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文学批评思想
老子是如何在反思与批判中创立道家的

⽼⼦是如何在反思与批判中创⽴道家的⽼⼦是如何在反思与批判中创⽴道家的 刘在平经常有⼈说“⼊世随孔孟,出世追⽼庄”。
中国哲学史上,经常将⽼⼦于庄⼦并提。
的确,庄⼦在阐发、发扬⽼⼦学说的过程中,居功⾄伟。
陈⿎应、⽩奚所著《⽼⼦评传》中引⽤《庄⼦·天下》篇中概述⽼⼦学术思想时的说法:“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澹然独与神明居。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聃闻其风⽽悦之。
”陈、⽩两位作者认为:“按照这样的说法,⽼⼦的学说有其直接的思想来源,那就是‘古之道术’。
这些‘古之道术’,有据可查者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是⽼⼦所明⽩引述的古书或古⼈之⾔,⼀是⽼⼦所吸取的、其他古籍中先于⽼⼦的有关思想。
”从⽼⼦的许多⾔论来看,的确如此。
所谓“古之道术”,集中体现了前⼈的智慧与经验,是⽼⼦重要的思想来源。
《汉书·艺⽂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守,卑弱以⾃持,此君⼈南⾯之术也。
”其实,古代王官之学,仅仅是⽼⼦关注的⼀部分内容,尤其是将⽼⼦学说概括为“君⼈南⾯之术”,是相当偏颇的。
按照陈⿎应先⽣的说法,这样的概括只适⽤于黄⽼之术。
⽼⼦着眼于“古之道术”中的哲理,决不仅仅是从“术”的层⾯进⾏整合与吸取,⽽是进⼀步从“道”的层⾯进⾏发掘和提炼,“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正是⽼⼦清醒的意识和初衷。
如《尚书·⼤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于汝争功。
”《⾦⼈铭》:“君⼦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慕之。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强烈主张谦下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章)“天之道,不争⽽善胜。
”(《⽼⼦》第七⼗三章)《⽼⼦》中许多⾔论,都是前⽼⼦历史上有出处或有相应的记载的,⽐如功遂⾝退、柔弱胜刚强、明道若昧、欲取姑予、欲歙固张、知⽩守⿊……这些政治的、军事的、⼈⽣的智慧经验,给了⽼⼦巨⼤启发。
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

老子古今观念下的道论思想与文艺思想摘要: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基于对古今的历史性考察,老子提出了旨在复元古的道论思想主张。
老子道论思想本身就是其思考古今而得出的理论成果,因而在建构道论思想体系时,老子的古今观念是渗透其中的。
在老子道论思想中“古”已经内化成“道”的基本属性,乃至在很大程度上崇元古与崇道在老子那里成了二而为一的概念。
而老子的道论思想在重新刻画其古今观念的同时也把这种观念性的影响渗透到了他对文艺的相关认识之中。
老子否弃文艺、对语言表达的要求以及“复归”的发展论思想无不是这一思想特征的具体体现。
后世文学批评家刘勰等人对老子这一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展也反映出老子古今观念及其文艺思想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老子;古今观念;道论思想;文艺思想作者简介:李波,男,西北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渭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B223.1 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5)03-0126-08古今观念是指人们在古今认识的基础上对古今关系、古今发展历程所形成的理解以及由此构成的观念,它是人们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对古今问题形成的观念性认识。
古今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一种观念形态,它作为人们观念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人们的其他思想观念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而由于处在社会转型与变革时期,古今问题在先秦诸子那里显得尤为突出。
在先秦思想家们看来,古今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的区分,更是一个关涉理想社会建构的文化选择。
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已成为一种文化祈向的时间标识。
总之,古今问题在先秦诸子思想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故此我们对诸子思想的探究显然也离不开对其古今观念的考察。
但是这个问题显然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目前从古今观念层面对先秦诸子思想展开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对古今意识相当强烈的老子而言,在古今观念层面研究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老子《道德经》误解达两千年,只可取文学价值不可取实用主义

老子《道德经》误解达两千年,只可取文学价值不可取实用主义老子,本名李耳,也叫李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
著有《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应该来说老子是值得尊敬的,为什么要痛批他呢?生活中常常见到名人解读老子之言,比如鲁迅、林语堂、南怀瑾、于丹、曾仕强、白岩松等,而且讲国学必然提到或联想到老子。
然而这些人所解读的老子《道德经》基本全部都是停留在内部打转,始终无法突破它的束缚。
所以自己也去网上搜了各种关于《道德经》的解注,始终带着遗憾。
于是就把自己所想发出来。
其一是觉得敢于批判才会有进步,其二,科学时代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去对待发展,而不能停留在《道德经》局限性思想中。
以下全部以传世通行本《道德经》作为例子分析,《道德经》局限性在哪,不可取之处又在哪。
本文是理性探讨,绝非胡言乱语来骂老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参考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逻辑分析:道是可以去说的,那么道究竟是什么呢?“道”是天地间运行规则,是生存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还是全部都包括。
天地规则是什么连科学时代我们都没有弄清楚,用一个未知的道来说,有何意义呢?万物是可以命名的,可是万物的命名不正是文明化的一种体现吗!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增加,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对一些事物去命名,记载以及流传。
无论是非常名还是非恒名都无法改变这种文明化进程。
这句话背后意思是指老子心中的“道”是非一般的道,名没法用普通的名字来用。
可是无论是非一般的道还是非一般的名,对推动文明化进程并不起作用,反而是阻碍作用!因为没有探索本质,只部分现象注定会是阻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五章)参考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草扎的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老子》文学成就探析

《老子》文学成就探析老子是哲学家,也是诗人,是中国哲理诗创作的先驱。
一部《老子》,是哲理与诗歌的结合体。
如果把《老子》整个算作“哲理诗”,那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其它任何哲理诗作象它那样具有独创性,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广大深远的影响。
《老子》又被看作诗歌与散文的结合体,人们或称之为诗,或称之为文,或说它文中有诗,或说它诗中有文。
是诗、是文、是“散文诗”还是“诗散文”,从大处着眼,重要的不在于这称谓上的区别,而在于它们所共同揭示的《老子》艺术上的独创性和特异性。
《老子》的体裁是春秋末年伟大哲人所独创的,所以我们不应以其后世的某些标准硬套它、苛求它。
而不妨把它视为中国文人哲理诗作的开端和中国哲理诗的一种最早的、特殊的样式。
《老子》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把握它。
一、创造性地运用了意象化和形象化的创作手法,这对于哲理作品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创始的意义和地位。
《老子》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饮;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
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欲盈,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作者以其创造性的想象构拟出鲜明生动的得道之士的意象。
得道之士慎重、庄严、豁达、恬静、淳厚、浑朴,幽微玄妙,高深莫测。
得道之士的人格形态难以拟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是这个“强为之容”而构拟出的意象,也只是作者头脑中呈观念形态的幻影,可感而不可见,或者只是在想象中见到。
作者正是要使读者以想象来接受这一包蕴哲理的艺术意象,并填充本文中的艺术想象空白。
《老子》有些章节与《楚辞》相近,如这里具体形容得道者深不可测、微妙玄通的仪态和心境的几句,即“豫兮,若冬涉川”一节,以及下文要提到的第二十章“众人熙熙”一节,即被人们认为“似《楚辞》体者”(陈柱《老学八篇·老子之文学》)。
老子“为道”思想的现时启迪与批判

古代文学研究老子/为道0思想的现时启迪与批判张惠军众所周知,道体思想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其以/道0作为终极本源的宇宙论思想指导了老子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老子眼中的理想人格是有智能、能体道、能弃智、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所谓有智能,是指人有知、有明、能知人、能自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0(5老子633章)所谓能体道,是指人能体悟大道的本性和大道的法则,并以大道的本性为自己的本性,以大道的法则为自己的法则。
大道的本性是虚静,故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0(5老子616章);大道的法则是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0(5老子625章)因而体悟大道,说到根本上就是使人的内心虚静,使人的行动自然。
所谓能弃智,是指人顺应自然,不炫耀自己的智慧,不有意使用自己的智慧。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0(5老子622章)所谓精神境界,老子认为人的形体是可以死亡的,而人的精神却可以永久长存。
只有体悟大道,进入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才可以死而不亡。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与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0(5老子623章)由此可见,追求高尚的精神成了老子思想的突出特点。
老子把大道视为衡量一切事物本性的准绳,也视为衡量人之本性的准绳。
在老子看来,人的本性不是别的,就是遵从大道而行,并用大道的本性指导人的行动,解决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问题。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0(5老子614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0(5老子621章)所以,老子的目的就在于使人充分认识/道0的本质,并能依照/道0的本质去行事,即培养/为道0之人。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0(5老子654章)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为道0之人呢?老子认为,理想完善的人生境界只能是自然的境界,婴儿般天真未凿的境界。
《老子》的文学性

《老子》的文学性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以其独特的文学性,深刻地揭示了宇宙的本质,提出了“道”的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
《老子》的文学性体现在语言上,它采用了抽象的、深奥的语言,使用了大量
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老子的思想。
例如,老子把“道”比作“水”,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水”比喻“道”,表达了“道”的温和、柔和、包容的特性。
此外,《老子》还采用了大量的对偶手法,使文章更加简洁、有力。
例如,老
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里的“知者不言”和“言者不知”是一对对偶,表达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思想。
《老子》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它的结构上,它采用了“先反后正”的结构,先提
出一个问题,然后反过来解释,最后得出结论,使文章更加有条理、有力。
例如,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这里先提出“美之为美”,然后反过来解释“斯恶已”,最后得出结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使文章更加有条理、有力。
总之,《老子》的文学性体现在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使它成为中国古代
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之老子浅析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浅谈老子与《老子》【摘要】:“道”与“德”与今天一般所说的道德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道”原指道理,引申为方法、规律、原则。
《老子》中则指宇宙的本源和实质,它常被称作“大道”、“常道”、“恒道”。
“德”的原意为“得”,《老子》中则指“道”的显现与作用,能顺应获得大道之人的一种品性、表现与作为。
【关键词】:老子《老子》影响【正文】道家创始人,老子,名聃,又名耳。
春秋楚国苦县人,身处乱世,以其独特的思想,闪耀至今。
著有《老子》一书。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曾经概括说:“所遗道,虚无,因应变化而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
“道”与“德”与今天一般所说的道德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道”原指道理,引申为方法、规律、原则。
《老子》中则指宇宙的本源和实质,它常被称作“大道”、“常道”、“恒道”。
“德”的原意为“得”,《老子》中则指“道”的显现与作用,能顺应获得大道之人的一种品性、表现与作为。
老子的万物看法老子由于身处乱世,主张无为而有为的处事原则,老子认为一切行事均要顺从自然,任何事物都要顺着它自身的情况与发展,不必强加外界的意志。
因次老子认为,万物起于无中,皆应起而起,亡而亡,一切皆在自然中。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有,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微。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此中,老子认为万物皆应起才起,是万物源于无中生有。
如同佛家的‚因缘说‛。
在对待个人的发展的问题上,老子也有独特的一面,老子主张‚功成,名遂,身退‛的即入又出的主张。
世人皆知无为之说,却很少知无为前有为之为。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
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老子在看待事情上,并非一味无为胜有为的观点比较。
他并不反对人的追求,不反对人的拥有,也并不主张一味避世,他想要求的是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要哦适可而止,不可以过分膨胀,所以最后老子不忘‚功成,名遂,身退,天下道也‛,认为万人要以道而自然行事。
论《老子》“自然无为”的批判性美学思想

政 治 实践 中 . 并 因其 思 想 的 深 刻博 大 而呈 现 出 一种 复 义 多 解 的形 态 。 鉴 于《 老 子》 这 一 带 有 早 期 专 著 所 特 有
的 综合 特 质 的 事 实 . 本 文 着 重从 “ 自然 无 为 ” 的思想 内 则 李泽 厚 指 出 : “ 在老子看来 . ‘ 道’ 的 自然 无 为 的原 涵、 美 学 内容 以及 美 学 价 值 三 个 方 面 , 试 图对《 老子》 则 支 配 着 宇宙 万物 .同 时也 支 配 着 美 和 艺 术 的 现 象 .
理
论
核. 深深地根植于“ 道” 的 哲 学 体 系与 “ 为无为” 的 社 会
强字之日道。 ” 那么 . “ 道 法 自然 ” 的意义也就在于“ 道” 以“ 自然 ” 为法 规 . 换 句话 说 . “ 道” 因 自然 而 然 之 性 而 独立 . 而周行 . 进 而 成 为 天 地 万 物 共 同遵 守 的 普 适 原
一
“ 为无为” 的统 治 方 略 。 “ 为无为” 是对“ 无 为” 的否定 . 更是对“ 为” 的 否 定 之 否 定 “ 无 为” 以无 功 利 为 出发
种 强 烈 的形 而 上 学Fra bibliotek性 。从 共 时 的角 度 看 . 中 国 古 典 点 。 却 带 来 了大 功 利 的 客 观 效 果 . 这 个 悖 论 鲜 明地 体
可见 , 《 老 子= 》 ‘ ‘ 自然 无 为 ” 的美 学 范 畴 , 从 根 本 上 说 是 由“ 道” 的哲 学 特 性 进 行 统 摄 的
春秋争霸 , 中原 鼎 革 . 这一 时期古 中国完成 了由
中 国 古 典 美 学 的美 学 范 畴 往 往 并 不 拘 泥 于 具 体 宗 法 制 向封 建 制 过 渡 的 社 会 形 态 的 巨 变 “ 自然 无 为 ”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摘要: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
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
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
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
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
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
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正文:第一部分:概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于前571年。
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
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
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
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
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底、不坚决,只要统治者对其不太苛刻,能保持其现有的经济地位就知足常乐了,老子的哲学正是反映了当时这个阶层的要求和愿望。
简析《老子》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涵

简析《老子》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涵就是由于道是虚设的,所以它的内涵才是最广泛的,而内容也是最丰富的。
在老子看来,他认为道为万物的本体和本源,天地万物是由道产生的。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第四章,以下只注章号) 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根源,而且道又蕴含于万物之中,体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而道的规律概括的说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及反的规律。
反的规律就是指万物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相互转化。
同时老子还认为道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及自然无为。
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是老子“道”这一抽象核心思想的一部分。
在书中老子表达了自己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等一系列思想理念。
陈鼓应先生在《老子今注今译》的出版序言中概括说:“老子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利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特别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产生都是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所以问题意识是中国哲学思想产生的前提。
这种问题意识整体表现在“中国哲学就是轻课堂教学的”.牟宗三先生曾说道中国哲学“它的出发点或四音就是敬天爱民的道德课堂教学,是践仁成圣的道德课堂教学”.还说道“希腊哲学就是轻知解的,中国哲学就是轻课堂教学的”[4].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
老子生活在东周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天下诸侯开始争夺霸主,这就产生了历史上着名的春秋五霸。
霸主的争夺就要依靠战争,而战争就导致税收徭役加重,更意味着杀戮和生灵涂炭。
国家盼安定,人民盼幸福就成了当时时代最强的呼声,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及“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等思想都是为了使当时的人们知道战争的危害,转而珍惜国家和平的幸福生活。
老子文学的思想是怎样的

老子文学的思想是怎样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那么你想知道这位著名人物的文学思想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想了解这个问题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哦!文学思想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此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至于班固的诸子均出于王官说,又当别论。
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
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
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
”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
可见,《老子》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
轶事典故【论养生经】话说老聃隐居宋国沛地,自耕而食,自织而衣。
岂知其名,无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问修道之方,学术之旨,处世之要,于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个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垒山上。
住三年,畏垒之地民风大变: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织而有衣可穿,各尽其能,童叟无欺,百姓和睦,世间太平。
众人欲推庚桑楚为君主。
庚桑楚闻之,心中不悦,意欲迁居。
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兽张口可以吞车,其势可谓强矣,然独步山林之外,则难免网罗之祸;巨鱼,张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谓大矣,然跃于海滩之上,则众蚁可以食之。
故鸟不厌天高,兽不厌林密,鱼不厌海深,兔不厌洞多。
天高,鸟可以飞矣;林密,兽可以隐矣;海深,鱼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
皆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
保身全生之人,宜敛形而藏影也,故不厌卑贱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荣,年过三十,今日闻庚桑楚养生高论,欲求养生之道。
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虫,越鸡不能孵鸿鹄,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
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老子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老子的文学作品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
他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类生活、社会秩序、人与自然关系等深刻的思考。
他提出了“道”的概念,强调追求自然和谐、保持人与自然的统一。
他通过反思人类的欲望和功利,呼吁人们追求简朴、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他的思想引发了人们对人类存在意义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运用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以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生动的形象。
例如,他用“无为而治”来比喻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方式,用“柔弱胜刚强”来比喻柔和的力量胜过强硬的力量。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既具有哲学的深度,又具有文学的魅力。
老子的文学作品也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洞察和关怀。
他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提倡人们追求真实的自我和内心的宁静。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张以柔克刚,以无为而治。
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类的心灵追求和情感体验,使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老子的文学作品还体现了对美的追求。
他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美景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
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赞美了自然的恢弘和神秘,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他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们对美的追求产生共鸣和思考。
老子的文学价值体现在他深邃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人性的洞察和关怀以及对美的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哲学的深度,还具有文学的魅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艺术成就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史”的官。
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要深刻理解老子的思想时,首先必须对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进行追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战争的频繁,以及整个社会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功力主义思想泛滥,引发人们的利欲之心。
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追名逐利,失去自我,生命的本真状态被遮蔽,精神缺失、心灵空虚。
人们面对无尽的祸患、无法逃脱的战争和艰难的生存环境,生命的保全和意义引起各界的关注,作为史官的老子,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他不仅在现实层面上,提出了许多保全生命的策略,期翼告诉人们怎样保身,如何全生,而且在理想层面上,追求精神生命的自由和独立,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反思和追问,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趋势。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子从社会现实、生命现状出发,形成和建立了他独特的思想。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
老子以“自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
“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认识事物。
浅谈老子文学批评思想

浅谈老子文学批评思想内容摘要:《老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著作,但其中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理念上看,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趋反、自然无为等理念,这些理念也同时反映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即从批评对象的相成和相反的角度、自然而不加入人工的态度上显示其文学批评的基本思想倾向,其“大音希声”、“信言不美”则直接反映了他的文学批评理念。
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方法上看,其方法也与其哲学理念相联系。
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道”,为了实现“道”,达到“道”的境界,老子十分重视虚极静笃、抱一守中、德善德信、正言若反等方法,而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些方法用于文学批评也是十分中肯的。
主题词:老子哲学理念文学批评思想关系《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言论和思想,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反映道家思想的哲学著作,但其中也包含了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是我们研究老子及道教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老子》,正是蕴含在其哲学思想的文学批评的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不可估量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辩证趋反辩证思想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占重要的地位。
老子的辩证思想导源于《周易》,但比《周易》更加明朗化和系统化。
老子辩证趋反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文学批评中,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批评对象双方对立统一的角度提出其批评理论。
比如老子对美和恶、善与不善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
老子认为世间美的东西和恶的东西是共存的,善和不善的东西也是共存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恶,没有善,也就无所谓不善。
美与恶、善于不善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评判,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不应该偏重一方而轻视另一方。
二是从批评对象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角度提出其批评理论。
一方面,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极致,就会以相反的形态表现出事物发展的更高境界。
另一方面,只有抓住事物相反方面,才能达到最佳的批评目的。
”2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在老子的宇宙观里,把“道”看做是宇宙生成的本原,一切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老子和文学批评

老子和文学批评老子通过对礼乐文明和文学现象的观察来研究文学现象和文学批评。
目前,对老子的生平尚无定论,司马迁写《史记》时就已经不清楚老子的情况。
但大致认为老子是战国初期人。
《史记》《吕氏春秋》中都提到孔子向老子求教过什么是礼。
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对周代的历史兴衰与周王朝内部的腐朽有很深刻的认识。
老子崇尚退隐自保的人生哲学(无为自保),这种态度较儒家更为深刻,更充满辩证法的精神。
《史记》中提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一、对礼乐文明的反思(文学批评的基础)周代继承发展了夏商的礼乐文化、宗法等级、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这是中华文明成熟的标志。
老子较儒家对礼乐文明的弊端了解的更透彻。
老子“重天道,轻礼乐”的思想代表中华民族对自身所创造的文明的反思。
如《老子》提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老子从辩证法的角度论证所谓礼义之类都是文明衰败的产物,是民风失落的结果。
由此可以得出他“天下至美,返璞归真”的理论。
老子认为面对以上的情况应该要恢复风尚,破除贪欲,即要破除礼乐文明、废除礼义。
如他提到“绝圣弃智,民利百姓;绝仁弃义,无复孝慈。
”和“中心之薄而乱之道。
”老子的思想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崇本息末”。
《三国志。
王朔》中记载“老子之书其几乎崇本息末而已矣。
”老子的思想较孔子更触及人性中的底蕴,以素朴之道为人性根本(天道无为)。
人类文明在老子的时代成为少数人穷奢极欲的产物。
而老子对这种礼乐文明、贪欲和人性丑陋相结合的审美风尚深恶痛绝,为此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便有阡陌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升舆,无所求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物=,美其服……”这样的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老子认为文艺应以人生为目的。
人类的生活方式应该是保持知识、淡泊、自然、朴素、无为的状态,即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
《老子》中“复”的思想及其文学批评意义

摘要:《老子》是先秦时期反映道家思想的哲学著作,而“复”作为其中重要的哲学概念,包含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
《老子》从宇宙生成、社会政治、人性三个层面对“复”进行阐释,并在其中蕴藏了返朴归真、辨证趋反、大象无形这三重内蕴。
由此,其成为提倡自然、正言若反、审丑、言意之辨和致虚守静等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方法的发端,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老子》;“复”;文学批评;哲学理念中图分类号:I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699(2021)02-0056-07DOI :10.3969/j.issn.1671-3699.2021.02.010在《老子》的思想理论中,“复”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不仅是“道”的运行依据,也是“道”的表现形式。
千年以降,《老子》中“复”的思想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其所包含的“重复往复”“返本复初”“回归本源”之义被不断地挖掘和发散出来,并逐渐被阐释为《老子》乃至道家的代表性哲学意旨。
实际上,“复”的思想具有多重指向性,并不局限于“复”本身的字面意义,而这种指向更与文学批评息息相关,体现了《老子》的文学批评意义。
《老子》虽然是一部哲学著作,对文学批评问题的论述也尚未明确,但其在论述“复”的问题时所蕴含的文学批评思想是不可忽视的,而这种思想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近年来,上述问题已逐渐引起部分学者的注意。
张少康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王运熙和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都对老子文学批评思想的论述有所扩增;李建安等人的《老子文学批评思想的现代诠释》、张恩普的《老子文学批评思想阐微》也均是论述详尽的佳作。
且在“复”的研究方面,亦有学者挖掘其深层意义,如王传林的《〈老子〉复归的多重境界》、李冀的《浅论“复”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陈丽桂的《由〈老子〉的“常”“复”到〈互先〉的“恒”“复”》,都为《老子》中“复”的思想研究打开了新思路。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三讲:道法自然:老子、庄子的文艺思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庄子的“无象之象”是从老子的“大象无形”那里 来的,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 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见《庄子·外物》的“筌蹄 之喻”: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 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2.无称之言 王弼在解读《老子》时,把“自然”解 释为“无称之言,穷极之辞”。“本来如 此”就是穷极之辞,自然就是无称之言, 是没有称谓的语言,即老子所言“吾不知 其名”。所以“道”或者说“自然”就是 一种最高的状态,自己是自己的来源,自 己是自己的本根。硬要追问根是什么本是 什么的话,那么在心灵就是“虚静”,在 处事就是“柔弱”,在社会生活中就是 “无为”。
中国文学批评史·北方民族大学本科课程
《庄子·知北游》中对“心斋”还有一个 解释: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 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 (疏通)而心,澡雪(洁净)而精神, 掊击而知!夫道,窅然难言哉!
通过“斋”达到虚空而宁静的境界。后 来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讲“陶钧文 思,贵在虚静”时,说要“疏瀹五藏,澡 雪精神”,所及即是此典。
车子、器皿和房屋都是“有”,是实在,且车轮的滚动、器
皿的盛物、居室的居住功能可给人类带来便利。此之谓“有之以 为利”;然而这种种便利都是以“无”来用的,是虚空带来的。 此之谓“无之以为用”。可见,天地的虚空带来了生命的生生不 息;气的虚空,带来了空间和时间的无限与永恒。正是基于这样 的认识,老子才要求人们“致虚极,守静笃”,即致力于并守持 住虚静,达到“极”和“笃”的最高境界。这也就为中国的虚静 文论开了先河。如陆机言“伫中区以玄览”、刘勰言“陶钧文思, 贵在虚静”等。
二、老子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老子的文学理论与批评
老,姓李,名耳,又称老聃,中国道家学
派的创始人。《史记》称,他是楚国“苦县 厉乡曲仁里”人,今天大致的方位是安徽与 河南交界的亳州、鹿邑一带。老子大约生于 公元前570年左右,卒年没有记载 。关于老 子的生平,由于历史记载非常简略,至今没 有定论,据说,他曾经做过周朝的收藏史, 年长于孔子。现存《老子》一书,又称《道 德经》,是老子的语录,经过老子弟子及再 传弟子的整理,大约成书于战国中期,基本 反映了老子的思想。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2、王弼《老子注》认为,大音是最完美的声音, 是各种声音的根本,所以,它不可能被演奏,也不 可能被听见。王弼说:“听之不闻曰希,不可得闻 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 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3、钱钟书认为,“大音”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聆乐时,每有听于无声之境,乐中音声作与止, 交织辅佐,相宣互衬。……寂之于音,或为先声, 或为遗响。当声之无,有声之用。……静故曰希声, 虽希声而蕴响酝响,是谓大音。”(《管锥编》) 4、蒋孔阳认为“大音”是指音乐本身,是音乐之 道。
“有”、“无”观念与艺术虚实
老子“”有“无”观念所包含的辩证思想,对中国 古典艺术影响极大。虚实结合成为中国古典文学艺 术创作的一条重要的法则。自《诗经》、《楚辞》 开始已经应用。《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就包含 着丰富的艺术虚实内容;《楚辞》香草美人的奇艳 想象,汉赋的铺张扬厉,在真实的铺排背后隐藏的 是夸饰、象征和隐喻,魏晋南北朝所提出的形似和 神似理论,其实是虚实观念的另一种表达。作为绘 画六法的“气韵生动”,“气”、“韵”都是虚幻 的,它们是指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气质和美 学意蕴。唐代文学家、美学家所提出的“境”、 “象”理论,也蕴涵着丰富的艺术虚实的内容。
略论《老子》的文学价值

略论《老子》的文学价值
周永忠
【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23)001
【摘要】《老子》是中国道家哲学的开山之作,但它同时又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
部文人和个体的大型文学作品。
《老子》对自然与人事现象的全面而深刻的哲学认识,尤其是对现实社会大胆犀利的批判,表现为现实主义。
它借助丰富、诡谲的想象来充分地抒写自我情感、展示自我形象,则表现为浪漫主义。
而且在总体上看,还初步呈现出两者相结合的特征。
《老子》广泛采取和灵活运用了当时南北文学中的各类文句形式和修辞手法,并开创了韵散结合的“哲理散文诗”或曰“诗化散文”。
这在楚文学史乃至中国先秦文学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为中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页数】5页(P64-68)
【作者】周永忠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2
【相关文献】
1.民间形式的现代价值——略论民间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建构
2.略论《世
说新语》的文学批评文献价值——以《世说新语·文学》为例3.《老子》的“尚水”
情结及其文学思想价值4.中国文学史的一点遗憾——略论《论语》的文学价值5.略论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文学批评思想
内容摘要:《老子》是先秦时期的一部著作,但其中也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理念上看,老子的哲学思想中有辩证趋反、自然无为等理念,这些理念也同时反映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即从批评对象的相成和相反的角度、自然而不加入人工的态度上显示其文学批评的基本思想倾向,其“大音希声”、“信言不美”则直接反映了他的文学批评理念。
从老子的文学批评方法上看,其方法也与其哲学理念相联系。
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道”,为了实现“道”,达到“道”的境界,老子十分重视虚极静笃、抱一守中、德善德信、正言若反等方法,而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这些方法用于文学批评也是十分中肯的。
主题词:老子哲学理念文学批评思想关系
《老子》一书记载了老子的言论和思想,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反映道家思想的哲学著作,但其中也包含了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是我们研究老子及道教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著作之一。
《老子》,正是蕴含在其哲学思想的文学批评的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不可估量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辩证趋反
辩证思想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占重要的地位。
老子的辩证思想导源于《周易》,但比《周易》更加明朗化和系统化。
老子辩证趋反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文学批评中,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批评对象
双方对立统一的角度提出其批评理论。
比如老子对美和恶、善与不善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
老子认为世间美的东西和恶的东西是共存的,善和不善的东西也是共存的,没有美,也就无所谓恶,没有善,也就无所谓不善。
美与恶、善于不善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
因此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评判,对文学作品的评价,不应该偏重一方而轻视另一方。
二是从批评对象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角度提出其批评理论。
一方面,老子认为,事物达到极致,就会以相反的形态表现出事物发展的更高境界。
另一方面,只有抓住事物相反方面,才能达到最佳的批评目的。
”
2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之一。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在老子的宇宙观里,把“道”看做是宇宙生成的本原,一切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老子自然无为哲学思想体现的文学批评上,就是强调一种完全顺应自然的批评理念。
在老子看来,客观事物,包括文学作品,以一种自然状态呈现出来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一旦加入了人工雕琢,就会损害其自然状态,破坏其内在的美质。
同时,老子也认为,批评要有群众性,不要以自己的欲念为出发点,“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文学批评如果失去了群众性,那么,它的存在价值也就很值得怀疑了。
3大音希声
老子哲学的最高境界是“无”。
在老子看来,“无”可以看做事天地万物的原始。
老子“大音希声”的文学批评理念,正是在这样的哲
学思想前提下提出来的。
“大音”乃高妙之音,就是最大或最完美的声音,“希声”则是听了但听不见的声音,但“希声”并不是无声,声音是有的,只是常人听不到,或曰体味不到,也就是属于“无”的范畴,“无”为事物的最高境界,那么“希声”也就是声音的最高境界了。
老子的“大音希声”的思想,实际上并不是如某些学者所说的是“把婴儿的自然的声音,看成了音乐的最高标准”,而是将顺应自然,体味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因为这种“大音”,只有在顺应自然的情况下才能体味得到,只有体味到这种“大音”的“无声”,才能达到完美的批评与鉴赏,才是真正的“知音”。
4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老子的另一个代表性哲学理念,亦是其文学批评理念。
老子哲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重视内质,反对外饰。
在老子看来,事物本身的内质是决定一切的,内质不行,外在自然少功。
老子坚决反对对言辞的美化,它认为真实的语言是不美的,而华丽的语言自然也是不真实的,真实的语言是不需要装饰的,经过装饰的语言则是不真实的。
老子此处虽就一般言辞而言,但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它实际上提出了文学批评的标准,那就是去掉雕饰,返朴归真,“复归于朴”则是其最高的目标。
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与其哲学思想体系紧密相连,博大精深,影响广远,并且自成体系,与中国古代其他学派的文学批评思想有着极大的差异。
以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为基础的道家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老子及道家的文学
理论与批评体系,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应更深入研究学习。
参考文献
[1]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
[2]张恩善.《文心雕龙》文学创作心理探讨.东北师大学报.2001(3)
[3] 张少康.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