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文学批评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文学批评思想

内容摘要:《老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著作,但其中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理念上看,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趋反、自然无为等理念,这些理念也同时反映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即从批评对象的相成和相反的角度、自然而不加入人工的态度上显示其文学批评的基本思想倾向,其“大音希声”、“信言不美”则直接反映了他的文学批评理念。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方法上看,其方法也与其哲学理念相联系。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道”,为了实现“道”,达到“道”的境界,老子十分重视虚极静笃、抱一守中、德善德信、正言若反等方法,而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些方法用于文学批评也是十分中肯的。

主题词:老子哲学理念文学批评思想关系

《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言论和思想,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反映道家思想的哲学著作,但其中也包含了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是我们研究老子及道教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老子》,正是蕴含在其哲学思想的文学批评的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不可估量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辩证趋反

辩证思想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占重要的地位。老子的辩证思想导源于《周易》,但比《周易》更加明朗化和系统化。老子辩证趋反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文学批评中,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批评对象

双方对立统一的角度提出其批评理论。比如老子对美和恶、善与不善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老子认为世间美的东西和恶的东西是共存的,善和不善的东西也是共存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恶,没有善,也就无所谓不善。美与恶、善于不善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评判,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不应该偏重一方而轻视另一方。二是从批评对象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角度提出其批评理论。一方面,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极致,就会以相反的形态表现出事物发展的更高境界。另一方面,只有抓住事物相反方面,才能达到最佳的批评目的。”

2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在老子的宇宙观里,把“道”看做是宇宙生成的本原,一切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老子自然无为哲学思想体现的文学批评上,就是强调一种完全顺应自然的批评理念。在老子看来,客观事物,包括文学作品,以一种自然状态呈现出来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一旦加入了人工雕琢,就会损害其自然状态,破坏其内在的美质。同时,老子也认为,批评要有群众性,不要以自己的欲念为出发点,“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文学批评如果失去了群众性,那么,它的存在价值也就很值得怀疑了。

3大音希声

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无”。在老子看来,“无”可以看做事天地万物的原始。老子“大音希声”的文学批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哲

学思想前提下提出来的。“大音”乃高妙之音,就是最大或最完美的声音,“希声”则是听了但听不见的声音,但“希声”并不是无声,声音是有的,只是常人听不到,或曰体味不到,也就是属于“无”的范畴,“无”为事物的最高境界,那么“希声”也就是声音的最高境界了。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思想,实际上并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说的是“把婴儿的自然的声音,看成了音乐的最高标准”,而是将顺应自然,体味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因为这种“大音”,只有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才能体味得到,只有体味到这种“大音”的“无声”,才能达到完美的批评与鉴赏,才是真正的“知音”。

4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老子的另一个代表性哲学理念,亦是其文学批评理念。老子哲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重视内质,反对外饰。在老子看来,事物本身的内质是决定一切的,内质不行,外在自然少功。老子坚决反对对言辞的美化,它认为真实的语言是不美的,而华丽的语言自然也是不真实的,真实的语言是不需要装饰的,经过装饰的语言则是不真实的。老子此处虽就一般言辞而言,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它实际上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那就是去掉雕饰,返朴归真,“复归于朴”则是其最高的目标。

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与其哲学思想体系紧密相连,博大精深,影响广远,并且自成体系,与中国古代其他学派的文学批评思想有着极大的差异。以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为基础的道家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老子及道家的文学

理论与批评体系,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应更深入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

[2]张恩善.《文心雕龙》文学创作心理探讨.东北师大学报.2001(3)

[3] 张少康.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