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政服务发展的问题和机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家政服务发展的问题和机遇

一、兴起

近代家政学起源于美国。1804年,皮契尔女士的《家庭经济学》标志着现代家政的诞生。1874年,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开设家政文理学院,正式开设家政专业。1909年,美国家政学成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家政学术团体,这对推动美国家政业的发展发挥着很大作用。随后,美国成立大批家政实业公司、家政培训介绍所等。美国家政业发展历史经历了从家庭服务到家庭研究、家庭培训、家政产业兴起,最后到相关配套制度建立的一个过程,使得家政产业日趋完善,走上规范的发展道路。

家政学科和家政事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家政的内容十分广泛,已涉及到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如此,家政学的研究也波及到社会学、技术科学、伦理学、艺术学等相关的学科领域。[1]现代家政产业的出现,让家庭妇女摆脱家务束缚,走上职业岗位,体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另一方面,许多家庭基于提高生活质量和家政服务的需求,也促进了家政服务社会化的萌芽。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地表现在四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生活现代化、服务社会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少城市家庭基本具备了享受社会化家政服务的能力。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人们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希望从家庭的琐碎日常事务中脱离出来,让自己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之余,能享受一些生活乐趣和更高的生活品质。家庭事务的社会化需求,为中国家政服务业的崛起提供了社会基础。

90年代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多元化的家政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妇女主导的、单一的“保姆家政”模式,越来越多的家庭要求社会提供高质量、多元的家政服务。从服务的内容上看,烹调、保洁、操持家务、保育婴儿、照料长者、看护病人、护理孕妇、家务管理、家庭教育和娱乐等等,均属于家政服务的内容。从服务方式上,由单一的常年服务转变为多样的定期服务或一次性服务。从服务质量上看,客户不仅仅要求家政服务员能够洗衣、做饭、看护孩子老人,而且要求他们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工作技能:不仅能够灵活使用现代高级的电器,而且能全面掌握家庭事务管理、家务活动筹划、宾客接待、营养膳食、健康护理、家庭教育等多项综合性任务。由于家政服务业在我国的第三产业中日益凸显出服务产业地位的重要性,被人们誉为阳光产业。所涵盖,更多的是普通的劳务人员,而享受不到有关员工福利如工伤、养老、生育、疾病等社会保障。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难免使得家政员工成为法律、社会学视野当中的“弱势群体”。良性发展的员工制度的建立,以及对应的法律机制的完善,成为家政服务产业的主要问题。

尤其是在保姆问题上,许多媒体的焦点集中于追究雇主法律责任时的困惑。许多涉案的律师发现,在追究雇主法律责任时,出现有事实依据但缺乏法律支持的窘况。在法律视野中,保姆市场似乎成为一个“无人”区域,国家法律规范尚未涉及到保姆的相关问题。加之保姆、家政服务员均属于非正规就业范畴,服务员和雇主没有直接的劳动关系,只有雇佣关系。因此,他们的权益受侵害不属于《劳动法》保护之内。劳动发生在私人的家庭空间中,导致正规的劳动监督部门不能像对开放性的工作场所那样进行有效监管。最后,有关的《家政服务职业条例》

也只是要求保姆要持证岗、规范服务行为。现实的保姆经常为了赚取生活所需,常常要超常、超时工作。另外,“低工资、小偷、短工”成为保姆的代名词。长期存在的社会歧视,使得保姆被“污名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一直影响着保姆市场的健全和发展,进而波及整个家政服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服务产业的纠纷处理

家政从业者多不具备高学历,短期的培训和低廉的价格也让许多人低门槛进入该领域。这些成为服务纠纷不断的主要原因——低素质,低服务意识,从而导致雇主与家政服务员的信任关系不断降级。一方面,家庭用户对家政服务员倍加提防,处处小心,甚至产生害怕情绪。雇主不愿承担风险,不愿为家政服务员的利益着想;另一方面,作为“不被信任”的家政服务员,在用户的这种主动不信任的影响下,更容易产生排斥和敌对心理,从而造成更多沟通上的矛盾。一些不良的行为往往又是媒介曝光的焦点。这一系列问题形成连锁效应,导致雇主与家政服务员之间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不断被生产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

家政服务员处于初级劳动力市场领域,还存在工作收入不高,工作强度大等问题。这为形形色色的服务纠纷产生埋下隐患。通过对浙江省280名家政服务员的摸底调查,学者王红芳发现,调查对象完全没有休息日的有23%,每月休息一天的有32%,休息两天的有18%,休息四天的有25%,只有4%的受访者一个月能休息八天,并且73%属于无薪假期。大部分家庭需求初级的服务员,工资方面,家政服务市场需求更多的是初级家政服务员,工资自1500元起至2500元。因此,如何处理服务产业中不信任、低素质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歧视问题,都是需要学者们通过实地研究积累,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共同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四)家政职业发展提升的途径

从家政服务的需求来看,在城市中可以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就业大市场。中国社会正在步入家庭的小型化、人口的老龄化、生活的现代化和劳动的社会化,这些都可以直接促使人们产生家政服务的持续需求。目前,中国超过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0%,这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我国1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25%:两者之和为35%。按城乡人口3:7的比例计算,城市的老人和儿童有1.2亿人。他们是首先需要得到来自社会、家庭或他人照顾的群体。而其中,相当一大部分的服务内容属于家政服务产业的范畴,隐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但是,市场需求大并不意味着从业者职业素养就能迅速提升。

二、存在问题

(一)家政学是否有理论

目前,中国的家政学处于十分尴尬的位置。由于家政学科的产生,与社会服务、家庭关系的改善具有直接联系,而且其产生与服务技术性、跨学科的知识借鉴有关。这都使得家政学本身没有理论基础,而是被广泛地接纳为一门“应用学科”。这样,家政学以及家政服务技术似乎具有必然的联系,最终被抛弃在社会功能体系之外而无法从理论层面对社会实践进行稳定和有效的指导。

目前的中国家政学正逐渐失去作为独立学科的自主性。正如孙冬梅、吴莹所担心的那样,“我们在摆脱意识形态而进行单纯的经验层面的思考的同时,既无法获得内部主观理性知识的独立,在与其他学科进行借鉴参照时,也难免会忽略对学科本身的分析和研究,无法洞悉与其他学科的复杂关系,导致学科自主性的迷失。”[2]因此,家政学、家政产业需要在中国的学科体系中找到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家庭和社会的经验层面找寻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