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31、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由"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提出,而于1930年11月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代表大会所确认。强调世界观对创作直线式的决定作用,完全用哲学方法或世界观取代艺术方法,认为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人物和生活的描写将唯物辩证法体现出来,那么图解政治概念就是合理的。
3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后期从苏联引入这一口号,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其影响比以往其它方法更加深远,甚至一直延续到当代。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一种基本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1932年苏联首届作家代表大会确定的。它要求文艺家从现实的革命出发,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描写现实,这种艺术的描写还必须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这个口号的提出,是为了清算"拉普"机械论的文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偏误,所以有强调"写真实"的一面。(传入时有些变形,由于周扬在左联的领导地位,文章几乎给此后左翼文坛对创作方法探求定下了调子,即既吸收了其中有利于现实主义恢复与发展的因素,又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左倾机械论的****)
34、两个口号论争:指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两个口号都是因日寇扩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周扬提出,并由此开展了国防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论争。鲁迅撰文提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批评了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左翼领导人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错误。这是左翼文学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由于某些思想分歧而发生的论争。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现代部分)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

《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2.创造社1921年6命。

创造社命文学。

3.1923文、凌叔华等。

4.湖畔诗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是文学革命后涌现的具有浪漫抒情倾向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为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还出版了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

文学史上称这四位诗人为“湖畔诗人”。

该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被朱自清评为“真正专心致志作情诗”的诗歌团体。

内容: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清新、美丽。

形式:自由诗、浪漫主义手法;天真、开朗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5.鸳鸯蝴蝶派指的是清末民初专写才子佳人题材的文学派别。

又名礼拜六派(因鸳鸯蝴蝶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而得名),始于20世纪初,1912—1917年为其繁盛期,直至1949年才基本消失。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文学主张是把小说作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

这一类文学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总体特征是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

代表作品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天笑《上海春秋》等。

其主流为言情小说,有坏的支流如黑幕小说等。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界革命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诗歌革新运动,代表着中国近代诗歌的主流,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传统格律诗的形式,以适应表现新生活内容的需要,要求诗歌以通俗的语言创造新的诗的境界,反对拟古和复古。

代表人物有梁启超、黄遵宪等,其中黄的成绩最大。

小说界革命是指中国近代的小说革新运动,也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是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反对封建正统文人鄙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小说的社会地位提到空前的高度,促进了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的发展,为五四文学革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夕以科学民主为旗帜,以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革命运动。

它以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为发端,继而融入文学革命和五四运动。

其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等。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人数最多,影响最大。

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成立,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孙伏园、许地山、王统照等,后来参加的有朱自清、冰心、鲁彦、庐隐等。

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文学周报》等。

文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因而也被称为“人生派”和“写实派”。

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自行解散。

创造社继文研会之后,与文研会齐名的新文学社团。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

后来参加的有田汉、郑伯奇、穆木天、冯乃超等。

主要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文化批判》等。

文学思想倾向于强调创造精神,提倡浪漫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因而被称为“为艺术派”。

后期主倡革命文学。

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而解散。

学衡派1922年出现的一个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文化派别,因1922年1月在南京东南大学创办《学衡》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是当时东南大学教授吴宓、梅光迪和胡先骕等。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

性质: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发起人: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卢森堡)等。

上海总会有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

内容: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

形式:提出“要使我们的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主张:①反映大众、时代的社会现实;②反映无产阶级的认识。

这是一个与革命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京派30年代以北京为中心的小说流派,沈从文是“京派第一人”,还有周作人、废名、芦焚、林徽因、萧乾、朱光潜等。

所以称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作品较多地在京津刊物上发表。

林徽因、朱光潜组织的2个京派文学沙龙,把北大、清华、燕京几个大学的作者松散地组合起来,具有“学院派”的眼光。

几代的京派文人活跃于《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报刊上。

主张:关注人生,但是与政治斗争保持距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世俗化。

多数是现实主义手法,也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散文化、诗化。

小说特点:①创作题材是乡村中国;②追求人文理想,人的尊严,和谐生命的境界③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讽刺体样式。

海派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的形成,集中表现在30Y的上海。

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凤等。

特点:①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

小说注重可读性,迎合大众口味,是一种“轻文学”;②过渡性地描写都市。

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夜总会、赌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③首次提出“都市男女”这一海派常写常新的主题,造成一种“新式的肉欲小说”;④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小说流派,以《现代》杂志为主要刊物,是第二代海派。

代表作家为穆时英,被称为“海派大将”,还有刘呐欧、施蛰存、叶灵凤等。

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源于20C20Y日本的新感觉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最新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汇编1.时务体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又称“新文体”、“报章体”,是一种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显的文体。

这种文体特征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语言丰富、笔调自由、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其历史渊源:既是汉魏无文风的发扬也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它的社会效果:令读者开眼,风靡一时,并为后世政论报纸纷纷效仿。

而守旧的老辈则痛恨它。

2.诗界革命(暨南大学05年)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

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

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3.小说界革命(安师大03年)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口号,这是“小说界革命”的开始。

“小说界革命”的影响相当深远,许多人投身于小说创作,直接促使了创作热潮的出现,在近代小说史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4.南社(苏州大学06年,中山大学12年,南开大学01年)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学社团。

该团体于1909年11月13日在苏州成立,发起人为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1917年,因对“同光体”的评价发生争论,南社内部开始分裂。

1923年,南社解体。

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

前后延续30余年。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指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该方针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

在该方针的鼓舞下,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2.八个样板戏样板戏指文革时期一些优秀的大中型舞台艺术作品,这是当初江青为体现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指导方针,所做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中国式的文艺“改革”。

1967年5月9日至6月15日八个样板戏同时在北京上演,对样板戏的宣传登峰造极。

这八个样板戏分别为:《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样板戏”的数量正是在这一时期被确认为“八个”的。

3.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

十年文革期间,无数知识青年被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

“伤痕文学”的出现直接起因于上山下乡,它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

4.改革文学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5.朦胧诗朦胧诗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1)在第二次文代会上,出现被确定为指导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原则;(2)内容要点:A.坚持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B.必须要注意在文学当中表现出的英雄人物,社会主义本质,展现了社会主义的光辉形象。

(3)从阶级属性来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属于无产阶级文学。

代表作家作品有高尔基的小说《母亲》、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法捷耶夫的《毁灭》等,高尔基被公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2、介绍《百合花》作家茹志鹃于1958年3月创作的短篇小说。

小说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小说写的是发生在战斗前沿包扎所的故事,一个出身农村的军队士兵“小通讯员”与两位女性“我”与“新媳妇”在激烈的战斗环境下的情感关系,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诠释了战争,人性,该篇小说塑造的英雄人物通讯员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和业绩真实再现了我人民解放军热爱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

艺术特色:茹志鹃的取材和切入生活的角度是别致的,是展开战争血与火的残酷场面的正面描写。

作家具有比较细腻的情感,善于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一起伏、一回旋,并以生动的细节描写予以表现。

《百合花》中调动了“破洞”、“馒头”等一系列细节,于表现心理、塑造人物颇为有益。

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抒情味,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叙事,《百合花》中我既是叙事者又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

3、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人民群众冲破当时的严厉禁令,掀起了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

这场诗歌运动所引发的机缘是政治性的,它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爱憎之情判然,体现出文学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

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培养革命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6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27日成立于汉口。

由郭沫若,茅盾、丁玲、胡风、夏衍等任理事,周恩来为名誉理事之一,老舍任总务部主任,负责“文协”的日常工作。

“文协”的机关刊物是抗战期间坚持时间最久的《抗战文艺》。

“文协”在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

提倡抗战文艺的通俗化,要求文艺紧密地与抗日斗争相结合。

“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

【民族主义文学】指由1930年6月,由cc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

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

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现代诗派】“现代派”因施蛰存在1932年5月出版《现代》杂志而得名。

施蛰存在《现代·发刊词》中写道:“《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感受的现代情绪。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创作,包括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流派和作品类型。

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文学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

一、新文学运动新文学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标志,发生在20世纪初。

该运动起源于对封建文化体制的不满,旨在推翻旧有文学规则和传统。

新文学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鲁迅、郁达夫等。

他们以写实主义为基础,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揭示了当时社会风貌,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二、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种重要创作风格,受到南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启发。

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包含超自然、幻想元素,探索现实与虚幻之间的边界。

代表作家有莫言、余华等。

这种创作风格带给读者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关切。

三、“文革”文学“文革”文学是指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的文学作品,特点是强调革命思想、宣传党的政策和意识形态。

在这一时期,艺术和文学创作受到政府的强力控制和指导。

由于政治原因,很多优秀的作家被迫沉默或遭受迫害。

尽管“文革”文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四、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

它对现代风格和观念进行了批判和重新解读,强调“破除万象”,挑战传统的文学形式和结构。

该流派作品常常以非线性叙事、意象性语言和反传统的手法为特点。

著名代表有杨绛、王小波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开拓了新的创作思路,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五、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是指由女性创作和讨论女性问题的文学作品。

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意识觉醒,女性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女性作家以独特的视角和亲身经历,揭示了女性在家庭、社会和个人生命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代表作家有林海音、阿城等。

女性文学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多样性。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于1978年在《文汇报》上提出,伤痕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种全新文学题材。

文革之后,涌现出一批以揭露“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创伤”,谴责极左路线的破坏为核心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

刘心武的《班主任》成为伤痕小说的奠基之作。

卢新华《伤痕》,使“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得名于此。

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

小说缺点在于理论先行。

2、寻根小说:在1984年12月,在杭州《新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中提出,韩少功提出“文学有根”,“根”是指民族传统文化。

八十年代中期,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贾平凹、陈建功、郑万隆、李杭育。

艺术特色:对小说情调氛围的营造;向平淡、节制的语言倾斜,或者直接融进文言的词汇和句子,来增强小说的表现力;小说章法结构取自于古代小说,尤其是“唐人传奇”和“宋人笔记”。

意义:小说偏离了主流小说的政治批判,现实批判和对历史的反思的现象,对日常生活、风俗、民情的描写,拓展了小说的表现领域。

3、新写实小说:是具有传统写实意义的小说。

代表人物刘震云、池莉、刘恒。

小说的写实特点:还原生活。

对日常的、平庸的、琐碎生活的关注。

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同之处在于“典型化”,包括放弃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对过去“宏大历史叙述放弃,代之的是对日常的、琐碎的、平庸的日常生活”的表现与兴趣。

在艺术手法上,表现了一种开放的态度,表现为“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方式。

扩大了小说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造成了对意义的消解这一新的盲区。

4、先锋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重视“叙述”的过程。

代表作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格非的《逆舟》和苏童的《妻妾成群》。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是指20世纪至今的文学作品,包括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两个概念。

现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相对应,主要以20世纪以来的作品为研究对象,这些作品反映了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体表达。

现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反传统、革新和自由创作。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追求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方式的自由。

其代表作品有《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

2.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补充,它主张对现实进行解构和拆解,拒绝单一的真理和固有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作品对语言、叙事和身份等进行了批判性的探索,代表性作品有《这光荣的时刻》、《美国鬼魂》等。

3. 后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将虚构与现实交织在一起,追求一种现实与梦幻的结合。

后现实主义作品中常常出现令人迷惑的情节和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代表作品有《百年孤独》、《黑暗之心》等。

4.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追求真实和客观的描写方式,写作中注重事实和细节的再现。

现实主义作品具有深入的社会分析和对人性的探索,代表作品有《麦田里的守望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5. 社会批判文学:社会批判文学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写作态度和方法,它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批判性反思,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合理之处。

社会批判文学作品具有明显的社会关怀和批评意识,代表作品有《人间词话》、《荒野上的花朵》等。

6. 实验文学:实验文学是现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创新写作方式,它打破常规的叙事结构,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

实验文学作品常常运用非线性叙事、碎片化的结构和多重叙述等手法,代表作品有《无人生还》、《天使与魔鬼》等。

现当代文学是一个广泛而丰富的领域,涵盖了多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

它不断地反映和记录着时代的变化和人类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想启迪。

现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的名词解释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它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的不同。

现当代文学的产生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密不可分,它反映了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和主题。

本文将对现当代文学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现当代文学的内涵和特点。

I.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一种文学思潮,其主要特点是对传统文学形式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拒斥,并追求创新和突破。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通常以非线性叙事、内心独白和流派交叉等手法呈现,以突出个体主义、恶与罪的意识和对生命与存在的探索。

例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灵之舞》就是典型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II.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至今的文学思潮和艺术运动,它反对现代主义的理性和权威,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常常以碎片化的结构、拼贴式的叙事和语言游戏等手法来呈现。

它关注主题包括语言的本质、权力关系、身份认同和真实性等。

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品有托马斯·品钦的《重建》和伊斯梅尔·卡达尔的《无名之歌》。

III. 文学流派流派是指在文学中形成的一类特定的文体或文学风格。

现当代文学中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流派,如魔幻现实主义、奇幻文学、洛波科洛文学等。

魔幻现实主义强调现实与虚构之间的边界模糊,巴尔加斯·略萨的《百年孤独》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该流派的代表作品。

奇幻文学则通过创造奇幻的世界和人物来探索人类的内心世界,J·R·R·托尔金的《魔戒》系列和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都属于奇幻文学。

IV. 启蒙文学启蒙文学是指18世纪欧洲兴起的一种文学运动,其核心是推崇理性和知识,倡导以人为本,追求个体的自由和幸福。

启蒙文学作品常常通过揭示社会不公、批判封建制度以及提倡科学和教育等方式来传递启示。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发起人有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这是新文学产生以来最早成立的重要文学社团。

基本文学主张,一是强调“为人生而艺术”,一是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机关刊物有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一九三二年因战争而停止活动。

创造社: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具有“尊天才”、“非功利”等艺术倾向。

强调文学必须忠实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要求”,文学就是天才的创造物,主张文艺应该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追求文学的全与美新月诗派:1928年《新月》月刊创刊中坚人物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新月派是有着自己的文化坚守和政治追求的文化团体,但是它的最为突出的贡献是体现在文学实践上,包括文学批评、格律歌创作、小说戏剧和散文,其中以诗歌成就最大新月诗派以新格律诗的理论提倡和创作实践而著称,形成了自五四白话诗实验以来的又一次质的飞跃,是继浪漫主义新诗创作之后的又一次新诗的大繁荣。

《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在1923年创作了《卓文君》和《王昭君》,这两部剧作与1925年创作的《聂嫈》合集称为《三个叛逆的女性》。

郭沫若原想从历史人物中选取三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性,塑造“在家不必从父,出嫁不必从夫,夫死不必从子”的三个妇女形象。

以反封建礼教的束缚,弘扬叛逆的精神、提倡女性解放。

后来蔡文姬没有及时写出来而写创作出了聂嫈,同样是做为一个反抗的女性形象出现的。

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文学改良刍议》与“八不主义”: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做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和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周作人:《人的文学》人的文学: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

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

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2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3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2,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语丝文体:是指语丝社作家融会英国随笔和中国三代笔记的笔法,自筹新体,于“任意而谈,无所顾忌”的同时,又不失其含蓄蕴藉、稳健持重的风度,在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上可谓一时重镇。

《语丝》发表的主要散文,在创作上,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41,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又称礼拜六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文学主张把小说作为“游戏”与“消遣”的工具,其主流是言情小说,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小说新报》《小说大观》等。

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42,学衡派: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一个复古主义派别。

因1922年吴宓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以“昌明国粹、融华新知”为宗旨,主要倾向是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

主要成员有吴宓、梅光迪、胡先肃等。

44,京派:是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其基本特征是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创作了不少艺术上成熟精致的作品。

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16. 学衡派学衡派是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文化团体,或可以说是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1月,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七人,在南京东南大学发起创办了《学衡》杂志,学衡派便因《学衡》杂志而得名。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当代部分)6.伤痕文学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斑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立即引起轰动。

《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

不久,《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

表现“伤痕”作品的主要内容,可以大致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

一是写“知青”的命运: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人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

如何看待这些作品,曾在1978—1979年发生过争论,不久,“伤痕文学”概念的贬斥含义逐渐消退,成为对一个时期文学思潮的概括。

“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宗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文夫)、《姻缘》(孔捷生)、《我应该怎么办》(陈国凯)、《从森林来的孩子》(张洁)。

8.寻根文学: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综览寻根小说,这一批作家对自己所寻的"根"究竞是什么,"文化"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等并不甚了然,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也较矛盾,概括地说大致有这样三类: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主要有阿城的《棋王》。

二是持否定态度,代表作有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包括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以及当代文学等流派和风格。

以下是一些与现当代文学相关的名词解释:
1.现代主义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文学运动,强调个人
主义、独特的叙事形式、意象和对现实的批判,代表作品包
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和弗朗茨·卡夫卡的作品。

2.后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批判和超越,强调
多元性、断裂性和相对主义,挑战传统叙事结构和意义的稳
定性,代表作品包括托马斯·品钦的《声音与狂喜》和伊安·
麦克尤恩的作品。

3.当代文学:指现在的文学创作,包括多种风格和流派,
如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当代文学作品反
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和个体的经验和观点。

4.文学流派:指文学作品按照特定的风格、主题或形式分
类的方式。

常见的文学流派包括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
主义、奇幻文学、科幻文学等。

5.实验性写作:指在文学创作中采用新颖、非传统的形式
和技巧,挑战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方式,追求创新和
独特性。

6.文学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学科领域,包
括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和当代的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后殖民主义批评等多种批评理论。

这些名词解释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现当代文学及其相关领域。

然而,请注意文学领域是广阔而多样的,以上解释仅提供了一些常见概念的简要说明。

对于特定的文学作品和理论,可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大全运动【五四文学革命】.1、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2、文学革命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以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为主要内容,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实绩:出现了大量的新文学作品、社团、刊物,确立了白话文的正宗地位等;3、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新时期.【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指由1930年6月,由特务头子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策划,并纠集一帮政客、帮闲、特务和反动文人,发起的反革命文学运动.其主要成员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王平陵、傅彦长、黄震遐等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委员,上海市政府委员、国民党御用文人、国民党军官等。

出版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等。

在《民族主义文学运动宣言》中鼓吹“文艺的中心意识”,声称“文艺的最高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了“新文艺的危机”。

妄图以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混合物来冒充民族意识,以此来抹煞阶级斗争,否定阶级意识,进而否定“左联”提倡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创作“杀人放火"的“屠夫文学”与左翼文学对抗。

【革命文学运动】1、 1928年初,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以《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三个刊物为主要阵地,一齐鼓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等,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在革命文学创作中他们忽视文艺的特征,对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家和作品进行批判否定,尤其是集中攻击鲁迅,从而引发了与鲁迅、茅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论争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纠正了某些理论错误,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2、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文学改良刍议》: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青年》,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2)《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3)《爱美剧》:西洋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众戏剧社。

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于是爱美的戏剧迅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

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

"爱美剧"系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

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海。

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

因而是文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等等。

(4)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于北京成立。

代表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叶圣陶)、朱自清、冰心、庐隐、俞平伯、老舍、丰子恺等。

《小说月报》为代用会刊,还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信仰:“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以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为其主要倾向;文学研究会倡导和创作的反映各种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问题剧”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盛极一时;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以俄、法及北欧的现实主义名著居多。

影响:它承接了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5)创造社:1921年6月,于日本东京成立。

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潘汉年、阳翰笙等。

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文艺思想基本倾向是浪漫主义,强调本着“内心的要求”从事文学活动,尊自我、重主观、崇天才、讲神会,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艺术以感情为生命。

他们创作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

创造社也是具有较多现代主义气息的新文学社团。

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在当时形成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成为当时新文学中和现实主义并峙的两大文学主潮。

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8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6)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

《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

《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
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7)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

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运动。

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依附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8)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

湖畔诗社成员致力于诗歌创作,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

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湖畔诗派是沐浴五四时代精神而成长起来的诗人,他们身上具有清新、自然、纯情、率真的特点。

个性解放思想是他们诗歌创作的基石。

然而,与前代诗人不同,他们将爱情、婚姻自由,几乎当作了个性解放、自我完善的全部内容。

所以,他们的作品主要写爱情,爱情诗是他们对于中国诗歌的主要贡献。

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

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

(9)问题小说:“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 -1925 )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

问题小说在1919 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 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

1921 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推向高潮。

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是爱情还是苦痛》罗家伦、《这也是一个人?》叶圣陶、《两个家庭》《超人》《斯人独憔悴》冰心。

“问题小说”是“五四”时期,最早形成的一种小说实践形式,虽然大多数都不太成熟,不重于艺术技巧和结构形式。

但对整个五四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导致着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

(10)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是指20世纪初出现于文坛的一股文学潮流,主要是指一批寄居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的作家描写故乡农村或乡镇生活,具有较浓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隐现着乡愁的小说。

鲁迅最先用“乡土文学”的概念来概括这一小说创现象。

周作人在1923年提倡“乡土艺术”,在此之后,一大批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形成了一个创作高潮。

重要作家: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等寓居京沪的青年作者。

主要作品: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蹇先艾《水葬》、许杰《惨雾》。

开创了现代文学史上堪称一大创作潮流的风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