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与巴尔扎克
司汤达和他的《巴马修道院》
司汤达和他的《巴马修道院》作者:来源:《作文评点报·初中版》2014年第30期司汤达其人一、作家简介司汤达,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一生不到60年,而且在文学上起步很晚,直到30多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却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篇短篇以及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
他以精准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闻名于世,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
他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
二、早期生活司汤达,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
他的本名叫亨利·贝尔。
他的父亲是一个有钱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司汤达在家庭中受到束缚和压抑,从小就憎恶他父亲。
司汤达的家庭教师是一位神甫,这位神甫对司汤达从小就进行严格的贵族式教育,禁止他与一般的儿童玩耍。
对司汤达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外祖父。
司汤达的母亲具有意大利血统,生性活泼,思想自由开放,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等人的作品。
但她在司汤达7岁的时候便逝世了。
司汤达的外祖父是一位医生,思想特别解放,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和伏尔泰的信徒,拥护共和派。
司汤达少年时期常住在外祖父家,在那里阅读了大量世界名著。
司汤达的童年,是在法国大革命的急风暴雨中度过的。
1796年至1799年,他在格勒诺布尔的中心学校上学,那是法国革命时期按照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潮和教育思想建立的新型学校。
司汤达在那里系统地学习了新思想、新知识,对法国文学和唯物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非常用心地跟着教师格罗学习数学。
他对数学研究中的无可争辩的精确性及论证的严密性尤其喜爱。
这种对于精确性和严密性的特别喜好,促成了他日后形成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1799年,他来到巴黎,原来准备投考著名的综合工艺学校,但为当时的革命形势所鼓舞,参加了拿破仑领导的军队。
1800年,他随拿破仑的军队来到意大利的米兰。
米兰人民长期遭受奥地利统治,视拿破仑的军队为救星。
《红与黑》:两种势力的拼死搏击--司汤达一的
两种势力的拼死搏击-----司汤达的《红与黑》司汤达(1783—1842)是法国19世纪上半期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鲜明的反封建复辟的思想倾向、对当时的社会阶层的深刻描写和在典型性格中出色的心理分析方法,而在整个法国以至欧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高尔基把他和巴尔扎克相提并论,称他是真正的天才艺术家,‚形式的巨匠‛。
一、司汤达的生平和创作(一)1783—1814司汤达本名亨利〃贝尔,于1783年1月23日生于法国一个资产阶级家庭。
早年丧母,父亲是一个富裕的律师,信仰宗教,思想保守,敌视1789年革命。
司汤达生活在冰水般的资产阶级家庭关系中,深受父亲和姨母的压制和束缚,从小就憎恨自己的家庭。
他只爱自己的外祖父,受他的影响。
司汤达从小就培养了对启蒙思想的爱好和对文学的兴趣。
他很早就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的作品,对卢梭尤其崇拜,把他视为‚思想最高尚,才能最伟大的人物。
‛司汤达欢迎法国大革命,他的童年是在大革命火热的岁月中度过的。
深受时代气氛的感染:他听到大革命高涨中从巴黎传来的革命消息不禁神往,他欢送过为保卫新生的共和国开赴前线的士兵;他参加过本地的雅各宾俱乐部;他为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而感到高兴。
他在政治上与自己保守反动的家庭对立。
雅各宾专政时期,他父亲列为反革命嫌疑分子被捕入狱,对此他毫无怨言,认为完全应该。
司汤达曾在当地中心学校受过进步教育。
他在这里形成的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对数学这门要求精确性的学科的爱好,影响了自己今后的创作风格。
司汤达是地地道道的拿破仑的追随者。
1799年,司汤达来到巴黎,经亲戚介绍,在拿破仑军事部谋到了一个职务。
从此他跟随拿破仑的大军转战整个欧洲,直到1815年这位资产阶级皇帝失败为止。
在这一时期,他曾定居巴黎几年,大量阅读了哲学、历史和文学著作,准备从事创作。
他专心致志地阅读了爱尔维修、康狄拉克、卡巴尼斯、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和法国人文主义者蒙田、拉伯雷的著作。
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
巴尔扎克:不屈不挠的相信未来
有一位传记作家说:“巴尔扎克活在5万杯黑 咖啡上,死在5万杯黑咖啡上”。 巴尔扎克的生活很单调,很多时候,他都是像 牛一样勤奋工作…… 巴尔扎克出生在一个由农民上升为资产者的家 庭,年轻时违背父命没有成为一个律师,热衷 的写作也屡遭失败…… 在经商和情感方面也十分惨淡……
《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
3、开创了西方小说新的结构模式。19世 纪以前的西方小说的结构,基本上采用 “流浪汉小说”的结构模式。巴尔扎克的 小说则形成了一种网状结构模式。这种结 构模式,既有助于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也有助于描写多元复杂的人物性格,这种 模式在巴尔扎克之后被广泛采用,也标志 着西方小说在结构上的发展与成熟。
《巴马修道院》
“当青年人谈光荣时,他们得到的 答复是:去当神父吧!谈到荣誉时, 答复也是:去当神父吧!当他们说 到希望、爱情和生活时,答复还是: 去当神父吧!”
“红与黑”的象征
1、时代氛围的主观暗示; 2、人生选择的终极矛盾; 3、作品中细节描写的“预 言性”烘托。
《红与黑》主题的现实性与政治性
巴尔扎克(1799—1850)
“巴尔扎克是《人间喜剧》诸多人 物中最奇特、最有趣、最浪漫、也 最富诗意的一个”
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这样描 写巴尔扎克:“他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 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 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 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尾的鬃毛; 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 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 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 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
“年轻时代我疯狂地爱过,一往无 前地、深刻地、默默地爱过。夜 晚仰头望月,计划带她私奔、带 她去意大利旅行,为她怀抱崇高 的梦想,经受身体和精神上双重 折磨,闻到她臂膀的芳香时就痉 挛,在她的目光下脸色骤然苍白, 这一切我都经历过,非常深刻地 经历过。我们每个人都在心中有 一间密室闺房。我只是将它用高 墙围砌起来了,而它并没有被摧 毁。”(1859年11月)
2015高考备考高考作文预测给材料作文(整理精校版)
2015高考作文预测给材料作文作文辅导0410 0820司汤达与1838年11月4日开始动笔,只用了短短的52天的工夫,就写出了《巴马修道院》这部数十万字的世界名著。
这惊人的速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巴尔扎克在《立宪报》上读到此书描写滑铁卢战役的一章时,情不自禁的对人说:“我简直起了嫉妒的心思,是的,我禁不住自己一阵醋上心头,我为《军人生活》(我的作品最困难的部分)梦想的战争,如今人家写得这样高妙、真实我是又喜,又痛苦,又迷,又绝望。
”尽管巴尔扎克如此“嫉妒”司汤达取得的成就,但他写了《司汤达研究》,对《巴马修道院》大加赞赏,并给司汤达写信表示祝贺。
可是当时有人竟污蔑巴尔扎克是接受了司汤达的贿赂才这样做的。
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发表见解,题目自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大附中王墨自古成大器者,多为虚怀若谷,兼容并蓄之人,而嫉贤妒能,恃才傲物之辈,则鲜有成事者。
古今中外皆是如此。
当司汤达只用了短短52天就写出了数十万字的世界名著《巴马修道院》时,巴尔扎克虽感慨别人把自己梦想的战争写得如此高妙真实,使自己“又喜,又痛苦,又迷,又绝望”,但他的作法却让人钦佩。
俗话说“同行相轻”,承认他人的才华超过自己往往很难。
但巴尔扎克作为一代文学大师却有着坦荡的胸怀和谦虚的品性。
他不仅衷心赞赏《巴马修道院》,写信给司汤达表示祝贺,还专门写了《司汤达研究》,从这位同行的作品中汲取精华。
这不能不说是体现了一位集大成者的高尚与智慧。
而有些人却诬蔑巴尔扎克是接受了司汤达的贿赂才这样做的。
这其中不外乎有两种人,其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相信巴尔扎克会真心称赞“对手”;其二,对司汤达之成就妒火中烧,存心恶语诽谤。
不论何种心态,都只能暴露出一群平庸无为者的卑劣与愚蠢。
历史将无情地碾碎这些可耻的丑陋,而如实地记录下大师非凡的气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其魂为“容”,其髓为“纳”。
“容”乃“大”之根本。
不能“容”,则无以谈“纳”;不能“纳”,则难以成“大”。
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福楼拜
于连:平民反抗英雄
在《红与黑》中,作者多次称于连为“英雄”、“我 们的英雄”。于连是个头脑敏锐,意志坚强,高傲自尊的 青年。他出身平民,崇拜拿破仑。因为在拿破仑的时代, 坚强的个性可以不凭门第和财产而发挥自己的才能。于连 说:“在那个时代,像我这样的人,或者已经被杀死,或 者在36岁时就当上了将军。”他满怀英雄气概,充满英雄 幻想,却生不逢时,生活在王政复辟时期。尽管他用尽种 种手段想打入上流社会,然而都失败了。当他发现他的种 种追求都毫无意义时,他放弃了卑鄙的手段,不愿向现实 社会妥协。他说:“天才要么成为拿破仑,否则就要像个 罪犯被处决掉。”他不顾别人的解救,毅然选择了死。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斯丹达尔与巴尔扎克
斯丹达尔(1784-1842)
斯丹达尔
(1784-1842)。生 前声名寂寞,但他曾 说:“我抽了张彩票: 1935年拥有读者。” 又说:“我一定要为 20世纪而写作”。
1、生平与创作
(1)原名亨利· 贝尔,生于一个律师家庭; (2)1799年到巴黎,次年进入拿破仑第一总裁的军 政部任职,后随军队来到意大利,在军队里当龙骑兵 中尉,1801年辞去军职,闲居巴黎; (3)波旁王朝复辟后,他侨居米兰并开始写作; (4)1821-1830年间,两次去英国,出版了《论爱 情》、《罗西尼的生平》、《罗马漫步》、《拉辛和 莎士比亚》,其中后者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第一 篇美学宣言; (5)1870年七月革命后,被任命为意大利一海滨小城 的领事,直至逝世。在此期间他发表了《红与黑》; (6)1842年病逝,遗体葬于蒙马特尔公墓。
拿破仑
拿破仑的影响
拿破仑(1769—1821)法国政治家和军事家,19世纪欧 洲最非凡的传奇人物。他的战争艺术、博学多识受到世人 的赞叹,他坚决打击反动王党复辟势力,鼓励一切有才华 的人发挥自己的作用,受到广大青年的拥戴。1815年滑铁 卢战役失败后,被流放圣赫勒拿岛,1821年在岛上病逝。 20年后,遗体运回巴黎安葬。 斯丹达尔在他的作品里歌颂拿坡仑。
第二节司汤达
巴马修道院
经典名著
司汤达的代表作《巴马修道院》创作于1839年。 它以复辟时期的意大利为背景展开故事。巴马是 意大利的一个小公国。主人公法布利斯和他的姑 母都是拿破仑的崇拜者。法布利斯听到百日政变 的消息,就跑到法国投奔拿破仑,却被当做间谍 投进监狱。出狱后,偏巧碰上了滑铁卢战役,目 睹他的英雄的惨败。他回到意大利后,由于哥哥 告密而被追捕。后通过姑母的关系,谋得副主教 之职。因误杀人,被送进要塞,爱上要塞将军的 女儿克莱利娅。最后,克莱利娅嫁了别人,法布 利斯当上了红衣主教,但他却郁郁寡欢,终至忧 郁而死。
红与黑
经典名著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第一部重要的现实主义 杰作,对19世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 说叙述了主人公于连的追求、奋斗和失败,反映 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作 者司汤达曾说:“这部小说并非小说……,而是 认认真真地描写19世纪初30年代压在红 与黑》的发表,确立了司汤达在法国文学史和世 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1830年,司汤达的代表作,杰出的批判 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红与黑》问世。 七月革命以后,司汤达对代表大资产 阶级利益的新王朝感到失望,但因稿酬收 入菲薄,无法维持生活,不得不向政府谋 一职位,于是他被任命为法国驻罗马附近 特里斯脱的领事,又一次回到意大利。在 那里,虽寂寞、贫困、潦倒,但并未中止 创作的热情,他又着手写另一部长篇《吕 西安·娄凡》,揭露被金融家左右的七月 王朝时期法国社会的丑恶面目:资产阶级 民主的虚伪和对于钱袋的依赖。不过这个 作品没有最后完成。
同时,在小说中,腐朽黑暗 的教会,阴险伪善的神父,黑 幕重重的巴黎,专横毒辣的贵 族,勾心斗角的政界,贪污腐 化的官吏,“有利可图”的思 想,卑鄙庸俗的资产者,无不 通过作者现实主义的描绘,呈 现在我们面前。
外国文学期末资料(李欢)
(亲爱的们,以下是我亲自整理的外国文学期末资料,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哈~~~)一、填空(10/1分)1.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与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司汤达的《拉辛与莎士比亚》是第一部现实主义的宣言书,《红与黑》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被称为19世纪现实主义的奠基作,《红与黑》的副标题是“1830年纪事”。
2.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代表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3.梅里美的代表作《嘉尔曼》,又名《卡门》,女主人公嘉尔曼被称为“恶之花”。
4.19世纪中后期的巴黎公社文学的代表是鲍狄埃(《国际歌》)、米雪尔(“红色圣女”)、克莱芒等。
5.英国的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主人公是穷画匠的女儿蓓基·夏泼与有钱小姐爱米丽亚,小说的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
6.盖斯凯尔夫人的代表作《玛丽·巴顿》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接触劳资矛盾的小说,她是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个真正把工人形象再现在艺术创作中的作家。
7.19世纪英国宪章派诗歌的代表是琼斯的《未来之歌》、林顿的《人民集会》和梅西的《红色共和党人抒情诗》。
8.维尔特被恩格斯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9.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第二个“多余人”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第三个是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最后一个“多余人”是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
10.普希金的短篇小说《驿站长》(主人公:维林)开俄国文学描写“小人物”形象之先河。
小人物系列:果戈理《外套》(阿卡基阿卡基耶维奇巴施马奇金),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杰符什金。
11.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副标题为“新人的故事”,塑造了拉赫美托夫等“新人”形象。
12.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国戏剧家,被称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
13.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废奴文学的代表是希尔德烈斯《白奴》和哈里叶特·比彻·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
比较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
比较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笔下的于连两个人物形象的异同司汤达和巴尔扎克都是十八、十九世纪之交闻名世界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红与黑》和《高老头》是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之一,他们生活的年代相差无几,写作背景也十分相似,前者中的男主人公于连和后者中的重要人物拉斯蒂涅也就具备极强的可比性。
(1)于连和拉斯蒂涅的相同之处:于连与拉斯蒂涅都天资聪颖,热情而富有才气,在同龄人中都是出类拔萃。
他们都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自从他们目睹了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都无比向往,经历了各种磨难。
而且,于连和拉斯蒂涅两人本性都是善良的。
《红与黑》开场时,于连尽管贫穷,但是在市长家当家教,仍要求和主人同桌吃饭。
可见,他既希望受到市长他们的尊重,也不甘于向他们逢迎。
《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初入社会就热情地帮助孤独无助的高老头。
但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两人心理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于连和拉斯蒂涅逐渐受到外在环境的压力,迫使他们重新认识社会和自身。
(2)于连和拉斯蒂涅的不同之处:①追求不同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
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
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Y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
起初,他是想通过勤奋地读书一步一步稳稳地向上爬,然而身边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使他清楚地看到金钱血淋淋的效力。
这一切都使拉斯蒂涅看清社会的本相:财产就是一切。
从此,他开始了追逐金钱的旅程。
他不断地盘算从哪去弄钱,怎样去挣钱。
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于连是维里埃尔市里一个已经发迹的锯木厂主的儿子,低下的社会地位与家庭环境的歧*视与压抑给了于连奋斗的决心。
不能否认,对舒适奢侈生活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也是于连奋斗的动力。
但是,他有更高的人生目的,那就是他的“价值”与“荣誉”。
外国文学复习整理(到19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复习整理现实主义文学法国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发源地司汤达和巴尔扎克: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
1823-1825司汤达: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文学反映现实、服务现实,第一部现实主义宣言书。
1830年,《红与黑》,标志现实主义的形成。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西欧现实主义最高峰。
司汤达主要作品:《红与黑》红与黑主要内容:主人公:于连,父亲锯木长老板。
三个阶段的生活——维立叶尔小城德·瑞那市长家庭教师,成为德·瑞那夫人的情夫;贝尚松省城入神学院,得到院长彼拉的赏识;巴黎权威木尔侯爵私人秘书,与侯爵女儿玛蒂尔德相恋,准备结婚;德·瑞那夫人被人利用揭发于连;于连枪杀德·瑞那夫人,被判死刑。
“红”&“黑”的含义:“红”——拿破仑时期士兵的红色军装,代表资产阶级革命力量,意味着不惜以鲜血来捍卫自由的革命精神。
“黑”——教职人员的黑色教袍,代表封建教会的反动力量,意味着贵族和教会的黑暗统治。
《红与黑》象征着复辟时期两大对立阵营(贵族阶级&资产阶级)、两种不同思想(等级观念&平等观念)的斗争,突出小说的政治意义。
“红”与“黑”—“新”与“旧”、“革命精神”与“封建专制”两种力量的搏斗。
《红与黑》标题也暗示主人公于连的两条奋斗路线:“红”—他曾神往于能够穿上拿破仑时代的“红色军装”,建功立业,出人头地。
“黑”—他羡慕波旁王朝复辟时期重新得势的教会,渴望穿上主教的“黑色教袍”。
于连人物形象:反抗、叛逆——小资产阶级出生,但热爱读书,受启蒙思想影响,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仇恨贵族。
崇拜拿破仑:拿破仑的功绩;给下层社会优秀青年开辟建功立业的道路。
复辟时代,出生低贱平民凭借军工、才能晋升的机会被等级制度堵死。
妥协——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不信上帝,却装出虔信宗教的模样;不爱玛蒂尔德,将她当作向贵族社会爬的阶梯。
巴尔扎克主要作品:《人间喜剧》人间喜剧如何连成有机整体:1、“分类整理”:将作品分成“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2、“人物再现”:同一人物出现在多部小说中,每一部小说描写该人物的一个阶段或者一个侧面,几部作品连起来反映该人物的性格发展和命运遭遇的全过程。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和重点作家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来自书本)
名词解释1.人物再现法(巴尔扎克):把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连成一个有机整体采用的方法之一,即让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每一部小说只反映人物性格发展的某一阶段,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
“人物再现法”从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加强了《人间喜剧》的内部联系,深化了其主题。
2.唯美主义(福楼拜):19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中的运动。
主张为了艺术而艺术,突出艺术的无功利性。
注重形式美,强调艺术超越市侩气和污浊的现世,认为艺术并不源于生活,艺术不模仿生活,而是艺术为生活提供典范。
代表作品有奥斯卡-王尔德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剧作《莎乐美》等。
3.自然主义(福楼拜):自然主义是19世纪下半夜兴起于法国,进而延展到欧美各国的重要文艺思潮。
其思想受达尔文进化论、哲学家孔德实证主义及当时遗传学、病理学的影响。
理论上的旗手是左拉,文学上以左拉、莫泊桑为代表。
自然主义重视外在自然真是,着重对现世生活中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作照相机式的记录和描写。
4.包法利主义: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行被称为包法利主义。
与爱玛形象结成一体,成为文学史上的专有名词。
是平庸卑鄙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冲突的产物。
平庸恶浊的社会风气,包法利就是代表。
其他代表还有郝麦,一个没有开业执照的药剂师,为孩子取名为拿破仑和富兰克林,写信还假惺惺的洒上几滴水表示流过眼泪。
“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
5.威塞克斯小说:哈代的许多小说,都以故乡多赛特郡及其附近地区为背景。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的侵入使得这个地区的宗法制农村经济关系崩溃瓦解,引起了该地区的社会秩序、道德风尚和人们心理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哈代的作品描写了这一历史性彼岸花及其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
由于多赛特郡以及附近地区在古代又叫做“威塞克斯”,所以他的这类作品通常又被称为“威塞克斯小说”。
10.司汤达与巴尔扎克
金钱怎样取代门第
• 人与环境:“大自然中没有任何孤立的东西, 一切相连,一切精神现象相连,一切物质现象 相连。”(巴尔扎克) • 伏盖公寓:
– 这间屋子有股说不出的味道,应当叫做公寓味道。 那是种闭塞的、霉烂的、酸腐的气味,叫人发冷, 吸在鼻子里潮腻腻的,直望衣服里钻;那是刚吃过 饭的饭厅的气味,酒菜和碗盏的气味,救济院的气 味。老老少少房客特有的气味,跟他们伤风的气味 合凑成的令人作呕的成分,倘能加以分析,也许这 味道还能形容。话得说回来,这间窖室虽然教你恶 心,同隔壁的饭厅相比,你还觉得容室很体面,芬 芳,好比女太太们的上房呢。
16
《高老头》(1834~1835)
• 主要人物:
– 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 – 高老头 – 雷斯多伯爵夫人、雷斯多伯爵 – 但斐纳、纽沁根男爵 – 伏脱冷、泰伊番小姐;米旭诺、波阿莱 – 伏盖太太
பைடு நூலகம்17
《高老头》(1834~1835)
• 主要内容:
– 故事发生在1819年末至1820年初的巴黎。在偏僻街区的伏盖 公寓,聚集了各种人物。落魄的高老头为两个女儿“还债” 而被榨干了。穷大学生拉斯蒂涅羡慕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 一心想往上爬。苦役监逃犯伏脱冷企图利用泰伊番小姐的婚 姻大赚一笔,他的秘密被老小姐米旭诺和波阿莱使计探知, 由警察逮捕归案。此时,拉斯蒂涅的表姐鲍赛昂子爵夫人情 场失意,举行了告别上流社会的盛大舞会。高老头收到女儿 的催逼而中风,在痛苦中死去,只有拉斯蒂涅和另一个学生 为他料理后事。
于连:自尊与自卑
• 第一,长得面貌清秀 • 第二,深思,喜欢探寻问题
– 卢梭,《忏悔录》 – 拿破仑《圣埃伦岛回忆录》
• 服装道路说:决心与仇恨
• 第三,在某一转瞬间,目光中仇恨的表情
“嫉妒”司汤达的巴尔扎克
惊, 正惊魂未定 , 听到 : 又
“ 内诗 书有千 卷 ,床头 金 腹 银无半 文。” 小偷 听到这 儿 赶忙转身 出门 , 听到 :出 又 “
里, 发现 屋 内除 了书 籍外 , 别
无 他 物 ,只好偷走 了王 闽运
的衣 服 。
门休惊黄尾 犬 。” 偷急忙 小
向墙根走 去 ,欲跳墙 逃走 , 不料 吟 诗声 又起 : 越墙 奠 “
名著 。这惊人的速度 , 在世界文学 史上极其罕见 。 同为著名 作家 的 巴尔 扎 克在
《 宪报》 读到此 书描 写滑铁 卢 立 上
了《 司汤达研究 》对《 , 巴马修道 院》 大加赞赏 , 司汤达写信表示祝 又给 贺 , 以此作 为提高 自己写作水 并且
平 的动力 。主义非 常痛恨 ,于是 ,
王 闯运
王 闽运( 8 3 1 1 年 )字壬秋 、 13—96 , 壬父 , 号湘
绮, 湖南湘潭人 。 相传 出生 时 , 其父梦 见神榜贴于
门上 曰:天开文运” 因此 以闯运为名 。 “ , 他是被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誉为 “ 霸才雄笔 固无伦 ” 的晚清大才子 , 少负盛
名 , 为直 言 , 敢 颇有 古之 狂士
.
~ 睑| 史刊~ 谱
叉
|
‘ ‘ 嫉妒"司汤达 的巴尔扎克
13 年 ,法国伟大的现实主 。 困难的部分 ) 88 。 梦想的战争, 如今人 家 写得这样 绝妙 、 实 , 真 我是 又喜
又痛苦 , 又绝望 。” 又迷 “ 嫉妒 ”司汤达 的巴尔扎克写
义 作 家 司汤 达 开始 动 笔 写作 , 他 只用 了短短 的 5 , 2天 就写 出了《 巴 马修 道院 》这部数 十万 字 的世界
名人对巴尔扎克的评价
名人对巴尔扎克的评价
巴尔扎克是法国 19 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共 91 部小说,写了两千四百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 19 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以下是一些名人对巴尔扎克的评价:
1.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高峰,对人类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作家雨果
2. 巴尔扎克的创造力是惊人的,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巨大的艺术力量。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
3. 巴尔扎克的小说是一种艺术珍品,它们的作者是一位天才,他的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德国哲学家尼采
4. 巴尔扎克的创作活动是伟大的,他的作品是不朽的,他是人类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法国作家司汤达
5. 巴尔扎克是一位具有卓越才华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法国社会的黑暗面,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
——英国作家狄更斯
6. 巴尔扎克的艺术成就是非常高的,他的作品结构严谨,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艺术珍品。
——美国作家海明威
拓展:
巴尔扎克的创作活动持续了二十余年,他创作出了 91 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多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展示了 19 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的全貌。
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高峰,被誉为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他的作品《人间喜剧》是人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尔扎克(1)
为了使90多部小说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巴尔扎克在《人 间喜剧》中创造了“人物再现”的手法。这也体现了作者对 自己的小说总集在结构方面的思考,是他的创举。 按作者的精心设计,每一部小说自然有它自身的意义, 但它又只是小说总集中的一个“场景”,它们和小说总集的 关系有如一个场景和它们所在的小说的关系一样。这一创作 意图之所以能得到真正实现,“人物再现”起了很大作用, 它加强了小说总集的内聚力。就像一个人不能总是被局限于 社会某一角落一样,《人间喜剧》中的一些重要角色自然也 不能被局限在一部,乃至二、三部小说之内;“人物再现” 是他在1833年想出的主意,在《高老头》中第一次运用了这 种技巧。《人间喜剧》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往往在不同的作品 中出现过二、三十次,再现的人物约有460个。他们从这部小 说走进那部小说,从而把不同的小说(《人间喜剧》的不同 部分)粘接起来,某一作品中次要的或未完成、不完备的人 物,可以成为另一部作品的中心人物;在某一作品中可能正 当青年,
流社会说得怎么坏,你相信就是!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 隐藏在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凡是小说家自以为凭空编 造出来的丑史,和事实相比之下真是差得太远了。”巴尔扎 克的好友腓力克斯· 达文在谈到《人间喜剧》时,说:“在那 里,真实的感情是例外之事,被利益关系破坏, 被这个机械 世界的轮子的转动所辗碎。在那里,美德被毁谤,天真被出 卖;激情让位给使人倾家荡产的趣味和罪恶;一切都仔细推 敲、仔细分析,都在卖出和买进;那里就是一个市场,每一 件东西都标上价钱;在光天化日之下计算不以为耻;人类只 有两种形态——骗人的和被骗的” 。这是巴尔扎克在整个 《人间喜剧》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反复加以表现的主 题。 第三,《人间喜剧》塑造了众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使他笔下的人物具有巨大的艺术综合性和历史深度。《人 间喜剧》是当时法国社会中各色人物的画廊。小说中有两千 多个人物,五光十色的、浩浩荡荡的形象大军已成为这
名家对红与黑的评价
名家对红与黑的评价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30年。
这部小说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朱尔略·朱利安·索伦特(Julien Sorel)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探讨了社会地位、人性欲望和道德观念等
问题。
名家对《红与黑》这部小说的评价褒贬不一,各有不同的观点。
以下是其中一
些著名作家和评论家对该作品的评价。
伏尔泰(Voltaire)曾评价《红与黑》是“一部非凡的著作”,并赞扬司汤达的描写和构思能力。
他认为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剧情的推进,成功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复杂性和内心冲突,使读者对社会世界和人性产生了深入的思考。
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则认为,《红与黑》是一部写实主义的杰作,他赞美司汤达对社会现实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洞察力。
巴尔扎克认为该小说中充满了智慧和真实的情感,它通过对社会斗争和人性欲望的揭示,向读者展示了法国社会的黑暗和复杂。
同时,一些评论家对《红与黑》抱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该小说过于冗长,
情节拖沓,过多地陷入琐碎的细节,使读者难以投入。
另外,也有人认为小说刻画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不够立体和连贯,让人感到不自然和牵强。
总的来说,尽管《红与黑》存在一些争议,但这部小说依然被认为是法国文学
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它通过对19世纪法国社会的观察和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展
现出社会阶层的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性。
它对社会道德、人性欲望和个人追求等问题的探讨,让读者思考和反思,并对当代社会产生一定的启示。
观念论大师司汤达
观念论大师司汤达司汤达能成为观念文学大师,有其时代性的理据,一是自然万物被客体化、对象化,二是把人定义为理性的思维从而极为重视内在性的观念,三是当时自然科学的操作性技术极大鼓舞了人文领域。
司汤达作为观念大师追求的是自然万物的真实性、精确性、复杂性,以期达到把握客观真理的地步。
反映到司汤达小说创作的美学风貌上,观念论一方面导致了人物的高雅、情节的紧凑、文风的简洁;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物的僵死、情节的断裂、文风的冷峻。
标签:观念;客观性;内在性;精确;复杂;冷峻司汤达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小说创作中以观念驾驭人物,故在当时就被巴尔扎克评为“观念文学卓越的大师”[1]。
司汤达的观念论与启蒙运动有很紧密的联系,又扭转了一定的趋向而具有自己的特色。
本文试图探求观念派的理据,解析他们的核心追求,追问由此产生的司汤达小说美学上的风貌。
一、观念论的理据启蒙运动以前,西方人对世界的理解笼罩在神的光环之下。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开启了一个“人”的时代,也是祛神秘化的世俗时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人的理性与能力大增,人在世界面前不再是惊恐不安,而是把世界作为对象整体摆到自身面前并由自己制造自然。
1.客观性思维启蒙时代的人不仅把人看作知识的主体,也看作是自然中的一个对象,自然万物都被客体化、对象化。
因此,当时的新科学培养了一种实现人的样式,即对象化、机械化、同质化地去处理万事万物。
在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边沁的著作里,都可以找到这种客观性的思维,而司汤达深受他们的影响。
因此,启蒙时代才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人类学:一是与客观性对应的自我规定的主体观念,二是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并因而完全受这种客观性思维支配的人的观念。
自我规定的主体观念导致人想成为并必定成为万事万物的尺度和中心,“人把自身建立为一切尺度的尺度,即人们据以测度和测量(计算)什么能被看作确定的——也即真实的或存在着的——东西的那一切尺度的尺度。
”[2]而支配大自然的客观性思维其实也就是一种观察理性,它引导人们去考察万物,直至最后把人也纳入考察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厦的构建:90多篇小说;2400多个人物(附) 构画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完整图景 代表作《高老头》
《高老头》1
《人间喜剧》最优秀的一部
地点及主要人物:
巴黎圣日内维新街
伏盖公寓:伏脱冷;高老头、 拉斯蒂涅、米旭诺、泰伊番 巴黎圣日耳曼 鲍赛昂夫人;雷斯多伯爵及其夫人; 纽沁根男爵及其夫人但斐纳
拉斯底涅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性格发展有三个阶段: 1、他到巴黎上大学想通过勤奋刻苦攻读争取一番功 名。 2、经人生两个导师的教唆拉斯底涅开始了明显的蜕 变。 3、高老头的苦难和死亡最后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
*拉斯底涅是一个没落贵族子弟腐化成资产阶级野心 家的典型过程
《高老头》的艺术特色
1 、结构精致,情节富有戏剧性。 2 、从现实的精致观察进行精确生动的典型 环境的描写。 3、广泛地运用了对比的原则。 4、语言多姿多彩、比喻深刻。 5、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如高老头的父爱持久不变;同为野心家拉斯 底涅涉事不深,伏脱冷老谋深算。
《红与黑》3
人物形象:于连 肖像:长得清秀;神思、喜欢探索问题;在
某个瞬间目光里显示出仇恨 心理活动轨迹:瞬间的自卑—自尊的反抗— 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 艺术特色:成功的心理描写
巴尔扎克
1799年出生于一个由农民上升为资产者的家庭 违背父亲做律师的希望,热衷于写作。于1850年因 劳累过度逝世。 从1829年开始了他被称为《人间喜剧》的这部文学
司汤达的地位和影响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红与黑》标志着以当代社会生活为题
材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虽然他活着的时候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他曾 宣称到1880年才会有人读他的作品,到1 935年才会被人理解,如今,司汤达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得到公认,他对现代小说艺术发展 的贡献已载入史册。
高老头父爱悲剧的社会意义。
《高老头》中的高 高老头爱女儿是真诚的,但只懂得用金钱培养 女儿对父亲的爱,用金钱维系父女之间的感情使她 们成为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使自己成为拜金主 义的牺牲品。 2 、他的悲剧是一个通晓资产阶级生意经却不通晓 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 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现 象的反映。
司汤达与巴尔扎克
《红与黑》与《高老头》
司汤达与《红与黑》
关于司汤达:出身、追求、
创作 关于《红与黑》:内容、贡 献、评价、人物形象、艺术 特色
司汤达(1783—1842)
出身律师家庭 少年时处于拿破仑时代:追崇拿破仑;从军
作战;拿破仑垮台后侨居意大利米兰,参与 了烧炭党的革命活动;之后从事文学创作。 主要作品:《红与黑》、《吕西安.娄万》 (又称《红与白》)、《帕玛修道院》、 《意大利遗事》
《红与黑》1
写于1829年,由一条情杀新闻为导火线在5
个月内完稿 1831年出版受到文学界的讥讽;司汤达本人 预期他要做一个在1935年为人阅读的作家 问世50年后文世人瞩目;获“现代小说之父” 之称
《红与黑》2
主要地点及人物 维利叶尔市:德瑞纳市长及夫人;木匠索黑
尔及其儿子于连.索黑尔 贝桑松神学院:彼拉院长 巴黎:德拉木尔侯爵、玛特尔 故事概要:于连与德瑞纳夫人的恋爱;于连 与马特尔的恋爱;于连与德瑞纳夫人的仇杀、 审判及玛特尔的营救与送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