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面瘫的临床路径文档

合集下载

面瘫病(风寒袭络证)临床路径

面瘫病(风寒袭络证)临床路径

里瘫病(里神经炎)住院病人临床路径之阳早格格创做路径证明:本路径切合于西医诊疗为里瘫病(里神经炎)的患者.一、里瘫病中医临床路径尺度住院过程(一)适用对于象中医诊疗:第一诊疗为里瘫病(TCD编码:BNV120)西医诊疗:第一诊疗为里神经炎(ICD-IO编码:G51.802)(二)诊疗依据1.徐病诊疗中医诊疗尺度:参照一般下等培养“十五"国家级筹备课本《针灸教》(石教敏主编,华夏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徐病分期(1)慢性期:收病15天以内.(2)回复期:收病16天至6个月(收病半月…里肌连戴疏通出现).(3)联动期战痉挛期:收病6个月以上(里肌连戴疏通出现以来).3.证候诊疗参照“国家中医药管制局‘十一五’沉面博科协做组里瘫病(里神经炎)诊疗筹备”.1. 风热袭络证:2. 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 气真血瘀证:(三)治疗筹备的采用参照“国家中医药管制局‘十一五’沉面博科协做组里瘫病(里神经炎)诊疗筹备”.1.诊疗精确,第一诊疗为里瘫病(里神经炎).2.患者切合并交受中医治疗.(四)尺度住院日为≤14天.(五)加进路径尺度1.第一诊疗必须切合里瘫病(TCD编码:BNV120)的患者.2.门诊治疗疗效短安者.3.患者共时并收其余徐病,但是正在治疗功夫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做用第一诊疗的临床路径过程真施时,不妨加进本路径.4.有以下情况者不克不迭加进本路径:(1)有脚术指征者(2)颅脑益伤者(3)治疗部位有宽沉皮肤益伤或者皮肤病者(4)曾交受颅脑脚术治疗者(六)中医证候教瞅察四诊合参,支集该病种分歧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性.注意证候的动向变更.(七)进院查看名目1.必须的查看名目(1)脑CT、MRI查看仄常.(2)血惯例、尿惯例、便惯例(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量、风干系列.(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者胸部X线片2.可采用的查看名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等.(八)治疗要领1.针灸疗法(1)紧解类脚法(2)整复类脚法2.拔罐疗法3.推拿脚法4.其余中治法:割治、敷揭、熏蒸、涂揩、膏摩、刮痧、中药离子导进、穴位埋线.5.辨证采用心服中药汤剂风热袭络证:祛风集热,温经通络.风热袭络证:疏风浑热,活血通络.风痰阻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气真血瘀证:益气活血,通络止痉.6.物理治疗:黑中线映照、蜡疗、超声药物透进、电磁疗法等.7.疏通疗法8.其余疗法9.根据病情需要,采用脱火、营养神经等药物对于症治疗.(九)出院尺度1.临床症状消得或者明隐佳转.2.凡是死计本领基础回复.3.不需要住院治疗的并收症.(十)有无变同及本果分解1.病情加沉,需要延少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2.合并有其余系统徐病者,住院功夫病情加沉,需要特殊处理,引导住院时间延少、费用减少.3.治疗历程中爆收了病情变更,出现宽沉并收症,退出本路径.4.果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做用本路径的真止,退出本路径.路径示例里瘫病-里神经炎住院病人临床路径(风热袭络证)第1天心评估查看:心化验类查看:心血惯例心尿惯例心肝功心肾功心空背血糖心心影像教查看:心胸片心颅脑CT 心MRI 心心电图心治疗步伐:心药物治疗心中药汤剂:心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火煎至400ml,分早早二次饭后温服)心中成药:心大活络丸9g po bid、心芪龙胶囊 4粒po bid心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心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心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心其余:心西药:心 20%苦露醇 250ml ivdrip qd心 0.9% NS 250ml+七叶黑苷钠20mg ivdrip qd心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心其余:心非药物疗法心脚法制疗: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里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者坐位③脚法:按揉法、面拨、拿法、揩法、拍法,15min,qd.④与穴:攒竹、鱼腰、四黑、翳风、牵正、颊车、天仓、风池、肩井、大椎,脚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要领:泻法,5min,qd.心针刺治疗:30min,qd治法:祛风集热,通络止痛.针刺与穴:鱼腰四黑翳风牵正、颊车天仓风池肩井、大椎直池中闭合谷单侧与穴,风池、直池中闭用泻法,颊车、天仓用补法,余穴仄补仄泻法,电针连绝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恬静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戚息1-2天.艾灸与穴:大椎至阳单侧与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博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进艾腔内按真,应用绷戴牢固于治疗部位.挨开电源开闭,将连交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开用”开闭,安排输出枢纽,从矮档开初,5--10分钟后,转动“测温变换”瞅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恬静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戚息1-2天.心物理治疗:心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心微波:10min/次,1次/日心大圆辐射,距离里部10cm,微热量(40~60W).心其余心病愈治疗:30min,Bid里部功能锻炼:以里部肌力锻炼为主要脚段的百般功法操.第2天心治疗步伐:心药物治疗心中药汤剂:心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火煎至400ml,分早早二次饭后温服)心中成药:心大活络丸9g po bid、心芪龙胶囊 4粒po bid心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心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 心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心其余:心西药:心 20%苦露醇 250ml ivdrip qd心 0.9% NS 250ml+七叶黑苷钠20mg ivdrip qd心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心其余:心非药物疗法心脚法制疗: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里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者坐位③脚法:按揉法、面拨、拿法、揩法、拍法,15min,qd.④与穴:攒竹、鱼腰、四黑、翳风、牵正、颊车、天仓、风池、肩井、大椎,脚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要领:泻法,5min,qd.心针刺治疗:30min,qd治法:祛风集热,通络止痛.针刺与穴:鱼腰四黑翳风牵正、颊车天仓风池肩井、大椎直池中闭合谷单侧与穴,风池、直池中闭用泻法,颊车、天仓用补法,余穴仄补仄泻法,电针连绝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恬静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戚息1-2天.艾灸与穴:大椎至阳单侧与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博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进艾腔内按真,应用绷戴牢固于治疗部位.挨开电源开闭,将连交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开用”开闭,安排输出枢纽,从矮档开初,5--10分钟后,转动“测温变换”瞅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恬静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戚息1-2天.心物理治疗:心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心微波:10min/次,1次/日心大圆辐射,距离里部10cm,微热量(40~60W).心其余心病愈治疗:30min,Bid里部功能锻炼:以里部肌力锻炼为主要脚段的百般功法操.第3天心治疗步伐:心药物治疗心中药汤剂:心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火煎至400ml,分早早二次饭后温服)心中成药:心大活络丸9g po bid、心芪龙胶囊 4粒po bid心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心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心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心其余:心西药:心 20%苦露醇 250ml ivdrip qd心 0.9% NS 250ml+七叶黑苷钠20mg ivdrip qd心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心其余:心非药物疗法心脚法制疗: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里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者坐位③脚法:按揉法、面拨、拿法、揩法、拍法,15min,qd.④与穴:攒竹、鱼腰、四黑、翳风、牵正、颊车、天仓、风池、肩井、大椎,脚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要领:泻法,5min,qd.心针刺治疗:30min,qd治法:祛风集热,通络止痛.针刺与穴:鱼腰四黑翳风牵正、颊车天仓风池肩井、大椎直池中闭合谷单侧与穴,风池、直池中闭用泻法,颊车、天仓用补法,余穴仄补仄泻法,电针连绝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恬静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戚息1-2天.艾灸与穴:大椎至阳单侧与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博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进艾腔内按真,应用绷戴牢固于治疗部位.挨开电源开闭,将连交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开用”开闭,安排输出枢纽,从矮档开初,5--10分钟后,转动“测温变换”瞅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恬静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戚息1-2天.心物理治疗:心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心微波:10min/次,1次/日心大圆辐射,距离里部10cm,微热量(40~60W).心其余心病愈治疗:30min,Bid里部功能锻炼:以里部肌力锻炼为主要脚段的百般功法操.第4天心治疗步伐:心药物治疗心中药汤剂:心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火煎至400ml,分早早二次饭后温服)心中成药:心大活络丸9g po bid、心芪龙胶囊 4粒po bid心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心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心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心其余:心西药:心 20%苦露醇 250ml ivdrip qd心 0.9% NS 250ml+七叶黑苷钠20mg ivdrip qd心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心其余:心非药物疗法心脚法制疗: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里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者坐位③脚法:按揉法、面拨、拿法、揩法、拍法,15min,qd.④与穴:攒竹、鱼腰、四黑、翳风、牵正、颊车、天仓、风池、肩井、大椎,脚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要领:泻法,5min,qd.心针刺治疗:30min,qd治法:祛风集热,通络止痛.针刺与穴:鱼腰四黑翳风牵正、颊车天仓风池肩井、大椎直池中闭合谷单侧与穴,风池、直池中闭用泻法,颊车、天仓用补法,余穴仄补仄泻法,电针连绝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恬静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戚息1-2天.艾灸与穴:大椎至阳单侧与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博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进艾腔内按真,应用绷戴牢固于治疗部位.挨开电源开闭,将连交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开用”开闭,安排输出枢纽,从矮档开初,5--10分钟后,转动“测温变换”瞅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恬静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戚息1-2天.心物理治疗:心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心微波:10min/次,1次/日心大圆辐射,距离里部10cm,微热量(40~60W).心其余心病愈治疗:30min,Bid里部功能锻炼:以里部肌力锻炼为主要脚段的百般功法操.第5~7天心治疗步伐:心药物治疗心中药汤剂:心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火煎至400ml,分早早二次饭后温服)心中成药:心大活络丸9g po bid、心芪龙胶囊 4粒po bid心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心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心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心其余:心西药:心 20%苦露醇 250ml ivdrip qd心 0.9% NS 250ml+七叶黑苷钠20mg ivdrip qd心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心其余:心非药物疗法心脚法制疗: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里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者坐位③脚法:按揉法、面拨、拿法、揩法、拍法,15min,qd.④与穴:攒竹、鱼腰、四黑、翳风、牵正、颊车、天仓、风池、肩井、大椎,脚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要领:泻法,5min,qd.心针刺治疗:30min,qd治法:祛风集热,通络止痛.针刺与穴:鱼腰四黑翳风牵正、颊车天仓风池肩井、大椎直池中闭合谷单侧与穴,风池、直池中闭用泻法,颊车、天仓用补法,余穴仄补仄泻法,电针连绝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恬静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戚息1-2天.艾灸与穴:大椎至阳单侧与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博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进艾腔内按真,应用绷戴牢固于治疗部位.挨开电源开闭,将连交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开用”开闭,安排输出枢纽,从矮档开初,5--10分钟后,转动“测温变换”瞅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恬静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戚息1-2天.心物理治疗:心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心微波:10min/次,1次/日心大圆辐射,距离里部10cm,微热量(40~60W).心其余心病愈治疗:30min,Bid里部功能锻炼:以里部肌力锻炼为主要脚段的百般功法操.心中医特性治疗:心穴位注射疗法3:00pm心割治疗法3:00pm心穴位揭敷治疗3:00pm心刺络搁血3:00pm心拔罐治疗3:00pm心其余第8~10天心治疗步伐:心药物治疗心中药汤剂:心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火煎至400ml,分早早二次饭后温服)心中成药:心大活络丸9g po bid、心芪龙胶囊 4粒po bid心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心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心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心其余:心西药:心甲钴胺片 0.5 mg tid po.心其余:心非药物疗法心脚法制疗: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里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者坐位③脚法:按揉法、面拨、拿法、揩法、拍法,15min,qd.④与穴:攒竹、鱼腰、四黑、翳风、牵正、颊车、天仓、风池、肩井、大椎,脚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要领:泻法,5min,qd.心针刺治疗:30min,qd治法:祛风集热,通络止痛.针刺与穴:鱼腰四黑翳风牵正、颊车天仓风池肩井、大椎直池中闭合谷单侧与穴,风池、直池中闭用泻法,颊车、天仓用补法,余穴仄补仄泻法,电针连绝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恬静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戚息1-2天.艾灸与穴:大椎至阳单侧与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博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进艾腔内按真,应用绷戴牢固于治疗部位.挨开电源开闭,将连交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开用”开闭,安排输出枢纽,从矮档开初,5--10分钟后,转动“测温变换”瞅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恬静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戚息1-2天.心物理治疗:心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心微波:10min/次,1次/日心大圆辐射,距离里部10cm,微热量(40~60W).心其余心病愈治疗:30min,Bid里部功能锻炼:以里部肌力锻炼为主要脚段的百般功法操.心中医特性治疗:心穴位注射疗法3:00pm心割治疗法3:00pm心穴位揭敷治疗3:00pm心刺络搁血3:00pm心拔罐治疗3:00pm心其余心其余第11~13天心治疗步伐:心药物治疗心中药汤剂:心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火煎至400ml,分早早二次饭后温服)心中成药:心大活络丸9g po bid、心芪龙胶囊 4粒po bid心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心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心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心其余:心西药:心甲钴胺片 0.5 mg tid po.心其余:心非药物疗法心脚法制疗: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里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者坐位③脚法:按揉法、面拨、拿法、揩法、拍法,15min,qd.④与穴:攒竹、鱼腰、四黑、翳风、牵正、颊车、天仓、风池、肩井、大椎,脚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要领:泻法,5min,qd.心针刺治疗:30min,qd治法:祛风集热,通络止痛.针刺与穴:鱼腰四黑翳风牵正、颊车天仓风池肩井、大椎直池中闭合谷单侧与穴,风池、直池中闭用泻法,颊车、天仓用补法,余穴仄补仄泻法,电针连绝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恬静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戚息1-2天.艾灸与穴:大椎至阳单侧与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博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进艾腔内按真,应用绷戴牢固于治疗部位.挨开电源开闭,将连交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开用”开闭,安排输出枢纽,从矮档开初,5--10分钟后,转动“测温变换”瞅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恬静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戚息1-2天.心物理治疗:心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心微波:10min/次,1次/日心大圆辐射,距离里部10cm,微热量(40~60W).心其余心病愈治疗:30min,Bid里部功能锻炼:以里部肌力锻炼为主要脚段的百般功法操.心中医特性治疗:心穴位注射疗法3:00pm心割治疗法3:00pm心穴位揭敷治疗3:00pm心刺络搁血3:00pm心拔罐治疗3:00pm心其余心其余。

面瘫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

面瘫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

• • • • •
4.西药治疗 抗病毒、抗炎、营养神经等治疗。 5.物理治疗:磁疗,封包等。 6.护理调摄要点 (九)完成路径标准: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面肌功能障 碍恢复或大部分恢复。 •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 径。 • 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 1.风寒袭络证 •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 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炙麻黄、熟附子、细辛、荆芥、防风、白 芷、藁本、桂枝、甘草等。 • 2.风热袭络证 •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秦艽、当归、蝉蜕、赤白芍、金银花、连翘各、 防风,板蓝根、地龙、生地、石膏等。 • 3.风痰阻络证 •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 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白芥子、僵蚕、全蝎、防风、白芷、天麻、 胆南星、陈皮等。
• • • • • •
• • • • •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 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证 风热证 痰瘀互结证 气虚血瘀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 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 (七)入院检查项目 • 1.必需的检查项目 •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胸片、感染性疾病 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凝血四项; • (2)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 •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面瘫病临床路径

面瘫病临床路径

面瘫病(面神经炎)住院病人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IO编码:(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 风寒袭络证:2. 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 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病(TCD编码:BNV120)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2)颅脑损伤者(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4)曾经接受颅脑手术治疗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脑CT、MRI检查正常。

(2)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风湿系列。

(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肌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松解类手法(2)整复类手法2.拔罐疗法3.推拿手法4.其他外治法:割治、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中药离子导入、穴位埋线。

面瘫临床路径 - 副本

面瘫临床路径 - 副本

面瘫(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一、面瘫(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麻痹(ICD-10编码:G51.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主板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急性起病,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有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四)症候诊断1.风寒袭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有面部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沫,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中医治疗方案1.体针疗法(1)急性期治法:疏风袪邪,通经活络。

(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取穴:以局部+远道取穴为主,取健侧穴位。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足三里双太冲双加减: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变浅加迎香;味觉减退加舌根点刺放血,恢复期及联动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针灸科面瘫的临床路径 Microsoft Word 文档

针灸科面瘫的临床路径 Microsoft Word 文档

宁南县中医院针灸科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临床住院路径一、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急性期 (TCD编码:BNV12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炎(ICD-10编码:G 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1)早期(急性期):1-7天2)静止期:7-14天;3)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4)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写作组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写作组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 (TCD编码:BNV120)和周围性面神经炎(ICD10编码:G 51.802)的住院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必要时可申请其他项目(八)治疗方案1.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针灸治疗。

2.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3. 其他疗法:灸法、拔罐、磁热治疗等。

面瘫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

面瘫病诊疗方案、临床路径
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凝血四项;
• (2)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 •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 (八)治疗方案 • 1.普通针刺治疗: • 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针刺治疗。 • 2.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 风寒袭络证: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 风热袭络证: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 风痰阻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 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面神经功能、中医症状评分。 • 患者进入路径第 30 天、60 天分别评定面部残障(FDI)评分。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中医临床路径
•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 • 一、面瘫病(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 (一)适用对象 •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ICD编码:BNV12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ICD-10编码:G51.003)。 • (二)诊断依据 • 1.疾病诊断 •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 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 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 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
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针灸学》(石学敏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社,2007 年)
•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 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完整版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完整版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商南县中医医院康复科2017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表证:突然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最新面神经炎(面瘫)康复医学科临床路径

最新面神经炎(面瘫)康复医学科临床路径

面神经炎(面瘫)康复医学科临床路径(A)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中医诊断为面瘫的患者。

一、面神经炎(面瘫)康复科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 天至 6 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面瘫)。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和面瘫(TCD 编码:BNV12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神经系统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 或MRI)、心电图、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针灸科 中医临床路径

针灸科 中医临床路径

针灸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肩凝证(肩关节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神经系统检查(3)面肌电图(EMG)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瘫痪、无力、表情不自然等症状。

中医在治疗面瘫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以下是面瘫病的中医临床路径。

一、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起病突然,多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

2、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 2/3 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

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

1、急性起病,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Bell 现象阳性(用力紧闭双眼时,眼球转向外上方),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吹口哨漏气,食物易滞留于患侧齿颊之间。

3、排除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面瘫)、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中药治疗1、风寒阻络证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和营。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2、风热阻络证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银翘散加减。

3、风痰阻络证症状: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裹,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方药:牵正散加减。

(二)针灸治疗1、针刺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配穴:风寒阻络配风池、列缺;风热阻络配外关、曲池;风痰阻络配丰隆、足三里。

操作:面部穴位多采用浅刺、平刺,手法宜轻;合谷穴采用泻法。

每日 1 次,每次留针 30 分钟,10 次为 1 个疗程。

面瘫病路径

面瘫病路径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症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病(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症、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病、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症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症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症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神经系统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面瘫的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的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及本科室优化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6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ICD-10 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根据病情需要,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神经系统检查;颅脑影像学检查(CT 或MRI)、肝肾功能等。

(八)治疗方案1.针灸治疗(1)针刺以面部和手足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根据辨证,适时配合温针、神灯照射、电针、闪罐等。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总结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总结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 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 天至 6 个月。

(3 )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阻络证风热阻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 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神经系统检查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面神经电图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面瘫病(风寒袭络证)临床路径

面瘫病(风寒袭络证)临床路径

面瘫病(面神经炎)住院病人临床路径之杨若古兰创作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的患者.一、面瘫病西医临床路径尺度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病(TCD编码:BNV1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IO编码:G51.802)(二)诊断根据1.疾病诊断西医诊断尺度: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西医药出版社,2007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之内.(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活动出现).(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活动出现当前).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西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1. 风寒袭络证:2. 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 气虚血瘀证:(三)医治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西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病(面神经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西医治疗.(四)尺度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尺度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病(TCD编码:BNV120)的患者.2.门诊医治疗效欠安者.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医治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4.有以下情况者不克不及进入本路径:(1)有手术指征者(2)颅脑损伤者(3)医治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4)曾接受颅脑手术医治者(六)西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分歧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留意证候的动态变更.(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的检查项目(1)脑CT、MRI检查正常.(2)血惯例、尿惯例、便惯例(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风湿系列.(4)心电图(5)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须要而定,如肌电图等.(八)医治方法1.针灸疗法(1)松解类手法(2)整复类手法2.拔罐疗法3.推拿手法4.其他外治法:割治、敷贴、熏蒸、涂擦、膏摩、刮痧、中药离子导入、穴位埋线.5.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风寒袭络证: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风热袭络证:疏风清热,活血通络.风痰阻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通络止痉.6.物理医治:红外线照耀、蜡疗、超声药物透入、电磁疗法等.7.活动疗法8.其他疗法9.根据病情须要,选择脱水、养分神经等药物对症医治.(九)出院尺度1.临床症状消逝或明显好转.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3.没有须要住院医治的并发症.(十)有没有变异及缘由分析1.病情加重,须要耽误住院时间,添加住院费用.2.合并有其他零碎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须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耽误、费用添加.3.医治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更,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4.因患者及其家属志愿而影响本路径的履行,退出本路径.路径示例面瘫病-面神经炎住院病人临床路径(风寒袭络证)第1天口评估检查:口化验类检查:口血惯例口尿惯例口肝功口肾功口空腹血糖口口影象学检查:口胸片口颅脑CT 口MRI 口心电图口医治措施:口药物医治口中药汤剂:口麻黄附仔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迟早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大活络丸9g po b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 20%甘露醇 250ml ivdrip qd口 0.9% NS 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drip qd口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医治: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座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口针刺医治:30min,qd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公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利用绷带固定于医治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扭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医治主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口物理医治: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口其他口康复医治:30min,Bid面部功能练习:以面部肌力练习为次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第2天口医治措施:口药物医治口中药汤剂:口麻黄附仔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迟早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大活络丸9g po b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 20%甘露醇 250ml ivdrip qd口 0.9% NS 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drip qd口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医治: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座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口针刺医治:30min,qd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公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利用绷带固定于医治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扭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医治主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口物理医治: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口其他口康复医治:30min,Bid面部功能练习:以面部肌力练习为次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第3天口医治措施:口药物医治口中药汤剂:口麻黄附仔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迟早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大活络丸9g po b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 20%甘露醇 250ml ivdrip qd口 0.9% NS 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drip qd口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医治: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座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口针刺医治:30min,qd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公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利用绷带固定于医治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扭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医治主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口物理医治: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口其他口康复医治:30min,Bid面部功能练习:以面部肌力练习为次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第4天口医治措施:口药物医治口中药汤剂:口麻黄附仔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迟早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大活络丸9g po b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 20%甘露醇 250ml ivdrip qd口 0.9% NS 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drip qd口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医治: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座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口针刺医治:30min,qd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公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利用绷带固定于医治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扭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医治主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口物理医治: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口其他口康复医治:30min,Bid面部功能练习:以面部肌力练习为次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第5~7天口医治措施:口药物医治口中药汤剂:口麻黄附仔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迟早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大活络丸9g po b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 20%甘露醇 250ml ivdrip qd口 0.9% NS 250ml+七叶皂苷钠20mg ivdrip qd口 0.9% NS 2ml+甲钴胺 0.5 mg iv qd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医治: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座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口针刺医治:30min,qd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公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利用绷带固定于医治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扭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医治主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口物理医治: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口其他口康复医治:30min,Bid面部功能练习:以面部肌力练习为次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口西医特色医治:口穴位打针疗法3:00pm口割医治法3:00pm口穴位贴敷医治3:00pm口刺络放血3:00pm口拔罐医治3:00pm口其他第8~10天口医治措施:口药物医治口中药汤剂:口麻黄附仔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迟早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大活络丸9g po b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甲钴胺片 0.5 mg tid po.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医治: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座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口针刺医治:30min,qd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公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利用绷带固定于医治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扭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医治主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口物理医治: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口其他口康复医治:30min,Bid面部功能练习:以面部肌力练习为次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口西医特色医治:口穴位打针疗法3:00pm口割医治法3:00pm口穴位贴敷医治3:00pm口刺络放血3:00pm口拔罐医治3:00pm口其他口其他第11~13天口医治措施:口药物医治口中药汤剂:口麻黄附仔细辛汤加减.(每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迟早两次饭后温服)口中成药:口大活络丸9g po bid、口芪龙胶囊 4粒po bid口0.9% NS 250ml+疏血通 6ml ivdrip qd口0.9% NS 250ml+血塞通 0.4g ivdrip qd口0.9% NS 250ml+灯盏花素40mg ivdrip qd口其他:口西药:口甲钴胺片 0.5 mg tid po.口其他:口非药物疗法口手法医治:20min,qd①施术部位:头面部、颈部、肩部②体位:俯卧位或座位③手法:按揉法、点拨、拿法、擦法、拍法,15min,qd.④取穴:攒竹、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手法: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方法:泻法,5min,qd.口针刺医治:30min,qd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针刺取穴:鱼腰四白翳风牵正、颊车地仓风池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合谷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颊车、地仓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艾灸取穴:大椎至阳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公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利用绷带固定于医治部位.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拔出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扭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医治主动定时2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歇息1-2天.口物理医治:口蜡疗: 20~30min/次,1次/日蜡盘法,温度(45~55℃)口微波:10min/次,1次/日口大圆辐射,距离面部10cm,微热量(40~60W).口其他口康复医治:30min,Bid面部功能练习:以面部肌力练习为次要目的的各类功法操.口西医特色医治:口穴位打针疗法3:00pm口割医治法3:00pm口穴位贴敷医治3:00pm口刺络放血3:00pm口拔罐医治3:00pm口其他口其他。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

面瘫中医临床路径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 编码:BNV12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2.疾病分期(1)初期(急性期):发病1周以内。

(2)中期(恢复期):发病1周至3个月以内。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至半年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1)风寒袭表型(2)风热外袭型(3)风痰阻络型(4)脾虚湿阻型(5)气虚血瘀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诊断标准。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治疗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路径。

3. 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须检查项目:(1)头颅CT检查。

(2)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3)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凝四项,电解质,。

(4)胸片、心电图。

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肌电图检查等。

脸部瘫痪临床路径

脸部瘫痪临床路径

脸部瘫痪临床路径
简介
脸部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指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受损导致
面部表情不协调的现象。

本文档旨在介绍脸部瘫痪的临床路径,包
括其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

临床路径步骤
1. 诊断
- 通过患者的主诉和病史,医生会进行初步的面部瘫痪的诊断。

- 随后,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并确定面部瘫痪的程度。

2. 医学影像检查
- 医生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医学影像检查,如MRI或CT扫描,用于确定面部瘫痪的原因和程度。

3. 病因诊断
- 基于病史和医学影像检查的结果,医生会尽可能确定面部瘫
痪的病因。

- 常见的病因包括面部神经损伤、中风、病毒感染等。

4. 治疗计划
- 医生会根据面部瘫痪的病因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 对于一些可逆性的病因,如病毒感染,医生可能会针对原因
进行治疗。

- 对于一些无法逆转的病因,如面部神经损伤,医生可能会建
议面部肌肉注射或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

5. 康复过程
-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引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的康复训练,
帮助恢复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

- 康复过程中可能会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和声音训练等。

结论
脸部瘫痪的临床路径涉及诊断、病因诊断、治疗计划和康复过程。

对于患有脸部瘫痪的患者来说,专业的医生和康复师将在整个
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治疗,帮助他们恢复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总结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总结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阻络证风热阻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神经系统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I)、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T)、面神经电图 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南县中医院针灸科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临床住院路径一、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急性期(TCD编码:BNV12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炎(ICD-10编码:G 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急性期):1-7天
2)静止期:7-14天;
3)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4)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
运动出现以后)。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写作组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写作组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周围性面神经炎(ICD10编码:G 51.802)的住院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必要时可申请其他项目
(八)治疗方案
1.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针灸治疗。

2.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3. 其他疗法:灸法、拔罐、磁热治疗等。

(九)完成路径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面肌功能障碍恢复或大部分恢复
2.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十一)疗效评价:
1、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面部所有区域正常。

2、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

3、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微歪斜。

4、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

二、面瘫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面瘫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
三、面瘫疗效评估
面瘫发病率高,若不医治及时,往往容易留有后遗症,严重的影响人的美观,给患病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010年,面瘫就诊人数151人次,住院患者13人,其中治愈8人,治愈率为61.5%,好转人数为5人,好转率为38.5%,平均治疗时间为20.5天;2011年,面瘫就诊人数173人次,住院患者29人,其中治愈18人,治愈率为62%,好转人数为11人,好转率为37.9%,平均治疗时间为17.8天;2012年,面瘫就诊人数316人次,住院患者43人,其中治愈28人,治愈率为65%,好转人数为15人,好转率为34.8%,平均治疗时间为15.6天,2013年1月至6月份,就诊人数196人次,住院患者20人,其中治愈14人,治愈率为70%,好转人数为6人,好转率为30%。

平均治疗时间为14.2天。

面瘫是我科优势病种,患者多是以门诊形式就诊,门诊急性期患者较多,治愈率较高。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难点的思路与措施
面瘫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由于该病严重的影响了人的整体形象,患病后病人心理负担较重,往往怕恢复不了,而影响病人的情绪。

该病能否恢复,与病变的部位有十分重要的关系,若病变部位位于镫骨肌支和膝状神经节之间受损,同时出现带状疱疹(即Hunts综合征)者,或者患病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基础病,或发病时而后压痛明显,也不能寐者,或发病时患侧面部浮肿者,均恢复较慢,或留有后遗症。

进一步研究,若病变部位位于镫骨肌支和膝状神经节之间受损,同时出现带状疱疹(即Hunts综合征),耳后疼痛明显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即激素与针灸联合应用治疗。

发病时耳后压痛明显,夜不能寐者,采用中药与针灸联合应用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刺方法上阻止耳后疼痛治疗的主要目的。

可采用循经取穴法。

如取外关穴,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或者患病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有感染性疾病等其他基础病。

在治疗基础病的基础上治疗原发病。

发病时患侧面部浮肿者,往往与湿有关,需辨明湿热还是脾虚,湿热者要用泻,可放血,脾虚者要用补脾利湿之法,
可针药并用,亦可加火针治疗。

总之,常见病中的难治点,在于临床认证,主要是把握住个体的差异,及早入手,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就会减少其后遗症的发生。

临床诊疗规范化,是我们提高疗效的途径,只有系统观察病例,才能得出客观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