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字原及解释
甲骨文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影响_概述及解释说明
甲骨文对中国和世界的重要影响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起源于商代晚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甲骨文最初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于记录当时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的预测和记载,后来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宗教、政治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并为汉字文字学以及世界语言演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甲骨文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将分析甲骨文对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所做出的贡献,包括其在揭示商代王朝历史、社会制度以及商周易姓体系等方面的作用。
其次,我们将探讨甲骨文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深入解释其在儒家思想和古代经典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然后,我们将着重讨论甲骨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包括其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对比较文字学和考古学所做出的贡献。
最后,本文将解释甲骨文的特点和重要性,并探讨其作为最早记录汉字发展过程的见证以及它对于汉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甲骨文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并提供对甲骨文研究和保护工作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通过深入探讨甲骨文在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读者对甲骨文价值与意义的认识。
同时,本文也希望激发更多人投身于甲骨文研究领域,并加强保护与传承工作,以确保这一珍贵遗产得以延续并为人类所用。
2. 甲骨文对中国的重要影响2.1 发现和解读甲骨文的历史背景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之一,起源于商朝晚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它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99年,当时在河南安阳发现了包含上千个以龙骨和兽骨刻写的甲骨。
这些甲骨上刻有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卜辞和金字等信息。
直到20世纪初,学者们开始系统地研究和解读这些甲骨文。
其中,李约瑟、王国维等人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对甲骨文符号的分类、整理和翻译工作,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甲骨文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
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
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
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
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
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
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
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
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
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
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
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甲骨文简介】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
甲骨文字源及解释
甲骨文字源及解释
甲骨文字源多来自对契约符号的继承和借用,包括结绳符号和书契符号。
列举几个甲骨文字如下:
鼎:dǐng,名词,王室祭祀或熬制美食时使用的三足或四足的青铜器皿。
星:xīng,名词,从空寂的夜幕中凭空出现的众多发光天体。
屎:shǐ,甲骨文中最直白的字,从字形上看,“水”(污秽物)在“人”(臀部)后为“屎”。
龟:guī,有正面、侧面、一只脚、两只脚、四只脚、长尾巴、短尾巴等造型,传神又可爱。
象形,头象蛇头,左象足,右象甲壳,下面象尾。
造字本义为乌龟。
鹿:lù,象形,造字本义为名词,哺乳动物中反刍类的一种,四肢细长尾巴短,一般雄兽头上有角。
丘:qiū,象地面上并立两个小土峰,造字本义为自然形成的小土山。
美:měi,会意,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
还有一种说法更为有趣,甲骨文中“美”字的字形像一个头戴羽毛头饰站立的人。
佩戴羽毛头饰就美。
好:hào,由(女,女子)和(子,男子)组成,表示男女亲密相处。
造字本义为动词,男女之间,相悦相求。
汉字的祖先甲骨文
汉字的祖先甲骨文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商)(周)(秦)(汉)(魏晋)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在文字出现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错。
可是随着语言的不断丰富,有些语言不能用形象表达了。
古埃及人和苏美尔人开始创造一些仅代表发音的符号来记录这些语言。
中国人却选择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会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表音字,如“阿”,没有任何意义,只表示一个音节;通假字,如“说-悦”;开始出现于汉字中。
提及汉语,免不了令人联想到同样占文化课很大分量的英语。
同时,我们也想了很多。
学习一种语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种语言思考,就想用母语思考一样。
但是,最能发挥个人思想创造性的还是母语,更何况要学好“外语”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
古罗马人并不因为羡慕希腊文明,而改用希腊语——尽管两种语言十分接近。
阿拉伯人同样要把拉丁文、希腊文翻译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腊文。
同样,文艺复兴时的欧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
到了启蒙运动时期,更进一步地翻译成本民族的语言并加以普及。
甲骨文字的来源及其形成路线探索朱彦民(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内容提要:殷墟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
在它之前,文字的发展已经有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
郑州发现的商代早期甲骨契刻文字,就是殷墟甲骨文字的前身。
根据文献记载,商族可能最早创造并使用了契刻文字。
从山东地区发现的与早期文字有关的大量资料来看,商族人很可能是受了东夷人文字符号的影响,结合占卜文化而创造了甲骨文字系统。
关键词:甲骨文字来源形成一、甲骨文字的成熟性及其发展线索甲骨文字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甲骨文字是目前我们所有见到的最早的系统汉字。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
甲骨文汉字对照表大全甲骨文:出现于商代,刻写在龟甲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也用于记事。
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它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
青铜器铭文:青铜钟鼎和石鼓上刻的古文字,始于夏商,是商代使用的正常文字。
它们与甲骨文并列使用,具有繁简俗体的特点。
大篆:西周晚期,汉字发展为大篆。
大篆有两个特点:线描和规范。
粗细不均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字体结构趋于工整,逐渐脱离了画面的本来形状,为方块字奠定了基础。
小篆:秦始皇统一后,了丞相李斯的意见,推行“书同文字”的改革,统一了文字。
小篆是在秦国原有的文字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字体基本上是呈长方形的方块字,整齐美观,十分和谐。
隶书:秦统一后,篆书不好写。
为了简单易写,隶书被广泛使用。
隶书是用点、横、扫、波浪结构代替篆书的线条结构的字体。
楷书:楷书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楷书在发明当时被称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为今天的“楷书”。
草书:草书的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
草书满足了书写快捷和书写者抒发胸臆、寄情笔端的需要,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
行书:是介于现代草和楷书之间的字体。
它始于楷书出现之后,兴盛于魏晋,流行于两晋。
文笔流畅,文笔灵活。
据说它是汉代的刘德盛发明的,它仍然是我们今天日常书写中使用的字体。
扩展资料汉字的起源1、仓颉造字说传说仓颉是一个神,他有着奇怪的外表和一张看起来像有文字的画的脸,所以仓颉复制了他的形象并创造了文字。
2、结绳记事说在一些部落中,为了记录和传承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要事件,用粗细不同的绳子形成不同距离的绳结,绳结有大有小。
每一个结,距离,绳子的粗细都表达了不同的含义,由专人按照一定的规律记录下来,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单词逐渐从结的符号中衍生出来。
牛甲骨文说文解字解释
牛甲骨文说文解字解释
牛甲骨文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字形式,下面是对其解释的简要解释:
牛:指牛的形象,象征牛的力量和肥沃。
甲:古代用来防护身体的盔甲。
骨:动物的骨头,主要指牛骨。
牛甲骨文是指刻在牛骨上的字形,这种文字常见于古代中国的龟甲,也用于卜筮和记录重要事项。
牛甲骨文通常是刻在牛脊骨上,然
后经过烧制。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字典,由许慎编写。
这部字典系
统地记录了古代文字的发展和意义。
其中对牛甲骨文的解释主要依据
字形和古代的用法,来推导字义。
牛甲骨文作为一种古代文字形式,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文字的演
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解读牛甲骨文,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甲骨文字源及解释
甲骨文字源及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殷商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字系统,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得名。
甲骨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左右。
甲骨文字的发现并研究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甲骨文字的源流及其解释。
甲骨文字的发现和研究主要得益于中国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甲骨学的奠基人——石珏。
石珏在20世纪初,发现了商代时期的殷墟遗址,并从中出土了大量的带有甲骨文字的祭品。
这些甲骨文字被认为是殷墟遗址的祭品记录,对研究商代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价值。
甲骨文字中的文字形态多种多样,包括象形文字、指事文字、会意文字、形声文字等。
这些文字都是通过结合图形和数字的方式,来表达一定含义的符号系统。
由于甲骨文字的年代比较古老,因此并不像后来的汉字那样规范和简化,造成了识别和解读的困难。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解译工作,现今人们已经可以比较准确地解读甲骨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甲骨文字的解释主要涉及到祭品记录、预言、征兵、天文、历法等方面。
祭品记录是最为常见的形式。
殷墟出土的许多甲骨上都刻有祭品的数量、种类、时间等内容。
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商代社会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情况。
预言是另一种常见的形式,商代的人们相信通过卜卦、占卜等方式可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这些内容也被刻在甲骨上。
征兵是殷商时期经常发生的事件,各种各样的战斗、征战、俘虏等内容也会在甲骨上得到记录。
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也会有所涉及。
通过对甲骨文字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殷商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甲骨文字的研究不仅有助于还原出商代社会的真实面貌,也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甲骨文字中的文字形态和意义,后来都成为了后代汉字的组成部分,甚至有些甲骨文字本身直接演变为今天汉字的一部分。
甲骨文字的源流及解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危的甲骨文字源释义
危的甲骨文字源释义危(wēi)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其甲骨文字形态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中。
危是一个复杂的字形,由多个部分组成,包括“斤”、“兀”、“口”、“人”等。
甲骨文“危”的字形由方块部分和一个“口”形部分组成,方块部分表示危险或高处,而“口”形部分表示口器或开口的形态。
在甲骨文字中,危是一个有关危险和高处的字。
而在古代汉字学及考古学当中,关于“危”的释义存在较大的争议,下面将具体分析。
1.古代危险或高处:危在先秦时期的释义中通常指高处、危险的地方。
《说文解字》解释为“危,险也”,表明危字所指意思为危险之地。
甲骨文当中,“危”是指一种位于高处的地方或者建筑物,也有可能指高风险的地方。
可以从甲骨文“危”的字形特征中看出,“危”的字形相对封闭,呈现出垂直的立方形状,这种形态既能反映高处的形态特征,也能体现出封闭的高难度性质。
2.古代炉台或矿石:在季旭昇的《甲骨学基础》中提到,危字的甲骨文释义可以是指一种特殊的炉台,因为在一些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危字与火或炉台相关的形状组合在一起。
此外,甲骨文中“危”的字形与有关矿石的图案也有关联,可以推测危在甲骨文中还可能指一种特定的矿石或与矿石有关的产物。
3.古代宗教仪式场所:根据甲骨文中危字的出现上下文以及与其他文字的组合意义,危还可能指特殊的宗教仪式场所。
在商代晚期到周代的甲骨文中,危字常常与祭祀、宗教仪式等相关联。
根据甲骨文中“危”的字形特征和与其他文字的组合,有研究者认为危可以指代在宗教祭祀仪式上供奉神明和进行献祭的场所。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危”可能与古代的山神信仰有关,表示祭祀山神的地点。
除了以上对危的甲骨文字源释义的解读外,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危字的来源和意义与“卜”字有关。
在古代甲骨文中,“卜”是一种预测神明意愿的仪式,用于预测吉凶祸福。
而根据一些甲骨文中危字与卜字的组合出现,有人认为危字可能与卜仪式有密切的联系,表示一种与“卜”相关的仪式或仪式场所。
字源
9】弟 dì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义:次第)10】束 shù 〈动〉 (1) (会意。从囗( 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2) 同本义 [bind;tie] 束,缚也。--《说文》11】县,会意。从系持倒首。象悬挂的样子。(xuán)本义:悬挂。
28】绝 <动>[2]
⑴ (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29】【名】 象形。象人颈之形。人颈乃食物通道。本义:喉管。引申义:管道。管子。参考:《说文》:“亢,人颈也。从大省,象颈脉形。凡亢之属皆从亢。”
30】封 fēng 〈名〉
(会意。金文字形,左边象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又,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郭沫若曰:“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此习于今犹存。然其事之起,乃远在太古。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为族与族间之畛域,西方学者所称为境界林者是也。”。 李孝定曰:“封之本义当以 郭说为是, 许训乃后起之义。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爵诸侯必有封疆,乃其引申义。”本义:疆界;田界) 同本义 [boundary] 所封封域。——《周礼·春官·保章氏》 田有封洫。——《左传·襄公三十年》 使田有封洫。——《吕氏春秋·乐成》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左传·僖公三十年》又如:封内,封外(天子或诸侯的领地之内或外);封守(边防;封疆);封界,封略(疆界;边境);封洫(区分田界的水沟);封畔(国界) 坟堆;土堆 [mound] 而五人者亦得以加其土封。——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土堆或形状像坟的堆积物 [mound] 所谓平原者,下泽也。虽有小封,不得为高。——《管子》国土,土地 [land of a country;land] 土地之大,封内千里。——《荀子》泛指书信 [letter] 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李商隐《酬令狐郎中见寄》封建主义的简称 [feudalism] 封山,山名 [Feng mountain]。在今浙江省德清县西南 姓
第二课汉字的演变(甲骨文)
甲骨文的内容
唐兰将卜辞内容分为叙事、命辞、占辞、验辞 四个部分: 叙事:是记录占卜的时间和占卜人的名字 命辞:是占卜人贞问的事情 占辞:是卜兆所示对所问事情的成败和吉凶 验辞:是记载应验和结果。
甲骨文的内容
前辞:戊子卜,殻贞。 命辞:帝及四月令雨? 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 占辞:王占曰:丁雨,不叀 辛。 验辞:旬丁酉,允雨。 纪数字:一 二 三 亖
甲骨文的内容
罗振玉关于甲骨文的研究涉及如下的内容类别: 1,都城;2,王名和人名;3,地名;4,字 体;5,占卜;6,文字;7,礼仪;8,占卜 法。郭沫若《卜辞通纂》适用甲骨文研究中国 商代社会和文化的门类有:1,干支;2,数字; 3,世系;4,天象;5,食货;6,征伐;7, 略游;8,杂纂。
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的发现
解放前,研究甲骨文者首推“四堂”:罗雪堂 (振玉)导乎先路,王观堂(国维)继以考史,董 彦堂(作宾)区其时代,郭鼎堂(沫若)发其辞例。 解放后,则以徐中舒、于省吾、胡厚宣诸老卓 有成就。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单字总数约4000个,其中约l/3可以认 识,不认识的字大多是人名、族名、地名等。 它们分别刻在约近16万片甲骨上 。 《商周考古》说:“据统计,甲骨文中能认识 和能隶定为汉字者共1732字,未知和未能隶 定的单字共2549字,另有合文371字,总共单 字4000多个)
甲骨文名称 商字从辛,本义为有刻度的量器,如“商量”、 “漏下三商”等。《说文》:商,从外知內也。 从㕯,章省聲。 章,樂竟爲一章。从音从十。十,數之終也。
甲骨文的发现
(王懿荣1844—1900) 天垠阁王氏甲骨拓片录
甲骨文的发现
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云:“此地埋藏龟甲,前三十余 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 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 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稍奇之物,随即其处 掘之,往往得铜器、古泉、古镜,得善价。是人得骨,以 为异,乃更深掘,又得多数,姑取藏之,然无过问者。其 极大胛骨,近代无此兽类,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 铺。药物中固无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以古骨充之, 不论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 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 所得甚夥,捡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 售。其小块及字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
甲骨文字解释
说文解字话甲骨(本页面制作中)“”:字从二(上)从”:甲骨文“天”字或写作“”:甲骨文“帝”字异构很多,”:甲骨文“祝”字从“示”从“兄”,亦是神主。
象人跪于神主”甲骨文“示”字写作““”甲骨文“玉”字象串玉之形。
横划代表玉竖划(或作”。
殷商时玉乃货币或饰物。
”此字上象山崖形,“王即玉,”(箕筐之属),“”即辛,凿类工具。
象于山洞中双手执辛,开凿玉石置于”之意。
唐兰释璞,《战国策”有别。
”甲骨文“每”字,从“女”或从“母”,义同。
其上部之↓或↑,象发饰之形。
甲骨文女作“” 母作“” ,中增两点表示乳房,已字之女为母也。
女”甲骨文“”字从又从“”或从“”,从““、”字从又持“即“之义,“”以饲牲畜谓之“”,引申之放牧之牲畜牛羊亦谓之”,再引申之,放牧牲畜亦谓之“”。
”字象以斤断木之形,即“折”字。
斤,古人用以砍斫木头的横刃斧。
”许说不确,断甲骨文折字所从形即断木。
许慎乃据篆书折字(”甲骨文“春”字构甚多。
”春时生也。
屯声。
篆书“春”作“”甲骨文字,从“林”(或从“象手持辰除草之形。
辰即蚌镰,当时的农具,用蜃壳做成。
“中。
”甲骨文“莫”字从“南昌谓犬善逐兔,亦声。
”甲骨文从“草,南楚之间谓之莽。
”古籍中用如草字,有时草莽连文。
”又有作者,隶作少。
小和少古本一字,卜辞中有时通用无别,有时又有区别,说明甲骨文中小少甲骨文分字从刀在儿中。
《说文》:“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字象以支柱支撑屋顶之房舍,卜辞中商王自称“余一人。
字中之示之,后来则统一用杜字作为公畜之通称。
字中之乃雌性畜之形府。
与牡字一样,母畜之通称。
字象圈取其四周币也。
”卜辞中的牢是专门圈养以供祭祀之用的牛羊。
、人,后来为了字形的整齐方正,把口子安在门内。
即,以手开门谓之,同。
又作咸字从戍从口。
《说文》:“咸,皆也,悉也。
”甲骨文戍(一种兵器。
或云咸乃喊之初文。
卜辞用为人名,咸亦称咸戊,典籍中作巫咸,咸是殷之元各字从父(倒止)从(或多穴居。
时间的甲骨文释义及解释
时间的甲骨文释义及解释时间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我们使用时间来衡量我们经历的事件和过去的时间。
在中国古代,时间的概念也很重要。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晚期。
这些甲骨文中包含了关于时间和日期的信息。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甲骨文中关于时间的释义和解释。
1.日:甲骨文中最基础的时间单位是"日"。
在甲骨文中,"日"是一个圆圈表示太阳的形状。
它代表了一天的概念。
在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日"为单位的记录,这些记录可能是关于某一天的活动或者某个时期的事件。
2.月:甲骨文中的月份是由一个象征月亮的图形表示的。
月份是由圆圈和一条弧线组成的。
甲骨文中的月份通常与动物的名字相联系,例如"鼠月"、"虎月"等。
这可能是因为古人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来确定月份。
3.长:在甲骨文中,"长"字是用来表示一段时间的概念。
"长"字是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弯曲的线组成的。
这个符号表示时间的延续和流逝。
4.晨:甲骨文中的"晨"字由一个太阳和一个嘴的图形组成。
它表示早晨的时间。
这个符号表达的是太阳刚升起时的时间。
5.暮:甲骨文中的"暮"字由一个太阳和一只鸟的图形组成。
它表示傍晚的时间。
这个符号表达的是太阳快要下山时的时间。
6.晚:甲骨文中的"晚"字由一个太阳和一个门的图形组成。
它表示晚上的时间。
这个符号表达的是太阳已经下山的时间。
除了以上几个时间单位的甲骨文释义和解释外,还有许多其他与时间相关的符号和记号。
但由于甲骨文的复杂性和不完整性,我们对这些符号的确切意义还存在一些争议和猜测。
甲骨文的时间概念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世的历法制定提供了基础,还在文化、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节 甲骨文
纂》、《甲骨文字研究》、《殷契粹编》等。
另有唐兰《殷墟文字记》、于省吾(吉林大
学)《甲骨文字释林》、徐中舒(四川大学)
《甲骨文字典》等。
4.新时期甲骨文研究:裘锡圭《文字学概要》、高
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陈炜湛(中山大学)
《甲骨文简论》、姚孝遂(陈炜湛弟子)《甲骨
文诂林》、商承祚(中山大学,罗振玉学生) 《殷墟文字类编》等。 另庆祝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三部著作: 《甲骨学一百年》、《甲骨文合集》、《百年甲 骨学论著目》。
甲骨文照片
甲骨文拓片
甲骨文摹本
2.甲骨文著录的方法
一是任意编次;
二是以内容、事类编次;
三是以收藏的先后为序或出土的编号加以编 次; 四是以时代先后为序(甲骨的时代先后), 同时分期分类编次。
3.甲骨文的研究
第一部拓本专书是1903年《铁云藏
龟》,铁云是刘鹗(1857-1909《老残 游记》的作者)的字,他将当时收集到 的甲骨文拓本编辑出版,其中收彔了王 懿荣藏龟等。在《自序》中说甲骨文是 “殷人的刀笔文字”。
3.占卜文辞的内容、结构、行款、契 刻与书写、形式
(1)占卜文辞的内容:祭祀先公先王的卜辞 占很大比重,祭祀种类繁多,且多杀牲用人。 此外有征伐、田猎、年成、天象、疾梦、妇 事、往来、使令等。
(2)占卜文辞的结构:一篇格式完整的卜辞 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前辞、命辞、占辞、 验辞。
前辞(叙辞):主要是写占卜的日期(甲骨文用干 支记日)和占卜的人名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他是第一个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 点研究古文字的学者。他晚 年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是 中国第一部甲骨文资料总集。
甲骨文解说词
甲骨文解说词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起源于商代,刻刻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各种祭祀、商业、农业活动。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刻写的文字,因此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个蕴含深刻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宝库,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经济、宗教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也记录了古代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的解读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因为它的字形十分复杂,且存在着许多谐音、转音现象,需要采用多方面的考证手段才能得出正确的解释。
尽管甲骨文曾经被使用了几千年,但由于文化的演变,这种文字渐渐被淘汰和遗忘,而如今只能在一些少数的专家和博物馆馆藏中看到。
了解和研究甲骨文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也是探究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
甲骨文字典(更新至1120)
甲骨文字典(更新至1120)本字典以郭店楚简《老子》一文中的文字先后顺序为呈现逻辑,研述甲骨文至简体字的文字衍化顺序,期待于其过程中体味老子思想的本质和精华。
需要指出的是,对甲骨文的理解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升华的过程,故本字典也将不断鼎故革新,在否定之否定中扬弃和进步。
1、絕絕——人以刀断丝。
郭店楚简原字如下:字形流变过程:《说文解字》:絕,断絲也。
,古文絶。
象不连体,絶二丝。
絶字像丝线不连贯的形体,是切断了两束丝线。
甲骨文时期形为两缕丝线中间各加一短横,表示将丝线割成两段,字形如“刀断丝”,比较直观,罗列如下:金文时期更为直观的在两组丝线之间加一把刀,示意以刀断丝;篆文时期则形成了“丝+刀+人”的组合,表示人以刀断丝,絶字由三部分构成的字形基本定型,小篆时期该字的表现形式中,有的加入“人”字。
如下图,左边字右下角符号为“人”,右边字则无“人”。
后该字不断演化和简化,成今日“绝”字,为“丝+刀+人”组合。
2、智智——以口传授经验。
郭店楚简原字如下:字形流变过程:甲骨文时期形为“干+口+矢”三符号组合,意思为以“口”谈论和传授作战(或者狩猎)经验。
其中“干”字存在争议,有学者解释为“盾牌”,有学者解释为“箭靶”,均有可解。
如“干”为盾,“矢”为箭或矛,可理解为以口传授攻防之智慧;如“干”为箭靶,矢为箭,可理解为传授如何正中靶心的智慧,因射箭时绝不能瞄准靶心射出,而需要根据风速和目标远近调整角度,这是需要技巧传授的技艺。
如下图:金文时期字形承袭甲骨文形态,有些金文在甲骨文形态基础上在下部添加了“曰”,“智”字就逐步替代了“知”字,代表传授经验和教授智慧。
简帛时期字形基本为上下结构,沿袭金文字形的同时,对“口”字有微调。
将简帛中已发现的“智”字列举如下:3、弃弃——双手将装着婴幼儿的箕筐推出,意为抛弃。
郭店楚简原字如下:字形流变过程:甲骨文时期形为“孩子+箕筐+双手”三符号的组合,为子,代表幼婴儿;为其,即箕筐;为双手。
甲骨文及甲骨学概述
解开甲骨神秘,书写汉字传奇李发提纲一、什么是甲骨文 (2)一、什么是甲骨文 (2)二、甲骨文的发现与著录 (6)(一)早期发现与流传 (6)(二)科学发掘与著录 (8)三、甲骨文的研究 (9)(一)反映甲骨学研究的成果 (9)(二)代表学者 (11)(三)当下甲骨学重镇 (13)四、甲骨文释读举例 (13)五、结语:甲骨文发现和研究的意义 (17)2013年4月5日一、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占卜文字,它主要存在于我国公元前14~前11世纪前后的商代后期阶段。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古的成熟文字。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或兽骨占卜吉凶,过后把与其相关内容在甲骨上记录下来,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出土于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附近,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这里,此后近三百年,这里一直是商朝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甲骨文自1899年被发现以来,在百余年间,甲骨文的出土数量已达十四万片以上,发现的甲骨文单字据统计共有3700余个,已识的字公认有1370个。
二、甲骨文的发现与著录中国古文明辉煌灿烂,5000年的历史资料主要是用文字记录,其数量之多,浩如烟海,汗牛充栋。
《二十四史》系统记载了我国各朝各代的历史,但甲骨、甲骨文、甲骨刻辞、龟甲兽骨文字等名词皆不见于这些史料。
这是为什么呢?《礼记·曲礼》:“龟策敝(意为弃)则埋。
”郑玄注:“不欲人亵之也,不知鬼神之所为。
”即占卜使用后,有意埋藏,因此甲骨得以保存下来。
直到3000年后的清末。
(一)早期发现与流传周灭商之后,殷都安阳废置,后成墓地,直到明代才成为村落(小屯村)。
清末小屯村一带农民耕地、打井、开沟渠或取土时,往往挖出古代遗物。
但他们没有文化,没有关于古器物的知识,视珍贵的青铜器为“废器”、“废铜”,如著名的“司母戊方鼎”,被挖出后曾作为喂马的马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