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概述

单元一机电一体化概述1. 1. 1机电一体化的定义“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是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门技术学科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边缘技术学科。
1. 1. 3机电一体化的内容机电一体化包含了技术和产品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次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
1. 1. 4机电一体化的特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显著特点是多功能、高效率、高智能、高可靠性,同时又具有轻、薄、细、小、巧的优点,其目的是不断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多样性和省时、省力、方便的需求。
1.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1. 2.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组成传统的机械产品主要是解决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问题,而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解决物质流和能量流以外,还要解决信息流的问题。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对输入的物质、能量与信息(即所谓工业三大要素)按照要求进行处理,输出具有所需特性的物质、能量与信息。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功能包括变换(加工、处理)、传递(移动、输送)、储存(保持、积蓄、记录)三个目的功能。
主功能也称为执行功能,是系统的主要特征部分,完成对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传递和储存。
机电一体化系统还应具备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构造功能等其他功能。
加工机是以物料搬运、加工为主,输入物质(原料、毛坯等)、能量(电能、液能、气能等)和信息(操作及控制指令等),经过加工处理,主要输出改变了位置和形态的物质的系统(或产品)。
动力机,其中输出机械能的为原动机,是以能量转换为主,输入能量(或物质)和信息,输出不同能量(或物质)的系统(或产品)。
信息机是以信息处理为主,输入信息和能量,主要输出某种信息(如数据、图像、文字、声音等)的系统(或产品)。
1. 2.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要素机电一体化系统一般由机械本体、传感检测、执行机构、控制及信息处理、动力系统等五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通过接口相联系。
机电一体化概论

机电一体化概论第一章机电一体化概述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系统化.3•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含义: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徽电子技术,并将机核装置与电子设备以及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总称。
5•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
6.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要素及其功能:8•机电一体化一词最早于1971年出现在日本。
它是取机械学的前半部和电子学的后半部拼合而成,但是,机电一体化并非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
第二章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L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系统:传动部分、导向机构、执行机构、轴系、机座或机架。
2.机电一体化中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高精度、小惯量、大刚度、快速响应性、良好的稳定性。
9•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是一种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的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13•常见的接近开关及其应用:电涡式接近开关(金属)、电容式接近开关(导体和非导体)、霍尔接近开关(磁性物件)、光电开关:透射型,反射型(统计产量,检测包装,精确定位等)。
16.在控制系统中根据系统信号相对于时间的连续性,通常分为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
18•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类型及计算机担当的角色:操作指导控制系统(助手)、宜接数字控制系统(DDC,决策者,操作者)、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SCC, 操作指导系统与DDC系统的综合与发展,决策人)、分级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DCS)、工厂自动化(FA)系统。
25•接口的分类(1)根据接口的变换和调整功能特征:零接口、被动接口、主动接口、智能接口。
(2)根据接口的输入\输出功能的性质:信息接口、机械接口、物理接口、环境接口。
(3)按照所联系的子系统不同:人机接口、机电接口。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总称。
是机械技术及信息技术相互交叉、融合的产物。
精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新形势。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使系统高附价值化,即多功能化、高效率化、高可靠化、省材料省能源化、并使产品的结构向轻、薄、短、小巧化方向发展、不断满足人们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
解决产品(系统)采用微电子技术所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精密机械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系统必须具有的目的功能:变换(加工、处理)功能;传递(移动、输送)功能;储存(保持、积蓄、记录)功能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五大要素(即相应功能):动力源(提供动力;内脏);控制器(控制;头脑);机构(构造;骨骼);检测传感器(计测;感官);执行元件(驱动;肌肉)接口:是各要素或各子系统相接处必须具备一定的联系条件接口变换、调整功能分为:零接口、无源接口、有源接口、智能接口接口输入/出功能分为: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境接口工业三大要素:能量、物质、信息(省能、省资源、智能化)系统内部功能评价参数:1主功能:系统误差、抗干扰能力、废弃物输出、变换效率。
2动力功能:输入能量、能源。
3控制功能:控制输出/入口个数、手动操作。
4构造功能:尺寸重量、强度。
5计测功能:精度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流程:1根据目的功能确定产品规格、性能指标;2系统功能部件、功能要素的划分;3接口的设计;4综合评价;5可靠性复查;6试调与调试运动参数:用来表征机器工作运动的轨迹、行程、方向和起、止点位置正确性的指标动力参数:用来表征机器输出动力大小的指标。
力、力矩、功率。
品质指标:用来表征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品质的指标。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考虑方法:机电互补法;结合(融合)法;组合法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类型:开发型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设计程序分为:总体设计、部件的选择与设计、技术设计与工艺设计总体设计:明确设计思想;分析综合要求;划分功能模块;决定性功能参数;调研类似产品;你定总体方案;方案对比定性;编写总体设计论证书设计准则要考虑:人、机、材料、成本等。
机电一体化

1.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含义 1.1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含义
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于1981 日本机械振兴协会经济研究所于1981 年提出具有通用性定义: 年提出具有通用性定义: • 即“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 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 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 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 它体现了机电一体化产品及其技术的基本 内容和特征,所以具有指导性的定义。 内容和特征,所以具有指导性的定义。 •
• 3)传感与检测系统:将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运行过 传感与检测系统: 程中所需的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转 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 换成可以测定的物理量,同时利用检测系统的功 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 能对这些物理量进行测定,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 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 供运行控制所需的各种信息。传感与检测系统的 功能一般有传感器或仪表来实现, 功能一般有传感器或仪表来实现,对其要求是体 积小、便与安装与连接、检测精度高、抗干扰等。 积小、便与安装与连接、检测精度高、抗干扰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 展的趋势。国外将其称为微电子机械系统( 展的趋势。国外将其称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icro ,MEMS),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 ,MEMS),或微机电 一体化系统,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 一体化系统,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 机电产 并向微米、纳米即发展。 品,并向微米、纳米即发展。
• 4)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根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 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 功能和性能要求, 功能和性能要求,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接受传感 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 与检测系统反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 运算和决策, 运算和决策,以对产品的运行施以按照要求的控 实现控制功能。机电一体化产品中, 制,实现控制功能。机电一体化产品中,信息处 理及控制系统主要是由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以及 相应的接口所组成。要求信息处理速度高, 相应的接口所组成。要求信息处理速度高,A/D D/A转换及分时处理时的输入 输出可靠, 转换及分时处理时的输入/ 和 D/A转换及分时处理时的输入/输出可靠,系统 的抗干扰能力强
机电一体化

1、机电一体化概念: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结。
2、机电一体化设计与传统系统设计比较特点|:(1)系统工程;(2)以计算机为工具,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等工具提高产品的设计效率和质量;(3)硬件与软件设计并重。
3、机电一体化系统应具备五种内部功能:主功能(变换、传递、储存)、动力功能、计测功能、控制功能、结构功能4、组成要素:动力源、机械本体、执行机构、检测与传感器装置、控制与信息处理装置5、共性的关键技术: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系统的总体技术6、应用的主要形式:功能附加、功能替代、机电融合7、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1)性质上:高精度、高效率、智能化;(2)功能上:小型化、轻型化多功能化;(3)层次上:系统化、复合集成化8、机电一体化机械部分的要求:(1)高精度:机械部分的高精度是为了满足系统能完成其预定的机械操作(2)高刚度:采用高刚度的支承或架体,以减小产品本体的振动,降低噪声;为高精度的执行机构提供良好的支承,保证执行精度(3)低摩擦:导向和转动支承部分采用低摩擦阻力部件,以降低机械部分的阻力,提高系统的快速响应性(4)良好的稳定性:机械部分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小,抗干扰能力强。
措施:(1)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承部件(2)缩短传动链,提高传动与支承的刚度,提高安全性(3)选择最佳传动比(4)缩小反向死区误差(5)改进支承机构以提高刚性9、消除回差的方法:偏心套(轴)调整法、轴向垫片调整法、双片薄齿轮错齿调整法、斜齿轮垫片调整法、斜齿轮轴向压簧调整法、锥齿轮传动轴向压簧调整法、锥齿轮传动周向弹簧调整法10、滚动螺旋传动的特点:传动效率高、运动平稳、能够预紧、工作寿命长、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高、同步性好、可靠性高、不自锁、成本较高11、预紧方式:单螺母变位导程预紧(B)、单螺母增大钢球直径预紧(Z)、双螺母垫片预紧(D)、双螺母螺纹预紧(L)、双螺母齿差预紧(C)12、同步带传动的特点:(1)传动比准确,传动效率高;(2)工作平稳,能吸收振动;(3)不需润滑,耐油、水、高温、腐蚀,维护保养方便;(4)中心距要求严格,安装精度要求高(5)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
第1章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a)人的五大要素 b)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 c)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各要素间联系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1、机械本体 机械本体包括机械传动装置和机械结构装置。其主要功 能是将构造系统的各子系统、零部件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关 系安置在一定的位置上,并保持特定的关系。随着机电一体化
(机械学)
(电子学)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不是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 将电子设备的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揉和”到机械装 置中去,从而达到扬长避短、互为补充的目的,使机电一 体化产品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 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 与电子设备以及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 称。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四、机电一体化的组成
机械技术 电气技术 微电子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接口技术 信息技术 机电一体化 控制技术 其他技术 机电一体化装置 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系统
二、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第 一 章 机 电 一 体 化 概 述
机电一体化:将多种技术融合为一体的产物 或者是将多种技术柔和地融合在一起的一门 综合学科。
微电子技术 (半导体技术、计 算机技术)
机械技术 (机械学、机构学)
机电一体化 技术领域
“机电一体化”也就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相互交叉、融 合的产物。
机电一体化最本质的特性仍然是一个机械系统,其最主 要功能仍然是进行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互换,利用机械 能实现物料搬移或形态变化以及实现信息传递和变换。机电 一体化系统与传统机械系统的不同之处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 术、传感技术和可控驱动元件特性,实现机械系统的现代化、 智能化、自动化。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功能构成: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特征: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特征: ①整体结构最优化:在传统机械产品中,为了增加功能,或实现某一种控制 整体结构最优化:在传统机械产品中,为了增加功能, 规律,往往靠增加机械机构的办法来实现。如果采用机电一体化系统, 规律,往往靠增加机械机构的办法来实现。如果采用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 从机械、电子、硬件、软件四个方面去实现同一种功能。 从机械、电子、硬件、软件四个方面去实现同一种功能。 ②系统控制智能化:这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的工业自动化技术最主要的 系统控制智能化: 区别之一。电子技术的引入,显著地改变了传统机械那种单纯靠操作人员, 区别之一。电子技术的引入,显著地改变了传统机械那种单纯靠操作人员, 按照规定的工艺顺序频繁重复的工作状况。 按照规定的工艺顺序频繁重复的工作状况。 ③操作性能柔性化: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引入,能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各个传 操作性能柔性化: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引入, 动机构的动作通过预先给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由电子系统来协调。 动机构的动作通过预先给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地由电子系统来协调。在生产 动作通过预先给定的程序 对象变更需要改变传动机构的动作规律时,无须改变其硬件机构, 对象变更需要改变传动机构的动作规律时,无须改变其硬件机构,只要调整 由一系列指令组成的软件,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由一系列指令组成的软件,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 ①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机械技术: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 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是促进机电一体化技 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 术和系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术和系统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③检测与传感技术:传感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它 检测与传感技术:传感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 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 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 ④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联系,是机电一体化中 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相联系, 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 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 ⑤伺服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是直接执行操作的技术,伺服系统是实现电 伺服驱动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是直接执行操作的技术, 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它对系统的动态性能、 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它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机电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机电一体化是以机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过程逐渐形成和发展得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
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它是由机械学的前半部分与电子学的后半部分组成的。
2、变量施肥的过程:获取土壤的信息,通过农业专家决策,指定变量施肥处方图并将变量数据输入到施肥变量播种机控制系统中实现变量施肥。
不同变量施肥系统包括:步进电机驱动、电控无级变速器驱动、电控液压马达驱动。
3、伺服系统的组成:输出各部分的作用:(1)控制器:控制器的功能是根据输入信号和反馈信号比较的结果,决定控制方式。
常用的控制有PID 控制和最优控制等。
控制器一般都是电子线路或计算机组成等。
(2)功率放大器:控制器输出的信号通常都很微弱,需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才能驱动执行机构动作。
功率放大器主要由电子器件组成。
(3)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直接与被控对象打交道,最后执行控制器的指令,完成某种特定的动作。
执行机构要准确,迅速,精准,可靠地实现对被控对象的调整和控制。
执行机构主要由各种执行元件和机械传动装置等组成。
(4)检测装置:为了提高工作精度和抗干扰能力,伺服系统一般采用闭环控制。
检测装置是系统反馈环节,通过检测装置的测量,将执行机构的输出信号反馈到伺服系统输入端,实现反馈控制。
反馈信号一般为位置反馈信号、速度反馈信号和电流反馈信号,要经过多种传感元件进行检测。
用来检测位置信号的装置有自整角机、旋转变压器、光电编码器等;用来检测速度信号的装置有测速发电机、旋转变压器、光电编码器等;用来检测电流信号的装置有取样电阻霍尔集成电路传感器等,可检测的装置要求是精度高、线性度好、可靠性高、响应快。
4、采样定理:为了保证在采样过程中不丢失原来信号中所包含的信息,采样频率必须按照香侬采样原理来确定,即要求; f≥fmax(L被来原信号f(t)的最高有效频率)在实际应用中,fn≥(5-10)fmax5、采样/保持电路的作用由于采样信号f※(t)在函数轴上仍是连续变化的模拟量,因此还需要A/D转换器将其转换成数字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认识与看法
摘要:机电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和技术的发展,在以机械、电子技术为主的多门技术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
微电子高新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
新的机电设备和产品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实现生产方式向柔性方向发展。
前言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日益得到普遍重视和广泛应用,已成为现代技术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高新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时代,使机械实现柔性化和智能化的理想逐步成为现实。
这无疑给承担社会服务功能的高等职业教育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发展机会
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它是以综合的概念,包含了技术和产品两方面内容,它首先是指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次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建立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与测试技术、电子电力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现代技术群体基础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使产品具有多功能、高效率、高智能、高可靠性,同时又能省材料、省能源,并使产品向轻、薄、细、小、巧的方向发展,以不断满足人们生活的多样化要求和生产的省力化动化需求。
人体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的最好蓝本。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有以下几个方向:
2.1智能化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
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2.2光机电一体化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光学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相互交叉与融合,是诸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装备的基础。
产品具有体积小、重量轻、适应性强、使用寿命长、操作更方便的特点。
2.3柔性化柔性化有两层含义,首先是产品具有自适应性,其次,机械设备制造商
要具备根据用户的要求而为用户定制的能力。
2.4微型化微型机电系统(MEMS)是指那些外形轮廓尺寸在毫米量级以下,构成元件是微米量级的可控制、可运动的微型机电装置。
微型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完成常人无法想象的任务。
2.5网络化随着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市场竞争环境正发生着重大变革。
不仅企业内部生产实现网络化控制,同时产品设计虚拟化、产品销售网络化、消费行为网络化、技术服务在线化等都会成为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
届时,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
2.6仿生物系统化从本质上来讲,慎思式智能、反应式智能以分布式智能,都是对生物控制逻辑和推理方式的一种借鉴和仿生,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需求目的的局限,它们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和方向对生物智能的一种片面的、局部的模仿。
要使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要像生物一样按照“感知-规划-行动”的模式进行信息处理和控制实现,就必然对控制系统提出更高的要求。
2.7绿色化绿色设计,是指以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获得绿色产品为目的的设计。
地球上的一次性资源、能源毕竟有限,随着世界人口的日益增多和人们对物质生活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高投入高输出发展模式能否持续下去、还能持续多久,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点研究课题,分析论证表明:采用以资采用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为特色的集约型发展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绿色产品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拥有高质量生存环境、享受健康生活的必然要求,是未来技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之我见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微电子和信息三项技术相互融合、交叉的产物,是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传感技术、伺服传动技术和系统技术等多学科技术领域综合交叉的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微处理器和微型机在各个技术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它们在现代机械制造、饮料生产、钢铁生产等行业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对各个领域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1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传统机械制造业是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靠企业规模、生产批量、产品结构和重复性来获得竞争优势的,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以低成本获得高质量和高效率,其生产盈利是靠机器取代人力,靠复杂的专业加工取代人的技能来获取的。
先进的机械制造业是以信息为主导,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管理形式的全新的机械制
造业,其特征是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
现代制造业集成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使制造技术提高到新的高度。
3.2在饮料行业中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应用前景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食品、饮料包装机械的开发、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不仅使单机的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使整条包装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水平、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使其竞争能力远远超过传统的机械控制的同类设备,可以大大改善食品饮料包装生产设产品的质量,提高其国内、国际竞争能力。
3.3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①钢铁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
②现场总线技术(FBT)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
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以及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
③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由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由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
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④开放式控制系统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
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
⑤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
它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潮流。
4结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可见,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文中叙述的这些发展方向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更是一个必然结果。
目前,因为科学技术的限制,其与一些相关技术的互融程度还是不太明显,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必将越来越明显,因为它既是多项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又能极大地推动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其发展前景也将会越来越光明,这必然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技术力量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机电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社会需求则为之提供了动力。
反过来,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又不断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需求。
机电一体化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度冲击着传统的技术思想、生产方式和方法以及传统的机电产品和产业结构,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将因此而发生深刻变革。
参考文献:
[1]郑堤,唐可洪,主编.机电一体化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2]李建勇,主编.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曹新生.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J].职大学报,2009,(4):95,96.
[4]裘加杰.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探微[J].大众科学,2007,(4):85.
[5]徐嘉元,曾家驹,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含夹具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