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动物生理学5-内环境的控制

合集下载

内环境的控制PPT课件

内环境的控制PPT课件
Yo u r
Company
slogan
in
here
第十章 内环境的控制
L/O/G/O
1
Contents

体温调节
二 渗透调节和排泄
三 肝在稳态中的作用
2
一、体温调节
1、按调节体温能力把动物分为: 变温动物 ——行为性调节 异温动物 恒温动物——生理性调节(36―42℃)
蜥蜴到处移动寻找温 暖的地方栖身
10
(4)体温调节机制 人体自身的生物自控系统可调节热平衡,达到稳定 体温的效果。
干扰因素:
致热原使 调定点↑ 孕激素使 调定点↑
11
皮肤血流、蒸发 体表面积、出汗 环境条件、衣着
散热
基础代谢、脂肪 肌肉运动、战栗 激素活动、肝脏
产热
37
体温(℃)
12
二、渗透调节和排泄
• 1 .渗透调节的必要性 • 2 .排除体内的含氮废物 • 3.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35
• 重吸收:原尿经过肾小管各 段中,一部分(约99%) 有用的物质和部分水分又 被重新吸收入血液循环 (肾小管、近曲小管是重 吸收最主要的场所)。
36
37
分泌:原尿又收纳肾小管分泌的K+ 、H+ 等最后形成终尿 排出体外。远曲小管是分泌最主要的场所。
38
血液
尿的形成图解
超滤
肾小囊中 原尿
调节.
42
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输尿管 7、尿的排出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 道→体外
膀胱壁 (平滑肌) 尿道括约肌 尿道
43
44
泌尿系统疾病及救治
45
• 血液透析是将血液通过血路管泵出体外,借助干血透机 和透析器清洁血液,然后再返回身体的过程。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

动物生理学知识点内环境和稳态:体液的组成: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

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之为内环境。

稳态: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动。

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维持体内酶活性的最佳状态。

维持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稳态是维持细胞生存的必要前提。

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基本过程(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体液调节: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能接受某种激素调节的组织、细胞称为靶组织、靶细胞。

远距离分泌、旁分泌调节、自分泌(低等动物)。

3自身调节:(局部)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这种反应是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关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间也有密切关系,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调节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它们自身以及机体各器官、系统进行调节,使机体内环境在各种不同条件下保持稳定。

细胞膜物质转运:1被动转运: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的放在一起时,溶质的分子会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产生净流动,称为被动转运。

1)单纯扩散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电化学题都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水分子跨膜扩散的过程称为渗透。

2)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点位梯度跨国细胞膜,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

生理习题--选择题

生理习题--选择题

4. 缺乏下列哪种物质易引起贫血( D ) 。 A、碳酸氢盐 C、盐酸 B、肠致活酶 D、内因子
5. 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在( B ) 。 A、胃和十二指肠 C、空肠和回肠 B、十二指肠和空肠 D、回肠和结肠
6.在小肠葡萄糖主要以( C )方式吸收。 A、易化扩散 C、继发性主动转运 A、Na+ C、ClB、简单扩散 D、胞吞 B、K+ D、Ca2+
一、选择题(本题全部为单选题) 1. 下列那种不是小肠的运动形式( C ) 。 A、蠕动 C、容受性扩张 B、紧张性收缩 D、分节运动
2. 胃液中盐酸是由胃粘膜( A )合成分泌的。 A、壁细胞 C、粘液细胞 B、主细胞 D、幽门腺细胞
3. 参与胰蛋白酶原活化的因素是( B ) 。 A、碳酸氢盐 C、盐酸 B、肠致活酶 D、内因子
A、大脑 C、延髓
B、下丘脑 D、脊髓
10.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取得的数据是( D ) 。 A、食物的热价 C、非蛋白呼吸商 B、食物的氧热价 D、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一、选择题(本题全部为单选题------神经系统) 1. 神经兴奋时,首先产生扩布性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C ) 。 A、树突 C、轴丘 B、胞体 D、轴突始段
10. 某人的血细胞与 B 型血的血清凝集, 而其血清与 B 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 此人血型为 C ) ( 。 A、B 型 C、AB 型 B、O 型 D、B 型
一、选择题(本题全部为单选题-----循环系统)
1. 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C ) 。 A、血液依赖地心引力而回流 B、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加速静脉血回流 C、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D、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7.氨基酸与下列哪种离子一起吸收( A ) 。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复习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复习

一、1)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学的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在适宜的环境中总是不断地自我破旧立新的过程。

3)兴奋性:机体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能力。

4)生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子代的过程,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

5)外环境: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6)内环境:指细胞直接接触和生存的环境。

7)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8)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9)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10)神经-体液调节: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于神经系统的,它们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也可以将体液调节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成为“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内的功能调节大多数是这种复合式的调节。

11)局部体液调节:某些组织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它们并不随血液流到其他器官起作用,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调节邻近组织的功能活动,称为局部体液因素和旁分泌调节。

12)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3)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4)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5)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二、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1)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移动的过程。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3)主动转运:指细胞膜通过本身某种形式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差和电位差转运的过程。

4)出胞和入胞:出胞与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例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受体介导式入胞等。

内环境的控制

内环境的控制
▪ 调定点机制(调定点学说)
某些原因(如细菌产生旳毒素致热原) 下丘脑 调定点 数值提升 引起发冷症状 机体提升产热,降低散热 体 核温度升高,超出正常水平 致热原因消除,调定点下调
机体增长散热,体温逐渐下降
▪ 经过反馈系统相应调整散热产热机制,维持体温恒 定
❖ 发烧对人体旳影响
体温调整旳反馈机制
第8章 内环境旳控制
❖ 体温旳调整 ❖ 渗透调整和排泄 ❖ 肝在稳态中旳主要作用
❖ 贝尔纳提出: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直接生活其中 旳环境,是身体旳内环境,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 胞正常生存旳必要条件
❖ 坎农发展了维持动物内环境稳定旳概念,提出稳 态。稳态指一种可变旳但是相对稳定旳状态,这 种状态靠完善旳调整机制抵抗外界环境变化维持。 机体旳多种活动都在维持这种相正确稳定,即实 现对内环境旳控制
❖ 人体旳散热机制
▪ 人体经过传导、辐射、对流、蒸发等物理方式 散热
▪ 人体还经过调整机体内部旳生理过程来增长或 降低散热
❖ 皮肤是主要旳散热器官,其散热机制主要是血管运 动和汗腺活动 炎热 皮肤温度感受器 传入神经 下丘脑旳 体温调整中枢 传出神经 皮肤血管扩张,血 流量增长 ,皮肤温度升高,汗液分泌增长
❖ 肉食为主旳人,尿呈弱酸性 ❖ 素食人旳尿呈弱碱性
水旳重吸收——集合管浓缩
❖ 经过超滤、重吸收和分泌所生成旳尿还必须根据 体内水分旳情况调整其渗透压,以维持体内水量 旳稳定
❖ 集合管旳周围组织液从皮质到髓质旳渗透压越来 越高,形成一种浓度梯度,尿液流经集合管时, 其中旳水分越来越多地被集合管所重吸收,管内 旳渗透压也越来越高。水分被重新渗透进入组织 液中,进一步被血液吸收,弥补血液在肾小球中 所失旳水
思索讨 论
体温升高对人体只是有害而无益吗?

内环境的控制动物的排泄培训课件

内环境的控制动物的排泄培训课件
内环境的控制动物的 排泄
两个很重要的概念
排泄(小便):是机体将物质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和 它不需要的或过剩的代谢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广义 还包括呼出的CO2等。 排遗(大便):未经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通过消 化道排出体外的过程。
内环境的控制动物的排泄
2
动物与环境的化学交换
➢消化系统:营养素 ➢呼吸系统:气体 ➢循环系统:运输 ➢排泄系统:废物
•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中以尿素为最多,其他如肌酐、尿 酸、氨等较少。
• 含有很少量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微量的还原糖、酮体
和胆色素。
内环境的控制动物的排泄
23
(三)尿的理化性质
1 颜色:淡黄色 2 比重:1.015-1.025 3 酸碱度:pH在5.0-7.0之间
内环境的控制动物的排泄
24
5.尿的形成
内环境的控制动物的排泄
3
细胞外液是机体生活的内环境,内 环境稳定是独立自由的生命的条件。 内环境稳定只有通过细致协调生理过 程才能得到。
体温调节
体液调节
内环境的控制动物的排泄
4
第一节、体温调节
按照调节体温调节能力的不同动物可分为三类:
鱼 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 类
哺乳类
变温动物
异温动物
恒温动物
恒温动物通过调节产热和散热来维持稳定的体温
腋 温 36.0-37.4 ℃ 口腔温 36.7-37.7 ℃ 直肠温 36.9-37.9 ℃
内环境的控制动物的排泄
7
体温相对恒定
是维持正常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通过调节产热与散热实现
体温改变=总产热量—总散熱量: 产热:肌肉活动、提高代謝速率、摄
取熱的食物、疾病发烧散热量: 散热:传导、辐射、对流和蒸发等。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1. 简介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体内生理过程的科学,它关注动物体内各种功能和过程的调节机制。

动物生理学研究的范围包括动物的消化、循环、排泄、呼吸、神经、内分泌、运动等方面,对于了解动物的生命活动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 动物细胞的组成动物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内外环境的界限,通过选择性通透性实现物质的进出;细胞质包含细胞器、细胞骨架和溶质等,是细胞内的物质基质;细胞核是控制细胞生物化学反应和遗传信息的中心。

3. 动物体内环境的调节动物体内环境的调节主要通过体液和神经系统实现。

体液系统包括血液和淋巴,通过运输营养物质、氧气和排泄产物来维持体内稳态;神经系统通过传递神经冲动,调节机体的感受、运动和内脏活动。

4. 动物的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是动物体内的重要系统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以便于吸收和利用。

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道、胃、肠道和附属腺等器官,它们通过机械作用和化学反应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排泄物排出体外。

5. 动物的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动物体内输送物质的系统,它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个组成部分。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的运动推动血液流动,血管网络将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分,血液携带着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6. 动物的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动物体内吸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的系统,它包括呼吸器官和呼吸肌肉两个部分。

呼吸器官包括鳃、肺和皮肤等,它们通过换气作用将氧气吸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维持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泄。

7. 动物的排泄系统排泄系统是动物体内排除代谢废物和调节体液浓度的系统,它包括肾脏、尿液的输送管道和排泄口。

肾脏通过滤过、重吸收和分泌等机制将代谢废物和过多的物质从血液中排除,维持体内液体平衡和溶质浓度的稳定。

8. 动物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动物体内信息传递和调节的系统,它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

内环境的控制

内环境的控制

内环境的控制10.1复习笔记一、体温调节1.按照调节体温能力的不同动物可以分为3类(1)变温动物①变温动物又称为冷血动物,是指在一个小的温度范围内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动物,以行为性体温调节方式调节体温。

②行为性体温调节是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通过姿势和行为的改变,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

(2)恒温动物①恒温动物又称为温血动物,是指能在更大的气温变化范围内保持比较恒定的体温的动物,主要是进行生理性体温调节。

②生理性体温调节是指通过调节体内生理过程来维持比较稳定的体温。

(3)异温动物异温动物是指体温调节机制介乎变温动物和恒温动物之间的动物,包括很少几种鸟类和一些低等哺乳动物。

2.恒温动物通过调节供热与散热来维持稳定的体温(1)人体的体温①分类a.体壳温度是指身体表层的温度,可随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为32℃左右。

b.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的温度,在临床上常测直肠、口腔和腋窝处的温度来表示体核温度。

②体温的特点a.人体正常体温是一个范围;b.人体的体温有周期性的变化。

(2)人体的供热机制人体增加供热量有几个途径:①最主要的途径是增加肌肉活动,骨骼肌收缩时释放大量的热;②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出现战栗,温度越低,战栗越强,供热越多;③低温时,在激素的刺激下肝也释放大量的热,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也被激活,脂肪被分解、氧化,释放热量。

(3)人体的散热机制①人体通过物理方式散热a.传导传导不是主要的散热方法,只有裸露的皮肤与良导热体接触时才发生有效的传导散热。

b.辐射辐射是一种重要的散热方式,温度较高的物体表面发射红外线,由温度较低的物体接收。

如果周围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散热失去作用。

c.对流紧贴身体的空气由于辐射的结果温度升高,体积膨胀而上升,冷空气补充,因而不断带走热量。

当周围温度与体温相近时,不发生对流。

d.蒸发蒸发是非常有效的散热方式。

当气温和周围物体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散热的作用,只能靠蒸发散热。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复习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复习

1)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学的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在适宜的环境中总是不断地自我破旧立新的过程。

3)兴奋性:机体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能力。

4)生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子代的过程,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

5)外环境: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6)内环境:指细胞直接接触和生存的环境。

7)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8)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9)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10)神经-体液调节: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于神经系统的,它们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也可以将体液调节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成为“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内的功能调节大多数是这种复合式的调节。

11)局部体液调节:某些组织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它们并不随血液流到其他器官起作用,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调节邻近组织的功能活动,称为局部体液因素和旁分泌调节。

12)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3)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4)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5)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二、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1)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移动的过程。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3)主动转运:指细胞膜通过本身某种形式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差和电位差转运的过程。

4)出胞和入胞:出胞与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例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受体介导式入胞等。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一、绪论1、内环境:内环境是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如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3、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反应:反应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对刺激所发生的应答。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5、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6、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又名主动运输,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帮助下,同时消耗能量,进行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7、被动转运:被动转运又名被动运输,是指某些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

8、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9、阈刺激:在刺激持续时间和对时间变化率保持中等数值的情况下,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10、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1、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是指终板膜上的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从而使终板膜局部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12、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针对外源信息所发生的细胞内生物化学变化及效应的全过程。

三、血液13、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破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受损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14、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实质是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5、交叉配血:将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作为主侧,将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混合作为次侧,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这一过程称为交叉配血。

四、血液循环16、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

内环境的控制

内环境的控制

其他

肌肉活动时,肌肉代谢明显增强,产热 增加,可使体温暂时升高1~2℃。所以测体 温时,要先让受试者安静一段时间,小儿应 防止其哭闹。 ●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进食等情况,都 会影响体温。 ● 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和 扩张血管的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 所以全麻时应注意保温。
(二)、机体的产热和散热
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是在体温调节机构的协 调和控制下,产热和散热过程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 1.主要产热器官: 安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 肝脏,其次是脑)。 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此外,环境温度、进食、精神紧张等能够影响 能量代谢的因素,也都可影响机体的产热量。
2.产热形式 ⑴战栗产热: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 其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但 产热量很高。 实际上,机体在寒冷环境中,通常在战 栗之前,首先出现战栗前肌紧张,当肌紧张 上升到一临界水平时就转变为战栗。
黑 熊
• 正常体温 • 产热 • 散热
概念: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 度,即体核温度。 意义: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
新陈代谢和一切生命活动正常 进行的必需条件。 体温过高、过低都会影响 酶的活性,导致生理功能的障 碍,甚至造成死亡。如: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死亡; T = 27℃→低温麻醉。
水的导热性好,因此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 或冰袋为高热患者降温。 脂肪的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炎热的天气 易出汗。
⑶对流散热:
指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 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的一种特殊形式。 衣服覆盖于体表,不易实现对流;棉、毛纤 维间的空气不易流动,因此增加衣着可以保温 御寒。 若在较密闭的高温环境中(如船舱内)或 闷热气候,因空气对流差,易发生中暑。

【高中生物】生物学_内环境的控制

【高中生物】生物学_内环境的控制
本节内容结束
Chapter 10 内环境的控制
稳态
稳态(Hhomeostasis):机体自动调节组织 和器官的活动,以减少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的变化,这种代偿性的调节所 形成的稳定状态称为稳态 1857年,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提出稳态的概念 体温调节 渗透调节
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
泌尿系统 Urinary System
elimination of excess water salts, wastes
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泌尿系统(Urinary system ):包括肾(Kidney), 输尿管(Ureter),膀胱(Bladder)和尿道(Urethra ) 主要功能:生成和排除尿液,排泄体内代谢产生的 废物(如尿素等含氮物质) 肾脏还参与调节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并分泌几 种生物活性物质,故泌尿系统对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 定有重要意义
人体的供热机制
非战栗产热:也叫无寒颤产热,包括两个重要 部分,即基础代谢率和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一个休息着的饥饿个体,还是有稳定而持久的 产热。用餐后,产热量即增加。 基础代谢和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不受骨骼肌产 热过程影响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进食后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开始持续到7-8h),机体处 于安静状态,产热量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这种使机体产 生额外的热量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产热的影响因素
产热过程均受内分泌和神经因素的影响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都有增加产热的作用, 能直接促进细胞的代谢,称为激素的热效应 交感神经有提高代谢率的作用,可增加机体的产热 量。交感神经强烈兴奋时,可使代谢率增加40-50% 新生儿体内黄脂肪的细胞在刺激交感神经或注射去 甲肾上腺素的情况下,贮存的自由脂肪酸会在细胞 内氧化产热。冬眠动物在冬眠前就开始贮存黄脂肪 体,由冬眠转入觉醒时起到提供能源的作用

(整理)动物生理学1.

(整理)动物生理学1.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5题)1. 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D)√A 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B 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C 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D 功能表现及其内在机制E 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过程【正确答案】 D2. 下列哪一项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C)√A 在体蛙心搏曲线描记B 大脑皮层诱发电位描记C 人体高原低氧试验D 假饲法分析胃液分泌E 活体家兔血压描记【正确答案】 C3.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C)√A 体液B 细胞内液C 细胞外液D 血浆E 组织液【正确答案】 C4. 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是(B)√A 组织液B 血浆C 细胞外液D 脑脊液E 房水【正确答案】 B5. 内环境的稳态(D)√A 是指细胞内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B 是指细胞内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C 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影响D 是保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E 依靠体内少数器官的活动即能维持【正确答案】 D6. 大量发汗后快速大量饮用白开水,其最主要的危害是(E)√A 迅速扩充循环血量B 导致尿量明显增加C 稀释胃肠道消化液D 稀释血浆蛋白浓度E 破坏内环境的稳态【正确答案】 E7. 根据解剖方位,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面(D)√A 矢状面、水平面和横切面B 矢状面、冠状面和额状面C 水平面、横切面和冠状面D 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正确答案】 D8. 大量饮水后约半小时尿量开始增多,这一调节属于(B)√A 神经调节B 激素远距调节C 旁分泌调节D 自分泌调节E 自身调节【正确答案】 B9. 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C)√A 迅速,短暂而准确B 快速,高效而固定C 缓慢持久而弥散D 缓慢低效而广泛E 灵敏短暂而局限【正确答案】 C10. 生命的基本特征是(B)√A 兴奋B 兴奋性C 抑制D 反应【正确答案】 B11. 非自动控制见于(B)√A 排尿反射B 应激反应C 体温调节D 分娩过程E 血液凝固【正确答案】 B12. 使机体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稳定,可靠体内的(B)√A 非自动控制调控B 负反馈控制调控C 正反馈控制系统D 前馈控制系统E 自主神经调节【正确答案】 B13. 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其最大效应,依靠体内的(C)√A 非自动控制B 负反馈控制系统C 正反馈控制系统D 前馈控制系统E 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正确答案】 C14. 与反馈相比,前馈控制的特点是(A)√A 快速生效B 产生震荡C 无预见性D 适应性差E 不会失误【正确答案】 A15. 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是(A)√A 机体运动时的变化B 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C 神经肌肉标本对刺激的反应D 脊蛙反射【正确答案】 A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0分,共1题)1. ()×三. 判断题(每小题0分,共1题)1. ()×四. 填空题(每空5分)1. 动物急性实验可分为________和离体实验(in vitro)。

动物学整合后试题答案

动物学整合后试题答案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2007级共页生理学期中测验试题(二○○九~二○一○学年第二学期)姓名成绩学号阅卷教师一、选择填空(每一空格1分,)1. 与静息期细胞膜内外Na+、K+分布不均有关的过程是 CA. 单纯扩散B. 易化扩散C. 钠泵作用D. 离子通道作用E. 出胞和入胞作用2. ACh的N型受体属于 AA. 通道性受体B. G-蛋白耦联型受体C. 效应器酶受体D. 胞质内受体E. 核内受体3. 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DA. 脂肪B. 糖类C. 氨基酸D. 蛋白质E. 糖脂4. 载体易化扩散饱和现象的原因是 CA. 离子跨膜梯度小B. 能量供应不足C. 载体数量固定、有限D. 载体数量太少E. 转运速度太慢5. 具有机械门控通道的组织是 AA. 肌梭B. 终板膜C. 神经细胞D.视杆细胞6. 快Na+通道阻断剂是 BA.美洲箭毒B. 河豚毒C. 阿托品D. 四乙基胺7. N受体阻断剂是 AA. 美洲箭毒B. 河豚毒C. 阿托品D. 四乙基胺8. 微终板电位属于 CA. 静息电位B. 动作电位C. 局部电位D. 超极化电位E. 复合电位9. 增加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会导致 DA. 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加大B. 锋电位幅度加大C. 去极化速度加快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E. 对膜电位无影响10. 用直流电对神经纤维行细胞外刺激时,通电的瞬间兴奋发生在 AA. 阴极下B. 阳极下C. 两极间D. 两极下E. 两极外11. 产生张力最大的收缩形式是 EA.等长收缩 B. 等张收缩 C. 单收缩 D. 不完全强直收缩E. 完全强直收缩12. 后负荷超过肌肉收缩的最大张力时出现 AA. 等长收缩B. 等张收缩C. 单收缩D. 停止收缩E. 缩短速度减慢13. 机体组织在接受刺激而发生反应时,其表现形式是 C 。

A. 兴奋B.抑制C. 兴奋或抑制14. 在刺激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 A 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强度越小,说明该组织的兴奋性越 C 。

普通生物学-6 内环境的控制

普通生物学-6 内环境的控制
10
内环境的控制
10.1

体温调节
分类:变温动物、恒温动物和异温动物。 变化:人的体温有周期性的变化。 产热:内脏、肌肉、脑,骨骼肌和肝脏是主要的产热 器官。

散热:皮肤是主道来散发热量。
调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起主要的调节作用。


10.4.3 爬行类的后肾


用后肾生活。
雄性:中肾输管成为输精管,后肾产生后肾输管作 为输尿管。 雌性:输卵管的一部分膨大为子宫,后肾的肾小管 在肾盂开口,经输尿管排出体外。 两栖类以上的动物,排泄腔的一部分膨大成膀胱, 鸟类除外


10.5 哺乳动物和人的排泄器官
哺乳动物和人
的排泄器官: 由肾、输尿管、 膀胱和尿道组 成。

肾小囊的内壁细胞称为足细胞,伪足样的突起铺 在肾小球微血管壁上,足样突起之间有缝隙,滤 出的为肾小球滤出液。 过滤的动力来自血液的压力,入球小动脉比出球 小动脉略粗,血流阻力小。

2、 重吸收发生在肾小管(主要是近曲小管)。

肾小管的上皮细胞有选择性重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 的耗能过程。 水几乎全部被吸收,葡萄糖完全被吸收,氨基酸几乎 全部再吸收,尿素一部分被吸收,大部分无机盐被吸 收。
海洋鱼类靠体表、靠鳃上特化的细胞,排氨气,
而肾脏的排尿量较少。鲨鱼的血中尿素含量少, 并含有三甲基胺减少尿素的毒性。
海产的或沿岸生活的爬行类和鸟类靠眼窝附
近的盐腺来排泄大量的盐分。
海豹和鲸类很少饮水,从海鱼中获得低渗的水分。
并且排泄含高浓度尿素的浓尿。
淡水动物

必须防止水分进入和盐分的散失,不饮水;淡水的尿 是高度稀释的,防止盐分的散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水过多? 饮水过多?
尿量减少

+ 肾小管和集合管 对水分的重吸收
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无机盐平衡
Na+ 、 K+在人体内分布部位的差异? 在人体内分布部位的差异? 肾脏排出Na 的规律? 肾脏排出 + 、 K+的规律?
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 K+ 19 K+ 6 Na+ Na+ 1 红细胞
重点内容
1.人体肾结构 人体肾结构 结构特点 肾血液循环特点 2.尿的生成过程 尿的生成过程 滤过作用 重吸收 分泌作用 3.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排泄系统在稳态中的作用
排泄:人体将分解代谢的终末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人体参与排泄的器官: (1)呼吸器官:CO2和少量的水 (2)消化器官:肝(胆色素)大肠(无机盐) (3)皮肤:汗腺(水、盐、尿素) (4)肾: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①清除体内的代谢终末产物(尿素、尿酸) ②清除体内异物和它们的代谢产物 ③维持体内适当的水含量 ④维持体液中钠钾氯钙氢等离子的浓度 ⑤维持体液的一定的渗透浓度。
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存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 经元,它们既能感受所在部位温度的变化, 经元,它们既能感受所在部位温度的变化,又能对传入的温度信 息进行整合。 息进行整合。
下丘脑对温度的调节
当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温度信息可通过三条途径传入下丘脑: 当外界环境温度改变时,温度信息可通过三条途径传入下丘脑: ①皮肤的温、冷觉感受器的刺激,将温度变化的信息沿躯体传 皮肤的温、冷觉感受器的刺激, 入神经经脊髓到达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入神经经脊髓到达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外界温度改变可通过血液引起深部温度改变, ②外界温度改变可通过血液引起深部温度改变,并直接作用于 下丘脑前部; 下丘脑前部; ③脊髓和下丘脑以外的中枢温度感受器也将温度信息传送给下 丘脑前部。 丘脑前部。 通过下丘脑前部和中枢其他部位的整合作用, 通过下丘脑前部和中枢其他部位的整合作用,通过三条途 径发出指令调节体温。 径发出指令调节体温。 ①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舒缩反应和汗腺分泌; 通过交感神经系统调节皮肤血管舒缩反应和汗腺分泌; 通过躯体神经改变骨骼肌的活动;如在寒冷环境时的寒战。 ②通过躯体神经改变骨骼肌的活动;如在寒冷环境时的寒战。 ③通过甲状腺和肾上腺髓质的激素分泌活动改变来调节机体的代 谢率。 谢率。
效实中学 生物竞赛辅导
普通生物学 第 篇
2
动物的形态和功能 五
(内环境的控制)
史家幸
竞赛范围和要求
体温调节 渗透调节和排泄
1. 系统组成 2.肾脏的结构 3.尿的产生
肝在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体温调节
一、变温动物、异温动物和恒温动物 变温动物、 异温动物:很少几种鸟类和低等哺乳动物, 异温动物:很少几种鸟类和低等哺乳动物,如刺猬在冬眠 时体温维持在环境温度之上约2℃ 随环境波动。 时体温维持在环境温度之上约 ℃,随环境波动。 二、体温
②肝; 脂肪分解:褐色脂肪( ),分布在颈部 ③脂肪分解:褐色脂肪(brown fat),分布在颈部、 ),分布在颈部、 两肩之间以及胸腔内一些器官旁。 两肩之间以及胸腔内一些器官旁。
四、散热机制
物理途径:传导、辐射、对流、蒸发散热。 物理途径:传导、辐射、对流、蒸发散热。 物理途径 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散热的调节反应 散热的调节反应 皮肤血管运动: ①皮肤血管运动:外部温度变化作用于皮肤温度感受器所引起 的皮肤血管收缩或舒张的反射活动。 的皮肤血管收缩或舒张的反射活动。皮肤血管运动导致皮肤血 流量的改变,从而改变皮肤温度,是调节体温的主要机制。 流量的改变,从而改变皮肤温度,是调节体温的主要机制。 ②出汗:由于温热作用于皮肤温感受器所引起的汗腺的反射性 出汗: 活动。 活动。 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 汗腺受交感神经支配。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分泌的递质是乙 酰胆碱。 酰胆碱。
肾上腺

Hale Waihona Puke 肾 小 管 合 管集醛固酮 醛固酮
钾的排出增多 钠重吸收增多
肝脏在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1、对体液的调节作用: 、对体液的调节作用: 对糖类代谢的调节 对脂类代谢的调节 对氨基酸代谢的调节 2、合成作用:如蛋白质、胆固醇 、合成作用:如蛋白质、 3、储存作用:如糖原、维生素 、储存作用:如糖原、 A、D、E、K、B,铁等。 、 、 、 、 ,铁等。 4、解毒作用: 、解毒作用: 5、吞噬作用、造血(胚胎时) : 、吞噬作用、造血(胚胎时) 6、分泌作用 、
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水平衡的图示 肾脏1500mL 皮肤500mL 肺400mL 大肠100mL
饮水1300mL 食物900mL 自身的物质代 谢300mL
人体内的

特点:摄入量≈排出量
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水平衡的调节
水分摄入量不足 水分大量丢失 摄入盐太多 血浆 液渗 透压 (晶 体) 升高 + 大脑皮层 下丘脑 渗透压感受器 下丘脑 神经分泌细胞 垂体 释放 抗利尿激素 渴觉 — 饮水 细胞 外液 渗透 压下 降
表层温度和深部温度
三、恒温动物的产热机制
机体的产热主要包括基础代谢、 机体的产热主要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 基础代谢 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热量 所产生的热量。 和肌肉活动所产生的热量。
安静时:由内脏器官( )、肌肉 )、脑 安静时:由内脏器官(50%)、肌肉(20%)、脑(10%) )、肌肉( )、 ) 等组织的代谢过程提供热量。 等组织的代谢过程提供热量。 增加产热途径: 增加产热途径: 增加产热途径 主要是肌肉运动。 ①主要是肌肉运动。 寒战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 寒战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其节律 为9~11次/分。 其特点是伸肌和屈肌同时收缩,不做功, 次 分 其特点是伸肌和屈肌同时收缩,不做功, 但产热量很高。 但产热量很高。
肾小管滤液通过肾小球各段和集合管时的流量
透 压 梯 度 ( ( ( ( 渗 透 压 ) ) ) )
通 透 性 的 改 变 , 而 造 成 肾 脏 的 髓 质 和 皮 质 之 间 的 渗
逆 流 交 换 机 制 , 通 过 肾 小 管 对 水 NaCl NaCl NaCl NaCl 的
尿浓缩机制示意图 粗箭头表示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 粗箭头表示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和CL-,粗线表 主动重吸收Na 不通透。 示髓袢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前段对水不通透 XS表 示髓袢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前段对水不通透。XS表 示未被重吸收的溶质
尿的生成
尿的 生成 肾小球的超滤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肾血液循环与尿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1.肾小球的超滤是尿生成的起点 1.肾小球的超滤是尿生成的起点 滤液是尿的前身,称为原尿。原尿的成分与去 滤液是尿的前身,称为原尿。原尿的成分与去蛋白质的血浆 相似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五、体温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 1、外周温度感受器:在人体皮肤、粘膜和内脏中,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在人体皮肤、粘膜和内脏中,
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它们都是游离神经末梢。 分为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它们都是游离神经末梢。
2、中枢温度感受器:在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 、中枢温度感受器:在脊髓、延髓、 中。 (二)体温调节中枢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部位:近曲小管, 部位:近曲小管, 物质:几乎所有的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 物质:几乎所有的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 离子、水等营养物质被重吸收, 离子、水等营养物质被重吸收,滤液的体积减至原尿 的1/4。 。 方式:主动运输, 方式:主动运输,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大量线粒体提 供能量。 供能量。 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水 去向:经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毛细血管。 去向:经上皮细胞吸收后,进入毛细血管。
肾结构
肾结构
肾单位和集合管
肾单位
肾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小 体 肾小囊(内外两层间有腔隙) 肾 单 位 肾 小 管 近曲小管 髓袢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远曲小管
肾单位是肾的功能单位, 肾单位是肾的功能单位, 每个肾约 100万个以上的肾单位 有100万个以上的肾单位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细胞外液渗透压: 细胞外液渗透压:钠 细胞内液渗透压: 细胞内液渗透压:钾
来源 去路 肾脏排 出规律
Na+ 食物 经肾随尿排出,少量 随汗液,粪便排出 多吃多排 少吃少排 不吃不排
K+ 食物 经肾随尿排出 多吃多排 少吃少排 不吃也排
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无 机 盐 平 衡 的 调 - 节
血钾升高 血钠降低 +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部位: 部位:主要在远曲小管 物质:血液中的K+、H+ 、NH4、 HCO3- 调节: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 调节: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有提高集合管 壁透性的作用 从肾小球滤出的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后成为终 从肾小球滤出的滤液, 尿
尿的浓缩与稀释
影响肾小球滤过因素: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面积和 影响肾小球滤过因素: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面积和有效滤过压 通透性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较高,平均为6.0kpa。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其数值 入球端为2.7kpa;出球端可上升到4.7kpa。 这是由于滤出的是水和晶体物质,而使血浆 蛋白浓度增加的缘故。 囊内压约为1.3kpa。 据以上数据有效滤过压可计算如下: 入球端为 6.0-(2.7+l.3)=2.0 kpa 出球端为 6.0-(4.7+1.3)=0 kpa 表明,原尿主要在入球端的毛细血管内生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