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原理

合集下载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自旋动画
3. 带电的自旋质子群
一群自旋着的质子,显示每个核内周边的 电荷形成一个环形电流。这些环形电流的 方向是杂乱无章的,这是自然状态下的自 旋核质子群。
每一个环形电流周围将产生电磁效应,就 是磁场。一个环形电流就好似一个小磁棒。
理论上任何原子核所含质子或中子的为奇 数时,具有磁性。
自旋动画
第二节 MR现象的物理学基础
一、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的基本条件
静磁场中物质的原子核受到一定频率的 电磁波作用,它们的能级之间发生共振 跃迁,就是磁共振现象。
物质吸收电磁波能量而跃迁后,又会释 放电磁能量恢复到初始状态,如果用特 殊装置接受这部分能量信号,就采集到 MR信号。
第二节 MR现象的物理学基础
在B0的作用下使原来简并的能级分裂成2I+1个 能级,称为塞曼分裂,这些能级称为塞曼能级。 塞曼能级是等间距的,相邻两个能级之能量差 为:
EhB 0/2
(二)静磁场中的能级分裂
1在HB自0中旋1量H子分数裂I为=1两/2个,能同级样。IZ =1/2,所以 具有较高能量(处于高能级)的质子沿与
3. 带电的自旋质子群
通电的环形线圈周围都有磁场存在,相 当于一块磁铁。所以转动的质子也相当 于一个小磁体,具有自身的南、北极及 磁力,质子自身具有磁性,在其周围产 生磁场,并具有自身磁矩。磁矩是矢量, 具有方向和大小,磁矩的方向可有环形 电流的法拉第右手定则确定,与自旋轴 一致。
环形电流的磁矩μ:μ=IS
μ不与在B同B0的取0方相向向互,的作形投用成影能它是称与一为B些0位相不能互连作。续用在的能B数0的中值不μ。的同位。μ能的μ 为:
E B 0 h B 0 I Z /2
γ为原子核的磁旋比(gyromagnetic-ratio)

磁共振成像过程及原理

磁共振成像过程及原理

磁共振成像过程及原理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常先进,非侵入性的影像技术,通过
利用强大的磁场、射频脉冲和计算机技术来获取高分辨率、三维和非
侵入性的人体或动物组织结构的图像。

MRI的原理主要基于原子核在强磁场下的行为。

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自旋角动量可以看作是原子核本身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一种运
动形式。

在强磁场下,几乎所有原子核都会对齐,而且有些原子核在
外加射频电磁波的作用下,会进入高能激发态,这就是核磁共振现象。

在MRI扫描中,人体或动物被放置在一个强磁场中心的区域内。

这个强磁场会使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趋向于沿着磁场方向和反磁场方
向一一对齐。

此时,外加的射频信号会让原子核进入激发态,当磁场
到达恒定状态时(平衡状态),将准备好的强磁场中心向患者的身体
部位引领一个小的旋转力向量,获取正负磁场相互作用中的信息。

其次是接下来的退相干和重建阶段。

在射频信号发出后,系统会
使原子核自旋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在此过程中,控制磁场的脉冲会间
歇性的修改。

然后再次向患者的身体部位加入射频信号,重复上一步操作,重复修改脉冲参数,直到整个图像数据被成功完成。

最后,将收集到的信号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

利用计算机对接收到的NMR信号进行数学分析,计算机会利用专用算法对各种谱和图像进行处理和可视化,以生成体部分的详细图像。

MRI的成像分辨率极高,可提供几乎所有生物组织的图像,并且不需要265 X光辐射及其他有害的放射线,所以常用于体检和临床诊断及手术规划操作。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及应用核磁共振(NMR)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指的是被外加磁场激发了自旋的原子、分子或核子的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

在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项重要的诊断工具,它可以帮助医生检测病人的内部结构,比如头部、胸部和肢体等部位。

本文将介绍MRI的物理原理、应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物理原理在MRI中,磁共振所产生的信号来源于一些在人体内具有自旋的核子,比如氢原子中的质子和碳原子中的核子。

这些核子带有一个自旋量子数,它可以被外加磁场激发或者被核间相互作用激发。

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旋转时会发生Larmor进动,进动频率与外磁场大小成正比。

磁共振成像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获取人体内部的图像。

在成像前,患者需要先进入MRI机中,MRI机则会产生一个强磁场,使患者体内的核子同向排列,使得这些核子共同具有一个自发激发的“共振”状态。

为了进一步增强共振信号的强度,医生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向患者体内发射一些射频波,激发核子自发地发出信号,这些信号则由MRI机的探测器接收并处理,从而生成出最终的图像。

2. 应用MRI技术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骨骼、软组织、脑部、心脏、肺部等内部器官扫描都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

比如,MRI可以用来检测中风、脑出血、脑血管瘤等疾病。

在眼科领域中,MRI技术可以用来观察眼球内部的情况,处理虹膜和视网膜等部位的问答。

此外,MRI还具有标本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提供组织影像和实时定位,可用于生物学研究、药物研究和疾病研究等领域。

MRI还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和工程学界,如石油勘探领域、新材料的制造等。

3. 未来发展方向MRI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结合会是一个有潜力的领域,如利用MRI成像技术的大数据,发掘背景丰富的图像数据,可以应用于疾病预测、疾病治疗等领域。

此外,磁共振技术的发展还提高了其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值得期待的是,在未来几年内,MRI技术会继续得到改进和优化。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它可以更加精确地鉴别出和检测出体内的组织和器官,有助于医疗诊断。

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加入磁场的物体放入扫描器内部,然后利用射频波将细胞内的检测元素(一般是氢原子)的磁轴电子从极端自旋转变波放出来,经过一定时间(放出还原环境),其自由度逐渐减低,此时它就会发射出差别很大的磁共振信号,从而让工作人员利用大型计算机计算出形状,结构及尺度来建立这个物体的状态,这样,他们就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他们正在观察的物体的形状、功能,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磁共振原理通俗讲解

磁共振原理通俗讲解

磁共振原理通俗讲解
磁共振原理是指物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其原子核或电子会受到激发,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然后再回到低能级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简单来说,磁共振原理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激发物质中原子核或电子的运动,使其跃迁到高能态。

当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的频率与物质的共振频率匹配时,会出现共振现象。

具体操作时,将被研究的物质置于磁场中,然后给它施加一个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

当射频频率与物质的共振频率一致时,物质中的原子核或电子会吸收能量,并跃迁到高能态。

随后,射频脉冲停止,而物质会逐渐从高能态返回到低能态,反向释放出吸收的能量。

这些释放出的能量通过感应线圈收集并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像。

磁共振原理在医学影像学中被广泛应用,例如核磁共振成像(MRI)。

通过调节磁场和射频脉冲的参数,可以获取不同组织的图像,从而达到检查和诊断的目的。

总而言之,磁共振原理是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激发物质中原子核或电子的运动,从而实现能量的吸收和释放,进而产生图像或其他信号。

磁共振(MRI)成像原理

磁共振(MRI)成像原理

横向弛豫
七、横向弛豫
横向弛豫
七、横向弛豫 由于受磁场不均匀的影响,实际上90°射频脉冲关闭后,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将呈指数式
的快速衰减,我们把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这种衰减称为自由感应衰减也称T2※弛豫。 利用180°聚焦脉冲可以剔除主磁场不均匀造成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衰减,组织由于质
子群周围磁场微环境随机波动造成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衰减才是真正的横向弛豫,即T2弛 豫。T2弛豫的能量传递发生于质子群内部,即质子与质子之间,因此T2弛豫也称自旋一自 旋弛豫(spin-spin弛豫)。
横向弛豫
七、横向弛豫 90°脉冲关闭后,组织中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将逐渐减小,最后将衰减到零。90°脉冲
使组织中原来相位不一致的质子群处于同相位进动,质子小磁场的横向磁化分矢量相互叠加, 从而产生旋转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
90°脉冲关闭后,宏观横向磁化矢量衰减的原因与之相反,同相位进动的质子群逐渐失 去了相位的一致,其横向磁化分矢量的叠加作用逐渐减弱,因此宏观横向磁化矢量逐渐减小 直至完全衰减。
子核中的质子数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中子数,这种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 核被称为同位素,如元素氢的同位素就有H(氢核)、H(氘核)和H(氚 核),一般标为1H(氢核)、H(氘核)和3H(氚核)即可。
物质基础
一、物质基础:自旋和核磁共振 原子核具有一定大小和质量,可以视作一个球体,所有磁性原子核都有一个特性,就
弛豫
六、核磁弛豫
A.在激发前平衡状态下,组织中只有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向上空白 粗箭); B.90°脉冲激发后即刻,组织中宏观纵向磁化矢量消失,产生一 个旋转(带箭头圆圈)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水平空白粗箭); C.等待一段时间后,组织中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有所缩小,宏观纵 向磁化矢量有所恢复; D.再等待一段时间后,组织中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进一步缩小,宏 观纵向磁化矢量恢复更多; E.再过一段时间,组织中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已经完全衰减,而宏 观纵向磁化矢量进一步恢复; F.到最后,组织中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已经完全恢复到平衡状态。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原理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核物理现象。

早在1946年Block与Purcell就报道了这种现象并应用于波谱学。

Lauterbur1973年发表了MR成像技术,使核磁共振不仅用于物理学和化学。

也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日臻成熟完善。

检查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全身各系统,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

为了准确反映其成像基础,避免与核素成像混淆,现改称为磁共振成像。

参与MRI 成像的因素较多,信息量大而且不同于现有各种影像学成像,在诊断疾病中有很大优越性和应用潜力。

一、磁共振现象与MRI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例如人体内广泛存在的氢原子核,其质子有自旋运动,带正电,产生磁矩,有如一个小磁体。

小磁体自旋轴的排列无一定规律。

但如在均匀的强磁场中,则小磁体的自旋轴将按磁场磁力线的方向重新排列。

在这种状态下,质子带正电荷,它们像地球一样在不停地绕轴旋转,并有自己的磁场. 正常情况下,质子处于杂乱无章的排列状态。

当把它们放入一个强外磁场中,就会发生改变。

它们仅在平行或反平行于外磁场两个方向上排列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adionfrequency,RF)进行激发,作为小磁体的氢原子核吸收一定量的能而共振,即发生了磁共振现象。

停止发射射频脉冲,则被激发的氢原子核把所吸收的能逐步释放出来,其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

这一恢复过程称为弛豫过程(relaxationprocess),而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则称之为弛豫时间(relaxationtime)。

有两种弛豫时间,一种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spin-lattice relaxationtime)又称纵向弛豫时间(longitudinal relaxation time)反映自旋核把吸收的能传给周围晶格所需要的时间,也是90°射频脉冲质子由纵向磁化转到横向磁化之后再恢复到纵向磁化激发前状态所需时间,称T1。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已成为常见的医学检查手段之一。

MRI以非侵入性的方式生成高质量二维或三维影像,被广泛用于诊断和研究许多疾病。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MRI技术完全是个谜。

那么,让我们来探究一下MRI的基本原理。

1. 原子核的自旋MRI的基本原理涉及原子核自旋。

所有物质都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又是由正电荷的质子和带有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

质子有一个内部旋转运动,也称为自旋。

尽管这个过程非常微小,但因为质子是正电荷,所以原子的自旋具有电磁性质。

2. 磁场与磁共振MRI使用强大的磁场来测量原子核的自旋。

磁场是一种可感知的物理力,即使在不接触或触摸其表面的情况下也能对物质进行作用。

在MRI中,磁体产生磁场,将磁性物质中的质子排列到一个方向上,使其形成磁性形状。

这个方向比起自然环境下,使围绕原子核的电子更倾向于朝向一个方向。

当质子处于磁化状态时,可以通过引入一个短暂的无线电波来激发它们。

这个过程称为共振,也就是磁共振。

已经激发的质子被称为横向磁化,它们在磁场中环绕的平面上旋转。

这些状态的运动不会持续太久,大约在几毫秒后,它们会返回到磁化的状态,发出另一种电磁波,可以被接收到并用于图像生成。

3. 磁共振成像的图像识别MRI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分类,生成高质量的图像。

不同类型的组织对信号有不同的响应,这种差异在MRI图像中呈现出不同的亮度。

对具有磁性质的组织如髓鞘、血管和软骨等能够被MRI扫描显示,而对于其他组织如软组织,MRI图像显示的更为详细。

综上所述,MRI是一种先进的医学诊断技术,它利用原子核磁性及与其自旋状态有关的参数来产生具有丰富生物学信息的图像。

MRI图像构建需要经过信号采集、信号处理、图像重建和图像分析4个过程,而MRI图像的表现形式是结构与连接。

MRI技术的优点在于对人体没有明显的损伤和创伤,同时也不具有放射性;涉及到的磁场力度强,因此患者应该遵守特定的MRI安全规定才能进行检查,有一定的禁忌要求。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工作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用于医学诊断的非侵入性扫描技术,它利用磁共振原理,通过对人体组织的磁性物质的成像进行分析,得出病灶位置和病理变化的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MRI设备的工作原理。

MRI设备主要由主磁场系统、梯度线圈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组成。

1. 主磁场系统主磁场系统是MRI设备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由一个超导磁体构成。

这个超导磁体能产生一个稳定的高强度磁场,通常是1.5T或3T。

这个磁场可以将人体内的水和脂肪等有机分子的原子核(如氢核、氧核等)原子核自旋取向,从而为后续成像提供必要的条件。

2. 梯度线圈系统梯度线圈系统由三个互相垂直的线圈组成,即横向、纵向和轴向梯度线圈。

这些线圈的作用是产生稳定强度和变化频率的梯度磁场,用于在空间上定位图像中不同的区域。

梯度线圈系统的变化频率决定了成像的分辨率,变化强度决定了成像的对比度。

3. 射频系统射频系统由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组成,它的作用是产生高频电磁场和接收返回的信号。

在成像过程中,射频系统会向人体内部提供一个高频脉冲电磁场,导致人体内的原子核自旋发生能级跃迁。

原子核回到基态时,会发送出一个特定的信号,通过接收线圈接收并传回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

4.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是MRI设备的控制中心,它负责控制整个设备的运行、数据采集、图像重建和存储。

在成像过程中,计算机会通过梯度线圈和射频线圈产生的信号,对人体内部的原子核进行测量和记录。

然后利用这些数据,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和图像处理算法,生成最终的MRI图像。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1. 开始扫描前,患者需要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因为磁场会对金属产生吸引力和磁化。

2. 患者躺在MRI设备的扫描床上,床会进入主磁场系统中央,电脑通过脚踏开关控制床的位置。

3. 当主磁场系统通电后,会产生一个均匀的磁场。

此时,射频系统会向人体内部发送射频脉冲,使原子核自旋发生能级跃迁。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技术。

在诞生之初被称为核磁共振,但为了避免与核医学成像技术相混淆,并且为了突出这项技术不会产生电离辐射的优点,因此将“核磁共振成像”简称为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自旋的原子核在磁场中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一种物理现象。

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其中,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根据泡里不相容原理,原子核内成对的质子或中子的自旋相互抵消,因此只有质子数和中子数不成对时,质子在旋转中产生角动量,磁共振就是利用这个角动量来实现激发、信号采集和成像的。

用于人体磁共振成像的原子核为氢原子核(1H ),主要原因如下:1、1H 是人体中最多的原子核,约占人体中总原子核数的2/3以上。

2、1H 的磁化率在人体磁性原子核中是最高的。

质子以一定频率绕轴高速旋转,称为自旋。

自旋是MRI 的基础。

自旋产生环路电流,形成一个小磁场叫做磁矩。

在无外磁场情况下,人体中的质子自旋产生的小磁场是杂乱无章的,每个质子产生的磁化矢量相互抵消,因此,人体在自然状态下并无磁性,即没有宏观磁化矢量的产生。

进入主磁场后,人体中的质子产生的小磁场不在杂乱无章,呈有规律排列。

一种是与主磁场平行且方向相同,另一种与主磁场平行但方向相反,处于平行同向的质子略多于平行反向的质子。

从量子物理学角度,平行同向的质子处于低能级,因此受主磁场的束缚,其磁化矢量的方向与主磁场的方向一致;而平行反向的质子处于高能级,因此能够对抗主磁场的作用,其磁化矢量方向与主磁场相反。

由于低能级质子略多于高能级质子,因此在进入主磁场后,人体产生了一个与主磁场方向一致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

进入主磁场后,无论是处于高能级还是处于低能级的质子,其磁化矢量并非完全与主磁场方向平行,而总是与主磁场有一定的角度。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一、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1.磁共振现象微观领域中的核子都有自旋的特性;核子的自旋产生小磁矩,类似于小磁棒;质子数或中子数至少有一个为奇教的大量原子核可在静磁场中体现出宏观磁化来,其磁化矢量与静磁场同向;而每单个原子核在静磁场中做着不停的进动运动一方面不断自旋,同时以静磁场为轴做圆周运动,进动频率precession f requency即质子每秒进动的次数为00一/Bo,7为原子核的旋磁比对于每一种原子核,7是一个常数且各不相同,如氢质子7值为42. 5MHz/T,Bo为静磁场的场强大小;人体含有占比重70%以上的水,又由于氢质子磁矩不为零,这些水中的氢质子是磁共振信号的主要来源,其余信号来自脂肪、蛋白质和其他化合物中的氢质子; 对静磁场中的质子群沿着垂直于静磁场的方向施加某一特定频率的电磁波——其频率在声波范围内,故称为射频radio frequency,RF-原来的宏观磁化就会以射频场为轴发生偏转章动,其偏转角度取决于射频场的施加时间、射频强度和射频波形;当然,一个关键条件是:射频的频率必须与静磁场中的质子的进动频率一致;宏观磁化发生章动的实质是质子群中一部分质子吸收了射频的能量,使自己从低能级跃迁到了高能级;这种现象即称为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如果将此时的宏观磁化进行二维分解,会发现射频激励的效果是使沿静磁场方向的磁化矢量纵向磁化减小,而垂直于静磁场方向的磁化横向磁化增大了;RF脉冲有使进动的质子同步化的效应,质子同一时间指向同一方向,处于所谓“同相”,其磁化矢量在该方向上叠加起来,即横向磁化增大;使质子进动角度增大至90;的RF脉冲称为90;脉冲,此时纵向磁化矢量消失,只有横向磁化矢量;同样还有其他角度的RF脉冲;质子的进动角度受RF脉冲强度和脉冲持续时间影响,强度越强、持续时间越长,质子的进动角度越大,且强RF脉冲比弱RF脉冲引起履子进动角度改变得要快;2.弛豫及弛豫时间短暂的射频激励一般为几十微秒以后,宏观磁化要恢复到原始的静态;从激励态恢复到静态要经历一个与激励过程相反的两个分过程,一个是横向磁化逐渐减小的过程即为横向弛豫过程,T2过程图6-1;另一个是纵向磁化逐渐增大的过程纵向弛豫过程,T1过程图6-2;纵向弛豫过程的本质是激励过程吸收了射频能量的那些质子释放能量返回到基态的过程;能量释放的有效程度与质子所在分子大小有关,分子过大或很小,能量释放将越慢,弛豫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如水中的质子,0. 5T场强下弛豫时间>4000毫秒;分子结构处于中等大小,能量释放就很快,T1就短,如脂肪内的质子,场强下弛豫时间仅为260毫秒左右;横向弛豫过程的本质是激励过程使质子进动相位的一致性逐渐散相即逐渐失去相位一致性的过程,其散相的有效程度与质子所处的周围分子结构的均匀性有关,分子结构越均匀,散相效果越差,横向磁化减小的越慢,需要的横向弛豫时间T2就越长;反之,分子结构越不均匀,散相效果越妤,横向磁化减小越快, T2就越短;3.自由感应衰减磁共振成像设备中,接收信号用的线圈和发射用的线圈可以是同一线圈,也可以是方向相互正交的两个线圈,线圈平面与主磁场Bo平行,其工作频率都需要尽量接近Larmor频率;线圈发射RF脉冲对组织进行激励,在停止发射RF脉冲后进行接收;RF脉冲停止后组织出现弛豫过程,磁化矢量只受主磁场Bo的作用时,这部分质子的进动即自由进动,因与主磁场方向一致,所以无法测量,而横向磁化矢量垂直并围绕主磁场方向旋进,按电磁感应定律即法拉第定律,横向磁化矢量的变化,能使位于被检体周围的接收线圈产生随时间变化的感应电流,其大小与横向磁化矢量成正比,这个感应电流经放大即为MR信号;由于弛豫过程横向磁化矢量的幅度按指数方式不断衰减,决定了感应电流为随时间周期性不断衰减的振荡电流,因而它是自由进动感应产生的,被称为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FID;9 0;脉冲后,由于受纵向弛豫T1和横向弛豫T2的影响,磁共振信号以指数曲线形式衰减,如图6-3所示,其幅度随时间指数式衰减的速度就是横向弛豫速率l/T2;图6-3 自由感应哀减信号及其产生4.空间定位磁共振信号的三维空间定位是利用施加三个相互垂直的可控的线性梯度磁场来实现的;根据定位作用的不同,三个梯度场分别称为选层梯度场Gs、频率编码梯度场Gf和相位编码梯度场G;;三者在使用时是等效的,可以互换,而且可以使用两个梯度场的线性组合来实现某一定位功能,从而实现磁共振的任意截面断层成像; 1选层:沿静磁场方向叠加一线性梯度场Gs可以选择发生磁共振现象的人体断层层面,RF的频带宽度与梯度场强度共同决定层厚图6-4;层厚与RF带宽呈正相关,与梯度强度呈负相关;图6-4射频带宽与选层梯度场共同决定层厚2频率编码:沿选定层面内的X方向叠加一线性梯度场Gf,可使沿X向质子所处磁场线性变化,从而共振频率线性变化,将采集信号经傅立叶变换后即可得到信号频率与X方向位置的线性一一对应关系,如图6-5所示;3相位编码:沿选定层面内的Y方向施加一线性梯度场G;时间很短,在选层梯度之后,读出梯度之前,则沿Y方向的质子在进动相位上呈现线性关系,将采集信号经傅立叶变换后,可以得到Y向位置与相位的一一对应关系,如图6-6所示;实际的序列中还有一些梯度场不起空间定位作用,主要有相位平衡梯度、快速散相梯度、重聚相梯度等;5.成像方法磁共振成像方法指的是将人体组织所发出的微弱的磁共振信号如何重建成一幅二维断面图像的方法,主要有点成像法、线成像法、面威;纭法,钵薇『成缭法等;1点成像法:对每个组织体素信号逐一进行测量成像的方法,主要包括敏感点法和场聚焦法;2线成像法:一次采集一条扫描线数据的方法,主要包括敏感线成像法、线扫描以及多线扫描成像法、化学位移成像法等;3面成像法:同时采集整个断面数据的成像方法,主要包括投影重建法、备种平面成像法以及傅立叶变换成像法等;4体积成像法:在面成像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使用选层梯度进行面的选择,而是施加二维的相位编码梯度和一维的频率编码梯度同时对组织进行整个三维体积的数据采集和成像方法; 磁共振的成像方法很多,但选择RF脉冲的带宽和形状,使之能激发一个已知的频带, 并控制梯度场来选取一个点、一条线、一个层面,甚至选取整个成像体积来获得信号,是各种成像方法的共同点;任何一种成像法的实现,均与机器的软硬件设计紧密相关; 二、磁共振成像脉冲序列一幅灰度磁共振图像的实质有两个:①每个像素与人体组织体素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即对获取到的MR信号进行空间定位;②是每个像素的灰度值的确定,即尽量使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在图像上体现出较大的明暗差别对比度来;磁共振脉冲序列pulse sequence就是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的;根据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多个参数密度、T1、T 2、含氧量、扩散系数、弹性、温度、流动效应等的不同,研发出不同的脉冲序列,通过不同的灰度更好地显示出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对比;所谓脉冲序列就是通过对射频脉冲的幅度、宽度、波形、软硬以及时间间隔、施加顺序、周期等和梯度磁场的方向、梯度大小、空间定位作用的协调控制与配合施加的总称,目的是获取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来;目前的脉冲序列名目繁多,各个公司推出的序列名称总计大概有100多种,出现了许多同质不同名的序列,如同为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可称为TES turbo SE、FSE fast SE、RISE rapid imaging SE;按照MR信号的类型脉冲序列可划分为三大家族:自由感应衰减free induction decay,FID序列家族、自旋回波spin echo,SE序列家族、梯度回波gr a-dient echo,GE序列家族; 自由感应衰减序列家族利用FID信号来进行重建图像;晟早期的磁共振序列就是这一家族的部分饱和partial saturation,PS脉冲序列,又称为饱和恢复saturation recovery, SR脉冲序列,其序列形式如图6-7所示;实际上它是TR时间极长3~5倍T1时间而TE极短为0的SE序列,因此图像反映的是完全的质子密度像,与C T图像反映的组织参数相同;图6-7部分饱和恢复序列FID自旋回波序列家族中的SE序列是目前临床中最基础、最常用的序列,其序列形式如图6-8所示;该序列可以通过采用相应的TR时间和TE时间来获取不同的组织参数加权像,使得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或两种组织之间的不同参数的差别体现在图像对比度上,比如人脑内的脑白质和脑灰质,二者的密度参数很接近,因此反映密度参数的CT图像上二者灰度很接近,不能很好地分辨;但二者的T1和T2参数差别较大,因此通过配合改变TR和TE时间,可以获得脑部的T1加权像或T2加权像,在这些图像上,灰质和白质将有着较大的对比;一般,较长的TR和较长的TE,获得T2加权像T2WI;较短的TR和较短的TE,获得Tl加权像TIWI;较长的TR和较短的TE,获得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这一序列中较常用的序列还有多层自旋回波序列multi-slice SE和多次回波序列multi-echo SE;图6-8基本自旋回波SE序列梯度回波序列家族中最基本的序列就是梯度回波脉冲序列,其序列形式如图6-9所示; 它利用翻转的梯度获取信号,相比SE序列缩短了获取信号的时间,开创了快速磁共振成像的先河;该家族序列通过对射频翻转角a、TR和TE三个参数的配合控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分别获取反映组织Pd、Tl、T2和T2”参数差别的图像来;因此该序列家族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图6—9梯度回波GRE系列快速磁共振成像序列是磁共振发展的一个热点,也是磁共振的生命所在;不管其如俩快速,具体实现的时候可能是两种或三种的结合再结合减少傅立叶并行采集技术来达到缩短扫描时间的目的的;快速磁共振成像序列是指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获取或重建出磁共振图像的序列;缩短磁共振的扫描时间对磁共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①功能磁共振的开展直接取决于快速磁共振成像序列;②对一些运动器官或组织的成像也依赖于快速序列;③对于流体比如血管、心脏的造影也是基于快速成像序列的基础上的;④提高磁共振的临床使用效率也得益于快速成像序列; 磁共振快速序列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ast spin echo.F SE使成像时间从原始的10分钟级缩短到了分钟级;第二阶段,梯度回波序列gradient echo,;E使成像时间从分钟级缩短到了秒级;第三阶段,回波平面序列echoplanner imaging,EPI将成像时间从秒级缩短到了几十毫秒级;许多方法都利用了K空问的对称性而减少了用以重建图像所需要的数据量的技术,还有结合了不同的缩短成像时间的方法; 脉冲序列的控制参数主要有重复时间TR、回波时间TE、反转时间TI、扫描矩阵、计算矩阵、扫捕视野、层面厚度、层间距、翻转角、信号平均次数、回波链长度、回波间隔时问、有效回波时间、第一回波时间等;。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使用强磁场和高频电磁波共同作用的非侵入性影像学技术。

MRI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人体内部的可视化程度,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工具之一。

本文将介绍MRI的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

一、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人体内的许多生物组织和物质都具有不同的磁学特性。

其中有些物质包含着磁性核,例如氢原子(H)和氧原子(O)。

在强磁场下,这些磁性核将纷纷朝着同一方向排列。

当外加交变电场(RF波)的频率等于磁性核进动的共振频率时,磁性核会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

当交变电场停止时,磁性核会放出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同时,核磁共振也会产生一个信号,即自旋信号(Spin signal)。

MRI利用高精度的磁场和射频电波的作用,通过测量磁场和射频电波产生的自旋信号的强度和特殊模式,可以重建出人体内部的三维图像,并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危害。

二、磁共振成像的技术特点与传统的X光成像、CT成像等医学影像技术相比,MRI有以下几个显著的技术特点:1、高分辨率:MRI对组织的对比度高,能够显示软组织等细微结构,对于检测病灶有更加准确的定位和诊断。

2、非侵入性: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不需要注射任何有害物质,对人体无侵害,适用于体检、疾病诊断等。

3、多向成像:MRI可实现任意平面成像,能够在三个方向提供高质量的图像以及立体图像。

4、功能成像:MRI还可以检测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如脑神经网络的连接、活性水平,以及心脏的收缩和舒张等。

三、磁共振成像的应用1、神经学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学领域应用广泛,可以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更加精细的检测。

例如,能够检测出癫痫的病灶、神经元活动引起的血氧水平变化等。

此外,在脑神经科学方面,磁共振成像技术还能够检测出大脑中的神经突触细节,分析神经网络连接、区域功能差异等方面,为研究认知、神经网络和神经疾病机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简述磁共振的成像原理

简述磁共振的成像原理

简述磁共振的成像原理1.引言1.1 概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一种利用人体组织内的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断层成像的无创检查技术。

它通过对人体放置在强磁场中的氢原子核进行激发和接收,获取人体内部组织的详细图像。

相较于传统的X射线、CT等成像技术,MRI无需使用有害的放射线,具有安全性高、分辨率高等优势,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MRI成像所依据的基本原理是核磁共振现象。

原子核中的质子具有自旋,当处于强磁场中时,这些自旋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预cession(进动)的运动,这种运动会产生所谓的Larmor频率。

在医学上常用的是具有单个质子的氢原子核,因此所讨论的核磁共振主要是指质子磁共振。

在磁共振成像过程中,首先需要将被检查者放置在强磁场中,使得人体内的质子保持一定的方向性。

接着,根据需要的成像部位,利用用于激发核磁共振现象的射频脉冲对人体进行激发,使得部分质子的自旋状态发生改变。

然后,通过梯度磁场的作用,调整不同的共振频率,逐步激发和接收不同部位的信号。

最后,利用收集到的信号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生成高质量的图像,并由医生进行解读和诊断。

磁共振成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如神经学、骨科、心脏学等。

其高分辨率、无创伤的特点使得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和诊断人体组织的病变情况,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磁共振成像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价值。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阐述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和步骤,并探讨其在医学领域的前景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给读者提供本文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内容,并引导读者对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阐述: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概述磁共振成像的背景和基本概念,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的。

首先,我们将提供磁共振成像的概述,包括其在医学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对人体组织进行非侵入式成像诊断的医学技术。

其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核磁共振现象、信号采集与空间编码、图像重建与显示。

首先,MRI的核心原理是核磁共振现象。

人体组织中的原子核具有自旋,其中具有自旋的原子核可以分为有核磁共振活性和没有核磁共振活性的两种。

核磁共振活性的原子核可被外部磁场引起重新定向,并在此过程中发出特定频率的信号。

在MRI中,常用的成像核磁共振活性的原子核是氢原子核,因为人体组织中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丰富。

其次,MRI的信号采集与空间编码是实现成像的关键步骤。

MRI中采用了静磁场、线圈和脉冲序列三个基本元素。

静磁场由大型永久磁体或超导磁体产生,用来使人体中的原子核自旋沿着同一方向预先定向。

线圈用于产生梯度磁场,它能够使得采样区域内的原子核自旋根据位置的不同产生不同频率的共振信号。

脉冲序列是通过送入一系列特定参数的射频脉冲来激发和重新定向原子核,使其在释放能量时产生特定频率的共振信号。

根据脉冲序列的不同,可以采集到不同类型的图像信息。

最后,MRI的图像重建与显示是将采集得到的信号转化成图像信息的过程。

在信号采集后,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

信号处理包括数据去噪、滤波和频谱分析等,而图像重建则是将采集到的一系列数据解码成图像,通常采用傅里叶变换算法进行重建。

最后,经过如灰度映射、对比度调整等后处理步骤,图像就可以呈现在医生的显示屏上进行诊断。

总结来说,MRI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对人体组织进行成像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包括核磁共振现象、信号采集与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与显示。

通过静磁场、线圈和脉冲序列的配合,可以获取到人体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等信息,为医生提供辅助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功能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功能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功能磁共振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医学影像技术,是通过核磁共振原理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成像的一种方法。

磁共振成像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作为成像的信号源,通过对核磁共振现象进行检测和分析来得到人体内部的高质量图像。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的物理原理。

人体组织中存在大量的氢原子核,它们具有自旋(旋转)的特性。

当人体暴露在强磁场中时,氢原子核的自旋会同向或反向翻转,这种翻转是有规律的。

当外加一个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时,如果其频率与翻转的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对应,那么氢原子核就会吸收能量并发出辐射,这种辐射就是磁共振信号。

通过控制外部的磁场强度和不同方向上的磁场梯度,磁共振成像可以对氢原子核所在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

通过改变不同位置上的磁场梯度,并根据不同位置上氢原子核的共振频率,可以逐层扫描患者的人体结构。

利用计算机对扫描的数据进行处理和重建,就可以生成人体的影像。

磁共振成像有很多功能。

首先,磁共振成像可以对人体内部器官、组织、血管、神经等多种结构进行无创性、高分辨率的成像。

它可以提供非常详细的解剖信息,并且对于软组织的显示效果非常好,使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其次,磁共振成像还可以提供功能性信息。

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一种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研究大脑功能的方法。

它可以通过测量血氧水平的变化来推断大脑中的神经活动。

在fMRI研究中,会让被试执行特定的任务,通过观察其大脑激活区域的变化来研究不同的认知、感知和运动功能。

此外,磁共振成像还可以进行血管造影。

通过注射对比剂,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血管系统的情况,包括动脉、静脉和微血管等。

这对于检测血管狭窄、异常和血管瘤等疾病非常有帮助。

总的来说,磁共振成像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对比度,可以提供丰富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对人体或物体进行高强度磁场和无害无线电波的作用,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取图像。

MRI的工作原理基于原子核(如氢核)具有自旋的特性,当处于磁场中时,原子核的自旋会朝向磁场方向先偏离,然后以一定速率再回到平衡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原子核会吸收和发射特定的无线电波能量。

在进行MRI时,首先需要在患者或被检测物体周围建立强大的静态磁场。

这个磁场可以使得原子核自旋朝向磁场的两个方向对应于两个能量状态,分别称为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

接下来,通过应用调制的无线电波脉冲,人体或物体的原子核自旋会从平衡状态偏离。

在应用脉冲后,原子核自旋会迅速重复向上和向下的过程,发出特定的无线电信号。

这些信号被接收线圈捕获并转换为数字信号,最终形成MRI图像。

MRI图像的生成基于原子核自旋的特性和不同组织之间的差异。

不同组织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强度,而这些差异可以通过调整脉冲序列和扫描参数来显示出来。

根据原子核自旋的特性和扫描参数的选择,MRI可以提供高对比度和详细的解剖信息。

总之,MRI利用调制的磁场和无线电波与人体或物体中的原
子核相互作用,通过检测产生的无线电信号来获取图像。

这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且对患者没有放射性风险。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第三节核磁共振成像原理一、磁共振信号在弛豫过程中通过测定横向磁化矢量Mxy可得知生物组织的磁共振信号。

横向磁化矢量Mxy垂直并围绕主磁场B0以Larmor频率旋进,按法拉第定律,磁矢量Mxy的变化使环绕在人体周围的接收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可以放大的感应电流即MR信号。

90°脉冲后,由于受T1、T2的影响,磁共振信号以指数曲线形式衰减,称为自由感应衰减( free induction decay,FID),如图5-14。

图5-14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磁共振信号的测量只能在垂直于主磁场的XY平面进行。

由于脉冲发射和接收生物组织原子核的共振信号不在同一时间,而射频脉冲和生物组织发生的共振信号的频率又是一致的,因此,可用一个线圈兼作发射和接收。

由于Mxy指向或背向接收线圈,MR信号或正或负,横向磁化矢量转动,在接收线圈中出现周期性电流振荡,这些振荡为正弦波并逐渐阻尼(阻尼指信号幅度随时间减弱),幅度的变化可用信号演变来表示。

由于质子和质子的相互作用(spin-spin),自由感应衰减的时间为T2,质子和质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自由感应衰减的时间为T′2,T′2显著短于T2。

在一个磁环境中,所有质子并非确切地有同样的共振频率。

在一个窄频率带,自由感应衰减信号代表叠加到一起的正弦振荡,用数学方法(傅里叶变换)可把这一振幅随时间而变化的函数变成振幅按频率分布而变化的函数,后者即MR波谱,见图5-15。

图5-15 傅立叶变换振幅随时间而降低的正弦信号经傅里叶变换后用窄细的钟形波为代表。

由于振幅演变的起始值取决于横向磁矩,而该磁矩又取决于特定组织体素(voxel)中受激励原子核的数目,因此波峰高度(信号强度)代表质子密度N(H),如质子群为纯水且主磁场又很均匀,则质子群共振频率只有1个,钟形波为一直线。

如由于质子群的自旋-自旋作用及磁场不均匀性的影响,在频率域座标上就不是一直线,而表现为一钟形波,其宽度与T′2成反比,即钟形波越宽,T′2越短,而钟形波最宽处为其共振频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一、引言
1952 Nobel Prize for Physics
Felix Bloch 1905-1983 Stanford University Edward Mills Purcell 1912-1997 MIT
7
一、引言
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应用: 1973年2个独立小组利用磁场梯度解决空 间信息获取的问题:图像形成 1)Lauterbur,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85年 Univ. of Illinois) (1973) Nature 242,736 2)Mansfield, Nottingham University (1973) J. Phys.C 6,L422
12
一、引言
而且,Damadian前瞻性地预言了核磁共 振作为临床诊断工具的可能性。 Damadian 的 工 作 直 接 启 发 了 Lauterbur 对成像技术的研究,Lauterbur在认识到这 一发现的医学价值的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 如果不能进行空间上的定位,核磁共振在临 床应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于是便有了那篇 1972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著名文章。
44
四、核磁共振信号的采集
部分饱和序列
由一系列等间隔的90o射频脉冲组成,数 据采集紧跟着每个90o脉冲进行。部分饱和 序列下,检测信号的强度为:
I N ( H )(1 e
T R / T1
)
(9-7)
对于某一特定物质,TR增大,信号强度增 大;TR相同时,T1越短,检测到的信号越强。
45
8
一、引言
2003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auterbur, 1929 Mansfied 1933
9
一、引言
Damadian
1969,提出MR scanner 的设想; 1971,“tumor detecting by MR”,T1,T2; 1977,第一台MRI; 1978,Fonar 公司;
t / T1
)
(9-1)
18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驰豫时间T1 表示物质核磁共振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与 磁场强度、温度和粘滞度有关。 T1不仅表 示从激发态回到平衡态需要多少时间,也表 示进行磁化需要的时间。 磁化强度的最大值M0 指时间足够长时的净磁化强度。
19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磁针保持 南、北向 的百分比, 与磁场强 度和随机 热效应的 相对比值 有关
1980,上市
10
一、引言
Raymond Damadian与第一台MRI装置(1977)
“The Shameful Wrong that must be righted”
11
世界上第一张 MRI 图像
Damadian申请的专利
实事求是地讲,Damadian应该算是最早把核磁共 振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人之一。早在1970年他便把 从人身上切除的肿瘤移植到老鼠身上,并观察到携 带肿瘤的老鼠的核磁共振信号发生了变化。这一结 果发表在1971年的《科学》杂志上。
B0 z’
μ
θ
0
y’
B1
_
x’
交变磁场引起磁矩变化
27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量子力学观点 无外磁场:质子随机指向; 施加外磁场:质子指南或指北,刚开始时, 指南指北数量相同,净磁化向量为零,随 时间推移,开始磁化过程,最终慢慢地趋 向于最大平衡值M0,变化过程可由自旋- 晶格驰豫时间T1表示。
28
四、核磁共振信号的采集
Mz的恢复过程
46
四、核磁共振信号的采集
倒转恢复序列
指一个180o射频脉冲后紧跟一个90o脉冲, 两个脉冲的间隔时间为TI,每组脉冲间的时 间间隔为TR。在倒转恢复序列激励下,MRI信 号的强度为:
I N ( H )(1 2 e
T I / T1
e
T R / T1
)
(9-8)
倒转恢复序列激励时,图像对T1的变化更 敏感,精度高,测量范围大。
E 2 B0
(9-3)
31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发生共振的条件是:指南指北质子间的能 量差等于射频波光子的能量,即
E 2 B 0 h
(9-4)
这样,共振频率为:

2 B0 h
32
(9-5)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共振角频率为:
2 v
4 B 0 h [
也称为拉莫(Larmor) 进动
21
二、核磁共振距
质子进动与陀螺进动的类比
22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质子的进动
23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 在观察的样本磁化后,如果再对它施加一 个与主磁场垂直的交变磁场,当这个交变磁 场的频率与进动频率一致时,原来处于随机 相位的进动质子将趋于同相(相位相干)。 当质子的进动相位完全一致时,就发生了共 振现象,即核磁共振。发生共振时,质子大 量吸收交变场的能量,同时向外辐射能量。
34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激励共振的两个射频脉冲:
能提供能量使M0旋转90o的射频脉冲称为90o 脉冲; 能提供能量使M0 旋转180 o 的射频脉冲称为 180o脉冲。
180o脉冲比90o脉冲持续时间长一倍或者振 幅大一倍。
35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自由感应衰减过程
对磁化的质子施加适当频率的射频脉冲后, 质子趋向同相运动。在射频脉冲存在期间,磁 化向量在快速绕z轴进动的同时,慢慢地绕x轴 旋转(90o或180o);当射频场消失后,质子的 相位相干现象逐渐消失,磁化向量慢慢地回到 主磁场的方向。磁化向量的这种衰减过程叫做 自由感应衰减(FID)。
规律
产生共振所需射频信号的频率是与外加 磁场的强度有关的。外加磁场强度越大,指 南指北质子能量差越大,产生共振所需的射 频信号的频率或能量越大。
只要激励射频场的频率和能量合适, 就能产生共振。
30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在短时激励脉冲过后,质子将继续辐射同 样频率的射频能量。这个信号的衰减过程被 检出,可以用于磁共振成像,即自旋-自旋 驰豫时间T2。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指南指北质子间的能 量差取决于外加磁场B0和自身的磁矩μ:
37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38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自旋-晶格驰豫时间T1
39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自旋-自旋驰豫过程
40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自旋-自旋驰豫时间T2
41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T1的大小与外加磁场强度有关
42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T1加权图像(脑部)
T2加权图像(脑部)
3
一、引言
T1 Contrast TE = 14 ms TR = 400 ms
T2 Contrast TE = 100 ms TR = 1500 ms
Proton Density TE = 14 ms TR = 1500 ms
多参数成像
4
一、引言
T1 Contrast TE = 14 ms TR = 400 ms
24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的解释
经典力学观点 带正电荷且具有自旋的核会产生磁场,该 自旋磁场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将会产生进动。 进动频率与自旋核角速度及外加磁场的关系可 用拉莫尔方程表示:
B0
(9-2)
γ:旋磁比,B0为外加磁场的强度。
25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当进动的质子在射频场的作用下出现相位相 干时,净磁化向量M0将偏离z轴,并绕着z轴以 共振频率进动。此时的磁化向量可以分解为一 个z方向的垂直分量Mz和一个在平面旋转的水平 分量Mxy。 y z B0
B

在任一瞬间, 磁针取向都 是使其持南、 北向的磁力 和使之随机 取向的热力 的平衡结果
核在磁场中
20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进动
进动是磁共振成像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 概念,用它来表示质子在磁场中的磁化过程。 类似于重力作用下的自旋陀螺的进动,外磁 场与质子磁矩相互作用也会产生使之进动的 扭力,使自旋的质子绕磁场轴进动。
43
四、核磁共振信号的采集
通过特定时序的脉冲序列采集信号:
用射频信号激励样本后产生的横向磁化向 量将最终决定磁共振信号的强度。通常采集 信号的办法是采用一个特定时序的脉冲序列 来激励,不同形式的脉冲激励将直接影响磁 共振图像的灰度、对比度等。 常用的脉冲序列有三种: 部分饱和序列 倒转恢复序列 自旋回波序列

h / 4
] B 0 B 0 (9-6)
可见,共振频率与磁场强度成正比, 从量子力学推出的共振关系式与从经典 力学推出的关系式是完全一样的!
33
三、核磁共振的检测参数
首先要明确质子的三个运动状态:
无外磁场时,自旋,磁矩随机指向; 有外磁场时,进动,磁矩指南或指北,净 磁化矢量M0; 核磁共振时,共振(同相进动),净磁化 矢量M0偏离z轴以共振频率绕z轴旋转,可 以分解为垂直矢量Mz和横向矢量Mxy;
13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自旋的原子核在磁场中 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一种物理现象。 人体组织和其他物体一样,也是由 分子、原子组成。组成人体的元素有C、 O、H、Ca、P及其他微量元素,这就为 利用人体中的元素进行成像检测提供了 物质基础。
14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自旋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 电荷,自旋将产生一个小磁场,称为磁矩。 中子自旋时也会产生磁矩(约为质子磁矩的 2/3)。 对于质子和中子总数为奇数的原子核, 存在明显的自旋磁矩,即存在发生核磁共振 现象的可能性。比如 1 H , 1 3C , 1 9 F , 2 3 N a , 3 1 P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