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技】第49期城市森林树种选择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日一技】在线服务(第49期)
城市森林树种选择技术
1.城市树种规划、选择研究的简单回顾
我国城市树种的选择与规划很早就为业界所重视,早在20世纪30年代,造园学家陈植在镇江伯先公园计划中(1931年)就列出了可种植的树种名录,毫不夸张地说这份名单还
要优于今天的许多树种规划。另外如范肖岩的造园法(1935年),莫朝豪之园林计划(1937年)等都有树种规划。50年代,吴中伦先生最早提出园林树种选择和规划问题,1979年中国园艺学会开展城市园林树种探讨,建设部组织了“城市园林树种调查、引种和选种”的研究;80年代,吴中伦提出了“一个城市树种规划的宏观方向及研究背景”;90年代陈有民主持完成“中国城市园林一树种一区域规划”,又在2006年完成了《中国园林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现在有许多学者将城市绿化树种选择提高到战略问题对待,指出城市树种选择是影响整个城市设计的大问题。据文献记载,至2013年全国至少有113个城市已完成树种规划研究。
2.我国城市森林树种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城市森林树种的丰富度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
高的,在引种驯化、选种育苗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各城市都可列出一个长长的树种名单。
但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城市树木种群结构不够合理。在多数城市中,仅少数几个树种成为城市森林的主体,如北京,国槐、银杏、毛白杨、加杨、小叶杨、旱柳、垂柳、刺槐等占了落叶乔木总量的53%;合肥市中心,女贞、香樟、红叶李、广玉兰、二球悬铃木、国槐等10种阔叶树,占了整个阔叶树木的81.9%。
2)城市森林树种的趋同性明显。有人评说我国的城市“千城一面”,这不仅表现在建筑,城市绿化也是如此,绿化模式雷同、树种选择相似。据史琰对我国21个城市的研究,在建成区中按重要值排在前三位的,香樟、大叶榕、小叶榕、悬铃木、国槐、银杏、榆树、枫香、白蜡、加杨、水杉、侧柏等17个优势树种的数量,占全部树木的30%~60%。
3)所谓“流行”。城市绿化常常会追逐“流行”,譬如对色彩树种、低纬度树种的“情有独钟”,对棕榈科树种的追风等等,导致过于依赖引种。结果是,许多传统的优良树种却不再应用。20世纪50年代上海的传统绿化树种,如榧、刺楸、肥皂荚、上海黄檀等都已很少应用,或已消失。
4)城市树种更替较快。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很多,如城市改造、城市立地条件导致树木死亡率高、选择了不适合的树种必须更新等等。因此,有的城市同一条街道的行道树在几年中竟发生多次变化。
5)苗木需求与供给侧脱节。苗圃业者常常培育周期短、
开发容易、流行的树种,结果设计者希望选用的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常常无苗木来源。
3.树种选择的思考
城市环境本来就有它的特殊性,其气候、土壤、植被都不同于原生环境,还由于城市空间格局的人为性,导致立地复杂、生境多样,城市树木更易受到各种环境胁迫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因此城市森林构建时的树种选择、配植以及后续管理和养护,一直是城市林业的主要内容之一。
树种选择首先考虑立地因子,包括环境因素和种植限制因素,也必须分析能否适应今后有变化的环境;另外还有经济和社会服务及功能方面的考量。在城市树种选择上有几个问题需要我们思考。
1)树种规划与树种选择。一般情况下树种规划是较大尺度范围的,如一个城市、一个公园、一个小区,都可有树种规划,但这只是提供了在相应尺度下可供选择的树种名单,并不等于这些树种都能适应某一个具体的立地环境。而选择树种即是针对具体立地而言的小尺度活动,必须考虑立地环境、适应性,空间、景观和功能要求等等因素。目前,我们更多关注树木本身特点,而对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或适应性缺乏研究,特别是对于树木生长动态与生长空间,及相伴植物的竞争关系较少考虑。当然,树种选择首先必须遵循“适
地适树”原则,然而“地”和“树”之间的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应贯穿于树木整个生长过程。在城市绿化中还有一种说法叫“改地适树”,那是需要采用各种措施使树木生长与立地环境达到平衡,其作用是不应被过度夸大的。
2)基调树种和树种丰富度及优势度。按现在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树种规划一般提出基调树种4~6种、骨干树种20余种、其他一般树种。这个规划模式对城市树种选择的影响极大。笔者一直在思考何谓“基调树种”、是否有必要提“基调树种”,拿景观生态学来理解,基调应是基质、背景,是面积占50%以上的主体部分。如是,即使一个城市的绿化树种有几百种,树种的丰富度是提高了,但实际种植的主要是“基调树种”或“骨干树种”,反复种植少数几个树种,树种均匀度就低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多样性,
显然是不符合现在大力提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3)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乡土树种最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环境,因此我们强调应多用乡土树种。但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外来物种比重高是城市植物区系的一个主要特点,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也如此。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为了提高效果而太多依赖引种;而另一方面,客观地讲对于城市中的有些立地环境来说,外来树种比乡土树种更适应,选择外来植物也是“适地适树”的结果,而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选择外来树种的机会还会增加。因此,在我们强调选择乡土树种的时候,又不能一味的排斥外来树种,必须掌握适度的比例,而在构建更接近自然的群落时应首先选择乡土树种。另外,关于乡土树种的界定,不应只局限于本地(行政区划范围),可理解为同一个植被带、或亚带的数值,以扩大选择的范围。
4)理性对待彩叶树种。最近十几年兴起一股彩叶树种的热潮,在植物配置、景观设计、风景林改造等等项目中,都把增加色彩作为主要内容。其实,几乎所有的树种在不同季节都会有一定的色彩变化,真正常彩的树种并不多,而且与气候、土壤条件有关。色彩树种的应用也需考虑适度,更要打破单一的应用模式,注意色彩的配置、以点景为主不宜过多。当然最重要的是开发当地彩叶树种,引种彩色树种必须进行栽培试验。
5)行道树的单树种栽植和多树种栽植模式。城市行道
树栽植一直有单一树种(Monoculture)和多树种(Polyculture)2种模式,前者统一整齐、方便管护,后
者从生物多样性和结构稳定方面考虑,是20世纪30年在美国发生荷兰榆树病导致大量美国榆树行道树死亡后提出的。现在,提出根据生物多样性的原则规划行道树结构,原则是不要过于依赖少数的几个树种,如美国Michigan州规定一条街的行道树至少要分属4个属,2株同一树种的树木不应相邻种植,但这个标准比较高,在大多数城市难以实现。
6)环境胁迫加剧及灾害性天气增加对树木的影响。气
候变化表现为暖冬、夏季降雨减少但暴雨增加,炎热天数增加,如上海在增温的大背景下,成灾台风的生成频数会继续增加,这对行道树影响最大,应把耐热、抗旱、抗风、保持水土功能作为行道树选择的考虑因素,如树木根系特点、固着性、抗风害、受损后的更新及保持水土功能等。
7)基于树种功能的选择。据Nowak对美国10个城市的研究,城市森林树木每年直接减少PM2.5的量达到4.75~64.5t,而通过降温减低能源消耗、减少大气光化学反应能间接减少大气二次污染物。但此功能在不同树种间有较大差异,取决于树木体量、叶面积、叶面结构等。而且有的树种因释放单萜、异戊二烯等生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再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二次污染物成为PM2.5
的源,这是树种选择必须慎重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