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诗词鉴赏方法
对比鉴赏
• • 这里要求赏析两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并体会作者 的感情。
• 答案: •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 作。 • 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 •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 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 这里要求比较赏析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 扣住《送》诗“不觉”“一道”“何曾” 等词细心品味,就会把握诗中表达了洒脱、 乐观、豪爽的感情; • 扣住《黄》诗“烟花”“孤 帆”“尽”“唯见”等词反复品味,就能 理解到诗中表达的惆怅、难舍、牵挂的感 情。
•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 • 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 休”的程度。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 达自己情感的词句。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 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 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达技巧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 行。 •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简要分析李诗中“逐”字和曾诗中 “倚”字的不同表达效果。 • 柳 李商隐 咏柳 曾巩 •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乱条犹未变初黄, • 乐游春苑①断肠天②。 倚得东风势便狂。 • 如何肯到清秋日, 解把飞花蒙日月, • 已带斜阳又带蝉! 不知天地有清霜。 • 注:①乐游春苑,指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 可俯瞰长安全城。②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 销魂。
强化练习
• 1、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两诗中为 什么都写到雁。 • 闻雁 韦应物 寒塘 赵嘏 • 故园渺何处? 晓发梳临水, • 归思方悠悠。 寒塘坐见秋。 • 淮南秋夜雨, 乡心正无限, • 高斋闻雁来。 一雁过南楼。
• 这里要求分析意象“雁”的内涵,两 首诗借助“雁”表达了相同的情感。 因为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 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 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 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古代诗歌鉴赏 比较鉴赏古诗词答题方法指导 课件ppt优质精选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篇章构思(结构)。 具体地说,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古诗词中表达方式通常用描写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议论、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少用记叙和说明这 两种表达方式。特别要注意描写中的白描。 古诗词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借代等,因 篇幅原因,少用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要识别出来,且知道其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范围较为广泛,常用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反写、虚实结合(想象和联 想)、用典故、渲染、衬托、抑扬等。这些手法的意思要知道,识记可用顺口溜——“景象反常,点 燃衬衣”。拿到一首诗,当感悟不出其表现手法时,可调出顺口溜,一一快速对照,这样,可以马上 识别出表现手法。 属于结构方面的有句式的倒装结构,篇章中的铺垫、伏笔、照应、悬念、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借古讽今等。 识别不同诗歌所用的不同艺术技巧,且能分别指出各自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比较技巧。解答此类 题应按照“指明技巧+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三、比较炼字 【答题思路】 此类也包括不同诗歌间炼字比较,同一首诗歌不同版本不同字的比较,不同评论家对炼字的评判 比较等。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性、凝练性要靠语言来达成,所以,品味诗人的遣词造句妙 处,就是炼字。 怎样炼字呢?首先要善于识别值得炼的词语,一般说,诗句中首选炼动词,其次是副词,再次是 叠词,最后才是名词。 其次要知道炼字的思维。诗歌中值得炼的词语的妙处,妙就妙在其形象和凝练上,丰富的内涵凝 成一个词语,故而,对鉴赏者来说,我们炼字的过程就是凝练展开,如同将茶叶泡开一样。 最后,还要养成固定的答题习惯(模式)。所谓的比较,就是分别说出诗中各自词语的妙处即可。 首先是指出该炼的词语(题干已明确的,此步骤应省略);第二步是解释该词语在诗中的含义;第三 步是指出该词语有无活用、修辞情况;第四步,将该词语放入句中,翻译该句;最后一步(关键), 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四、比较技巧 【答题思路】 鉴赏古诗词,总的说来说有两大块:一是该诗词表达了什么情感(写了什么),二是该诗词用什 么技巧表达情感的(怎么写的)。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很重要。所有表达技巧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都是为了达成诗歌语言形象、凝练这一本质的。
诗词鉴赏的六种方法
诗词鉴赏的六种方法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诗词鉴赏的六种方法是什么呢?一、侧面描写——衬托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
二、各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比拟,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三、正面描写——动静结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四、正面描写——虚实结合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想象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五、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六、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巧用对比法复习“古诗词阅读鉴赏”
勇 现实主义流派的源头,离骚》 < 是我国古典
教 师应 创 设 教 学 情 境 . 励 、 导 学 生 对 其 中 的 原 因 自觉 进行 鼓 引 么 影 响 ? 生 在 教 师 启 发 下作 出 回答 : 家 长期 四 分 五裂 , 多 学 国 大 后 , 洲 的 主 要 商 路 和 贸 易 中心 发 生 了什 么 变 化 ? 意 大 利 有 欧 对 何 影 响 ? 生 很 快 作 出 回答 : 航 路 开 辟 后 。 洲 的商 路 和 贸 易 学 新 欧 中心 由 地 中海 移 到 大 西 洋 沿岸 。 响 了 意 大 利 资本 主Fra bibliotek义 的 进 一 影
点 . 成 为 老 师 总 复 习 中的 一个 难 点 。 也
对 已 知 事 物敢 于 质 疑 ,敢 于 否 定 书 本 和前 人 的某 些 结 论 ,
这 是构 成 创 造 性 思维 品质 的另 一 个 重 要 因素 。 为 只有 大 胆 质 因 疑 , 有 可 能产 生 超 出课 本 的 独 创 性 的 见解 , 破 思 维 的 定势 。 才 突
是 有 道 理 的 , 复 辟 ” “ ” 指 君 王 , 复 辟 ” 意 是 退 位 之 君 “ 的 辟 是 “ 之
嘉
v - 一
法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 流 派风 格 方 面 作 对 比 一)
1 不 同作 家不 同风 格 的 作品 作 对 比 、
由
再 登 基 复位 。 勋 是 封 建 军 阀 ,9 7年 他 以调 停 “ 院之 争 ” 张 11 府 为 借 口, 率 “ 子 军 ” 统 辫 进京 。 逼 迫 黎 元 洪 解 散 国 会 , 拥 戴 溥仪 先 后
高中语文 古诗词比较鉴赏
古诗词比较鉴赏诗歌比较鉴赏题是命题者提供两首或内容相关的诗歌,要求考生阅读后对相同之处进行分析,对不同之处进行比较鉴赏。
命题者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设“比较”点:①诗中的意象、意境。
②诗歌的语言。
③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
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比较角度一意象、意境比较鉴赏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括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
一般来说,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
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
从意象、意境进行比较鉴赏,往往考查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或同一对象)描写的异同。
比较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例1 (2020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苦笋陆游藜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
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手法,概括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
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
高考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之比较修辞方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比较鉴赏之比较修辞方法古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就是修辞手法。
诗词中的一般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双关、对比(映衬)、用典、比兴、对偶、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反复、反语、互文、顶真、通感、象征、引用等。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无疑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修辞使用不同技巧对比可以更加突出不同时此的艺术特点。
示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08广东卷)木芙蓉窗前木芙蓉吕本中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参考答案:(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示例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涣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 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思路解析:第(1)题是“析同”。
题干中“都是”、“均”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杜诗中的“落日”,杨诗中的“暮”都表明时间是傍晚。
两首诗都写出了“荷”,在风中的姿态。
所以除“荷”而外, 两首诗中还有一个共同的意象,那就是“西风”。
当然,杜诗中的意象还有“溪桥”、“轻烟”、“柳影”,杨诗中的意象还有“细草”,但这些是“异”点而非我们要找的“同”点。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对比诗歌答题技巧
对比诗歌答题技巧对比诗歌答题技巧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诗歌吧,诗歌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对比诗歌答题技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
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己,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
古诗阅读之对比鉴赏
古诗阅读之对比鉴赏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8年第19期【技法指津】古诗对比鉴赏就是将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语言表达相近或相反的两首(甚至三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与赏析(也可在作品后、考题中引入其他诗句作比较)。
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如下三点:一、审清题干信息只有审清题干信息,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图,确保回答有的放矢。
比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宋〕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题目要求“比较两者的异同”,既包括所写两句的对象、表达效果,也指向两句的具体内涵、手法出新——考生读题时往往有所遗漏,难以审读到位。
事实上,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直接以“水”喻愁,写的是家国之愁;而秦观笔下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将前面写到的“泪难收”“水空流”“恨悠悠”融会成一股情感之流,先以“春水”喻泪水,再以泪写愁,表现的是儿女之情。
同时,“流不尽”较之“恰似”,愁情程度更强。
因此,试题参考答案为:同:①都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
②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
(得2分)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现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
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喻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得2分)二、紧扣原作比同析异面对高考古诗比较鉴赏题,一定要先细读诗作,清晰地把握其异同点,然后再组织答案。
比如: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
怎样比较鉴赏诗歌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诗词成为了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的一部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所喜爱和传颂。
那么怎样才能比较鉴赏诗歌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诗歌主题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了解它的主题。
一般来说,诗歌主题呈现多样化,有些是关乎人生和自然的,有些是具有政治倾向的,有些则是诗人的内心感受等。
通过对比不同诗歌的主题,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
二、诗歌写作背景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诗歌写作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比如时代背景、生活环境、诗人的思想境界、价值观等。
通过了解诗歌背后的生活和思考,可以更好地领略诗人的艺术境界和挚爱生命的精神。
三、诗歌艺术特征诗歌的艺术特征包括诗歌的形式、语言、韵律和节奏等。
不同的诗歌形式可以带来不同的美感和艺术享受。
同时,鉴赏一首诗歌还需要对其语言进行研究,弄清楚诗人的用词、表达方式和技艺。
一个优秀的诗人往往能够通过独特的语言和韵律把情感和意境深深地刻入诗歌之中,这也是我们鉴赏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
四、诗歌文化内涵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每首诗歌都深深扎根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诗歌文化内涵能够带我们了解到许多的文化多样性,也能够带我们领略古代中国的美好传统和艺术。
同时通过诗歌的文化内涵的探索,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精神世界,同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当下中国文化的演变和经典文化的传承。
综上所述,鉴赏诗歌是需要多方面的思考和了解的,但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理解一首诗歌,我们始终要从欣赏诗歌和读懂诗歌的角度出发,以最好的心态去领悟和感悟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诗歌比较鉴赏
诗歌比较鉴赏比较原则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一、选材类型1、不同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出现频率最高)2、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对比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3、同一诗人相同内容的比较房兵曹胡马杜甫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激昂向上)病马杜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抑郁低沉)二、设题角度1、内容、情感比较2、意象、意境比较3、语言赏析比较4、手法、技巧比较具体举例分析:1、内容、情感比较【方法指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
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
③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
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⑤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典型例题】(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
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1分)(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
(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
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对比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对比手法比较鉴赏是近年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热点,许多考生在复习迎考时没有很好的作总结归类,从诗歌的分类及答题的技巧中还有细微的区别,纵然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各种题型都接触过,在浩如烟海的考题中,我们真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受,有的考生甚至于不知如何下手答题。
例: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问题:这首诗第二句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类似这样的比较鉴赏题较常见,通常是用两诗相比,或诗词相比,或同一首诗中字句相比。
从以下例子可见一斑。
1炼字(句)的比较上赏析的题型与夏十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街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醒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
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析:这种题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应辨能力,考生要大胆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当然这里是从诗句表达的效果上分析哪一句更生动形象,意境更开阔,内涵更丰富,哪一句更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
(答案:“雁引愁心去”好。
它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一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
“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更新颖。
)2从手法的比较上赏析的题型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第二小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析:这里不宜面面俱到,抓住两首诗的主要因素,揣摹诗人的内心感受入手。
两首诗都写了傍晚中的荷花,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牧诗着重于一“恨”字,表明诗人心怀伤感,含恨不平。
古诗歌对比鉴赏例析_
古诗歌对比鉴赏例析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白居易把君诗卷灯前读, 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 逆风吹浪打船声。
[思考]1.两首诗都写到了灯, 但写灯所起的作用异中有同, 请试作简要的分析。
2.两首诗的末尾使用了相同的抒情方式, 请简要说明其作用。
3.请指出两诗中运用细节描写的句子, 并作简要的赏析。
[思路点拨及参考答案]1.两诗都写到了灯, 但是作用不尽相同。
元诗中的灯是盏“残灯”, 昏暗的灯光下, 映照着人与物模糊的影子, 烘托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诗人寓情于景, 抒写了内心难以言传的苦楚和对友人深切的牵挂。
白诗以时间为序, 先后三次出现“灯”字, 由“灯前读”到“灯残”再到“灭灯”。
这不是简单的“读君诗”的始末记述,而是其时诗人由读诗而引发万端感慨的真实心境再现, 甚至我们都可以真切地体会到诗人泪流满面的痛苦情状。
其中也不乏对友人由衷的担忧和真挚怀念。
参考答案元稹写灯的主要作用在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 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白居易遭贬的无限伤感。
白居易诗中三次写到“灯”, 真实地记述了白居易“读君诗”的过程以及流露出来的凄苦心情。
两诗都分别表现出对友人命运的担心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2.总的来讲, 两诗都是以叙事为主, 以写景作结。
元诗先以景渲染气氛, 接着记叙了诗人听到友人被贬之后极度震惊的情形, 最后又将自己浓重的愁绪含蓄地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起到了言有尽而情无限的作用。
白诗用看似平静的语调,叙写了诗人从“把君诗”到“犹暗坐”的痛苦经历, 结尾又以极富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诠释了内心难以名状的悲愤之情。
情景交融, 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参考答案两诗结句都用了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间接抒情方式, 均以凄凉之景烘托出诗人此时此刻绵长无尽的凄苦之情。
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深化诗歌的主题, 揭示人物在特定场合下细微复杂的心理, 有时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手法无可替代的, 而且中国古代诗人又非常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细节。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修辞技巧导练:对比衬托手法(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词鉴赏修辞技巧导练:对比衬托手法(附参考答案)一、知识梳理在古典诗歌中,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构成对比的前提条件必须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的修辞。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反衬一般又包括动衬静、声衬寂、乐衬哀。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对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对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二、方法归纳1、诗(词)中将XXX(事物或内容)与XXX(事物或内容)对比2、突出强调了XXX(内容),表达了XXX(感情)。
三、课堂精讲例题【例题一】(2012年宝山二模)五洲夜发(南朝)阴铿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
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
【题目】最后两句采用的手法,简析其作用。
(4分)【答案示例】对比,用船工不时的优游自在的歌唱与“愁人”的内心急切、焦灼不安形成鲜明对比,表现“愁人”想家的强烈,归家的心切。
【例题二】(2013年普陀区二模)【双调】天香引·西湖感旧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
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
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
光景蹉跎,人物消磨。
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题目】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其作用。
(4分)【答案示例】这首元曲将昔日西湖繁华安逸的生活场景和今日破败荒凉的景象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连年战乱带来的剧变和危害,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的心境。
四、课堂训练题【例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途中见杏花吴融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古诗词阅读解题技巧之对比鉴赏
古诗词阅读解题技巧之对比鉴赏作者:周月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21年第12期解题技巧古诗词比较鉴赏题设题角度和单纯一首诗鉴赏的设题角度基本相同。
基本遵循“整体把握,寻同求异,辨同析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对比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道“作比较”。
做题时应该把握住比较鉴赏的方法:寻找“求同”和“求异”两类关键词,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可从以下步骤入手鉴赏:1.读诗,把握大意。
通读要比较鉴赏的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注释。
2.审题,找准异同。
结合题干要求的比较角度来分析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3.作答,点面结合。
对于对比鉴赏题,要特别注意是问“异”还是“同”,并且能规范作答,既有总体结论,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清楚,条理分明。
题型分析题型一:意象、意境比较鉴赏本题型往往是不同诗歌的相同意象或同一描写对象的比较。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比较鉴赏意象既可以比较相同意象表现的不同情感,也可以比较不同意象呈现的相近场景。
意境是诗(词)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词中描写的情景有机融合的一种境界。
意境的核心内容是情和景的关系。
一方面,相似的环境可以表现有差别的情感;另一方面,相同的情感又可用不同的环境来表现。
一般来说,意象与诗(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比较鉴赏时要注意:以“意象”为切入点,筛选意象(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抓修饰性词语,准确把握诗(词)人的情感倾向(注意诗歌的不同类别)。
解答要领:1.就意象来说,应着重分析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
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明月多写相思、丁香多喻忧愁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切忌以偏概全。
2.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古诗词鉴赏中对比
古诗词鉴赏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介绍一下诗歌表达技巧中的三个术语———“对比”、“衬托”和“烘托”。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
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
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龟虽寿》与《观沧海》对比鉴赏
当堂检测
绝句二首
其一 杜甫(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①迟日:春日。 ②泥融:冰雪融化,土地湿润。
2.领悟诗歌的意境,体会 诗人的博大胸怀。
自学指导一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感知课文 ( 提示:朗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停顿准确及语言的轻重缓急)
自学指导二
比较阅读《观沧海》与《龟虽寿》 ( 提示:可以从诗歌的意境、抒
情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 方面进行比较)
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
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是从 古诗词的意象、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炼字 (炼词)等方面着手,从而 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感悟 诗人的情感。
可以从诗歌的意境抒情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是从古诗词的意象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炼字炼词等方面着手从而领悟诗中描绘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诗歌比较阅读
——《龟虽寿》与《观沧海》 对比鉴赏
学习目标
1.通过两篇诗歌的比较阅读, 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诗词鉴赏方法对比诗词鉴赏方法近年来,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现了一种新题型——比较鉴赏古诗词。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 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
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知人论世。
比较鉴赏古诗词的命题角度总体上大致有如下几种:1比较意象、意境【答题思路】通过粗略翻译读懂诗歌后,比较诗歌的意象、意境要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去考察。
1、自然属性不外乎从三个角度去鉴赏,(1)意象间的远近关系,品味哪些是作为背景的远景,哪些是作为主体的近景;(2)意象间的动静关系,品味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是以动衬静,还是以静衬动;(3)意象间的色彩情况。
2、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是指品味景物中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寓意、象征等。
这四个角度便构成了意象的四品。
答题时,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真题练习】(2008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题思路]首先要读懂诗歌。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的木芙蓉。
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层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第二步,根据要求组织简明的答案。
[参考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而不改自我的形象;范诗写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的代表。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2比较情感【答题思路】诗中的情感与主旨应为一大类。
比较涉及不同诗之间表达情感的比较,同一首诗不同时代的评论者对其表达情感理解的比较。
古诗最难把握的是诗中表达的情感,也就是诗歌的主旨。
化难为易的方法有四:一是将古诗歌补足翻译成白话散文;二是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初步达到知人论世;三是抓住题目,寻找、敏感诗中直白的情语(诗眼);四是如果没有情语,全是景语等,要把握景语的倾向,即是哀景还是乐景,如果全是哀景,那必然抒发哀情,反之,亦然;解答情感比较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的情感共振。
分别把握不同诗歌所发达的不同情感,这是比较情感的前提。
【真题练习】(2009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三月晦日偶题秦观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问题]词多富情趣,而宋词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解题思路]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三月晦日,即暮春三月的最后一天,过了这天,意味着时令进入夏季。
春去的伤感,对于情感敏锐的人而言,不言而喻。
但这首诗,却反其道而行之,写出了新意。
节物相催,是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为。
因为新陈代谢,是自然运行的铁的规律!但那些痴心儿女却想挽留春,不欲让春归去。
这样写足了人们对春将逝去时的怅惘之感。
为诗的后两句翻出新意,做了充分的铺垫。
后两句,反振一笔,如异峰突起,醒人耳目。
繁华似锦(芳菲)的春天归去,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那阴阴的夏木同样可人呢!诗人的乐观、豪放、豁达,跃然纸上!元好问的《点绛唇》词则表现浓浓的惜春恋春之情。
首句说醉里春归,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连绿窗也留春,何况我呢?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留不住春,不知春归何春,竟无来由地责问落花和黄莺;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
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参考答案]秦诗之理趣: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3比较炼字【答题思路】此类也包括不同诗歌间炼字比较,同一首诗歌不同版本不同字的比较,不同评论家对炼字的评判比较等。
因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形象性、凝练性要靠语言来达成,所以,品味诗人的遣词造句妙处,就是炼字。
怎样炼字呢?首先要善于识别值得炼的词语,一般说,诗句中首选炼动词,其次是副词,再次是叠词,最后才是名词。
其次要知道炼字的思维。
诗歌中值得炼的词语的妙处,妙就妙在其形象和凝练上,丰富的内涵凝成一个词语,故而,对鉴赏者来说,我们炼字的过程就是凝练展开,如同将茶叶泡开一样。
最后,还有养成固定的答题习惯(模式)。
所谓的比较,就是分别说出诗中各自词语的妙处即可。
首先是指出该炼的词语(题干已明确的,此步骤应省略),第二步是解释该词语诗中含义;第三步是指出该词语无有活用、修辞情况;第四步,将该词语放入句中,翻译该句,最后一步(关键),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该词语的表达效果。
【题目练习】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从军行李白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题]这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字都有表现力,但内涵不同,试作分析。
[解题思路]从军行是乐府旧题,与诗歌内容无必然。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英勇无比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他过去的戎马生涯,碎铁衣,可见征战时间之长,战斗之酷烈;次句写眼前的境遇,数重围,可见危险之极;最后两句写其突破重围、奇路而归。
一个独字,便是本诗的诗眼,这一个独字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蓑衣。
笠:斗笠。
这两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条小船上,坐着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独自垂钓。
柳诗写雪景而前三句不见雪字,纯用空中烘托之笔、一片空灵。
待结句出雪而回视前三句,便知千山、万径、渔翁,已全覆盖于深雪之中,而那雪还在纷纷扬扬,飞洒不休。
千山万径寒江孤舟鸟飞绝人踪灭皆为了衬托蓑笠翁寒江独钓,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
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参考答案]两首诗最后一句中的独是独自一人的意思,李诗是说此将领独自一人率领残部突破重围、奇路而归。
一个独字凸显了此将领的出众,它似有千钧之力,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
对这位老将军的英雄气概,竭尽了赞颂之能事。
柳诗是说在空灵雪飘的世界,万物皆退缩隐匿,只有此老渔翁独自一人寒江垂钓。
一个独字一个独字,突出了蓑笠翁形象。
而写此形象是为了自寓,表现诗人在长期流放过程中特立独行,不甘屈服的精神。
4比较技巧【答题思路】鉴赏古诗词,总的说来说是两大块:一是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写了什么),一是该诗用什么技巧表达情感的(怎么写的)。
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很重要。
所有表达技巧都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都是为了达成诗歌语言形象、凝练这一本质的。
表达技巧属于文艺理论知识,可惜教科书少有介绍,术语较乱,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问题。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篇章构思(结构)。
具体地说,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
古诗词中表达方式通常用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议论、抒情(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少用记叙和说明这两种表达方式。
要特别要注意描写中的白描。
古诗词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拟人、对比、双关、设问、反问、夸张、对偶、借代等,因篇幅原因,少用排比、顶针等修辞手法。
这些常用的修辞手法你得识别出来,且知道其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范围较为广泛,常用的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反写,虚实结合(想像和联想),用典故,渲染,衬托,抑扬等。
这些手法的意思要知道,识记可用顺口溜--景象反常,点燃衬衣。
顺口溜记住常见的表现手法很有实效,拿到一首诗,当感悟不出其表现手法时,可调出顺口溜,一一快速对照,这样,你可以马上识别出表现手法的。
属于结构方面的有句式的倒装结构,篇章中的铺垫、伏笔、照应、悬念、篇末点题、卒章显志、借古讽今等。
识别不同诗歌所用的不同艺术技巧,且能分别指出各自的表达效果,这就是比较技巧。
解答此类题应按照指明技巧+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真题练习】(2007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李约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题思路]吴融的《华清宫》以小显大,通过学习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李约《过华清宫》抒写昔日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
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唯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感叹王朝的兴废。
[参考答案](1)两首诗都不得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2)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
第二首诗今昔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