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面瘫的临床路径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南县中医院针灸科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临床住院路径一、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急性期(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周围性面神经炎(ICD-10编码:G 51.8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急性期):1-7天
2)静止期:7-14天;
3)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4)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
运动出现以后)。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写作组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诊疗方案”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
风寒袭络证、风热袭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写作组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
2、患者适合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周围性面神经炎(ICD10编码:G 51.802)的住院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必要时可申请其他项目
(八)治疗方案
1.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针灸治疗。
2. 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3. 其他疗法:灸法、拔罐、磁热治疗等。
(九)完成路径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面肌功能障碍恢复或大部分恢复
2.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下降30%以上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其他特殊治疗,退出本路径。
2.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退出本路径。
(十一)疗效评价:
1、痊愈:患部完全恢复正常,面部所有区域正常。
2、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
3、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微歪斜。
4、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
二、面瘫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面瘫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时间:年月日
三、面瘫疗效评估
面瘫发病率高,若不医治及时,往往容易留有后遗症,严重的影响人的美观,给患病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2010年,面瘫就诊人数151人次,住院患者13人,其中治愈8人,治愈率为61.5%,好转人数为5人,好转率为38.5%,平均治疗时间为20.5天;2011年,面瘫就诊人数173人次,住院患者29人,其中治愈18人,治愈率为62%,好转人数为11人,好转率为37.9%,平均治疗时间为17.8天;2012年,面瘫就诊人数316人次,住院患者43人,其中治愈28人,治愈率为65%,好转人数为15人,好转率为34.8%,平均治疗时间为15.6天,2013年1月至6月份,就诊人数196人次,住院患者20人,其中治愈14人,治愈率为70%,好转人数为6人,好转率为30%。平均治疗时间为14.2天。面瘫是我科优势病种,患者多是以门诊形式就诊,门诊急性期患者较多,治愈率较高。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难点的思路与措施
面瘫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该病严重的影响了人的整体形象,患病后病人心理负担较重,往往怕恢复不了,而影响病人的情绪。该病能否恢复,与病变的部位有十分重要的关系,若病变部位位于镫骨肌支和膝状神经节之间受损,同时出现带状疱疹(即Hunts综合征)者,或者患病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基础病,或发病时而后压痛明显,也不能寐者,或发病时患侧面部浮肿者,均恢复较慢,或留有后遗症。
进一步研究,若病变部位位于镫骨肌支和膝状神经节之间受损,同时出现带状疱疹(即Hunts综合征),耳后疼痛明显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即激素与针灸联合应用治疗。
发病时耳后压痛明显,夜不能寐者,采用中药与针灸联合应用的方法进行治疗,针刺方法上阻止耳后疼痛治疗的主要目的。可采用循经取穴法。如取外关穴,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或者患病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有感染性疾病等其他基础病。在治疗基础病的基础上治疗原发病。
发病时患侧面部浮肿者,往往与湿有关,需辨明湿热还是脾虚,湿热者要用泻,可放血,脾虚者要用补脾利湿之法,
可针药并用,亦可加火针治疗。
总之,常见病中的难治点,在于临床认证,主要是把握住个体的差异,及早入手,注重个体化的治疗,就会减少其后遗症的发生。临床诊疗规范化,是我们提高疗效的途径,只有系统观察病例,才能得出客观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