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3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偏误,所以有强调"写真实"的一面。(传入时有些变形,由于周扬在左联的领导地位,文章几乎给此后左翼文坛对创作方法探求定下了调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发展的因素,又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机械论的****)
34、两个口号论争: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包括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当代文学等流派和风格。
以下是一些与现当代文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1.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文学运动,强调个人
主义、独特的叙事形式、意象和对现实的批判,代表作品包
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
2.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超越,强调
多元性、断裂性和相对主义,挑战传统叙事结构和意义的稳
定性,代表作品包括托马斯·品钦的《声音与狂喜》和伊安·
麦克尤恩的作品。
3.当代文学:指现在的文学创作,包括多种风格和流派,
如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当代文学作品反
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经验和观点。
4.文学流派:指文学作品按照特定的风格、主题或形式分
类的方式。
常见的文学流派包括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
主义、奇幻文学、科幻文学等。
5.实验性写作:指在文学创作中采用新颖、非传统的形式
和技巧,挑战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追求创新和
独特性。
6.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学科领域,包
括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和当代的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等多种批评理论。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现当代文学及其相关领域。
然而,请注意文学领域是广阔而多样的,以上解释仅提供了一些常见概念的简要说明。
对于特定的文学作品和理论,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界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代表着中国近代诗歌的主流,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格律诗的形式,以适应表现新生活内容的需要,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的境界,反对拟古和复古。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其中黄的成绩最大。
小说界革命是指中国近代的小说革新运动,也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反对封建正统文人鄙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小说的社会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促进了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发展,为五四文学革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夕以科学民主为旗帜,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运动。
它以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为发端,继而融入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
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人数最多,影响最大。
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王统照等,后来参加的有朱自清、冰心、鲁彦、庐隐等。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等。
文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因而也被称为“人生派”和“写实派”。
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自行解散。
创造社继文研会之后,与文研会齐名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
后来参加的有田汉、郑伯奇、穆木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
文学思想倾向于强调创造精神,提倡浪漫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因而被称为“为艺术派”。
后期主倡革命文学。
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而解散。
学衡派1922年出现的一个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文化派别,因1922年1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是当时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和胡先骕等。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
性质: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发起人: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
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
内容: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
形式: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主张:①反映大众、时代的社会现实;②反映无产阶级的认识。
这是一个与革命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京派30年代以北京为中心的小说流派,沈从文是“京派第一人”,还有周作人、废名、芦焚、林徽因、萧乾、朱光潜等。
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
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2个京派文学沙龙,把北大、清华、燕京几个大学的作者松散地组合起来,具有“学院派”的眼光。
几代的京派文人活跃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报刊上。
主张:关注人生,但是与政治斗争保持距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世俗化。
多数是现实主义手法,也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散文化、诗化。
小说特点:①创作题材是乡村中国;②追求人文理想,人的尊严,和谐生命的境界③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样式。
海派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集中表现在30Y的上海。
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等。
特点:①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
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
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小说流派,以《现代》杂志为主要刊物,是第二代海派。
代表作家为穆时英,被称为“海派大将”,还有刘呐欧、施蛰存、叶灵凤等。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源于20C20Y日本的新感觉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1.时务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
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其历史渊源:既是汉魏无文风的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它的社会效果:令读者开眼,风靡一时,并为后世政论报纸纷纷效仿。
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
2.诗界革命(暨南大学05年)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3.小说界革命(安师大03年)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小说界革命”的影响相当深远,许多人投身于小说创作,直接促使了创作热潮的出现,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4.南社(苏州大学06年,中山大学12年,南开大学01年)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该团体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成立,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1917年,因对“同光体”的评价发生争论,南社内部开始分裂。
1923年,南社解体。
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
前后延续30余年。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乡土小说:指20Y初出现于文坛的一股文学潮流,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重要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寓居京沪的青年作者。
主要作品: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
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
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
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
鸳鸯蝴蝶派小说内容多为才子佳人恋爱婚姻,接触到婚姻制度不合理,但又常囿于礼教。
其中好的有一定社会、艺术价值,但也有许多作品以营利为目的而粗制滥造。
这一流派在小说形式、技巧方面有承前启后作用。
文学研究会对其游戏、消遣的文学观进行过批判。
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
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
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
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美丽。
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爱美剧:汪仲贤在1920.10,演出箫伯纳《华伦夫人之职业》失败后,于1920。
11发表了《优游室剧谈》。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
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2.八个样板戏样板戏指文革时期一些优秀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这是当初江青为体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指导方针,所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中国式的文艺“改革”。
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八个样板戏同时在北京上演,对样板戏的宣传登峰造极。
这八个样板戏分别为:《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样板戏”的数量正是在这一时期被确认为“八个”的。
3.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4.改革文学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5.朦胧诗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运动【五四文学革命】.1、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革命文学运动】1、 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诗体大解放】自由诗派是新文学第一个10年(1917~1927)中出现最早、成绩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诗歌主流。
绝大部分诗人及其作品都属于这个流派。
他们不仅有诗歌创作的艺术实践,而且有比较完整的自由诗理论。
自由诗从旧式诗词格律的镣铐里脱胎而出,在体式、音节、语言方面力求解放,显示出新的特色。
自由诗派的理论代表主要有胡适、康白情、郭沫若等。
胡适从1917年回国以后,就下定决心要打破“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如古典诗词的格式、平仄和押韵等,创作自由体的白话新诗。
1916年10月在完成了《尝试集》的创作之后,他又发表《谈新诗》一文,总结了自由诗的创作理论,倡导“诗体大解放”,号召诗人创作自由体的白话诗。
他认为这种自由诗的主要特点是:一、打破五、七言诗的格式,代之以为内容所需要的长短句;二、打破旧诗的平仄限制,代之以轻重高低的自然音节;三、废除旧诗的押韵,代之以现代语言的韵律,有韵固然好,无韵也无妨。
康白情则在1920年3月写的《新诗的我见》中,主张新诗要“自然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拘音韵……”与此同时,郭沫若也在给宗白华的信中主张新诗创作应“破除一切已成的形式”,任凭诗人主观感情的冲动作“绝端自由”的自我表现(《三叶集》第46页、49页)。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和推动下,新文学的先驱者们都在创作自由诗的实践中进行了可喜的尝试。
郭沫若是第一个10年中自由诗派的集大成者,《女神》是其代表作。
艾青则是自由诗派中继郭沫若之后的一座高峰。
谢冰心、刘大白、刘半农、殷夫、蒲风、臧克家、蒋光慈、田间、何其芳、李季、阮章竞等都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自由体诗人。
此外湖畔四诗人、小诗派、七月诗派、九叶诗人等也是写作自由诗卓有成就的诗人。
自由诗派对我国现代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为繁荣我国现代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
【春阳社】,中国境内第一个新剧(话剧)团体,1907年10月由王钟声创办于上海,主要成员:徐半梅、萧天呆、陈镜花等。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1)在第二次文代会上,出现被确定为指导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原则;(2)内容要点:A.坚持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B.必须要注意在文学当中表现出的英雄人物,社会主义本质,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光辉形象。
(3)从阶级属性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属于无产阶级文学。
代表作家作品有高尔基的小说《母亲》、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法捷耶夫的《毁灭》等,高尔基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2、介绍《百合花》作家茹志鹃于1958年3月创作的短篇小说。
小说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小说写的是发生在战斗前沿包扎所的故事,一个出身农村的军队士兵“小通讯员”与两位女性“我”与“新媳妇”在激烈的战斗环境下的情感关系,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诠释了战争,人性,该篇小说塑造的英雄人物通讯员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和业绩真实再现了我人民解放军热爱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
艺术特色:茹志鹃的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是展开战争血与火的残酷场面的正面描写。
作家具有比较细腻的情感,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
《百合花》中调动了“破洞”、“馒头”等一系列细节,于表现心理、塑造人物颇为有益。
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百合花》中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
3、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掀起了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机缘是政治性的,它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爱憎之情判然,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
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培养革命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6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
由郭沫若,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协”的日常工作。
“文协”的机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艺》。
“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抗日斗争相结合。
“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年6月,由cc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
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年5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
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感受的现代情绪。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于1978年在《文汇报》上提出,伤痕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种全新文学题材。
文革之后,涌现出一批以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谴责极左路线的破坏为核心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
刘心武的《班主任》成为伤痕小说的奠基之作。
卢新华《伤痕》,使“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得名于此。
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小说缺点在于理论先行。
2、寻根小说:在1984年12月,在杭州《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中提出,韩少功提出“文学有根”,“根”是指民族传统文化。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贾平凹、陈建功、郑万隆、李杭育。
艺术特色:对小说情调氛围的营造;向平淡、节制的语言倾斜,或者直接融进文言的词汇和句子,来增强小说的表现力;小说章法结构取自于古代小说,尤其是“唐人传奇”和“宋人笔记”。
意义:小说偏离了主流小说的政治批判,现实批判和对历史的反思的现象,对日常生活、风俗、民情的描写,拓展了小说的表现领域。
3、新写实小说:是具有传统写实意义的小说。
代表人物刘震云、池莉、刘恒。
小说的写实特点:还原生活。
对日常的、平庸的、琐碎生活的关注。
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之处在于“典型化”,包括放弃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对过去“宏大历史叙述放弃,代之的是对日常的、琐碎的、平庸的日常生活”的表现与兴趣。
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了一种开放的态度,表现为“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方式。
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造成了对意义的消解这一新的盲区。
4、先锋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重视“叙述”的过程。
代表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格非的《逆舟》和苏童的《妻妾成群》。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至今的文学作品,包括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两个概念。
现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相对应,主要以20世纪以来的作品为研究对象,这些作品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体表达。
现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反传统、革新和自由创作。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追求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方式的自由。
其代表作品有《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
2.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补充,它主张对现实进行解构和拆解,拒绝单一的真理和固有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作品对语言、叙事和身份等进行了批判性的探索,代表性作品有《这光荣的时刻》、《美国鬼魂》等。
3. 后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将虚构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追求一种现实与梦幻的结合。
后现实主义作品中常常出现令人迷惑的情节和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代表作品有《百年孤独》、《黑暗之心》等。
4.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追求真实和客观的描写方式,写作中注重事实和细节的再现。
现实主义作品具有深入的社会分析和对人性的探索,代表作品有《麦田里的守望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5. 社会批判文学:社会批判文学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写作态度和方法,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批判性反思,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合理之处。
社会批判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社会关怀和批评意识,代表作品有《人间词话》、《荒野上的花朵》等。
6. 实验文学:实验文学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创新写作方式,它打破常规的叙事结构,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
实验文学作品常常运用非线性叙事、碎片化的结构和多重叙述等手法,代表作品有《无人生还》、《天使与魔鬼》等。
现当代文学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领域,涵盖了多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
它不断地反映和记录着时代的变化和人类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启迪。
现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它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的不同。
现当代文学的产生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密不可分,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和主题。
本文将对现当代文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当代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I.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种文学思潮,其主要特点是对传统文学形式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拒斥,并追求创新和突破。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以非线性叙事、内心独白和流派交叉等手法呈现,以突出个体主义、恶与罪的意识和对生命与存在的探索。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灵之舞》就是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II.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至今的文学思潮和艺术运动,它反对现代主义的理性和权威,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碎片化的结构、拼贴式的叙事和语言游戏等手法来呈现。
它关注主题包括语言的本质、权力关系、身份认同和真实性等。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有托马斯·品钦的《重建》和伊斯梅尔·卡达尔的《无名之歌》。
III. 文学流派流派是指在文学中形成的一类特定的文体或文学风格。
现当代文学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流派,如魔幻现实主义、奇幻文学、洛波科洛文学等。
魔幻现实主义强调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边界模糊,巴尔加斯·略萨的《百年孤独》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该流派的代表作品。
奇幻文学则通过创造奇幻的世界和人物来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J·R·R·托尔金的《魔戒》系列和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都属于奇幻文学。
IV. 启蒙文学启蒙文学是指18世纪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其核心是推崇理性和知识,倡导以人为本,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幸福。
启蒙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揭示社会不公、批判封建制度以及提倡科学和教育等方式来传递启示。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这是新文学产生以来最早成立的重要文学社团。
基本文学主张,一是强调“为人生而艺术”,一是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机关刊物有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一九三二年因战争而停止活动。
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具有“尊天才”、“非功利”等艺术倾向。
强调文学必须忠实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要求”,文学就是天才的创造物,主张文艺应该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追求文学的全与美新月诗派:1928年《新月》月刊创刊中坚人物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新月派是有着自己的文化坚守和政治追求的文化团体,但是它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体现在文学实践上,包括文学批评、格律歌创作、小说戏剧和散文,其中以诗歌成就最大新月诗派以新格律诗的理论提倡和创作实践而著称,形成了自五四白话诗实验以来的又一次质的飞跃,是继浪漫主义新诗创作之后的又一次新诗的大繁荣。
《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在1923年创作了《卓文君》和《王昭君》,这两部剧作与1925年创作的《聂嫈》合集称为《三个叛逆的女性》。
郭沫若原想从历史人物中选取三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性,塑造“在家不必从父,出嫁不必从夫,夫死不必从子”的三个妇女形象。
以反封建礼教的束缚,弘扬叛逆的精神、提倡女性解放。
后来蔡文姬没有及时写出来而写创作出了聂嫈,同样是做为一个反抗的女性形象出现的。
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文学改良刍议》与“八不主义”: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和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周作人:《人的文学》人的文学: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2,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语丝文体:是指语丝社作家融会英国随笔和中国三代笔记的笔法,自筹新体,于“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同时,又不失其含蓄蕴藉、稳健持重的风度,在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上可谓一时重镇。
《语丝》发表的主要散文,在创作上,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41,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又称礼拜六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文学主张把小说作为“游戏”与“消遣”的工具,其主流是言情小说,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42,学衡派: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个复古主义派别。
因1922年吴宓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以“昌明国粹、融华新知”为宗旨,主要倾向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
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肃等。
44,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其基本特征是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创作了不少艺术上成熟精致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16. 学衡派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或可以说是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七人,在南京东南大学发起创办了《学衡》杂志,学衡派便因《学衡》杂志而得名。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当代部分)6.伤痕文学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斑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不久,《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
表现“伤痕”作品的主要内容,可以大致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
一是写“知青”的命运: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人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
如何看待这些作品,曾在1978—1979年发生过争论,不久,“伤痕文学”概念的贬斥含义逐渐消退,成为对一个时期文学思潮的概括。
“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宗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从森林来的孩子》(张洁)。
8.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综览寻根小说,这一批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竞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等并不甚了然,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较矛盾,概括地说大致有这样三类: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
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1.《文学革命论》(2007年、2011年、2012年):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在文中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提出了三大主义: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到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这篇文章的发表,对于文学革命的发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复古主义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却暂时没有人公开出来讲话,于是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在由刘半农写复信予以逐条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引起广泛的社会注意。
3.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是汪静之、应修人、冯雪峰等,出版过诗歌合集《湖畔》《春的歌集》和汪静之的《蕙的风》等,他们写抒情诗,尤其以清新质朴、大胆率真的情诗在白话新诗的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被朱自清成为当时“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人。
4.美文:又称为小品文,由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进美文这一概念,于1921年发表文章《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周作人自己等一大批作家富有成效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人们往往以闲话絮语谈天来形容其文体特点,充满个性的随意议论,夹叙夹议是其最重要的语体特点。
5.春柳社:1906年,留日学生成立于东京的一个综合性文艺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创始人为曾孝谷李叔同主要成员有欧阳予倩,陆镜若等,1907年搬演西方话剧《茶花女》又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春柳社是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最早掀起了引进话剧的热潮,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正式由春柳社开始的。
6.文明戏:文明戏是春柳社等话剧社团借鉴西方戏剧,,以言语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而创造的新的戏剧形式,最初人们称之为新剧,辛亥革命爆发后到五四文学革命前夕,新剧因形式新颖和内容贴切现实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而盛行一时,为表达对新剧的喜爱人们称之为文明戏,但后来文明戏因迁就小市民的封建落后意识和恶俗趣味以及艺术上的粗制滥造而失去了观众,它的衰败让后人引以为戒,同时让也为以后中国现代新剧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7.民众戏剧社1921年成立于上海,是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等,他们创办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的戏剧杂志《戏剧》月刊,在话剧理论建设和提倡爱美剧方面,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8.戏剧些社:1921年冬成立于上海至1933年九月被国民党查封,前后进行戏剧活动达12年之久,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久的一个,成员主要有欧阳予倩、洪深等,他们在话剧舞台实践方面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9.爱美剧:爱美剧即非职业的戏剧,爱美剧运动口号的提出,受到了欧洲小剧场运动的启发,开展业余的小型的演出,不以营利为目的,致力于提高戏剧的艺术水平,发挥戏剧的社会作用,1921年著名戏剧家陈大悲发表长文《爱美的戏剧》系统地论述了爱美剧的问题,率先提出了开展爱美剧运动的主张,其提出后,在新剧借引起了很大的安详,一批业余话剧研究刊物纷纷涌现出来,排演爱美的戏剧,上海民众戏剧社和上海戏剧协社是其中最重要的两支队伍。
10.独幕喜剧圣手: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新喜剧的开创者,他创作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独幕讽刺喜剧,带动中国喜剧事业的发展,因此他被誉为独幕喜剧圣手,它是中国现代喜剧的创始人之一,在戏剧人物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均显现出成熟的技艺,为现代话剧特别是喜剧提供了堪称典范的作品,其主要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中的矛盾为主要内容,代表作品为《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
11.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西滢等,这是围绕着《现代评论》周刊,《晨报》副刊和《新月》月刊而形成的一个知识分子派别,成员多是从欧美回国的具有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的思想的留学生,以1927年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新月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在于新诗。
他们以新格律诗进行创作,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是针对自由体诗歌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的主张,即新诗的三美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2.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创办有《语丝》周刊,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语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谈古论今,不拘一格,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生动、活泼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有重要贡献,其散文创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犀利的泼辣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冲淡的小品散文,语丝于1930年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14.莽原社成立于1925年,由鲁迅发起,成员主要有高长虹韦素园等,办有《莽原》周刊,莽原社在创作上提倡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在抗击旧势力和抨击旧文明方面做过自己的努力,1926年高长虹和向培良从莽原社分裂出去,另组狂飙社。
15.未名社成立于1925年,得到鲁迅的支持,成员有韦素园、曹靖华、台静农等,将《莽原》改为半月刊复刊,又出版《未名》半月刊刊物。
未名社的主要贡献在于译介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方面,台静农的乡土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16.农村三部曲:矛盾在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反映农村题材的三个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合称为农村三部曲,这三篇小说共同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动荡,其中老通宝的经历作为……17.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18.社会剖析派茅盾《子夜》的出现和产生的影响,使得左翼作家中一种关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矛盾,旨在揭示社会矛盾根源的“社会剖析派”小说成为引人注目的现象,社会剖析派作家中成就较大的有吴组缃、沙汀和艾芜。
19.小诗:小诗是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尔《飞鸟集》引入我国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主要作家有冰心,宗白华等人,其特点是篇幅短小,文字简约,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如冰心的《繁星》《春水》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
20.零余者21.象征诗派: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诗坛出现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由于这一诗派对后来的30年代现代派诗歌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它又被看作是早期象征诗派,或早期现代诗派。
1925年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的出版,标志着象征诗派由理论倡导走向创作时间并以鲜明的特色引起了文坛的注视,与李金发同时或稍后致力于象征诗歌的创作的还有后期的创造社成员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象征诗派丰富了新诗的表现手法,是对缺少余香和回味的初期白话诗的一种反拨。
22.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这些“《太阳》下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心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23.大河小说24.新诗人散文群“水星派作家”20世纪30年代,在《大公报文艺》《文学季刊》《水星》等杂志和报刊上发表散文的作家形成的流派,主要有何其芳,李广田,丽尼等,又被称为水星派作家。
说是新诗人散文群是因为何其芳李广田早先是诗人,更因为其散文创作分明透露出对诗歌的意蕴和形态的自觉追求。
25.论语派论语派是林语堂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的以杂文为主的小品文流派。
这个流派拥有三个刊物,即《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林语堂是论语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主要成员还有邵洵美章克标陶亢德,《论语》“以提倡幽默文字为主要目标,”《人间世》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26.七月诗派27.民歌体叙事诗解放区诗歌创作的最大收获,是出现了一些反映新旧两个时代巨大变化的长篇叙事诗,这些富有生活气息,在形式上具有民族化、大众化特色的作品,大都是以传统民间歌谣的形式创作,因此被称为“民歌体叙事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与阮章竞《漳河水》,两首诗在艺术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2.胡风“主观战斗精神”(2011)3.九叶诗派2006年4.解释“与抗战无关论”其余见期末复习整理的名词解释笔记。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是其全称,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
会议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开始了当代文学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2.政治抒情诗:在题材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
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
一般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对所要表现的观念和情绪进行渲染、铺陈,讲究节奏分明。
经常使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的的组织形式,多象征手法。
这种鼓动性的诗歌大量出现在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开展的时期,代表诗人有郭小川和贺敬之,代表作品有3.“革命加恋爱小说模式”(2007、2009、2012)4.伤痕小说2006年自1977年开始,一大批反映文革十年动乱给人们心灵带来创伤的小说相继问世,这些小说沉痛地揭露出十年动乱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带给人的悲惨遭遇和内心创伤,提出了一系列与千百万群众命运休戚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引导人们去思考。
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源于卢新华的小说《伤痕》,此外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家及作品还有刘心武的《班主任》、韩少功《月兰》、周克芹《徐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尽管多数作品仅仅停留在对社会人生的伤痕的表层描写上,但伤痕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性意义,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戒律,突破现实题材禁区,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开启了8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道路,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