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菌群的分布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群

合集下载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

生物拮抗作用
将活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喂给小鼠,如果要使小鼠 发病死亡,需要10万个细菌;如果先给小鼠口服链 霉素,把小鼠肠道中的正常菌群都杀死,则只要10 个活菌就可置试验鼠于死地.两者菌量竟相差1万 倍,表明正常菌群有拮抗病原菌作用.这种现象在人 类中也可以见到,例如大肠埃希氏菌、变形杆菌、 肠球菌等正常菌,可以抵抗引起痢疾和伤寒的志贺 菌和伤寒沙门菌等病原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生 物拮抗.
1克干粪含菌总数在4千亿个左右,约占粪重 的40%,其中99%以上是厌氧菌.肠道菌群受饮 食、年龄等因素影响很大.多食蛋白质的人,大 肠埃希氏菌生长旺盛;以吃淀粉为主的人,乳 杆菌较多.哺乳期婴儿的肠道菌群主要是双歧 杆菌,占总菌数的90%左右;随着成长,双歧杆 菌下降,类杆菌、乳杆菌、梭菌等逐渐 口腔细 菌增多.
阴道内菌群随内分泌变化而波动.阴道分泌 物中常含有无害的微球菌.初生女婴阴道的酸 碱度在5左右,主要为乳杆菌;出生后1个月至 青春期,酸碱度升至7左右,主要菌群转为表皮 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大肠埃希菌等.青春期 后,阴道酸碱度又下降,乳杆菌等重占优势,直至 绝经期为止.
正常菌群对宿主的有益作用
当正常菌群与人体处于生态平衡时,菌群 在它们寄居的人体部位获取营养进行生长 繁殖,而宿主也能从这些寄生在他们身上的 细菌中得到多种好处.
抗衰老作用
现在一般认为,衰老是由于体内积累了过 多的有毒的化学物质——自由基.双歧杆菌、 乳杆菌、肠球菌等肠道正常菌群产生的超 氧化物歧化酶SOD,可以催化宿主体内自由 基的歧化反应,消除自由基毒性,保护细胞免 受活性氧的损伤,因此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 用.
其它作用
肠道正常菌群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其原 因是这些正常菌群能产生多种酶,降解肠道 内致癌物或可以转变成致癌物的物质成为 无害物质;它们还可以激发免疫功能,调动 处于待命状态的巨噬细胞等人体卫士围歼 病原菌.

正常菌群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正常菌群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正常菌群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引言: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正常菌群。

正常菌群是指存在于人体内部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对于宿主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正常菌群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宿主健康的影响。

一、正常菌群的种类和分布正常菌群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肠道、口腔、皮肤和生殖道等部位。

肠道是最重要的菌群栖息地,其中细菌是最主要的成员。

肠道细菌主要分为有益菌和有害菌两类,有益菌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等,能够帮助宿主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和抵抗病原菌的侵袭;有害菌包括大肠杆菌等,会导致肠道感染和疾病。

二、正常菌群与免疫系统的关系正常菌群与宿主的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

正常菌群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促进免疫球蛋白的产生等方式增强宿主的免疫力,从而帮助宿主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同时,宿主的免疫系统也可以通过调节正常菌群的组成和数量来维持肠道的稳态,防止有害菌的过度生长。

三、正常菌群与营养吸收的关系正常菌群对宿主的营养吸收有着重要的影响。

肠道细菌可以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蛋白质等复杂物质,产生有益物质如短链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帮助宿主吸收营养物质。

同时,正常菌群还可以促进维生素的合成和吸收,如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等。

因此,正常菌群的存在对于宿主的营养平衡和健康至关重要。

四、正常菌群与肠道健康的关系正常菌群对于肠道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它们能够形成肠道黏膜屏障,防止有害菌的侵袭。

正常菌群还能够调节肠道运动和水分吸收,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

当正常菌群受到干扰或失衡时,有害菌可能会过度生长,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和炎症反应,进而引发肠道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等。

五、正常菌群与心脑血管健康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正常菌群还与心脑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正常菌群能够通过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同时,正常菌群还可以产生一些活性物质,如短链脂肪酸和硫化物等,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保护作用。

正常菌群名词解释

正常菌群名词解释

正常菌群名词解释正常菌群是指人体内或环境中存在的一种微生物群落,由多种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组成。

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与人类或动植物共存,不引起疾病或其他不良反应。

正常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促进免疫系统功能以及抵抗病原微生物侵袭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正常菌群通常分布在人体的各种生物体表面、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皮肤以及环境中,如土壤、水体等。

在人体内,消化道是最重要的正常菌群栖息地。

消化道内的正常菌群主要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等。

它们与人体共生共存,通过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发挥种种生理功能。

正常菌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帮助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正常菌群在消化道内分解食物中的复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产生一系列有益的代谢产物,如维生素、氨基酸和短链脂肪酸等。

这些代谢产物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增强营养吸收能力。

2. 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正常菌群能够竞争有害细菌的生存空间,阻止它们在肠道内滋生,从而保护肠道屏障功能,防止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同时,正常菌群还能调节肠道黏膜细胞的表达,增强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和功能。

3. 提高免疫力:正常菌群通过刺激和调节人体免疫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它们能够激活免疫细胞,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免疫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杀伤。

4. 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正常菌群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当正常菌群受到破坏或失衡时,可能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

因此,通过调节正常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可以预防和治疗一些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等相关的疾病,如肠道炎症、过敏性疾病、代谢综合征等。

总之,正常菌群是人体内或环境中存在的一种有益的微生物群落,它与人体共生共存,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

研究正常菌群的维持机制和功能,对于促进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1.土壤中的细菌土壤具备了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条件,因此,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

土壤中的细菌来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养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随动物排泄物及其尸体进入土壤的细菌。

它们大部分在离地面10 cm~20 cm深的土壤处存在。

土层越深,菌数越少,暴露于土层表面的细菌由于日光照射和干燥,不利于其生存,所以细菌数量少。

土壤中的微生物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另外还有真菌、螺旋体等。

土壤中微生物绝大多数对人是有益的,它们参与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分解动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固定大气中的氮,供给植物利用;土壤中可分离出许多能产生抗生素的微生物。

进入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但是一些能形成芽胞的细菌如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炭疽芽胞杆菌等可在土壤中存活几年或几十年。

因此土壤与创伤的厌氧性感染有很大关系。

2.水中的细菌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环境,水中的细菌来自土壤、尘埃、污水、人畜排泄物及垃圾等。

水中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因水源不同而异。

一般地面水比地下水含菌数量多,并易被病原菌污染。

在自然界中,水源虽不断受到污染,但也经常地进行着自净作用。

日光及紫外线可使表面水中的细菌死亡,水中原生生物可以吞噬细菌,藻类和噬菌体能抑制一些细菌生长;另外水中的微生物常随一些颗粒下沉于水底污泥中,使水中的细菌大为减少。

水中的病菌如伤寒沙门菌、痢疾志贺菌、霍乱弧菌、钩端螺旋体等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粪便及污染物。

因此,粪便管理对控制和消灭消化道传染病有重要意义。

但直接检查水中的病原菌是比较困难的,常用测定细菌总数和大肠埃希菌的菌群数,来判断水的污染程度,目前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的标准为1 ml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每1升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3个。

超过此数,表示水源可能受粪便等污染严重,水中可能有病原菌存在。

3.空气中的细菌空气中的微生物分布的种类和数量因环境不同有所差别。

空气中的微生物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地面飘扬起来的尘埃。

正常微生态系及感染

正常微生态系及感染

人的阴道是一个完整的微生态系。主要的常住菌有乳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梭状杆菌、粪链球菌等。主要的过路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丙酸杆菌、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等。健康妇女阴道排出物中,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比例为5:1,活菌数为102~109/ml,菌数可达 8×107/ml,其中常住的真菌是白假丝酵母菌;阴道毛滴虫属于过路原虫;常分离出疱疹病毒-2型(HSV-2)和巨细胞病毒;乳杆菌检出率高的个体,白假丝酵母菌、丙酸杆菌、棒状杆菌检出率也高,提示它们之间有共生关系。孕妇阴道菌群中大肠埃希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的检出率低,这有利于孕妇和胎儿在妊娠期的卫生。孕妇中乳杆菌、白假丝酵母菌、丙酸杆菌等分离率都高于健康妇女,提示在分解糖原、保持阴道低 pH 环境中,它们起协同作用。乳杆菌与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类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间有拮抗作用,并能产生酸性生存环境和在激活免疫中发挥作用。
阴道微生态系
(三)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生物拮抗: 这种拮抗作用的机制是:①改变pH,厌氧菌产生的脂肪酸降低环境中的pH与氧化还原电势,从而抑制外来菌的生长繁殖;②占位性保护作用,大多数正常微生物群的细菌与黏膜上皮细胞接触,形成一层生物膜,如果这种生物膜受抗生素或辐射因素的损伤而被破坏,外来的病原菌就容易定植;③争夺营养,正常菌群由于数量大,在营养的争夺中处于优势;④抗生素和细菌素的作用,如大肠埃希菌产生的大肠菌素可抑制志贺菌的生长。
抗衰老作用
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双歧杆菌有抗衰老作用。此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它们的抑癌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降解亚硝酸铵,并能激活巨噬细胞、提高其吞噬能力有关。
(四)微生态失调与防治
微生态失调 微生态平衡是指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生态环境的生理性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是变化的,宿主的生态环境随着年龄、生理状态(如妊娠哺乳)等因素也发生变化,但是,当这些因素相对稳定时,正常微生物群的组成是稳定的。而微生态失调是指在外界环境影响下,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各种群落成员之间的平衡,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的状态。从医学微生态学的理论和实际出发,微生态失调可分为以下4类。

人体的正常菌群

人体的正常菌群

各种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草绿色链球菌
外耳道:各种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真菌,曲霉菌、青霉菌
中耳和鼻窦
通常无菌
外耳道
各种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真菌,曲霉菌、青霉菌
气管、支气管和肺
通常无菌

各种厌氧菌;G+细菌,微球菌、葡萄球菌、肠球菌;G-细菌,肠杆菌科细菌、弯曲菌、螺杆菌;真菌,念珠菌;寄生虫,人类酵母(原虫)
前列腺(老年人):各种厌氧菌、各种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肠球菌等
口腔与咽喉
G+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各种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微球菌、各种棒状杆菌;G-细菌,各种嗜血杆菌、奈瑟菌、肠杆菌科细菌与各种非发酵菌(量少氏菌、螺旋体、支原体、非致病性阿米巴、脑膜炎奈瑟菌等
鼻腔
G+细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各种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微球菌、各种棒状杆菌;G-细菌,各种嗜血杆菌、奈瑟菌、肠杆菌科细菌与各种非发酵菌(量少)、卡他莫拉菌;各种厌氧菌;呼吸道病毒;真菌(念珠菌、青霉菌、曲霉菌)
小肠与大肠
各种厌氧菌;G-细菌,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弯曲菌、嗜血杆菌;G+细菌,肠球菌、链球菌、棒状杆菌;真菌,念珠菌;寄生虫,人类酵母、各种阿米巴、鞭毛虫、滴虫
胆道
总胆管,各种厌氧菌、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肠球菌
尿道前1/3
G+细菌,各种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微球菌、链球菌、肠球菌、加德纳尔菌;G-细菌,嗜血杆菌、非致病性奈瑟菌、支原体/脲原体、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各种厌氧菌;腺病毒;真菌:念珠菌
女性生殖道
外阴:以各种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肠杆菌、链球菌和肠球菌为主
阴道、宫颈:以乳杆菌为主的各种厌氧菌;G+细菌,肠球菌、链球菌、棒状杆菌、加德纳尔菌;G-细菌(少),肠杆菌科细菌、非发酵菌;支原体/脲原体;真菌,念珠菌;寄生虫,滴虫

正常菌群的名词解释

正常菌群的名词解释

正常菌群的名词解释正常菌群是指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由各种不同种类的细菌组成。

这些细菌可以存在于皮肤、口腔、消化道、生殖系统和其他体内环境中。

正常菌群在维持生物体的健康和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维护免疫系统的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和营养的吸收,并参与一些代谢过程。

在人体内,正常菌群主要存在于消化道。

消化道内的正常菌群可以帮助分解食物并产生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氨基酸。

它们还有助于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内的酸碱平衡,并促进肠道蠕动和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在皮肤上,正常菌群可以形成一层天然的保护屏障,防止病原菌的入侵。

这些细菌还有助于控制油脂分泌,保持皮肤的水油平衡,防止皮肤炎症和感染的发生。

口腔中的正常菌群可以保持口腔黏膜的健康。

它们有助于预防牙龈疾病和蛀牙的发生,并帮助维持口腔呼吸的新鲜感。

在生殖系统中,正常菌群可以防止感染和维持生殖器官的健康。

它们有助于调节酸碱平衡,防止病原菌的入侵,并维持生殖道黏膜的正常功能。

然而,正常菌群的平衡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使用抗生素、生活方式改变和环境因素等。

一旦正常菌群失衡,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导致消化问题、免疫系统紊乱和肠炎等疾病。

皮肤菌群失衡可能引发皮肤感染和炎症。

口腔菌群失衡可能导致蛀牙和牙周疾病。

生殖系统菌群失衡可能引发尿路感染和宫颈炎等疾病。

因此,保持正常菌群的平衡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这可以通过遵循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和维持适当的生活方式来实现。

此外,一些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使用也可以帮助恢复和维持正常菌群的平衡。

人体中的正常菌群

人体中的正常菌群

乳酸菌
凡可使糖类发酵产生乳酸的细菌,都称乳 酸菌,包括乳杆菌、嗜乳链球菌等。人体 肠道内乳酸菌拥有的数量,随着人的年龄 增长会逐渐减少。和双歧杆菌一起控制着 人体生态菌群的平衡,不断清除有毒物质, 抵御外来致病菌的入侵。对常见致病菌有 拮抗作用。
四、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1、生物拮抗作用 通过粘附和繁殖形成一层自然菌膜, 是一种非特异性的保护膜,可促机体 抵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及定植,从而 对宿主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
国内已被批准药准字的单一菌种的微生态 制剂产品有丽珠肠乐、回春生(双歧杆 菌)、金双歧(双歧杆菌)、促菌生(蜡 样芽胞杆菌)、整肠生(地衣芽胞杆菌)、 降脂生(肠球菌)、抑菌生(枯草杆菌) 等。多菌联合制剂有培菲康(双歧杆菌、 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和乳康生(蜡样 芽胞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等。
益生元
二、正常菌群在人体中的分布
部位 皮肤
口腔
常见菌
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痤疮丙酸杆 菌、 白色念珠菌、粉刺棒状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等
表皮葡萄球菌、甲型和丙型链球菌、类杆菌、梭杆菌 等
鼻咽腔
眼结膜 胃 肠道
阴道
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乙型 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 等
菌群失调症:由于菌群失调而产生的疾 病为菌群失调症。
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
⑴ 机体免疫力下降:慢性病人患有慢性消耗 性疾病时,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的功能 失常。
⑵ 菌群位置改变:如E.coli从肠道到腹腔或
泌尿生殖道;耐药性大肠杆菌引起吸入性肺炎 与大肠杆菌转移到呼吸道取得优势有关 。
⑶ 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是引起菌群失调最 常见的原因: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 内对药物敏感的正常菌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而不敏感的如白色念珠菌或耐药葡萄球菌乘 机大量繁殖,使原来的菌群种类和数量比例 大大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菌群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正常菌群作为一 种抗原刺激,还可使宿主产生免疫反应,从而限制它们本身 的危害性,同时也可阻止与它们有共同抗原的其他细菌对机 体的侵害。
(四)抑癌作用
肠内菌群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其机制是转化某些致 癌物质成非致癌性以及激活巨嗜细胞等免疫功能。
条件致病菌 一、条件致病菌

唾液:唾液链球菌、缓症链球菌、
口腔链球菌
牙槽骨 牙周膜
பைடு நூலகம்
牙根
牙釉质:变异链球菌
龈缝:G+球菌和G+杆菌
骨髓
牙齿的解剖示意图
龋齿形成中的微生物变化:
光滑的牙齿 +
唾液中的酸性糖蛋白
在牙齿表面 形成糖蛋白膜
形成菌膜和 厌氧微环境

齿
乳酸,蛋白酶


形成更厚
的菌膜
S. sanguis S. sobrinus S. mutans S. mitis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 破,形成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这样,原来在正常情况下不 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
常见的条件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属,变 形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洋葱假单胞菌,沙雷 氏菌属 。
二、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 1. 寄居部位的改变(异位寄生) 正常菌群寄居部 位的改变可引起疾病。 2. 免疫功能低下 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细 胞毒性药物、激素、同位素和施行手术等可造成全方位 免疫功能降低。从而使正常菌群在寄居原位穿透机体防 御屏障,进入组织或血流引起感染。 3. 菌群失调 是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 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Fusobacterium 其他厌氧菌: Strepcoccus Acti Borrelia G+杆菌 G-球菌
呼吸道:葡萄球菌,链球菌,类白喉棒杆菌,G-球菌。
消化道:
乳酸杆菌 链球菌
乳 酸杆菌 Lactobacilli 肠球菌 Enterococci
105-107/g
肠杆菌 Eterobacteria 粪肠球菌 Eterococcus faecalis 拟杆菌 Bacteroides 双歧杆菌 Bifidobacterium 优杆菌 Eubacterium 消化球菌 Peptococcus 消化链球菌 Peptostreptococcus 瘤胃球菌 Ruminococcus 梭状芽胞杆菌 Clostridium 乳酸杆菌 Lactobacilli
三、条件致病菌的防治 保护好微生态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科学地使用抗生素,
及时使用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正常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和促进正常微生物群
生长繁殖的物质。
医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
医院内感染是指病人在医院接受诊断治疗期间又患上其 他感染性疾病。 一、医院内感染细菌的种类及来源 (一)引起医院内感染的细菌种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化脓溶血性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伯氏菌,结核分枝杆菌, 鼠伤寒沙门氏菌,其他肠道致病菌。
(二)引起医院内感染细菌的来源 1. 交叉感染 由医院内病人或医务人员直接或间接传播。 2. 内源性感染 由病人自己体内正常菌群引起。 3. 医源性感染 在治疗、诊断或预防过程中,因所用器
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和 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 变形杆菌,乳酸杆菌(成熟女 性)。
二、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
(一)拮抗作用
正常菌群对来自人体以外的致病菌有明显的生物拮抗作用, 阻止其在机体内定植。其机制主要是:
1. 改变pH 厌氧菌产生的脂肪酸降低环境中的pH与氧化还 原势,从而抑制外来菌的生长繁殖。
2. 占位性保护作用 大多数正常菌群的细菌 与黏膜上皮细胞紧密接触, 形成一层生物膜。
3. 争夺营养 正常菌群由于 数量大,在营养的争夺中处于优势。
4. 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 制志贺氏菌的生长。
如大肠杆菌产生的大肠菌素可抑
(二)营养作用
正常菌群影响人体物质代谢、营养转化与合成。维生素 K。
(三)免疫作用
人体与外界相 通的皮肤与粘 膜系统(红线 部分)
皮肤:面积2m2,,pH 4—6。 葡萄球菌 丙酸杆菌 Propionibacterium 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大肠埃希氏菌 瓶形酵母
Pityrosporum ovalis
皮肤的解剖示意图
口腔:理想的微生物居住场所 环境复杂:牙,舌,颚,颊,唾液。
部位 皮肤 外耳道 眼结膜 鼻烟腔 口腔
肠道
尿道 阴道
表3.1 人体各部位的正常菌群
细菌种类 葡萄球菌 丙酸杆菌 类白喉棒杆菌 大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葡萄球菌 类白喉棒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葡萄球菌 结膜干燥棒状杆菌 葡萄球菌 甲型链球菌 类白喉棒杆菌 革兰氏阴性球菌 葡萄球菌 甲型链球菌 卡他莫拉球菌 大肠杆菌 类白喉 棒杆菌 乳杆菌 梭菌 拟杆菌 消化球菌 消化链球菌 大肠杆菌 产气杆菌 变形杆菌 铜绿假单胞杆菌 肠球菌 葡萄球菌 产气荚膜梭菌 破伤风梭菌 拟杆菌 双歧杆菌 消化球菌 消化链球菌 大肠杆菌 变形杆菌 链球菌 非致病性分枝杆菌 乳杆菌 大肠杆菌 类白喉棒杆菌 链球菌 白假丝酵母
唾液
含0.5%的溶 解物,pH 5.7—7.0, 平 均6.7。
氯化物,碳酸氢盐,磷酸盐,钠离子, 钾离子,钙离子,微量元素。 溶菌酶,乳过氧化氢酶 糖蛋白,血清蛋白 食物残渣,表皮细胞碎片
口腔:pH 5.7—7.0,平均6.7。
牙釉质
牙冠
颊、硬颚黏膜:缓症链球菌
牙质
龈缝
舌:唾液链球菌,G+丝状菌
1010-1011/g
胃 pH 2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pH4-5
结肠 pH7
胃粘膜上的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p.
回肠表面的细长G-厌氧菌(叫作fusiform)
泌尿生殖道
阴道
尿道
成熟女性:嗜酸乳酸杆菌, 念珠菌,球拟酵母,链球菌, 大肠杆菌。
未成熟女性:葡萄球菌 ,链 球菌 ,类白喉棒杆菌 ,大肠 杆菌。
械等消毒不严而造成。 二、、医院内感染的预防 (一)切断感染途径 (二)建立和健全预防医院内感染的组织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