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安徽省高中化学优质课《元素周期律》(天长中学-李福琴)说课稿

合集下载

安徽省天长中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说课课件:12元素周期律(共26张PPT)

安徽省天长中学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说课课件:12元素周期律(共26张PPT)
1、教材地位及作用
中学化学以元素周期律为起点开始研究微观世界 和元素性质的关系。它帮助学生整合必修1中零散、 孤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使化学知识系统化,实现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无序到有序发展。对今后进一步 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学习选修3的相关内容具有 很好的指导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
(1)金属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3)金属与盐溶液反应:较活泼金属制备较不活泼金 属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前一节内容 中我们已经通过实验验证了同一主族元素金 属性的递变规律。下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来 验证同一周期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学生活动三:实验探究钠、镁、铝金属性强弱
(2)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启发学生运用图表、实验分析、阅读资料等多 种手段来获取信息。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 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使学生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树立结构决定性质学科思想。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从K、Ca、Na、 Mg、Al活泼性递变关系中,找出同一主族从 上到下以及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学生推测】: 由活泼性:Na>Mg>Al得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金属性可能
逐渐减弱 由活泼性:Na< K、Mg<Ca得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金属性 可能逐渐增强
3、哪些实验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证明你的推测呢? 总结: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方法
思考:根据以上图表的变化,分析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 径、主要化合价各呈现什么规律变化?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从容说课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难度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未作介绍,教学时要明确这一点。

可以适当地介绍一点排布规律,但不可作太多扩展,不能由此而增加学生的负担。

教学时,可把教材给出的1—20号元素的核外电子层排布,以He、Ne、Ar为例,让学生推出简单的规律即可。

元素周期律的教学是本节重点。

教学时,切忌照本宣科,让学生机械记忆,要引导学生从已学过的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入手,根据实验探究,推出元素性质变化规律。

教材中表格比较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归纳填写。

重在指导分析、推理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元素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要让学生自己看书,认真领会教材图19所包含的内容。

本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教学时不可盲目求快,要以学生理解、掌握为目标。

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为例,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掌握元素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要点提示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构成的,电子围绕着核做高速运动。

H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的情况是比较简单的。

但是,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电子运动情况就很复杂。

如何研究微观粒子——电子的这种复杂运动呢?人们提出了以下观点。

推进新课板书:元素周期律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电子层:不同的能量区域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1-7这个示意图,它表示了什么样的含义?生1:这种示意图是一种层状的结构,一层一层的。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来自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李静娴。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周期律》,我将从下面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说课。

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专题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教学考纲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同时是高中阶段无机化学学习的基础。

从教材的前后联系看来,它是对专题一中原子结构与前一节内容原子核外排布的延伸与扩展,同时为高中无机化学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教材中的作用可谓是承上启下的。

同时本节课还安排了许多探究活动与演示实验,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观点。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方法基础而言,在必修一与上一节内容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原子核外排布以及部分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性质,而且学习了认识和探究物质的方法。

为探寻元素周期律提供了知识结构与方法基础。

再是从学生的年龄段特点而言,高一的学生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能力都不强,但是群体好奇心强,对探究活动与实验有浓厚的兴趣,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学生的这一特点展开。

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以及《省学科指导意见》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基础,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科学规律。

下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我都将它确定为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之所以这么确定是因为首先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是高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且对高中阶段无机化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确定为重点。

而高一的学生思维逻辑能还不太强,理解并且掌握规律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它确定为难点。

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元素周期律课标点击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初步认识理解元素周期律,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原子组成、结构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3、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和网络学习的能力;情感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2、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3、通过分组进行采集信息资料、展示作品,相互交流、评价,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探究能力的培养。

2、“位、构、性”的推导教学难点1、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2、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教学方法元素周期律涉及的知识点有: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②元素周期律;③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1)讨论探究:比较适用于知识点①,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属于抽象概念,而且中学阶段无法利用实验说明电子排布的规律,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适合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比较、讨论、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2)试验探究法:第②部分内容值得试验探究,其原因是: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正是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学生学习了金属元素Na、Mg、Al、Fe、Cu等的性质和非金属元素Cl、S、N等性质的知识后,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并有关于物质共性与个性的知识体验。

有了这样的知识体验,就需要有一个规律加以升华,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用实践检验结论,用结论指导实践。

(3)合作交流:适合第③部分内容,有了第一节和本节的前两部分的知识基础,加上本部分内容的相关材料广泛,易于获得,适合学生查阅资料,交流,协作,讨论。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 副本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 副本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一、说教材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我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元素周期律选自苏教版化学2专题一第一单元第二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容上注重结论性,规律性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图表,数据分析,得出元素的周期律。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很好教材。

另外,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为本章节后续内容“元素周期表”奠定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一学生。

从认知思维特点上看,该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但抽象思维能力薄弱。

“元素周期律”理论性强,要求他们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所以教师必须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省学科指导意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根据元素周期表,以1-18号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得出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最高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归纳1-20号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二、说教法、说学法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已经从知识观认识到,知识本质上是建构性的,是认识主体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构的产品,有相对的客观性,是开放的、发展的。

新课程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把知识由外部传输给学生的过程,相反,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原始观念为基础,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根据新课程理念,本节课主要采取引导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自主发现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以及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授课主题元素周期律教学目的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重难点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要点一、原子结构及表示1.原子的构成(注:碳12质量的1/12等于1.66×10-27 kg)质量/kg 相对质量电量作用原子原子核质子 1.6726×10-27 1.007 +1 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中子 1.6749×10-27 1.008 0 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核素种类核外电子9.109×10-311/1836 -1 核外电子排布决定化学性质AZ X的含义: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

2.原子微粒间的数量关系:①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②中性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③阳离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④阴离子: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离子电荷数3.粒子的结构示意图(1)表示方法结构示意图是用小圆圈和圆圈内的符号及数字表示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各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如:(2)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结构示意图包括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结构示意图中,二者则不相等,其差值均为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

例如:要点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多电子的原子中,电子的能量是不相同的,所以它们通常运动的区域离原子核也远近不同,也就有了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也就有了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电子层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内运动。

我们就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电子层。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公开课说课稿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公开课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各位专家,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社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一说这节课的整体设计。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工具。

在学生已经学习Na、Mg、Al、Fe、Cu等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初步了解了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

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对元素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元素性质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l知识和技能: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周期性排布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l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初探,使学生学会利用图表分析处理数据和培养他们归纳的科学方法。

2、体验科学推测,实验探究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让学生在发现中寻找结论,在合作中享受成功。

2、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4、教具准备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三、说教法课前发放预习学案,让学生在课下利用教材提供的数据画图表,然后在课堂展示。

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来分析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通过发挥图表作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以达到难点的突破。

为了让学生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提出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探究,采用理论推理假设,试验验证的方法突破。

四、说学法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不仅学会,更需要教学生会学”要使学生随老师的设问,观看多媒体课件,自学教材,分组讨论,组间评价,主动思考,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第一课时。

主要是使学生在掌握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了解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教材安排上,在原子结构后,元素周期表前,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如碱金属、卤素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同时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今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如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学习。

因此,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了解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能力目标:通过对元素核外电子、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总结,使学生掌握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的能力.3.情感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且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教学重点: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

教学难点:原子半径的判断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型期,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

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法分析鉴于高一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采用“启发诱导式“展开教学,为增强启发性,教师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周期律,并对比大量数据和事实,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 教材内容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第二课时。

教材以1~18号元素为例,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几个方面,阐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导出元素周期律。

(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后,在学生基本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之后,再去探索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形成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必修1的金属与非金属的性质以及上一节的碱金属、卤素知识和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加深了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2、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由于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其他规律的基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是本节教材的重点。

二、学情分析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了解了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

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三、教学方法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实验对比式等教学方法四、教学过程1、研究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完成书本P14-15页的表格,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复习,从而揭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研究原子半径变化的规律性组织学生对表中的1-18号元素的原子半径数据进行分析,请同学们以横坐标表示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以纵坐标表示原子半径来画下各原子在坐标轴中的位置,并从图形中得出相关规律。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元素周期律》。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元素周期律》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选自苏教版化学2专题一第一单元第二节,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学生学习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容上注重结论性,规律性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图表,数据分析,得出元素的周期律。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很好教材。

另外,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为本章节后续内容“元素周期表”奠定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所以,学好元素周期律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元素周期律,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元素的周期律,学会归纳的思维方法。

2、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数据分析、图表制作、信息加工与处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下面我再来谈谈我对本节课重难点的把握。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我确定为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及实质难点为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及元素周期律实质元素周期律就是化学基础理论知识,我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推理过程很重要,简单的语言叙述分析就是理不清楚的,需要借助于实验与事实来进行分析,为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实验探究、理论探究两个方面,以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分析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这样不仅训练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推出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三、学情分析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钠、镁、铝、铁、硅、氯、硫、氮等八大元素及其化合物;以及碱金属、卤素;初步了解了原子结构的理论与元素周期表等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方法学生分析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将分一个课时五个环节完成我的教学目标环节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设问】: 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的依据就是什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之间有无规律可循呢?我将讲述门捷列夫利用元素周期律预言镓元素的性质的故事导入本节课的的主题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的第二课时,包括探究归纳元素周期律内容及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众所周知元素周期律在高中教材知识中具有很高的价值地位。

这源于:首先,元素周期律中蕴含的化学学科思想(如物质分类思想和元素周期律思想),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既具有指导和解释作用,又具有巩固和系统化作用。

其次,元素周期律帮助学生建立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联系,能从微观实质上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的现象以及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真正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

最后,元素周期律鲜明地体现着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蕴含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因此讲好这节课是每个化学老师的必修课,对此,我主要的设计理念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为什么我要强调科学探究呢?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换句话说,科学探究既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课程内容,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对于本节课,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学生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而这恰好与我的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而在内容编排体系方面,因为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中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与递变性,那么本节则以元素周期表横向结构为线索,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周期律。

这种编排体系,既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规律,同时也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周期律质的深刻理解。

按照“人教版”教科书教材内容的呈现思路,在学习元素周期律这一节内容时,第一部分讲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二部分则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利用学生已熟悉的1- 18号元素来探究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随着原子序数递增的周期性变化。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中的一节课程,主题为《元素周期律》。

•本节课程内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和特点,了解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本节课程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和规律,以及掌握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周期规律。

•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

•了解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2.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基本信息。

•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预测其一些性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周期规律。

•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

•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方法。

2.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和周期规律的理解。

•元素周期表的运用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和化学元素的常见符号让学生熟悉,并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元素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2. 介绍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基本结构•通过简单直观的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方式。

•强调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规律的原因。

3. 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理,即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电子排布的规律性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元素周期表中横向排列的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纵向排列的元素具有递增的原子序数。

4. 探究元素周期表的运用•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和排列方式,发现元素周期律对于预测元素性质的作用。

•引导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元素的基本信息和了解元素的一些性质。

5. 总结和拓展•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强调元素周期律对于化学研究的意义和应用。

高中化学优质课《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高中化学优质课《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共安排三个课时,第1课时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2课时为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为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1、教材地位和作用中学化学是从元素周期律开始,系统的研究微观世界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它帮助学生整合以往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对学习选修3的相关内容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处理将本节课设计成两个板块,板块一:探究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自主学习。

板块二:探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这部分内容在课堂进行探究式学习。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碱金属、卤族元素的部分知识,具备一定记忆化学的知识基础;2、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具备一定理论基础;3、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资料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4、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前微课的学习,能运用符号表征元素的性质,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2)认识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2、评价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周期律本质的认识进阶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2)通过对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实验探究与实验创新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难点:设计实验探究钠、镁、铝金属性强弱五、教学思路:本节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课前微课:让学生自主探究原子半径、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数周期性变化;二是课堂上探究性学习:探究元素金属、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三是课后的延续学习。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元素周期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主要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

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3教材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

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二.教学方法:1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精选5篇)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精选5篇)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精选5篇)《元素周期律》篇1一、说教材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新课程人教版《化学(必修II)》的第一章,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

2、本节教材简析《元素周期律》是本章的第二节,本节包括三个部分内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第一课时涉及的主要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规律,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内容是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基础。

考虑到新课改的要求,本部分内容有所降低,只是介绍了电子层的概念,对于排布规律示作介绍,但为了便于教学以及学生对以后知识的理解,可作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排布规律。

元素周期性的教学要注重“周期性”的理解,同时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尽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总结出规律。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总结归纳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根据元素周期表,以1-18号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得出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

通过归纳1-20号元素的性质,(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提高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教学难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二、说教法、说学法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人们已经从知识观认识到,知识本质上是建构性的,是认识主体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构的产品,有相对的客观性,是开放的、发展的。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教师的XXX号考生,今天我说科的题目是《元素周期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第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元素周期律》属于高一课本第五章第二节。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对以往知识的规律性总结和学习氧族元素和碳族元素的指导,因此,本章是本书乃至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

同时,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在高考中重现率较高。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中,元素周期律属于知识教学要求的C层次,即懂得“为什么”。

该层次要求学生能够领会概念和原理的基本含义,能够解释和说明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本节教材有以下两个特点(1)对与初中知识有交叉的内容,如核外电子排布、半径大小的比较虽说在初中不作要求,但原初中的实际教学多数已达高中时的要求。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须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漏补缺,采取综合列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并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性。

(2)元素周期律的导出以理论为指导,以事实为依据。

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得出,不仅有理论推导,还通过比较同周期元素的性质对理论推导进行了验证。

而且,理论推导也从陈述式改为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的方式进行。

至此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其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两个元素族的知识,初步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

为了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元素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十分有利。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元素周期律。

我将从教材分析、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习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有利于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为接下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 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理解、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四、教学方法本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其中穿插诱思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活动探讨1】什么是周期性?结论1:运用生动的比喻-时钟记时引出周期性的概念: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就称为周期性【活动探讨2】探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1利用科学探究中的表格,让学生画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结论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2老师进一步指出如果对原子序数大于18的元素进行研究同样会发现此规律,从而揭示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普遍性。

3 [过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会引起元素性质在哪些方面也呈现出相应的周期性变化?由结构决定性质,引导学生讨论结论3:化合价、原子半径、金属性、非金属性。

【活动探讨3】探究元素化合价的递变规律1利用课本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1-18号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呈现什么样的变化?2启发学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结论4: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本节共安排三个课时,第1课时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第2课时为元素周期律,第3课时为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中学化学是从元素周期律开始,系统的研究微观世界和元素性质的关系。

它帮助学生整合以往零散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使元素化合物知识从无序到有序,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对学习选修3的相关内容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处理
将本节课设计成两个板块,板块一:探究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这一部分内容由学生在课前通过微课自主学习。

板块二:探究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这部分内容在课堂进行探究式学习。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碱金属、卤族元素的部分知识,具备一定记忆化学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具备一定理论基础;
3、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资料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
4、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前微课的学习,能运用符号表征元素的性质,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2)认识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2、评价目标:
(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周期律本质的认识进阶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

(2)通过对元素金属性递变规律的实验探究与实验创新设计,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水平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难点:设计实验探究钠、镁、铝金属性强弱
五、教学思路:
本节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课前微课:让学生自主探究原子半径、化合价、原子核外电子数周期性变化;二是课堂上探究性学习:探究元素金属、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三是课后的延续学习。

六、教法学法
教法:微课导学、问题导向与合作探究
学法: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演绎推理、归纳总结。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化学基础理论知识,设计时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课程标准为指导,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积极促进学生化学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认识思路的结构化,实现“教、学、评”活动有机结合,合力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板书设计:
二、元素周期律
1、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元素的性质 原子半径
决定 呈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3、元素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