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蒙古族游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合集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游牧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文化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也是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文化形态,它不仅体现了游牧部落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社会习惯和价值观,还表现了该地区特有的气候、土地、动植物等自然环境条件对游牧生活方式的影响。

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移牧、放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有助于维持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然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对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

游牧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些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被破坏和破坏的危险。

因此,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对于提升内蒙古的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非常重要。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独特文化遗产,这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既有助于维护这一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也有助于提升当地民众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特别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游牧文化是他们生长的土壤和精神家园,保护这一文化也是维护他们利益和权益的重要手段。

其次,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还有助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的重要农牧业区域,游牧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维护当地生态平衡和增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游牧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最后,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还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着丰富的游牧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

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还可以深入体验到当地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氛围,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游牧文化地区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与尊重。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保护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的意义也日益凸显出来。

本文将对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进行探讨。

一、游牧文化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是一种基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与草原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包括牧民的生活方式、农牧民的经济活动、传统的牧歌、传统的工艺品、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等等。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这个环境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威胁。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内蒙古大量的牧场被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削弱。

同时,传统的游牧文化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也被现代化的社会风俗所冲击,这一切都会对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保护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能够维护内蒙古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草原生态系统。

保护这个生态系统,有利于维护草原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

其次,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内蒙古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财富,保护该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最后,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发展。

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保障当地农牧民的生计和发展。

另外,旅游业是内蒙古的重要产业之一,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了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规定,明确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摘要蒙古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具有生态意识的民族。

古代蒙古族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以立法、习俗、道德、宗教等形式,融于蒙古族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之中。

它保障了蒙古族游牧文明的世代繁衍与传承。

蒙古族游牧文明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坚持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路,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珍贵的启迪作用。

然而,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个日益严酷的现实危机就是环境恶化,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我们该抱以何种态度对待环境,又该如何制定治理措施?蒙古族古代草原生态观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本文以我的家乡包头为例,探析现代环保观念以及蒙古族生态环境观的影响。

、一、蒙古族古代生态环境保护观(一)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伦理观草原传统游牧业是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和水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

草场资源和水资源是游牧文明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有了丰美的水草,才能养育出肥壮的牲畜,才能保证游牧民族和游牧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草场资源和水资源对游牧民族来说是其生死悠关的重要的两种资源。

古代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当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即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古代蒙古族信仰萨满教,敬畏生命、尊重自然。

这一宗教认为,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生命,都有神灵,人们都应当顶礼膜拜。

如果随意破坏,将是对神灵的不敬。

萨满教的教义里面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蒙古人的意识形态中,天堂为父亲,大地为母亲,他们祭天、祭火、祭山、祭敖包。

敖包山、罕山都是圣山,是禁地。

祭敖包的习俗来说,蒙古族在山岗、山顶、路旁等地用石块、沙土堆成圆形的土堆,称它为“敖包”(圣地),尊为神灵居住的地方,定时祭祀,祈求保佑牧业生产,禁止任何人在它附近放牧、动土、狩猎、河里倒赃物等,可以说,这是古代蒙古族的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同时也是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概述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游牧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游牧文化内涵包括草原文化、牧民生活、蒙古族传统习俗等。

草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自然资源,而游牧文化则是与草原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态。

游牧民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依靠放牧生活,传承了丰富的牧民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

游牧文化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传统,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理念和方式。

1.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是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游牧文化则是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保护者。

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使得草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管理,游牧民族在放牧过程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促进草原生态恢复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破坏,如过度放牧、草原草食动物数量剧增等问题。

而传统的游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传统的放牧方式能够避免过度放牧,游牧民族在放牧过程中也会关注草原植被的成长和更新,这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3. 传承草原文化和生态智慧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传承了丰富的草原文化和生态智慧。

通过传承和弘扬游牧文化,可以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进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智慧支持。

1. 挑战:现代化生产方式对传统游牧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游牧文化生活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生产方式所取代。

这对传统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对策:坚持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内蒙古自治区应该坚持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探索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的结合,倡导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目标,促进游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畜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话题。

草原是我国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也是重要的畜牧业区域。

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气候变化等因素,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如何有效地开展草原畜牧业,并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们要认识到畜牧业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

畜牧业作为草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退化,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加速草原植被的衰退,使草原土壤逐渐失去肥力,最终导致草原沙化和荒漠化。

畜牧业还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和尿液,污染土壤和水源,危害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

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对畜牧业的重要性。

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对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牧草生长和畜牧业养殖的基础,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有利于降低放牧压力,提高畜牧业资源的利用率。

如何有效地开展草原畜牧业,并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们需要调整畜牧业结构,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要加强畜牧业技术改造,实现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

加强畜牧业科技研究和示范推广,提高畜牧业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们需要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工作。

要加强草原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政策法规。

加强草原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实施草原退化综合治理,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强化对草原畜牧业的管理。

要建立和完善草原畜牧业生态补偿机制,引导畜牧业向生态友好型、低碳环保型发展。

加强畜牧业的标准化管理,规范放牧行为,保护好草原的生态环境。

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参与、社会共治的工作格局。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游牧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游牧文化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游牧文化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对于保护这一独特文化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的独特性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游牧地区,拥有着悠久的游牧文化传统。

游牧文化是草原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包括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

游牧文化注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要依靠草原的资源进行畜牧业和游牧生活。

游牧文化的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在内蒙古自治区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当地民族特有的文化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以草原为载体,强调环境保护、土地保护、动植物保护等价值观。

游牧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守土有责”、“和谐共处”等理念,对于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价值观。

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保护区,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草原、湿地、沙漠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内蒙古自治区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维护。

这些生态系统对于地球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三、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游牧文化传承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关爱,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保护理念和方式。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观念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游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原始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边疆省区之一,这里的草原广袤,素有“天蓝、地绿、水净、气宇高洁”之誉。

作为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传统居住地,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是对草原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者和保护者。

游牧民族依靠草原牧畜为生,这要求他们必须在生态环境中找到平衡,不破坏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游牧民族传统上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原资源,避免过度放牧和破坏植被,保持草原的生态平衡。

他们对于草原植被的保护和增加,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在实践中不断通过改良畜牧业方式,促进草原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是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维护者。

草原是独特而宝贵的生态系统,其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是众多动植物的摇篮。

而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巧妙利用草原资源,实行移牧放牧,使动植物能够在不同的草原地带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了各物种的繁衍和生态平衡。

游牧民族饲养的牲畜不仅提供了肉类和乳制品,还育种了适应草原环境的优秀品种,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是对气候调节的重要贡献者。

草原具有很强的碳汇功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变化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的传统畜牧业方式与草原的保护密切相关,合理的放牧方式有助于维护草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草原土壤的固碳能力,减少碳排放。

游牧民族不使用化肥和农药,避免了对气候和环境的污染,保护了草原的自然纯净。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是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方式。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游牧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遗产。

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维护好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既是尊重历史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contents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背景与起源•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主要内容•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从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中学习现代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结论目录01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背景与起源古代蒙古族依赖于这些自然资源维持生计和游牧生活,同时他们认识到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生态平衡蒙古高原的地理环境游牧文明的特点生态保护观与游牧文明游牧文明与生态保护观的关联宗教信仰与生态保护生存智慧与生态保护古代蒙古族生态保护观的起源02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主要内容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季节变化保护生态环境03020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节约资源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注重节约资源,包括水、土地、森林、草地等,认为这些都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应合理利用和保护。

保护生态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强调保护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认为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同时,注重生态平衡的维护,防止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失衡。

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生物多样性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认为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每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应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维护生态平衡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注重维护生态平衡,认为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破坏这种平衡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因此,他们注重保护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注重环境保护防止污染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03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持续发展蒙古族文化中注重平衡和协调,如草场利用、森林保护等,这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环境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平衡与协调传承与创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优先蒙古族文化中强调生态环境的优先地位,现代环境保护应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动经济发展。

绿色发展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强调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这与现代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其自然环境和游牧文化受到了巨大的保护和重视。

游牧文化是指在草原和山地地区以放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移牧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形态。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首先,内蒙古的草原生态环境对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拥有着亚洲第一大小的草原,是全球最重要的草原生态系统之一。

草原有着极高的生态价值,其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保有着广泛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是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地。

草原可有效地固定二氧化碳,并能调节全球气候变化。

因此,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保护游牧文化亦有助于维护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和谐。

游牧文化已经与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代表着大草原上几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

游牧民族与草原之间的紧密联系,也孕育着这种特殊文化的产生。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神话故事以及特殊的节日庆典,都反映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特点。

因此,保护游牧文化也是维护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

最后,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促进内蒙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的发展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游牧文化逐渐消失等问题。

然而,适当地保护内蒙古的草原生态环境和游牧文化,有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内蒙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带来更多的机会。

因此,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

只有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维护游牧文化并推动内蒙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个宝贵的地区资源,为未来的发展和繁荣奠定基础。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的重要游牧区域,其游牧文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游牧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生活方式之一,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意义。

游牧文化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意义重大。

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资源丰富,作为游牧民族的家园,游牧文化通过世代相传的传统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草原管理方法。

游牧民族在牧场的利用过程中,注重草原的轮换利用,让不同地区的牧草得到适当休养,避免了单一地区的过度放牧,从而保证了草原的生态平衡。

游牧民族还注重保护水源和草地植被,避免了因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游牧文化在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游牧文化对于保护动植物多样性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动植物多样性分布区域之一,拥有众多珍稀物种。

而游牧民族通过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接触,熟悉草原动植物的生态习性,保护其中的重要物种。

游牧民族尊重自然规律,不滥猎滥捕,保护草原生态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他们的迁徙活动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他们会在不同地区的牧场停留一段时间,让当地动植物的种群有机会恢复和繁衍。

游牧文化在保护草原动植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游牧文化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

游牧民族深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他们注重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

在游牧民族的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伙伴,他们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自己的生活和生存。

在他们的意识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保护自身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的需要。

游牧民族通过生态智慧的管理方式,避免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它在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的维护以及传统的环保理念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游牧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也能够为整个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其独特的游牧文化和广阔的草原景观使其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地区。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系统密切相连。

游牧文化是指以牧畜为主要经济基础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内蒙古,游牧民族如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以牧畜为生,依赖草原生态系统供应食物、衣物和住所等生活需求。

这种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一直与草原形成了互动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草原生态系统。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就是保护其所依赖的草原生态系统。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积极作用。

游牧民族传统上拥有很高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

他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尽量与自然和谐相处。

游牧民族注重可持续利用草原资源,避免过度放牧和过度草场开发。

他们以季节性转移放牧的方式,保护草场的生态平衡。

传统的蒙古包建筑和草原乳制品生产方法也是对环境友好的。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内蒙古游牧文化丰富多样,包括民族服饰、音乐舞蹈、民间艺术等方面,这些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保护这些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游牧文化也是内蒙古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游牧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也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被誉为“中国的后花园”,它拥有广阔的草原、清澈的湖泊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游牧文化的保护有助于保持草原的覆盖面积和生态完整性,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也有助于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重要的经济支柱,保护和传承游牧文化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游牧文化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游牧文化地区,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的宝贵文化遗产之一,保护好其生态环境对于传承和发展内蒙古游牧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

游牧民族依赖草原和水源的自然环境进行牧业生产,这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如果生态环境恶化,草原退化,那么游牧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对于保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至关重要。

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对于保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全球意义。

内蒙古具有大量的草原、湖泊和自然保护区,这些地方是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栖息地。

内蒙古的草原还承担着重要的碳汇功能,在全球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草原退化,湖泊水质污染,将给全球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

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对于全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

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

内蒙古地处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资源丰富。

充足的阳光和风力资源为内蒙古的可再生能源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内蒙古的草原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减缓气候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有助于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好内蒙古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有助于保护地球生态平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面积第三大的省级行政区域,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牧区。

内蒙古地处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的北部地区,其自然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全国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与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牧区。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大量的游牧民族,他们以畜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依靠草原生态系统提供的牧草和水源生活。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而这种游牧方式对于维护草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保护了大片草原生态系统。

游牧民族在草原上生活、繁衍、放牧,遵循着自然规律,保持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他们通常会遵守放牧规则,不会过度放牧,不会破坏草原植被,保持着大片草原的绿色生态。

游牧民族还会根据草场的情况轮换放牧地点,让不同地段的草场得到合理的休养,避免了草场过度的损耗。

这种传统的游牧方式可以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维持草原的自然平衡。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维护了草原的水源。

草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淡水资源之一,它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当地的水源供应。

游牧民族在放牧过程中不仅会注重牧草的生长,还会关注水源的情况。

他们通常会选择水源充足的地方安置牧群,避免过分侵蚀水源地,同时他们还会定期清理水源周围的环境,保持水质的清洁。

这种保护水源的方式保证了草原地区的水资源不受过度破坏,维护了当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促进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游牧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

而这种生态旅游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强当地居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游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增收的机会,鼓励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和土地,从而更好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游牧文化之地。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众多的游牧民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古族。

蒙古族以游牧为生,他们依靠着草原的资源和自然环境来维持生活,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对于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的特点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游牧文化传承地,这里的游牧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过着半游牧、半定居的生活,主要依靠牧业和畜牧业为生。

在他们的文化里,草原是至关重要的,草原上的牧草提供了他们的食物、衣物和住所。

游牧民族还保留着原始的游牧生活方式,在草原上搭建蒙古包,依靠羊、牛等家畜为生活提供动力。

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原始的文化传统构成了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 保护草原生态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重要的草原区之一,约有草原面积6.4亿亩,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草原生态的保护对于维持游牧民族正常生活至关重要,草原提供了他们的生计来源,也是游牧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可以保障游牧民族的生存和文化传承。

2. 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完整的复合体,草原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其中许多物种在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和稳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草原上的植物和动物资源也是游牧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游牧民族的生态平衡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3. 保护草原水资源草原水资源是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草原植被的生长和牲畜的生存,还对草原生态平衡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保护草原水资源对于游牧民族的生存和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三、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措施1. 保护草原生态平衡草原的生态平衡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基础,唯有保持生态平衡,才能保障游牧民族的生计来源。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游牧文化区域,其游牧文化不仅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支撑。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在于保护和传承游牧文化。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独特文化符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可以促进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保护和传承游牧文化的精神内核,弘扬游牧精神和民族团结,增强居民文化自信,促进多样文化和谐共存。

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在于维护生态平衡。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民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依赖于广袤的草原生态环境,而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游牧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基础。

草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汇等功能,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草原畜牧业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

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可以保证游牧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促进可持续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安全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之一,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区域间生态平衡的维护,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游牧文化,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应该加大力度推动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建设,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工作,为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环境支撑。

浅谈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草原畜牧与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畜牧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同时也是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领域。

草原上的草类是畜牧业的基础,草原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然而,草原畜牧业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也要注重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草原畜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草原畜牧业是草原上的一项重要经济活动,但过度放牧会对草原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上的植被过度消耗,导致植被质量下降,同时也会导致草原水源的减少、土地沙化、气候干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除此之外,畜牧业的废弃物和废水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草原畜牧业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畜牧业拉动了草原经济的发展,通过地毯式放牧和轮牧制度,保持了草原的健康。

适度的放牧可以刺激草原植被生长,提高草原生产力,同时也可以帮助草原保持良好的水文循环和促进土地固碳。

畜牧业也可以将畜禽粪便的堆积物作为肥料,帮助草原植被快速恢复。

三、草原畜牧业的环保模式与技术当前我国在加强草原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

针对过度放牧问题,采用了轮牧与地毯式放牧的轮换模式,并逐步减少草原生态环境的承载量。

同时,也建立了废弃物和废水的处理体系,采用静态生态修复方法演替科学监督和管理草原的植被。

有选择地引进了新型的畜禽品种,减少了畜禽数量,品质由量变到质变。

五、结语草原畜牧业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同时也是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领域。

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草原畜牧业管理模式,大力推行生态修复措施,积极推动草原的绿色发展,才能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及对现代 环境保护的启示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起源 •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主要内容 •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
01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起源
游牧文明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保护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意识
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他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游牧文明。在 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自然环境被视为神圣的存在,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加强国际合作,共建全球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经验交流
02
分享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的经验,与世界各地进行经验交流

全球行动
03
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
力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可持续发展
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 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生态旅游资源
利用蒙古族地区的生态旅游资 源,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
展。
生态旅游管理
加强生态旅游管理,确保旅游活 动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良性循环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促进经济发展 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保护自然资源
蒙古族古代生态保护观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尤 其是水资源和草地资源。
3
生态文明理念
将自然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树立生态 文明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立健全的环保法规与管理体系
环保法规
建立和完善环保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坏行为的惩处力度。
管理体系
加强环保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环保监管水平,确 保环保法规的有效执行。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的北部边疆,其独特的游牧文化与广袤的草原生态环境成为了该地区的特色和亮点。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本文将从游牧文化的特点、生态环境的状况以及保护的现状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更好地呼吁人们关注和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和生态环境。

一、游牧文化的特点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重要的游牧区之一,也是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主要居住地。

游牧文化是一种以放牧和迁徙为生活方式的文化形态,它与农耕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游牧文化中,人们过着以牧为生的生活,他们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依赖大自然的资源为生。

游牧文化有着尊重自然、依赖自然、和谐自然的特点。

游牧文化还包括了牧民的习俗、宗教信仰、传统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游牧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传统节日、歌舞、服饰等文化元素丰富多彩,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生态环境的状况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以其独特的草原景观著称于世,而草原生态环境的状况对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内蒙古的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草原过度放牧、草原火灾、草原资源的滥采等问题成为了威胁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内蒙古的草原退化严重,草场面积减少,植被破坏,土地沙化严重,生态平衡遭受破坏。

而这些问题对游牧文化和当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保护的现状和意义为了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和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他们加强了对草原资源的管理,严格限制放牧和开发的行为。

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内蒙古自治区还建立了大片的自然保护区和公园,以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保护游牧文化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鼓励青年学习和传承游牧文化的精髓,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提高民众对游牧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区域发展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24期20㊀㊀作者简介:习羽(1994-),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研究方向:民族地区公共政策.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习㊀羽(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00)摘㊀要: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在自己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习俗㊁道德㊁宗教㊁立法等方面的生态环保思想,包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㊁自然环境要素的可持续利用等深刻内涵,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之精髓.结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牧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游牧时期生态环境状况优良的原因,借鉴游牧文化探寻今后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道路,力求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贡献一己之力.关键词:游牧;环境保护;禁牧政策中图分类号:F 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c n k i .1672G3198.2019.24.010㊀㊀钱穆先生云: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一㊁游牧文化;二㊁农耕文化;三㊁商业文化. 有着3000年历史的游牧文化作为世界人类文化之一,其生产方式与其他文化截然不同,蕴含了许多值得推敲的内在因素和价值,包括游牧民族崇敬自然㊁遵循自然规律㊁四季倒场的放牧方式等等.在积极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生态文明理念的背景下,游牧文化中的生态文化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1㊀游牧的起源及含义关于游牧的起源,西方学者摩尔根认为:中亚和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是由闪族和雅利安人发展而来.另有学者认为中国北方游牧的兴起,离不开生态环境的变化㊁马的驯化和使用以及外来游牧文化的影响.按考古学者的观点其起源于非洲大陆的原始狩猎文明,一些处于草原地区的部族食物来源就是捕猎,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随着兽群的迁徙而迁徙.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断驯化动物,其中就有马,他们发现在迁徙时有了马就会方便很多.研究显示,在内蒙古一名牧人可看管150-200头羊,但一人骑马可控制约500头羊,两名牧人骑马可控制2000头羊,因此,骑马迁移逐渐取代徒步迁移,游牧因此产生.游牧与定牧相区别,类似于鸟类迁徙.游牧一词的 游 即体现出游牧的最大特点就是 动 ,是居无定所㊁逐水草而居, 游 又通过马㊁勒勒车等传统交通工具实现, 牧 又体现出了以畜牧为主的特征.因此,游牧 可表述为:利用马㊁骆驼㊁勒勒车等在干旱草原地区依照季节更替和水草资源分布状况进行移动放牧,并保持草场可持续利用的最佳生产方式.2㊀游牧与生态环境的两个矛盾 2.1㊀脆弱的生态基础与延续千年的游牧在本来就气候资源环境条件不佳的高原地带,千年的游牧不但没有破坏草原生态,而且使生态愈加稳定.历史上大多数游牧地区其气候条件恶劣,资源匮乏,动植物种类单一,但在历史上,游牧民族统治时期,均是生态环境最好的时期.游牧民族不把自然对象化,他们遵循自然规律而非改造自然.游牧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产方式,游牧民族生活过的地方均是山青水秀之地.因此,这个 矛盾 即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相对于人类消耗自然资源进行生产活动却依然保持着绿水青山.这个 矛盾 因何产生?究其原因,就是游牧民深谙先天不足的自然环境资源和循环利用之道,在使用环境资源的同时注意适度与保护,使人能融入草原生态系统,成为生态链中的一部分.2.2㊀千年游牧与草地的生生不息无论是游牧还是定牧,最终都是在利用草地资源,用生态环境的一种要素来满足另一种要素(家畜),进而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不同的是放牧有过度和适度一说,而游牧却没有,但就其对草地的破坏程度来讲,应属于 适度放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过程都需要消耗草地资源.最新研究表明,适度的放牧对于草地植物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学者通过伊犁巩留县东部保护区适度放牧与无放牧的山地草本植物群落样方的调查,结合植物特征的统计和多样性指数的计算,给出以下结论:适度放牧提高了草地植物的丰富度㊁均匀度以及植物总量,使得保护区内的群落结构更加完善,能更好的行使其生态保护功能.因此,这个 矛盾 就是消耗草地资源时不仅没有对草地植物系统造成破坏,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草地系统的完善,也就是游牧方式下的牛羊吃草时不仅没有破坏草地,反而让草 更新换代㊁去陈出新.3㊀矛盾 产生的因素3.1㊀宗教信仰的影响广大游牧民族中的蒙古族把 苍天 视为神,称之为 长生天 ,蒙古语读作 腾格里 ,它象征无上的自然之力,主宰万物的生息.在蒙古人心中,苍天㊁大地㊁虫鱼鸟兽等自然界的一切均属于长生天,是长生天的恩赐,他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同时要回馈给自然.而动植物本身来自于自然,又与游牧民生活息息相关,遂对一些动物产生了亲密感,将其作为 图腾 来崇拜,此外还有对天地㊁山川㊁树木㊁水草等的崇拜.蒙古人认为,地上的首领的权力都是 长生天 授予的.元朝圣旨的开头语为 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名字就释义为 赖长生天之力而为汗者 ,蒙古人敬畏 长生天 ,也就敬畏和崇拜着自然万物,所以蒙古人爱护草原,与草原生态和谐共生,形成了保护生态的传统和意识.3.2㊀严格的法规约束千百年来草原生态环境资源得以牧而不竭,光靠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24期21㊀宗教信仰是不够的,还需法律的客观约束.成文法«大札撒»在保护草原方面指出 禁草生而锄地 ,即由初春至秋末严禁挖掘草场,同时也明确了禁止污染水源的相关规定,如 禁止水中溺尿 ㊁ 禁民人徒手汲水 等;在«黑鞑事略»中还明确了有关失火的规定 遗火而炙草者,诛其家. ;关于动物保护方面,在蒙哥汗统治时期曾下旨: 正月至六月禁怀羔野物勿杀 ,他们主张放生怀孕的母兽和幼崽,使其免受伤害.可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成文法律已基本完备,细化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更进一步给以游牧民族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制规范.3.3㊀游牧利于草地生长前文已谈到适度放牧提高了草地植物的丰富度㊁均匀度㊁植物总量及多样性等,但为何被啃食过的草地反而长得更好呢?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牛羊的轻度采食不仅不会对植物的造成危害,反而进一步刺激了植物的生长.在放牧时动物会把一些种子踩入土中,起到了蹄耕的作用,在牧草生长早期适度践踏亦能增加牧草产量;二是牛羊食草时,较为羸弱的草苗会被连根拔起,衰老的组织会首先被吃掉,就会淘汰一些病苗老苗,促进草种进化.此外,牛羊的唾液可以杀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草地的病虫害;三是动物排泄的粪尿起到均匀施肥的作用.粪尿中包含的氮㊁磷㊁钾及其他有利牧草生长的微量元素,这些养分可以持续刺激牧草生.4㊀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启示4.1㊀加强环境保护思想教育工作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线,从«大札撒»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来看,法律只是告诉人们 何不可为之 ,而没有告诉人们 须为何之 ,因此,再多的法律㊁禁令只是起到了外在的约束作用,引导人们发自内心的去保护生态环境还需靠环保思想教育.此外,蒙古人还常常将河比喻成母亲,将河水比喻成乳汁等,这都体现出蒙古人对环境资源的高度认识和对子女的优秀教育方法.我们需要学习游牧民族习惯法及宗教信仰中的思想精髓,在环保思想教育中将苍天大地㊁虫鱼鸟兽人格化,赋予其特殊意义和内涵,使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深入人心,让人们从幼时开始就意识到自身同整个生态的联系,更加关爱自然环境和动植物,从而促进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与共健康发展.4.2㊀从游牧中演化新的放牧方式放牧是最经济㊁最健康的家畜饲养方式,合理的放牧可以最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出品质高的畜产品.放牧的方式主要有连续放牧和划区轮牧两类.连续放牧就是无计划㊁无区划的自由放牧;划区轮牧也可称为计划性放牧,即在一定区域内,根据牧草的生长情况和草地生物量,严格规定放牧时间和范围,防止过度利用草场的计划性放牧方式.划区轮牧可以说是古代游牧方式的一种演化,它不仅使牲畜能够经常采食到鲜嫩的牧草,草场也可以有休养生息的时间,我们应进一步推行划区轮牧的放牧方式.2012-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 荒漠草原滩羊轮牧试验研究 发现在暖季(5月中旬-10月中旬)实施4区轮牧的草原植被盖度㊁地上现存生物量与禁牧草原相比基本持平或稍有增加,轮牧草原净初级生产力比禁牧提高34.4%,每只羊年饲养成本减少354.2元,节本增效达39.5%,科学利用草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应的双赢.4.3㊀加大对限牧政策、生态工程的评估力度游牧文化中对自然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顺遂自然,而不去改造自然,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而非盲目改造自然,很多工程看似为了保护生态,却因违背自然规律,使得生态问题此消彼长.良好的草原生态需要土壤和动植物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从而实现生态平衡.长期的禁牧封育造成牧草资源浪费㊁质量下降㊁生物多样性减少,部分草原完全禁牧后家畜转为饲料饲养,养殖业成本大大增加.局部地区因偷牧严重导致草原再次出现退化,草原总面积不断减少.有实验发现,封育5年时植被盖度㊁多样性增至最高,禁牧7年时土壤有机质等主要养分增至最高,之后二者开始有所降低.从维持植被和土壤稳定性看,禁牧封育第7年是草原自然恢复过程中的转折期.因此,在实施禁牧政策时,要审慎明确禁牧的区域和时间,避免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比过度放牧更加严重的不良后果.此外,一些造林㊁引水等工程只凭理论上的一纸空谈,为了局部效益和利益,大肆破坏草原生态环境,以巨大的生态损失换取了短期效益,得不偿失.例如一些在草原开展的造林工程,由于开阔草原地带常年大风,再加之地区偏远无人养护,造成大面积的树木死亡,得不偿失;一些引水工程忽视了草原蒸发量大㊁部分地段土壤下渗率高,引水河渠短期内干涸荒废,加剧了草原的水土流失.因此,要加强对禁牧政策㊁生态工程的评估力度,防止一些未经实践调研,脱离实际情况㊁技术质量不达标的打着 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和平 幌子的工程 乘虚而入 ,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历史悠久的游牧文化是草原先辈留给我们的精神文化瑰宝,游牧文化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远不止一面,如宗教信仰问题㊁哲学思想成果㊁法律法规制定㊁民族团结发展方面都有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是先人为草原儿女遗留的宝贵文化财富.参考文献[1]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郑君雷.西方学者关于游牧文化起源研究的简要评述[J ].社会科学战线,2004,(3):217G224.[3]邵方.中国北方游牧起源问题初探[J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1):144G149.[4]刘瑞俊.内蒙古草原地带游牧生计方式起源探索[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5]韩路,潘伯荣,王绍明,等.适度放牧对林间草原植物形态特征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草业科学,2015,32(9):1405G1412.[6]盖志毅.匈奴的生态文明及其现代价值[J ].前沿,2011,(5):4G9.[7]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推行宁夏草原禁㊁休㊁轮牧制度建立草原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Z ].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8]苗静,张克斌,刘小丹,李海涛.宁夏盐池封育草地植被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关系的典范对应分析[J ].生态环境学报,2015,24(05):762G766.[9]杨鶴书.广东南华寺发现八思巴字㊁藏文重要文物[J ].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10]宁天琪.论古代蒙古族习惯法对草原生态的保护[D ].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08.[11]成如,赵楠,赵青山.草地放牧利用制度与草地生产力关系[J ].农村牧区机械化,2014,(3):29G30.。

论蒙古族游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论蒙古族游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论蒙古族游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题目: 蒙古族游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班级:2009级旅游管理姓名:杨乐学号: 00960028 指导老师:包国庆2012年04月26日蒙古族游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摘要:游牧文明是蒙古族悠久的游牧生产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与北方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明,是与中原农耕文明一起构成中华文明的来源之一。

蒙古族游牧文明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走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路,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游牧文明环境保护草原生态人与自然引言:蒙古族先民们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草原文化中的自然观是一种内在的回归自然、追求朴素的生态伦理观。

也正是在这种自然观的引导下,草原自然环境长期以来得以保持其原貌——蓝天、碧草、清水、净土。

蒙古族草原文化的自然观既符合当代人热爱优美环境,渴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又对治理和保护目前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 蒙元以前蒙古先民在萨满教的氛围中通过对“阿密”(生命) 概念的确认和“天父地母”意识的形成, 产生了原始的生态环境意识。

到蒙元时期, 由于蒙古帝国的建立、四季轮牧方式的采用、大汗分封制下草场制度管理体系的形成, 蒙古族的原始生态意识逐步向大生态观和生态化的实践观的方向发展演化, 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意识逐步成为古代蒙古人的约定俗成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取向。

更为重要的是自蒙元时代开始直至清代的历代蒙古族统治者, 他们在继承古代蒙古族“约孙” (习惯法) 的基础上, 不断的对其增补和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进一步的扩充, 使环境保护的措施更加具体化、习俗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例如自蒙元至清相继颁布了《阿勒坦汗法典》、《喀尔咯七旗法典》、《卫拉特法典》、《喀尔咯吉如姆》、《阿拉善蒙古律则》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典, 基本确立了符合自己文化、习俗传统的法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蒙古族游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题目: 蒙古族游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班级:2009级旅游管理姓名:杨乐学号: 00960028 指导老师:包国庆2012年04月26日蒙古族游牧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摘要:游牧文明是蒙古族悠久的游牧生产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与北方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明,是与中原农耕文明一起构成中华文明的来源之一。

蒙古族游牧文明在我国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走敬畏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道路,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游牧文明环境保护草原生态人与自然引言:蒙古族先民们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创造了辉煌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草原文化中的自然观是一种内在的回归自然、追求朴素的生态伦理观。

也正是在这种自然观的引导下,草原自然环境长期以来得以保持其原貌——蓝天、碧草、清水、净土。

蒙古族草原文化的自然观既符合当代人热爱优美环境,渴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又对治理和保护目前日益恶化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 蒙元以前蒙古先民在萨满教的氛围中通过对“阿密”(生命) 概念的确认和“天父地母”意识的形成, 产生了原始的生态环境意识。

到蒙元时期, 由于蒙古帝国的建立、四季轮牧方式的采用、大汗分封制下草场制度管理体系的形成, 蒙古族的原始生态意识逐步向大生态观和生态化的实践观的方向发展演化, 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意识逐步成为古代蒙古人的约定俗成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取向。

更为重要的是自蒙元时代开始直至清代的历代蒙古族统治者, 他们在继承古代蒙古族“约孙” (习惯法) 的基础上, 不断的对其增补和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进一步的扩充, 使环境保护的措施更加具体化、习俗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例如自蒙元至清相继颁布了《阿勒坦汗法典》、《喀尔咯七旗法典》、《卫拉特法典》、《喀尔咯吉如姆》、《阿拉善蒙古律则》等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典, 基本确立了符合自己文化、习俗传统的法律体系。

它使得古代蒙古族的环境保护意识更加社会化、法制化, 为古代蒙古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屏障和可靠的保障。

整体而言, 古代蒙古族生态环境保护, 主要以立法、习俗、道德、宗教等形式, 融于蒙古族的日常生产与生活之中, 事实上使这种生态环保思想意识习俗化、道德化、法制化。

在宗教的作用下, 这些思想意识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变成了古代蒙古族人的自觉行动。

它保障了蒙古族游牧文明的世代繁衍与传承。

1、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宗教信仰与环境保护1.1传统游牧作业对环保的影响在传统游牧社会,畜牧业的生产技术是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具有其自身的质量标准。

它是世世代代连续发展的产物,没有明确的体制,技术和社会文化是紧连在一起的。

在一般人看来,游牧民族在广袤的上苍赐予的无垠的草地中生活,不存在土地意识。

其实不然,游牧的蒙古族对放牧草地的利用和保护甚为关心。

随季节而移动,本质上就是出于对草地利用的经济上的选择。

牧人对放牧地的选择与自然的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对所生活的草原中的草地的形状、性质、草的长势、水利等等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有经验的老人,即使在夜间骑马,用鼻子就能嗅到附近的草的种类和土质;对于外地人来说,茫茫的草原千篇一律,而对牧民来说却认为草原上千差万别,并能清楚地区别各自的特征。

又如非洲的马萨依人,其惟一的收入来源是牧畜,其文化给与他们一种制度,凭借这种制度可以保持贫瘠地区的土地不受损害,其做法是在旱季将一部分土地弃置不用,以使放牧地区的土地处于良好状态。

放牧的草地和农田一样,是一种生产资料,通过人的干预将植物生产的各种植物性产品进一步转化成各类动物性产品。

作为放牧地本身也是一种可更新的土地资源。

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草原生态系统基本上是自我维持的,能流规模相对地保持着稳定状态。

而放牧制度本身就是人的行为在作用于草地后,在草地上放牧时的基本利用体系。

其中规定了家畜对放牧地利用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通盘安排。

每一放牧制度包括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使放牧中的家畜、放牧地、放牧时间有机地联系起来。

放牧制度有两大类型,一为自由放牧,二为划区轮放。

在传统游牧社会,蒙古族对于放牧草地的利用和保护有着一套合理的方式。

他们会从水和草两方面来考虑放牧。

从"水"的方面来说,牧场一般限于沿河流湖泊一带的地方,从"草"的方面来讲,每一块牧场承载的牲畜种类和数量是有限定的。

随季节而移动,本质上就是出于对草地利用的有效的选择,否则他们不会去冒着冬天的严寒和冰雪、早春的凛冽的寒风、夏日的酷暑和虫害,逐水草而牧。

草原传统游牧业是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和水资源的一种生产方式。

草场资源和水资源是游牧文明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有了丰美的水草,才能养育出肥壮的牲畜,才能保证游牧民族和游牧文明的生存和发展。

所以,草场资源和水资源对游牧民族来说是其生死悠关的重要的两种资源。

古代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生活当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即敬畏生命,尊重自然。

1.2萨满教的教义对环保的影响古代蒙古族信仰萨满教,敬畏生命、尊重自然。

这一宗教认为,大自然的一切都有生命,都有神灵,人们都应当顶礼膜拜。

如果随意破坏,将是对神灵的不敬。

萨满教的教义里面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蒙古人的意识形态中,天堂为父亲,大地为母亲,他们祭天、祭火、祭山、祭敖包。

敖包山、罕山都是圣山,是禁地。

祭敖包的习俗来说,蒙古族在山岗、山顶、路旁等地用石块、沙土堆成圆形的土堆,称它为“敖包”(圣地),尊为神灵居住的地方,定时祭祀,祈求保佑牧业生产,禁止任何人在它附近放牧、动土、狩猎、河里倒赃物等,可以说,这是古代蒙古族的自然保护区。

就这样,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感性在融入于传统的祭祀活动之中。

在蒙元时期开始传入,逐渐占统治地位的藏传佛教的教义里面,也有因果法则、慈悲为怀、严禁杀生等生态伦理观。

它认为杀害动物,杀害生灵,损害植物均被视为“作孽”。

正是这种宗教信仰思想,支配着蒙古人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奉行一种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甚至连最高统治者也不例外。

主要的宗教对社会基本的态度和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不同的文化中,宗教活动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与各自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宗教起源于人对自然力的信仰: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它与自然保护的关系由来已久,宗教思想注意在人和自然的协调中寻求内心的安详平静。

现在,在新的形势下,宗教界人土更自觉地把宗教活动与自然保护结合起来,建立宗教力量与自然保护力量的强大联盟,从而使宗教文化向生态文化的方向发展。

在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其喇嘛教所呈现的因果法则,慈悲心怀,对整体性的把握、调和的原则,自然地孕育了一套人、畜、草关系的生态哲学,此种哲学又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维护与自然的平衡。

正因为萨满教崇尚的是自然万物有灵论,并且常常把自然事物本身同神灵等同看待,因而对待自然往往是爱护有加,是自然而然的生态保护论者。

所以,蒙古族具有优良的生态保护意识传统,这种传统反对对草原、森林、湖泊、河流的滥垦、滥伐和污染。

正是在这种优良的传统意识的维护下,在蒙古族的游牧地带,能够保留下来"蓝天白云、草原森林、湖泊河流,一片绿色净土"的迷人画卷。

1.3价值观的逐渐形成朴素的游牧生活方式、生活于其中的草原、单调的大自然是决定游牧民族的思想如世界观及宇宙观的主要因素。

对大自然的观感以及合理的(非指控工合理的而言)思考,也多以此为基础。

放牧与狩猎在当时均需以集体协作方式进行,这对蒙古民族的集体观念和互相协作精神的形成有决定的影响。

他们所处的环境使他们又同大自然融为一体。

然而由于人们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再加上"过于宽大的大自然,使人类依赖于自然,像儿童依赖引绳一样,这种情形,使人类自身的发展,不成为一个自然的必要。

"从而形成顺服自然的价值观。

自古"长生天"就是蒙古族崇拜的最高对象和一切权力的来源。

蒙古可汗们的诏书里,开头就用"长生天底气力"一语,在《蒙古秘史》一书里,有许多处记载成吉思汗祭天祝祷之事。

在当时的人看来,可汗受命于天,婚姻、事实要得天助,死后也要走上天路。

为此人人敬天畏天,而不敢做背天之事。

这是衡量人心的尺度,也是社会公认的标准。

其宗教的宇宙观,形成了萨满教,而此萨满教正是游牧文化的基础。

佛教普及后,在蒙古人的心里,在天上之上又加上了佛,也就是在原有的尺度上,又加上了佛教的教义与要求。

但即使在喇嘛教得到国教的地位之后,萨满教的遗迹仍在民众的习俗中存在着。

萨满教的自然神系统主要以无生命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之神为主。

在萨满教的观念中,宇宙万物、人世祸福都是由鬼神来主宰的,所以,在萨满教的自然神系统中,天地神系统占首要地位。

如地神,也称地母女,掌握万物生长,祈求丰收、保佑平安要对它进行祭祀;天神(腾格里),即长生天,掌管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而敖包,聚居多种神灵的地方,一般是在山岗、山顶、路旁等地用石块、沙土堆成圆形的土包,蒙古语直译为"堆",是天神、土地神、雨神、风神、羊神、牛神、马神等神灵居住的地方,每年按季节举行祭祀仪式,由萨满司祭,他们祈求敖包保佑牧业生产。

除此之外,认为土地、山川、丘陵、湖泊等均由各神灵分别掌管。

所以,在萨满教的自然观中,自然是神格化和人格化的观念体系,自然崇拜有着一定的伦理基础和逻辑基础。

2、古代蒙古族对动植物有恻隐之心的伦理道德观2.1佛教的思想对古代蒙古族的影响自以人为中心的近代工业文明以来, 人们往往把树木、动植物等看作是自己利用的对象认为自己有权对自然界的动植物进行任何处置, 而没意识到自己其实也是生物的一员, 应该具有与其它物种和诣共处的道德。

也就是在这种错误生态伦理道德观的支配下, 导致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不珍惜, 极大的损害着后代人的发展权利。

古代蒙古族则恰恰相反, 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动植物有恻隐之心的生态伦理道德观, 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实际的许多法规及其生活习俗之中。

在蒙元时期蒙古族大多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佛教教诲人们慈悲为怀、严禁杀生。

无端伤害它们、杀害动物, 损害草木均被视为“作孽”, 佛教声称要拯救一切生命, 普度众生。

2.2萨满教对蒙古族产生这种侧影之心的影响萨满教是蒙古族等民族共同信奉的宗教,各民族的萨满教信仰开始于氏族社会末期。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对自然现象的不理解,认为经常带来灾害的山川、河流、日、月、风、雨、雷等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意志。

从而产生对它的崇拜,这种宗拜实质上是对自然力的崇拜。

蒙古人的萨满教已发展到了神灵崇拜阶段,即认为一切自然物都有神灵主宰,神灵居于自然物内,崇拜的对象不是物体本身而是主宰这些物体的神灵,同时也对先祖的魂灵进行崇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