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共29张PPT)【可编辑全文】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杜甫推己及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呼喊;面对社会的贫富悬殊杜甫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同情被压迫人民,揭露社会黑暗,是现实主义诗人的重要主题。同样唐代另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创作了不少这类题材的讽喻诗,《卖炭翁》堪称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他的《卖炭翁》,去倾听这位卖炭老人的故事,感受作者伟大的情怀。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学然后知不足
天下为公
讲信修睦。
同是天涯沦落人
日出江花红胜火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文学常识填空 白居易,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诗人。在文学上,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有“______”和“______”之称,有《___________》传世,《卖炭翁》就选自其中。代表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鬓( ) 辗( ) 辙( ) 骑( ) 敕( ) 叱( ) 将( ) 系( )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使人怜悯。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
希望。
天亮。 同“碾”,压。
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困倦,疲乏。
车轮滚过地面 碾出的痕迹。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城市中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唐代 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骑马的人。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
4.“牛困人饥日已高”写出了哪些内容?
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 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 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 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
5.“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 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轻快的样子。这里 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 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 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 代“宫市”的罪恶。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 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 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 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 “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 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宫市解析
旧事:宫中有要市外物,令官 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
第四节:广厦千万间:理想。诗人跳出了个人 的圈子,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唐诗三首》原诗、翻译【2021部编版八下24课】
《唐诗三首》翻译24.唐诗三首一、石壕吏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三、卖炭翁/白居易一、《石壕吏》杜甫【原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原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2024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 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 王”。
《卖炭翁》创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 《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
首诗。
该诗通过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 谋生的困苦,以个别事例来表现 普遍状况,描绘了当时社会下层
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白居易在创作该诗时,深受唐代 社会现实的影响,对劳动人民的 苦难生活有着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情。
白居易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长恨歌》
叙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被誉为唐代长篇叙事诗的代 表作。
《琵琶行》
描写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身世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 同情和关注。
《பைடு நூலகம்得古原草送别》
以草原为背景,抒发了作者离别的情感,展现了自然与人生的交 融。
当代社会关注民生问题重要性讨论
保障基本生活需求
角色分配
指定学生分别扮演卖炭 翁、顾客、旁观者等角
色。
情景模拟
根据诗歌内容,模拟卖 炭翁在寒冷天气中辛苦
卖炭的场景。
互动环节
旁观者可以向卖炭翁提 问或提供帮助,增加游
戏互动性。
游戏目的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 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内
容和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如何关注现代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讨论主题
结合《卖炭翁》中反映的社会现 实,讨论如何关注现代社会中的
讽刺意味体现和表达技巧
夸张手法
诗中运用夸张手法,如“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生 动地刻画出卖炭翁的艰辛形象,增强了讽刺效果。
讽刺性语言
诗中运用讽刺性语言,如“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揭示了宫使的虚伪和贪婪本质,使读者对统治阶级产生反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 唐诗三首
第24课 唐诗三首
理解性默写:
1.杜甫的《石壕吏》中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
尖锐矛盾的诗句
是:
吏呼一何怒 ,
妇啼一何苦
。
2.杜甫的《石壕吏》中“
天明登前途
,
独与老翁别
”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
也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
3.杜甫的《石壕吏》中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 战争罪恶的语句是: 一男附书至 , 二男新战死 。
第24课 唐诗三首
二、石壕吏 (杜甫)
文本背诵
名句理解
默写 自测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赏析:寥寥五字,写出了兵荒马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环境。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赏析: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尖锐矛盾。一“呼”、一“啼”,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一“怒”、一“苦”,形成了强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
金牌导学案
第六单元
第24课 唐诗三首
第24课 唐诗三首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文本背诵
名句理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
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 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 安如山。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的第24课。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诗人身处茅屋,遭受秋风破坏的艰辛生活。
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的生活方式,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唐诗,对唐代诗人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和形象,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之间的联系。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情感教学法。
问题驱动法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回顾已学的唐诗,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和诗歌欣赏能力的发展;二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
部编八下语文24 《唐诗三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八下语文24 《唐诗三首》课后习题
参考答案
一、《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XXX在
“安史之乱”中的名作,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
的关怀。
不同的是,《石壕吏》只是客观地叙述,没有直接表露情感和态度;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遇,最后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
通过分析这两种写法,我们可以发现,《石壕吏》采用“让事实说话”的形式,既朴实简练,又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倾向,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通过个人遭遇,引起读者的共鸣,最后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二、《卖炭翁》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反映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间财物的社会现实。
通过对卖炭翁的劳苦过程、宫使夺炭的描写,对卖炭翁精练传神的肖像描写和反常、矛盾的心理描写,以及对“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统治
阶层罪恶的揭露和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种揭露和
控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表现了诗人的强烈情感和态度。
三、这三首诗中都有许多精彩的描写,如《石壕吏》中对老妇“致词”的描写,通过老妇的诉说,展现了当时人民的苦难和不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遭遇和生活境况;《卖炭翁》中对卖炭老人肖像、心理、动作的描写,传神地表现了卖炭翁的形象和内心世界。
这些描写都充满了情感和生命力,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原文+译文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这两首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朗诵这三首诗,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石壕吏文|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注释]石壕吏①文|杜甫暮投②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③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④:三男邺城戍⑤。
一男附书至⑥,二男新⑦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⑧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⑨。
有孙母未去⑩,出入无完裙⑪。
老妪⑫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⑬。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①选自《杜诗详注》。
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e)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此时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②[投]投宿。
③[一何]多么。
④[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⑤[戍(shù)]防守。
⑥[附书至]捎信回来。
⑦[新]最近。
⑧[已]停止,这里指生命结束。
⑨[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⑩[有孙母未去](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
⑪[完裙]完事的衣服。
裙,这里泛指衣服。
⑫[老妪(yù)]老妇。
⑬[幽咽(yè)]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译】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课件(共28张PPT)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bìn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niǎn zhé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jì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chì chì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jiāng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jì
(1)《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小试牛刀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 ”,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 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 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作者生平
生于乱世 仕官生活 贬谪江州 任职苏杭 晚年生活 洛阳安逝
作者生平
仕官生活
806年,白居易科举及第,授盩庢zhōu zhì县 (今西安周至县)尉。807年,任进士考官、 集贤校理,授翰林学士。808年任左拾遗。810 年改任京兆府户部参军,811年母亲陈氏去世, 离职丁忧(守丧27个月)。814年回长安,授太子 左赞善大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原文+译文卖炭翁文|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卖炭翁①文|白居易卖炭翁,伐薪②烧炭南山③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④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⑤?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⑥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⑦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⑧。
手把文书⑨口称敕⑩,回⑪车叱⑫牛牵向北⑬。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⑭惜不得⑮。
半匹红纱一丈绫⑯,系⑰向牛头充炭直⑱。
①选自《白居易集》卷四。
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诗人有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唐德宗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②[薪]木柴。
③[南山]终南山,属秦岭山脉,在长安城南。
④[苍苍]灰白。
⑤[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谋求、需求。
⑥[市]城市中规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唐代长安有东、西两市,各有东、西、南、北四门。
⑦[翩翩]轻快的样子。
⑧[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⑨[文书]公文,诏书。
⑩[敕(chì)]指皇帝的命令。
⑪[回]调转。
⑫[叱(chì)]吆喝。
⑬[牵向北]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⑭[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⑮[惜不得]吝惜不得。
⑯[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品交易,钱帛并用,但“半匹红纱一丈绫”远远低于一车炭的价值。
⑰[系]挂。
⑱[直]同“值”,价格。
【译】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案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热情,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并未充分投入到角色中,对卖炭翁的生活状态体会不深。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下一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在角色扮演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从而更好地体验角色。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扮演卖炭翁,体验其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所反映出的社会现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解读和诗人情感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和情感共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文化差异: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唐代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这是理解诗歌背景的难点。教师需要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认知。
-创作技巧: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技巧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举例:在讲解“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时,教师可以强调“南山”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它还象征着卖炭翁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诗人对此的深刻描绘。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八年级语文下册列(部编版)
背景链接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liyongqiang
李唐永肃强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饥 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 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第二年,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 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 乐和自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 录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这种表面上 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 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 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liyongqiang
李永强
朗读指导 墨剑飘雨 liyongq李ian永g 强
点我放课文朗读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一男/附书至,二男/新 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 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chuī)。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研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全诗的l三iyon个gqian“g 夜”字,有何深刻含义? 李永强
第一个“夜”字(“有吏夜捉人”),表明 差 役 深 知 壮 丁 难 抓 , 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卖炭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是杜甫之后,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了 “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 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 “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背景材料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
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 茅 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 屋 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 为 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 秋 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 风 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 所 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 破 怀。上元二年(761)八月,一场暴风雨袭击了 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炭车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57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下面是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全国卷二)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 老健康少健康老少健康 老吉祥少吉祥老少吉祥 老欢欣少欢欣老少欢欣 出平安入平安出入平安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上联由 “国 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三个主谓 结构分句组成;并且“国”,“家”又能组合 成词语 “国家” ,词语“兴旺”又重复;内 容都是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
速读 整体感知诗意
1、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了 什么事? 2、复述故事 3、理清层次。 4、试找出能表明作者对此事态度的诗句。
文章层次
• 第一部分(前4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
• 第二部分(中间14句):老妇诉说家中 现状并应征。
• 1、前6句,诉说三男情况; • 2、中间4句,诉说家中现状; • 3、后4句,老妇自请应役去河阳。 • 第三部分(后四句):老妇被吏抓走。
听读 标注字音、节奏
25-3-石壕吏(朗读版)(流畅) _1024x768_2.00M_h.264.flv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 háo )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 y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yè)城戍( 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中心:
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露了作者 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 切同情。
石 根 据 自己壕对诗歌的理解, 并通过合理想吏象,给短剧中的 人物配上适合的对白。
杜 甫
•第二课时
讨论:
大家发挥想象力,说一说在老妇的致 词过程中,有没有吏的活动?
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 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你能从老妇的回答中想象、推测出 “吏”都问了什么话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分析,重点词汇解释,以及相关的思考与练习。
1.诗歌全文:引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
-词汇理解:学生可能对“屋漏”、“雨脚”等古汉语词汇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解释。
-诗歌情感把握: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忧国忧民之情,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分析来深化理解。
-修辞手法识别:对于初中生来说,识别和理解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句和比较分析来帮助学生掌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分析如何将诗歌情感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其次,在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讲解中,我尝试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我观察到有些学生在分析诗句时仍然存在困难。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解释不够清晰,或者是因为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发现和总结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诗歌主题思想: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理解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第24课《唐诗三首》课文全解读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学习目标1.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2.领会人物形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难点)4.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难点)文题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指杜甫在成都近郊的草堂。
“……为……所……”是一种被动句式。
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题目的意思是〕茅屋被秋风吹破。
题目表明了诗人叙述的主要事件。
《卖炭翁》“卖炭”表明了主人公从事的工作,“卖炭翁”指卖炭的老人。
题目点出了诗歌描绘的主人公。
《石壕吏》《石壕吏》是组诗“三吏”中的一首。
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诗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
作者简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早期当过“右拾遗”,后世称他“杜拾遗”。
在成都时被荐为工部员外郞,后世称他“杜工部”,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杜甫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
《三吏》指〕《新安吏》、《潼关吏》和《石壕吏》。
《三别》指《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卖炭翁》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著有《白氏长庆集》写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元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成都近郊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处栖身之所。
茅屋建造得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茅屋建造得也不坚固,一个秋日,一场大风把屋上的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吹雨淋中度过了一个难忍的不眠之夜,写下了这首诗歌。
《卖炭翁》这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 课件(共26张PPT)
卖炭翁的外貌和心理 黄衣使者白衫儿
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 两鬓苍苍 衣正单 写出卖炭翁
者境遇的悬殊:劳动
劳动艰辛,想获
者的艰辛困苦,宫使
得衣食的迫切心
的肆意妄为、横冲直 十指黑 愿天寒 情及艰难处境。
撞、趾高气扬。
3.白居易借《卖炭翁》表达什么情感?
讽喻诗,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体 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 义感和责任感。
2.《卖炭翁》诗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形 象?结合描写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回答模板: 诗中_______(原文), 运用了________(手法), 写出了卖炭翁/宫使_________特点。
卖炭翁:
卖炭翁,
动作描写
伐薪烧炭南山中 环境烘托
劳动艰辛
ps.终南山:山深林密,人迹罕至,环境烘托劳动艰辛。 位于长安城四十里以外,为下文作铺垫。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对比
肖像描写
年岁已老、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卖炭翁: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对比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生活困苦、艰辛、悲惨
卖炭翁:环境描写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 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旧唐书》卷一四〇《张建封传 》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 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柴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汝驴 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遂殴宦者。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推己及人,从自身遭遇联想到为天下苍生谋取温饱的博大胸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作业设计
试着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编成课本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课
诗人描述了自己在一场暴风 雨中的经历,但诗人一直停 留在对自身境遇不幸的描述 中吗?
具体鲜明的形象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战胜了现实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意志战胜了叹息 真挚而感人的呼告
朗读诗人于千疮百孔的心中发出呐喊的诗句。 并说说你从诗人的呐喊声中听出了什么。
因此,针对学生要求创新的特点,抓住关键字串联全诗, 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趋向。
学生身处太平盛世,较难与诗人感同身受,形成共鸣,要详 细阐述诗歌的背景以及诗人的经历。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和方法:抓住关键字串联诗歌,逐层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从诗人遭受的波澜中体会其遭受的悲惨遭遇 教学难点:感受和理解杜甫那植根于苦难生活上生长的伟大理想和愿望
雨倾屋漏
群童抱茅
娇儿踏衾
丧乱祸国
杜甫身处波澜之中,面对如此困境,作者有何反应?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作者在叹息什么呢?
目睹屋上茅草被狂风吹走的痛惜和焦急
遭受群童欺侮的愤懑和无奈 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悲凄愁苦 对安史之乱以来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思
示范: (深吸一口气)八月秋高风怒号,(叹气)(苦笑)卷我 屋上三重茅。 (唉...)茅飞渡江撒江郊,(目光上移)高者挂罥长林梢, (目光远眺)下者飘转沉塘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24《唐诗三首》“一怒一苦,如椽巨笔著诗史;一听一闻,心系苍生显圣名。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杜甫的《石壕吏》,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效果预设六个方面,对我的构想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说教材分析及地位。
《石壕吏》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课型为精读课。
学生对杜甫的基本情况和本诗大的社会背景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为本诗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诗中,诗人以一个见证者的身份,亲历了一场差役夜捉人的惨事,通过对老妇陈辞的白描,展现了战乱年代,百姓的苦难生活。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和感悟”,并且“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所以,在教授本诗的时候,我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为学生搭建一个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让学生立足文本,在老师的指引下自主朗读、品析、感受。
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说学情。
(1)、初二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简单的文言文的能力。
(2)、阅读理解诗歌欠缺方法和经验,对语言的品析比较随意。
(3)、生活在和平年代,对诗中所描绘的苦难生活难以形成共鸣。
基于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的文体特征,我将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3、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背诵诗歌。
(2)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诗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3)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体会到诗歌平实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
(4)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预设。
(1)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使学生体会诗人既希望唐王朝能尽快取得战争胜利,又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的复杂情感。
二、说教法: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在授课时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更多的深入文本,把发现、体验、感悟、交流的权利交给学生。
因此我采用:1、情境教学法。
2、以读促悟法。
3、提问讨论法。
来组织教学。
三、说学法:学生采用的学法拟定为:1、合作探究法。
2、诵读感悟法。
3、自主赏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法、学法的分析,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我从“导入---朗读----品析---感受”四个环节,用时一课时来组织教学。
(一)导入设计:人最幸福的是团聚,最痛苦的是别离。
当盛世的繁华如日薄西山的晚霞,当残酷的战争屠戮无辜的生命,大半生颠沛流离,看尽人间疾苦的杜工部,也不禁为石壕村中一户普通人家的遭遇而叹惋、动容。
在这一夜,在这一家,夫妻之别的无奈,母子之别的痛楚,祖孙之别的悲伤,阴阳两隔的凄苦,让诗人情郁于中,而发之于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流传千古的《石壕吏》。
(设计意图:因为有前面两首诗的铺垫,学生对杜甫的经历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已经了然于心,所以本节课不再介绍作者和背景,而是首先创设情境。
通过教师富有激情的描述,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兴趣。
导语中对于离别的诠释,为后文学生品读多个人物“苦”的境遇做了铺垫,同时也为本诗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二)朗读。
这个环节我设计的主题为“我会读”,希望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歌的大意。
本环节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1、交流预习。
本诗内容浅显,课下注释详尽,所以教师放手让学生在课前疏通大意。
课堂上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句,先进行小组内的讨论释疑,再由教师明确讲解,最后以文言知识卡片的形式加以积累。
古诗文教学讲究“言文并重”,所以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
2、朗读。
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使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悉诗歌内容的目的。
3、概括诗歌内容。
既使教师了解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又为下面突破本课重难点的“品析”环节奠定了基础。
(三)品析。
这一环节我设计的主题为“我会品”。
意在使学生通过品析诗歌中关键的字、词、句,通过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首先提出要求:“请在诗中找出最能体现主要人物老妇境遇的词。
”这一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分析人物要从诗歌本身入手。
学生很快可以找到“苦”字。
然后提出第二个要求:“请从诗歌中找能够体现老妇‘苦’的词句,并说说它们如何体现了老妇的‘苦’”。
这一要求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立足文本,通过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人物形象,读懂诗歌内容。
在品析的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老妇展开多角度的联想和想象。
如当学生提出“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写出了老妇老来丧子时,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老妇的神态、动作和心理,使学生体会到老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和悲苦。
当学生提到“出入无完裙”,体现老妇家庭贫苦时,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老妇凄苦的外貌和褴褛的衣着,使学生体会到老妇生活的艰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情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所以在品析的同时引导学生大胆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有利于将诗歌的内容具象化,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在品析的同时还要辅以诵读,品到哪里,读到哪里,品出什么样的情味,就读出什么样的情味。
比如当学生提出“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体现出老妇的绝望和无奈时,除了引导学生想象老妇空洞的眼神和绝望的表情外,尽可能引导学生读出无奈的语气、低沉的语调和缓慢的语速。
对老妇本身加以想象的同时,结合课后第一题的第一小题,引导学生根据老妇“致辞”的内容,补充“吏呼”的内容。
抓住一“呼”一“怒”,体会吏的跋扈和凶残。
此时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话表演,通过“怒”和“苦”的强烈对比,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学生体会诗人之“苦”打下良好的基础。
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富有跳跃性,只有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叙述,在叙述中想象,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在进行想象和描述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发现,诗中除了老妇和吏之外还涉及到了其他人,于是自然抛出问题:“其他人苦不苦?”这个问题是品“苦”的延伸,通过品析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对情境进行再现,学生会发现战乱中的百姓,不管男女老少,人人都很苦,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和对百姓的同情,体会到作者蕴含在平实语言中忧国忧民的情感。
其中品析诗人的“苦”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生可能会对杜甫为何只是眼睁睁看着这场惨剧发生却不进行阻止有所质疑,这时带领学生回顾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甫的个人生活经历,引导学生抓住“听”“闻”“夜久”“独”等词,展开丰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会并描述诗人此时的心理活动,体会诗人对老妇既赞赏又同情,既支持唐王朝进行这场平叛的战争,又为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而深感悲痛的复杂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品析环节,学生对作品的丰富内涵和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有了深入的体会。
培养了学生在阅读诗歌时,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展开合理的想象,还原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体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教师小结如下:“四海皆秋气,一室难为春。
”当一个国家陷入战争,人的命运就不能自己把握,老妇一家正是千千万万个苦难家庭的缩影,杜甫所同情、悲悯的正是在战争中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无辜百姓。
杜甫一生“穷年忧黎元”,渴望“致君尧舜上”,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的作品始终萦绕着悲怆的基调,贯穿着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感受。
这个环节教师补充杜甫诗歌《羌村三首(其三)》,以“我有感”为主题,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作业布置为:1、发挥联想和想象,以“老妇被抓走后……”开头,以老翁为中心人物,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续写《石壕吏》。
(必做)2、课外阅读“三吏”“三别”的其它篇目,任选一篇写一篇赏析。
(选做)(设计意图:作业是“我有感”这一部分的延伸,也是整节课的延伸,课堂上的品“苦”环节,为续写诗歌做了非常好的铺垫。
“三吏”“三别”的课外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杜甫诗歌创作的内容和风格。
)五、板书设计:板书主要在“我会品”环节完成,本板书设计最大的优点是配合品析环节的设计,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于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六、教学效果预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内容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基本能做到当堂成诵。
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想象的能力得到锻炼,逐步养成通过品析重点词句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习惯,对于杜甫现实主义的诗风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课稿一、说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唐诗二首》中的第一首,761年秋天,一场大风把他的茅屋茅草给卷走了,穷困的他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这课《诗词五首》,俱是见景抒情或遇事感怀之作,《茅》为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情感特征最为炽烈、内涵最为深刻的一首。
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学生要学习其它四首诗词也就顺利得多。
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代诗词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知识与诵读经历。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基于教材与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拟定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诗歌意象、意境。
2.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现实主义风格根据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特点教学难点:把握作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理解二、说教法话说:教有常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学情、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选择诵读指导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体会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培养学生的的能力。
三、说学法在制订教法的依据上,考虑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
我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圈点勾画、活动迁移等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获得个性化阅读的体验,通过诵读和理解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细节、品味语言与意象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