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县情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泾源县情简介
⽬录
泾源县情简介 (1)
⾹⽔镇基本情况简介 (9)
泾河源镇基本情况简介 (11)
六盘⼭镇基本情况简介 (12)
黄花乡基本情况简介 (13)
新民乡基本情况简介 (14)
兴盛乡基本情况简介 (15)
⼤湾乡基本情况简介 (16)
泾源县各乡镇⾏政村基本情况表 (18)
泾源县情简介
泾源县位于六盘⼭下,泾⽔源头,因泾河发源于此⽽得名。

东与⽢肃省平凉市相连,南与⽢肃省华亭县、庄浪县接壤,西与隆德县毗邻,北与原州区、彭阳县交界,全县辖4乡3镇、110个⾏政村。

总⾯积1131平⽅公⾥,其中耕地⾯积57.9万亩,林地⾯积61.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草⾯积28.3万亩)。

总⼈⼝12.68万⼈,其中回族⼈⼝占75%,农业⼈⼝占92.5%。

2004年底,全县共有贫困村98个,占⾏政村数的89%;贫困⼈⼝9441户、4.2万⼈,占全县农业⼈⼝的38%。

⼈⼝密度为每平⽅公⾥108⼈,农耕区⼈⼝为每平⽅公⾥197⼈。

⼀、历史概况
泾源历史悠久,远在上古时期就有⼈类活动,商周时属雍州卢国之地。

春秋、战国、秦、汉为乌⽒县地。

晋为都卢县地。

南北朝划归泾阳县。

隋、唐、五代属华亭领地。

宋乾德⼆年(964年)析华亭县地设安化县,为置县之始。

⾦⼤定七年改称化平县。

元、明、清初皆属华亭县辖治。

清同治⼗年(1871),清政府迁徙当地⼟著汉民,安插陕⽢回民起义9480余名回民于此,置化平直⾪厅。

1913年,复称化平县。

1950年,改称泾源县,⾪-1-
-22-
-21-
泾源钟灵毓秀,⼈杰地灵。

秦始皇过“回中”,汉武帝登“鸡头”,汉光帝⽡亭平隗嚣,杨六郎镇守三关⼝,成吉思汗避暑陨落凉殿峡,忽必烈屯军养锐泾河脑,乾隆皇帝令⼤⾂勘查“泾⽔清源”⽼龙潭,此为世⼈涉徒,军事要塞之地。

1935年10⽉,⽑泽东率⼯农红军翻越六盘⼭,写下壮丽诗篇《清平乐·六盘⼭》。

⾃古以来,⽣于斯、长于斯的回汉⼈民在这⾥创造了璀璨斑斓的历史⽂化,演绎出了魏征梦斩泾河⽼龙、柳毅传书、济公转世、泾河卧龙、胭脂仙⼥、穆桂英飞荡秋千架等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

同时,纷呈独秀的民间艺术,异域风格的回乡建筑,独具特⾊的民族习俗,激越悠扬的回族“花⼉”,别具风味的地⽅⼩吃,雄壮奔放的回族“踏脚”,孕育了浓郁的回乡风情。

⼆、⾃然资源概况
泾源县地处六盘⼭腹地,素有“秦风咽喉,关陇要地”之称。

六盘⼭纵贯县境西部,崆峒⼭雄踞东北,地势西北⾼、东南低,境内海拔⾼度1608-2942⽶,属温带半湿润区,为森林草原类型⽓候,呈“春寒、夏凉、
秋短、冬长”的特点,年均⽓温6.9 ℃,⽇照时数2370⼩时,⽆霜期141天,年均降⽔量为641.5毫⽶。

这⾥群⼭环抱,百泉汇流,⽓候湿润,⼭青⽔秀,景⾊秀美,风景宜⼈,冬暖夏凉,被列为国家级⾃然保护区、森林
-2-
公园和全国第⼀个旅游扶贫开发试验区。

是⼀个以⾃然⼭⽔、森林景观、回乡风情为特⾊,集⽣态旅游、疗养避暑、野外探险、科学考察于⼀体的风景名胜区。

境内有成吉思汗屯兵避暑的凉殿峡、神奇秀丽的⽼龙潭,蜿蜒曲回的沙南峡、⽔波荡漾的卧龙⼭、流泉飞瀑的胭脂峡、荷叶碧翠的荷花苑、云雾缭绕的云雾⼭和济公修⾏的延龄寺等⼈⽂景观和⾃然景观,被誉为黄⼟⾼原上的“绿⾊明珠”和“⼩九寨”。

泾源县是⼀⽚资源丰富的⼟地。

六盘⼭天然次⽣林是全区三⼤林区之⼀,县境内有林地86.8万亩(含六盘⼭林管局),森林覆盖率达48.5%,共有各类植物113科,788种;中药材530多种,药⽤价值较⾼的有刺五加、党参、川芎、半夏、柴胡、贝母等;野⽣动物213种,属于国家⼀级保护动物的有⾦钱豹,⼆级保护动物有林麝、⾦雕、红腹锦鸡、苦恶鸟等,是黄⼟⾼原上的⼀个“动植物王国”。

境内有⼤⼩河流16条,年均径流量2.4亿⽴⽅⽶,⽔资源⽐较充沛。

⽬前已建成⼩⽔电站8座,装机总容量2801千⽡,年发电量600万度以上。

矿产资源有⽯灰岩、油贡岩、⽯英砂、⽔锈⽯、铜、铁、铅、磷等。

现已探明,铜含量在0.2%-0.5%,秋千架铜储藏量为849.91万吨;⽯灰岩储藏量为12亿吨,⽩云岩储藏量为162万吨,⽔锈⽯储藏量为3亿⽴⽅⽶;铅矿2处,
-3-
-20-
-19-
磷矿各⼀处,均达到⼯业开采品位;温泉⼀处,矿泉⽔多处,开发潜⼒较⼤。

泾源是⼀⽚投资者的热⼟。

这⾥距银川420公⾥,兰州286公⾥,西安346公⾥,地处银川、兰州、西安三个省会城市的交汇处,中宝铁路横穿县域西北,312国道纵贯东西,泾华(华亭)、泾平(平凉)、泾隆(隆德)、泾什(什字)构建起了对外呈幅射状的交通⽹络,银川⾄武汉、西安⾄兰州过境段⾼速公路将于2008年建成通车,届时于3个省会城市的⾏车时间将缩短到2—3个⼩时。

通讯快捷,实现了与全世界、全国的联⽹,全县所有的⾏政村都通上了电话和⼴播电视。

三、经济概况
泾源县是⼀⽚充满希望的⼟地。

近年来,县委、政府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深⼊贯彻落实科学发观,以“农民增收,财政增效”为⽬标,⼤⼒实施“产业提升”、“争先创优”两⼤⼯程,精⼼培育“草畜、苗⽊、旅游、劳务”四⼤⽀柱产业,奋⼒实现“⼯业经济发展,旅游
资源开发,城乡⾯貌改善,社会事业发展,⼲部作风转变”五个突破,⼤⼒弘扬领导苦抓,⼲部苦帮、群众苦⼲的“三苦”精神,精⼼破解发展难题,强劲打造发展平台,全⼒推动县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2007
-4-
年,实现地区⽣产总值4.5亿元,同⽐增长13.4%,增幅排位全市第⼀;地⽅财政⼀般预算收⼊1545万元,增长14.3%,增幅排位全市第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63亿元,增长16.7%,增幅位居全市第三;农民⼈均纯收⼊达到2064元,增长18.8%,增幅位居全区第⼆,全市第⼀;城镇居民⼈均可⽀配收⼊为8501元,增长24.6 %,增幅排位全市第⼆;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4亿元,增长15.2%,增幅居于全市第三;⼈⼝⾃然增长率为12.36?。

农业和农村经济:泾源是⼀个典型的农业县,降⾬⽐较充沛,但⼈多地少,⾃然灾害频繁,不利于粮⾷作物的⽣产,⽽有利于草畜、苗⽊等特⾊种植业的发展。

针对这⼀优势,泾源县围绕增加农民增收这⼀中⼼,不断加⼤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度,形成草畜、苗⽊、劳务三个⽀柱产业,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总产值完成2.96亿元,增长6.0%。

草畜产业稳步发展。

⽜饲养量达到10.1万头,其中存栏6.6万头,增长29.7%;出栏3.5万头,增长41.9%。

全年牧业总产值1.04亿元,⼈均牧业收⼊371.53元,占农民⼈均纯收⼊的18%。

劳务经济效益提升。

培训务⼯⼈员1.34万⼈,输出劳务2.47万⼈,劳务总收⼊8328万元,⼈均劳务收⼊856.52元,
-5-
-18-
个,其中农村党⽀部13个。

⼆、经济发展情况
全乡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牧业等。

主要农作物有⼩麦、洋麦、莜麦、洋芋、豌⾖、蚕⾖、胡⿇等。

2007年底,全乡粮⾷年总产量达到45万公⽄,全乡农业⽣产总值完成2320万元;⼆、三产业实现总产值4205.70万元,2006年农民⼈均纯收⼊达1604元。

累计种植多年⽣牧草32000亩,⽜的饲养量10151头,其中:存栏7758头,出栏2393头。

⽺饲养量12715只,其中存栏4468只,出栏8158头。

⼈均畜牧业产值预计达624元。

种植菌草109棚,中药材种植⾯积达600亩,马铃薯⾯积达14050亩。

幼苗培育998亩,完成地埂林栽植5000亩。

输出富余劳动⼒2606⼈,其中有组织输出981⼈,劳务总收⼊约有274万元,劳务⼈均收⼊1051元。

-17-
占农民⼈均纯收⼊的41.4%,基本实现了户均输出1⼈的⽬标。

苗⽊产业规模形成。

2007年共栽植地埂⼤苗2.73万亩,累计达到6.83万亩,移植幼苗0.8万亩,累计达到2.9万亩。

林业总产值3847万元,农民从苗⽊产业中⼈均收⼊达到44.81元。

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

全⾯完成了第⼀批20个重点村的建设任务,重点村农民⼈均纯收⼊增加660.1元,增长74.3%。

完成第⼆批42个重点村的总体规划和村级规划,先期启动20个重点村的部分建设任务。

新农村建设试点进展顺利。

编制了我县新农村建设初步规划和11个村庄建设规划,建成和尚铺、南庄、胜利、马西坡、新⽉5个⽰范村。

农村⽣产⽣活条件明显改善。

全年改造危房2100户、⼈居环境5075户,实施整修换⽡⼯程1370户,创建出了和尚铺、武坪等⼀批整村改造⽰范点。

⼤⼒实施农村“六⼩⼯程”,新修农村公路164.5公⾥,治理⼩流域2处,完成⼈饮⼯程5处,新修基本农⽥12000亩,完成“⼀池三改”⼯程1430户,建成MUDS基站1个,安装MMDS天线3720户,新增农村电话2500部,改造农村电⽹ 33.4公⾥,
新建和翻建村部16个,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来⽔、通电、通⼴播电视、通电话的⽬标。

⼯业经济:全县有⼯业企业377个,其中近年引进企业14家,注册资⾦1.45亿元。

初步形成了清真⽜⽺
-6-
⾁制品加⼯、建材原料、淀粉加⼯、矿产开发等为主的主导产业。

位于六盘⼭镇的蒿店建材原料⼯业园区⼊住企业19家。

全县共有个体私营企业达到3396个,总收⼊1.92亿元。

完成⼯业总产值2.33亿元,增长45.5%;⼯业增加值7254万元,增长43.9%。

旅游业:围绕构建旅游⼤产业,编制了《泾源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全年接待游客25万⼈(次),完成旅游社会总收⼊8000万元,增长22.2%。

旅游业的攀升,拉动了商贸、餐饮、住宿、娱乐、交通运输、通讯等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

建成综合性商城2座、农贸市场2座,餐饮服务业发展到109家,接待能⼒达到1500张床位;拥有出租车辆450辆,年客运量达40万⼈(次)。

县城建设:围绕⽣态旅游县城定位,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将县城控制区、建设区⾯积扩⼤到87平⽅公⾥和9平⽅公⾥。

⼤⼒实施“西移东扩”战略,有效拉开了城市框架,县城规模扩⼤到4.2平⽅公⾥,⼈⼝增加到2.59万⼈,城市化率达到21.07%。

⾦融保险:全县有⾦融机构3家,下设服务⽹点13个,2007年⾦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38亿元,增长32.1%;贷款余额
2.6亿元,下降4.9%,其中农业贷款占62%。

有保险企业2家,运⾏较好。

四、社会事业
-7-
的发展模式。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07年国内⽣产总值3985万元,递增8.5%;农民⼈均纯收⼊1990元,⽐2005年的1620元增加370元,递增22.8%,总⼈⼝9868⼈,净增⼈⼝128⼈,⼈⼝⾃然增长率控制在16?以内。

⽜存栏5023头,⽜出栏2746头,⽺存栏2997只,⽺出栏2642只,畜牧业总产值451.1万元,⼈均养畜业收⼊457.5元,占全乡农民⼈均纯收⼊的23%。

输出2286⼈次,劳务总收⼊762万元,⼈均劳务收⼊772元,占农民⼈均纯收⼊的39%。

基本实现了户均输出⼀⼈的⽬标。

⼤湾乡基本情况简介
⼀、基本情况
⼤湾乡位于泾源县以北边,县城41公⾥。

有13个⾏政村,65个⾃然村。

全乡总户数2996户13791⼈,其中回族4479⼈,占总⼈⼝的32%。

全乡总⾯积124.63平
⽅公⾥。

总耕地74250亩,⼈均有耕地5.2亩,退耕还林草⾯积达48296。

57亩,占总耕地⾯积的65%。

宝中铁路、银平公路,银武⾼速公路从本乡境内穿越。

全乡共有⼲部41名,党员445名。

有基层党⽀部15
-16-
按照县委、政府的⼯作思路,我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全乡⼯作实际,提出了“123510”⼯作思路,即:户均输出1个劳动⼒,育2亩苗,种3亩桑,养5头⽜,种10亩草。

按照这⼀思路,认真抓落实,各项⼯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007年全乡地区⽣产总值3920万元,农民⼈均纯收⼊2076元。

其中农业收⼊654万元,占当年农民⼈均纯收⼊的24.3%;劳务经济收⼊800万元,占当年农民⼈均纯收⼊的30.1%;畜牧业收⼊319万元,占当年农民⼈均纯收收⼊的12%;桑蚕收⼊101.8万元(其中有国家退耕补助粮款收⼊),占当年农民⼈均纯收⼊的4%;⼆三产业及其它收⼊38万元,占当年农民⼈均纯收⼊的1.4%。

兴盛乡基本情况简介
⼀、基本情况
兴盛乡位于泾源县城东南5公⾥处,国⼟⾯积64.4平⽅公⾥,辖九个⾏政村,24个⾃然村,40个村民⼩组,2369户9883⼝⼈,其中男5034⼈,⼥4689⼈,劳动⼒4697⼈,男2468⼈,⼥2389⼈。

耕地⾯积32478亩,川地8235亩,⼭地24243亩,⼈均2.3亩。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以劳务、草畜、苗⽊为⽀柱产业
-15-
教育:全县现有学校111所,其中初级中学10所(其中职业中学1所)、完全中学2所、⼩学99所、幼⼉园2所(其中民办1所)。

现有专任教师1108⼈。

在校学⽣22548⼈,其中:中学6296⼈、⼩学14988⼈、学前班1019⼈、幼⼉园210⼈。

2000年基本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标。

2006年实现了“两基”⽬标。

卫⽣:全县有各类卫⽣医疗机构13个,其中医院1所、卫⽣院10所、卫⽣防疫站、妇幼保健所各1个,共有专业卫⽣⼈员271⼈,乡村医⽣146⼈,病床130张,每千⼈拥有医⽣数为2.8个。

科技:科技队伍不断壮⼤,共有科技服务机构12个,有科技⼈员262⼈。

科技在农业中的推⼴、应⽤⼒度不断增强,贡献率达到了40%,⾁⽜科学养殖、⽜胚胎移植、⾁⽜改良、饲草料加⼯调制、脱毒薯丰产综合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种桑养蚕、⽆公害蔬菜种植等新技术相继得到推⼴和应⽤。

2007年培训农民3.2万⼈(次),农民科技⽂化素质不断提⾼,2006年被⾃治区授予百万农民培训⼯程先进县称号。

⽂化:群众⽂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回族的“花⼉”、“踏脚舞”久负盛名,“踏脚舞”多次在全国性⽐赛中获优秀奖。

农村电影事业获得“全国先进县”称号,举办⾸届花⼉歌⼿⼤赛,⽂艺创作⽐较活跃,涌现出⼀批业
-8-
余创作⼈员,职⼯王⽂清创作的作品《⼈活⼀⼝⽓》获曹禺戏剧三等奖,续修《泾源县志》(1991-2000)获全区优秀志书⼀等奖;在全区第⼗⼆届运动会和第六、七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取得了较好成绩。

运动会上获得⼀⾦⼀银三铜的好成绩。

⼴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播电视,在县城周围建成了电视覆盖⽹络,全县电视覆盖率达85%以上,建有232平⽅⽶的演播⼤厅⼀座,⾃制节⽬丰富多彩。

建⽴了较为完善的农村⼴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收看8套电视节⽬的农户达到1万多户。

⾹⽔镇基本情况简介
⼀、基本情况
⾹⽔镇位于泾源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化中⼼。

辖19个⾏政村,82个村民⼩组,两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总⼈⼝8316户34752⼈,其中农业⼈⼝5318户22432⼈。

总⾯积181.2平⽅公⾥,耕地⾯积95058.8亩,⼈均耕地3.1亩,其中退耕还林草49227.8亩。

有3所中学(含县直属中学两所,1所九年制学校),完全⼩学、初级⼩学、教学点共20所(含县直属⼩学1所)。

中⼩学学⽣⼊学率分别为96.4%和99.7%。

镇党委辖28
-9-
多年来,该乡的各项⼯作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连续在县委、政府年终综合考评中名列前茅。

2007年底,全乡⼈均纯⼊2028元,其中畜牧业收⼊占45%,劳务产业收⼊占42%;⼈均有粮达478公⽄,贫困⾯下降到了5%左右,较⼗年前下降了59个百分点;全乡累计退耕还林草50000余亩,其中林23000余亩,草26000亩;荒⼭造林39890亩,成材10000余亩;⽜存栏9503头,出栏5433头。

新民乡基本情况简介
⼀、基本情况
新民乡位于泾源县最端,距泾源县城30公⾥。

总⾯积176平⽅公⾥,其中耕地⾯积7.2万亩,⼈均耕地4.3亩。

全乡共辖14个⾏政村,34个⾃然村,64个村民⼩组,共有3507户15212⼝⼈。

全乡交通便利,S101省道横贯南北,101.1公⾥村道主线达到国家三级砂砾路标准,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共有16个党⽀部,449名党员,其中农村党⽀部14个,党员416名。

共有乡村组⼲部134名,其中乡⼲部36名。

⼆、经济发展情况
-14-
业24家,其中⽯料⼚6家,⽔泥⼚2家,淀粉⼚1家,缸⽡⼚1家,⽯灰⼚14家,每年可实现⼯业总产值6373万元,实现税收200多万元。

输出劳动⼒5342⼈次,其中有组织输出2481名,创收1822.45万元,劳务收⼊占⼈均纯收⼊的43%。

黄花乡基本情况简介
⼀、基本情况
黄花乡位于泾源县城东北部,全乡总⾯积154.2平⽅公⾥,辖12个⾏政村,45个⾃然村,56个村民⼩组,共有农户2650
户,10854⼈。

总耕地⾯积44430亩,⼈均占有耕地 4.1亩,其中80%以上是⼭坡地。

有乡政府⼲部41名。

全乡共有党员425名,其中农村党员389名;有村⼲部36名(不包括县派驻村挂职副⽀书)。

⼆、经济发展情况
乡党委、政府以种草养畜和劳务输出为突破⼝,紧紧抓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放松,⼤⼒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三产业发展,着⼒改变农业“⼀头沉”的经济结构,逐步使全乡呈现出草畜、林业、种植业三业并举和劳务、多种经营齐头并进的发展势头。

-13-
个党⽀部,有党员798⼈,⼥党员144名。

⼆、经济发展情况
镇党委、政府按照“抓退耕还林草促种草养畜,抓产业结构调整促农民增收,抓兴⼯扶商促商贸活镇;抓旅游开发促经济发展;抓科技教育促⼈才强镇”的⼯作思路,围绕草畜、劳务、苗⽊、旅游等产业发展经济,围绕整村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围绕计划⽣育、教育、卫⽣等⼯作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2007年底,地区⽣产总值7096.8万元,农民⼈均纯收⼊达1975.6元。

完成农作物播种⾯积为46500亩,全年粮⾷总产量为880万公⽄,农民⼈均有粮387公⽄。

⽜存栏11700头,出栏8600头。

畜牧业总产值为1528.1万元,农民畜牧业⼈均纯收⼊为386.6元,占农民⼈均纯收⼊的19.5%。

苗⽊总收⼊387余万元,⼈均苗⽊收⼊173.8元,占农民⼈均纯收⼊的8.8%。

输出劳务5238⼈,劳务总收⼊1637万元,⼈均劳务输出纯收⼊653.7元,占农民⼈均纯收⼊的33.1%。

全年民营经济总收⼊为1810万元,民营经济⼈均纯收⼊达147.1元,占农民⼈均纯
收⼊的15.8%。

-10-
泾河源镇基本情况简介
⼀、基本情况
泾河源镇位于泾源县城南15公⾥处,总⾯积225.6平⽅公⾥,交通便利,是六盘⼭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核⼼门户。

全镇辖21个⾏政村86个村民⼩组,共4694户20782⼈,有耕地7.1万余亩,⼈均耕地3.4亩,退耕还林草历年累计46295亩。

全镇共有⼲部51⼈,其中领导⼲部9⼈,⼲部42⼈,领导和⼲部总体呈现年龄结构年轻化,⽂化层次⾼,是⼀⽀勤政务实、作风扎实、能经得住党和⼈民考验的⼲部队伍。

⼆、经济发展情况
镇党委、政府⼤⼒实施“旅游强镇、畜牧富镇、⼯业兴镇、商贸活镇”思路,着⼒培育“旅游、草畜、劳务、苗⽊”四⼤⽀柱产业,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006年完成国内⽣产总值9867万元,较上年增长了13.6%,其中⼀产完成2793万元,⼆产完成1670万元,三产完成5434万元,分别⽐上年增长了16.4%、7.21%和9.9%。

农民⼈均纯收⼊达到2197元,较上年增长25%,增幅545元。

⼈均有粮115公⽄。

全镇⽜饲养量21766头,其中存栏12600头。

实现畜牧总产值1687万
-11-
元,农民旋畜牧业⼈均纯收⼊707.8元,占农民⼈均纯收⼊的39.1%,培育地埂⼤苗5700亩,移植⼤苗1024亩;输出劳务52900⼈次,有组织输出1653⼈,劳务收⼊1653⼈,劳务收⼊1625.6万元,⼈均劳务收⼊789元,占农民⼈均纯收⼊的45%。

六盘⼭镇基本情况简介
⼀、基本情况
六盘⼭镇位于泾源县城以北,六盘⼭东南脚下。

全镇总⾯积229平⽅公⾥,共有22个⾏政村,86个村民⼩组,4448户21254⼈。

镇内交通便利,村级道路基本实现了四级砂砾路,宝中铁路、银武⾼速公路、312国道、101省道、泾什公路、固隆公路都经过本镇。

镇机关共有⼲部职⼯46名,国家、区、市、县各级驻镇办事机构18个,⼲部职⼯164⼈。

镇党委下设29个党⽀部(农村⽀部22个),有党员751名。

⼆、经济发展情况
2007年地区⽣产总值1.12亿元,农民⼈均纯收⼊1515元。

⼈均有粮305公⽄,⼤家畜存栏9603头,其中⽜存栏8510头;⽺存栏8760只,⽣猪存栏4850头。

有⾮公有制经济组织508个,从业⼈员764⼈。

有⼯业企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