并提高了可靠性及抗干扰性能。

实现真正的以逸待劳以及待人的目的。

1.仪表有了可编程功能:计算机的软件进入仪表,可以代替大量的硬件逻辑电路,这叫硬件软化。

特别是在控制电路中应用一些接口芯片的位控特性进行一个复杂功能的控制,其软件编程很简单(即可以用存储控制程序代替以往的顺序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化学科浅谈(第二版)----- 席裕庚教授 -----1.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性质控制科学与工程是一个覆盖面宽、层次跨度大的一级学科,它由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系统工程、制导·导航与控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五个二级学科组成。

控制科学是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为其方法论基础的,因此它首先是一门科学,它研究的是人们实现有目的行为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在这个意义上,控制科学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具有普遍的意义,工程控制论固然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富有成果的分支,但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控制科学也在广泛的非工程领域得到应用,如人口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等都是控制论原理在这些领域的具体发展。

控制科学的精髓是它的概念和方法,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模型、控制、反馈、优化等概念和方法,几乎被应用于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中,而这些概念和方法,正是哲学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原理的具体化。

可以说,控制科学与其它技术学科相比较,具有更基础的性质,它的成就是通过其原理和方法在各应用领域中的物化来体现的,这是控制学科值得自豪之处,但也往往是其作用和地位得不到正确认识和评价的原因。

控制工程是控制论一般原理在工程系统中的具体体现,这种工程系统包括各类传统和先进的制造系统、电力系统、核工程系统、航天航空航海系统等,控制在这些工程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甚至还促成了相应专业领域内独立的工程控制学科。

由于控制原理和方法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今天的工程控制系统已广泛地延伸到社会经济的各个分支,如各类农业、建筑、物流、环境工程。

控制工程作为控制科学原理的具体实现,必须从工程系统的角度进行技术的集成,因此必然涉及到各行各业的技术和工艺背景,从宏观上讲,控制系统只是整个工程系统中的一部分,但要实现工程系统既定的目标,如保证工艺条件、优化资源、提高产量、降低能耗、抗御干扰等,它是关键的部分。

从微观上讲,控制系统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好的控制思想和方法,而且要与传感技术、执行机构紧密结合,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此,控制工程从来就不是控制学科的专利,它应该也必须在与各工程领域的结合和各种相关技术的集成中得到发展。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控制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通用的技术学科,并没有明确的行业背景,但在各行各业均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其基础理论研究、技术发展、应用开发各层次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色和评价体系,用通俗的话来说,这一学科包含的内容软硬俱全,软可以软到控制数学,在抽象层面上以数学和逻辑为工具研究控制系统的一般规律,如能控性、能观性、最优性、稳定性、离散系统状态变迁等,硬可以硬到完全与硬件打交道,用元器件、集成电路搭建控制器,与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组合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控制系统。

因此,不同特长的人在这门学科里都能找到自己发挥才能的兴趣点,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综合性技术学科。

2.控制与自动化的含义目前在许多场合,控制与自动化似乎是同义词,在我国学位体系下,采用的是控制科学与工程的学科名称,但在基金委信息科学部下,原设有的学科名称为自动化,在国家863计划中,自动化是其中一个领域,而在各种评奖体系下,有采用自动化,也有采用自动控制的名称,如此等等,两者区分并不显著。

但严格说来,控制与自动化的含义是不同的,控制较强调科学思想和方法,自动化则较强调系统的实现。

通俗地讲,控制既可以是自动的,也可以是人工的,其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常说的遥控,此外如经济控制、人口控制等,均无自动可言,但这些例子在控制的意义上是完全准确的,因为它应用了控制的原理和方法去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不管这种实现是依靠人还是自动机器。

另一方面,自动化最直接的含义是使系统自动运行,这里并非一定需要有控制行为,其典型例子就是办公自动化,它仅仅是用计算机和网络实现信息的自动处理以取代人工的各种文件和报表,这里并没有控制的要求。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承认控制与自动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因为我们希望控制最好能自动实现以减少人工控制的负担和不稳定性,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动化系统的性能更优更好,常常会用控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系统的质量。

事实上,我们面临的控制系统,除少数社会经济系统外,通常都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实现全部或部分的自动化,特别在工程控制系统中更是如此,而对于绝大多数自动化系统,它的自动化从一开始就是以通过信息处理实现优质高产节能等目标来规划设计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即使把两者统一起来,也是有道理的。

3. 自动化学科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自动化,顾名思义是指实现过程或系统的自动运行,但它比用机械取代人的肢体劳动即机械化有着更深更广的含义,其核心就是用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思想去实现有目的的行为,这里不仅包含了人类肢体行为的机械化延伸,而且包含了人类高级传感行为和思维行为的信息化延伸。

人类对自动化的追求,可以追溯到相当古代,如早期的指南车和三国时期的流牛木马,都可以说是自动化设备的雏形,但真正以控制原理实现的自动化设备,是工业革命时期瓦特发明的离心调节器。

工业革命有力地推动了各类机械系统的自动化,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机械化时代,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维纳提出控制论后,以信息和控制为特征的自动化才正式进入了科学技术舞台。

自动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经典控制理论,首次为自动化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它以系统的频率域描述和分析设计方法为基础,通过对系统输入输出的频域测试,建立系统的模型,并通过设计前馈补偿和反馈校正,使系统稳定运行,并使输出达到期望值。

这通常被认为是以控制为基础的自动化的第一代理论。

20世纪60年代,随着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的现代控制理论,这一理论通过深入到对系统内部状态的描述,从信息层面上更深刻地刻划了系统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状态空间设计方法不仅可以处理多变量系统的控制问题,而且在控制中开始渗入优化的概念,为实现高质量的自动化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在此期间,自动控制的理论和应用得到了蓬勃发展,系统辨识、最优控制、自适应等新理论和新思想不断涌现,并在航天航空、工业、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处理复杂信息加工的能力得到了显著加强,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全方位发展,其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以计算机控制为代表的工业过程控制和工业机器人,以计算机集成信息处理为代表的制造系统CIMS。

在此期间,由于信息处理能力的加强,解决高维大系统控制、优化问题的大系统理论、解决带有不确定性控制问题的鲁棒、自适应控制理论、解决难以数学建模系统控制问题的智能控制理论等都成为自动化研究领域中新的热点,并迅即在各领域中得到了应用。

自动化学科有着其鲜明的技术特征。

首先,自动化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利用,是人类改造自然目标的最终落实;其次,自动化不仅包含利用信息实现目标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包含作为其载体的技术和装备,并最终将它们集成在自动化系统中,涉及到从理论、方法、技术到设备的各个层面,具有包容数学、软件、电子、电气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第三,自动化科学与技术是以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为基础的通用科学与技术,与各领域具体实践相结合,可形成各门各类的自动化,如机械制造自动化、化工自动化、核工程自动化、农业自动化等,因而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各行各业具有普适性;第四,自动化的水平和程度不仅取决于控制的思想和方法,而且与检测技术、执行装置、特别是各类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因而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始终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充满发展生机。

4. 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关系及其对推动工业化的作用信息技术是由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四部分组成的。

基本的自动化系统至少包含有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三部分,而带有计算机网络或通信网络的自动化系统则更是包含了以上全部内容,这正是为什么自动化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计算机、通信、信号处理和控制的全面知识、并往往可以在不同信息技术领域就业的原因。

但需要指出的是,以控制为基础的自动化虽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全部,但其重点是在信息的利用上,即如何利用信息去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则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因此,自动化离不开计算机、通信和信息处理,但与这些信息技术相比,更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直接目的。

在这个意义上,自动化技术显然是信息技术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人类社会走向信息化的今天,计算机、通信、信息处理技术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和掌握,并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乃至人类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这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自动化技术进步带来了新的动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了蕴藏在背后的信息技术,即自动化技术。

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增加了人们对信息的掌握,但要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还必须有效地利用信息,实现信息的物化。

因此,自动化必然是社会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部分。

我们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是仅仅停留在计算机联网、报表打印的层面上,而是要对传统工业从企业结构到生产过程进行优化,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科学化、生产合理化、高产优质低耗及快速应变等,在这里,正是自动化技术提供了包括CIMS、先进控制与制造技术在内的改造传统工业的实体技术。

因此,在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中,以信息为特征的计算机、通信、信息处理技术固然重要,以控制为特征的自动化技术也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最终体现工业化水平的关键技术。

5.自动化学科是与时俱进、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学科当前,从全球范围来看,自动化学科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这种挑战首先来自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自动化作为一种高科技,其作用已远不止传统理解上的以自动机器取代人工劳动,而成为优质高产、节能降耗、快速应变、整体优化的关键技术,不仅传统工业领域,而且各种新兴工业领域,乃至诸多社会工程,如建筑、交通、物流、港口、环保、通信等,以及农业、经济、生物等广泛领域,都对自动化提出了以提高效率、实现优化为目标的各种要求。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大为提高,但紧接着的问题就是:面对从网络获取的大量信息,有着处理能力不断提高的新型计算机,应该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去实现人们改造自然的最终目标,这一任务又落到了自动化的身上。

可以说,发展的需求和信息技术的支撑,从不同角度为自动化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就已看到了新技术革命对自动化学科产生的影响。

应对这一挑战,自动化学科把复杂系统控制作为其理论发展的新方向,针对工业和非工业领域中自动化问题的各种复杂性,如过程控制中的不确定性、制造过程中的离散性、社会经济等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复杂巨系统性质等,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热点,为自动化从原来的回路、装置向系统发展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