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3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偏误,所以有强调"写真实"的一面。(传入时有些变形,由于周扬在左联的领导地位,文章几乎给此后左翼文坛对创作方法探求定下了调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发展的因素,又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机械论的****)
34、两个口号论争: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包括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当代文学等流派和风格。
以下是一些与现当代文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1.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文学运动,强调个人
主义、独特的叙事形式、意象和对现实的批判,代表作品包
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
2.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超越,强调
多元性、断裂性和相对主义,挑战传统叙事结构和意义的稳
定性,代表作品包括托马斯·品钦的《声音与狂喜》和伊安·
麦克尤恩的作品。
3.当代文学:指现在的文学创作,包括多种风格和流派,
如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当代文学作品反
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经验和观点。
4.文学流派:指文学作品按照特定的风格、主题或形式分
类的方式。
常见的文学流派包括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
主义、奇幻文学、科幻文学等。
5.实验性写作:指在文学创作中采用新颖、非传统的形式
和技巧,挑战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追求创新和
独特性。
6.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学科领域,包
括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和当代的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等多种批评理论。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现当代文学及其相关领域。
然而,请注意文学领域是广阔而多样的,以上解释仅提供了一些常见概念的简要说明。
对于特定的文学作品和理论,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界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代表着中国近代诗歌的主流,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格律诗的形式,以适应表现新生活内容的需要,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的境界,反对拟古和复古。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其中黄的成绩最大。
小说界革命是指中国近代的小说革新运动,也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反对封建正统文人鄙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小说的社会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促进了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发展,为五四文学革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夕以科学民主为旗帜,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运动。
它以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为发端,继而融入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
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人数最多,影响最大。
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王统照等,后来参加的有朱自清、冰心、鲁彦、庐隐等。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等。
文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因而也被称为“人生派”和“写实派”。
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自行解散。
创造社继文研会之后,与文研会齐名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
后来参加的有田汉、郑伯奇、穆木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
文学思想倾向于强调创造精神,提倡浪漫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因而被称为“为艺术派”。
后期主倡革命文学。
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而解散。
学衡派1922年出现的一个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文化派别,因1922年1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是当时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和胡先骕等。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
性质: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发起人: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
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
内容: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
形式: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主张:①反映大众、时代的社会现实;②反映无产阶级的认识。
这是一个与革命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京派30年代以北京为中心的小说流派,沈从文是“京派第一人”,还有周作人、废名、芦焚、林徽因、萧乾、朱光潜等。
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
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2个京派文学沙龙,把北大、清华、燕京几个大学的作者松散地组合起来,具有“学院派”的眼光。
几代的京派文人活跃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报刊上。
主张:关注人生,但是与政治斗争保持距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世俗化。
多数是现实主义手法,也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散文化、诗化。
小说特点:①创作题材是乡村中国;②追求人文理想,人的尊严,和谐生命的境界③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样式。
海派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集中表现在30Y的上海。
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等。
特点:①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
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
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小说流派,以《现代》杂志为主要刊物,是第二代海派。
代表作家为穆时英,被称为“海派大将”,还有刘呐欧、施蛰存、叶灵凤等。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源于20C20Y日本的新感觉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1.时务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
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其历史渊源:既是汉魏无文风的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它的社会效果:令读者开眼,风靡一时,并为后世政论报纸纷纷效仿。
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
2.诗界革命(暨南大学05年)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3.小说界革命(安师大03年)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小说界革命”的影响相当深远,许多人投身于小说创作,直接促使了创作热潮的出现,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4.南社(苏州大学06年,中山大学12年,南开大学01年)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该团体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成立,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1917年,因对“同光体”的评价发生争论,南社内部开始分裂。
1923年,南社解体。
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
前后延续30余年。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乡土小说:指20Y初出现于文坛的一股文学潮流,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重要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寓居京沪的青年作者。
主要作品: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
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
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
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
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
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
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
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
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美丽。
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爱美剧:汪仲贤在1920.10,演出箫伯纳《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于1920。
11发表了《优游室剧谈》。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
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2.八个样板戏样板戏指文革时期一些优秀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这是当初江青为体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指导方针,所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中国式的文艺“改革”。
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八个样板戏同时在北京上演,对样板戏的宣传登峰造极。
这八个样板戏分别为:《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样板戏”的数量正是在这一时期被确认为“八个”的。
3.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4.改革文学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5.朦胧诗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诗体大解放】自由诗派是新文学第一个10年(1917~1927)中出现最早、成绩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诗歌主流。
绝大部分诗人及其作品都属于这个流派。
他们不仅有诗歌创作的艺术实践,而且有比较完整的自由诗理论。
自由诗从旧式诗词格律的镣铐里脱胎而出,在体式、音节、语言方面力求解放,显示出新的特色。
自由诗派的理论代表主要有胡适、康白情、郭沫若等。
胡适从1917年回国以后,就下定决心要打破“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如古典诗词的格式、平仄和押韵等,创作自由体的白话新诗。
1916年10月在完成了《尝试集》的创作之后,他又发表《谈新诗》一文,总结了自由诗的创作理论,倡导“诗体大解放”,号召诗人创作自由体的白话诗。
他认为这种自由诗的主要特点是:一、打破五、七言诗的格式,代之以为内容所需要的长短句;二、打破旧诗的平仄限制,代之以轻重高低的自然音节;三、废除旧诗的押韵,代之以现代语言的韵律,有韵固然好,无韵也无妨。
康白情则在1920年3月写的《新诗的我见》中,主张新诗要“自然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拘音韵……”与此同时,郭沫若也在给宗白华的信中主张新诗创作应“破除一切已成的形式”,任凭诗人主观感情的冲动作“绝端自由”的自我表现(《三叶集》第46页、49页)。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和推动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都在创作自由诗的实践中进行了可喜的尝试。
郭沫若是第一个10年中自由诗派的集大成者,《女神》是其代表作。
艾青则是自由诗派中继郭沫若之后的一座高峰。
谢冰心、刘大白、刘半农、殷夫、蒲风、臧克家、蒋光慈、田间、何其芳、李季、阮章竞等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自由体诗人。
此外湖畔四诗人、小诗派、七月诗派、九叶诗人等也是写作自由诗卓有成就的诗人。
自由诗派对我国现代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为繁荣我国现代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
【春阳社】,中国境内第一个新剧(话剧)团体,1907年10月由王钟声创办于上海,主要成员:徐半梅、萧天呆、陈镜花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作家组织。
一九三0年三月成立于上海,领导成员有鲁迅,冯乃超,夏衍,阿英,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和组织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的文化”国剿”,推进革命文学运动,起过很大的作用,标志着革命文学的新阶段。
同时,“左联”在创办刊物,培养新人,提倡文艺大众化,同“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派”,“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文学艺术流派作斗争方在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九三六年三月,为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宣布解放。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圣陶等12人,主张文学为人生服务,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倾向于现实主义。
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1932结束,文学研究会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新月社:1921年成立于北京,代表人物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原始一个文化社交团体,主要为旅英美留学生,不久形成一个团体。
他们提出新诗格律化,追求新诗的艺术美与形式美,提倡新诗的格律化。
在思想上受外来文化影响,倾向于自由主义。
促进了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
代表刊物《诗镌》。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注重自我表现,主要倾向于浪漫主义。
创造社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湖畔诗社:1922年4月成立于杭州西子湖畔,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以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讴歌纯真的爱情和友谊,表现人性的美和爱而著称,其中汪静之的成就最大。
出版是个合集有《湖畔》等象征诗派:二十年代初期,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先后写了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白话诗用有声有色的具体物象,来暗示诗人微妙的内心世界,这一流派追求诗意的朦胧,追求艺术手法的奇特。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948年在诗坛上最重要事件就是"九叶派"的正式亮相。
由于曹辛之与臧克家组成"星群"社在艺术观点上的分歧,他与辛笛、陈敬容、唐祈、唐?等人创办了《中国新诗》月刊,并与已经从昆明的西南联大回到北京、天津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人取得联系,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派流派"中国新诗派"(后因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派》称为"九叶诗派")。
九叶派"则是40年代以《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中心的另一风格趋向的诗人群(又称"中国新诗派"),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另有专门介绍),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等.80年代出版有他们9人的诗歌合集《九叶集》,"九叶派"由此得名.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拥有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念都有大的突破.
6、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
其代表
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五个剧目。
9、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10、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1)在第二次文代会上,出现被确定为指导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原则;(2)内容要点:A.坚持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B.必须要注意在文学当中表现出的英雄人物,社会主义本质,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光辉形象。
(3)从阶级属性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属于无产阶级文学。
代表作家作品有高尔基的小说《母亲》、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法捷耶夫的《毁灭》等,高尔基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2、介绍《百合花》作家茹志鹃于1958年3月创作的短篇小说。
小说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小说写的是发生在战斗前沿包扎所的故事,一个出身农村的军队士兵“小通讯员”与两位女性“我”与“新媳妇”在激烈的战斗环境下的情感关系,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诠释了战争,人性,该篇小说塑造的英雄人物通讯员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和业绩真实再现了我人民解放军热爱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
艺术特色:茹志鹃的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是展开战争血与火的残酷场面的正面描写。
作家具有比较细腻的情感,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
《百合花》中调动了“破洞”、“馒头”等一系列细节,于表现心理、塑造人物颇为有益。
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百合花》中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
3、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掀起了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机缘是政治性的,它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爱憎之情判然,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现代部分)7.乡土小说指20Y初出现于文坛的一股文学潮流,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重要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寓居京沪的青年作者。
主要作品: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
5.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
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
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
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
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
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4.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
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
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
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美丽。
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23.爱美剧汪仲贤在1920.10,演出箫伯纳《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于1920。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至今的文学作品,包括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两个概念。
现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相对应,主要以20世纪以来的作品为研究对象,这些作品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体表达。
现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反传统、革新和自由创作。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追求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方式的自由。
其代表作品有《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
2.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补充,它主张对现实进行解构和拆解,拒绝单一的真理和固有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作品对语言、叙事和身份等进行了批判性的探索,代表性作品有《这光荣的时刻》、《美国鬼魂》等。
3. 后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将虚构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追求一种现实与梦幻的结合。
后现实主义作品中常常出现令人迷惑的情节和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代表作品有《百年孤独》、《黑暗之心》等。
4.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追求真实和客观的描写方式,写作中注重事实和细节的再现。
现实主义作品具有深入的社会分析和对人性的探索,代表作品有《麦田里的守望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5. 社会批判文学:社会批判文学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写作态度和方法,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批判性反思,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合理之处。
社会批判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社会关怀和批评意识,代表作品有《人间词话》、《荒野上的花朵》等。
6. 实验文学:实验文学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创新写作方式,它打破常规的叙事结构,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
实验文学作品常常运用非线性叙事、碎片化的结构和多重叙述等手法,代表作品有《无人生还》、《天使与魔鬼》等。
现当代文学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领域,涵盖了多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
它不断地反映和记录着时代的变化和人类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启迪。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指从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
新月诗派:新月社成立于1924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
新月社的活动始于1923年的北京,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闻一多、陈源等,多系英美留学生。
三美理论:《三美论》是闻一多在1926年5月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新格律诗理论主张,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现代诗派: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杂志。
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6月上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语丝社: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社团。
从1924年底自1930年初,历时约五年多时间,以《语丝》周刊为依托,围绕着鲁迅和周作人,在“语丝社”的旗号下聚集了一批后来在文学史上留下赫赫名声的作家和学者,其中既有“五四”时期的文坛老将,亦有1920年代中期于文坛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
乡土小说:所谓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也可以说“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新感觉派小说: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这是新文学产生以来最早成立的重要文学社团。
基本文学主张,一是强调“为人生而艺术”,一是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机关刊物有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一九三二年因战争而停止活动。
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具有“尊天才”、“非功利”等艺术倾向。
强调文学必须忠实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要求”,文学就是天才的创造物,主张文艺应该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追求文学的全与美新月诗派:1928年《新月》月刊创刊中坚人物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新月派是有着自己的文化坚守和政治追求的文化团体,但是它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体现在文学实践上,包括文学批评、格律歌创作、小说戏剧和散文,其中以诗歌成就最大新月诗派以新格律诗的理论提倡和创作实践而著称,形成了自五四白话诗实验以来的又一次质的飞跃,是继浪漫主义新诗创作之后的又一次新诗的大繁荣。
《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在1923年创作了《卓文君》和《王昭君》,这两部剧作与1925年创作的《聂嫈》合集称为《三个叛逆的女性》。
郭沫若原想从历史人物中选取三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性,塑造“在家不必从父,出嫁不必从夫,夫死不必从子”的三个妇女形象。
以反封建礼教的束缚,弘扬叛逆的精神、提倡女性解放。
后来蔡文姬没有及时写出来而写创作出了聂嫈,同样是做为一个反抗的女性形象出现的。
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文学改良刍议》与“八不主义”: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和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周作人:《人的文学》人的文学: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2,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语丝文体:是指语丝社作家融会英国随笔和中国三代笔记的笔法,自筹新体,于“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同时,又不失其含蓄蕴藉、稳健持重的风度,在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上可谓一时重镇。
《语丝》发表的主要散文,在创作上,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41,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又称礼拜六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文学主张把小说作为“游戏”与“消遣”的工具,其主流是言情小说,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42,学衡派: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个复古主义派别。
因1922年吴宓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以“昌明国粹、融华新知”为宗旨,主要倾向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
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肃等。
44,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其基本特征是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创作了不少艺术上成熟精致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16. 学衡派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或可以说是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七人,在南京东南大学发起创办了《学衡》杂志,学衡派便因《学衡》杂志而得名。
现当代名词解释
伤痕小说:伤痕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种全新文学题材。
“四人帮”被一举粉碎,“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后,一度被禁锢的小说创作和整个文坛出现了生机,涌现出一批以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谴责极左路线的破坏为核心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
代表作品有《班主任》、《伤痕》等反思小说:通过艺术概括,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优良传统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作品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悲剧人物性格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如《内奸》(方之)、《李顺大造屋》(高晓声)、《剪辑错了的故事》(茹志鹃)、《布礼》(王蒙)、《人到中年》(谌容)、《芙蓉镇》(古华)等。
改革小说: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寻根小说: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作品的文化意蕴。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先锋小说: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解1,朦胧诗朦胧诗是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朔,芒克,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它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当时食指,芒克,多多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新的探索,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心灵奥秘的探险。
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是:①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向抽象,由物象转向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不再侧重一个场景,一个过程的具体描摹和对一种政治情绪的表现或“升华”,而是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②主体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的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外在的形式完全决定于内在情绪的节奏,特征与状态③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通感,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巧妙搭配和超现实想象等多种艺术手法,使意象叠合,寓于暗示性。
北岛《回答》,《宣告》,《迷途》《一切》,舒婷《致橡树》《双栀船》《会唱歌的鸢尾花》,顾城《一代人》《远和近》《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江河《纪念碑》,梁小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杨朔《大雁塔》2,政治抒情诗(特点,局限性,作家,代表作)特点:①“诗人”会以“阶级”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说来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深”,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②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但用了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③政治抒情诗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是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求节奏鲜明,声韵铿锵。
郭小川《望星空》,诗集《投入火热的斗争》,叙事诗集《将军三部曲》,《致大海》《白雪的赞歌》《深深地山谷》,贺敬之《东风万里》《十年颂歌》,诗集《放歌集》局限性:3.第一次文代会(时间,地点,意义,内容)1949,4,2在北平,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意义:①第一次文代会实现了党对文学的全面领导,确立了新生政权与文学艺术家之间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②确立了以毛泽东“讲话”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③确立了今后文学的总方向,为工农兵服务④成立了一个组织: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会后成立下属协会(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内容:周扬总结解放区文艺运动,作题为《新的人民的文艺》的报告,矛盾总结国统区文艺运动,作题为《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
会议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矛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联)。
4.新写实小说的特点原生态: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理性批判精神的缺席:表现现实生活的荒诞、丑恶、灰暗或无奈,创作主体往往对现实采取一种无奈的认同态度,缺少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
●“零度”叙述: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是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
代表作家作品:刘恒:《苍河白日梦》《狗日的粮食》,刘震云《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官场》、《温故一九四二》;池莉:《太阳出世》《烦恼人生》《不谈爱情》5.天山牧歌:这部诗集包括四个组诗、九首散歌和一首叙事诗。
在这部诗集里,最受人称道的是《吐鲁番情歌》和《果子沟山谣》两组爱情诗。
艺术成就:(1)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2)抒写浪漫的爱情:总结:闻捷的《天山牧歌》是以爱情诗的面目出现的政治颂歌——通过爱情描写,歌颂新生活,歌颂社会主义新人,新道德,歌颂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崇高的建设者,才是这些诗的真正目的。
6.第四种剧本“第四种剧本”的名称来自黎弘发表在1957年6月11日的《第四种剧本——评<布谷鸟又叫了>》代表作: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鲁彦周《归来》“第四种剧本”主要成就:①勇敢地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爱情生活,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
②勇敢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表现生活中的“阴暗面”,尖锐地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7.。
八个“样板戏”1、1967年,《红旗》第6期发表江青《论京剧革命》,并在《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的社论中,首次正式采用“样板戏”的说法。
2八个“样板戏”:为了纪念《讲话》发表25周年,1967年5月1日起,中央文革小组安排上海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白毛女》和山东的《奇袭白虎团》,会同北京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交响音乐《沙家浜》在北京举行会演,历时37天,演出218场。
这八部作品后来被称为八部“样板戏”。
2、样板戏成为阶级斗争的强大动力,担负起特殊的政治使命。
它被赋予严格的规范性,演出样板戏,一句台词、一个台布、一束灯光、一个道具,甚至人物身上的一块补丁都不能变动,否则就是“破坏革命样板戏”。
8.探索剧●理论方面:对戏剧观进行了探讨。
由于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1982年、1983年前后出现了戏剧观争鸣。
●实践方面:最早引起关注的探索戏剧是哲理剧《屋外有热流》(马中骏等);此后的《血,总是热的》(宗福先)、《绝对信号》(高行健、刘会远)、《车站》(高行健)1985底1986初,探索戏剧的热潮开始消退。
探索戏剧的成就:●戏剧摆脱了对于政治的从属关系,具有了独立品格,剧作家们不再仅从政治角度,更多的是从文化的各个侧面观察人生,写出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创作者的主体性得到张扬,这首先表现在剧作对于写实时空的突破;其次表现在突破写实戏剧的陈规,大胆调用各种手段(如音乐、歌唱、舞蹈、哑剧等因素、体操、杂技的因素、现代科技带来的声、光、电等因素),从而建构起一个综合艺术体系;●崇尚心灵表现、追求哲理象征、注重叙事模式,是探索戏剧共同的审美特征。
9.寻根小说兴起原因:(1)反思文学的合理延伸:文革——十七年——中国历史(2)文化保守主义兴起:新儒学对“文化寻根”的影响(3)文学方面: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4)可追溯到80年代初汪曾祺、邓友梅等人的小说创作寻根文学特点(1)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入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2)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3)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作家作品汪曾祺:《受戒》、邓友梅:《那五》。
阿城:《棋王》10.哲合忍耶:“哲合忍耶”一词是阿拉伯语,意思是高声赞颂。
哲合忍耶教派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一个支派,主要流传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鼎盛期在清乾隆年间。
哲合忍耶,从教理上属于伊斯兰教的苏菲主义,始传者是马明心。
是一种穷人的宗教,强调在清贫和苦难中维护信仰的纯洁和心灵的自由,为此不惜牺牲生命,是一种崇尚英雄主义的宗教。
11.现实主义冲击波出现于1996年并对文坛产生一定冲击的小说创作潮流;带有一定的“主旋律”色彩;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现实;不足:视点有待真正下沉;理性批判精神有待加强;需要克服“报告文学化”倾向——写好人物。
特征:1、强烈的现实感,类型化的道德主义思路。
2、叙事立场的暧昧不明。
3、叙事意识的止步不前,“拟客观”的美学效果代表作家作品刘醒龙《分享艰难》关仁山《九月还乡》谈歌《大厂》12.“两结合”的创作手法“两结合”的创作手法指即无产阶级文学的艺术手法是“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
“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来源于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
”接着讲“形式是民歌,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对立的统一。
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
”周扬在《红旗》创刊号上发表《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随后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正式提出“两结合”的口号13.新民歌运动1958年大跃进期间人民群众自发的用歌曲的形式表达自己理想,歌唱自己劳动。
很多人都来创作形成了创作热潮,后来经过有组织的领导,提倡,收集,形成新民歌运动。
它既有劳动人民的真实心声。
又有政治上的冒进,和经济上浮夸的现象。
同时追求诗歌数量上的高产,对作者队伍高度重视,并迅速培养。
1959年郭沫若和周扬编选的新民歌选集《红旗歌谣》正式出版,诗坛刮起了新民歌诗风。
14.先锋文学产生:小说的先锋观念肇始于80年代中期的刘索拉、徐星等人。
它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共同特征是提倡回到文学本身,注重语言实验,注重作品的形式感,强调“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
特点:1、对意识形态回避、反叛和消解;放弃了对生活的象征、转喻,以及本质的抽象和形而上的把握,作品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消解深度。
2、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
3、重视人物主观意识、变态心理的开掘。
4、高度重视小说形式,文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叙述游戏。
结构散乱破碎,人物趋向符号化,性格缺乏深度,使读者由对人物和意义的关注,转向对叙述过程的关注。
代表作家作品: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马原《冈底斯的诱惑》15. “重写文学史”早在80年代初期“拨乱反正”中,就有人鉴于极左思潮对文艺的伤害,反思文学史写作,如王瑶、唐弢就认为自己的文学史缺点很多。
1988年前后,提出“重写文学史”口号,在文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出现许多“重写”、“重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的文章,强调了文学的审美维度和现代文学学科的独立性。
在“重写文学史”专栏《主持人的话》申明“重写”的意义是“要改变这门学科原有的性质,使之从从属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改变过去那种文学史编著中的“非科学的思维定势”。
“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既反映了80年代后期意识形态环境的宽松和日益多元的观念空间,同时也是从70年代末开始治学生涯的一批年轻学者,在文艺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一次大胆,深入的积极探索。
16.伤痕文学(一)起因:1977年刘心武发表《班主任》,不久卢新华(时为复旦大学学生)发表《伤痕》,“伤痕文学”、“伤痕小说”由此得名。
最早打破文坛僵局,具有开拓意义尽管许多作品停留在对伤痕的表层描写上,但却为恢复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作了贡献(二)成就与意义1、现实主义精神的复归。
真实描写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突破了建国来文学上的种禁区。
2、伤痕文学的主题从一般的政治结论,深化到对精神内伤的描写上,表达了作家的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